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人文科普>社會史地> 穆罕默德:宣揚謙卑、寬容與和平的先知(全新修訂版)

穆罕默德:宣揚謙卑、寬容與和平的先知(全新修訂版)

Muhammad: A Prophet for Our Time

作者:凱倫.阿姆斯壯 (Karen Armstrong)

譯者:黃楷君

出版品牌: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23-02-08

產品編號:9786267129401

定價 $380/折扣1冊

儲值會員,馬上選領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一位無父無母的沒落貴族,如何挽救躁動不安的阿拉伯世界?
全球最負盛名的宗教學者,闡述這位被誤解的偉大導師
橫跨歐亞非的伊斯蘭文明的奠基者、十六億穆斯林的精神寄託,
一部有血有肉、平凡中窺見偉大的先知傳記

──────────

蔡源林(政大宗教所所長) 專文導讀
陳建守(「故事」網站共同創辦人)莊信德(基督教磐頂長老教會牧師)彭書穎(輔大宗教系講師)劉柏君(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助理教授)廖雲章(《獨立評論@天下》頻道總監) 聯合推薦

──────────

西元六世紀末,阿拉伯半島的居民面臨了嚴峻的多重危機。隨著駱駝商隊興起,游牧民族放棄了沙漠中朝夕難保的生活,在麥加這個商業大城裡定居下來。經濟的發達讓他們有了自信,卻也變得驕傲、貪婪。他們拋棄了傳統精神中最可貴的群體精神,貪財忘義,棄貧苦弱勢與失去父親守護的孤兒寡母於不顧,同時卻保留部落規範中最僵化的一面,為了捍衛宗族的尊嚴與利益不惜逞凶鬥狠,無視於普遍的人性價值。部落與部落之間的劫掠征戰、階級鴻溝的擴大迫使人人自危。青年人對祖輩的教導也疑竇漸生……

穆罕默德出生於統治麥加的古萊須族,但不幸家道中落、父母早歿,因此自幼體恤底層之艱困。與其他有志之士一般,他對當時的危機憂心忡忡、苦思對策,也從基督教與猶太教的經義中獲得啟發。在西元610年的「命定之夜」裡,他在一場神祕經驗中得天使之助領受真主話語,教導人們應該對良心負責,對同胞博愛,對真主順服。但保守的傳統勢力無法接受這位沒落貴族的顛覆性思想,施以暴力攻擊、經濟封鎖,最終逼迫穆罕默德逃亡。然而,他在麥地那創建的穆斯林社群的迅速擴張,不僅證明了他的智慧與美德、奠定了伊斯蘭教的基礎,更永遠的改變中東世界與人類歷史。

本書由當代最具盛名的宗教學者凱倫阿姆斯壯所撰。本世紀初以來,因九一一事件與塔利班政權,世人對伊斯蘭教的扭曲日益熾烈,一個原先強調內省、慈愛、和平的宗教,被塗抹上一層與其宗旨完全背道而馳的形象。這不僅無助於族群之間的和解共生,也剝奪我們向這位先知學習的機會。有感於此,阿姆斯壯女士特別以深入淺出的筆法勾勒穆罕默德平凡中見偉大的一生,以提綱挈領的史實來彰顯伊斯蘭的真諦。透過考察穆罕默德本人的言行,我們不僅能澄清所有對伊斯蘭可能有的誤會,身處極端主義再起、民粹當道的躁動時代,我們也將從中獲得平靜與力量。

凱倫.阿姆斯壯(Karen Armstrong
愛爾蘭裔英國宗教學者,生於1944年,年輕時曾為羅馬天主教修女達七年之久,同時在牛津大學主修英國文學。1982年之後,她開始專職寫作以及主持廣播節目談論宗教事務。她是當代最負盛名的宗教學者,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之後,她經常撰文發表於《衛報》等英美各大報章雜誌,探討伊斯蘭教與基本教義派的問題。

2008年阿姆斯壯女士獲頒TED年度大獎與十萬美元之獎金,並許願簽訂《仁愛憲章》(Charter for Compassion),以達成各大宗教之間的交流對話與促進世界和平的願望。《仁愛憲章》於200911月簽署,得到包括達賴喇嘛、屠圖主教等全球各界的支持。

阿姆斯壯著作女士等身,有超過二十本關於信仰與主要宗教的著作,並已譯成四十五種語文出版。在台灣出版過的作品包括《佛陀》、《神話簡史》、《為神而辯》、《神的歷史》、《聖保羅》等書。

黃楷君
政大阿拉伯語文學系、廣播電視學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雖然不是穆斯林,卻一直和伊斯蘭很有緣分,於是經營了臉書粉絲專頁「伊斯蘭沒有面紗」。現為自由編譯,譯有《漁的大歷史:大海如何滋養人類的文明》、《原始富足:布希曼族的生存之道,以及他們能教給我們什麼?》等書。

內文試閱

第一章 麥加

部族精神

即使已將游牧生活拋諸腦後,麥加人仍然將貝都因人視為純正阿拉伯文化的守護者。穆罕默德年幼時就曾被送到他奶媽的部族,和他們一同在沙漠裡生活,以便接受游牧精神的教育,而這對他留下了深刻的影響。貝都因人對普遍的宗教興趣缺缺,他們不懷抱來生的希望,也不信任神祇,因為即便是神似乎也對嚴峻的環境束手無策。部族(而非神明)就是至高的價值,每位成員都必須把群體的福祉置於個人的需求或慾望之上;必要的話甚至得犧牲性命,來確保部族的存續。阿拉伯人沒有時間思索超自然的事物,他們被迫全心投入此生。在草原上,幻想是無用的,人們需要的是務實明確的現實。然而,他們孕育出一種騎士精神的準則,這種準則帶有宗教的核心功能,賦予他們的生活一種意義,支撐他們在嚴酷的條件下生存,不被絕望壓垮。他們稱這種準則為「部族精神」(muruwah),這個字的意義相當複雜,難以簡潔翻譯。「部族精神」代表著勇敢、耐心與堅韌,擁有為部族所受的任何侵害復仇獻身的決心,並以此保護較弱勢的成員、對抗敵人。為了維護部族的榮耀,每個成員都必須做好保衛族人的準備,隨時能夠挺身而出,並無條件地服從他的首領。

 

最重要的是,部族成員必須慷慨大方,分享自己的家畜與糧食。如果人們在他人挨餓時,還自私地暗藏資源,將難以在草原上生存。一個部族即使在今日富裕無缺,也很容易在明天變得一貧如洗。如果你在寬裕的日子吝嗇待人,誰又會在你需要時伸出援手呢?出於此必要,部族精神重視這種美德,鼓勵慷慨之士(karim)看淡物質財產,以免在面對損失時一蹶不振。一位真正崇高的貝都因人會視明日為無物,以奢侈鋪張的禮物與好客,來展現他對部族同胞的重視遠勝過自己的所有物。他必須準備好給出所有的財富──他的駱駝、牲口與奴隸,並且可以為他的朋友和盟友擺設奢華的盛宴,在一夜間將全數財產揮霍殆盡。然而,慷慨之人的大方好施也可能相當自負,並帶來自我毀滅;他可能在一夕之間讓家人陷入貧困,只為了證明流淌在血液中的高貴品格,並加強自己的地位與名聲。

 

部族精神是一種具有啟發性的理念,但到了六世紀末,其弱點卻變得顯而易見,並導致悲劇。部族團結(‘asibiyyah)激發了勇猛與無私,但只限於部族之內。這裡絕對不存在普世的人權概念。一個貝都因人只為其血親與盟友負責,並認為外人毫無價值、可以輕易犧牲,因而不屑一顧。當他必須為了族人的利益殺害異族,也不會受道德所擾,絲毫不浪費時間在哲學性的抽象概念,不作倫理面的思索。既然部族就是最神聖的價值,無論對錯,他都義不容辭。一位詩人曾吟唱道:「我屬嘎濟雅(Ghazziyya)一族。若她步入歧途,我便身陷謬誤;若嘎濟雅邁向正道,我便忠心跟隨。」或如同一句廣為流傳的格言:「無論你的兄弟受人欺侮或欺侮他人,都要兩肋插刀。」

 

每個部族都擁有獨特的精神標誌,阿拉伯人相信部族的非凡精神就像其他生理與心理的特質,沿襲自創族之先父,並代代傳承。他們將這種部族榮光稱為「祖傳榮耀」(hasab)。部族成員將先祖視為異稟天賦的源頭,尊崇先人為至高的權威,因而無可避免地導致一種根深柢固的保守傾向。遠祖留給後代的傳統生活方式(sunnah)神聖而不可侵犯。「他所歸屬的部族擁有祖輩立下的生活之道。」另一位詩人解釋,「每個族群都有自己傳統的生活方式;每個族群都有自己效仿的對象。」而任何偏離祖傳習俗之舉,無論多麼輕微,都是罪大惡極。一個行為之所以被認可,並不是因為其固有的正當或崇高,純粹是因為久遠以前曾受先祖贊許。

 

貝都因人無法承擔創新試驗的代價。忽略通往水泉的道路(shari‘ah)是不負責任的行為,形同犯罪,因為自無法追溯的遠古開始,你的族人便謹守著這一條維生之途。你學會靠著遵守一系列的規則來生存,而那些規則的價值早已透過經驗獲得證實。可是,對傳統的無條件接受卻衍生出猖獗的沙文主義:你將認定自己部族的傳統無可匹敵,也無法思索出其他的生活方式。你只能維護部族的榮光,拒絕屈從於任何其他的權威,無論人神。人們期待慷慨之士驕傲、利己、自力更生,並且擁有激進的獨立性格。傲慢並非過錯,而是高貴的象徵;相對而言,謙遜則代表你來自殘缺的家系,沒有貴族的血液。一個出身卑微之人,在基因上就注定成為奴隸(‘abd),那是唯一適合他的身分。一位名符其實的慷慨之士則不會臣服於任何人。「我們不容順從於任何人的領導,」一位詩人如此吟唱,「直到我們親自統領眾人,甚至擺脫節制的疆繩!」即使面對一位神祇,慷慨之士仍不改其目若無人的自信,因為就算是神,也比不上一個真正崇高的人。

 

在草原上,部族需要拒絕向環境低頭的男人,以及有自信對抗壓倒性優勢的族人。不過,這種自命不凡(istighna’)心態可能會輕易變得魯莽且偏激。就算只是輕微的挑撥,貝都因人也很容易走上極端。他們因為高度的榮譽感,而傾向以暴力回應任何他們所認定的威脅或輕蔑。此外,他們不只會自我防衛,真正的勇氣顯現在先發制人的攻擊。「一位勇猛如獅的勇士,只是反擊並譴責侵犯他的敵人」並不足夠,詩人祖海爾.伊本─阿比─薩勒瑪(Zuhayr ibn ‘Abi Salma)高呼,「他應當率先發動攻勢,即使無人侮辱,他也仍是一位侵略者。」部族詩人所讚頌的勇氣是一種無法抗拒的衝動,不能也不該遏制。若任何一名部族成員受辱,慷慨之士會感受到復仇的使命感蠢蠢欲動,如同身體的痛楚及折磨的飢渴。這實在是一種富有悲劇性的世界觀。貝都因人試圖美化他們的奮鬥,但現實生活卻嚴厲無情,沒有翻身的希望。他們相信,所有生物都受制於機運(dahr),而機運會讓人類承受各式各樣的苦痛;一個人的生命早已事先注定。一切事物都終將逝去,即使是成就斐然的勇士也將衰亡而為人遺忘。如此奮鬥不息的人生帶有一種先天的徒勞,而這份絕望的唯一解方是歡愉的生活──特別是醉酒忘懷。

 

過去,許多貝都因人曾經試圖逃離草原,去建立一個更安全的定居(hadarah)生活。然而因為水源、耕地稀少,以及頻繁的乾旱,這些嘗試經常都以失敗告終。一個部族若非累積了多餘的財富──這是一項幾近不可能的功績──或接管一處綠洲,如沙基夫部族(Thaqif)占領塔伊夫地區,就無法建立可以存續的定居聚落。另一種方法則是成為當地兩個或多個富裕文明間的中介者;舉例而言,在拜占庭帝國邊界求生的嘎珊部族(Ghassan),後來成為希臘人的附庸,改信基督宗教,並組成一個緩衝的小國,保衛拜占庭對抗波斯。不過在六世紀期間,交通革命開啟了新的契機。貝都因人發明了馬鞍,讓駱駝能夠載運比以往沉重許多的貨物,來自印度、東非、葉門和巴林的商人紛紛將他們的驢車替換為駱駝,因為駱駝能夠在數日未飲水的狀態下存活,是沙漠中理想的交通工具。於是外國商人不再避開阿拉伯半島,他們為了奢侈品貿易,如薰香、香料、象牙、穀物、珍珠、木材、布料和藥品,開始讓商隊穿越草原,選擇更直接的路線前往拜占庭和敘利亞,同時聘僱貝都因人來保護他們的貨物、駕馭駱駝,並指引他們移動至下一個水井。

 

翻譯序:脆弱而溫柔的先知面貌╱黃楷君
推薦序:史實與信仰並重的多元宗教觀╱蔡源林
地圖
序言

第一章 麥加
第二章 蒙眛
第三章 遷徙
第四章 奮戰
第五章 和平

詞彙表
註釋

書籍代號:0UIS4003

商品條碼EAN:9786267129401

ISBN:9786267129401

印刷:黑白

頁數:288

裝訂:平裝

您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