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人文科普>社會史地> 盧比孔河:509–27 BC 羅馬共和國的興衰

盧比孔河:509–27 BC 羅馬共和國的興衰

Rubicon: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the Roman Republic

作者:湯姆.霍蘭 Tom Holland

譯者:梁永安

出版品牌: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20-03-25

產品編號:9789865080501

定價 $480/折扣1冊

儲值會員,馬上選領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大眾歷史作家湯姆.霍蘭扛鼎之作

榮獲2004年赫塞爾-蒂爾特曼獎(Hessell-Tiltman Prize for History

 

西元前49年,凱撒渡過義大利邊界的盧比孔河,從此羅馬陷入內戰,羅馬共和國在腥風血雨中轉型為帝國。史上最傳奇的人物躍然紙上,霍蘭以其小說家的筆觸,照亮那個失去的世界,也照亮了我們的世界。

 

「這是一部絕佳的敘事史……它真的很吸引我,確切地說,令我著迷……內容包含血腥與迷宮似的政治陰謀與鬥爭、精彩的演講、驚人的征服與殘忍的行徑。」

──布克獎得主、《贖罪》作者,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

 

本書榮獲2004年赫塞爾-蒂爾特曼獎(Hessell-Tiltman Prize for History

美國亞馬遜500位讀者4.5顆星高評價

Goodread 14000位讀者4.2顆星高評價

作者成名之作,2004年出版以來暢銷至今

凱撒渡過盧比孔河,成為歷史上每個關鍵步驟的代表

 

在今天,羅馬無所不在,但大都指羅馬帝國,也就是西元前27年從屋大維「奧古斯都」開始的帝國。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羅馬也不是天生就是個帝國,它有段不短的時間以共和國自居,追求自由曾經是羅馬的驕傲,直到凱撒跨過盧比孔河,世界變成我們今天所認識的模樣。《盧比孔河》帶我們回到河的另一邊,一窺令人懷念的羅馬共和國,及其殞落。

羅馬建城第705年,西元前491月某個昏暗的早晨,凱撒被迫渡過盧比孔河,這條河標誌著義大利的邊界。凱撒是個賭徒,就像他在公共場合上一直是最出色的演員一樣,在本書中他引述了米南德(Menander)戲劇裡的台詞:「骰子已經擲出。」只有成為一個賭徒,並出於一個賭徒的熱情,凱撒才能下令他的軍團前進,越過河流,朝羅馬前進。凱撒死後,羅馬陷入內戰,最終摧毀了羅馬共和國的傳統自由和公民自治,在其殘骸上建立起羅馬帝國的獨裁統治。

《盧比孔河》描述羅馬從共和國轉變為帝國的過程,也就是西元前509年至西元前27年,羅馬共和國從建立到結束的歷史。500年間,羅馬從七丘之城變成跨歐亞非三洲的泱泱大國,但此霸業不是由另一位亞歷山大大帝,而是由一個「共和國」完成的。

羅馬共和國究竟是一個怎麼樣的國家?從名稱可知它有著無可避免的矛盾與衝突:元老代表貴族,人民包含平民,雖然兩者共有國家,卻是不同等的存在。如何在這兩個群體中周旋取得平衡,是每個羅馬政治家的課題。作者引人入勝的筆觸鋪陳了凱撒一代群雄的故事,將羅馬共和國的落日餘暉,及其在腥風血雨中轉型為帝國的過程,展現在讀者眼前。

  在羅馬共和國的建立和殞落中,從凱撒、西塞羅、斯巴達克斯、布魯圖、克麗奧佩脫拉、維吉爾到奧古斯,歷史上最傳奇的人物躍然紙上。作者在書中為這個偉大文明描繪獨一無二的肖像畫,細細勾勒出各種極端的表現,如自我犧牲、黨同伐異、頹廢、陰謀、戰爭與震撼世界的野心嚴謹的研究洋溢著活力,再現這個歷史的關鍵時期。在羅馬共和國殞落兩千多年後,那些在共和國上場的男女之「不凡個性」,至今仍令人讚嘆不已。

 

 

名人及媒體推薦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所副教授兼所長)

神奇海獅(歷史部落客)

SADE(德國耶拿大學中世紀研究所博士生,故事網站專欄作家)

Seayu(「即食歷史」部落客)

 

「這是一部絕佳的敘事史……它真的很吸引我,確切地說,令我著迷……內容包含血腥與迷宮似的政治陰謀與鬥爭、精彩的演講、驚人的征服與殘忍的行徑。霍蘭的敍述清晰,步調拿捏得恰到好處。他並沒有對羅馬和我們的時代做出浮泛的對比,你可感覺到自己正透過他,見證了長久以來對權力與和平進行調合的困難。」

──伊恩.麥克尤恩(Ian McEwan),布克獎得主、《贖罪》作者,年度書選

 

「精彩極了。我要感謝作者將羅馬帝國活靈活現地呈現在我眼前,也讓其所產生及影響過的人物躍然紙上。」

──喬安娜.特羅洛普(Joanna Trollope),英國暢銷作家,《觀察家報》(Observer2005年年度書院

 

「在我讀過關於羅馬帝國的史書中,最吸引我的就是霍蘭的《盧比孔河》。」

──鮑里斯.強森(Boris Johnson),英國首相、通俗歷史作家,《星期日電訊報》(Sunday Telegraph2005年年度書選

 

「古典通俗史的絕佳範例……述說了一段引人入勝的歷史……自賽姆(Ronald Syme)的《羅馬革命》(The Roman Revolution)以來,關於羅馬共和國晚期最具可讀性的著作……下回若有人問我為何我們應該研究羅馬歷史,《盧比孔河》將成為我推薦的第一本書。」

──邁爾斯(Richard Miles),英國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迦太基必須毀滅:古文明的興衰》作者,《衛報》(Guardian

 

「這是羅馬對共和主義進行實驗的故事,其中包括凱撒、龐培、加圖和西塞羅這些巨人。內容全然地清新、機智風趣並具有嚴謹的學術性。」

──安德魯.羅伯茲(Andrew Roberts),歷史學家、《邱吉爾:與命運同行》作者

 

「令人瞠目結舌……從任何標準來看,《盧比孔河》豐富得太不尋常,對大量但過多人物的描寫讓人動容。花名冊的內容遠遠超過馬略、蘇拉、龐培、克拉蘇、凱撒和西塞羅這些預期中的人物。都會美型男、高級生蠔供應商、過譽的桌上舞者、後巷妓女與小咖政治玩家應有盡有──所幸並非全都能夠指名道姓。霍蘭讓他的敘事保持在大賽馬車的速度。」

──科里.布倫南(Corey Brennan),《羅馬共和國的統治》作者,《新聞日報》(Newsday

 

「不論對古典學者或當代政治系所的學生來說,霍蘭對羅馬共和國最後一個世紀的敘述都相當合時。它讓讀者看見一個系統緩慢而血腥的崩解,引人入勝之餘,還是個寓意十足的故事……。本書扣人心弦的敘述,使那些曾經塑造當今世界卻泰半被遺忘的人物與事件一一復甦。有鑑於兩個帝國型共和國許多相通之處,本書可作為大西洋兩岸資深政治家具啟發性的海灘讀物。」

──安東尼.艾福瑞特(Anthony Everitt),《羅馬的崛起:西方史上最偉大帝國的建立》作者,《獨立報》(Independent

 

「古代歷史生活在這場動蕩事件的生動編年史之中,這些事件促使凱撒穿過一條小河,劃開了羅馬共和國與災難性的內戰。霍蘭以其廣播界傑出人才和小說家的敘事才華,讓讀者深深陷入陰險的羅馬政治當中。」

──布萊斯.克里斯汀森(Bryce Christensen),美國圖書館協會《書單》雜誌書評(ALA Booklist Starred Review

 

「霍蘭筆下充滿奇妙的熱情……這是一次愉快的閱讀過程,也是一本絕佳的學術著作。作為一本羅馬史導論,恐怕難有出其右者。」

──馬修斯(Christopher Matthews),《每日郵報》(Daily Mail

 

「《盧比孔河》是一項傑出的成就,即使政治潮流改變也值得一讀……想了解羅馬共和國歷史的入門讀者,若對聆聽他人喋喋不休述說羅馬人為我們留下什麼感到厭倦,但仍想知道羅馬人為他們自己做了什麼(以及如何做),這本書可說是絕佳選擇。」

──斯托瑟德(Peter Stothard),《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帶著絕大的風趣、活力和洞察……重新述說羅馬共和國最後幾十年的血腥戲碼……這齣戲裡的角色何其不凡!作者以小說家的筆觸讓角色復活了,不只照亮那個失去的世界,也照亮我們的世界。」

──哈特(Christopher Hart),《星期日獨立報》(Independent on Sunday

 

「霍蘭具有罕見的天賦,能夠讓深奧的學術研究變得明白易懂且扣人心弦。一部精彩且完全把人攫住的著作。」

──威爾遜(A. N. Wilson

 

「霍蘭的《盧比孔河》讓歷史讀起來宛如驚悚的黑手黨史詩。在我這種普通讀者看來,一些原本只是隱約聽過的羅馬時代名人,全都變得栩栩如生。」

──葛里夫.瓊斯(Griff Rhys Jones),年度書選

 

「羅馬共和國如日中天時的歷史……此書的刺激之處在於,不論是一座山或一個文明,一旦抵達巔峰,向下墜落勢所難免。」

──班布里奇(Beryl Bainbridge),年度書選

 

「這是一本對於羅馬共和國最後的日子,傑出且可讀性極高的研究。」

──貝利(John Bayley),年度書選

 

「一位述說細節的真正行家……《盧比孔河》無與倫比地扯下凱撒等人冠冕堂皇的道德外衣。」

──斐德列克.拉斐爾(Frederic Raphael),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作家,《星期日時報》(Sunday Times

 

「這是霍蘭對於羅馬共和國覆亡的傑出新研究……可謂新生代作家重新對羅馬的評估。」

──羅伯特.哈里斯(Robert Harris),驚悚作家協會大獎得主,《獵殺幽靈寫手》作者,《星期日時報》(Sunday Times

 

「我們會接觸到古代史,通常不是透過學術著作便是透過古裝動作片。霍蘭的成就在於擷取二者之長,寫出一部現代氣息濃厚、節奏感十足而且評述精到的歷史作品,兼具知識性與娛樂性。」

──斯佩勒(Elizabeth Speller),《觀察家報》(Observer

 

「羅馬共和國贏得了一個帝國,但在過程中毀掉了自己。霍蘭述說這件事如何發生,講得氣韻十足……筆法精通有如麥考萊(Macauley)。」

──馬西(Allan Massie),《觀察家雜誌》(Spectator

 

「引人入勝……一種活潑的敘事風格……一個徹底有價值且適時的寫作計劃,這部關於那影響西方歷史甚鉅的時代之記述,成功做到明白易懂又不失之過簡。」

──艾爾斯(Harry Eyres),《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清新、傳神……霍蘭的強項在於敘事史,關於西元前100年到44年糾葛的政治事件,沒有比《盧比孔河》更佳更清晰的嚮導……古代史若要重新吸引大批讀者,有賴《盧比孔河》此類著作鋪路。」

──麥克連(Frank McLynn),《新政治家》(New Statesman

 

「《盧比孔河》不是枯燥的史著,它具有高度的可讀性,是嚴謹學術與活潑敘事的完美結合……霍蘭筆下的人物有血有肉、活靈活現,有時他們甚至會說話。」

──威沙特(David Wishart),《蘇格蘭人》(The Scotsman

 

「霍蘭為羅馬世界畫下一幅鮮明的社會肖像……本書是小布希理想的床頭讀物。」

──黑廷斯(Max Hastings),《星期日電訊報》(Sunday Telegraph

 

「很有爆炸性……這是一部關於羅馬帝國晚期、兼具嚴肅和睿智的歷史,近乎小說所能達到的地步。聚焦於人物和他們的互動,敘事技巧跌宕起伏,以銳氣和熱忱寫成……它是為我們的時代而寫的歷史……我們可以想像一位有如伍佛維茲(Paul Wolfowitz)的古典學家在白宮裡拿起這本書,要找出與那些難搞的中東人交涉的方法……一本極度讓人愉悅的書,也是對於晚期羅馬共和國相當銳利的『解讀』。」

──鍾斯(Peter Jones),《BBC歷史雜誌》(BBC History Magazine

 

「霍蘭以其出色小說家的寫作技巧,記載了羅馬共和國活潑的特質及導致其滅亡問題,並編纂了引起轟動的政治和歷史陰謀的故事。」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霍蘭讓見於數千種教科書裡的名字活過來了……給予他們生命及與當代的相關性……值得推薦給對古代世界感興趣的人。」

──《好書指南》(Good Book Guide

 

「好讀、精彩……對古代史感興趣者必讀之作。不過,它比許多直接談論當代政治與社會議題的書籍更關乎於我們的現代文明……霍蘭吹走一個古代文明的蒙塵,顯見過去仍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星期日商業郵報》(Sunday Business Post

 

「霍蘭讓一批大相逕庭的人物變得栩栩如生,他對於古羅馬人使詐、奢侈與卑鄙的描寫深具娛樂性。」

──《黃昏先驅報》(Evening Herald

 

「盧比孔河對羅馬人來說意義甚大,是羅馬人心裡的邊界。因為經過王政時代的糟糕統治,羅馬人後來建立了共和體制;但隨著物換星移,千瘡百孔的共和體制變得腐朽。羅馬要存續下去便需要蛻變。曾有幾個能看清迷霧的人嘗試變革,但他們都無法留下徹底的改變。唯有那橫空出世的天才凱撒,帶領羅馬軍團越過那條邊界,挑戰擁有最高權力的元老院。那是一個重要的訊息,他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讓羅馬人跨越心中那條邊界,讓人心裡明白,這個腐朽的共和體制並非不能撼動。歷史告訴我們,只有這個人能夠成功,而一切的答案就在這本書當中。」

──seayu(「即食歷史」部落客)

湯姆.霍蘭(Tom Holland

古代和中世紀大眾歷史作家。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王后學院,曾為BBC改編荷馬、希羅多德、修昔底斯和維吉爾的作品。2007年贏得古典協會獎(the Classical Association prize),這個獎項頒給「對促進古希臘和古羅馬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最大貢獻者」。著有《盧比孔河:509-27 BC羅馬共和國的興衰》(Rubicon: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the Roman Republic)、《波希戰爭:499-449BC第一個世界帝國及其西征》(Persian Fire: The First World Empire and the Battle for the West )、《劍的陰影下:伊斯蘭的誕生與全球阿拉伯帝國的崛起》(In the shadow of the Sword: The Birth of Islam and the Rise of the Global Arab Empire)、《基督王國的鍛造:末日與西方史詩般的崛起》(The Forge of Christendom: The End of Days and the Epic Rise of the West)等。除了大眾歷史書,他也寫過不少帶有歷史元素的奇幻小說。他也是廣播和電視節目製作人,製作類型從希臘羅馬、恐龍化石到伊斯蘭,可說是面向多元的作家。目前他與家人住在倫敦。

梁永安

台灣大學哲學碩士,專職譯者,相關譯作有《拜占庭帝國》、《盧比孔河》、《波希戰爭》、《柏德嫩之謎》、《神的演化》、《在智慧的暗處》等。

前言

 

西元前四十九年一月十日,也就是羅馬建城第七五年,太陽早已落在亞平寧山脈(Apennine mountains)背後,第十三軍團的士兵在黑暗中排列成行軍隊形。那晚的天氣也許嚴厲,但他們已習慣這樣極端的情況。八年來,他們穿過風雪、頂著烈日,追隨高盧總督打了一場又一場血腥戰役,直到世界的邊緣。現在,從北方的蠻荒地帶回來,他們發現自己被部署在一個很不同的前沿,前方流淌著一條狹窄的河流,軍團一側是高盧行省,另一側是義大利和通向羅馬的道路。然而,如果踏上那條道路,第十三軍團將會犯下大不韙,不僅逾越他們行省的界線,還逾越了羅馬人民最嚴峻的法律,他們將不啻是挑起內戰。不過,當軍團向邊界開過來的時候,他們已心知肚明這種災難性的後果。他們一面跺腳抵禦寒冷,一面等待號角聲響起,呼喚他們採取行動:拿起武器向前進,越過盧比孔河(Rubicon)。

號角聲會在什麼時候響起?在昏暗的夜色中,盧比孔河因為山脈融雪的灌注而漲大,水聲隆隆,但仍然聽不到號角聲。第十三軍團的將士豎起耳朵,他們不習慣等待。通常他們前赴戰場的速度快如閃電,他們的將軍高盧總督以果敢、出其不意和行軍快速知名,而且當天下午才發布了越過盧比孔河的命令。所以,當他們最終到達邊界,為什麼忽然停住腳步?很少有士兵能在黑暗中看見他們的將軍,但在圍繞他四周的高級將領眼中,他備受猶豫折磨。凱撒(Gaius Julius Caesar)沒有指示人馬前進,反而默默無語地凝視盧比孔河的河水。他的內心在不平靜中靜默著。

羅馬人有一個形容這種時刻的詞語:discrimen,指的是非常危急和緊張得讓人痛苦的時刻。在其中,一個人的畢生成就懸於一線,就像任何追求偉大的羅馬人一樣,凱撒的事業由一連串這種危機時刻的前後相續構成。他一次次拿自己的未來冒險,又一次次從險境中勝出。對羅馬人來說,這正是一個男人的標記,然而,站在盧比孔河前面的凱撒面臨著一個特別讓人痛苦的兩難抉擇,而且這兩難是他先前的成功造成。之前他曾在不到十年之內,以武力迫使八百座城市、三百個部落和整個高盧投降。然而,這種過高的成就讓羅馬人民憂喜參半,畢竟他們都是同一個共和國的公民,沒有任何公民被容許永遠獨領風騷。凱撒的政敵嫉妒他的功勞,害怕他的權勢,早就策畫要剝奪他的指揮權。現在,在西元前四十九年冬天,他們終於成功把他逼到牆角了。對凱撒而言,見真章的時刻終於到來。他若不是選擇服從法律、交出指揮權及面對事業被毀,不然就是選擇渡過盧比孔河。

「骰子已經擲出。」只有成為一個賭徒,並出於一個賭徒的熱情,凱撒最終才能下令他的軍團前進。換成其他人,經過理性計算後一定都會覺得賭注太高,而不敢貿然行動。另外,後果也太過無法估計。凱撒知道,他進入義大利勢必要冒著引起一場世界大戰的風險,他對同伴如此吐露過,也對這樣的前景不寒而慄。雖有先見之明,但連凱撒也無法充分預期到,他的決定造成的全部結果。discrimen一詞除了有「危機時刻」的意義外,還可以指「分界線」。在各種意義下,盧比孔河都是一條分界線。越過它之後,凱撒除了讓世界陷入戰爭,還會導致古羅馬自由制度的毀滅,並在其殘骸上建立起君主制度──這些都是西方歷史上有著無與倫比意義的事件。即使在羅馬帝國崩潰了很久之後,盧比孔河勾勒出的對立──自由與獨裁的對立、無政府狀態和秩序的對立、共和國和專制統治的對立──將繼續縈繞羅馬後繼者的想像力。既狹窄又隱晦的盧比孔河如此重要,雖然它的座落地點最終被人遺忘,但它的名字至今仍然被銘記著。這並不奇怪,凱撒渡過盧比孔河的決定如此意義重大,以至於盧比孔河此後被用來指涉任何攸關生死的決定。

隨著凱撒跨出這一步,一個時代結束了。整個地中海地區一度星羅棋布著自由城市。在希臘地區和義大利,居住在這些城市的不是法老王或「萬王之王」的順民,而是公民,他們自豪於擁有別於奴隸的權利:言論自由、擁有私有財產和受到法律保護。然而,隨著一些新帝國的興起[最先是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和他繼承者們的帝國,然後是羅馬帝國],各個地方公民的獨立性被抑制了。到了西元前一世紀,只剩下一個自由城市碩果僅存,那就是羅馬,隨著凱撒渡過盧比孔河,共和國崩盤後,便再也沒有任何一個自由城市了。

因此,維持了一千年的公民自治傳統自此結束,要等到漫長的千年之後才會再次出現。自文藝復興(Renaissance)以後,人們曾多次嘗試擺脫專制統治,回到盧比孔河的另一邊。英國、美國和法國的革命都是有意識地以羅馬共和國為榜樣。霍布斯(Thomas Hobbes)曾經抱怨:「對於那些反抗君主統治的叛亂,最常見的起因便是讀了古羅馬人和古希臘人論政策和歷史的書籍。」當然,我們能從羅馬歷史劇中學到的不只一個自由共和國的價值。畢竟,拿破崙也是先做執政官再做皇帝,而在整個十九世紀,最常用來形容波拿巴式(Bonapartist)政權的字眼便是「凱撒主義」(Caesarist)。到了一九二、三年代,當各地的共和國一一崩潰時,幸災樂禍的人馬上指出它們和古代先驅的相似之處。一九二二年,墨索里尼(Mussolini)蓄意宣傳他凱撒式進軍羅馬的神話。他不是唯一相信新的盧比孔河已被越過之人。希特勒(Hitler)日後承認:「若不是因為有黑衫隊,褐衫隊八成不會出現。向羅馬行軍,是歷史的轉捩點之一。」

隨著法西斯主義的出現,西方政治的漫長傳統抵達醜陋的高峰,然後絕跡。墨索里尼是最後一位受古羅馬榜樣啟發的世界領袖。法西斯份子會心儀古羅馬,當然是因為它的殘忍、狂妄自大和力量,但在今天,就連它最高貴的理想──一度讓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大受感動的積極公民生活理想──都已不再時興。它們太過一本正經與嚴以律己。在我們這個咄咄逼人的後現代時代,沒有比古典精神更令人厭煩之物,崇拜羅馬人有夠十九世紀調調。就像厄普代克(John Updike)所說,我們已經「從所有那些具壓迫性的羅馬價值裡解放出來了。」曾有好幾個世紀,它們構成現代公民權的主要成分,但現在不一樣了。在一個古人聞所未聞的大洲上,很少人會停下來好奇,為什麼第二間元老院(Senate)會蓋在第二座卡比托利歐丘(Capitol Hill)上。帕德嫩神殿(Parthenon)也許仍激盪著我們的想像力,但羅馬廣場(Forum)卻已黯淡無光。

然而,作為西方的民主國家,我們常常以為,我們的根源只能回溯至雅典。但事實並非如此,不論好壞,我們還是羅馬共和國(Roman Republic)的繼承人。若不是有人用過,我本來想以「公民們」(citizens)作為本書的書名,因為他們才是本書的主角,而且共和國崩潰的悲劇也是他們的悲劇。最後羅馬人民也厭倦了古代的價值觀,寧取被勞役與和平的好處,選擇「麵包和馬戲」而非無止盡的內戰。正如羅馬人自己所知曉的,他們的自由包含了自毀的種子──這種反省在尼祿(Nero)或圖密善(Domitian)統治的時期啟發了許多悲觀的教誨。並在後來的許多世紀,也從未失去讓人不安的力量。

當然,主張羅馬人的自由不是一種高調的冒牌貨,並非是主張,羅馬共和國是一個社會民主的樂園。絕非如此。自由和平等之於羅馬人是很不同的事。只有帶著鐐銬的奴隸才擁有真正的平等。對一個公民來說,人生的本質是競爭,財富和選票則是公認的成功標誌。建於其上的共和國,當然是一個超級強權,其幅員和霸權在西方歷史上都史無前例。即使如此,這些考量並沒有減低羅馬共和國對我們時代的相關性。也許正好相反。

的確,自從我開始撰寫本書後,將羅馬和今日美國相提並論變得尋常。對歷史學家來說,他們會被當代事件吸引的經驗比一般以為的更普遍。有那麼一些歷史時期,在時間和空間上都距離我們相當遙遠,卻因當代的事件而突然落入焦點。一九三年代晚期,牛津大學著名的古典學家賽姆(Ronald Syme)曾經說過,凱撒的崛起預示了法西斯主義和共產主義獨裁者的時代。所以,羅馬一直根據世界的擺盪詮釋並再詮釋。賽姆所繼承的是一個漫長和備受尊敬的傳統,一路可追溯到馬基維利(Machiavelli)。馬基維利把羅馬共和國的歷史教訓用於自己的母城佛羅倫斯時這樣說:「審慎的人喜歡說,誰想預期將發生什麼事,便應反省已發生過的事,因為在這個世界上,任何時候發生的任何事,都與從前發生過的事非常近似。這番話並非輕率或無理。」若有哪些時代看來可適用這番見解,那麼現在顯為其中之一。羅馬是世界上第一個崛起成為世界強權的共和國,而我們真的很難想像,有哪個時代比羅馬時代與我們的鏡像更相像。這面鏡子讓我們瞥見地緣政治、全球化和「美國和平」(pax Americana)的大輪廓。另外,許多我們的流行和狂熱(從錦鯉熱到明星廚師熱)看在研究羅馬共和國歷史學者眼中,也會有似曾相識之感。

但有些類似之處是騙人的。無庸置疑,羅馬人生活在與我們截然不同的環境──物理、情感和思想的環境中。其文明中那些令我們感覺眼熟的部分,有時確實只是眼熟,但並非總是如此。事實上,這類事情經常發生:羅馬人讓我們感到最眼熟的方面正是我們最陌生的。當一個詩人為情婦的狠心而悲傷時,或當一個父親為死去的女兒哀悼時,他們似乎說出人性中某些永恆之物,然而,羅馬人對於性關係或家庭生活的假定,又如何與我們大異其趣。類似的,還有賦予共和國生命力的價值觀、其公民的欲望,以及他們的宗教儀式和行為準則。理解了這些之後,羅馬人那些讓我們深惡痛絕的行為將變得比較容易了解(但不代表可以被原諒)。在競技場上逼人互相廝殺、毀滅一座大城市和征服世界──在羅馬人的思考模式裡也許是輝煌成就,唯有透過理解箇中原因,我們才可望理解共和國本身。

當然,企圖進入一個逝去已久時代的心靈,是件高風險和唐吉訶德式的事業。湊巧的是,共和國最後二十年是羅馬史中資料保存最完備的時期,對古典學者來說是一個證據的寶庫:有演講詞,有回憶錄,甚至有私人書信。但它們仍然只算巨大黑暗中的幾縷微弱光線。有朝一日,當有關二十世紀的記錄變得就像古羅馬的紀錄一樣破碎時,一部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大概只能仰賴希特勒的廣播演講和邱吉爾(Churchill)的回憶錄寫出。它將會是切斷全部的經驗向度:沒有來自前線的家書,也沒有戰鬥人員的日記。這種寂靜是古代史研究者再熟悉不過的,借用莎士比亞筆下的佛魯倫(Fluellen)的話來說,就是:「聽不見龐培(Pompey)軍營裡的任何聲音。」我們也聽不見農民小屋裡的聲音、貧民窟民居裡的聲音或奴隸營棚裡的聲音。對,有時能聽到一些婦女的聲音(只限於非常高貴的婦女),但連這些聲音都一律由男人引用,有時還會誤引。要在羅馬史裡尋找統治階級以外任何人的細節,都像沙中淘金一樣困難。

甚至對重大事件與非常人物的記載乍看豐富,事實上都是一些斷簡殘編──就像坎帕尼亞(Campagna)的輸水渠那樣,一會兒有高架的引水橋,一會兒又流淌於平地上。羅馬人常擔心,這也許就是他們的命運。正如羅馬第一位大歷史學家薩努斯特(Sallust)所說的:「毫無疑問,命運女神隨興地主宰一切:她能讓一個人大名鼎鼎,也能讓另一個人沒沒無名,毫不考慮他們的能力或許難分高下。」諷刺的是,他自己作品的命運坐實了這番哀怨的反省。作為凱撒的追隨者,薩努斯特記錄下他的恩主登上權力高峰前一些年的歷史──讀過的人一致讚譽這部作品的權威性。如果它留傳下來,我們就會得到一部同代人對西元前七十八年至六十七年之間的歷史記載(這些年間充滿了決定性與戲劇性的事件)。但薩努斯特這部傑作只有些斷簡殘編留傳下來,從這些斷簡殘編和其他一些資訊片段,我們仍然能夠重構該段歷史,但已失去的部分則永遠無法修復。

無怪古典學家常常擔心把話說得太滿,每寫一句話都會停下來想加上但書,就算是資料非常豐富的時候,不確定與前後不一貫的情況仍到處出現。以本書賴以命名的那件著名事件為例,真的就像我描述的那樣發生了嗎?大有可能,但不是百分百確定。一個資料來源說,凱撒在日出後涉水過河。另一個資料來源則暗示,當凱撒到達盧比孔河河岸時,他的前鋒部隊已經進入義大利。連渡河日期都只能從其他事件來推斷。學者間的共識是一月十日前後,但從一月十日到一月十四日之間的任何一天都有人主張──另外,根據儒略曆以前的羅馬曆法算法,他們的一月事實上是我們的十一月。

簡言之,本書對許多事實的陳述可能遭到反駁,但對此承認並不代表我自認失敗。它毋寧只是一個由支離破碎材料補綴而成的敘事所需的必要交代,要從導致羅馬共和國滅亡的事件中組織一連貫的故事不無可能,而這始終是這時期對古代史家的一大吸引力。我看不出來有為此道歉的必要。在狗屋裡待了一段長時間後,敘事史現在又恢復流行──即使(正如很多人主張的)它只能給隨機的歷史事件套上一個人工化的模式,它仍沒有必要自慚形穢。事實上,它也許能幫助我們更接近羅馬人的心靈。畢竟,極少數羅馬公民沒有自視自己為時代歷史的主角,正是這種心態才導致共和國毀滅,但它也賦予這段歷史特別絢爛和英雄主義的色彩。僅僅在一代人之後,人們便開始為曾經有過的、那麼不平凡的時代與那麼多巨人而驚嘆不已。提比略皇帝(Tiberius)的御用頌詞寫手帕特爾庫魯斯(Velleius Paterculus)在半個世紀後讚嘆道:「為一個有那麼多不凡個性的人物活過的時代著書立說,看來近乎是多餘之舉。」並立即著手著書立說。就像所有羅馬人一樣,他知道,其人民的才華在豐功偉績中才能獲得最璀璨的展示。也因此,這種才華可以透過敘事獲得最佳了解。

在羅馬共和國殞落兩千多年後,那些曾出演其中的男女之「不凡個性」至今仍令人驚嘆。羅馬共和國本身也是如此:雖然它不如凱撒、西塞羅(Cicero)或克麗奧佩脫拉(Cleopatra)知名,但比他們任何一人都出色。如果說它有許多事情是我們永遠不可能知道的,那就是仍有很多事情是我們可以再現的。

推薦序/Sade

前言

第一章  自相矛盾的共和國

第二章  西比爾的詛咒

第三章  有幸生為女人

第四章  土生者的歸來

第五章  聲譽是馬刺

第六章  腐屍宴

第七章  通向快樂的債務

第八章  三巨頭同盟

第九章  伊卡洛斯的翅膀

第十章  世界大戰

第十一章  共和國之死

致謝

註釋

參考書目

大事年表

 

地圖

西元前140年的羅馬世界

西元前140年的羅馬

西元前一世紀的義大利

西元前一世紀的坎帕尼亞

羅馬廣場和周遭環境

西元前50年的東地中海地區

西元前60年的高盧地區

西元14年的羅馬

西元14年的羅馬世界

書籍代號:2WXA0055

商品條碼EAN:9789865080501

ISBN:9789865080501

印刷:單色

頁數:400

裝訂:平裝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