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人文科普>社會史地> 自戀時代--現代人,你為何這麼愛自己?

自戀時代--現代人,你為何這麼愛自己?

Narcissism Epidemic :Living in the Age of Entitlement

作者:珍.圖溫吉、基斯.坎貝爾 Jean M. Twenge, Ph.D., W. Keith Campbell, Ph.D.

譯者:吳緯疆

出版品牌: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4-07-02

產品編號:9789865842291

定價 $380/折扣1冊

缺貨中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無視民意的總統,自以為是的教徒,無差別殺人兇手,著迷整型的明星, 傲嬌無理的情人,自拍成癮的少年,目中無人的同事…… 這些人為何如此?   精神科醫師 / 作家 鄧惠文——推薦 「精彩佳作。」─《新聞週刊》 「書中例證引人深思,也令人心驚。」─《紐約時報》   小心﹗不論西方或東方,自戀狂潮已經開始隨著教育、媒體和網路, 襲捲全球社會及區域文化,形成一個前所未見的「自戀時代」。 自戀,無所不在。 在這個自戀時代裡,年輕人隨時自拍上傳網路、父母稱自己的孩子是「小王子、小公主」、名流藝人炫富、裸露,搏版面搶曝光,廣告催眠你購物,「因為你值得!」;職場同事無視團隊合作,政客自我感覺良好,厚顏不顧民意,甚至罪犯為引人注目而公然行兇……面對這些現象,我們或許習以為常,或許瞠目結舌,甚至可能深受其害。探究這些現象的背後,你會發現,這些行為全暗藏了「自戀」的陰影。   自戀,另一種失控的正向思考。 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中,「愛自己、做自己」能帶來自信和力量,難道不好嗎? 很好,但自戀者不是充滿自信,而是過度自信,無視現實,不顧人際關係。這種膨脹的「正向」思考態度強調自我欣賞、追求物質財富、外貌、名人崇拜和名聲,極可能會對小自家庭教育,大至社會經濟皆造成危害。自戀就像是疾病,由某些因素引發,並透過特定管道傳染,而全球文化為何近年來會出現如此演變? 是什麼原因催化了這種現象?   戳破自戀假面,翻出背後的真實景象。 《自戀時代》以輕鬆但詳實的筆調,佐以媒體報導及趣聞逸事,觀察自戀現象在現今大眾文化中嚴重的擴散趨勢,以及對各領域造成的問題。書中從美式文化令人「嘆為觀止」的實例,切入家庭教養、學校教育、媒體網路、物質消費、宗教信仰、人際關係等層面,列舉出各樣例證及數據,幽默地就自戀現象的成因、迷思,以及對「表現自己、唯我獨尊」這種目前蔚為風潮的成功必備觀念,進行引人深思的敏銳分析,同時提出有效的對治之道,是一部讓人重新思考主流價值觀的精采之作。          

  珍.圖溫吉 Jean M. Twenge, Ph.D. 美國聖地牙哥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著有暢銷書《唯我世代》(Generation Me),文章亦常刊載於今日美國、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等重要報刊上。   基斯.坎貝爾  W. Keith Campbell, Ph.D. 美國喬治亞大學心理系副教授,著有多篇科學論文,並以其對自戀現象的研究得到包含紐約時報、落間時報、華盛頓郵報,以及福斯新聞網在內的多家媒體注意。        

  吳緯疆 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碩士,曾任雜誌與叢書編輯。譯有《設計解剖全書》、《美食黃金比例》、《時尚的力量》、《地球與人》等書,其他譯作散見於雜誌、電影、電視。        

    在這競爭激烈的世界裡,自戀不是有好處嗎? (擷選自第三章)   仔細聽聽這年頭的各種對話,你會常常聽到「競爭激烈」或「競爭力」。(「現在的競爭好激烈。」「如果那麼做,我們會缺乏競爭力。」)有時候,它甚至被拿來形容風格與品質。(「嘿,那件西裝很有競爭力。」)對於謀職、進大學、運動,大家都談競爭力。世人擔心國家無法在全球經濟中競爭,薪資高的工作機會會外流、減少,或者遭到刪除。在某些街坊鄰里,家長從小孩兩歲起就強調獲勝與競爭,試圖讓孩子進入最好的私立幼稚園。有些父母起步更早,購買以嬰幼兒為對象的「小小愛因斯坦」這種影音產品,或是在懷孕時就提早讓胎兒聽古典音樂。       到了高中,對於獲勝的重視達到最高峰。大學入學的競爭變得十分激烈,有些學生甚至把高中的時間用來參加繁重的大學先修課程以及學測模擬考,還以高價聘請老師進行私人輔導,幫助他們寫出完美的入學申請論文。如今連某些州立大學都會刷掉四分之三的申請者。有些家長「幫助」孩子競爭的作法,是幫孩子做功課和報告,甚至一路幫到大學畢業。門診醫師指出,他們發現有愈來愈多的小孩遭受「重複施力傷害」(repetitive stress injury),而且年紀則愈來愈小,因為過去的世代通常進行輕鬆的即興運動比賽,現在的小孩從事單一運動的時間比較長,壓力也更大。家長在孩子的運動比賽上發生爭執;二○○○年,美國就有一名父親在孩子練習曲棍球時打死另一名父親。       如果將「自我欣賞」與「競爭力」這兩種美國的核心文化價值觀結合在一起,很多人便認為,對競爭而言,永遠把自己置於最優先的地位是有必要的。要是這有助我們取得領先,我們就有興趣,而如果它是像自我欣賞那麼好玩的事情,算我們一份。「找一個沒有自我的人來,」唐納.川普(Donald Trump)表示,「我敢保證那個人絕對是個窩囊廢。」       當我們的跨世代自戀研究在二○○七與○八年被媒體報導出來之後,許多人都反應說自戀有其必要,尤其是在一個競爭愈來愈激烈的世界。這又是美式文化將自我價值與自戀混為一談,而且逐漸認為不顧一切取得優勢是可被接受的另一個例子。密西根大學的一名學生在網路上寫道:「進行這項研究的人又不必跟我們一樣每天面對那麼多競爭。為了成功,我們必須充滿自信,專注於自己。所以如果我們這一代比起先前的世代更著迷於『自我』,那也不是我們的錯。」聖地牙哥州立大學三年級學生卡蜜兒.克拉斯比在《阿茲特克日報》上寫道:「比起從前,現在的大學生承受的壓力更大。我們如果要迎接、並超越自己面對的挑戰,方法就是對自己有信心。感覺自己與眾不同是一種很棒的自我激勵方式。」來自亞特蘭大的二十七歲女孩羅蘭在《紐約時報》的評論版上寫道:「在一個人的生活與職業生涯中,自信與相信自己難道不是成功的基本要件嗎?如果那樣就叫自戀者,那我很驕傲身為自戀者。而且,也會很驕傲成為一個成功的自戀者。」       普渡大學工程系學生麥克.諾蘭(Mike Nolan)在校園學生報《典範報》(The Exponent)上講得更直接。「我成長的這個國家會獎勵『能夠掌握人生』的人,所以你們這些認為這樣就是某種精神障礙的心理學家,或許應該拿你們那些鬼理論去批評別的蠢事。而我,麥克.諾蘭,會繼續努力,追求遠大的目標。」       有些教育者也同意自我欣賞、甚至自戀是追求成功的必要條件。「在我們的社會裡,自戀行為是一種良好的特質。」加州州立大學長灘分校的社會學教授馬克.佛雷克斯(Marc Flacks)接受《洛杉磯時報》訪問時這麼表示,「這是一個以成敗論英雄的社會,所以學生很聰明,會設法尋找直達成功的捷徑。如果沒有以自己為優先的態度,你就無法成功。」內布拉斯加大學林肯分校輔導與心理服務室主任鮑伯.波特諾伊(Bob Portnoy)在《林肯星報》上表示:「重視自我的觀念在這個國家是成功與否的關鍵。對我來說,那是健康的自戀。」       這些懷抱善意的人全都認為,高度自信、甚至自戀會帶來成功是理所當然的。這種廣受歡迎且深植人心的普遍信念只有一個地方有問題,那就是它並不正確。   自戀與成功     自戀者熱愛勝利的滋味,可是在大部分情況下,他們其實並沒有優秀到足以獲勝。例如,自大的大學生(實際上並沒有比自己認定的來得優秀)在大學待愈得愈久,成績就愈差。他們也比較可能中途輟學。在另一項研究中,基礎心理學不及格的學生得到最高的自戀分數,成績拿到A的學生則自戀分數最低。顯然自戀者對於自己表現的看法非常不切實際,在他們應該放棄這門課(或做點果斷的事情,像是用功讀書)時還停留在自己飄渺的幻想中。       換句話說,過度自信會造成反效果。這是有道理的;自戀者難以接受批評和從錯誤中學習。對於自己的缺點,他們也喜歡怨天尤人,但就是不檢討自己。第二,他們缺乏改進的動機,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已經達成目標了:如果你就出生在本壘板上,何必還要跑壘?第三,過度自信可能導致表現不佳。如果你認為你知道所有答案,就沒有必要用功。接著你考試卻不及格,真慘。       在某個系列的研究中,受測者必須回答一般的知識性問題,像是「誰建立了神聖羅馬帝國?」接著他們評估自己對答案有多少把握,還有機會對結果下注。參與者不知道的是,這些是「公平賭注」(fair bet),所以對答案有百分之九十九信心的人,贏得的錢會比只有百分之六十信心的人來得少。這跟賽馬很類似,最受賭客喜愛的馬讓賭客得到的獎金最少(賠率一比二十五的小馬讓賭客得到的錢比賠率一比二的大熱門來得多上許多),或是像足球,每場比賽都有「讓分」。       自戀者在這場賭局中表現很差。他們在答題成績上與其他人不相上下,可是對自己的答案比較有信心,因此往往下注太多,也太常下注。自戀者也展現他們偏離現實的註冊商標:他們一開始說自己的表現會比別人好,結果卻是更糟。勇往直前的自戀者又繼續宣稱他們在測驗上的成績比別人優異,未來表現還會更好。自戀者至少有一段短時間會活在幻想世界裡,認為自己成功了。他們甚至能在面對失敗時依然抱持這些信念。自戀能精準預測想像出來的成功――但卻預測不了真實的成功。       自戀者也很喜歡自認為是個無所不知的萬事通,心理學家稱此為「過分宣稱」(overclaiming)。你對你的萬事通朋友說:「你聽過偉大的爵士樂手比利.史崔洪(Billy Strayhorn)嗎?」或是「你懂保羅.克利(Paul Klee)的畫嗎?」或是「你知道凡爾賽條約是何時簽訂的嗎?」對方會回說:「當然知道。」你可能會興致勃勃地繼續問他:「你聽過偉大的爵士樂手米爾頓.西遼斯(Milton Silus)嗎?」或者「你懂約翰.科麥特(John Kormat)的畫嗎?」或是「你知道蒙蒂塞洛條約(Treaty of Monticello)是什麼時候簽訂的嗎?」想看看他是否還是會回答「當然知道」――即便這些東西都是捏造出來的。這就是過分宣稱。有一項研究請受測者回答一百五十道問題,其中包括三十個捏造的陳述。自戀者果然是一流的過分宣稱者――他們實在太聰明了,連不存在的東西都知道。       自戀者非常能容忍風險,因為他們非常有把握自己是對的,事情一定會很順利。因此投資多頭市場時,自戀者容易成功,他們的過度自信與承擔風險的意願會獲得回報。在一項採用模擬股票市場的研究中,當市場呈現多頭格局時,自戀者的表現比其他人出色。可是只要市場開始走跌,他們的優異績效就消失不見――接著,自戀者因為承擔了更多風險,反而失去一切。這有一部分就是二○○○年代晚期出現在抵押貸款市場的情形:貸款與放款雙方都是過度自信的自戀者,承擔了太多風險。當許多房地產買家無法支付過度樂觀的貸款,市場便開始往下走,最後連同大半個華爾街也一起拖下水。短期看來,自戀與過度自信會得到豐厚利益,但是當失敗降臨,慘況會比一般情形還可怕。到最後,這場金融危機是自一九三○年代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以來最嚴重的一次。       一般人容易認為,在領導一間大公司時,自戀可能還是會有好處。不過根據暢銷企管書《從A到A+》(Good to Great)作者詹姆.柯林斯(Jim Collins)的說法,事實並非如此。柯林斯在一項詳盡的研究中發現,「從優良提升到真正偉大」的企業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們擁有他所謂的「第五級」領導人。這些企業的執行長並非你所期望的那種充滿魅力、超有自信的人。相反地,他們謙虛、低調不引人注目、絕不滿足於現狀,而且持續努力證明自己。柯林斯舉出前金百利克拉克(Kimberly-Clark)執行長達爾文.史密斯(Darwin E. Smith)為例,他平常都穿廉價西裝,避免公開露面。在擔任執行長的二十年間,史密斯讓該公司的股票收益超越大盤達四倍之多。他不會在人前自吹自擂,而是靜靜地做自己的工作。「我的努力不曾鬆懈,希望能達到這項職務的要求,」他說。       柯林斯的企業研究原本無意介紹各家執行長;他一直在尋找能詮釋商業成功之道的企業特質。可是謙虛又意志堅定的執行長不斷出現。這些執行長也是傑出的團隊合作者,而這正是自戀者不可能具備的另一種特質。柯林斯寫道,「在我們訪談這類高層主管的過程中,他們會自然而然地避談自己的角色。當我們刻意要求他們談談自己,他們通常會說『公司的成績我無法居功。我們很幸運,有這些了不起的員工。』」       換句話說,柯林斯發現,最佳的企業領導人並不自戀、甚或特別自信。然而,享有短期成功的企業經常是由喜歡受人矚目的傲慢領導人所領導。柯林斯寫道,「我們注意到在這些公司裡出現一種龐大的自我,導致公司倒閉或繼續維持平庸狀態。」這一點與自戀及判斷力的學術研究相符:到最後,自戀者的過度自信會逐漸破壞他們的表現。       企管學教授阿里吉特.查特齊(Arijit Chatterjee)與唐納.漢伯利克(Donald Hambrick)研究過企業執行長的自戀與企業績效之間的關係。他們在一百多家科技公司裡,發現公司的執行長愈自戀,公司績效的波動性就愈高。顯然,自戀的領導人採用的是引人注目、高度公開的企業策略。例如,他們可能會買下一家小型競爭者,或成立新的「尖端」新創公司。當這些決策成功,公司的表現自然出色;但如果失敗,則會是一場災難。相對之下,較不自戀的領導人會帶來比較穩定的績效。由於績效的波動性在企業評估上被視為負面因素(在經濟學中,波動性是「風險」),自戀的執行長對企業而言自然就不是理想人選。       自戀者也不是受歡迎的老闆。員工評估自戀經理人的解決問題能力為普通,但是在人際技巧與正直度上卻低於平均,而後面這兩項在管理上是非常重要的特質。另一項研究發現,雖然自戀者認為自己擅長領導,但同儕卻覺得他們的領導能力低於普通水準。       儘管自戀者在領導角色上的表現參差不齊,他們卻比其他人更可能成為組織的領導人。在艾美.布魯奈爾(Amy Brunell)所帶領的一項研究中,好幾組先前互不熟悉的學生共同合作執行一項任務。自戀者很快就在這些互動中展現強勢作風;他們把自己當成領導人,團體裡的其他人也視之為領導者。一項針對企業高階主管的研究發現,自戀者在這些現實生活的情境中同樣會成為領導人。然而,自戀者擔任領導人的時間卻不長。經過一段時間,團隊成員會注意到自戀者的負面特質,不再視他們為領導者。不幸的是,他們在那時已經是老闆,團隊不得不聽他們的指揮。       安隆(Enron)是一家由「絕頂聰明者」組成的公司,那些人銷毀公司帳目,接著爆發財務醜聞;這家公司就是自戀垮台過程的縮影。如同麥爾坎.葛拉威爾在他的文章〈人才迷思〉(The Talent Myth)中主張的,「安隆是一家自戀公司――一家為了成功而接受超出合法範圍貸款的公司,它不承認自己失敗的責任,還說服我們相信它的能力。」葛拉威爾認為,創立一個優秀的組織也必須培養能夠共同合作的優秀團隊――而不是個別的超級巨星。這是自戀者長期下來往往無法非常成功的另一因素:他們寧可獨攬所有榮耀,不願與團隊共享。       在體育與商業界,合作無間的團隊往往勝過較注重個人成功的團體。儘管支付給超級巨星A-Rod的酬勞令人咋舌(兩億七千五百萬美元),美國職棒紐約洋基隊當時的表現卻乏善可陳。近年來世界大賽的許多冠軍都是合作無間的隊伍,而非仰賴少數明星的球隊。二○○二年奪冠的洛杉磯天使隊就是一個好例子:他們的捕手跑步速度奇差無比,游擊手身高只有一百六十八公分,而且只有兩名球員入選大聯盟明星賽,但驚人的是,他們在必要時刻的合作關係卻無人能及。       這種策略在籃球界也一樣行得通。普林斯頓大學老虎隊是一支完全沒有超級巨星的球隊,可是卻發展出一套紀律嚴明、複雜、移動快速,而且以團隊為主的進攻策略,讓他們能擊敗個別球員條件更優秀的隊伍。Slate.com網站專欄作家理查.賈斯特(Richard Just)寫道,普林斯頓的攻勢有一種具有美德的感覺:「尤其是無私與智慧。這支球隊在進攻時不會傳太多球;球員幾乎在獲得助攻之後便立刻出手投籃,個人沒有太多可以獨秀的空間。」這種團隊合作顯示,當努力是以團隊的成功為方向時,個人能獲得什麼利益。然而,自戀者寧可追求個人光彩,也不願與團體合作。       二○○四年夏季奧運中的美國男子籃球「夢幻隊」(Dream Team)則是個別人才的展示場。最初,一九九二年的夢幻籃球隊是在奧運修改規則,允許職業運動員參賽時成立的,它是一支完全由明星組成的隊伍,陣容包括魔術強森(Magic Johnson)、大鳥博德(Larry Bird)與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一九九二年的夢幻籃球隊毫不費力地稱霸比賽,奪下金牌。這種全明星策略在接下來幾屆奧運一一奏效,美國隊每屆都奪得金牌。但到了二○○四年,其他隊伍的球技進步,而美國隊卻沒有改變策略。在二○○四年奧運,陣容囊括鄧肯(Tim Duncan)與艾佛森(Allen Iverson)的夢幻籃球隊竟然輸給了波多黎各隊,接下來又敗給立陶宛隊。還好夢幻籃球隊接著擊敗西班牙,勉強奪得銅牌,僅次於籃球「強國」阿根廷與義大利隊(沒錯,我們是在諷刺)。二○○八年,美國隊東山再起,奪得金牌,部分原因是他們派出一支團結合作的隊伍,而不是一盤由超級巨星組成的散沙。他們還取了一個比較謙虛的稱號「恢復榮耀隊」(Redeem Team)。       簡言之,一群超級巨星不見得比得上一支由能力稍差的人合組的隊伍。以雞為例;沒錯,雞。如果你是個蛋農,就會希望雞隻下愈多雞蛋愈好。研究人員首先採取夢幻籃球隊策略,從每個房間挑選產量最佳的雞隻,將牠們放在一起。結果這個方法產生了反效果――那些雞隻下的蛋開始變少。看來明星雞的成功是靠奪取原本所屬雞群中較弱雞隻的資源而得來的。(誰曉得會有自戀雞?)在新的雞群中,這些超級明星雞浪費了時間和精力在爭奪各自的強勢地位以及資源,結果下的蛋變少。在某些案例中,雞農必須割掉超級明星雞的喙,避免雞隻在想建立「啄食順序」時傷到彼此。然而,如果挑選相處融洽的雞,效果就很好――牠們比夢幻隊的雞隻產下更多的蛋,也因為合作無間,得以保住自己的喙。如果你曾經在一個擁有不只一位自戀者的團隊中工作,應該會希望割除嘴喙這種事情能出現人類版。       自戀不會帶來成功的這條準則有一個例外。自戀者擅長個人(但不見得擅長團體)的公開表演。如果自戀者的表演能獲得大眾的認可與欣賞,他們就會比非自戀者更加努力,表現得更好。有一個實驗室針對這一點進行測試,請一群學生在二十分鐘內盡量寫下刀子的用途(這是常見的創造力測驗)。如果將每個人的名字標示在板子上,並寫出他們想出來的用途數目,突顯個人的表現,那麼自戀者的成績就會很出色。不過,要是功勞只歸於團體,自戀者就不會很努力,表現便相當貧乏。這種無法與團體共同努力的特質將成為自戀者在職場上的缺點,因為大部分工作都是靠團體的力量完成,個人成就不見得會獲得公開認可。可是在演戲與獨唱上,自戀者需要聚光燈的光芒。所以,如果試圖晉級像是《美國偶像》(American Idol)這種選秀節目或電視實境節目,自戀可能就有好處。請注意,我們說的是「試圖晉級」,一旦自戀者必須與其他人合作(這在現實生活甚至電視實境節目中幾乎都會發生),他們的表現頓時失色,也必須面對殘酷的現實。        

書籍代號:0UHU0012

商品條碼EAN:9789865842291

ISBN:9789865842291

印刷:黑白

頁數:368

裝訂:平裝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