在日本上市兩個月即賣出10萬本的話題新書,
迄今銷售已突破40萬本!
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讀者瘋狂討論,
失去親人的讀者甚至寫信感謝出版社和作者,
因為這本書撫慰了他們的心靈……
「媽媽,我是你的小孩,你很開心嗎?」
一本讓你想說「我好愛你」的圖畫書,
獻給每個獨一無二的孩子與爸爸媽媽。
小野(作家)、張曼娟(作家‧教授)、張美蘭(小熊媽)(親職教育作家‧閱讀推廣人)、陳安儀(親職專欄作家)、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感動推薦!
做事冒冒失失的媽媽被車撞到,變成鬼了。
儘管變成鬼,但心中最放不下的還是四歲的兒子小康。
媽媽急急忙忙的飛回家裡,不過奶奶和小康卻無法發現她的存在。
「以後再也吃不到媽媽亂七八糟做的料理了!」
「對呀,只能吃奶奶認真做的料理嘍!」
「哼,做出亂七八糟的料理真抱歉啊!」
「我忘記媽媽幾歲,所以向大家說她65歲。」
「哎呀呀!」
「難怪大家都說我看起來很年輕!」
即便媽媽不甚完美,
小康還是好想好想她……
到了晚上,不可思議的事發生了──
只要五分鐘,讓你忍不住發笑的同時,眼眶也溼了……
這是本能引起大眾共鳴的圖畫書,因為所有人都有母親或照顧自己的長者,所以在閱讀時能從中看見或喚起自己和母親或疼愛自己的長輩間相處的回憶。閱讀此書時,建議透過發出聲音朗誦,更能體會、感受到作者想傳達濃厚的親子之情。全書最後還附有讓小朋友寫信給媽媽的頁面,以及媽媽寫信給小朋友的頁面,可在親子共讀後,一起寫下給對方的信,讓這本書變成彼此間很棒的回憶喔!
專家分析
在日本,繪本賣出一萬本即可說是暢銷作品的情況下,《媽媽變成鬼了!》上市兩個月就達到八萬本的暢銷佳績,引起相當大的話題性,因此特別邀請專攻繪本學的藤本教授來分析、說明這個現象。
以下是藤本朝巳教授(日本菲利斯女學院大學、文學院英文系教授,專攻繪本學)的訪談整理:
關於兒童繪本主題的歷史發展之說明
現代的繪本起源於19世紀的英國,包含繪本在內的兒童文學主題多半是愉快、活潑,最後以美好的結局畫下句點,因此在繪本中以「死亡」(註)為主題可說是一種禁忌。
但隨著時代演進,對於兒童文學的觀點也隨之改變。從1970年代開始,兒童文學中開始出現較為嚴肅的主題,例如:重病、衰老、死亡等,另外也開始處理戰爭、反核、環境問題,甚至是民族、貧困、家庭的各種問題,以及學校的管理、霸凌等主題。
※註:以「死亡」為主題的名作繪本,例如:二十世紀英國作家蘇珊.巴蕾的《獾的禮物》,以及約翰.伯寧罕的《外公》;二十一世紀丹麥作家金.富茲.阿肯森的《跟爺爺說再見》等。
《媽媽變成鬼了!》為何如此暢銷,並受到讀者的支持,可以推論出幾個原因。
(一)反映時代
日本發生的各種天災,如:東日本大地震,突然之間,身邊親近的人沒有理由地離去。更甚者,在2015年的夏天,相繼發生了關於幼兒和國中小學生的悲慘事件,我認為日本人開始認真思考生命的重要性。於是,在思考如何告訴幼童生命的重要性之際,這本繪本的存在與意義就相當重大了。想要傳遞生命誠可貴的心情,可說是這本繪本被接受的背景因素之一。
(二)表達了父母的心情
我認為《媽媽變成鬼了!》應該是受到年輕媽媽的支持。閱讀後,便能完全感受到父母是多麼的愛孩子。也就是說,讀了這本書後,能真切地體認到孩子有多重要,也能藉此重新思考如何養育孩子,也更愛孩子。孩子聽了這個故事,也能知道自己是如此被父母所愛與守護,因而感到開心、安心。
(三)以繪本而言,文本相當優異
提到本書和其他繪本相異之處,以繪本研究者的立場來看,此文本可說是相當優異,而繪本的文本又可分成文字與圖畫兩部分。
1. 文字淺顯易懂
本書以兒童能夠清楚理解的文字書寫,而且也沒有討好讀者,故意賺人熱淚的毛病。主題雖然觸及死亡,但卻語帶幽默,意外地讓人感到輕鬆活潑。因此儘管情節滑稽,卻能自然融入。
另外,「把鼻屎放到媽媽嘴巴」等小朋友常做的事在書中如實呈現。主角小康也並非完美的優等生,小讀者能將自己投射到和自己相同的主角身上,產生親近的認同感。另一方面,故事中的媽媽也不是特別厲害的媽媽,直白的呈現父母失敗,做不好的地方,也能直接地得到父母共鳴。媽媽將自己心情毫無保留,說出多麼愛孩子的場面真的很棒。
2. 繪本的構成要素特別下了功夫
*明亮的顏色,穩重平實的畫風。
*畫面分割隨著單頁展開,如漫畫單格分鏡的構圖,對於每一個跨頁的展開都用心安排。
*從家中開始延伸到戶外,街道、大地至天空等,非常高明的構圖手法。
3. 背景的描繪手法
觀察圖畫細節,家中呈現了各式各樣的生活感,像是毫無造作的描繪出小孩喜愛的玩具。如此幼小的孩子雖無法閱讀文字,也能欣賞圖畫,這就是作者厲害的地方。如:奶奶在睡覺時,把假牙拔下來放在枕頭邊的場景等。
這部作品訴說了生命的尊嚴,以「死」與「離別」為主題,自然相當嚴峻,因為面臨生離死別,通常都是突然且措手不及的。人總有一天會死,不得不彼此告別,也正因如此,應該更重視彼此。因為有死亡與離別,我們更應彼此體諒的生存下去。
人生絕對不是只有快樂,因此,對於兒童來說,藉由繪本提前體驗現實人生中的悲哀和艱辛是非常重要的。兒童在閱讀本書時,或許並不了解死與離別的概念,但這也無所謂,因為人生中必定會經歷這些事,這本繪本就是提前為心靈做準備。
只是有件事一定得注意,觸及「死亡」的繪本,對於即將面臨死亡的人,或是身邊有親近、重要的人才剛過世的人,有時是難以接受的,因為平復悲傷痛苦是需要一些時間的。因此,說這個故事時,必須考慮讀者以及說的時機。還有,有些孩子情感非常細膩、多愁善感,也必須考慮到這種情況。但對一般的孩子來說,使用這本繪本不需太擔心,因為兒童其實是相當堅強的。
我認為當家長和孩子共讀繪本時,家長自己同時也在成長。育兒是件非常辛苦的工作,所以我希望親子能一同沉浸在共讀繪本的樂趣,因為繪本中擁有相當大的能量,家長能卸下肩上的壓力,一同享受才是最重要的。
本書的作者信實,有非常非常多的作品,我非常期待他能創作出更有趣且優秀的作品。
名人推薦
讀者回響
悲傷和痛苦對小孩來說是多麼糟糕的狀況,但讀完之後卻會讓你覺得沒關係!打起精神繼續往前吧!
──日本30歲男性讀者
讀給三歲的兒子聽之前,我自己先讀了一遍,熱淚盈眶。推薦給有育兒煩惱的媽媽。
──日本30歲女性讀者
這已經超越圖畫書的境界,是一本教你如何活著的書。希望能放在商業書區,讓爸爸們也能買這本書。
──日本40歲男性讀者
雖然以死亡當作主題,但表現手法相當溫柔且正向。透過這本書即使是小孩也能理解:日常生活中理所當然的親子關係其實是非常了不起的。
──日本50歲女性讀者
第一次讀圖畫書有上一秒大笑、下一秒大哭的體驗,是一部充滿感情的好作品。
──日本30歲女性讀者
一開始只是打算買來當作說故事用的圖畫書。現在我覺得這是一本可以看很久,一直看到孩子長大懂事的圖畫書。
──日本30歲女性讀者
愛調皮搗蛋讓我傷透腦筋的小兒子(2歲7個月),完全能看懂故事的內容,邊哭邊對我說:「不要離開我,因為我會很寂寞。」
──日本30歲女性讀者
讀完之後我更愛、更愛我的小孩了。這本書讓我知道,能活著和小孩一起成長是多麼幸福的事。
──日本30歲女性讀者
非常可愛的插圖以及柔軟的色調。身為家長的我,哭到無法繼續再看下去。
──日本30歲女性讀者
得獎推薦
媒體報導
日本《產經新聞》
上市兩個月賣出十萬本的話題新書。做事冒冒失失的媽媽出了車禍,變成了鬼。實在放心不下四歲兒子小康而回到家裡,但奶奶和小康卻無法發現她的存在。「以後再也吃不到媽媽亂七八糟做的料理了!」不知道媽媽就在身邊的這些對話,讓人忍不住發笑的同時,眼眶也溼了。
日本雜誌《婦人公論》
〈有點奇怪但很溫暖〉
從2015年七月上市以來,在母子之間迅速成為討論話題,以驚人的速度突破20萬本,可說是圖畫書界的特殊案例。內容很特殊,是媽媽死了變成鬼。如此悲傷痛苦的圖畫書,居然這麼奇怪,溫暖,甚至讓人能打起精神來。因交通事故意外身亡、變透明的媽媽,回家找四歲的兒子小康,小康和奶奶在餐桌邊的對話,以為媽媽不在了,其實媽媽都在一旁偷聽的情節為主軸,充滿了歡笑與淚水。「以後再也吃不到媽媽亂七八糟做的料理了!」「對呀,只能吃奶奶認真做的料理囉。」聽到這些對話,媽媽忍不住生氣起來「哼,做出亂七八糟料理,真抱歉啊!」
沒想到到了午夜12 點,小康居然能看見媽媽,兩個人享受僅此一夜的夜間散步聊天。從這裡開始,進入了本書讓人揪心的最高潮。最後,確認了媽媽對他的愛的小康,以堅強、使人發笑的畫面收場。對小孩來說,喜歡媽媽好的地方也喜歡媽媽亂七八糟的料理,媽媽也一樣,不管小孩好或壞的地方都喜歡。
作者是擁有一雙兒女的爸爸,對調皮搗蛋的大兒子費盡心思的太太說:「這孩子,如果我不在的話沒問題吧!」從這句話得到靈感而創作出這本書。就是因為愛,才會擔心。這本圖畫書也可說是作者太太和兒子之間愛的讚歌啊!
日本週刊《週刊朝日》
〈用幽默的手法描寫嚴肅的題材〉
阿姨在四十幾歲過世時,表弟喃喃自語的說:「就算是鬼也好,我想媽媽。」平時愛調皮搗蛋的他說這句話時,惹得每個人都掉下眼淚。看了這本書,讓我回想起這件事。
一開始的頁面,突然就單刀直入:「媽媽被車撞到,變成了鬼。」畫面上是媽媽臉上蓋著白布,躺在被子上的臨終場景。從肚子的部位,鑽出了變成鬼的媽媽,臉上帶著驚慌的神色,沒有腳!「哎呀,我死掉了嗎?真是的,我連死了都是個冒失鬼!」媽媽的臺詞顏色較淡,因為已經變成鬼了。
作者用幽默的手法描寫去世的媽媽留下幼兒的嚴肅題材,主題是母子之間的愛。在最後的蝴蝶頁上,還設計讓看過這本書的小朋友寫信給媽媽的頁面,以及讓媽媽寫信給小朋友的頁面。
從七月上市以來,以圖畫書而言,非常特例的大賣。同時也引起正反兩面的評論。有人稱讚看完後非常感動,很有共鳴,也有人質疑讓幼兒閱讀這種題材沒問題嗎?
以三歲以上兒童為對象的圖畫書,以至親的死亡當作主題相當大膽。從幼小時期接觸死亡,思考死亡的意義也相當重要。理解媽媽的擔心而產生自立自強想法的小康這段情節,稍嫌帶有教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