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親子共享>家庭親子> 螢幕兒童:終結3C使用焦慮的10堂正向數位教養課

螢幕兒童:終結3C使用焦慮的10堂正向數位教養課

The Art of Screen Time: How Your Family Can Balance Digital Media and Real Life

作者:安雅‧卡曼尼茲 Anya Kamenetz

譯者:謝儀霏

出版品牌: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9-07-24

產品編號:9789578654754

定價 $380/折扣1冊

儲值會員,馬上選領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幫幫我,小孩沉迷平板手機怎麼辦?

本書分析30年各領域專家研究,歸納500組家庭3C使用規範;

知名教育記者教你訂出妥善育兒計劃,從此不再焦慮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赫芬頓郵報》《華盛頓郵報》《衛報》等知名媒體一致好評!

 

3C幾乎成為全能褓姆,

在你忙不過來的時候,陪孩子玩耍、學習,甚至幫你留意他們的健康,

有時比起孩子,離不開3C的,其實是身為家長的你:

 

→為了讓孩子乖乖吃飯,塞平板給他看影片;

→為了讓孩子心甘情願學習,用玩手機當作獎勵;

→為了讓孩子幫忙做家事,將Wi-Fi密碼作為交換……

 

有太多時候,3C幫你度過育兒難關;但更多時候,你害怕3C帶給孩子負面影響:近視、肥胖、睡眠品質不佳、注意力渙散,或情緒失調……有太多專家提出醫學佐證,更有社會學家告訴你,3C成癮可能讓孩子難以適應社會。台灣衛福部建議兩歲以下兒童禁用3C;2019年世界衛生組織也提出指導方針,表示一歲以下兒童應禁用3C、二到四歲兒童每日不宜呆坐觀看螢幕超過一小時。我們難道只能將3C視為毒蛇猛獸,避之唯恐不及嗎?

 

本書作者安雅‧卡曼尼茲是知名教育記者,曾入圍普立茲獎,獲《赫芬頓郵報》評選為年度教育改革者,更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坦承自己對孩子使用3C的焦慮,同時也意識到媒體為了抓住你的眼球,往往過分放大負面訊息。為了找到平衡家庭生活的方法,她研究專家與普羅大眾的教養知識與經驗,參考正反意見,為身處第一線的家長們,整理出值得信賴的3C育兒準則。

 

──10堂課,打造全方位數位育兒素養──

 

面對孩子,你該知道什麼?

LESSON 1|訂立目標:四步驟解析專屬你們家的數位育兒準則。

LESSON 2|找出負面影響:梳理與3C有關的睡眠、肥胖,與暴力行為等科學研究。

LESSON 3|待解密的新研究:探討科技成癮的社會與心理問題。

LESSON 4|發揮正向影響:只要用得正確,科技是最好的育兒幫手。

LESSON 5|借鏡:歸納500組家庭與各領域專家的3C使用規則,找出成功祕方。

LESSON 6|延伸:學校與家長的共同責任,是找出啟發孩子創造力的方法。

 

身為家長,你該怎麼做?

LESSON 7|檢視習慣:你也被手機綁架了嗎?制訂家長的3C使用規範。

LESSON 8|避開網路陷阱:排除負面回應,找出正向的育兒空間。

LESSON 9|人性與趨勢:科技改變教養思維,與孩子一同找出正確方向。

LESSON 10|懶人包:如果真的太忙,五分鐘幫你建立基本架構。

 

你不可能為了躲避3C,舉家搬到沒有網路訊號的荒山野嶺;

身為母親的作者知道為人家長的痛點,幫你歸納數位時代的育兒重點;

讀完這本書,你將知道如何為你們家量身打造正向的3C使用環境。

 

各・界・好・評・推・薦

 

雅莉安娜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

Thrive Global執行長、《赫芬頓郵報》創辦人

今日父母最大的挑戰,莫過於處理行動裝置和3C。安雅‧卡曼尼茲帶著《螢幕兒童》前來救援。她整理了最新科技,提供不可或缺的指引來協助孩童及家庭在數位時代中成長茁壯。

 

布莉姬.舒爾特(Brigid Schulte

/《紐約時報》暢銷書《不勝負荷》(Overwhelmed)作者

終於有一本有憑有據、經過充分研究的書出現了。這本書幫助我們消除3C所帶來的謠言、恐慌與歇斯底里。安雅‧卡曼尼茲提出友善且具備科學根據的準則,讓所有人都可以學會如何有智慧地使用3C。

 

潔西卡.雷希(Jessica Lahey

/《每一次挫折,都是成功的練習》作者

安雅‧卡曼尼茲引領我們擺脫謠言、歇斯底里與罪惡感,寫出清晰明瞭的準則,針對孩子與數位世界的關係,提供誠實且清楚的建議。

 

達娜.博依德(danah boyd

/《鍵盤參與時代來了!》作者

《螢幕兒童》結合學術證據和許多家庭的經驗,研究詳實,在科技當道的世界裡,本書是育兒的安心指南。

 

潘蜜拉.杜克曼(Pamela Druckerman

/暢銷書《法國媽媽優雅教養100招》作者

我喜歡安雅‧卡曼尼茲不慌亂、縝密周到的評論。

安雅卡曼尼茲(Anya Kamenetz

  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台(NPR)的首席特派記者。畢業於耶魯大學,曾入圍普立茲獎,獲《赫芬頓郵報》評選為年度教育改革者,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專攻數位與教育領域,過去曾於科技產業權威雜誌《Fast Company》擔任記者。

  除了《螢幕兒童》,卡曼尼茲曾撰寫三本分析教育現場的書籍:《外債世代》(Generation Debt)討論許多受過良好教育的年輕人,因為大量債務造成收入和生活不穩定的情況;《自助大學》(DIY U)描述當前大學正在發生的變化,分析未來更多元靈活的高等教育模式;《學習與分數》(The Test)則是探討如果將學習進度的掌控權還給學生,他們如何能繼續獲得高分。

  卡曼尼茲的文章散見《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紐約雜誌》、《歐普拉雜誌》(O, The Oprah Magazine)。她對於教育、科技與創新的報導屢屢獲獎,是美國知名的教育記者。

謝儀霏

  師大翻譯研究所畢業。譯有《完成》、《我心中的約翰藍儂》、《搜尋你內心的關鍵字》等書。

LESSON 1 訂立目標:善用科技正向育兒

 

你會拿起這本書是因為好奇。實話實說吧,你對孩子使用3C產品時有些焦慮,而我也是。我之所以寫這本書,就是要幫助我們這些做家長的人停止焦慮與內疚,並杜絕外界紛紛擾擾的雜音,深入研究3C對孩子的影響,最終訂出一個妥善的教養計劃。

我的大女兒第一次接觸到不當的內容是在馬桶上。為了讓學步兒可以在馬桶上坐久一點,久到可以便便,我和先生研究了各種方法,卻一點進展也沒有。其他同為父母的朋友告訴我們,唯一有效的賄賂就是「拿手機給小孩看短片」。

我們在YouTube上找到許多訓練小朋友如廁的影片:美國公共電視(PBS)《小老虎丹尼爾》(Daniel Tiger’s Neighborhood)節目裡一首琅琅上口的洗手歌、《芝麻街》紅色絨毛怪艾摩很棒的教學短劇、一隻超嗨超熱情說著日文的貓熊。然後有一天,我不經意點選了一部五分鐘的卡通,名稱就叫做「如廁訓練」,已經累計了幾百萬次點閱。

看了之後我才發現,那是一部極度粗俗的網路劇中的一集,顯然是給弱智的青少年看的。當然,我大女兒很愛,一次又一次地要求我重播。

我想再過二十多年,我的女兒也可能開始養兒育女,要是趨勢沒有差太多,我們到時候都會浸潤在隱隱發光的擴增實境(AR)、虛擬實境(VR)、混合實境(MR)、人工智慧(AI)與物聯網(IoT)之中。我們會二十四小時都蟄居於虛擬化身之中,和有知覺的冰箱交換GIF動畫檔,叫虛擬助理擋掉電話銷售聊天機器人。數位經驗將隨處可見,讓你身歷其境。到了那個時候,黃石國家公園看起來就像今日的紐約時代廣場;而有稜有角、有開關按鈕的實體螢幕將會消失,成為過時的模糊記憶。

我內心那個恐懼的小女孩問:我們該耗費多少心力,來擔憂科技對孩子的影響?接下來這一切將會發展成什麼樣貌?現在,在這個「真實世界」(這個詞彙在二十一世紀初還有其意義)裡,我們該怎麼做?

 

眾說紛紜,你該聽誰的?

 

這些問題催生出你手中的這本書。這是一本我希望在自己大女兒出生時,就已經出版的書,一本說理清楚、研究深入、不帶偏見的數位教養書。我在這本書中探討今日幾乎每位父母都會面臨的問題。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你完善的資源,因為我們都嘗試在恐懼與媒體炒作的暗礁水域裡航行前進,努力了解日漸重要的數位媒體將在我們的家庭生活中、以及在我們的個人生活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我並非以不容置疑的專家自居;我只是個試著竭盡所能釐清此事的家長。我有扎實的研究工具,也有撰寫教育與科技相關主題十多年的經驗。二○一一年我成為人母,我是最早一批在成長過程中有網路的家長,而現在我正在養育的兩個孩子,則是最早一批在成長過程中可以輕易拿到3C產品的世代。

今日孩童接觸數位媒體的平均年齡是四個月,也就是當他們的眼睛聚焦可以超越鼻尖的時候。而在一九七○年代,接觸數位媒體的平均年齡是四歲。

根據二○一五年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 )的調查,幾乎有半數學齡兒童的父母表示,他們的小孩花太多時間在螢幕上。平均而言,美國的孩童每天花在電子媒體的時間,和花在其他清醒時活動的時間(包括上學)是一樣的。

很驚人。但又怎麼樣?

身為家長,我們發現自己沒有前人的智慧可以參考。或這麼說好了,最關鍵的是,我們沒有足夠的科學證據來回應上述的議題。當身為父母的我們,想努力弄懂這個不可思議的現實時,我認為那些自稱專家的人辜負了我們。傳統權威人士掩飾知識的斷層,退守老套無趣的說法。

我們得不到老一輩的建議,也找不到最新的研究結果。諷刺的是,我們只能上網找答案,不只為了釐清數位媒體在教養上的爭論,還有孩子與我們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問題。如果要問當今的育兒權威是誰,Google實至名歸。

然而,媒體為了吸引我們的目光,製造出大量的釣魚文章,有關兒童與3C的既有書籍、文章、影片與部落格貼文,似乎都在描述最糟的情況,目的是激起我們的強烈反應,煽動我們的情緒,好讓我們持續按「讚」、「分享」與「播放」。

而這一點又意味著,數位教養的關鍵問題並不僅僅與我們的孩子有關,也與我們使用數位媒體的習慣有關。你能欣然在虛擬村莊安居,還是受到虛擬暴民的威脅?手機是平衡工作與生活的神器,還是響個不停、令你分心的玩意兒?

這些拉鋸不是什麼新鮮事。過去衛道人士振振有辭地警告大家,要小心提防廣播、電影與電視入侵我們的生活,而這些媒體一一改變了人類的童年,影響力勝過我們手中的小小螢幕。

而現今的行動裝置讓我們能隨身攜帶,觸控螢幕操作起來更加直覺,連兒童都能輕易上手。上一代的媒體如電視和電玩,早就具備麻痺我們、使我們入迷的魔力。套句美國研究媒體對幼兒影響的權威學者,同時也是小兒科醫師的狄米崔‧克里斯塔基斯(Dimitri Christakis)的話,媒體會「過度刺激或……不當刺激成長中的大腦」,失控地傳送各式各樣的訊息給家中的孩子。而行動、觸控這兩個新面向,更是增加了我們既有的焦慮感。

在二十一世紀,大部分的家長都必須面對孩子使用3C產品所造成的影響,這是當個盡責家長的一部分。如果你不能像控管孩子吃零食那樣控管孩子使用螢幕使用時間,那你至少要表現出愧疚的樣子吧!但是,使用3C真的和吃零食一樣嗎?

本書探索數位時代親職教養的真實世界。我調查超過五百組家庭,探討像你一樣的家長是怎麼訂定3C使用的規則、又怎麼違反規則。我也訪談學者專家,我不但能告訴你專家怎麼說,他們哪些看法一致、哪裡見解分歧,我還能告訴你專家私底下以家長的身分,如何約束孩子使用3C。不久之前,關於使用3C最有名的專家建言,是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簡稱AAP)的「兩歲以下不要看電視」原則。這個原則沒什麼根據,十個家長有九個無法遵守。二○一六年,這個原則有大幅度的修改,但修改版本也依然沒有什麼根據。

結果看來,關於3C使用的研究,仍有很大的分歧,競爭激烈各據一方。不過就目前有的最佳證據顯示,如果你的家庭功能健全,即便小孩經常使用3C,也不會有什麼問題,因為3C不是毒藥。事實上,許多我們觀察到的3C使用負面影響,和美國社會不平等的現實也有關聯。簡單來說,收入與教育程度偏低家長的子女,年幼時接觸3C的時間較長,也承受較多其他傷害。此外,許多隨著3C與孩童而起的問題,不管是生理的還是情緒的,都可以追溯到像電燈那麼古早的單一影響。

 

享受3C,一起參與,適可而止

 

我們應該如何描述3C對兒童的影響呢?

其中一種說法是,3C對兒童的影響就如同抽菸對兒童的影響,沒有什麼安全暴露等級可言,碰到一點都不行。有位父親曾對我坦言,說他覺得自己讓學步期的孩子看螢幕的每一分鐘,都在累積他的「壞爸爸虧欠值」。尤其是那句醫生建議、大眾擁護的「兩歲前不接觸螢幕」,讓許多家長自此共享這份虧欠感。

另一種則是將3C比擬為飲食。的確,進食過量會引發疾病。沒錯,每個人生活中都會來點垃圾食物,但是認為每一口都有毒就太超過了;當然,除非你屬於嚴重過敏的少數敏感族群。而當我們談到特定媒體產品時,例如暴力內容或電動玩具,我認為同樣敏感的族群確實存在。同時,我們可以體認到食物是必須的,適切的食物能讓人心花怒放、有食補效果、又能養生。藉由思考你要用什麼行為當榜樣,該如何介紹食物給孩子,在分享如何烹飪與享用美食的過程中,你可以協助孩子養成充滿樂趣的畢生習慣,3C的使用也是一樣。

研究報告可以幫助我們做出更好的判斷,積極的宣傳者會不停呼籲分級標示要更清楚的重要性,而公眾教育與管理規範的推廣,也能發揮一定的影響力,慢慢改變大多數人的習慣,至少對那些有餘裕做更好選擇的人是如此。但這不容易,因為我們深層的演化系統挑戰我們選擇的意志,因為社會結構上的不平等讓很多人不容易改變。

而我準備引用大衛‧希爾(David Hill)醫師所說的話。他為人和藹可親,喜歡打蝴蝶領結。他負責把美國兒科學會的各種立場傳達給媒體。他說:「用飲食做比喻,減害似乎抑制了肥胖症的擴散。另一方面,以香菸做比喻,確實不論在什麼年紀都沒有安全暴露等級。我個人認為,飲食的比喻更為適切。」

目前還沒有一套有憑有據的建議告訴我們:「健康的3C使用就是要……」但我已經有自己的觀點,套用美食作家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的名言:「享受3C,一起參與,適可而止。」

 

LESSON 7 檢視習慣:你是螢幕家長嗎?

 

記得二○一四年六月,一個晴朗明亮的週日早晨,我跟大女兒璐璐在公園裡的遊樂區,當時她兩歲半。我剛開始一份新工作,急著想證明自己的能力。我正用電子郵件和老闆來來回回討論一則即時新聞要怎麼做後續報導,偶爾抬頭看一下女兒,她開開心心、歪歪斜斜地走在遊樂器材上。

換句話說,那一天,我就是個「手機媽媽」,這是二○一二年一則部落格貼文的標題,口氣辛辣、語帶責罵,控訴在遊樂場盯著手機的罪惡。

作者是這麼寫的:

 

妳正推著鞦韆上的小寶貝。她很開心!妳每推一下,她就咯咯笑。但是其實妳沒看到對吧?妳頭低著,眼睛盯著手機,心不在焉地推著鞦韆。

跟她說話。媽咪,跟她說說天邊的雲朵,說說雲的造物者。當她跑到妳身邊時,搔搔她的小肚子,享受她的開懷大笑,因為那是稍縱即逝的時光。

把妳的眼光放回妳的珍寶上……妳的孩子。

 

那則貼文累積了一千萬次的點閱。顯然,她牽動了大家的敏感神經,當然也有我的。我納悶,這名女子是誰?根據她的部落格,她是基督徒,全職媽媽,有四個小孩。她很有紀律,座右銘是「沒有馬上聽話等於不聽話。」但是她寫的內容中最掏心的,至少對我而言,是二○一五年一月寫的那篇。她速速關了她的部落格,原因是她太沉溺科技了。在她下台一鞠躬的那篇貼文裡,她說:「我兒子帕斯頓用雙手捧著我的臉,把我移開螢幕前。每一次他講『馬麻,看著我』,就離他再也不說這句話的時刻更近了一步。」

所以,這樣看來,原本手機媽媽其實就是對她自己說的。

聽著,養兒育女的時光很短暫,大家都這麼說。但是日子……日子可能無窮無盡。有時候你真的需要收一下電子郵件。

 

有這麼嚴重嗎?

 

我著手寫這本《螢幕兒童》時,我很快了解到,數位教養方程式的關鍵部分不見了。本章和下一章會解開家長使用科技所出現的問題。尤其是千禧世代的家長,比起之前任何一個世代,都花更多時間上網。這點會影響我們的育兒方式。

我朋友珍妮佛‧布萊爾(Jennifer Bleyer)是作家、編輯,也是三個孩子的媽,她理直氣壯地回應育兒網站「Babble」上的那則貼文,想知道「我習慣藉著和別人傳傳訊息,讓我從長時間的全神貫注中喘口氣,這真的有那麼糟嗎?」

好問題。

和飲食一樣,研究顯示,在3C使用習慣方面,孩子通常會追隨父母的腳步。如果你自己的習慣是毫無節制、偷偷摸摸、愧疚自責,那就很難培養孩子和食物之間的健康關係。基於同樣的道理,使用3C也是如此。

孩童過度使用3C所引發的問題——睡眠不足、飲食習慣不好、焦慮、憂鬱——也同樣會影響成人,而且還會進一步影響到你的育兒品質及其他關係。然而,先不對那些非常真實的風險嗤之以鼻,如果我們說針對孩童的研究有限,那麼針對家長每天主要的3C使用(且不論其他奇奇怪怪的因素)可能會影響小孩的現代研究,幾乎可以說是不存在。深入探究就會發現,譴責家長使用3C的這個舉動,根據的通常不是證據,而是意識型態的立場;實質是在批判母親沒有時時刻刻回應小孩的需求,還特別把勞工階級家庭當作代罪羔羊。

這一章我把重點放在母親,是因為她們是這個相互指責的主要目標。兒童發展與依戀關係的歷史理論也一次又一次地聚焦在母親身上。知道有這個文化包袱後,本章以批判的觀點,來審視關於數位媒體使用的研究與爭論,特別是攜帶型的3C產品,並檢視數位媒體對於家庭動力的影響。

 

LESSON 8 避開陷阱:安全的育兒社群

 

線上家長會

 

我愈是進行這本書的研究,就愈了解到,不談及父母的行為,是不可能討論兒童的3C習慣的。我們在開創家庭背景脈絡,做出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選擇,而這些選擇每天都會影響我們的孩子。

美國成人每天花很多時間上網。為人父母者花更多,尤其是新手父母,甚至是在我們成為父母前就開始了:二○一三年的市場研究調查發現,懷孕相關APP的下載次數超過一般健康類APP。臉書在二○一六年回報,寶寶一出生,美國新手媽媽的動態時報,跟不是父母的用戶相比,發文數量是二・五倍,貼的照片是三・五倍,上傳的影片則是四・二倍。而且和寶寶有關的貼文獲得更多的「讚」及其他心情,比起一般貼文多了四七%。一份二○一六年由英國非營利組織所做的調查指出,父母在孩子五歲以前,平均會在網路上分享一千張孩子的照片。

除了分享(還有偶爾過度分享),我們許多人都試著要回答問題。在二○一五年公布的一份皮尤民調中,四三%的母親表示自己依靠育兒書、雜誌和網站來獲得建議;二八%特別說她們會看線上留言板、通訊論壇或社群媒體,來獲得回饋。有大學教育程度的母親和有幼兒的母親,比較會這麼做。在我自己不是這麼嚴謹的調查中,回覆的五百個家庭有九○%說他們會去找某種形式的線上資源,以獲取育兒資訊,而「網際網路搜尋」是最常提到的、非常豐富的資源。

不難看出為什麼社群媒體會對我們這麼有吸引力。育兒極度私密,本質上卻又是共同的經驗。你需要支持、慰藉、建議與肯定,而且你整天不停地需要,尤其是在前幾年。但是今日的父母比較不可能有家人住附近,比較有可能要長時間工作,即使當我們適應了不成眠的夜晚。我們缺乏社交時間,沒辦法跟朋友見面聊聊。「手機媽媽」通常在做的事,事實上和幾個世代前的媽媽們沒什麼兩樣:和鄰居交換新鮮事、請教親戚意見、跟朋友敘舊。

然而,就像管理孩子的3C使用出現了新的挑戰和機會,我們自己的也一樣。數位媒體所提供的連結根本就不中立。它們可能是救命索,也可能讓生活變得相當不愉快,甚至是危險。它們可以肯定你的選擇,或把你丟在自我懷疑中翻騰。它們可以把你家人的隱私曝光給營銷人員、駭客,或網路小白,它們也可以讓你獲得豐富的友誼與美好的新經驗。

我在寫這本書時,假新聞和網路騷擾的散播越了線,從看似小小的麻煩變成重大的公共問題。在這一章裡,我有個祕密的動機。身為父母,我們都是下一代的引導者,我希望我們能用道德權威,把網路的互動方式成功地推向正軌。本章會提出許多個案討論以及想法給你參考,讓你從挑選(想參與的)線上育兒社群的過程中獲得最多。一切開始於有意識地去做選擇。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本書《螢幕兒童:終結3C使用焦慮的10堂正向數位教養課》)

PART 1 面對孩子,你該知道什麼?

 

LESSON 1 訂立目標:善用科技正向育兒

眾說紛紜,你該聽誰的?

四步驟找出數位育兒準則

享受3C,一起參與,適可而止

 

LESSON 2 找出負面影響:科學證據

科學實證的困難

電視與時間

用多久才算成癮?

看電視的老鼠:大腦發展實驗

你該搞清楚的事:風險與傷害

負面影響Ⅰ:睡眠

負面影響Ⅱ:肥胖

其他負面影響:暴力

蒲公英vs.蘭花

 

LESSON 3 待解密的新研究:心理與社會問題

螢幕成癮

育兒惡夢

自閉症與螢幕使用

迪士尼公主vs.超級英雄?

色情(社群)媒體

與孩子一同使用

 

LESSON 4 發揮正向影響:用3C為育兒加分

科技會是最好的育兒幫手

優質育兒的迷思

你可以怎麼做?

一起合作玩得有創意

從3C學習

言教不如身教

當正向教養遇到色情片

粉絲和阿宅

教養專家的建議不夠全面

廝混、瞎搞、弄懂

遊戲的力量

溝通與親密

追求快樂

 

LESSON 5 借鏡:其他家庭怎麼做?

我們家的做法

五百組家庭的3C使用規則

其他家長都怎麼做?

家庭衝突

手足差異

家庭團聚

到底會有什麼差別?

專家怎麼做?

成功的祕方

特別的情況

 

LESSON 6 延伸:校園中的科技應用

電腦的教育功能

教育類APP

教室裡的電腦

置入行銷的問題

多一台筆電,少一位教師?

未成年人的數據危機

學習夥伴

全面電腦科學教育

未來值得期待

 

 

PART 2 身為家長,你該怎麼做?

 

LESSON 7 檢視習慣:你是螢幕家長嗎?

有這麼嚴重嗎?

3C破壞家庭和諧?

真正的危險

面無表情實驗

智慧型手機與吃角子老虎

罪惡感vs.夠好了

支離破碎的照顧

身為人母的症狀

往日情懷本是空

能夠擁有自我嗎?

我時時刻刻都在工作

相信孩子的能力

你和你的手機

 

LESSON 8 避開陷阱:安全的育兒社群

線上家長會

臉書上的讚與祝福

公審與霸凌

瘋傳的育兒瘋言瘋語

個資寶庫

隱私

人比人,氣死人

媽媽釣魚文

線上育兒導師

找出正向的育兒空間

 

LESSON 9 人性與趨勢:數位育兒的未來

未來的空氣

虛擬實境

人工智慧

物聯網

巨大荒原

 

LESSON 10 懶人包:五分鐘抓住重點

書籍代號:0UNF0003

商品條碼EAN:9789578654754

ISBN:9789578654754

印刷:單色

頁數:384

裝訂:平裝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