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人文科普>科學百科> 在大腦外思考:各領域專家如何運用身體、環境、人際關係,打破只靠大腦思考、決策、學習、記憶的侷限

在大腦外思考:各領域專家如何運用身體、環境、人際關係,打破只靠大腦思考、決策、學習、記憶的侷限

The Extended Mind: The Power of Thinking Outside the Brain

作者:安妮‧墨菲‧保羅 (Annie Murphy Paul)

譯者:龐元媛

出版品牌:真文化

出版日期:2022-03-16

產品編號:9789860678376

定價 $460/折扣1冊

儲值會員,馬上選領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紐約時報》編輯選書

◎《華盛頓郵報》最佳非小說類書籍

◎《紐約時報》值得關注圖書

《安靜,就是力量》作者Susan Cain好評推薦

◎Amazon讀者4.5星推薦

 

◎國內、外各界專家好評

 

善用大腦外思考,破除學習侷限,教育工作者必讀!

       ——林怡辰 閱讀推廣者、資深教師

 

多年來,「往內」開發大腦的著作汗牛充棟,效果也因人而異。《在大腦外思考》作者反其道而行,尋找「往外」開發的方法。大量的科學文獻與合理的論述,讓人折服並躍躍欲試,非常推薦。

       ——姚侑廷 「姚侑廷的自學筆記」版主

 

沒想到原來大腦之外的思考還有這麼多的撇步,此書讓我看了大呼過癮!《在大腦外思考》作者所指導的每一個方法,都讓我躍躍欲試!

        ——愛瑞克 《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許多人都曾向我說過,需要透過和另一個人談話,才能清楚知道自己在想些什麼。事實上,只限於自己封閉的內部思考是非常狹隘和缺少啟發的。《在大腦外思考》值得我們閱讀。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

 

人類竟然能不只用大腦思考?不可思議!但《在大腦外思考》列舉了許多科學證據,讓你不得不信!

       ——蔡方之 《心理學便利貼》粉絲頁版主

 

《在大腦外思考》告訴你如何在理解大腦與身心運作的同時,進一步善用外在資源,優化大腦的最佳運作狀態,讓行為改變更有效率,進而發揮潛能、改善生活。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身心並非二元,不管是心情或思考,都明顯受到生理狀態影響。譬如說,一個有睡飽的人,通常心情比較好,也容易朝正面思考。擴大來說,我們所在的人文與自然環境,跟我們的內在狀態也有密不可分的交互作用。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都需要優化和「外部化」的大腦思考路線,才能活出有效率與效益的人生,《在大腦外思考》教你多種方法打破思考侷限。

       ——鄭俊德 閱讀人社群主編

 

《在大腦外思考》以專業解說大腦如何運作,從身體手勢操作、自然環境影響到關係互動,透過專家操作成果與文獻佐證,具體說明如何正確聰明思考。

       ——李政憲 林口國中教師、教育部師鐸獎得主、藝數摺學FB社團創始人

 

《在大腦外思考》作者是廣受好評的科普作家,這次她為我們揭開了思考的神祕面紗:我們最重大的思考如何在我們的頭殼之外進行。

     ——Adam Grant 《紐約時報》暢銷書《反思的力量(Think Again)》作者

 

《在大腦外思考》作者安妮‧墨菲‧保羅,解釋了為什麼少用點腦筋是更好的思考方式。將我們的心智擴展到身體、環境和人際關係,我們會更有效率地工作,也能更有創意地解決問題。這本書透過真實故事和科學研究,告訴我們這是怎麼一回事。

          ——Charles Duhigg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作者

 

科普作家安妮‧墨菲‧保羅在《在大腦外思考》說明了,我們可以如何「在大腦外思考」,也就是如何把外部的各種資源拉進我們的思路中。當我們只靠大腦思考時,其實是限制了自己。擴展我們的心智,就會打開各種新的可能性,讓我們更專注、更有創造力,也更有創意,簡言之,就是更聰明。

           ——Susan Cain 《安靜,就是力量》作者

 

《在大腦外思考》說明了我們的創意、我們的智慧,甚至我們的記憶,不只是儲存在我們的大腦裡,而是在圍繞著我們的世界中。這是一本深刻又有趣的書,邀請我們徹底重新認識思考這件事。

           ——Joshua Foer 《大腦這樣記憶,什麼都學得會》作者

 

結合最新的研究、真實的案例,以及深刻的洞見,《在大腦外思考》為我們提供了全新的架構,以了解我們的大腦是如何運作的。這本書是少數有趣到我一讀就停不下來的書,我一讀完就立刻應用裡面的知識來改變我的生活。

         ——Gretchen Rubin 《過得還不錯的一年》作者

 

正當我覺得自己被我的大腦所困住時,安妮‧墨菲‧保羅讓我知道,我可以做得更好!而且是非常地好!《在大腦外思考》以最新的科學研究告訴我們所有讓自己變得更聰明的方式:改造我們所處的環境、動一動我們的手腳,以及和其他人一起思考。這是一本非常具啟發性的指引,只要走出我們的大腦外,可以生活得更美好。

         ——Amanda Ripley 《教出最聰明的孩子》作者

 

充滿力量、可操作,以及有智慧的一本書,當你重新思索我們是怎樣進行思考的,《在大腦外思考》打開了通往各種新的可能性的大門。我可以掛保證,安妮‧墨菲‧保羅書中提到的概念、案例研究,以及以研究為基礎的操作方式,可以幫助你和你的團隊,以新的方式連結、創造和工作。

       ——Daniel Coyle 《高效團隊默默在做的三件事》作者

 

當你談到自我認同時,你身體、環境、文化的起點在哪,以及你大腦的終點在哪,都是沒有一條清晰的界線的。在這本精采的《在大腦外思考》,作者,安妮‧墨菲‧保羅揭開了「我們是誰」的龐大故事。

       ——David Eagleman 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家

 

引人入勝,《在大腦外思考》的內容有根有據,也涉獵廣泛。

          ——《華爾街日報》

 

善用大腦之外的智慧:你的身體、你的環境、你的人際關係,都是大腦思考和創意的無限資源!

 

一直以來,我們都把大腦視為獨自封閉在頭顱裡、只要努力鍛練它就會越來越聰明的器官。這樣的認知,導致我們長久以來的教育方式、工作模式,都侷限於苦苦思考、苦苦記憶的困境中。然而,在現今資訊爆炸和步調快速的時代,大腦已無法獨自地、封閉地完成所有的任務。

 

作者以各領域生動的真實故事,結合最新的神經科學、認知科學和心理學,告訴你如何運用身體內在感受、肢體動作、大自然環境、工作和學習的空間設計、人際關係,協助你的大腦更快速、更精準地思考和做出決策,並強化你的記憶力。

 

無論你是創業者、教育工作者、職場主管、藝術創作者,或是學生,這本書教你應用大腦之外唾手可得的資源,打破大腦思考的侷限,走出大腦之外,讓思考、創作、學習更有效率、更輕鬆。

 

◎每一章都教我們如何應用不同的大腦外部資源,得到更大的收穫:

第一章:學習傾聽體內的感受,如何運用內感受做出更好的決策

第二章:運動身體能促進大腦進入更深層的理解和觀察

第三章:手勢為何能增強我們自己的以及他人對我們的記憶力

第四章:接觸大自然環境,能恢復我們耗盡的注意力

第五章:學校或職場室內環境,要如何設計才能提升創造力

第六章:將思想移出腦袋,放到空間裡,可以獲得新的領悟與發現

第七章:如何與專家的大腦一起思考

第八章:與同學、同事、同儕一起思考,會提升我們的智慧

第九章:團體一起思考的成效,優於個別成員思考的成效的總和

 

◎真實案例研究指出

•感受自己的心跳,讓股票交易員獲利更多

•演講時運用手勢的新創企業,會得到更多的優勢

•運用空間和位置順序,可以強化記憶力

•比起坐著觀看X光片的醫師,走動著的醫師觀察到更多的異處

•走進大自然中可以恢復我們的專注力

•團體討論,會得出比各別個體加總更有創意的答案

 

各界專業人士好評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列)

水丰刀 閱部客創辦人、知名YouTuber

李政憲 林口國中教師、教育部師鐸獎得主、藝數摺學FB社團創始人

李俊儀 SOIL教學心法共同創始人

林怡辰 閱讀推廣者、資深教師

姚侑廷 「姚侑廷的自學筆記」版主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許繼元 Mr.Market市場先生、財經作家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愛瑞克 《內在原力》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雷浩斯 價值投資者、財經作家

鄭俊德 閱讀人社群主編

蔡方之 《心理學便利貼》粉絲頁版主

羅建仁 卓越人生企管顧問總經理

蘇書平 先行智庫執行長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

安妮.墨菲.保羅(Annie Murphy Paul

備受讚譽的科普作家,《起源》(Origins)被《紐約時報書評》(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評為值得關注圖書,另一本著作《個人崇拜》(The Cult of Personality在《紐約客》(New Yorker)中被銷暢書作家麥爾坎.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推崇為「令人著迷的新書」。她曾榮獲伯納德.施瓦茨獎學金(Bernard Schwartz Fellowship)以及新美國未來式獎學金(Future Tense Fellowship at New America),目前為學習科學交流計畫(Learning Sciences Exchange)的研究員她也獲頒史賓塞教育報告獎學金(Spencer Education Reporting Fellowship)以及羅莎琳.卡特心理健康新聞獎學金(Rosalyn Carter Mental Health Journalism Fellowship)。她的TED演講已有超過二百六十萬人觀看。安妮.墨菲.保羅畢業於耶魯大學與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研究所,曾擔任耶魯大學的講師及普爾武教學中心(Poorvu Center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的資深顧問。

龐元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畢業,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聯合專業考試及格,現為專職譯者。譯有《打造100倍全球大市場》《終結空氣汙染》《聽見音樂的靈魂》《跟以色列人做生意,和你想的不一樣!》《客戶一直來一直來》《揭密風暴》《第一探長的最後正義》《法律,不只是法律》《白蟻之魂》《時間漩渦》《獅子與我》《查理桑莫的走騙人生》《我繼承了一座莊園》等數十部作品。

譯稿賜教:theresakitty6907@yahoo.com.tw

內容試讀

 

前言

在大腦之外思考

  用你的腦袋。

  這句話你聽見過幾次?說不定你還跟別人說過,也許是對你的兒女、學生、員工說。也許你跟一個特別棘手的問題搏鬥,或是努力保持理性的時候,也曾對自己輕聲說:「用你的腦袋!」

  無論在學校、職場,或是在日常生活的種種考驗,我們常聽見這句話。類似的訊息隨處可見,從高端到低端文化,從羅丹塑造的那位下巴放在拳頭上、陷入深思的「沉思者」,到各種產品與網站,例如教育類玩具、營養補充品、認知訓練課程上常見的圓滾滾的漫畫大腦圖案。我們講這句話,想表達的意思是:發揮你豐沛的腦力,運用你頭顱裡面那一大塊組織。我們很信賴那一塊組織,不管是什麼問題,我們都相信大腦能解決。

  但是,這種觀念萬一是錯誤的怎麼辦?「用你的腦袋」這句話儘管很普遍,但萬一是錯誤的怎麼辦?急速增加的研究顯示,我們完全弄反了。實情是我們過度使用大腦,反而有損智慧思考的能力。我們應該要在大腦之外思考。

  所謂在大腦以外思考,意思是巧妙運用我們的頭腦之外的實體,也就是我們的身體的感覺與動作,我們學習、工作的實體空間,以及我們身邊的人的心智,把它們納入我們自己的心智歷程。我們到大腦之外,善用這些「神經外」資源,就能更專注、更深入理解,創作也會更具想像力,還能想到僅憑大腦絕對無法想到的構想。我們確實比較習慣把我們的身體、空間與關係,當成思考的主題。但我們也可以運用、透過它們來思考。例如我們憑藉雙手的動作,能理解、也能表達抽象概念,或是布置能夠激發構想的工作環境。從事教學、講故事之類的交流活動,就能擁有更深層的理解,更精確的記憶。我們與其鞭策自己與他人要用腦袋,還不如善用神經外資源,努力跳脫頭顱狹隘的框架,在大腦之外思考。

  但你可能會問:「等一下,何必那麼麻煩?光用大腦思考不就夠了嗎?」其實不夠。我們一直以為,人類的大腦是無所不能的萬用思考機器。那麼多公開的新發現,一再提及大腦驚人的能力,快如閃電的思考速度,還有千變萬化的可塑性。人家說大腦是深不可測的奇蹟,「全宇宙最複雜的結構」。但這些誇大的言詞之下,藏著不爭的事實:大腦的功能其實只有少少幾樣。過去幾十年來,科學界比較不為人知的真相是,越來越多研究學者發現大腦的侷限。人類大腦的專注力有限,記憶力有限,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有限,持續處理困難工作的能力也有限。

  重點是,每個人的大腦都有這些侷限。這跟個人智商的差異無關,而是跟每個人都擁有的大腦的特質、生理架構,以及演化過程有關。大腦有些功能確實很發達,例如感覺身體與移動身體、在空間當中掌握方向,以及如何與其他人產生連結。這些事情大腦都能勝任愉快,簡直不費吹灰之力。但要準確記得複雜資訊?進行嚴謹的邏輯推理?理解抽象或違背直覺的想法?那可就沒那麼厲害了。

  於是,我們面臨兩難困境,一個無人能逃過的困境。現代世界複雜至極,資訊充斥。這些資訊以非直覺觀念為基礎,蘊含概念與符號。要在這樣的世界成功,需要堅定的專注力、極強的記憶力、巨大的腦容量、持久的積極性,還要具備嚴謹的邏輯能力,以及抽象概念的理解力。我們大腦的生理功能,與現代生活的需求之間,存在十分巨大而且還不斷變大的差距。每逢實驗結果發表,我們對世界的直覺「通俗」理解,與科學研究所呈現的真實世界之間的差距就更明顯。每次有大量資料湧進人類的知識庫存,我們天生的能力相較之下就更顯不足。世上問題的複雜程度每升一級,我們僅憑大腦就更無力解決問題。

  面對現代生活的種種認知挑戰,然而,我們的應對之道卻是更努力奉行哲學家安迪.克拉克所稱的「侷限於大腦」的思考。問題是,僅僅依賴大腦的能力,完全不足以應付需求。我們敦促自己還有其他人咬牙硬拚,「做就對了」,更努力思考。但硬拚的結果往往是失望,我們常說大腦具有可塑性,然而,大腦裡面裝的東西卻是頑固得很。我們面對大腦的侷限,只覺得我們自己(或是我們的子女、學生、員工)純粹不夠聰明,或是缺乏「恆毅力」。其實真正有問題的,是我們處理自己的心智不足的方式,要記住,每個人的心智都有不足。我們處理的方式,說穿了就是(詩人威廉.巴特勒.葉慈在另一個情境說的)「用意志力去做想像力該做的事情」。聰明的做法不是給大腦更大的壓力,而是學會發揮大腦以外的力量。

  在十七世紀法國劇作家莫里哀筆下的喜劇《中產階級紳士》,一心想成為貴族的朱爾丹先生發現散文與詩歌的差別,頓時欣喜若狂。他喊道:「天哪!原來我四十多年來講的都是散文,我自己都不知道!」同樣的道理,我們要是知道,原來我們早就會將神經外資源用於思考的過程中,原來我們早就懂得在大腦外思考,應該也會大表驚奇。

  這是好消息。壞消息是我們常常不經意這樣做,沒什麼刻意,也不需要技巧。會這樣子並不奇怪。我們的教育與訓練,還有管理與領導,幾乎完全只是將目標放在強化大腦思考的能力。從小學開始,我們受到的教育就是好好坐著別亂動,安靜念書,努力思考。接下來的許多年,一路到高中、大學還有職場,都是依循這種心智活動模式。我們養成的技能,學到的技巧,全都需要用腦袋:把資訊輸入記憶中,進行內部推理與思考,努力鞭策自己,激勵自己。

  但我們這一路上,完全沒有培養在大腦外思考的能力,例如沒人教我們傾聽身體內部的訊號,去領會那些能正確指引我們的選擇與決策的感覺。我們沒學到以身體的動作與手勢,理解科學、數學這些非常概念化的學科,也不知道要怎麼想出全新原創的思想。學校沒有教導學生,只要接觸大自然與戶外環境,原本耗盡的注意力就能恢復,或是該怎麼安排念書的環境,才能擴展有智慧的思考。老師與主管也沒有教我們將抽象概念化為能操作、能改變的實物,才能有所領悟,也才能解決問題。也沒人教導員工,藉由模仿與替代學習這些社會行為,能更迅速培養專業。課堂分組與職場團隊也沒有接受訓練,不懂得以經過科學驗證的方法,提升團隊成員的集體智慧。我們在大腦外思考的能力,幾乎全無培養,全無開發。

  會有這種忽略,是因為我們具有所謂的「以神經為中心的偏誤」,意思是說,我們將大腦理想化,甚至盲目崇拜,因此看不見認知在大腦之外的各種延伸。(正如喜劇演員艾摩.菲利浦斯曾說:「我本來以為大腦是我全身上下最完美的器官,直到我發現這個想法是從哪裡來的。」)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種幾乎全天下人都有的通病,顯然也是一種良機,能讓我們看見許多未實現的潛能。多年來,科學與主流文化都有忽視在大腦之外思考的問題,直到最近才有所改變。現在可不是這樣了。心理學家、認知科學家,以及神經科學家現在能夠解釋,神經外資訊如何影響我們的思想,甚至還能指導我們善用大腦之外的這些資源,提升我們的思考。這些發展反映出一種趨勢,也就是我們對於心智,對於我們自己的理解,已經有所不同。

  但首先,為了了解我們曾走過的路,還有未來的方向,我們應該先回顧過往,回到我們目前對於大腦的觀念誕生的那一刻。

  一九四六年二月十四日,美國費城摩爾電機工程學院萬頭攢動。就在這一天,學院要公開展示珍藏寶物:ENIAC電腦。在學院一間上鎖的房間裡,電子數值積分器及計算機隆隆作響。這是世上第一台極快速度運算的機器。體積巨大,重達三十公噸的ENIAC電腦含有大約一萬八千隻真空管、大約六千個開關,以及超過五十萬個銲接處,總共花費超過二十萬工時打造。

  這台跟公車一樣大的新玩意,是摩爾電機工程學院隸屬的賓州大學兩位年輕科學家約翰.莫奇利與小約翰.皮斯普.埃克特的心血結晶。ENIAC電腦開發案由美國陸軍資助,目的是要計算在歐洲參戰的美軍砲兵的砲彈軌跡。為了讓軍方引進的新武器能發揮效用,必須製作軌跡表。這可是件苦差事,需要幾個團隊的「活人計算機」二十四小時輪班。若是能有一台機器能迅速、精準完成任務,軍方就能握有無比的優勢。

  離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日,已經過了六個月,戰時需求逐漸被不斷成長的經濟需求取代。莫奇利與埃克特在此時召開記者會,向世人介紹他們的發明。他們兩位精心準備這場記者會,打造不少舞台效果。嘎嘎作響的ENIAC電腦努力執行任務之時,電腦蓄電池內建的三百個霓虹燈會同時閃爍。外號叫「皮斯」的埃克特覺得這些小燈泡的效果不太起眼。在記者會當天早上,他跑出去買了一堆乒乓球,把每一個切成兩半,寫上號碼,再把這些塑膠半球,貼在霓虹燈泡上面,燈泡一亮就發出燦爛光芒,尤其是在室內天花板上的燈光調暗以後。

  到了既定的時間,ENIAC電腦所在的房間的門開了,一群嘰嘰喳喳的官員、學者、記者魚貫而入。實驗室成員亞瑟.柏克斯站在笨重的機器前迎接來賓,希望來賓能感受到這一刻何等重大。他說,打造ENIAC電腦的目的是執行數學運算,而這些數學運算「如果執行得夠快,有朝一日也許能解決所有問題」。他說,今天的示範,他首先要請ENIAC電腦將九萬七千三百六十七這個數字連乘五千次。現場的記者埋首於筆記本。他說:「仔細看,不然一不小心就錯過了。」說完按下按鈕。記者都還來不及抬頭,運算就已經完成了。執行結果出現在一張打孔卡片上,送到柏克斯的手上。

  接下來柏克斯提出的問題,正是當初打造ENIAC的原因。他請ENIAC計算一顆花了三十秒從砲口飛行到目標的砲彈軌跡。一群專家通常需要三天才能算出來,ENIAC只用了二十秒就計算完畢,比砲彈本身飛行的速度還快。潔茵.芭蒂克是協助設計ENIAC程式的女性工程師先驅的其中之一,當時也在場協助示範。她說:「從來沒聽說有一台機器運算速度如此之快,在場的每一個人,即使是知名數學家,簡直不敢相信自己親眼見證的速度。」

  隔天,全球各大報皆是一片對於ENIAC的溢美之聲。《紐約時報》頭版報導:「費城訊:戰爭的最高機密,一台神奇的機器,史上第一次以電子速度,解決迄今繁重難解的數學問題,今晚由美國戰爭部於本市公開。」《紐約時報》記者小甘迺迪似乎對於親眼所見的奇蹟讚嘆不已:「這台機器絕頂聰明,」他寫道:「發明它的人已經拿不出能難倒它的問題。」

  ENIAC的問世,不僅是科技史上的里程碑,也是我們如何了解自己的轉捩點。這台機器剛推出的時候,常有人拿它與人類大腦比較。報章雜誌盛讚ENIAC是「巨型電子大腦」、「機器人大腦」、「自動化大腦」,以及「大腦機器」。但不久之後,這個類比就顛倒過來,變成常有人說大腦像電腦。一九五○與一九六○年代席捲美國大學的「認知革命」的核心思想,確實是將大腦看成活生生的運算機器。第一代認知科學家「真的認為大腦是一種電腦,」布朗大學的史蒂文.史洛曼教授說,「也把思想當成是一種在人類大腦內部執行的電腦程式。」

  數位時代開始之後,大腦像電腦的比喻也只是變得更主流、更普遍,不只是研究學者這樣說,普羅大眾也這樣說。這個比喻就像一種思想運作的架構,時而明示,但通常是暗示。按照這個比喻,大腦是一台獨立的資訊處理機器,封閉在頭顱之內,一如ENIAC關在上鎖的房間。由此可得到第二個推論:人類的大腦有其特質,類似十億位元組的RAM,以及百萬赫茲的處理速度,很容易計算、比較。接著誕生的是第三個,或許也是最重要的推論:有些人的大腦,好比有些電腦,真的就是比較好,含有更多記憶儲存空間,更強的處理能力,更高解析度的螢幕。

  直到現在,我們對於心智活動的觀念與言論,仍然深受「大腦像電腦」的比喻影響。但我們對大腦的觀念,也受其他因素影響。ENIAC問世五十年之後,另一種類比躍居主流。

  一篇新聞報導的粗體字標題印著:「新研究證實大腦與肌肉皆可鍛鍊」。那是二○○二年,哥倫比亞大學研究生麗莎.布萊克威爾與心理學教授卡蘿.杜維克合作,將這篇報導的影本,發給紐約市某公立學校滿滿一教室的七年級生。師生二人想測試一項新理論,研究我們對大腦的概念,是否會影響我們的思考能力。在這項研究,布萊克威爾要引導學生進行八堂吸收資訊的課程。這一堂是第三堂,學生必須輪流朗讀新聞報導內容。

  「很多人認為一個人聰明、普通或是愚蠢都是天生的,而且一輩子都不會改變。」一位學生開始唸道,「但新研究發現,大腦其實比較像肌肉,使用後就會改變,會更強壯。」另一位學生接著唸道:「大家都知道舉重能讓肌肉變大,身體也會更強壯。一個剛開始運動的人,無法舉起二十磅,經過長時間運動,就會強壯到能舉起一百磅。這是因為運動能讓肌肉變大,變得更強壯。一旦停止運動,肌肉會縮小,身體就會變弱。所以很多人說:『不用就會失去!』」教室泛起一陣咯咯笑聲。「但是,」第三位學生接下去唸,「大多數人並不知道,我們練習以及學習新東西的時候,大腦某些部分會改變,變得更大,很像運動過後的肌肉。」

  杜維克的概念,正是她一開始稱之為「智慧漸進理論」、最後成為世人熟悉的「成長心態」。她認為連結起來的心智活動,能讓我們更聰明,就好比劇烈運動能讓我們更強壯。她與幾位同事合寫一篇文章,提及他們先前在學校進行的研究。文章寫道:「重點在於學習會形成新的連結,進而改變大腦,而且整個過程都在學生的掌握之中。」從這些初始研究開始,成長心態逐漸成為一種廣為人知的現象,造就了暢銷數百萬冊的《心態致勝》一書,也衍生出無數針對機關與企業,以及學生與教師所舉辦的演講與研討會。

  這一切的核心就是一個隱喻:大腦就像肌肉。依據這個比喻,心智就像二頭肌或三角肌,是一種生理實體,力量因人而異。另一種源自心理學,同樣廣為人知的概念,也蘊含這種比喻。這個概念叫做「恆毅力」。賓州大學心理學家安琪拉.達克沃斯將「恆毅力」定義為「追求長期目標的堅持與熱情」。她在自己的著作也呼應杜維克的理論。她在二○一六年出版的暢銷著作《恆毅力》寫道:「就像肌肉越使用就會越強壯,你努力克服新的挑戰,大腦也會改變自己。」這本書強調要多多善用個人的體內資源,與大腦類似肌肉的比喻一拍即合。也有一些廠商推出所謂的「認知適能」運動,更凸顯大腦與肌肉的相似程度。類似「認知適能」、「大腦健身房」之類的商品,吸引數百萬名懷抱希望的使用者。(大腦與肌肉的比喻太過普遍,有些科學家擔心會助長「神經迷思」,也就是關於大腦的常見錯誤觀念四處散播,因此開始澄清大腦並不是一種肌肉,而是由稱做為神經元的特別細胞所組成的器官。)

  「大腦像電腦」與「大腦像肌肉」這兩種比喻,有一些共同的主要假設:大腦是封閉在頭顱內部的獨立的東西。這個獨立的東西能決定人類的思考能力。這個東西有穩定的特質,很容易衡量、比較、排名。這些假設聽起來很自然,很熟悉。即使在首次提出的時候,也並不顯得特別新奇。幾百年來,一直有人將大腦比喻成機器,比喻成當時看起來最先進的機器:液壓泵、機械鐘、蒸汽機、電報機。

  哲學家約翰.希爾勒在一九八四年的演說表示:「我們不太了解大腦,所以經常喜歡從最新的科技角度去理解大腦。在我小時候,大家總是說大腦就像電話總機。」他說,老師、父母,還有其他大人,全都把大腦比喻成總機,因為「不然還會是什麼?」

  多年來也有不少人將大腦比喻為能透過運動鍛鍊的肌肉,例如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初的醫師與健康專家,就大肆推廣這種比喻。約翰.哈維.凱洛格醫師在他一八八八年出版的《生理學與衛生學的第一本書》,提出一個與卡蘿.杜維克非常類似的主張。他向這本書鎖定的年輕讀者問道:「我們要強化肌肉,會怎麼做?難道不是每天努力鍛鍊?運動能壯大肌肉。我們的大腦也一樣,我們認真念書,把書念好,大腦就會更強大,念書也會更輕鬆。」

  根深柢固的歷史根據,也呼應這些比喻。這些歷史根據也有深厚的文化基礎。大腦像電腦、大腦像肌肉的比喻,與我們社會重視的個人主義非常契合。個人主義主張我們是獨立自主的個人,擁有僅屬於我們自己的能力。這些比喻也符合我們的文化「好,更好,最好」的思考傾向。科學家與作家史蒂芬.古爾德曾經發表「我們的哲學傳統最古老的問題與錯誤」,其中就有根深柢固的「將東西按照價值,由低而高線性排列」的傾向。無論是我們自己還是其他人的大腦,都將電腦區分為快或慢,肌肉則區分為強與弱等等。

  我們之所以接受這些關於大腦的觀念,似乎跟根深柢固的心理因素有關。「大多數的智慧蘊藏在我們的腦袋裡」的想法,與人類共有的思考模式相符。這種思考模式是心理學家所謂的「本質主義」,意思是說我們遇見的每一個實體,都擁有能定義這個實體的內在本質。「每個我們研究過的社會,都有本質主義,」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保羅.布魯姆表示,「它似乎是我們的世界觀的基本元素。」我們會思考長久的本質,而不是不斷改變應對外部影響的策略,因為我們覺得我們的心智比較容易處理長久的本質,處理起來的情緒也較為愉悅。從本質主義的觀點來看,人只有聰明、不聰明兩種。

  我們對心智的假設,也就是「心智的特質是因人而異的,與生俱來的,而且品質有好有壞」,背後的歷史、文化與心理學基礎,是這種假設最有力的後盾。這種假設深深影響了我們對於心智活動的本質,對於教育與工作方式,以及對於自身與他人的價值的觀念。所以一想到這些觀念可能完全錯誤,確實令人不安。要理解這個錯誤,我們必須研究另一個比喻。

 

目次

導言

前言 在大腦之外思考

第一部 以我們的身體思考

第一章 以感覺思考

科茨與他的新同事研究一群在倫敦交易室工作的金融交易員。他們請每一位交易員說出自己一連串的心跳瞬間,以衡量他們對於身體訊號的敏感度。研究團隊發現……這群交易員當中,最能準確掌握自己的心跳瞬間的那幾位,不僅賺更多錢,在這個流動率出名的高的行業,也任職較久……

第二章 以動作思考

費德勒與一位同僚設計了一項研究。一群放射科醫師坐著看一組X光片,另一群以每小時一‧六公里的速度在跑步機上邊走邊看X光片……他們比較了醫師坐著與運動的「檢測率」,結果相當明顯--坐著的放射科醫師,平均發現X光片有百分之八十五的異常處;邊走邊看的醫師則平均能找出整整百分之九十九的異常處……

第三章 以手勢思考

做手勢的人,是以人體去體現抽象的概念,是一種翻譯,讓旁觀者更能在大腦中模擬做手勢的人的觀點。也許最重要的是,手勢能讓人覺得,一家原本沒什麼存在感的企業,此時此刻卻是可觸及的現實。一個研究團隊表示,將手勢用於這種用途,在新創企業界就能獲得巨大優勢……

第二部 以我們的環境思考

第四章 以自然環境思考

人類經過幾十萬年的野外生活,已經完全適合青翠野外的環境,所以即使到了今天,我們的感覺與認知,仍能迅速且輕鬆處理自然環境中的某些特色。我們大腦能接收有機世界的頻率,但這種演化的校準,並不能讓我們適應現在幾乎一直待著的、近代才出現的新世界……

第五章 以人造環境思考

建築空間最重要的關鍵功能,除了遮風避雨,就是提供思考的安靜空間。這種具有保護作用的空間非常重要,因為思考,至少是現代世界要求我們完成的那種思考,並不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在漫長的人類演化史中,人類都是在戶外進行深度思考,而且往往是在忙碌的當下依賴直覺與記憶,而非深思熟慮或仔細的分析……

第六章 以有思想的空間思考

位置記憶法是一種古老的方法,由古希臘人發明,幾百年來也有不少教育家與演說家使用。原理是將要記住的東西,與自己所熟悉場所的某一個地點做連結,例如童年時期的家,或現在居住的社區……若是要記住一副隨機洗牌的紙牌順序,可以想像每一張紙牌依照順序出現在以前就讀小學時會經過的一連串實體地點……

第三部 以我們的關係思考

第七章 與專家一起思考

初學者還不夠熟悉教材,專家則是已經熟悉到如同第二本能。因此,若要以他人的專長擴展自己的思考,就必須找出更好的辦法,將知識從一個大腦,準確轉移到另一個大腦。認知學徒制就是一種辦法……

第八章 與同儕一起思考

社會互動似乎是促進智慧思考的重要因素,但威曼發現,傳統大學課堂上似乎完全缺乏這種互動。以前上課就是學生坐著聽課,彼此之間並無交談。他開始改變上課方式,要在他的大學課堂上,重現將他實驗室研究生變成一流思想家的「心智歷程」……

第九章 與團體一起思考

在資訊氾濫、高度專業化、問題複雜的世界,個人的認知根本不足以應付所有挑戰。在這樣的環境下,一個大腦要獨自奮鬥以解決問題或是產生新構想都很不容易。除了獨自思考,還需要別的東西,必須營造一種對人類來說完全自然,卻又覺得陌生而新奇的狀態,即團體心智……

結論

中英名詞對照

書籍代號:2ARB0020

商品條碼EAN:9789860678376

ISBN:9789860678376

印刷:單色

頁數:368

裝訂:平裝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