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心靈養生>心理勵志> 我的朋友安娜:德國假名媛的幕後真相

我的朋友安娜:德國假名媛的幕後真相

My Friend Anna: The True Story of a Fake Heiress

作者:瑞秋.德洛奇.威廉斯 (Rachel DeLoache Williams)

譯者:連緯晏

出版品牌:一起來出版

出版日期:2022-04-13

產品編號:9786269539673

定價 $390/折扣1冊

儲值會員,馬上選領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某種程度上,我們都渴望更像安娜。

══ NETFLIX《創造安娜》不為人知的內幕 ══

部都是真實故事,沒有虛構的部分

 

《時代雜誌》年度百大好書

★ 《紐約時報》暢銷書、亞馬遜第一暢銷書

 

第一手揭密!安娜.德爾維(Anna Delvey)驚動全球的大騙局

 

真人真事,《慾望城市》、《惡血》加上《神鬼交鋒》

安娜是25歲的德國富家女,剛來到紐約,自稱有6,000萬歐元的信託基金,目標是創立價值4,000萬美元的藝術基金會。她全身精品、長住五星級酒店、天天吃米其林餐廳,甚至搭私人包機,周旋在政商名流之間。然而,就連安娜最親近的人也猜不到,她竟然是個身無分文的騙子……。

 

「從一開始,安娜就有一種獨特的氣場,一種神祕且難以捉摸的特質。我是在朋友的聚會上遇見她的。就是這個夜晚,遮蔽了我看清騙局的機會。」──《我的朋友安娜》

 

揭發「安娜騙局」的第一人告訴你:這才是安娜!

本書作者瑞秋曾安娜最親密的好友,也是其中一個受害者。她在因緣際會下認識安娜,之後不斷收到安娜邀約,兩人於是成為最要好的朋友。隨著友誼漸漸深入,她卻發現安娜越來越像個陌生人。

在本書中,瑞秋完整描述被好友背叛、被迫欠下巨額債務的真相,以及揭開謎團的一步步真實過程。你將從中看見安娜的真實一面,包括她的日常生活、價值觀、詐欺手法等細節,以及讓她一路暢行無阻的那種「天性」。

 

最迷人的,往往也最危險

安娜「前閨蜜」的調查記錄──

《時代雜誌》年度100大好書,《紐約時報》暢銷書

第一視角揭發「安娜騙局」,完整寫出事件真相

誰都可能是受害者!引發無數人共鳴,Amazon排行榜No.1

安娜是罪犯、還是夢想家?掀起國外激烈論戰的「警世故事」

 

一個關於 #金錢 #權力 #友誼 #背叛 的真實故事

半真半假,有時比謊言更可怕……

 

「讀這本書的享受,讓人不太好意思說出口。」──Entertainment Weekly

 

「寫出了安娜騙局的幕後真相,包括她如何逍遙法外……直到她被抓。本書不是虛構的,但感覺太失控了,有點不真實。」——Skimm

 

 

國際媒體.極度好評!──

 

「安娜騙局擁有一切題材:魅力、貪婪、權力慾望、奢華打扮、富人剝削,客串了年輕一代的騙子,包含大量精彩的紐約上流圈老故事。」──The New York Times

 

「如果你關注安娜出庭的所有細節(誰不是呢?),本書就是讓你上癮的夏日沙灘讀物。」──New York Post

 

「難以置信,令人難忘又愛不釋手:這就是《我的朋友安娜》。」──Book Riot

 

「安娜登上頭條之後,《我的朋友安娜》就是你想看的誘人故事……講述了被騙的痛苦滋味。」——Refinery29

 

「《我的朋友安娜》太棒了。」—─Bustle

 

「最早只是《浮華世界》的一篇文章,最後卻讓全美國人癡迷。讀這本書,你將深入紐約的精英階層,也會發現人並不總是表裡一致。」——Skimm

 

「在沙灘上閱讀應該是輕鬆、有趣的,而且令人食慾大增。《我的朋友安娜》絕對是夏季閱讀清單的第一名。」——Town & Country

 

「作者堅韌不拔、閃閃發亮的故事,定義了騙局之夏。」——Bustle

 

「一部激勵人心的大揭祕,無疑是今夏最受關注的一本書!」——Audible.com

 

「本書有力地描述了安娜的生活和罪行,更深入描繪藝術家和詐騙犯的無邊自信,以及他們眼中非常脆弱的另一群人。」──CrimeReads.com

 

「瑞秋詳細講述了她的經歷,遠遠超出了她在《浮華世界》的最早文章。」──Insider

 

 

Amazon #Bestseller 讀者五星好評推薦!──

 

「是《創造安娜》絕佳的後續讀物,很有趣。」

 

「對安娜這種人來說,其他人只是機會與手段。他們對友誼一無所知,不曾對人投入過感情。我同意瑞秋也有點問題,但這本書揭開了騙子如何耍手段,又如何博取他人信任。我從本書得到的心得是:如果有個人看起來好到難以置信,那就該快點逃開!!」

 

「讀這本書很開心,給《創造安娜》與安娜的真實生活一些新見解。推薦給喜歡犯罪、操縱題材的人。」

 

「這本書棒極了。我認同瑞秋幫助警方做的一切。」

 

「引人入勝,而且都是真實的。」

 

「現在有些年輕人很崇拜安娜,或許他們的生活也少了一些東西。」

 

「迷人的第一手資料!這是真實故事,安娜自稱是有錢的德國富家女,一開始很慷慨。安娜提議去摩洛哥度假,但她的信用卡失效後,瑞秋才發現自己不得不付完帳單。瑞秋的債務超過了全年收入,但安娜一直哄騙、推遲。我覺得這個故事很有趣。可以看見年紀輕輕的安娜如何不付錢,還可以在紐約的酒店住好幾個月,以及她如何蒙騙所有人,甚至是銀行家。我很同情瑞秋。貼標籤很容易,但誰不會想跟這個特別、古怪又奢侈的富家女一起出去玩呢?」

 

「我看《創造安娜》之前先讀了《我的朋友安娜》,幫助我理解安娜.德爾維這個人。她是一個邪惡的、有反社會人格的騙子。她對瑞秋與那些名流所做的一切,其實都可能發生在我們任何人身上。」

 

「老實說,我不是很喜歡這本書的開頭……但她出人意料的堅韌創造出這個好看的故事。值得一讀!」

 

「總之,安娜是一個自戀者,這個事實不需要美化。Netflix則滿足了自戀者想看到的:一種自己比其他人特別的感覺。自戀人格是社會上的絕症,感染的人會用力傷害更多人,而且一點悔意都沒有。」

 

 

「精彩的警世故事,寫得非常好,一次就讀完。騙子跟反社會人格者無時無刻都在找尋目標,瑞秋,感謝妳挺身而出,如此誠實地將故事說出來。」

 

「比《創造安娜》更多細節。我很喜歡。」

 

「太吸引人了,我一口氣讀完。怕錯過任何一句話,所以連眼睛都幾乎沒眨。」

瑞秋.德洛奇.威廉斯 Rachel DeLoache Williams

出生於田納西州,曾任職於《浮華世界》(Vanity Fair),與許多世界級攝影師合作,並參與「好萊塢」(Hollywood)與「新權勢名人峰會」(New Establishment)等年度盛事。

在紐約生活期間,瑞秋一窺曼哈頓的真實與虛幻,同時認識了自稱繼承了千萬美元的富家女「安娜」,兩人成為最親近的朋友。但就在一次豪華旅行之後,瑞秋發現,自己的世界正漸漸地與安娜的謊言一起瓦解。她將自身經歷寫成《我的朋友安娜》得到廣大好評與迴響,獲選《時代雜誌》年度百大好書。

個人網站:https://linktr.ee/rdwilliams

《我的朋友安娜》FAQ:https://www.racheldeloachewilliams.com/faq

連緯晏(Wendy Lien

英國樸茨茅斯大學翻譯研究碩士(MA in Translation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Portsmouth)。曾任模特兒/演員、英文補習班負責人/教師。自由譯者、英國NHS中英雙向口譯員、靈氣治療師(Reiki)。熱愛運動、烹餁、時尚、戲劇、旅遊、藝術、醫療、教育。現居英國薩默塞特郡格拉斯頓伯里(Glastonbury)。迄今翻譯出版品逾二十部。https://www.linkedin.com/in/wendy-lien-77136915b/

【前 言】

最迷人的, 往往也最危險

 

你讀這本書,是想了解安娜.德爾維(Anna Delvey)的故事。我完全能理解,因為就連我自己也覺得她很迷人──但那是在我們兩人還是朋友的時候。最厲害的惡人是儘管壞透了,卻依然讓你忍不住喜歡。而那正是安娜的能耐。我喜歡她的程度多到我得花六個月的時間,才意識到我摰愛的朋友是個詐欺犯、假名媛。其實,真相一直就在我的眼前。

在外人看來,我跟安娜之間的友誼或許很好理解,可以從新聞報導的故事來揣測我的動機,或是指責我。但是我跟安娜一起的經歷,其實一點都不簡單。我透過本書講述我的故事跟細節,希望大家能更了解實際受到詐騙的真實感受。

歸根究柢,信任他人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我並不為此抱歉。擁有這種信任他人的心,並不會讓你變得愚蠢或是天真,反倒是顯得有人性。以我的觀點,不要發展出所謂街頭智慧那類的憤世嫉俗,才是有幸。遇到安娜之前的我,自然會對陌生人抱持懷疑,也會對新朋友抱持不信任,我從不認為自己缺乏自保的常識。可是我怎麼也沒想到安娜會是個騙子。她矇騙了我。雖然在書中讀過、在電影中看過那種詐欺犯的角色,但我壓根也沒想過自己會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這種角色。沒人會認為這種事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如果你沒有過這種經歷,那麼我可以告訴你,在認清某個你關心的人,某個你認為你了解的人,其實是一種假象的時候,你的內心會深感不安。這會搗亂你的所有思緒,包括你在腦中記下的每一個場景、說過的每一個字、每一段對話的言下之意。你拆解每一個部份,檢視每一個小細節,然後你會懷疑自己,問這其中有無任何的真實性。

悔恨是一種無益的情緒。事情都已經發生了。所有我們能做的,就是選擇如何面對每一個受騙的時刻,用過去的經驗來決定如何繼續前進。我的心裡沒有悔恨,但是我明白這一切發生的原因。可以從中學到一些事。我所說的「一些事」是有點含糊的說法,因為我學到的似乎隨著時間,而得到更多。不論是私下還是公開,我已經承受過這種巨大磨難。回顧受騙的各個不同階段過程,我覺得自己不像自己──不是原本的自己。

這就是屬於我的故事。

 

內文試讀

※ 節錄自第三章〈安娜.德爾維基金會〉

 

我不記得是什麼先到:我們點的冰桶、一瓶法國灰雁伏特加(Graylag Goose)、一堆酒杯,還是那位安娜.德爾維?我不認識安娜,也不算是完全陌生。我第一次注意到她是在一個月前,她跟艾許莉還有其他我認識的女生在IG被標記在一起。我對她的陌生臉孔有些好奇,所以點擊了她的照片,發現@annadelvey(後來改成@theannadelvey)有超過四萬人追蹤。我瀏覽了她的IG,認為她是社交名媛──相片全是到各地旅行、藝術,還有一些自拍照。安娜在大家陪伴下顯得很自在,臉上帶著微笑,輕鬆地加入我們,成為我們的一員。我當時很高興有機會見到她本人。

安娜身穿黑色緊身洋裝,配上古馳(Gucci)的金色竹節平底黑色T帶涼鞋。她挪身到長凳一側,坐在我左邊的瑪麗埃拉的另一邊。瑪麗埃拉介紹大家時,優雅地用手撫著一頭赤褐色長髮,把頭髮披到肩上。安娜有一張天真無邪的臉、一雙大大的藍眼,加上嘟起的嘴唇。她用一種我無法分辨的口音向我打招呼,聲音出乎意料地高。

基於客套,大伙談論著自己為何認識安娜。安娜曾在巴黎的《紫色時尚》(Purple)雜誌實習,在湯米住巴黎時與他成為朋友。這是紐約典型與人初次見面的談話:互相問好、禮貌致意、解釋認識某人的過程、交代自己的工作性質。

「我在《浮華世界》工作。」我告訴安娜。接著是正常的聊天:在攝影部;沒錯,我愛這份工作;我已經在《浮華世界》六年了。安娜認真聽我說話、跟我對話,表現得相當大方。安娜加點了一瓶法國灰雁伏特加並結帳。我看得出來她喜歡我,我很高興認識新朋友。

當晚,瑪麗埃拉邀請我和安娜找一天晚上,一起去離我辦公室不遠、知名的哈利斯牛排館(Harry’s)。這是瑪麗埃拉第一次直接邀請我,我那時很開心。因為在那之前,我只有跟艾許莉同行時才會跟她們見到面,因為艾許莉是我在這群人裡最熟的。

牛排館硬派而高檔,有真皮座椅和木板牆。我到達時,安娜已經在接待處等了,幾分鐘後,下班直接趕來的瑪麗埃拉也到了,她的穿著無可挑剔。我們被帶往訂位桌,坐了下來,褪去外套,把手提包放在一邊。我心裡想著,這兩個女生好酷,我有點緊張,很想趕快喝一杯雞尾酒。安娜說她正在幫朋友測試一個手機APP。她就是用這個來訂位,然後也會用來付今天的餐費。我不餓,因為下午我們辦公室訂了披薩,但安娜點了開胃菜、主菜、幾道配菜,還點了一輪咖啡馬丁尼。

氛圍愉悅,雞尾酒也很美妙。夜幕低垂的紐約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在哈利斯牛排館裡喝著咖啡馬丁尼,我們暢談各自的生活。

瑪麗埃拉開始工作日常的話題,跟我們分享她在這頓飯之前,才剛圓滿結束了一場公關活動。我接著跟她們分享我一天的工作,不過比瑪麗埃拉遜色許多。最後,我們的焦點轉向安娜。她說,她整天都在跟律師開會。「是什麼原因呢?」我問。

安娜的神情亮了起來,解釋說,她正在全心全意創立自己的基金會,開發一個致力於當代藝術的視覺藝術中心,也稍微提到這涉及她的家庭信託基金。

她計畫租下紐約公園大道南區二十二街一處歷史悠久的教會傳教所(Church Missions House),當成基金會的休憩空間,包含酒吧、藝術畫廊、工作室、餐廳,以及會員制的俱樂部。她每天跟一堆律師和銀行家開會,努力想處理好租約的部份。

聽完安娜的日常,我非常佩服。安娜跟瑪麗埃拉體現了專業的水準,我想向她們看齊。安娜的野心尤其了不起,理論上,她的計畫規模宏大,前景廣闊。而她具催眠魔力的說話方式也令人著迷。她可愛又古怪,不太優雅但也不死板。她隨意綁起頭髮、沒有塗裝,不時會擺弄雙手,不同於我以前見過那些剛進入上流社交圈的女孩,這讓我更喜歡她了。

用餐氣氛熱絡,更多食物上桌,最後終於到了結帳的時刻。安娜把手機遞給餐廳服務生,服務生於是開始研究APP。

「似乎不能用。」服務生說。

「你確定嗎?」安娜問:「可以再試一次嗎?」服務生把手機帶到另一邊的電腦前,手動輸入APP上顯示的序號,然後回來我們這裡。

「很抱歉,還是無法成功。」服務生把手機還給安娜。為了緩和安娜提議買單卻失敗的尷尬,我和瑪麗埃拉建議用我們的信用卡。雖然我沒吃到幾顆牡蠣,但與新朋友一起度過愉快的夜晚,我很樂意付三分之一的餐費──因為我很享受新朋友的陪伴。當時我並沒有多想。

我每隔幾個星期就會跟艾許莉、安娜、瑪麗埃拉聚一聚。在蘇活區(SoHo)的深夜,以及偶爾的下班後聚會之中,我們的友誼加溫了。我們一起去上東區的奧斯卡.德拉倫塔(Oscar De La Renta)旗艦店,參加瑪麗埃拉籌辦的新書發表會,在那裡跟地產大亨艾比.羅森(Aby Rosen)搭上線。他的房地產公司RFR持有安娜想要租下的建築物。安娜發現他之後,興奮地上前打招呼。我站在房間另一端,不禁讚嘆眼前這位年輕女性的自信,能如此輕易地跟這種大人物搭話。

我們晚上的聚會,通常先是我跟艾許莉找個地方喝飲料。等到快喝完時,就會有一群人加入。一個接一個抵達:瑪麗埃拉、安娜,有時還有其他人,接著再找地方續攤。紐約的夜晚有一種魔力:我們從餐廳換到酒吧,最後再去一、兩個舞池。大部份我們常去的地方現在都停業了,名字也被人遺忘。無論這些場所的主題為何,核心概念都是一樣的,那就是吸引當下的時尚族群。

 

 

幾個月過去,安娜開始跟我私下聯繫,而不是透過共同朋友的邀約。安娜想單獨跟我見面──這讓我又驚又喜,於是我們開始偶爾碰面。我們的友誼漸漸變得穩固。我當時跟尼克交往,但他身為萊柏維茲的攝影助理,必須不停出差旅行。我大部份的大學好友都在其他地方,在紐約的大多住布魯克林,而且都有忙碌的全職工作。因此,沒有跟艾許莉他們出去時,我常常獨自一人。

就我所知,雖然安娜是單身,但她一點都不關心感情與男女關係的事。她有時隨口說自己想玩玩,僅此而已。我很好奇她對男人的品味,但她對關係的態度讓我摸不透。她的冷漠增添了神祕感。她似乎是故意獨處,而那種獨立感,正是她的特色之一。

某天下午,我搭計程車前往市中心,路上收到安娜的訊息,要我順道過去她那邊。當時,她住離我的公寓不遠,位於高架公園(High Line)的設計酒店(Standard)。我只列出三項與設計酒店相關的東西:派對,這多虧了酒店頂樓的兩家夜店;暴露性,所有客房都有一大面落地窗,可以無死角地俯瞰米特帕金區(Meatpacking District)的居民活動;最後是酒店老闆巴拉茲(André Balazs)。我那時不知道安娜原來只對其中一項感興趣:那就是熱情好客的那位百萬富翁。

我在黃昏時到達安娜住的酒店,大廳前方休息區是柔和的深紅色調。我在這裡找到安娜,她坐在一張現代感十足、白色底座上有紅色靠墊的曲線型長凳上。在她旁邊的是一位我沒看過的韓裔美籍男生,一身黑衣,目測大概三十歲。我不記得安娜是否有提到那個男生,或者說是單獨碰面。總之,當我走近時,安娜站起來迎接我,然後介紹這個之前我聽她提過的人:亨特.索依克(Hunter Lee Soik)。

亨特是科技企業家。我聽到大家都稱他是「未來主義者」,不管意思到底是什麼。當時我看不出他們是不是交往中。後來安娜用「前男友」稱呼亨特,但兩人關係始終撲朔迷離。他們不像熱戀中的情侶,安娜告訴我他們同住在酒店的一間房,所以我以為他們在交往。亨特之前住紐約,後來搬到杜拜,只是回紐約短暫停留。亨特一開始讓我感覺有些冷漠、高深莫測,他斜躺在長凳上看安娜跟我閒聊。後來加入談話,詢問我的工作與背景。亨特也說了他的,發現我們都曾經在Art + Commerce創意機構工作。他當時是顧問。

亨特跟我聊了起來。比較熟之後,我覺得他風趣而且口條清晰,對很多事情都有涉略。過了一會兒,我們決定去酒店頂樓的其中一家夜店。我只在週末來過,或是來參加派對,所以感覺今天人潮較少。我們坐在靠裡面的位置,依著一面能俯瞰曼哈頓的玻璃牆。

亨特告訴我他在杜拜未來基金會(Dubai Future Foundation)工作,致力於策畫該國的文化和藝術作品。他把自己的工作描述得十分艱鉅,或許有點誇大了。他接著說他住美國的時候,建立了一個叫「影子」(Shadow)的APP,是一種幫助「夢想家」記得夢境的工具。「影子」的功能就像鬧鐘,但鈴聲非常溫和,還可以讓你錄製夢境內容,在醒來之後記得更多。

「影子」使用了一種演算法,從使用者錄製的內容篩出關鍵字,匿名上傳到「夢想家」的全球數據庫,讓使用者可以追蹤身邊「夢想家」的夢境。亨特在Kickstarter上發起募資。我十分欣賞他的行動力。

因此,亨特不僅幫助一個國家塑造未來的社會與文化,還發明了一個APP。我後來上網查,發現他的「影子」概念已經上遍《紐約客》(The New Yorker)、《連線》(Wired)、《大西洋》(The Atlantic)、《富比士》(Forbes)、《快公司》(Fast Company)、《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和《Vice雜誌》,他還曾經在TED演講。

就我所知,無論安娜跟亨特是不是情侶,他們兩人的組合,已經具備了國際性的權勢特質。

觀察互動,我看得出他們相處的痕跡。大部份交流都是非言語的:不經意地交換默契的眼神、點頭、假笑。他們有一段神祕的互動歷史,我對此所知甚少。

我很快就發現,安娜是透過亨特介紹才跟她現在的許多熟人搭上線,包括一位時裝設計師、社交平台Vine的一位創始人,以及瑪麗埃拉。顯然,亨特在某些圈子裡有人脈。那次見面不久後,亨特就回杜拜了,安娜則繼續跟他們共同認識的人聯絡。

其中一位是慈善家米拉(Meera)。她是離婚的五十多歲女性,前夫是一家頂尖金融服務公司的前副主席。在六月的某個星期六,安娜帶我搭上大都會北方鐵路(Metro-North)的車,去拜訪米拉在哈德遜河海德公園(Hyde Park)的莊園。那時米拉辦了午餐宴會,安娜收到宴會邀請,我一同前往。

赴約當天早上,我提早抵達中央車站(Grand Central Terminal)。由於遲遲不見安娜蹤影,為了方便起見,我索性加入排隊人潮,買了兩張來回車票。

列車出發的前五分鐘,我焦急地站在月台上等待。安娜說她已經到車站,但月台上仍不見她的身影。

終於在發車前的最後幾秒,我看見安娜。她正朝著我的方向小跑步,穿著黑色合身連衣裙,戴著墨鏡,手上掛著黑色皮夾克、拎著巴黎世家(Balenciaga)托特包,還有一個裝滿八卦雜誌的購物袋,準備在途中閱讀。搭上火車後,我們找到兩個相鄰空位。

大概過了兩個小時,我們抵達波基浦西站(Poughkeepsie),然後搭計程車到海德公園的一處地址。那是一座極具品味的古老莊園豪宅。米拉前來熱情歡迎,給我們空中飛吻。

「非常感謝邀請我們。」安娜走進莊園時開心地說。米拉帶我們到廚房,員工正忙著準備午宴餐點。米拉給了廚房人員一些指示,接著示意要安娜和我走往與廚房相鄰的客廳。她邊走邊說:「認識一下其他人吧。」客廳是鄉村風格,一個拱形木質天花板的開放空間。客廳外的陽台,可以飽覽莊園的腹地、網球場、遠處的卡茲奇山(Catskills)以及哈德遜河。

一群打扮隨意的年輕人在華麗的沙發上聊天,他們的年齡與我跟安娜相仿。我們出現時,他們停止交談,將注意力轉移過來。我發現他們觀察安娜的時間比我多,這並不罕見,安娜的出現總是帶來這種反應。

我聽了一些對話,推斷這是關於聯合世界書院(United World Colleges)的聚會場合,我推測安娜不是校友,卻受到米拉的邀請。我環顧客廳,發現每個人似乎彼此認識。我記得自己當時心想──雖然緊張,但應該試著與新朋友交談,這樣才是禮貌的表現(我成長過程的一部份),而且可能很有趣。

午宴是自助式的,鼓勵大家離座交流。我拿了義大利麵沙拉和烤蔬菜,想等安娜也拿好食物,再一起加入其他賓客。但我很快就發現安娜另有打算。除了跟米拉和我,她對任何人都沒興趣。她把我帶到餐桌角落,把餐盤擱在餐桌上,走進廚房。

「有玫瑰紅葡萄酒嗎?」安娜詢問上餐的服務生,緊接著說:「我只要一杯。」我只好跟進了。我們回到了放餐盤的餐桌。我對我們表現出的冷漠不太自在,所以有點緊張,儘管有些無禮,但我還是跟安娜待在一起──因為她邀請我來,而且她也不認識其他人。當米拉在我們旁邊坐下時,我鬆了一口氣。

米拉跟安娜聊天,關心她的基金會近況。一如往常,這個話題讓安娜特別激動。那時,我已經習慣聽到她跟不同人講這件事:包括公園大道南區的歷史建築(這是完美地點),以及她不斷與銀行家、律師們開會,努力敲定租約。他們談話時,我基本上像是隱形人,但默默觀察的角色非常適合我。

吃完飯,我們短暫加入其他賓客,接著安娜提議一起到莊園的泳池看看。她又拿了一杯葡萄酒,我們走到戶外,經過一條通往白色長方形圍欄大門的小徑。

泳池邊有個媽媽,看著她的小女兒游泳,仔細且饒富興味地注意女兒的一舉一動。那女孩翻轉、雙腳露出水面、倒立、腳掌貼在另一條腿上。我在一旁,感覺到母女之間的能量對比,也意識到自己是安娜的瘋狂與衝動之間的某種緩衝。

在泳池旁,安娜一邊喝酒一邊玩Snapchat,她伸長手臂自拍,欣賞不同濾鏡下的自己。我加入安娜,在她身邊微笑,然後看她用iPhone剛拍好的照片,加上了粉紅色的鼻子和可愛的狗耳朵。接著,米拉帶了一席賓客進入泳池區,熱情地進行導覽。

我建議安娜停止自拍並加入導覽。只有安娜拿著酒杯。很明顯看得出她在喝酒,或者,其實只有我知道她還在喝?我是不是太敏感了?我在乎別人看我(跟我們)的眼光。我知道自己是這種人,但每次面對安娜的任性時,我都覺得要學習她的自信,或者至少別想太多。

參觀完莊園後,賓客們準備離開。剛好有人從紐約租車自駕前來,他們提議順道載我跟安娜回紐約。我們接受了,取消回程的車票。三個人擠在後座,安娜坐在後座中間。

車子上路沒多久,安娜問他們有沒有車用音源線,因為她想用iPhone放音樂。我驚訝她竟然如此大膽(還是自信?),搭便車還提出這種要求。安娜詢問之前,也不太跟他們交談。她播放的曲風,跟沿途的景色、以及身旁溫柔的陌生人格格不入,但畢竟是碧昂絲的音樂,所以也沒人反對。車內漸漸變得平靜,然後到達紐約,一路上沒有人交談,就只有音樂聲。

【前言】 最迷人的,往往也最危險

▉ 第一部

第 一 章 五月的麻煩

第 二 章 紐約、紐約

第 三 章 安娜.德爾維基金會

第 四 章 最可靠的朋友

第 五 章 失衡的前奏

 

▉ 第二部

第 六 章 操之過急

第 七 章 摩洛哥之旅

第 八 章 遙遙無期

第 九 章 奪回出牌權

第 十 章 安娜之謎

第十一章 換檔前進

第十二章 釐清思路

 

▉ 第三部

第十三章 酒吧談判

第十四章 擲硬幣

第十五章 硬幣的反面

第十六章 日蝕

第十七章 急轉直下

第十八章 通道勒戒所

第十九章 恢復平衡

終章

致謝

 

【新版後記】 螢幕上的「夢想家」

書籍代號:0ZIL0011

商品條碼EAN:9786269539673

ISBN:9786269539673

印刷:單色

頁數:352

裝訂:平裝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