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文學小說>世界古典文學> 一個人的遠行

一個人的遠行

Excursions

作者:亨利.梭羅 Henry David Thoreau

譯者:董曉娣

出版品牌:自由之丘文創

出版日期:2012-12-12

產品編號:9789868899506

定價 $300/折扣1冊

缺貨中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漫步是一門高雅的藝術,
悠閒、自由和獨立地走著,是任何財富都買不到的。
 
每個旅行者都在踐行的心靈之旅 
一輩子必讀的舉世經典
 
李偉文 作家.吳志寧 歌手.張懸 歌手.劉克襄 作家.羅文嘉 水牛出版社社長──推薦
 
出發吧!最好的地方就在你的腳下!
──梭羅
 
一個人的遠行也可說是征途,他投向大自然,優雅地走上這條孤獨而高潔的道路。
 
他傾聽鳥語,與金翅雀們對話;他感受了大地的呼吸、冰霰的消融、森林的演替;他用昆蟲的目光去
看、去吟唱,勾畫出來的是最低矮的苔蘚、最壯闊的湖泊與最高聳的山峰之美;在冬日漫步中,他遇
見了回巢的田鼠、貓頭鷹,以及各種為過冬忙碌準備著的動物們,感受到大地療癒人心的力量;在無
止盡的征途中,一路上落葉、冷杉果實、野蘋果,都成為他的美麗收穫。
 他用一篇篇優美的文字寫下這些超凡的遇見,讀起來帶著濃濃的感情與詩的韻味,也像是一本小說,
是以草木、蟲鳥、光影為主角的長篇。
 
 人只有在接近自然的時候才能返回本性,不論是要重塑健康或重塑心靈,本書都提供了良方。
 
<本書特色>
 
1. 啟蒙《在路上》等旅行文學:梭羅一生幾乎都在故鄉康科德度過,只有去哈佛求學,以及到瓦爾登
湖畔隱居兩次例外。遁世者一般的梭羅,後世卻認為他的《一個人的遠行》影響了寫出《在路上》的
凱魯亞克等一眾愛遠遊的「垮掉派」和嬉皮們。
 
2.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直觀哲學,用昆蟲的目光看世界:昆蟲的目光,就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
目光。是對於一草一木、一蟲一鳥、光與影的禮讚。梭羅學習以一隻昆蟲的目光去看、去吟唱,在你
眼中勾畫出來的是最低矮的苔蘚、最壯闊的湖泊與最高聳的山峰之美。
 
3. 活得無所畏懼:向高山學習頂天立地、向溪流學習堅持不懈的意志力,空氣是怎麼影響聲音的亮度,
陽光是怎麼左右內心的溫度。
 
4. 梭羅的思考,同腳下的旅程一樣地永無止境:對大自然的描述,字裡行間交織著梭羅對古代歷史的
想像、對神話故事的反芻、搗問生命的本質,寓詩歌於文中。簡單的生活才是人類的必需品,雙腳才
是我們的導師。
 
5. 美洲就是美洲它自己:新大陸的移民們想在北美土地上複製另一個歐洲,蓋歐式建築、過歐式生活,
在北美當一個歐洲人仍是許多移民者的態度,而梭羅卻不那麼想,他把時間奉獻給高山與湖泊,美麗
的瓦楚塞特山之壯偉、北美原生態的豐饒在他筆下全部一一感受,美洲就是美洲它自己,誠如每一個
人都是最獨特的生命。
 
6. 反省現代生活的病端:對於大多數人類在踐行的資本主義制度和城市社會有諸多反省。一個人的遠
行,走向自然,不是為了自我的逃遁,而是尋求一個最好的生活方式──對於身心靈。我們正活在這
整個自然裡,為了什麼對它視而不見,反其道而行呢。
 
7. 狂放、大膽而激昂的梭羅:來到生命盡頭的梭羅,和隱居湖濱(1845)的梭羅已然不同,他不再
惦念世俗價值觀,不懷疑自己人生的選擇,在最後的光陰之中梭羅決心狂浪極致地進行探索,才能不
枉此行。《一個人的遠行》中的梭羅正是如此狂放、大膽,而且激昂。
 
8. 印第安人的生活態度。
 
<書摘>
*內心溫暖了,便覺得眼前這寒冷的天氣也似小陽春般和煦了。──冬日漫步 
*躺下後,通過透明的帳篷頂清晰地看到外面的月亮,它依然高高地懸於天際,俯視整座瓦楚塞特山。
儘管星月同我們的命運一樣遙不可及,但知道它們仍是我們的遊伴,就足以寬慰人心了。──漫步瓦
楚塞特山 
*一件事他不是告訴這個人就是告訴那個人。無論是睡著醒著,還是吃著喝著,他都喜歡與人為伴。
他穿梭在別人的思想當中。──房東 
*大自然經得起最細緻的視察,她歡迎我們將視線瞄準最小的葉片,像隻昆蟲一樣去觀察眼前的「一
馬平川」。她沒有裂隙,每個部分都充滿了生命。──麻塞諸塞州自然史
*我們將何去何從?為何有時如此難以定奪?我相信大自然冥冥中有一種微妙的磁力,如果我們下意
識地追隨它,就能走到正確的道路上。──漫步 
*較之白天,黑夜無疑多了份新奇、少了些世俗。夜晚的尼羅河才是我們心之所繫。──夜與月光
亨利·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 1817-1862
  19世紀美國最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作家、哲學家、超驗主義作家。生於麻塞諸塞州的康科德(Concord),1837年畢業於哈佛大學,1845年梭羅進行了一項為期兩年的試驗,移居到距離家鄉康科德城不遠的瓦爾登湖畔,建起一座小木屋,嘗試過一種簡單的自耕自食的隱居生活。他出版於1854年的《湖濱散記》詳細記載了他在湖畔兩年又兩個月的生涯。
  梭羅對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人類、侵蝕人性心懷憂慮,他認為人類只有過簡單淳樸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內心的輕鬆和愉悅。為此,他進入大自然進行探索,同時四處遠遊,以尋求生命之美和自然之光。他一生著作等身,在全世界都深受歡迎,著名論文《論公民的不服從權利》影響了托爾斯泰和聖雄甘地。主要作品包括《湖濱散記》、《種子的信仰》、《野果》、《緬因森林》、《河上一周》、《一個人的遠行》、《在荒野中航行》等等。梭羅因患肺病死於他的家鄉康科德,並被葬於馬薩諸賽州康科德城的斯利培山谷公墓(Sleepy Hollow Cemetery)。

董曉娣

1980年代初生於中國豫北。以教書為樂。才疏學淺,胸無大志。既不覬覦權勢,也不貪圖顯貴。素喜飲酒吟詩,時而豪放,時而婉約。苦於而立之年無所作為,遂動翻譯之念,機緣巧合,譯出《一個人的遠行》。

【西元1843年】
 
           微風徐徐地吹拂著,羽毛般輕落在百葉窗上,發出喁喁細語;偶爾又似夏日的晚風,捲起沉沉落葉,發出陣陣歎息。田鼠早已蟄伏在了林地溫暖的洞穴裡,貓頭鷹也已棲息在沼澤深處的一棵空心樹中。兔子、松鼠,還有狐狸,都已紛紛回到了各自的巢穴。看門的狗靜靜地躺在壁爐邊,牛羊一動不動地站在欄圈裡。大地也沉睡了,不過,不必擔心它會一睡不醒,這只是它一年行將結束之際的首次休憩而已。夜深了,四周幾乎萬籟俱寂,除了街上某個招牌或木屋的門不時地嘎吱作響,給寂寥的大自然些許慰藉外,別無所聞。而恰是茫茫宇宙中,金星和火星之間這唯一的聲響,這於凡人看來不勝荒涼的聲響,卻讓我們許久未曾觸及的心底湧現出一抹暖意,一種諸神際會時才有的神聖的歡愉和友善。大地酣眠著,可空中的雪花卻不曾停歇,它們飄飄灑灑地從天而降,彷彿某個北方的五穀女神,正把銀色的穀粒撒向無垠的田野。
          
           我們也進入了夢鄉。一覺醒來時,正是一個寂靜的冬日之晨。窗臺上堆著厚厚的積雪,就像鋪上了一層暖和的棉花;窗框看上去寬了些。玻璃上結著冰紋,看起來黯淡而冷清,相比之下,屋內就顯得愈加溫暖舒適。這份靜謐真是令人難以忘懷!伴著地板的吱吱聲響,我們走向了窗邊,透過玻璃上透明的一角舉目眺望遠處的田野。屋頂上早已是白雪皚皚;屋簷下、籬笆上到處垂著鐘乳石般的冰掛;院子裡,一根根石筍狀的冰柱佇立著,裡面藏匿著什麼,我們不得而知。玉樹和灌木奮力地將瓊枝向四面八方伸展著,想環抱天空;牆壁和籬笆,經過整夜的銀裝素裹後,在有些朦朧的氛圍中,向兩側歡呼雀躍地扭動著曼妙的身姿,彷彿大自然一夜間重新設計了一幅田園風光,供人類的藝術家臨摹。
          
           我們靜靜地拔開門栓,任由飄雪飛舞而至。走出戶外,刺骨的寒風頓時撲面而來。繁星早已不再閃爍,遙遠的地平線彌漫著一層灰濛濛的薄霧。東方欲曉,天邊耀眼的古銅色的光輝早已對此作出了宣告;而西方卻陰霾暗淡,一片沉寂,似乎被韃靼人(譯注:在俄羅斯和部分歐洲國家,韃靼泛指蒙古人及在蒙古帝國擴張時期隨蒙古人進入歐洲的其他草原遊牧民族。十三世紀由於蒙古韃靼人西遷,韃靼這一稱謂逐漸傳遍整個歐洲。)鐵蹄踐踏過的鬼魅之光所籠罩,猶如一片鬼域。耳邊傳來了低沉的聲音——雞鳴犬吠聲,砍材伐樹聲,牛群低哞聲——所有這一切彷彿都來自於冥河彼岸的冥王的穀場。聲音本身並不陰森,但在清早的塵世中,卻多了幾分靜穆和神秘,恍若不在人間。院子裡的雪地上,狐狸和水獺留下的痕跡清晰可辨,這無不提醒著我們:就是在大雪紛飛的冷寂的冬夜,自然界的活動也未曾有過片刻停息。我們打開了院門,踏著輕快的腳步走上了那條幽靜的鄉間小路。腳下的雪松軟而乾脆,踩上去發出沙沙的聲響。耳畔傳來了清晰刺耳的嘎吱聲,原來是早起的農夫駕著木制雪橇去遙遠的集市趕集。那雪橇整個夏天都在農夫的門口閒置著,與木屑殘渣為伍,而今終於被派上了用場。還有農夫在屋內點著蠟燭,那燭光從厚厚的積雪和覆滿雪沫的窗戶透了出來,像暗淡的星星發出的微弱的光芒。光線幽暗,彷彿有人在做晨禱召喚某種美德。炊煙從家家戶戶的煙囪中嫋嫋升起,飄散在樹木和白雪間。
          
  「深谷裡緩緩地升起了嫋嫋的炊煙
           凜冽的風吹著它在黎明裡旋轉
           卻始終不願與白晝相識
           它遲遲不肯就此朝天
           玩世不恭地兜著圈
           漫無目的地悠然盤旋
           正如爐火邊它那神情恍惚的主人
           仍在半睡半醒之間
           有氣無力地迎接著新的一天
           ——現在它開始彌漫
           主人邁開大步揮舞起斧頭
           全神貫注地開始了削砍
           在朦朧的曙光下,他派遣
           他早起的密探、他的使者、他的炊煙
           這最早的朝聖者從屋頂出發
           去體會大氣並告訴白晝天之冷暖
           主人仍蹲在爐火邊
           畏懼寒冷不敢拔去門閂
           炊煙卻已隨風飛進了幽谷神潭
           肆無忌憚地席捲平原
           它飛越了樹尖山巔
           溫暖了晨鳥的翼尖
           偶爾已能觸碰雲天
           它高高在上,俯瞰著世間
           作別了農舍門口主人的目光
           它迎著風直上那九重之天」
          
           行經農舍,可聞斷斷續續的砍柴聲;冰封大地,遠處的雞鳴狗吠亦不時傳來。稀薄寒冷的空氣,過濾了一切雜音,只把悅耳的聲音傳至我們耳中。那些聲音之所以短促而動聽,是因為其波動遇到至純至輕的雪便一發輒止,而空氣裡的雜質粗粒,也會迅速下沉,融入雪中。聲音從遙遠的地平線傳來,清澈響亮,如鼓聲鼟鼟。冬天空氣清新,不似夏日多灰塵雜質,因而聲音也不是那般混沌不清。走到路面冰封之處,便如同踩上了風乾的實木,腳底會發出咚咚的響聲。此時此刻,即便是最普通的鄉村聲音都顯得那般美妙動聽。冷風呼呼地刮著,樹上的冰條也聞風起舞,它們彼此觸碰著,如戛玉敲冰,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空氣裡的水分或是風乾了,或是凝結成了冰霜,乾燥無比;此外,空氣還極其稀薄且富有彈性,輕輕吸上一口,頓覺心曠神怡。天空極力地往後撤,把自己拉成了弧形,抬頭仰望,不由得有了身處教堂走廊之中的錯覺。空氣洗盡了鉛華,星星點點閃著銀光,似乎有冰晶浮動其中。居住在格陵蘭島的居民告訴我們,每到冰凍時節,那裡「海水就會冒煙,猶如大火燎原,場面很是壯觀;海面上還會升騰起刺骨的‘霜霧’,這種霜霧會使人的臉上和手上腫脹起泡,對健康極為不利」,而我們這裡雖冰冷刺骨,但這種寒冷卻來得極為純粹,且對肺大有裨益。這裡也沒有什麼「冰霧」,有的只是經過了寒冷洗滌,變得愈發純淨的仲夏薄霧的結晶而已。
          
           太陽終於從遠處的樹林裡冉冉升起了。在陽光的照射下,空氣中的冰晶開始融化了,劈劈啪啪的,彷彿時隱時現的鐃鈸聲。那朝陽頃刻間就把清晨徹底喚醒了,晨輝所至,連遙遠的西山也鑲上了一層金邊兒。我們被這一幕所感染,步履匆匆地踩著粉末狀的雪向前走去。內心溫暖了,便覺得眼前這寒冷的天氣也似小陽春般和煦了。我想,假如我們的生活能更加順應自然,我們也許就不至畏懼嚴寒酷暑,而必將同草木走獸一樣,視自然為我們永恆的保姆和良友;如果我們能簡單樸素地飲食,與高溫刺激的食物作別,那麼面對寒冷,我們身體的牧場也就不會如光禿的樹枝那樣蕭條盡現,而會像蒼翠大樹般煥發出勃勃生機,即便在嚴嚴冬日,也是一片生機盎然。
          
           冬季的自然純潔無瑕,這令我們備感欣喜。無論是枯腐的殘斷樹樁,苔蘚斑斑的石頭和欄杆,還是秋風掃蕩的落葉,都已被漫天蓋地的雪所淹沒,像是蓋著一張潔白無瑕的紙巾。在空曠的田野上,在風聲簌簌的樹林裡,何謂美德,一目了然。在最寒冷最荒蕪的地方,總有一種精神之花悄然綻放。在冰冷刺骨的寒風的掃蕩下,烏煙瘴氣早已無處遁形,但凡堅守得住的,內心必定豐盈。因此,那些寒冷荒蕪之地(如高山之巔),舉目所及,皆可讚歎,因為凡入眼者,必然堅定淳樸,擁有著一種清教徒式的堅韌。同樣,在萬物皆求庇護之際,尚能傲雪淩霜者,定是鐘天地靈氣造化而成,神勇無敵,如天神下凡。空氣經過了雪的淨化,其純淨盡顯眼前,吸進去更覺神清氣爽。我們都很樂意久立戶外,至晚方歸。其間,淒厲的寒風會不時地吹來,如吹過禿樹般吹透我們單薄的身體,而我們經受此番洗禮後,勢必會更加堅韌,也更能適應冬之凜冽。我們希望借此向大自然討來一份放之四季皆有益的純粹和堅定。
          
           自然界中靜靜地燃燒著一種地火,它永不熄滅,也難以冷卻。也正是它最終將千裡冰雪消融。每年的一月和七月,它都潛藏在或薄或厚的地層裡,待到最冷時節,其岩漿就會緩緩地流動,將眾樹周圍的厚厚積雪一併融化。眼前這片深秋時發了芽的冬麥,便是地火的一處淺淺的藏身地了。此刻,它正迅速消融著冰雪。我們的心也不禁被這暖意融化了。在冷峭的冬日,溫暖便代表了一切美德。我們的思緒由此飄到了一些充斥著濃濃暖意的畫面:一條潺潺的小溪,光禿禿的石頭徜徉其中,在陽光的沐浴下泛著白光;還有深林裡湍流著的幾泓溫泉,野兔和知更鳥迫不及待地要去其間飲啜。沼澤地和池塘冒著騰騰的熱氣,親切得猶如自家的水壺。田鼠睡醒了,從洞穴裡溜了出來,小心翼翼地沿著牆根往前爬;山雀也從巢裡鑽了出來,棲息在樹幹的狹道間,歡快地啁啾著。此時此刻,還有什麼火焰會比冬陽更溫煦呢?夏天的溫度往往來自炙熱的地面,冬日則不同,那溫暖更多地來自太陽赤裸裸地照射。當我們在被雪覆蓋的林中谷地漫步時,它便在我們的後背上暖暖地烤著,讓我們既感舒適又覺愜意。我們感激它給予我們的特殊的恩惠,感激它一路跟隨我們來到如此偏僻的地方!神聖的冬陽,我們讚美你!
          
           每個人都在內心為地火建立了一處祭壇。在至冷的日子裡走在最荒涼的山丘的人們,無不渴望著有一把聖火能夠像點燃爐子一樣去溫暖自己層層衣物遮蓋下的內心。一個健康的人當真可以彌補四季的虧缺,因為即使在凜凜冬日,他也能把炎炎夏日放在心間;他能想到的還有南方,當一切飛鳥昆蟲早已遷徙而至的時候,定有那知更鳥和百靈鳥圍著溫泉嬉戲玩耍。
          
           最後,我們來到了樹林邊緣,把蔓延的鎮子遠遠地拋在了身後。我們看到了前方的一間村舍,屋頂和四周都佈滿了雪。我們從屋頂下走過,跨過了門檻,漸漸走進了樹林深處。雖說是冬天,可林子依然如夏天般溫暖宜人。佇立在斑駁迷離的松林中時,我們不禁疑惑鎮上的人們是否聽說過有關林子的簡單的故事。在我們看來,儘管科學家們每天都在揭示著世界的奇觀,但似乎沒有人探索過這裡,不過又有誰不想聽聽它們的歷史呢?我們在平原上建起的簡樸的村莊就少不了它們的貢獻。那遮風擋雨的木板和生火取暖的樹枝也都是我們從樹林裡借來的。那林中的常青樹對於嚴冬是何等重要啊!它們殘留著夏天的痕跡,四季常青,未曾枯萎!正是有了這些低海拔植物的存在,地表才顯得錯落有致。倘若沒有森林,那些自然之城,人類的生活居所將會怎樣呢?從山頂望去,它們就像是修剪得均勻、平整的草坪。然而,除了在這些更高的叢林裡散步,我們還能去哪裡呢?
          
           我們來看看在這片常年生長著灌木的林間空地上,那銀色雪粉是如何覆蓋著每一片枯葉和每一根嫩枝的。它們以如此無垠而奢華的方式沉澱下來,似乎是在用數量的繁多來彌補色彩的不足。來觀察一下老鼠們留在每一根樹莖周圍的細小的痕跡以及雪地裡野兔們的三角形的爪印吧!一片純淨的看起來頗有彈性的天空籠罩著四周,好像夏日天空的汙漬經過了純淨冬季那料峭寒意的提煉和收縮,已經被地面上空的寒風一掃而過了。
 
           自然女神早已淡化了冬夏的分別。天空似乎更接近大地了;殘留的元素少之又少,且特徵也不甚明瞭;水變成了冰,雨化作了雪;白晝只是斯堪的納維亞的夜晚;嚴冬也不過是北極地區的盛夏。
          
           宇宙萬物更是彰顯生命活力!那些軟毛動物,仍在奮力抵禦著冰冷刺骨的冬夜,待到天要亮時,它們會站在覆蓋著冰雪寒霜的原野和樹林中央,遙望著太陽噴薄而出。
          
           「食物匱乏的荒野上
           棲居的褐色動物不斷湧現」[1]
 
          
           在偏遠的峽谷中,即使在寒冷的週五清晨,灰松鼠和野兔也是活潑歡快的。這裡是我們的拉普蘭[2]和拉布拉多[3]地區,對於我們的愛斯基摩人、克裡族印第安人、多格利布族印第安人、新地島人[4]和斯匹茨卑爾根人[5]而言,能少了碎冰器、斧頭、狐狸、麝鼠和水貂嗎?
          
           在北極的白晝中,我們依然能夠尋到夏天的避所,並與某種當代生活產生共鳴。站在霜凍的草地中央的小溪前,探下腰去,我們還能望見毛翅目幼蟲石蠶(譯注:毛翅目成蟲稱為石蛾,幼蟲叫石蠶,俗稱石頭蟲。生活在湖泊和溪流中,這種蟲生下來後的第一件事,不是尋找食物,而是用顎將身邊的碎石、樹葉等材料咬碎,用足小心地放在自己身體周圍,然後從舌中腺孔中分泌出一種遇水速固的黏液,把碎石、碎樹葉粘成一個為自己量身打造的「屋子」,只露出頭部,如蝸牛一樣,一旦遇到敵人就把頭縮進套子裡)築造的水下「小屋」。它們在身體周圍量身打造起圓柱形的盒子,便是它們的「屋子」了。那盒子由菖蒲[6]、樹枝、草莖、枯葉、貝殼和鵝卵石構成,其形態和色彩就像散落在水底的遇難船隻的殘骸。它們一會兒沿著多卵石的河底漂流,一會兒在細微的漩渦中打轉,陡直地衝撞著落了下去。抑或者,它們會隨波逐流,快速地向前衝擊,要不然就是在某片草葉或某條草根的末端來回搖擺。不久,它們就會離開它們沉沒在水中的居所,爬上植物的根莖,或是像小昆蟲一樣浮出水面,從此變身成石蛾,振翅飛過水面。運氣不好的話,它們可能會在我們夜晚點燃的燭火旁結束它們短暫的一生。在遠處的小峽穀中,低矮的灌木叢被厚厚的積雪壓得無精打采,紅榿木的果實和白色的地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雪地上有著無數的動物出沒留下的爪印。太陽驕傲地從峽穀中升起,如同它從塞納河谷或者臺伯河谷中升起一樣。這裡似乎是它們從未目睹過的純正而獨立的勇氣所在,這種勇氣向來無畏無懼,所向披靡。峽穀盛行著一種遠古時代的純粹和簡樸,以及一種遠離了城鎮生活的健康和希望。獨自靜立在森林深處,當寒風吹落了樹上的積雪,吹走了粒粒塵埃,僅留串串腳印在我們身後時,我們發現,我們能夠進行的思索比對多彩多姿的城市生活的思考更為豐富。山雀和五子雀比政治家和哲學家更能鼓舞人心。我們終將回歸到它們中去,正如我們定會回歸到更為平庸凡俗的同伴中間。在這個偏僻的峽穀中,奔湧的小溪順流而下,冰塊泛起層層皺褶,水晶發出各種色調。小溪兩側,雲杉和鐵杉林立,溪流中還長著燈心草和枯萎的野燕麥。我們的生活顯得更加寧靜,也更值得我們去深思。
          
           隨著時間的推移,山腰開始反射出太陽的熱量。小溪衝破了冰層的枷鎖開始自由地流淌,樹上的冰錐也已漸漸消融。它們發出悅耳的聲響,彷彿音樂在我們耳邊響起,雖微弱但動聽。我們所聞所見的還有五子雀和鷓鴣。正午時分,南風融化了冰雪,呈現出了裸露的地面,上面還有一些枯萎的草葉。我們被它們的香氣所鼓舞,彷彿聞到濃烈的肉香時那般震撼。
          
           那邊有一間被樵夫棄用的農舍。我們不妨進去探個究竟,看看他曾經是怎樣度過漫漫冬夜和漫天風雪的短暫白晝的。這裡的人們都住在這片南山腳下,因此此處也算得上是這片荒涼世界裡的一處文明的公眾場所了。立足於此,思緒萬千,此中感受,與旅人站在巴爾米拉[7]或海克通帕立斯[8]的廢墟旁無異。閑花野草總是追隨人跡,這裡既有人煙,想必會有花開鳥鳴。鐵杉的枝葉在他頭上耳語,山核桃木為他提供燃料,還有松脂的根莖供他點火。樵夫的飲水之源是遠處山谷的小溪,他雖去了遠方,可那小溪還在源源不斷地冒著薄薄的熱氣。屋內壘砌著一座高臺,上面鋪上鐵杉樹枝和層層稻草,便是他的床鋪了。此外,還有一個破舊的杯子,用來盛酒。不過,他這個冬季似乎未曾涉足至此,因為擱架上還有東菲比霸鶲夏天時搭的窩,可屋子裡樵夫烘豆的地方還有一些殘留的灰燼,又彷彿他剛剛出門一般。灰燼裡還有一根無柄的煙鬥,我想如果他有同伴的話,到了晚上,他會抽著煙鬥,和他唯一的同伴聊一聊那紛飛的白雪到了明天該有多厚,或是討論一下剛才聽到的那聲怪響是貓頭鷹的尖叫,樹枝的顫動還是他們的錯覺。深冬的夜晚,他會躺在軟軟的稻草上,順著粗粗的煙囪仰望天空,獲知風雲變幻。若是仙后座群星的光芒傾瀉而下照在了自己的身上,他定會放下心來,進入甜美的夢鄉。我們從他留下的眾多蛛絲馬跡中不難看出他昔日的生活。眼前砍伐過的樹樁告訴了我們他的斧頭有多鋒利;從他劈砍時站立的斜坡上,我們判斷出了他砍伐時是否需要繞著樹轉或換手用力;此外,從木屑碎片的彎曲程度上,我們又可猜出那棵樹大概是怎樣倒下的。這小小的碎屑便銘記了樵夫曾經的所作所為以及周圍世界彼時的模樣。林子裡的一根原木上,放著一片紙,也許是用來包糖或鹽,抑或是他獵槍的填料。我們饒有興致讀到了關乎城市以及諸如高街和百老匯大街上欲出租的空蕩蕩的大房子的話題。農舍的屋頂很質樸,南面的屋簷還在往下滴著水,與此同時,山雀正在松樹上嘰嘰喳喳地叫著。親切溫暖的陽光照在屋門附近,傳遞出了善意和人性的氣息。
   
    儘管經過了兩季風霜雪雨的洗禮,這座簡陋的農舍並沒有破壞掉周圍的景致。鳥兒們飛進飛出一番忙碌之後,早已築巢其中。你也許還能在農舍門前發現很多四足動物駐足的痕跡。正是因為這種看似的和諧,使得大自然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忽略了人類對它的侵犯和褻瀆。斧頭朝樹木砍下去後,樹林依然毫無戒備地發出歡快的回聲。儘管這回聲稀稀拉拉,卻增強了樹林的野性,使其卯足了力氣去吸納那聲音。
 
           我們開始緩慢地朝著高崗之頂走去。從險峻的南面,我們的視線穿越了佈滿森林、田野及小河的遼闊地區,一直蔓延到了遙遠的雪山。遠處,稀薄的煙柱從某座看不見的農舍上空嫋嫋升起,縈繞在了樹林裡;那是某戶農家升起的「旗幟」。那炊煙的下端,一定是更溫暖更親切的地方。我們發現遠處溫泉的熱氣早已在樹木上空升騰起了一片雲。抬眼望見森林上空這縷縷煙柱的旅人與安坐在下麵的人之間是一種怎樣的關係?煙霧上升著,既靜默又自然,一如樹葉上水蒸氣的散發,又如下面爐火邊的主婦一般,忙碌著要把自己裝飾在美麗的花環之中。這煙霧的升騰是人間煙火的「象形文字」,令我們想到的可不只是一口開滾的鍋,而是更密切更重要的東西。淡淡的炊煙旗幟般升到了森林上空,而森林,其實也是人類紮營安寨之所——羅馬文明誕生於此,各種藝術建立於此,各代帝國開創於此——無論是在北美的茂盛草原還是亞洲的廣曠草原,概莫如此。
          
            現在,我們轉身折回,向山下林地湖泊的邊緣地帶走去。這湖泊坐落在一個幽靜的小山谷中,彷彿是周圍山丘把大量的落葉當香料,經過歷年浸泡過後榨出的果汁。湖水從哪裡來,要流向何方,我們難以看出,不過,它自有它的歷史,那湖中流逝的水波,岸邊渾圓的鵝卵石以及沿岸生長著的連綿松樹就是最好的記載者。儘管它看似凝滯,卻從未有過無所事事的時候,待水汽蒸發時,更是無遠弗屆,這與古人阿布·穆薩傳授的「靜居家中者,是為天道;出行在外者,是為人道」如出一轍。在炎炎夏日,它是大地清澈流轉的雙眸,是嵌在自然胸膛的明鏡。樹木的一切罪惡都在這裡得以洗刷。看看樹林是怎樣在湖泊周圍建成一個圓形劇場的吧!就是在這個劇場上,大自然把它的親切友善一一呈現。千樹萬徑,飛鳥走獸都把旅人引至湖邊,甚至連地面也向它傾斜。它還是自然女神的閨房,在那裡,她早已開始了梳妝打扮。她沉默寡言,節儉成性卻又不失整潔。隨著旭日的升起,湖水的蒸發,湖面的灰塵一掃而空,不斷地展露出全新的嬌容。不論湖泊積聚了怎樣的雜質汙物,春天一到,湖水又變得清澈明朗。夏天時,湖面上總是似有似無地響起輕柔曼妙的音樂聲。不過,現如今時值冬日,素白的雪層把它一股腦兒隱藏了起來,除了偶爾看見風卷浮雪,露出一截兒裸露的冰層,乾枯的樹葉在上面兜兜轉轉滑來滑去之外,想再窺湖泊的模樣,已非易事。一片山毛櫸的枯葉,在風中晃蕩了許久之後,撞到了岸邊的一塊鵝卵石上,可它還在不停地搖擺著,似乎馬上就要再度出發。我想,既然它是從樹的根莖上凋落下來的,那麼一個技術嫺熟的工程師也許可以推斷出它走過的旅程,因為推斷所需的所有元素,如枯葉當前的位置、風的方向及湖面的高度等等都可測出。枯葉的邊緣和葉脈均已破損,可是它的一番行程,全都寫在上面了。
          
           我們不妨想像自己已經身處一棟大房子裡了。眼前的湖面就是松木桌子或者鋪沙的地板,森林突然從它的盡頭升起,化作了村舍的牆壁。為捕捉冰層下麵的小梭魚而安置魚線,就如同為一頓豐盛的大餐做準備一樣。站在冰天雪地裡的人們,看上去就像是森林裡的一件件家具。這些人就在半英里以外,他們的一舉一動帶給我們的震撼猶如閱讀史書上亞曆山大的豐功偉績時的感受。他們與周圍的環境渾然一體。他們同樣舉足輕重,其重要性絲毫不啻於對一些王國的征服。
(本章未完)
 
[1]譯注:此句節選自蘇格蘭詩人和劇作家詹姆斯·湯姆斯的名作《四季》之《冬季》。
[2] 譯注:Lapland,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的最北端地區,包括挪威、瑞典、芬蘭北部及俄羅斯歐洲部分西北端。
[3] 譯注:Labrador,加拿大東部一地區。
[4] 譯注:新地島是俄羅斯北冰洋群島,屬阿爾漢格爾斯克州管轄,全年冰封。它介於巴倫支海與喀拉海之間,主要由南、北兩大島組成,加上另外一些小島,從東北向西南延伸達1000公里。
[5] 譯注:斯匹茨卑爾根群島是挪威的屬地,位於北冰洋上,巴倫支海和格陵蘭海之間,是最接近北極的可居住地區之一。
[6]  譯注:一種葉狀植物。
[7]  譯注:敘利亞中部的一個重要的古城。
[8]  譯注:古城,曾是亞洲西部古國帕提亞的首都。

書籍代號:0INR0010

商品條碼EAN:9789868899506 

ISBN:9789868899506

印刷:單色

頁數:312

裝訂:平裝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