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人文科普>社會史地> 再見海南島:臺籍日本兵張子涇太平洋終戰回憶錄

再見海南島:臺籍日本兵張子涇太平洋終戰回憶錄

台籍.元日本海軍陸戦隊軍人軍属いずこに

作者:張子涇 (插畫)太宰信明

譯者:天江喜久、林子淳、謝明諭

出版品牌: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17-12-20

產品編號:9789578630055

定價 $300/折扣1冊

儲值會員,馬上選領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得一見的海南島二戰回憶

 

  海南島的大小與臺灣相當,如同八田與一所說的,「就像漂浮在水上的馬鈴薯」。這座位於中國最南端的島嶼有「東方夏威夷」之稱,是熱門的觀光勝地。然而,在這個現代化的形象背後,海南島在二戰日本統治下的歷史卻鮮為人知。日本帝國很早就注意到海南島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性,於是在1939年2月10日攻占海南島,成為「南進基地」。日軍在攻占海南島的過程中,中國駐軍無力抵抗,退守至山區。此後日本人將統治臺灣的經驗(如農林產業、調查事業、熱帶醫學、警察行政和宣撫教育等)移植到海南島,依據南進政策,引進臺灣拓殖株式會社以及三井、三菱等民間商社的力量,與軍方共同開發、經營海南島。直到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為止,日本統治海南島長達六年。

 

  在1930年以後,日本進入對外擴張與軍人強勢的時期。到了1930年代後半,臺灣也逐漸被捲入戰爭。本書的主角和作者張子涇,便是在1941年以佐世保第八特別陸戰隊的海軍通譯(翻譯官)身分派往海南島,在當地待了五年,並在戰爭結束近一年後才回到臺灣。通譯是日軍和當地人之間的橋梁,平時負責宣導和維持治安、物資調度配給、以及建築和道路工程等相關工作,甚至還要充當日語教師。由於任務相當多樣,通譯可說是多才多藝又繁忙的職位。此外,翻譯官在作戰時也必須為日軍指引道路,他們往往要比前鋒部隊更瀕臨火線,因此有不少翻譯官殉職。

 

  終戰日(1945年8月15日)是本書張子涇故事的開端。當時,他和1300名的臺灣士兵在海南島東邊的嘉積市,被中國軍解除武裝,收容在市區的集中營。三個月後,他們還被要求徒步搬遷到200公里外的瓊山市集中營。戰後過了將近一年,張子涇和臺灣戰友遲遲未能等到返鄉船,備感焦急之下,更堅定了自力返鄉的決心。張子涇與250名的戰友集資找到船隻後,冒著生命危險歷經333天,終於回到了臺灣。返臺的航行過程中,遭遇海盜襲擊、颱風侵襲,本書也記錄了這段冒險歷程,曲折離奇不亞於小說。

 

  同樣經歷過二戰的太宰信明為本畫了上百張插畫,希望藉此將他們的戰爭經驗及身為臺籍日本兵的痛苦經驗傳達給「戰後世代」。像張子涇一樣在戰後遭日本拋棄的臺籍日本兵和護士不在少數。他們戰後喪失了日本國籍不但無法獲得日本政府的補償,而且受到不聞不問的對待,實在令人同情

推薦人

李筱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名譽教授)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翁佳音(中央研究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莊佳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系副教授)

莊萬壽(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名譽講座教授)

黃智慧(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助理)

(依姓氏筆劃)

本書特色

難得一見的海南島二戰記事,文情並茂的文字搭配多張插畫和照片。

張子涇(1921-2010),1921年生,台中豐原人,清代灣著名通事張達京的後代。日治時期,就讀於台中州郡翁子公學校,豐原高等科,台北府立工業養成所。太平洋戰爭時派至海南島,任佐世保第八特別陸戰隊海軍通譯官(1941.10-1945.8)。終戰後任海南島台籍軍人嘉積集中營隊長(1945.9-1946.6)。1946年7月搭乘帆船返回台灣。二二八事件時在高雄六龜鄉興產製材廠工作。1950年結婚,育有二男三女。1966年,搬回台中豐原,在台中市客運工作,至1986年退休。1984年,出版日文回憶錄《台籍日本兵苦闘の結末》(台中市:聯邦書局)。2010年3月過世,享年90歲。

 

插畫簡介

太宰信明,1929年出生於東京,筆名為太宰飛斗志。1944年4月,三重海軍航空隊奈良分遣隊入隊,成為第十四期海軍甲種飛行予科練習生。1945年6月,配置於舞鶴防備付舟艇襲擊隊,在此地終戰,時為元海軍二等飛行兵曹。戰後,進入東京醫畜生專門學校就讀。1952年4月,加入廣播界,在東北放送(仙台)、日本短波放送當主播,1961年轉向當製片人。1989年退休後,同年五月赴韓國首爾當日語老師,共待了十八個月。著有《まなざし遠く―漫画で綴る軍歌集―》(1970)、《花は散りぎわ》(1972)等。

天江喜久,1972年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夏威夷大學政治學博士。現任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副教授。專研臺灣近現代史、後殖民研究與東亞比較文化。主要論文:〈他山の石:台湾から帝国の慰安婦問題を考える〉,浅野豊美、小倉紀蔵、西成彦編著《対話のために:帝国の慰安婦という問いをひらく》(東京:クレイン,2017),〈Becoming Taiwanese: Appropriation of Japanese Colonial Sites and Structures in Cultural Heritage Making—A Case Study on the Wushantou Reservoir and Hatta Yoichi〉(Michael Hsiao, Hui Yew-Foong and Philippe Peycam eds., Citizens, Civil Society and Heritage Making in Asia, ISEAS, 2017),〈A Japanese Engineer Who Became a Taiwanese Deity: Postcolonial Representations of Hatta Yoichi〉(East Asian Journal of Popular Culture, Vol. 1, No. 1, 2015),〈朴順宗:二二八事件中朝鮮人/韓僑的受難者〉(《臺灣風物》64卷第3期,2014)。

 

林子淳,1990年生,新竹人。長榮大學翻譯學系畢業,目前就讀於日本飯店專門學校,預定2018年3月畢業。

 

謝明諭,1989年生,南投人。長榮大學應用日語系碩士。

 

推薦序

懷念曾隱藏半生經歷的老兵

翁佳音(中央研究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去年,長榮大學天江喜久教授寄來電子信,問我1989年替張子涇先生翻譯、連載於《自立早報》的〈海南遺恨:台籍原日本兵回憶錄〉的經過,以及詢問當時副刊主編是何人。我突然有年代久遠、得努力回去撿拾腦中片段印象,以及進一步要面臨「再現」國族記憶的感覺。研究歷史者,好像也快成為被研究對象了。天江教授也問我,是否願意為他替張先生新譯及其日本友人所繪插畫之新編書,寫些推薦文字。追思故人,義不容辭,加上我與天江教授有一見如故之緣,又看他為此書寫下精彩導讀和後記,當然樂意之至。

我與故人張子先生何時結識,為何結識?已是三十年前以上的往事,一時之間也很難想清楚。也許在政局變動表面化的當年,我依然仿徨於學界與鄉野間,某日在臺中寶覺寺瞧見有日本式的法會,不知不覺中留步立觀察。張先生見狀,便好奇與我聊起來。我因此與張先生結下忘年交,除了知道當時擔任軍中通譯的他,是清代臺灣著名通事張達京的後代外,也得以近距離聆聽與感受他們臺灣原日本兵或軍夫的歷史經驗。聽他們口中對1945年終戰,不知是有意或無意,用日語同音「光[こう][ふく]」、「降[こう][ふく]」,以及臺語稍走音的「光[kong][hok]」、「降[kàng][hok]」,卻是意義截然不同的語詞來形容。很諷刺,我不知他們說的是戰勝,還是戰敗?他們與「轉進」臺灣島上的國民黨軍榮民,一樣是退伍老兵,卻有兩樣情。臺灣人日本兵或軍夫軍屬,因政權轉變,曾被迫隱藏半生經歷。

我也從張先生那裡聽到同樣的歌曲,在不同時代卻有表達不同抗議的歌詞。例如戰前日本歌〈牡丹の曲〉,「あかい牡丹の はなびら染めた」,戰後被添上臺語的〈生活苦〉,「風雲變色風颱雨,煩惱尪婿海南島,抗議戰後初期當政者忽視滯留海南島的臺灣人征夫。到了我的時代,這首歌被唱成:「緣投囝仔你幾歲,不知娶某抑是未?」好像是酒場之歌。我發現有些臺灣歡場流行歌,原來也隱藏著不好啟齒的往事。

結識日本時代當「皇民」軍屬的張先生,其實不僅讓我沈痛地正視我前面一代敵我兩軍被迫共存島上的裡面歷史。我也開始注意臺灣長期歷史中的戰爭記憶,總會問:以前有無類似海南島的征戰未歸人?後來讀文獻,我知道是有的。明鄭時代來臺的士兵,在大清中國佔據臺灣後,理論上是遣送回國安插,但仍有一部分人脫隊居留臺灣,甚至成為清初反抗新中國的「長髮賊」。鄭經時代與大清國時代,臺灣人(包括原住民)都曾被徵調前往中國戰場參戰日本時代及國共內戰時代,臺灣人一樣被派去中國作戰,特別是戰後初期被國民黨調去中國打共匪的臺灣兵,在解嚴之後回來,在當時,也成為重要的歷史議題。

因此,1989年當張先生跟我提起他已用日文寫了從軍回憶錄,也請人翻譯成中文,要我幫忙校對與潤色,我毫不遲疑就接受這個工作。但看到原譯稿時,發現譯文不是很暢順,改起來要花費我更多的時間。與張先生商議結果,由我根據原文,稍加改寫成適合一般人閱讀的文體。當時,自立早報副刊主編是我高中同學劉克襄先生,在他熱心支持下,於副刊上連載數次。原日本兵的回憶,公開在報紙上連載,當時也算是異數了。我原本建議張先生繼續用日語寫,我再翻譯。後來,我也忘記究竟是啥原因而沒完成。我又於1991年出國唸書,之後家中出了點事,遂與張先生失去音訊,甚至不知他已往生。

未料事隔二十幾年,天江教授重新編輯此書,我內心當然感慨萬千。如今時代氣氛已經轉變,政治百無禁忌,所以天江教授可以持平與客觀地在導言和後記中提出,張先生寫回憶錄時,有些可能是記憶失誤,有些也可能是時代難言之處。天江教授的文章,因而是回憶錄的重要組成,讀者最好能配合著閱讀。如此而獲得的歷史圖像,才會比較完整。例如,天江教授懷疑張先生從海南買的船隻,應該是臺灣報導的中國式帆船。以我研究經驗來看,他的判斷沒錯。

回憶錄中說:帆船船身長二十公尺、寬為八公尺,這是很標準的中大型中國帆船。回憶錄又說:船艙只有一層,有150人「坐進」船艙,船艙要加蓋封閉,其餘一百人則坐在甲板上。這樣的敘述,完全符合臺灣三、四百年傳統海船載客的實況,所以當年的新聞報導說是中國式縱帆兩桅木船,無誤;張先生的回憶,以及本書插圖所畫的多桅橫帆西式帆船,是失誤。回憶錄說他們在臺中大安港泊岸,也讓我想到有清一代,常有廣東船開到臺灣中部沿岸。歷史,總是有一點軌跡可尋。

天江教授於後記所言:「歷史記憶及文化再現是臺灣主權獨立戰爭的最前線。」以及「曾經被遺忘的臺灣人戰爭記憶與被日本統治五十年的記憶,如海浪一波一波地推翻過去中國國民黨所塑造的國族想像。」這些話我都贊成,也是我當年要在早報連載的原因。

當然,天江教授也提出一些小批判,或小疑問,例如「慰安婦」,以及臺灣人原日本兵唱出海行かば的「鎮魂」歌問題。我倒主張值得繼續討論,畢竟,我還是認為臺灣控訴的「慰安婦」論說,至目前似乎仍是氣壯盛於理直,國族意識型態鬥爭的成分居多。海軍老兵肅立清唱鎮魂歌,若馬上與「軍國主義」銜接上,那到了我這一代,好像還有不少歌曲要清算。譬如我父母那一代畢業歌,是〈,歌詞中有:

 

その真心は隔て無く一つに尽くせ国の為

……台灣の果ても樺太も八洲の内のりなり

至らん国に勲しく努めよ我が背 恙無く

 

我們的時代則是唱:

 

更願諸君矢勤矢勇指戈長白山麓

去矣男兒切莫踟躇矢志復興民族

 

如果我沒記錯,這首歌小學唱一次、國中唱一次,女學生也要跟著我們這些理光頭的小男生一起唱「指戈長白山麓,去矣男兒……」,甚至有一段時間連出殯隊伍、樂隊也演奏此曲出發與歸來。如果把這首歌說成是軍國主義遺緒,也太沈重了。國族記憶的再現,應該還有很多地方可討論,張先生的回憶與天江教授的文章,正好可再觸動我們深層的省思,這是我重讀這本書的小小心得,特別提出來分享給大家。

 

 

編者

天江喜久(長榮大學臺灣研究所副教授)

 

  2014年,本人陳惠美小姐那裡得知本書主角張子涇先生的故事。二戰期「志願」當日軍看護的她常與我分享她所收集與臺籍老兵相關的資料有次我在當中看到日人太宰信明先生為張先生整理的手稿與插畫讀完之後,覺得一定要讓臺灣人知道這個精彩故事。次的翻譯出版計畫就這樣誕生

    20155月,本人前往日本茨城縣土浦市參加(海軍飛行)予科練生戰歿者慰祭,在祭典上見到了太宰先生,他向我訴說過去自己的圖畫故事構想挫折(張子涇生病主要的原因),並同意全部的原稿轉交給我。他說這本書若能在臺灣問世,應該多少能慰張子涇先生在天之靈(張先生在20103月過世)。後來送來的包裹中,除了太宰先生親手寫的原稿外,還有他親筆畫的270張插畫。當時太宰先生協助張先生出書不收任何費用,只因同情張先生等臺籍日本軍人軍屬的辛苦經歷,想把他們的戰爭經驗傳達給無二戰經驗的「戰後世代」。他有對這群被日本拋棄的臺灣戰友贖罪的心態,並不令人意外。雖然他們互稱「戰友」,日本人得到了日本政府的補償金,臺灣人卻辛苦了半天,因戰後喪失日本國籍日本政府的一句感謝沒有。此等待遇非常不公平。

    1990年代,他們原計畫在日本出版張子涇台籍元日本海軍陸戦隊軍人軍属いずこに日文版1984已在臺灣出版日文版),書中搭配太宰先生的插畫,每頁都有圖文字,因此太宰先生共畫了270張圖。在這次中文翻譯裡,我選出最精的圖畫。此外,我也為張先生故事背景寫了一篇導論。最後加上一篇後記,就二戰死者慰靈活動探討在臺戰爭記憶之政治。

    令人驚訝的是,1984年日文版出版時,臺灣仍處於戒嚴時期。照理說,這類型的書籍大都在李登輝當選總統的1996年以後才會出現。除了佩服張先生的勇氣之外,也想稱讚當時政府的「肚量」。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這本書終於「生產」了。太平洋戰爭結束七十二年後的今天,像張子涇先生經歷該戰爭的當事人事已高,在世者一年比一年少,戰爭的記憶也慢慢地風化了。誠摯希望讀者能因為這本書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也能領受打破困境的智慧勇氣,以及想像美好未來的新啟示。此書獻給張子涇先生,和帝國主義而活下來的臺灣人。

書系總序 林志明

推薦序 翁佳音〈懷念曾隱藏半生經歷的老兵〉

編者序 天江喜久

導論 天江喜久〈臺灣人在海南島〉

 

再見海南島

 

1.日本投降

拯救日軍恩人

陸戰隊主力深藏不露的驕傲

繳械

 

2.集中營生活

臺籍軍隊快步行軍於市區

蔣介石直系中國軍進駐,日軍解除武裝 

在中國軍的運動會中表演日本海軍體操

整頓混亂的軍紀

當地人的侮辱

臺籍中隊長遭關押牢房

臺籍中田通譯官慘遭槍決

前所未聞的抽乾湖水捕魚法

 

3.瓊山集中營

窮困、悲慘的集中營生活

到銀行領出五天的配菜費並裝入麻袋

黃四海巡警遭不法逮捕,行蹤不明

事件過後五年巧遇黃四海

 

4.糧荒

偷番薯的小偷

士兵一夜吃光整頭水牛

砍倒軍用電線桿當柴火燒

 

5.返鄉船

日本海軍帆船

航海三十日,配菜僅一斤味噌烤豬肉

再見了,海南島

船上生活

補給飲水,停泊香港

 

6.突破重圍

海盜船

颱風圈

「天氣雖晴,海浪卻高」

終戰後333天,回到臺灣

 

7.回顧

拯救瀕臨餓死的難民

同鄉人的幫助

搭便車返鄉

我們殷切的期盼

 

後記  天江喜久

書籍代號:2WXA0020

商品條碼EAN:9789578630055

ISBN:9789578630055

印刷:部分全彩

頁數:200

裝訂: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