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心靈養生>醫療保健> 抗癌真相:癌症代謝療法如何反轉現行療法謬誤,形塑癌症治療的未來

抗癌真相:癌症代謝療法如何反轉現行療法謬誤,形塑癌症治療的未來

Tripping over the Truth: How the Metabolic Theory of Cancer Is Overturning One of Medicine’s Most Entrenched Paradigms

作者:崔維斯・克里斯托弗森

譯者:潘昱均

出版品牌:奇光出版

出版日期:2021-04-08

產品編號:9789869927499

定價 $460/折扣1冊

儲值會員,馬上選領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這本書太重要,癌症患者、病患親友、醫界都該閱讀

──mercola.com醫療網站

 

抗癌戰役之所以失敗,源自我們把它歸因為基因疾病?

本書深入探究諾貝爾生醫獎得主、腫瘤學家、遺傳學家、生物化學家

和無數醫生共同演示這段癌症起因、內涵及治療的典範轉移過程,

揭露代謝理論的溫和無毒療法,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和長期存活率,

能有效預防及管理癌症,才是抗癌之戰的希望和未來!

 

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李岳倫博士、元鼎診所院長-曾嶔元醫師,專文好評推薦!

 

DNA之父」華生James Watson在《紐約時報》的「要對抗癌症,先認識敵人」專欄呼籲:「全世界的研究人員應將重點從基因學轉到癌症代謝理論。」

亞馬遜網站讀者5顆星一致好評推薦!

本書內容精采、及時、專業,讀來就像一本科學偵探小說,讓每個想探知癌症內涵及癌症治療新議題的人都容易了解。提供全新且充滿希望的觀點,探討源自癌症代謝理論的無毒療法,嶄新又令人欣喜。

當「癌症基因體圖譜計畫」未能替癌症治療提供清晰路線圖,科學專欄作家崔維斯里斯托弗森融合了新舊觀點,闡明癌症治療的未來展望。

深度訪談世界知名科學家、癌症專家,包括在癌症代謝理論研究上做出突破性研究成果的學者專家,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佩德森博士(Peter Pedersen)、《癌症代謝療法》作者賽弗瑞博士(Thomas N. Seyfried等人,以及鑽研沃格斯坦(Bert Vogelstein)和查爾斯・史旺頓(Charles Swanton)等癌症研究者領導的頂尖實驗室的卓越研究成果,更為本書增添科學信實佐證

本書揭露的訊息對預防及管理癌症有深遠影響。與目前以基因為主的免疫療法相比,代謝療法更有效且毒性更低,才有可能顯著改善全球數百萬癌症患者的生活品質和長期存活率。

書末詳附實行代謝療法和生酮飲食的實用建議指南,以及相關的專業營養師、醫生和機構等資訊供參考、諮詢及協助。

 

「我試圖在他人遺漏的地方尋找答案,那是一個受隱形教條、大規模集體思考和機構惰性保護的地方。也許阻礙進展的原因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深得多,但或許這才是最根本的,直指疾病科學基礎的核心。抗癌不力會是深植科學自身的問題嗎?提出論述是異端,大聲訴說則引來訕笑、駁斥甚至直接的憤怒,但我必須這麼說:也許我們誤解了癌症的起源;也許癌症根本不是基因病;也許我們輸了這場抗癌之戰正是因為科學家在錯誤的科學範疇中追尋——癌症不是基因缺損,而是某種代謝缺損的疾病?這本書是科學朝聖的高點,既有科學性又有人的故事,是瓦爾堡舊理論的復興,也有跟隨理論而來的治療結果。本書致力追求以各種角度發現的癌症本質,拿起所有拼圖塊,以新方式再把它們拼上。」──本書作者 崔維斯・克里斯托弗森

 

代謝療法具有治療所有癌症類型的潛力,

因為它利用每種癌症共有的缺點:代謝異常。

 

抗癌戰役為何失敗

當「癌症基因體圖譜計畫」未能替癌症治療提供清晰的路線圖後,科學專欄作家崔維斯克里斯托弗森融合新舊觀點,引領讀者踏上這趟穿越時間與科學的旅程,從發現癌症一路走到代謝理論,從德國科學黃金時期到現代全球各地實驗室,深究癌症的起因、內涵和治療,歸結出:抗癌戰役之所以失敗,源自我們把癌症放在錯誤的範疇,將它歸為基因疾病。

 

癌症治療的未來展望──代謝療法

對於受癌症影響的患者和為治療癌症奮鬥的醫生,本書提供嶄新的觀點及充滿希望的未來。闡明這種誕生自代謝理論的新興無毒療法,如何重劃戰場,如何從不同角度治療癌症,主張溫和康復而不是玉石俱焚。代謝療法突顯一種與眾不同的特性——它具有治療所有癌症類型的潛力,因為它利用每種癌症共有的缺點:代謝異常。

 

各界醫生科學家訪談,解碼代謝療法和預防及管理癌症的祕密

作者廣泛與癌症研究者做深度訪談,《癌症代謝療法》的作者賽弗瑞博士Thomas Seyfried)、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佩德森博士(Peter Pedersen)以豐富的敘事內容和嚴謹的科學論據,讓我們了解那些繁雜細小的事件如何像共謀般坐大這個惡性毒瘤,讀來就像偵探小說,充滿曲折和謎團,也不乏盲目的死巷和令人振奮的時刻。

 

書末詳附實行代謝療法和生酮飲食的實用建議指南

代謝療法的基礎始於限制性生酮飲食法。生酮飲食可以減緩腫瘤生長,與其他多種癌症治療有協同作用,提高治療效果,減少標準療法帶來的有毒傷害。書末另附相關的專業營養師、醫生和機構等資訊供參考、諮詢及協助。

 

【專文推薦】

李岳倫博士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粒線體暨腫瘤微環境實驗室主持人

作者用故事性更易讀的文字,帶領讀者走過癌症起源研究以及治療方法的發展史與研究者心路歷程。本書的譯筆極為流暢易讀,就讓作者帶領我們,在現代正子斷層掃描看見腫瘤組織高濃度葡萄糖證據下,坐上時光機循著瓦爾堡(Otto Warburg)醫生、佩德森(Peter Pedersen)教授、賽弗瑞(Thomas Seyfried)教授與其他許多癌症科學家的研究足跡,再加上「DNA之父」華生的呼籲,一起踏上揭開癌症起源自代謝與粒線體之謎的旅程!一起見證科學哲學家孔恩所稱癌症起源理論的典範轉移過程吧!

 

曾嶔元醫師元鼎診所院長高雄醫學大學兼任教授輔仁大學兼任主治醫師

《抗癌真相》提供愛好真相或追求健康的讀者一個管道,來了解癌症發生的根本原因。一旦了解癌症是一種代謝疾病後,我們就知道怎麼預防了,因為代謝問題是可以從飲食上干預的。由於台灣每年罹患癌症人數超過十萬,因此本人非常推薦這本書,為癌症預防打下理論基礎。

 

【名家推薦】

王明勇食療養生專家

 

湯瑪斯・賽弗瑞博士(Thomas N. Seyfried, PhD《癌症代謝療法》(Cancer as a Metabolic Disease)作者,波士頓大學生物學教授

作者提供極為令人信服的史料,說明實為代謝疾病的癌症如何被誤認為是一種基因變異疾病。癌細胞與透過呼吸獲取能量的正常細胞不同,它破壞呼吸作用,從基本的發酵過程獲取大量能量。作者描述了腫瘤突變如何在呼吸作用損傷後出現,且細胞突變不能成為癌症的原因或驅動力量。這本書揭露的訊息對管理及預防癌症有深遠影響。與目前以基因為主的免疫療法相比,代謝療法更有效且毒性更低,才有可能顯著改善全球數百萬癌症患者的生活品質和長期存活率。

 

多明尼克・迪亞戈斯提諾博士(Dominic P. D’Agostino, PhD南佛羅里達大學莫薩尼醫學院分子藥理生理學系副教授

作者提供精采的歷史敘述,講述影響癌症研究方向的關鍵因素,說明抗癌戰爭為何未能有效達到患者長久等待的改善。本書清楚傳達的訊息是,科學界需要認清癌症治療缺乏進展,特別是對那些以標準治療幾乎希望極小或根本毫無希望的癌症,也因此需要認識代謝療法的潛力。

 

約瑟夫馬龍(Joseph C. Maroon《長壽因子》(The Longevity Factor)作者

以打破常規、豐富資訊的陳述大膽挑戰我們目前對癌症的理解和治療。作者提出極有說服力的論證,證明為什麼多數惡性癌症患者至少應該限制卡路里,而改採高及好的脂肪飲食。要了解當今癌症治療的歷史和發展絕對必讀。

 

喬瑟夫・莫寇拉(Joseph Mercola)醫生mercola.com醫療網站創辦人

這本書了不起……所有癌症患者或是任何認識癌症患者的人都該閱讀……這本書太重要,重要到我再強調也不夠,請自己買一本,讀了就知道。

 

娜莎溫特斯(Nasha Winters)醫生《代謝治癌症》(Metabolic Approach to Cancer)作者

我非常喜歡賽弗瑞博士的書《癌症代謝療法》(Cancer as a Metabolic Disease)和穆克吉博士的書《萬病之王》(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但要讓我的患者閱讀這兩本書來了解癌症的歷史和癌症治療產業是很困難的,更不用說了解癌症治療法從創傷治療到代謝療法的轉變,這兩種議題都令人生畏。然後,看到克里斯托弗森精采、及時、專業的著作問世,它讀起來就像一本小說,讓每個想探知癌症內涵及癌症治療新議題的人都容易了解。推薦給癌症患者、患者親友和我的同事經常翻閱。

 

羅伯・艾略特(Robert L. Elliot)醫生

作者帶我們遊歷一條長達百年的動人旅程,帶我們了解去除癌症這種疾病的研究……這是一本偉大的科學偵探小說……適合所有人,尤其是所有癌症治療醫生都應閱讀。我恭喜作者寫出如此出色作品,高度推薦這本書。

崔維斯・克里斯托弗森(Travis Christofferson

獲得蒙大拿州立大學分子生物學學位後,又在南達科他州礦業與技術學院取得材料工程與科學碩士學位。現為專職的科學專欄作家,也是癌症慈善機構的創始人。現居於南達科他州。另著有《Curable: How an Unlikely Group of Radical Innovators Is Trying to Transform our Health Care System》。

潘昱均

美國俄亥俄大學電訊傳播系畢,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譯有廚藝好好玩:探究真正飲食科學破解廚房祕技料理好食物【全新增訂版】《看!情緒幹的好事:哈佛精神科醫師執業40年的良心告白──接受「人生就是不公平」,自豪「不完美的我也是最好的自己」》恐懼的力量:為何有人捨身救人,有人惡意病態?一位心理學家探索大腦、神經和行為科學,實證揭露人性善惡真相之旅」》免疫解碼:免疫科學的最新發現,未來醫療的生死關鍵》等。

前言

           在一九七一年,人若診斷出癌症是恐怖的打擊。患者感到無助,喪失主控權。人生一切都遭擱置,只能看治療他的外科醫生、放射科醫生、化療護士願意付出多少,看這些醫療團隊能幫多少忙。到了二一六年,實際變化有多大?

無數先賢在癌症治療這條路上努力已有百年,到了一九七一年,人類終於採取「最後一擊」,料想一定能擊倒這個致命疾病。一九七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美國總統尼克森(Richard Nixon)在白宮國宴廳向人民鄭重宣布簽署《國家癌症法》(National Cancer Act),啟動一場由聯邦政府出資十六億美元,由政府轄下國家癌症研究所(NCI)主導的「抗癌戰爭」。雖然尼克森一開始並不想在癌症研究上投入那麼多預算,但受到致力打擊疾病的運動瑪麗拉斯克(Mary Lasker)、兒科病理學家席尼法伯(Sidney Farber)和慈善家勞倫斯洛克菲勒(Laurance Rockefeller)等有力人士施壓,希望這個法案是政府給「美國人的聖誕節禮物」。最終美國政府決定正面迎擊,在癌症議題上邁出重要的第一步,每個人都對即將來臨的成功感到樂觀。為了宣傳這個決策,甚至出現令人咋舌的媒體廣告,大聲宣布:「這是美國至今做過最能成就人類福祉的行動。」

           重要大事的紀念照上總統和參眾議員齊聚笑著,包括在國會大力支持這項法案的參議員泰德甘迺迪(EdwardTedKennedy),充滿熱忱。他們相信,如果美國科學家和政府能分裂原子,能把人送上月球,他們肯定會解決這個人類常見的疾病。有人甚至預測說,癌症將在一九七六年美國國慶兩百週年之際被征服。更有事實佐證,由詹姆斯霍蘭德(James Holland)博士率領的兒童白血病化療法被證實非常成功,還公開接受表揚

十年很快過去,沒有重大進展,人們對「抗癌戰爭」的進度產生懷疑。一九七○年代的信心滿滿被不斷的辯論質疑取代,大家問著,敵人如此神祕難解、捉摸不定,我們有辦法擊敗它們嗎?混亂爭執甚至籠罩了對癌症起源的根本理解。諾貝爾獎得主奧托瓦爾堡(Otto Warburg)在一九三○年代的研究,描述了腫瘤剛開始發生的代謝紊亂,認為這是激發癌症生長的起因,但這份研究一直沒有受到認真重視,以致也無法主導癌症研究的走向。在對腫瘤代謝進行廣泛研究後,瓦爾堡表示:「癌症,超越其他所有疾病,具有無數次要原因。但即使是癌症,主要原因也只有一個。簡而言之,癌症的主因是人體細胞以糖的發酵產能代替了正常細胞的有氧呼吸。」然而,儘管有證據表示癌症起源於代謝失調,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網站還是忽略這一點,並表示「癌症是一種基因疾病」,儘管有文獻表明遺傳基因突變造成的癌症在所有癌症中僅占五%至七%。

           到了一九八○年代中期,新聞媒體開始檢討,聯邦政府對癌症研究所投下的資金「浪費而無效」,只有在癌症研究技術和工具上有著顯著進步。就算每週新聞都報導癌症研究與治療已有「突破」,對癌症主要起因缺乏了解仍然困擾這個領域。像是免疫療法的出現就讓人無比振奮。對於一些患者來說,這個方法確實非常有效;然而,這些新療法常常無法兌現諾言,還會引起嚴重且不可逆轉的副作用。儘管癌症研究進展緩慢,但科學家堅信他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一九八八年,人們慶祝癌症發病率下降,這提高了科學家和大眾的士氣。現在普遍認為這一進展並非來自治療方面的任何重大突破,相反地,癌症發生率會小幅度下降很大程度是因為戒菸運動以及早期篩檢的幫忙。這些措施對很多癌症患者的預後改善有重大影響,尤其是肺癌、前列腺癌、結腸癌和子宮頸癌的患者。儘管在治療睾丸癌、白血病和一些淋巴瘤上取得進展,但有一些與肥胖和第二型糖尿病相關的癌症,例如食道癌、直腸癌、停經後乳癌、子宮內膜癌、甲狀腺癌和膽囊癌等,罹癌率似乎仍在上升。最近,與肥胖有關的癌症死亡率也在上升,包括胰腺癌、腎臟癌和肝癌,如果沒有採取飲食和生活方面的干預措施,隨著這些數字一直增加,極可能會扭轉總體趨勢。

總而言之,癌症治療仍然多半無效,尤其對於晚期轉移性癌症和腦癌。更令人擔憂的是,儘管目前的標準治療程序可能將存活期平均提高幾個月,但實際上這些手段會讓某些癌症的腫瘤變得更有侵襲性且會轉移。的確,在《國家癌症法》簽署的四十年後,典型的腦癌患者仍然無藥可救,即使做了最徹底的侵入性切除手術、放射線治療和有毒化學療法,這些手段在提高患者生存率上沒有任何實質幫助。一九七○年代早期大力推動《國家癌症法》的參議員泰德甘迺迪於二○○九年八月二十五日因腦癌去世,身為傑出政治人物,他有最好的神經腫瘤醫生,做了天價的治療,但仍在治療後受到副作用的折磨,無法延命。很難相信,泰德甘迺迪在一九七一年推動通過的《國家癌症法》,在四十年後仍然沒有更好的治療選項來治療他的腦瘤。

在過去五到十年中,癌症研究已轉向新的方向,更多朝向探索腫瘤的代謝,並將此新知識應用在治癌方法中。湯瑪斯賽弗瑞教授在其著作《癌症代謝療法》(Cancer as a Metabolic Disease)中詳盡記載細胞代謝失調為癌症起源的科學證據,並說明如何管理及預防。對於癌症生物學家來說,賽弗瑞的書是重要的資源,但對於有判斷力卻不熟悉醫學專業的大眾來說,非常需要有人將這些知識告訴他們。科學作家崔維斯・克里斯托弗森在《抗癌真相》中做了出色的工作,以引人入勝的敘事方式帶領讀者進入這個主題深層的一面,讓人以全新角度思考這個問題。這本書緊接著癌症基因組計畫的結束後推出,癌症基因組計畫迄今雖然有大量數據,但尚未產生可輕易轉為治療或預防癌症的資訊。因發現DNA結構而獲得諾貝爾獎的分子生物學家詹姆斯・華生(James Watson),以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董事的身分如此表示:「應更加關注癌症的代謝……只要攻擊癌細胞在代謝上的弱點,癌細胞就是『病夫』而不是『超人』。」對於哪一種癌症最適合用代謝療法治療,目前仍在討論和研究中。很有把握地說,證據強烈支持代謝療法特別適合管理晚期腦癌及轉移性癌,特別是病人腫瘤表現出明顯的瓦爾堡效應,經正子掃描清楚看到糖消耗過多及細胞增生的現象。

基於代謝的癌症療法不管在開發或測試方面都快速成長,從前臨床測試模型得知,這些療法似乎可以增強某類型癌症的標準治療效果,最後甚至可以取而代之,尤其是當某些癌對標準治療已經產生抵抗不再有效時,或是某些癌表現出強烈的瓦爾堡效應時。基於代謝原則的醫療策略包括使用藥物,可能瞄準激發癌症特異代謝的因子(如己糖激酶II),或針對代謝信號傳達因子(如PI3K / AKT / mTOR),除此之外,也以生酮飲食調控。因為營養性酮症會限制腫瘤的葡萄糖利用率,也會抑制胰島素和生長因子信號傳導,這樣的代謝狀態會對多項致癌途徑造成衝擊。過去十年中,明顯增加許多對代謝議題有興趣的科學會議和社團,它們幾乎完全專注於腫瘤代謝,深入研究與代謝信號相關的生長因子,尤其關注代謝原理、表觀遺傳學、癌症代謝信號異常,將其三項視為一個交集,因為信號異常而讓代謝途徑被重新排程,也是這樣促進了瓦爾堡效應。人們對瓦爾堡效應的起因和結果重新再感興趣,也因此鼓舞癌症研究的活力,有望導正我們的努力方向,將研究策略重新定位在抗癌與防癌更有效的道路上。

在《抗癌真相》中作者提供精采的歷史敘述,講述影響癌症研究方向的關鍵因素,說明抗癌戰爭為何未能有效達到患者長久等待的改善。作者巧妙地闡釋為什麼癌症研究走上一條徒勞無功的道路,而研究焦點又是如轉向代謝療法的科學和應用(包括營養調控),讓癌症患者積極參與自身的癌症治療。波士頓學院的賽弗瑞教授於二○一二年首先向我引介作者崔維斯的基金會「Single Cause, Single Cure Foundation」,之後不久,我們就開始進行採訪。多年來與他深入對話,加上他的著作,以及他對癌症代謝療法的倡導和研究熱情,不論在個人或專業上我都非常了解他。崔維斯清楚傳達的訊息是,科學界需要認清癌症治療缺乏進展,特別是對那些以標準治療幾乎希望極小或根本毫無希望的癌症,也因此需要認識代謝療法的潛力。為了支持這種觀點,請把下列因素列為考量:納稅人資助的研究補助金已經花了超過一千億美元,無數的「突破」並沒有使癌症生存率發生實質上的變化,所謂「治癒」僅針對極少數的癌症患者。全世界每年在癌症藥物上的花費超過一千億美元,以上種種通常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醫療負擔,使得無數患者和家庭被這個黑暗現實籠罩,更加希望渺茫。

過去十年中,因為我們南佛羅里達大學實驗室致力癌症代謝療法的開發和應用,我一直與很多受《抗癌真相啟發的人保持聯絡,包括全球各地的醫學生和博士生,他們都是我們未來的研究人員,我觀察到,他們選擇將癌症視為一種代謝性疾病,且將此主題作為研究重點。許多大學生向我說,他們甚至不知道「瓦爾堡效應」,因為多數癌症生物學教科書都沒有強調,甚至沒有提及正常細胞與癌細胞間的代謝差異。以此觀點,這本書無疑讓這個古老觀念有了新生命,傳達了新的觀點,也揭露一個不懈的目標:希望能去除癌症生物學中所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和根深蒂固的教條。而我的希望是,這本書能鼓勵科學界和醫學界在開發與試驗方向上稍有反轉,能朝向毒性更低、更具成本效益的癌症代謝策略邁進,或許最終能改變這種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健康巨大負擔的可怕病程。

多明尼克・迪亞戈斯提諾博士(Dominic P. D’Agostino, PhD

南佛羅里達大學莫薩尼醫學院,分子藥理生理學系副教授

 

緣起

很少有字會像「癌症」一樣容易觸發情緒。對於研究癌症的生物學家來說,它是待解難題,它就像殘酷殺手、精熟逃脫術的專家。對於尚未被它影響的人而言,癌是個抽象概念,恐怖卻遙遠。還有很多人的私密故事與這個字有著個人恩怨,有些故事訴說著勝利,但更多是與敵人搏鬥的過程,只能證明敵人的殘酷、狡詐,難以讓它束手就縛。時至今日,也許癌症最讓人害怕之處仍是深深的無助感——我們都知道,如果癌症想贏,它很可能就會贏。

人類歷史是不斷征服自然界的故事,我們在食物、水、住所和對抗疾病等戰役上都取得勝利。我們想方設法要擺脫種種無助,只是要到最近才變得比較擅長這件事。人類活在洞穴中度過了整個青銅器時代與鐵器時代,那時的人只能期待自己活到二十多歲;羅馬人把預期壽命提高到接近三十;到了二十世紀初,人類平均壽命才達到三十一歲。然而從那以後,僅僅一百年的時間,全球人類的平均預期壽命就增加了一倍以上。今天,西方成年男性的預期壽命是七十六歲,而女性則是八十一歲,全球平均壽命為六十七歲。

在過往大半時間裡,僅有傳染病偷偷摸摸地想讓我們的預期壽命降低。法國化學家暨微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向世界展示,我們周圍潛伏著看不見的、類似外星生物的微生物,它們在工業革命帶來的城市汙穢中興盛繁衍,但通常對付它們只需要簡單的清潔工作。然後出現了疫苗,緊接疫苗之後的是抗生素的奇蹟,「這是功效超越過往一切醫學知識的物質」,病毒學家也是諾貝爾獎得主的裴頓勞斯(Peyton Rous)優雅地如是說。一個接一個地,我們擊潰了阻礙我們活過自然壽命的力量。

我們要活得不受自然限制,長生不老,我們的動力如此堅定,竟讓人類自然壽命像可以討價還價的議題。科學家李奧納海弗里克(Leonard Hayflick)將衰老描述為「文明的產物」,為衰老議題開啟了討論大門,老化未必是人類的必經之路,它可能可延展、延遲甚或完全停止。這種誘人的可能性看在自認無所不能的分子生物學家眼裡,衰老僅是某種假想的射擊準星。人類對永生的獨特渴望,對青春之泉的探求,據說已經觸手可及,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倫理道德問題盡可丟在一旁,也沒什麼神祕可言,不過是個工程項目,就像登月。一切真的只是時間問題。幹細胞就如神奇的青春培養皿,可人工形成組織,甚至做出整個器官,用來更換我們磨損的零件。基因將可被微調、開啟、關閉,展開永遠年輕的內部程式。甚至連Google都在做夢:最近宣布成立一家公司,California Life CompanyCALICO),將公司目標明定為利用超級演算「力抗衰老及終結死亡」。

令人不安的癌症真相正威脅著我們邁向永生。癌症就像威脅最大的敵人般屹立不搖,令人困惑、捉摸不定、極具破壞性。數字不會說謊,二○一七年有將近六十萬美國人死於癌症,二分之一男性和三分之一女性在其一生將會被診斷得到癌症。儘管有政府精算師發表美化過的聲明,但今日癌症的實際死亡率仍與一九五○年代相同。我們似乎無法穿透癌症難以捉摸的盔甲,但原因絕不是我們缺乏嘗試。從美國國家衛生院(NIH)得到的癌症研究資助遠超過任何其他疾病,更別提全球各家大藥廠的研究投入。

這本書是我針對癌症治療為何仍如此難以捉摸的探究過程。在一個進步令人屏息驚歎的世代,在這個將永生視為可認真討論的地方,為什麼癌症治療的進展如此停滯不前?放射治療仍是癌症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但它是在一百多年前發明的,那時在街上走的還是馬車。

對於停滯,不乏解釋。有人認為,這是學界、政府和業界的集體失敗,他們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不鼓勵冒險,只鼓勵狹隘思考;有人說這僅是由於資金不足;還有人認為這是疾病本身的複雜性所致。抗癌就是那麼難。

我試圖在他人遺漏的地方尋找答案,那是一個受隱形教條、大規模集體思考和機構惰性保護的地方。也許阻礙進展的原因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深得多,但或許這才是最根本的,直指疾病科學基礎的核心。抗癌不力會是深植科學自身的問題嗎?提出論述是異端,大聲訴說則引來訕笑、駁斥甚至直接的憤怒,但我必須這麼說:也許我們誤解了癌症的起源;也許癌症根本不是基因病;也許我們輸了這場抗癌之戰正是因為科學家在錯誤的科學範疇中追尋——癌症不是基因缺損,而是某種代謝缺損的疾病?

           我不是這個想法的創始者。幾年前,我在《癌症代謝療法》這本書中偶然發現了它。該書作者是任教於波士頓學院的湯瑪斯・賽弗瑞博士,他大膽、自信、有話直說且非常明智。但癌症是代謝疾病的想法也不是他提出的,最初的說法來自一九二四年德國的傑出科學家奧托瓦爾堡。但在接下來的世紀中,大多時間瓦爾堡的論點只是癌症研究中的一個旁註,從未擁有決定性的多數支持者,就一直只是一個奇怪的發現。到了一九六○年代,他的理論幾乎消失。瓦爾堡在一九七○年去世,照說他違背時代的假設可能與他同時死去,但這個論點持續存在,或說竟然原模原樣地又活了回來。如果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彼得佩德森(Peter Pedersen)博士沒有恰巧注意到它、沒有系統性地梳理讓它復活,那麼一切將被遺忘。在一九七○和一九八○年代,佩德森是唯一相信瓦爾堡是正確的人。

瓦爾堡的觀察是:癌細胞產生能量的方法反常,它們刪減葡萄糖轉化能量的過程,不太依賴有氧呼吸這種以氧氣產生能量的有效程序,而是依賴古老又極無效率的途徑「發酵」來產生能量。在瓦爾堡的職涯後期,他認為這是癌症的真正起源。細胞透過氧化產生能量的過程遭到破壞,使得細胞產生能量的途徑變成發酵。他說:「癌症的發生具有無數次要原因,這超越其他所有疾病,但即使是癌症,主要原因也只有一個。簡而言之,癌症的主因在於細胞產生能量的方式是以糖的發酵代替了正常細胞的有氧呼吸。」

二○一二年夏天,賽弗瑞向世界發表了他的書和想法,他擴展了瓦爾堡假說及佩德森接續瓦爾堡逝世後的研究成果,賽弗瑞指出,癌細胞全面性地破壞一種叫做「粒線體」的細胞器。通常,包括人類細胞在內的每個動物細胞(都有一千至兩千個粒線體,它們是細胞的發電廠,以氧化呼吸產生能量,提供身體運作所需。粒線體受損後(之後會討論一開始粒線體如何受損)無法產生足夠的能量維持細胞存活,就向細胞核撥了一通911緊急電話,要求它啟動緊急發電機。一旦這通緊急電話撥出去了,DNA作出回應,整個細胞的性質就會徹底改變。癌症的標誌特徵開始出現:增生失控,基因組不穩定(DNA突變的可能性增加),細胞不再死亡等。這個程序可能是一種原始的生存機制,目的在讓細胞於氧氣不足時可短期繁殖,毫無疑問,這是地球上第一批細胞逐漸朝向複雜性發展時的過度機制,一種演化遺跡。重點是:一開始是粒線體被破壞了,然後造成基因組不穩定,之後才是DNA突變。根據賽弗瑞的說法,被認為癌症成因的DNA突變竟然只是一種副作用,卻讓研究人員鑽研了數十年,花了數十億美元追野鴨,白費功夫。這是一個大膽的聲明,大多數癌症研究人員不同意賽弗瑞的主張,但是歷史上充滿著人類論述錯誤的例子,只要把時間拉長,就看得出人類曾經瞎子摸象。

例如,澳洲微生物學家巴里・馬歇爾(Barry Marshall)博士,他在當時醫界眼裡是個「怪咖」,因為他聲稱胃潰瘍是某種未知細菌引起的,而不是壓力這種似是而非的犯罪者造成的。根據當時醫學的既定見解,細菌在胃的酸性環境中不可能存在。但馬歇爾不灰心,堅信他一定會分離出這種難以捉摸的細菌,然後,他培養出來了,燒瓶中養出含有數十億細菌的渾濁液體。接著,他抱著破釜沉舟的決心,做了他自認為唯一可證明自己主張的事:他把那液體喝了,爆發嚴重的胃潰瘍,登上醫學雜誌報導後廣受關注,明確證明這個後來被定名為幽門桿菌的細菌,可以是引發潰瘍的單一因素。馬歇爾的怪異見解雖曾被訕笑,但他獲得了諾貝爾獎。

當然,絕大多數癌症生物學家仍然認為癌症起源已如板上釘釘,本章結束。但我打算向各位展示一九七六年的一項實驗,看它如何以多條證據統整為一條大理論,也就是癌症起源於DNA突變。之後,這個稱為「體細胞突變理論」(the somatic mutation theorySMT)的癌症起源說最終定案。一時間,全世界發出「eureka,終於找到了」的歡呼,恭喜聲和擊掌聲迴盪,它獲得了諾貝爾獎。這場戰爭可以用一種新概念來解決了。根據此理論,打一場聰明戰役並不是想得太美太大膽的事,這場戰爭可以像「瞄準標靶」般瞄準致癌基因,製作可擊碎癌細胞且保留正常細胞的標靶藥物。毒物化療和放射療法的日子來了,很快地,就像中世紀採用放血及水蛭療法一般,它們也會變成時代產物。

任何科學家都會告訴你,理論不是永久的。誘導大家相信只有教科書可以提供科學理論證明,就是個錯誤。理論轉瞬即逝,僅僅只是在無窮無盡的發現過程中,在某個瞬間出現的最接近真理的情況。看看過去三百年來物理學以宇宙論述構成的連續體吧。一六八七年,牛頓的經典力學構成了宇宙定理,直到一九一五年愛因斯坦以相對論取而代之,而後以一貫之,為我們提供宇宙的權威描述。但隨著玄之又玄的弦理論(string theory)形成,現在可能連愛因斯坦優雅且無可爭議的理論也將被淘汰。

           會不會瓦爾堡的想法一直都是對的?在這奇怪關頭只有一件事可確定:我們對癌症的了解還在嬰兒學步階段。

當我在蒙大拿州立大學讀研究所,我相信教科書所說的,畢竟,體細胞突變理論已經建立,且經過長時間的認真思索,有扎實研究支持,而且別人教給我的也是如此。但就像所有人一樣,我也想知道為什麼癌症療法的進展如此緩慢,突破之日似乎總是「指日可待」,但此日從未到來。在我做研究生的最後一年偶然發現賽弗瑞的書,無疑是有所啟發的。如果他說的是真的,這套論述就點出了抗癌之所以缺乏進展的深層缺失。我那時並不全然相信,但是對它充滿了繼續探究的興趣。在那段時間我更關注由自體細胞突變理論脫胎轉世的最新計畫,「基因體圖譜計畫」(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這是一場由政府發動的抗癌戰爭,始於二○○六年,由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資助的大型跨國癌症研究計畫。

大多數研究人員,特別是領導國家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都堅信癌症是由DNA突變引起的,他們認為DNA突變會依序重接關鍵的細胞迴路,再循此路揚長進入細胞,一步步地變成製造混亂、挑釁、失控、侵入性的殺手。因此為了全面了解癌症,必須將癌細胞整個基因組(也就是細胞內所有的DNA)排序,把DNA裡面所有可能造成突變的「驅動因子」鑑定出來並分門別類。這就是基因體圖譜計畫的目標,一場以抗癌為目的的曼哈頓計畫[1],最後成果應可作為抗癌的最終篇章,終結戰爭。全世界的實驗室都在以驚人速度和效率製造多種類型的癌症基因組序列。

基因體圖譜計畫要把不同癌症的DNA序列和正常細胞的DNA序列互相比對,把啟動惡性腫瘤且讓它長大的那個突變找出來。最後科學家會全面了解癌症,他們將與不斷變形的敵人瞠目相對,毫無疑問,只待水到渠成。如果能把百年的研究計畫快轉,基因體圖譜計畫就如治癌大業的中心樞紐,每一條知識之路都將通往它的所在,只要癌症真的是由DNA突變所引發養大的。

當我進入基因體圖譜計畫刨挖資料時,結果真是讓我大吃一驚:完全沒有道理!進行計畫前,科學家多半相信序列資料裡應該會揭露三到八個基因序列,當突變發生,在某些特定癌症裡就會出現這些基因序列,它們就像指紋一樣,成為可辨識的特徵,科學家就可以利用這些突變特徵來進行檢測,設計治療方法。但在序列資料裡什麼都有,就是沒有秩序。看起來就像是隨機的突變組合——沒有發現任何突變或與突變相關的任何基因組合,能說是引發癌症的絕對原因。若要讓體細胞突變理論發揮作用,就必須找到能夠解釋特定癌症生成的基因突變模式。原因先於其他,找到原因才能解釋後續影響。但要命的是,啟動和養大癌症的突變基因不但因人而異,還差異很大。特定癌症的單一突變基因或突變基因組合未能確定,除了一些共同都會變異的致癌基因外,突變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隨機的。

除了媒體和藥廠的大肆宣傳,隱藏在科學期刊的深處,科學家解釋了基因體圖譜計畫的數據流,他們的說法給了我們全然不同的畫面:「龐雜的治療暗示」、「酒醒後的覺悟」、「難以置信的複雜度」。南加州大學著名的腫瘤學家大衛阿格斯(David Agus)博士(他是賈伯斯的醫生)在最近的一次演講中充滿挫敗,甚至建議我們不用再去了解這種疾病了,只要向它丟飛鏢就好,亂槍打鳥,還比較有望能找到有效治療法。

故事從這時候開始變得有趣。在二○一二年秋天,我開始給參與該計畫的科學家打電話和發電子郵件,想知道他們是否看到我發現的內容,說不定我誤解了資料或者疏忽了什麼,但我發現大家正處在集體震驚和困惑的時刻。某些人承認這種驚人的隨機性,屈服於癌症的複雜性,並宣布自己無能為力——「也許這本來就太難,無法弄清楚。」有些人為了讓體細胞突變理論能夠繼續走下去,已經開始修改理論。還有其他人,就如佩德森和賽弗瑞,已經向前走了。可以確定的是,整體說來,癌症研究團體不但感到困惑,而且在重新建構理論。

針對基因圖譜計畫已確定的突變所研發的藥物,成效極差。目前已經開發出七百多種藥物,但只有一種學名叫imatinib 的藥(藥名為Gleevec)對癌症患者的壽命產生有意義的變化。大多數「標靶」藥物或許只能讓癌症患者多活幾個月;有些治療根本無法有助存活,但單次療程的費用就可能超過十萬美元。說到腫瘤藥物,其實價格與價值間幾乎不存在任何關係。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把批准新藥的門檻定得較低,只求新藥能縮小腫瘤,卻不理會「存活率」,然而這才是決定新藥是否成功的最終仲裁者。結果,這些藥物都獲得批准,但進行無效治療卻向患者收取大筆金錢是不道德的。新藥Imatinib被譽為「方向有效的證明」,說明針對突變而生的標靶藥物是正確的治療途徑。但極有可能imatinib之所以有效,是它切斷了前文提到的那通緊急電話,因而改變了細胞代謝損傷時所開啟的能量產生途徑。

為什麼符合期待的標靶藥物未能出現?首先,基因體圖譜計畫無法確定一定會引發特定癌症的突變,以致研究人員也無從找到正確的標靶來瞄準。其次,基因體圖譜計畫出現另一個警訊,本來是希望能迅速找到有效突破的,如今期待無疑蒙上一層烏雲。從基因的角度來看,藥物設計是一場「有本事就來抓我啊~」的殘酷遊戲。突變目標不僅因人而異,甚至在同一種腫瘤內也因細胞不同而不同,因此給製藥師帶來難以想像的艱困任務。由此得出結論,癌症體細胞突變理論只是讓各種抗癌之路的終局都陷入這股必然中。

代謝理論的治療意義在於,各類癌症都是可以治療的,因為不論開始癌變的組織或癌症類型,每一種癌症背後都有相同美麗的代謝目標。與其瞄準下一秒就變化的突變,代謝理論讓科學家重新拿回主導權,把癌症放回可能治癒的領域,也意謂著我們對這種疾病並非無能為力,它帶回希望。

儘管很大程度上代謝療法仍屬未知且未獲得應有重視,但它承接癌症是代謝缺損的一貫邏輯,已看到顯著成效。代謝療法依循一個簡單的邏輯框架:每個癌細胞都具有相同的缺陷和相同可利用的標靶。二○○○年,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佩德森實驗室工作的高英熙(Young Hee Ko,音譯)博士發現一種抗癌藥物,它的作用有如熱導彈擊中目標,這目標也就是一世紀前瓦爾堡所說的「紅點」,可悲的是,它仍陷在激烈的法庭戰中。

賽弗瑞開發出的飲食方案也展現了前景,不但有減緩癌細胞生長的可能,也能與現有療法共同合作,減輕治療副作用。當然代謝療法還處於嬰兒期,但它的未來可期,毫無疑問值得更多關注。我也希望這本書或能出一份力。

           還有什麼比質疑典範更能激發熱情,特別是這個典範根深蒂固,特別是它容易激起這麼多人的情緒。這是我在二○一三年寫完論文後才得到的領悟,那年,我寫了一篇名為〈生物學最根本的問題:癌症起源為何?〉的文章,後被原始人飲食法提倡者羅伯沃爾夫(Robb Wolf)貼在他的部落格上,然後被沃爾夫的好友提姆費里斯(Tim Ferriss)分享到TwitterFacebook上。他們兩人都是《紐約時報》的暢銷作家,算是出生在X世代的文藝復興男子,兩人都有大批粉絲。我在寫完上述那篇文章後,不知道要在哪裡發表,我無名小卒一個,沒有人會冒險刊出這篇文章。但沃爾夫和費里斯不同,他們以理想出發,擁抱主流之外的思想,更有冒險精神。

           以下是沃爾夫寫給費里斯的信:

 

           嗨,提姆,希望一切都好。這是一篇研究生所寫的文章,文中披露某位我最喜歡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談到各種癌症(可能是多數癌症)發展上非基因的科學基礎。所以我真的很想在我的部落格上推廣它……不過它的含金量太大。但是你能放的東西比我能放的東西要多很多,我想,這些東西也許可以救人性命,值得我們以最大能力分享出去,我是這麼想啦!附上我十年前訪問湯瑪斯・賽弗瑞(波士頓學院學者)的文章,還有他對生酮飲食及腦瘤的一篇論文。我的業務性格面對我說:「要推自己推!」但我嬉皮救世的那一面知道,如果你有興趣推廣,可以讓更多人看到,因此改變。希望你一切都好,請讓我知道你的想法。

 

           然後這篇文章就這樣登上去了,評論如潮。對教條的挑戰往往讓人們像通了電一樣。有人順其自然,幾乎內化般擁抱不同的新概念;有些人則完全相反,第一句就嗤之以鼻。但兩方都有一個共通點,贊成與反對都是瞬間的直覺反應,但直覺通常無關事實證據。

這篇文章就像是引燃大火的火柴,還有好多故事要說。對我而言,這僅僅只是開始。這是一定要說的科學偵探故事,並成為我之後兩年的人生重心。在一次次的採訪中,很快地讓我知道,這個故事遠超出冰冷的經驗數據,它涉及基礎心理學、人類局限、經濟動能,以及根深蒂固集體思考的強大力量,就像驅動鐵達尼號的慣性力。科學進步並非像牛頓被蘋果打到頭那般,從某個高妙頓悟滑向另個高妙頓悟的過程。科學進步是人類帶著火炬,搜尋、跌倒、困在死胡同中徘徊,然後才找到出路。它不是直線前進的,它是朝向真理前進的。而科學之美就在於,無論道路多麼顛簸,最後由於過程本身,真理之路走來雖然緩慢,但終將定出方向。

這本書是科學朝聖的高點,既有科學性又有人的故事,是瓦爾堡舊理論的復興,也有跟隨理論而來的治療結果。本書致力追求以各種角度發現的癌症本質,拿起所有拼圖塊,以新方式再把它們拼上。

這本書寫出人類對於癌症起源的不斷探尋,將問題聚焦在核心因素,用最簡單的詞彙定義它,呈現關鍵分子在細胞失控增生時的表現。正如資深癌症科學家貝特霍格斯坦(Bert Vogelstein)重複叮嚀的:「請不要誤會,我們還沒有到那兒。」阿格斯甚至說我們不該了解這種疾病,這太難了。其他人也說過同樣的話,或許我們應該學習如何面對它,特別在我們還不認識它的時候。以下問題值得一問:我們為什麼要嘗試?為何如此重要?因為要抗癌,要抗癌我們就該先去了解它。若說我們在與疾病交戰過程中學到什麼,那就是不去了解它就不會有進展。

這本書只講一個故事,只講人類為揭開癌症起源所不斷付出的努力,而癌症的開端在哪裡呢?它仍在我們最該正視的棘手之處。

這本書就是一個關於發現與希望的故事。

 


 

[1]編按:曼哈頓計畫(ManhattanProject),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發與製造原子彈的一項大型軍事工程,由美國主導,英國加拿大提供相關支援。

【推薦序一】瓦爾堡代謝之光重新照耀癌症與復興!──李岳倫博士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粒線體暨腫瘤微環境實驗室主持人

【推薦序二】癌症預防的新觀念──曾嶔元醫師元鼎診所院長高雄醫學大學兼任教授輔仁大學兼任主治醫師

前言

緣起

 

1 癌症如何變成大眾認定的遺傳病

1. 煙囪男孩

2. 混沌染色體

3. 癌症會傳染嗎?

4. 瓦爾堡的戰爭

5. 生命的祕密

6. 一個可以略過的問題

7. 一切仍在迷霧中

 

2 化學療法與地獄之門

8. 陰和陽

9. MOPP

10. 全面開戰,全面治療

11. 那個狗娘養的

 

3  突破與失望

12. 進入歷史垃圾桶

13. 星星之火

14. 正子斷層掃描

15. 新時代

16. 老標靶的新生

17. 好事、壞事和醜事

18.「如果不是親眼看見,我不會相信」

 

4 暗物質

19. 「有可能搞清楚這樣的複雜性嗎?」

20. 典範轉移

21. 烏龜和野兔

 

5 華生改變想法

 

6 粒線體:舊理論再次翻新

22. 事情可能不如他們預期

23. 超級燃料

24. 剋星

25. 城裡最重要的比賽

26. 美妙的概念(更多相同處)

27. 施壓-脈衝

 

7 該往何處去?

 

後記

附錄一:如何實行代謝療法

附錄二:該去哪裡找醫生或專家

致謝

參考資料

書籍代號:1LBV0025

商品條碼EAN:9789869927499

ISBN:9789869927499

印刷:黑白

頁數:384

裝訂:平裝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