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文學小說>世界古典文學> 艾瑪

艾瑪

Emma

作者:珍•奧斯汀(Jane Austen)

譯者:陳珮筠

出版品牌: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18-12-26

產品編號:9789863596165

定價 $599/折扣2冊

儲值會員,馬上選領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愛情假面劇場之

心高氣傲大小姐╳世故老練帥大叔

 

奧斯汀私心最喜歡的女主角

最受歡迎、評價最高的小說之一

追求獨身、自由,並樂在其中的新女性,

也可以在確定真愛之後,毫不猶豫地走入婚姻。

 

——女人可不能只是因為男人開口求婚,或是因為男人愛上自己,寫了一封還過得去的信,就因此點頭答應嫁給對方。

——我不像一般女人如此嚮往婚姻。如果真的墜入情網,那又另當別論了!可是我這輩子不曾談過戀愛,這不像我的作風,也不符合我的個性。我不認為這輩子有談戀愛的機會。既然沒有愛情,要是我想改變當前的處境,就真的太傻了。我既不缺財富,也無須工作,過著衣食無虞的生活……在父親眼裡我永遠是他最重要的掌上明珠;換成其他男人,肯定不會如此將我捧在手心。

 

「能夠為奧斯汀發聲的只有她親筆創造的角色們,她們在時代界線裡用自己的方式,盡最大的努力去衝撞出了自己,就像奧斯汀在社會所期待的婚姻關係與自己的內心之間做出選擇一樣。」——鄭宜農

 

★版本特色:

1. 全新台灣譯者中譯

2. 參照哈佛大學註解版等中外相關文獻,提供最新穎、全面而當代化的中文註解

3. 系列總導讀:

高瑟濡(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社會與人性的觀察家:談珍‧奧斯汀的長篇小說

馮品佳(交通大學外文系講座教授,中研院歐美所合聘研究員)──我們的珍‧奧斯汀

4. 台灣當代作家專文推薦:

鄭宜農(歌手、作家)── 成長是任何處境的女性,都應該獲得的自由

5. 融合經典與現代,風格統一的包裝:知名平面設計師 莊謹銘 操刀

 

得獎與推薦記錄

「假使羅曼史小說有祖譜的話,那珍奧斯汀肯定是祖師奶奶。」——李桐豪(作家)

 

「在欲望流竄的當代社會,奧斯汀筆下各種發乎情而又止乎禮的感情篇章或許更能引人入勝。」——馮品佳(交通大學外文系講座教授)

 

「一切的愛情故事從珍奧斯汀的地平線上起跑,跑,不停跑,世界上所有嚮往愛情的女孩都在奔跑……」——陳栢青(作家)

 

「珍.奧斯汀是我的使命。過去我一直嘗試在電影中把社會諷刺和家庭倫理劇融合起來;如今我理解到,長久以來我所做的,其實就是像珍.奧斯汀那樣的作品,只是沒意識到而已。」——李安(電影《理性與感性》導演,節錄自Newsweek專訪)

 

「有些書能夠表達對生活的看法,而且說得非常清楚,比我們自己說得都清楚。生活中的尷尬、苦惱、嫉妒、罪惡感,這一切經過奧斯汀之手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使我們以一種神奇的方式看清自己。」——艾倫.狄波頓(英國知名作家)

 

「奧斯汀採用反諷的手法,把莎士比亞那種對人性的刻畫提升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她非凡的喜劇天賦,自莎士比亞以降無人能出其右。」——哈洛卜倫(《西方正典》作者)

 

「奧斯汀小姐描述了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活動和情感;故事中沒有什麼大事,但是你讀完一頁會趕緊翻到下一頁,希望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下頁讀完,依舊沒什麼大事,可是你會帶著同樣迫切的心情往下閱讀。」——威廉.薩默塞特.毛姆(英國小說大師)

 

「我是珍迷,所以一提到她,我就會笨嘴笨舌的。」——E. M. 佛斯特(英國小說大師)

 

「我從七歲起就是珍迷。」——綺拉奈特莉(英國女星,節錄自媒體專訪)

珍•奧斯汀(Jane Austen

莎士比亞之後,最具跨時代影響力的英國作家。主要有六部長篇小說:《理性與感性》、《傲慢與偏見》、《曼斯菲爾德莊園》、《艾瑪》、《諾桑格寺》與《勸服》。作品屢次被翻拍成電視、電影,改寫為許多受歡迎的小說,化身為浪漫小說的原型。當代讀者在認識她的原作之前,可能就已看過她、讀過她、愛上她。

奧斯汀的小說大半以英國鄉紳階級的日常生活為題材,通過愛情、婚姻、家族的矛盾衝突,反映19世紀英國社會的風貌,筆下的女主角雖處於階級分明、男尊女卑的社會,卻獨立自主,勇敢地追求所愛,因此兩百年來歷久彌新,受到跨世代讀者的喜愛。她的小說如今光是在英語世界,每年就銷售百萬冊以上的平裝本。

陳佩筠

政大外文系畢。從小最常聽到的問題之一就是「將來要不要讀中文系?」或「是不是學過畫畫?」,最後卻從政大英文系畢業,又進了日商工作;目前為止的人生,總在中、英、日文之間的浩瀚宇宙打轉。雖然個子有點高,不過隨著譯文突破兩百萬字在即,不禁浮現「著作與譯作等身」的雄心壯志,正努力朝夢想邁進。

系列導讀:我們的珍.奧斯汀

馮品佳(交通大學外文系講座教授,中研院歐美所合聘研究員)

 

  珍.奧斯汀曾經說過,自己的作品只是「在一小塊(兩吋寬的)象牙上精雕細琢,結果差強人意」的小品。對於珍迷而言,奧斯汀的小說當然絕對不只如此。即使她已經過世兩百年,奧斯汀的小說仍然廣受世界各地讀者喜愛,歷久不衰。然而,這位出生於十八世紀末的作家對於二十一世紀的讀者到底有什麼相關性?特別是華文世界的讀者,接觸到的是翻譯後的文字,與奧斯汀所書寫的十八、十九世紀英國社會更是距離遙遠,為何我們仍然深深受到這位隱士型作家筆下所建構的世界所吸引呢?奧斯汀的小說到底為何能夠具有這種穿越語言時空隔閡的魅力呢?

  英國國家廣播電台曾經分析美國的珍迷現象,除了讀者對於十九世紀初英國文化的嚮往之外,就是小說中男女主角的羅曼史最具吸引力。不論是《傲慢與偏見》及《諾桑格寺》中舞會結下的情緣,《艾瑪》與《曼斯菲爾德莊園》中青梅竹馬兄妹式的感情昇華,《理性與感性》中的薄情郎與癡心男女,或是《勸服》中的第二次戀情,打動了不同世代的讀者,也是後世言情小說所不斷模仿的對象,並且透過層出不窮的改編電影,持續召喚新生代的珍迷進入奧斯汀的愛情魔法世界。在欲望流竄的當代社會,奧斯汀筆下各種發乎情而又止乎禮的感情篇章或許更能引人入勝。

  愛情當然是奧斯汀小說的主軸,而婚姻則是她每一位女主角的最終歸依。這樣鮮明的「婚姻情節」使得讀者對於奧斯汀本人的感情世界感到好奇。終身雲英未嫁的奧斯汀是如何編織出如此多此多姿的愛情故事?她理想中的婚姻究竟是何樣貌?眾所周知奧斯汀以書寫英國社會的風態見長,她筆下各種愛情故事的樣貌,應該也源自於她對於當時英國中產階級求偶故事敏銳的觀察,特別針對女性如何能在以父權為主、財富至上的社會氛圍中覓得良人抒發己見。

  至於她自己的婚姻經驗,身為閨秀作家,後世對於奧斯汀的生平知之有限,再加上她過世之後,奧斯汀的姊姊焚毀了她大量的書信,使得女作家的真實人生始終是諱莫如深。除了她曾經訂婚、卻又在第二天解除婚約之外,就只有書信中提到的幾位可能戀人供後人臆測。由奧斯汀戲劇化的悔婚故事可以推測她對於婚姻的重視,就像《傲慢與偏見》中女主角伊莉莎白.班奈特即使面臨母親與經濟的壓迫,也不願意接受表哥或是達西的求婚。現實世界的奧斯汀也面臨到父親逝世之後的經濟窘境,與母親姊姊相依為命,但是對於自己選擇不婚仍然無怨無悔。從班奈特先生的口中我們也可以了解婚姻幸福的定義不是金錢,而是男女才智相當,所以能夠互相尊重。

  而奧斯汀筆下的女主角到底誰才是珍/真的化身,讀者的首選可能是活潑直率的伊莉莎白,因為她聰慧明理,雖然生長於鄉村卻雍容大度,面對貴族姨媽的咄咄逼人仍然可以不卑不亢。另一位可能的人選則是《勸服》中二十六歲卻因失去初戀而容顏憔悴的安.艾略特。安最貼近奧斯汀的年齡與心態,代表的是成熟的女性智慧,這也是她能夠逆轉勝、從年輕貌美的情敵手中奪回戀人的致勝關鍵。《理性與感性》年方雙十、忍辱負重的的大姊艾蓮娜可能是十九世紀理想的女性代表,但是敢愛敢恨的小妹瑪莉安或許更能獲得現代女性的青睞。

  美國作家法樂在小說《珍.奧斯汀讀書會》中,敘述六位性格迥異的男女,如何在閱讀奧斯汀的六本小說之後走向不一樣的人生道路,以讀書會的方式介紹了奧斯汀的作品在當代社會的意義。不論是年近七旬的老太太、或是三十上下的年輕女性、甚至是四十餘歲的男性工程師,每個角色都透過閱讀奧斯汀的小說找到生命追尋的目標。法樂的詮釋絕對不是對於奧斯汀過度的讚美,而是領悟到這些經典文學對於人類所具有的重要啟發。奧斯汀筆下栩栩如生的人物以及對於人心及社會風態深刻的描述,超越了時空地理的限制,為不同世代的讀者創造出與個人生命息息相關的意義,這也是她的小說可以持續廣受世界各地讀者喜愛最主要的原因吧!

 

 

專文推薦:成長是任何處境的女性,都應該獲得的自由

鄭宜農 (歌手、作家)

 

  不知道大家的成長背景是怎麼樣,就我個人而言,算是從小就被積極保護的類型。我是獨生女,家住在山上,沒有電視網路。教育雖然開明,家管方面仍然有許多拘束。國中以前我沒有自己的房間,跟同學出去玩,天黑以前一定得回家,當然更不可能夜宿。高中第一次住同學家,電話那頭的母親語帶哽咽地問我「為什麼有這個必要?」那時候我答不出來,只知道自己內心有所渴望。大學搬出去掀起一場家庭革命,當然明白兒女的獨立對父母來說是充滿恐懼的,害怕自己不再被需要、不再能認為自己是唯一的庇蔭,但所謂的成長總是得經歷幾次執意去做,對主動方和被動方來說都是。

  事實上,在外面闖蕩的日子確實傷痕累累,一直到現在三十幾歲了,即使觀察力再怎麼出色,也不敢說自己對每一種人際關係游刃有餘。經歷過無數個第一次的衝擊,在友誼、工作關係,乃至於感情上有了得失,才發現最困難的是認輸,是面對自己個性上的矛盾與缺失。傷害過人、也被人傷害,慢慢再把碎了一地的自我重新拼湊成一個完整的人,回頭與父母對坐閒聊,方能笑談自己兒時的莽撞。帶著這樣的經歷閱讀這本書,我所看到的便不再只是一個時代、一種生活、一場戀愛那樣大塊的東西了。

  與我們所處的世界完全不同,生活在十八世紀末的英國漢普郡的喬頓莊園,三十九歲未婚的珍.奧斯汀,在與母親以及姊姊卡珊卓共居的喬頓小屋裡,或許是一張倚靠著大窗的書桌前,手持鵝毛筆,在沐著陽光散發著草舖味的薄紙上振筆疾書。窗外的景緻一如往常,從她懂事以來,無論經歷過怎樣的人情冷暖、內心有過多少次激烈衝撞;小屋亙古不變,至今內部擺設仍維持當年的模樣,彷彿時間不曾流逝。她的頭髮開始白了,臉上的紋路多了,外貌早已失

去往日無瑕,內心祕密卻始終沒有沉寂,那是關於傲慢與自省、拘禁與自由、世界與自己,以及一顆始終期待著理解的心。於是,她完成了《艾瑪》,賦予艾瑪一個想法特多、聰明絕頂但有些過於自滿的性格,並讓她承受她所能觸及到的最大的失敗,也就此去獲得最深的理解,無論那份理解是來自於一個人、或者她自己。

  珍.奧斯汀的作品描繪著十八世紀鄉紳階級的女性,她們在身份、貧富、家庭與社會之間抉擇自己的人生去路。那時候,婚姻就是她們的歸屬,什麼樣的人適合什麼樣的婚姻,早已是深植人心的法則,而當時所謂的「社會」範圍,對現今的我們而言卻是那麼地狹小。

  文學的美好來自於,即使在不同的時代背景,有些共通的東西還是得以跨越時空。當奧斯汀鉅細彌遺描述一場聚會裡每個人極端日常的對話,這些對話裡最引大家興致的話題又全都是左右鄰舍的八卦時,寫實主義對我而言反而更顯赤裸地,把艾瑪長久以來孤獨、渴求同伴的心給暴露了出來。我似乎可以理解奧斯汀為什麼能用瑣碎堆疊起一份冀盼,雖然現在的女性能做的事情變多了,我們對於愛情、事業、人生的追求,都不再那麼侷限於二元化的想像,但即便

如此,除非工作需求或者特地安排的旅行,每天的活動範圍也就是一個城市最多一小時路程的範圍,相處的人一天也不會超過一隻手數得完的數量。只有心的世界是無限的,它可以將每一個細小的片刻放到最大,也可以將每一個最大的衝擊拋到最遠。而即使再單純的人,也會有自己的嚮往跟期待。當我們付出行動去追求,才會發現心的幻想與現實的差距。最終,我們其實都成為了深知孤獨的人。

  艾瑪便是這樣盡其所能地在她所身處的小世界裡,進行她所能做到的最大的冒險。《艾瑪》與其說是描繪愛情的小說,我認為不如歸稱十八世紀的少女成長日記。從小到大沒有離開過家鄉海布里,獨自和喜歡杞人憂天的父親相依為命。即便如此,艾瑪把整個海布里變成了她的人際關係實驗室,徜徉在實踐想像的喜悅裡。當然實驗有時成功、有時失敗。成功的時候,她年輕的心洋洋得意,而失敗的經歷,則讓她被迫正視自己的能力限制、以及內心真正渴望的歸屬。

  我不確定珍.奧斯汀對愛情究竟抱著什麼樣的期待,她在世上唯一明確關於情感關係的印記,只有一次答應隔天就後悔而沒結成的婚,至此之後,她一輩子與婚姻無緣。我不禁想像,奧斯汀讓她的角色們得以在內心恣意奔馳疑惑、定論與譏嘲,一次次人際上的失敗則代表了衝撞孤獨的代價,那麼,若對當時的人們來說婚姻便是歸屬,或許對奧斯汀而言,最終得來伴隨著理解的愛情,便是一個真正的出口吧。

  二○○七年有一部電影叫做〈珍愛來臨〉,安.海瑟薇主演奧斯汀本人。劇中奧斯汀遇到她自己的達西先生,那個角色叫做湯瑪士.勒弗羅伊,由詹姆斯.麥艾維主演。電影結局是,當勒弗羅伊因為兩人的愛情受到身分限制,開口要奧斯汀與他私奔的時候,奧斯汀最終選擇繼續留在家人身邊。現實生活中,兩人是否愛得差點私奔不得而知,整部電影是憑據奧斯汀遺留下來極少數的信件、以及她作品裡的角色杜撰而成,那大概是大家能為一輩子單身、只與文學

為伍的她所能想到最浪漫的解釋了。實際上,能夠為奧斯汀發聲的只有她親筆創造的角色們,她們在時代界線裡用自己的方式,盡最大的努力去衝撞出了自己,就像奧斯汀在社會所期待的婚姻關係與自己的內心之間做出選擇一樣。「選擇失敗與其後的選擇同等重要」,我私自猜想,珍.奧斯汀以寫實嘲諷的基底想傳達的,除了對階級定義、人際政治的不滿,可能就是類似這樣的心境吧。要說《艾瑪》還有什麼遠比「身為世紀經典」更值得閱讀的理由,我覺得應該是它很努力在地說:成長是任何處境的女性,都應該獲得的自由。

  這份自由,我由衷希望奧斯汀自己也已經獲得了。

書籍代號:0EID0546

商品條碼EAN:9789863596165

ISBN:9789863596165

印刷:單色

頁數:543

裝訂:平裝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