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人文科普>社會史地> 甲骨文(非虛構寫作大師、《紐約客》記者何偉的「中國三部曲」之2——全新修訂版)

甲骨文(非虛構寫作大師、《紐約客》記者何偉的「中國三部曲」之2——全新修訂版)

Oracle Bones: A Journey Through Time In China

作者:何偉

譯者:盧秋瑩

出版品牌: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21-04-08

產品編號:9789578654990

定價 $660/折扣2冊

儲值會員,馬上選領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今日中國似乎就是為了何偉的寫作而存在!」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如果要透過一部作品認識九○年代的中國,那便是——何偉《甲骨文》

重新回顧《紐約客》記者何偉(Peter Hessler)的非虛構寫作經典

寫出隱蔽在媒體版面下、你看不見卻真實存在的中國樣貌!

 

======================

 

如何評價二十年前的中國?中國自九○年代開始轉型,人文地貌的變化遠遠超過先前兩百年,多數人選擇無視中國崛起之下的洶湧暗潮,卻只有一名西方記者起心動念,以十年踏查告訴世人,中國究竟經歷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

 

在如今已被譽為非虛構寫作大師的何偉筆下,書寫中國本身、乃至於這個國家對世界的意義,變成了一件十分具有挑戰性的事情;二十年前的中國正值經濟開放與城市快速成長,回望中國的變與不變,《甲骨文》是最客觀、也最令人動容的紀實書寫。

 

「來到中國之前,我認為過去已然結束,歷史僅是因果的線性發展。

但隨著我在中國待得愈久,就愈少有事情是線性的發展。」——何偉

 

一九九六年,何偉以「和平工作團」的名義進入中國,先是在四川涪陵教授英語,其後前往北京擔任《紐約客》專欄作家;到了二○○六年,何偉在北京一條窄小到沒有郵遞地址的巷弄盡頭裡的小公寓完成這部被譽為書寫中國最好的非虛構經典——《甲骨文》。

 

《甲骨文》的書寫野心極大,他以十年時間踏查中國,不只書寫個人的中國見聞,同時也捕捉存在於當地幾世紀以來的歷史痕跡。這些變化,他以親訪實證、考古調查為經緯,再以西方記者的筆法調配,布局出《甲骨文》的恢弘格局。他讓人物來口證中國變化、讓古物來見證歷史滄桑。

 

在本書中,他專門談到古文物,如殷墟的青銅器、三星堆的青銅頭像、他採訪中美日專家,尋求古文字的發現,漢字的拼音化改革以及繁簡之爭,打撈出自殺於文革的古文字學者陳夢家的故事,從而把歷史的、文化的中國和當下的中國緊密聯繫起來。換言之,何偉的中國之旅不僅有一個現實的層面,更有一個歷史的和隱喻的層面,二者交叉進行,交織成如龜甲一樣的裂痕。

 

「以現在的觀點看待過去,用過去的觀點形塑現在。

在中國,事情的重點不在於如何發生的,而在於如何被記得。」——何偉

 

中國在九○年代歷經改革開放,人們得以更自由地移動,何偉更有機會遇到那些之前活在生存線邊緣、原本注定「沒有歷史」的人。如今,頭一遭,多數的中國人得以掌控他們的個人生活。移民們做了重要的決定:是否離開鄉村、要去到哪裡、接受什麼樣的工作,即使這些選擇總是沉重,但它們也提醒了人們自身的獨特性。

 

這些故事栩栩如生,展卷如在眼前:一個逃北者在中韓邊界的鴨綠江小城如何偷走何偉的錢包?一個維吾爾知識分子因何混跡在北京的黑市貿易,最後非法移民美國?在如今流亡美國的熱比婭的家鄉新疆,他採訪曾拍攝《鬼子來了》的導演姜文時看到了什麼?在一夜之城深圳,來自四川的女孩子如何智鬥包二奶的台商,靠著廣播節目激勵而最終找到自己的方向?在天安門廣場,法輪功抗議者、外國遊客,以及員警如何大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捉迷藏遊戲?在台灣,何偉看到了怎樣的陳文茜,怎樣的選舉?這些故事,交織出一幅充滿張力、真實動人的中國之旅。

 

在《甲骨文》一書中,我們可以見到何偉以外來者的記者角色從旁觀察,他和底層平民、農民、生產線女工、維吾爾商人、浙江溫州的小老闆交朋友,以他們的人生故事見證中國十年變化,撇除外界獵奇的眼光,進而呈現出一幅幅迷人與迷失交錯、混亂中帶著希望的當代中國景象。從北京到河南,從東北到新疆,到溫州到深圳,甚至到台灣,何偉筆下描繪的中國,比真實的中國更加真實與感性。

 

======================

 

◎當代非虛構寫作的最佳範本,何偉「中國三部曲」系列——

 

《江城》River Town: Two Years on the Yangtze

在幽緩的時光流程中,在變動劇烈的城鄉景觀內外,

何偉依江而居,感受與學生和涪陵人相處的日常點滴,

書寫出一部連中國人自己都未能體察的心態史和底層故事。

 

──何偉非虛構書寫的發源地,「中國三部曲」的最初起點!

 

《甲骨文》Oracle Bones: A Journey Through Time In China

如何評價九○年代的中國?

何偉以親訪實證、考古調查為經緯,再以西方記者的筆法布局出恢弘格局。

他讓人物來口證中國變化、讓古物來見證歷史滄桑。

 

──今日中國似乎就是為了何偉的寫作而存在!

 

《尋路中國》Country Driving: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from Farm to Factory

在一個人人奔走於途,卻又不知自己將走向何方的躁動國度裡,

何偉用帶著人性暖意的目光,記錄中國各個角落裡的人生悲歡百態。

構築出平凡小民在現代中國經濟快速起飛、社會急遽變動時代下的處境。

 

──何偉就像是當代的馬可波羅,徹底顛覆你對轉型中國的想像!

 

《奇石》Strange Stones: Dispatches from East and West

想接近真正中國,唯一方法是在中國長時間生活。

只要在何偉筆下,你就讀得到奇形怪狀的中國。

 

──繼「中國三部曲」,精選改寫《紐約客》的深度報導!

 

好評推薦

《時代雜誌》最佳圖書獎、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最佳作品獎入選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基督教箴言報》等各大媒體評選年度好書

 

今日中國似乎就是為了何偉的寫作而存在的。如若不信,請拜讀《甲骨文》。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時而令人動容、時而風趣幽默,宛如觀察中國時代精神極具洞察力的X光。

──《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本書奠定了何偉的地位,使他成為描寫當代中國最有深度的西方作家之一。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感人至深,又飽含知性,它所達到的敘事張力,通常在小說中才可看到。對於中國這個快速轉變中的國家,何偉繪製了一幅幅生動而複雜的畫面。

──《衛報》(The Guardian Weekly

 

西方世界的每一個讀者都應該拜讀此作。何偉講述了別人不曾講過的故事,並把這些故事組織在他個人對中國的思考裡。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何偉(Peter Hessler

生於密蘇里州哥倫比亞市,於普林斯頓大學主修英文和寫作,牛津大學英國文學碩士。何偉自二○○○年至二○○七年間曾擔任《紐約客》駐北京記者,同時也是《國家地理雜誌》、《華爾街日報》與《紐約時報》的長期撰稿人。二○一一年至二○一六年擔任駐開羅記者,為《紐約客》撰寫中東報導。二○一九年舉家遷往中國四川,並於四川大學匹茲堡學院授課。

何偉最膾炙人口的作品為「中國三部曲」:《江城》(River Town)曾獲Kiriyama環太平洋圖書獎,《甲骨文》(Oracle Bones)入選二○○六年美國國家圖書獎,《尋路中國》(Country Driving)獲選《紐約時報書評》百大書籍;此系列與專欄合集《奇石》(Strange Stones)成為中國觀察與非虛構寫作的必讀書單。另著有《埃及的革命考古學》(The Buried),為他派駐開羅時的政治與社會觀察。

二○○八年,何偉因卓越的報導而獲得美國國家雜誌獎;二○一一年,何偉以其筆下「敏銳觀察中國平凡百姓如何應對改革時代社會快速變遷的複雜生活」之紀錄,再獲麥克阿瑟基金會(MacArthur Foundation)表彰。

盧秋瑩

美國麻州愛默生傳播學院媒體藝術碩士,自由作家和譯者。譯有《好賊》、《奇蹟之邦》、《一個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實日記》、《離開悲傷之後》、《抵達真愛之前》等書。

中間人

 

他的名字叫波拉特,在雅寶路靠抽佣金謀生。跟很多維吾爾人一樣,波拉特的語言能力很好。新疆是中國種族最多的一個地方,在十三個不同種族中,總數約八百萬人的維吾爾族是最大的一族。波拉特可以說維吾爾語、中文、俄語、烏茲別克語、哈薩克語、吉爾吉斯語和土耳其語。他以語言專長在外國商人和中國批發商之間擔任仲介,同時也做美金的黑市交易。有時他做一筆幾萬元的貨幣交易可以抽成百分之十。但是私下的貨幣交易是非法的,移動那麼大一筆現金也很危險,一九九九年時,雅寶路就有兩名做金錢交易的維吾爾人被殺。相較之下,波拉特比較喜歡做名牌服飾的生意。

 

波拉特四十幾歲,打從一九九○年就入行。一開始他周遊列國,以中亞居多: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哈薩克、土庫曼。那幾年裡,一般中國人要拿到護照和簽證很難,但是波拉特明白,只要賄賂到對的人,就可以拿到對的證件。他到過俄羅斯、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並且在土耳其待了很久,那裡的語言和維吾爾語很像;他去過巴基斯坦,不過那裡的生意很難做。有一次,他試圖把新疆的葡萄經由西藏運到加德滿都,不料遇到了尼泊爾的豪雨季節,結果水果全爛了。伊朗的經驗也不太好——一位德黑蘭的藝術經紀人說服他販賣伊朗發現的中國古畫,表示有錢可賺,結果那些畫既不古也不是中國的。那次賠錢之後,他主要就只做服飾買賣。不過,凡是需要旅行的生意就帶有風險。一九九三年,存了一萬美金之後,他把大部分的錢投資在一大貨櫃要銷到哈薩克的服飾上,結果裝貨的條板箱被蟲蛀,他投下的錢全賠光了。

 

一九九七年,波拉特來到了北京,開始在雅寶路一帶做起製造商和批發商之間的中間人。這個地帶已成了黑市批發中心,專門銷售中國東南沿海工廠所做的衣服。其中尤屬外國品牌最為暢銷:The North Face、Nike、Tommy Hilfiger。通常,交易者賣的都是冒牌貨,但冒牌貨沒關係,只要牌子對就行。Nautica、Adidas、Timberland,這些品牌的便宜版本不管是在俄羅斯、東歐,或是國界向來分不清、種族複雜、外人難以區別的廣闊中亞狹長邊境,都十分暢銷。哈薩克人、烏茲別克人、塔塔爾人……都來到了雅寶路。這一帶女人不多,最顯眼的要算妓女——俄羅斯的、蒙古的、中國的,不時在商人們談生意的餐廳外慢步閒逛。

 

波拉特幾乎什麼都賣。一九九八年,他賣了兩大卡車的冒牌五五五牌鞋子給一團來自波蘭、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的商人,淨賺兩千美金。還有一天,他幫一些俄羅斯人從天津的地下工廠買了一貨櫃仿冒的Nautica衣服,賺了一千美金。一九九八是很順的一年,這一年他還說服一些俄羅斯人買下兩萬件廣東生產的貼有皮爾卡登標籤的內衣。每件內衣大約可以賺到兩角五分美金。

 

我在波拉特身上看不到錢的影子。他穿著簡單,也不像其他雅寶路商人,做完一筆交易之後就要吹噓一番。那些商人是最典型的生意人:賣假貨賺差價,我知道不能把他們的故事過於當真。但是波拉特不一樣。他有著夾雜白髮的捲曲黑髮,眼睛褐色而憂鬱。他不常笑。他有著深褐色的膚色、堅毅的下巴和中東人突顯的鼻子。當他真的笑起來時,臉上容光煥發。他經常說的一句中國話是:「假的」。他對自己賣的東西極為輕蔑。他說,那些仿冒的衣服跟垃圾、廢物、狗屎沒什麼兩樣:「假的」。我們認識不久後,他告訴我,他原本在新疆的一家中學裡教維吾爾語和文學。他談起自己所從事的生意交易,口氣是那麼的充滿鄙視,讓我不懂他為什麼會離開教職。他有一種滄桑的魅力,但臉頰上的線紋深得看起來像縫痕。他有一點胖,菸抽個沒停,似乎總是很疲倦。我搞不清楚他賺的錢都跑到哪兒去了。

 

——

 

波拉特是第一個讓我想到中國的種族和幅員的人。如果你拿維吾爾人和漢人做比較,他們不管哪一方面都是南轅北轍的:地理、文化、語言、歷史。就像是一個國家內完全相反的兩族人。

 

新疆在西藏的正北方,和西藏一樣偏遠而險惡。它占中國版圖的六分之一——相等於阿拉斯加和紐約州的總和。在地理上,它涵蓋了世上最高的山脈和最廣的沙漠。它的古史不詳,最早的居民是未曾留下書寫紀錄的遊牧民族。中國早期的一些朝代偶爾在這裡建築了軍事要塞,但是新疆的地理景觀跟中國的農業極不相容,因此帝王們並沒有持續如一地控制這片土地。一直要到西元九世紀,今日維吾爾人的祖先才開始在那兒大量定居。但即使在那個時候,他們也大多以綠洲為基地,把廣大的山脈和沙漠留給了遊牧民族。

 

維吾爾人經常扮演中間人的角色。他們曾教蒙古人用維吾爾字母寫字(維吾爾人很早就以突厥魯尼文書寫),他們也曾是成吉思汗和其他中亞強權之間的斡旋人。維吾爾族的宗教很重實效,不時隨著新的駐軍而改變:在不同的時期裡,維吾爾族信奉過薩滿教、摩尼教、景教和佛教。十世紀時他們改信伊斯蘭教,之後的千年中,他們不再自稱「維吾爾」,他們的文字也改成阿拉伯文。

 

跟中國人引以為傲的一致性相反,維吾爾人的許多基本特徵是多變的,不論是他們的名字、文字、宗教還是他們的政治聯盟;但是他們似乎總可以在邊緣上生存。這個特質在今天依舊明顯,只要看看維吾爾人在中國各城市經商就可以證明。他們開餐廳,或是賣新疆葡萄乾和瓜果之類的土產;他們也主宰貨幣黑市。在中國,極少有少數民族能在漢族掌控的經濟上占有一席之地。一些雅寶路商人曾告訴我一個很流行的維吾爾笑話:美國人登陸月球時,發現有個維吾爾人在那裡做生意。

 

波拉特和我有一份第二語言的友情——我們完全以中文交談。我不一定能了解那群在餐廳出入的維吾爾人,但他們的身體語言是很難被忽視的。他們比中國人高大,走路大搖大擺。他們握手的力道在中國是罕見的,強而有力。若有一位婦女來到桌前,他們馬上站起來。他們不碰豬肉,他們嗜酒,這是唯一一條沒有生根的伊斯蘭教戒律。他們的鼻子很高,曬得很黑,他們的眼神懾人。他們舉手投足的自信讓中國人緊張。到這間維吾爾族餐廳用餐的少數中國人通常只管自己的事,如果波拉特不在,我也是一樣的。我尤其避開那個身材魁梧、眉毛濃重、渾身暗示著暴力可能性的維吾爾商人。有一回,他告訴我他剛做了筆大生意,賣出五十幾萬個天津製的保險套給烏茲別克人。在我看來,那就像聽到那個在月球上的維吾爾人一樣讓人印象深刻。又有一天晚上,這個濃眉的男人在餐廳跟一個維吾爾族朋友喝伏特加喝到很晚。隨著酒精的發酵,兩個男人輪流用煙蒂在手臂上灼洞。之後,這兩個人只要一見面,就大力握手,摸摸彼此手腕上的煙痂,笑著回憶起那晚不曉得是什麼魔鬼把他們湊在一起。

 

——

 

現代史對維吾爾族不算善待。十八世紀,清朝遣軍西征,想把維吾爾族的所在地納入帝國版圖。抗拒雖頑強,但在一八八四年,清朝還是把它強併了,改名為新疆。清朝結束,一九一一年新疆成為試圖脫離中央的省分之一。一九二○年代,一群土耳其語系居民開始推動獨立,稱自己為「維吾爾」——一個千年沒用的名字。一九四四年,當國民黨政府忙著對付日本和中共的外患內憂時,一群維吾爾人、哈薩克和白俄羅斯人在北新疆打敗當地的中國守軍。這次的反抗為一個叫「東突厥斯坦共和國」的多種族國家奠定了基礎。

 

接下來五年,東突厥斯坦共和國基本上像個獨立的國家般運作,跟蘇聯保持著密切的關係。但蘇聯從未公開支持它,可能也只把它視為與未來取得中國政權的黨派談判的籌碼。生存在邊界就有這樣的風險:難逃強鄰覬覦。一九四九年共產黨掌權中國之後,他們邀請東突厥斯坦共和國最有權力的領袖到北京開會。這些人離開新疆,從蘇聯的阿爾馬阿爾塔搭上了飛機,從此音訊全無。幾個月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控制了新疆,中國宣布那架飛機失事了。但很多維吾爾人相信:他們的領袖被謀殺了,成為毛澤東和史達林密謀的受害者。

 

此後,新疆處於中國的嚴厲控制之下。一九八○年代之後,當石油和天然氣儲備在這裡被發現時,漢人大量移入。維吾爾族動盪不安起來,這出自於他們逐漸成為自己土地上的局外人的內心恐懼。一九九○年代,暴力不斷:公車爆炸,火車出軌。人們相信這些攻擊是抗拒中國統治的維吾爾人做的,但沒有任何組織承認出自其手。這些暴力一如新疆的很多其他事情,至今仍是祕密。

 

在雅寶路,我看著這些貿易商來來去去——中亞的、中東的,以及我不認識的,心想,到底還有多少無名民族在大國的歷史裡滑進滑出呢?維吾爾人的命運並沒有因為獨立的語言、文化或傳統而自成一格,外國強權的決定權太大了。蒙古已經是個獨立的國家,假設新疆當初是掉入蘇聯而非中國之手,這可能也是新疆會走的路。在中亞的分合大遊戲中,維吾爾人是失敗者之一。

 

和波拉特熟識後,他跟我說了更多他的家世背景。一九四○年代中期,他父親加入了東突厥斯坦共和國的軍隊。跟很多軍中同伴一樣,父親的左肩上有個來福槍刺青。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那是個危險的標誌:等文化大革命結束時,他已被批鬥成了跛子。波拉特說,但願他能夠在真正的維吾爾族史中寫下這段。他還想寫下自己個人的經驗,包括在一九八五年因為抵抗中國統治而受的牢獄之災。他說,這就是他無法繼續在新疆擔任教職的原因,政治打壓讓他遠走他鄉。他還說,他已經存了四萬美金,他發誓只要存款和時機一到,他會找辦法去美國投奔自由。

 

——

 

我試著寫下我的南京報導,但最終宣告放棄。我自己擔下所有的花費,把失敗歸罪於不對的時機,然後轉向其他題材。到了夏天,使館爆炸事件已變成遙遠的記憶。偶爾人們會提起,但很少深談。即使談起,也是失望多於憤怒,因為他們的政府接受了美國的道歉和對貝爾格勒大使館的損傷賠償。在我遇到的中國人中,沒有人相信爆炸事件是場意外。

 

在辦事處剪報時,我有時會看到一些後續的報導。七月時,美國中央情報局長特內在國會作證。他說北約瞄準的九百個轟炸點裡,由中情局單獨研究和指定的只有一個:中國大使館的所在。特內強調整件事是地圖過時而造成的過失。

 

三個月後,倫敦的《觀察家》刊出一則調查報導,文中指出,爆炸事件事實上是故意的。報導訪問三位不願具名的駐歐北約官員。他們說,美國軍方刻意瞄準大使館,是因為中國暗地支持米洛賽維奇。該報導宣稱,先前當北約炸毀了塞族的無線電發電器後,中國便允許塞族使用該使館,以之為對科索沃軍事廣播的後備站。

 

《觀察家》懷疑,中國可能以協助米洛賽維奇,作為交換接近美國隱形戰機殘骸的條件;這部早先被打下的美國戰機,對中國情報單位有很大的價值。無論如何,中國和塞族軍方合作其來有自。北約的轟炸錯得也太牽強了。三枚炸彈全炸在使館南邊,正好是武官辦公室和情報中心所在,使館的其他部分則毫髮未傷。死傷的人數非常少。和很多外國媒體一樣,《觀察家》宣稱,死亡的三名中國「新聞記者」中,有兩名事實上是情報人員——這種角色偽裝在國家掌握的媒體中很常見。

 

那報導就只有這樣——沒有注明消息來源,沒有證據。北約否認它的指控,也只有少數美國報紙引述這份報導。在辦事處,我剪下一份把它歸檔起來:

 

U.S.——China——Embassy Bombing(美——中——使館轟炸)

U.S.——China——Exchanges(美——中——交流)

U.S.——China——Relations(美——中——關係)

U.S.——China——Scandal(美——中——謠傳)

U.S.——China——Summit(美——中——高峰會議)

U.S.——China——Trade(美——中——貿易)

 

 

(本文節錄自:第一章「中間人」)

第一部

 

【古文物A】地下城市

‧第一章│中間人

 

【古文物B】文字的世界

‧第二章│美國之音

‧第三章│斷橋

 

【古文物C】城牆

‧第四章│一夜之城

 

第二部

 

‧第五章│澱粉

‧第六章│好萊塢

 

【古文物D】龜之聲

‧第七章│夜空不寂寞

‧第八章│移民

‧第九章│四合院

 

【古文物E】青銅馬首

‧第十章│週年慶

‧第十一章│四川人

 

第三部

 

【古文物F】書

‧第十二章│政治庇護

 

【古文物G】鑿不裂的骨片

‧第十三章│奧運會

‧第十四章│風沙

 

【古文物H】文字

‧第十五章│翻譯

‧第十六章│國旗

‧第十七章│直接入鏡

 

【古文物I】馬

‧第十八章│混沌西方

‧第十九章│選舉

 

第四部

 

‧第二十章│唐人街

 

【古文物J】批判主義

‧第二十一章│國事訪問

 

【古文物K】遺失的字母

‧第二十二章│濃縮精華

 

【古文物L】抄錯的字

‧第二十三章│巴頓將軍之墓

 

【古文物Z】賣掉的字

‧第二十四章│茶

 

‧後記

‧謝詞

書籍代號:0UOB4007

商品條碼EAN:9789578654990

ISBN:9789578654990

印刷:單色

頁數:576

裝訂:平裝

您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