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書搜尋 >人文科普>社會史地> 看見南亞: 從孟加拉、印度,到巴基斯坦,台灣人在亞洲次大陸的發現之旅(電子書)

看見南亞: 從孟加拉、印度,到巴基斯坦,台灣人在亞洲次大陸的發現之旅(電子書)

South Asia: Personal Accounts of Seven Taiwanese Pioneers

作者:主編│陳牧民、曾育慧:作者│林汝羽、林念慈、陳牧民、曾育慧、黃佩玲、蔡百蕙、鄭欣娓

出版品牌: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8-05-09

產品編號:9789578654150

電子書書號:T0URP0017

售價 $238/電子書點數1點

儲值會員,馬上選領 加入儲值會員 選領實體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譯者簡介
  • 書摘

五個國家、七個台灣人,九種觀察南亞的視角

 

來自遙遠的國度,最真實溫暖的報導。

 

孟加拉家喻戶曉的奶茶、巴基斯坦的蘇非音樂,

與自然共存的尼泊爾、在傷痛中重生的斯里蘭卡,

印度,充滿潛力的新興市場,是台灣的機遇也是挑戰!

 

你是否願意脫離舒適安逸的台灣,前往他鄉探索生命的不同可能?你可曾發現那些貌似古怪難以理解的異國文化,不但蘊含豐厚的生命智慧,更是台灣人觀照自身的一面鏡子?面對經濟政治環境相對劣勢的發展中國家,除了理解,我們還能扮演哪些更積極的角色?

 

本書的七位作者踏出了那一步,前往對大多數台灣人來說仍然陌生的南亞。廣袤的亞洲次大陸不僅孕育了十八億的人口,更有著極度豐富的語言、宗教、與民族特色,以及淵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古老的智慧、多元的傳統使南亞成為令人著迷嚮往的旅遊勝地,但糾結複雜的政治問題卻讓他們的發展停滯。然而,當地人究竟如何生活?如何看待自己的文化與處境?他們渴望這麼樣的改變?

 

《看見南亞》由中興大學「南亞研究中心」主任陳牧民教授與孟加拉媳婦曾育慧統籌,收錄了七位台灣人在南亞的體驗、觀察與貢獻。他們同時兼具志工、學生、學者、記者、旅人、社運分子、情人、女性等多重身分,足跡涵蓋南亞五國,關注的焦點從國際政治、公共衛生、難民、教育、音樂、性別、環保、階級、族群,到市場與商機。讀者們將看到孟加拉人濃厚的家庭觀念與熱情的奶茶文化、巴基斯坦的伊斯蘭音樂與封建痕跡、斯里蘭卡激烈的總統大選與中國強勢的布局、尼泊爾以大地為師的傳統生態智慧與女性啟蒙,以及印度的城鄉差距、童婚問題、流亡藏人、教育困境,還有在地耕耘多年的台商經驗談。

 

林汝羽、林念慈、黃佩玲、蔡百蕙、鄭欣娓,以及上述兩位,他們在書中記錄了南亞繽紛燦爛、錯綜複雜的人文景觀,也展現了台灣人遼闊的視野與走向世界的決心。七位作者前往南亞的動機各異,共同的則是大膽前往未知的異鄉的勇氣,以及努力欣賞不同文化的胸襟。儘管曾經面臨各種險阻,簽證不過、語言不通、水土不服、被歹徒當街行搶、被嘟嘟車司機坑錢、與死亡車禍擦肩而過,也曾被當地人誤解、質疑、排斥,但他們終於都靠著耐心與毅力贏得接納,融入當地社會。

 

最終,在「看見南亞」的過程中,七位作者不僅讓世界看到了台灣,也看到身上另一個自己。如詩人向陽所云,「雙腳所踏都是故鄉」,來自台灣的種子有著強韌、靈活的生命力,只要有土壤,在異鄉也能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本書特色】

 

南亞風土民情的第一手報導:本書七位作者的親身體驗與第一手報導,提供關懷南亞各國或多元文化的讀者一個重新認識南亞的機會。

 

多元文化的觀察與反省:種種對異文化的觀察不僅令人讚嘆大千世界的眾生面貌,也帶領我們突破同溫層與舒適圈,反省自身習以為常的價值與成見。

 

走向國際、探索世界的台灣經驗:書裡寫的是南亞的繽紛人文,但書寫本身呈現的卻是台灣人遼闊的視野,以及走向世界的決心。

 

 

吳志中/外交部政務次長

南亞研究學者陳牧民教授、孟加拉公衛專家曾育慧博士召集國內一批年輕研究者,各自把前往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尼泊爾進行田野調查或在地工作的親身經歷寫出來……這不僅是南亞區域研究的創舉,也是台灣新一代研究者的成果展現……

吳德朗台北印度文化中心、夢想印度傳博物館創辦人

《看見南亞》中每位作者,各自有不同經驗,從不同的角度書寫,在不同的環境中實現了不同的願景。相同的是他們都具有百折不撓的熱情與毅力,也提出了整體觀點。這些經驗肯定是彌足珍貴的……

何榮幸/《報導者》總編輯

本書既有從政治、經濟、歷史、制度切入的傳統敘事脈絡,也有從餐廳、音樂、戰爭、衛生棉切入的生猛文化觀察……以此宣示台灣應該揚棄傳統標籤與刻板印象,重新認識與理解亞洲次大陸……

黃志芳/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

由陳牧民教授,以及數位深入南亞各國進行實際研究,接觸當地生活文化的台灣研究人員與NGO工作者,所合力完成之《看見南亞》本書即將出版,可說恰逢其時……身為參與「新南向政策」制定與推動者之一員,並曾實地多次往訪南亞諸國,本人對書中每位作者在當地的努力耕耘與第一手觀察深感敬佩,特此為序,並向各位有意了解南亞各國文化與人民生活的讀者推薦本書。

 

聯合推薦(依照姓名筆畫排列)

  1. 印度尤(「YaoIndia就是要印度」共同創辦人、鳳凰衛視駐印度特約記者)
  2. 吳志中(外交部政務次長)
  3. 吳德朗(台北印度音樂文化中心負責人)
  4. 何榮幸(《報導者》總編輯)
  5. 張  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
  6.  黃志芳(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董事長)

購物說明

會員需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閱讀護照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瀏覽器Chrome(建議升級至最新版)。

容量建議:建議裝置需具備2G以上的 RAM。

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無法使用閱讀護照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閱讀護照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電子書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詳細法規內容請見「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

林汝羽

英國薩賽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發展研究中心博士生。2013年至2015年於印度理工學院馬德拉斯分校擔任客座講師。在印度的田野研究區域包括南印、北印、印巴邊界鄉村與小城鎮的藏人難民定居點,以及南印都市邊緣的農村。著作散見《天下雜誌》「獨立評論」、《自由時報》與「南亞觀察」網站。

我對印度這片次大陸產生情感上的連結,很幸運與許多摯友在印度相遇相知,我在田野中的家人目前都定居印度,現在印度也是我的家

林念慈

棉樂悅事創辦人,本立自然良品共同創辦人。滿月音樂祭X野女人市集發起與製作人,罔市女性電子報專欄作家。2017年十月獲選為BBC年度「全球百位具有影響力及啟發性的女性」。

行旅於世界之中的女人,一年有五個月在尼泊爾喜馬拉雅山腳下工作與生活,因為創立布衛生棉社會事業而翻轉了自身的身心狀態,致力於女性賦權工作與環保正向經期運動。」

陳牧民

美國丹佛大學博士。目前是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兼當代南亞與中東研究中心主任。著有《解讀印度:不確定之崛起強權》,合著有《電影與國際關係》、《圖解國際關係》、《南亞研究新視野:政治發展、國際關係、經濟社會》等學術專書。

2007年因為前往德里參加一場學術會議開始接觸印度,開始對南亞次大陸產生興趣。目前致力於推廣南亞區域研究,創立「南亞觀察」網站。常自嘲平日最怕吃辣,但卻選擇了一個食物無處不辣的國度作為主要的研究領域。」

曾育慧

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現職為國家中醫藥研究所助研究員,曾任「南亞觀察」網站主編。譯有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的《窮人的銀行家》與文學獎得主泰戈爾的《人的宗教》。

因為與孟加拉人談戀愛,不得不去認識這個國家;與孟加拉人結婚,不得不天天被洗腦;與孟加拉人共事,不得不選他的家鄉作為研究田野。

黃佩玲

哈佛大學民族音樂學博士候選人。2009年與2012年分別接受客委會築夢計畫、雲門舞集流浪者計畫的支持,前往印度、巴基斯坦蒐集論文資料並探索南亞音樂文化。

2006年的一堂印度古典音樂講座點燃了我對南亞的好奇,徹底轉變了我的人生態度。比起寫文章,更喜歡看地圖,聽所遇的人們講自己的故事。目前在巴基斯坦信德省學習蘇非聖祠詩歌唱誦。」

蔡百蕙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國際政治碩士。曾任《中國時報》記者、東森新聞雲新聞部副主任。2016年代表《報導者》赴印度獨家專訪十四世達賴喇嘛,及印度執政黨印度人民黨秘書長馬達哈夫。

2010年自告奮勇外派印度,食衣住行和人,處處水土不服,硬著頭皮撐完第一次的印度駐點經驗,離開後卻又忍不住懷念,於是一再重返。常被朋友說,可能太常去印度,長得越來越像印度人了……。

鄭欣娓

印度尼赫魯大學婦女研究所博士生。曾至亞洲基金會駐尼泊爾辦事處參與防制人口販運與打擊性別暴力計畫,關注性別平權與教育普及化等議題。亦曾為印度左翼社運組織「印度科學知識運動組織」成員。

自2012年來到印度生活,到現在已經快要六年了。從跟著左翼社運組織上街頭抗爭、進農村服務,到現在重回校園,進了全國最左的尼赫魯大學當學生,我的人生在印度一路向左,不知不覺似乎就成了當前右派政府眼中的反國家分子。一直待在印度不為什麼,就是覺得在這裡生活特別自在而已。」

第一章  孟加拉──孟加拉媳婦的變身之旅

 

大嫂,您好!

 

用一句話總結多年來做個孟加拉媳婦的經驗,就是這個身分不只是進入孟加拉不同社會圈的入場券,而是一張特權卡!即使不是嫁入豪門,外籍新娘也能夠享受諸多好處,這與這個社會重視姻親有很大的關係。

 

母親一直很擔心我嫁去陌生國度,因此婚後不久便被我說服,決定親自去拜訪親家。為了讓她有趟舒適安心的旅程,我特地選了比較貴,全程講中文可通,而且當日抵達的新加坡航空。當我懷著愉快的心情抵達機場,準備依照慣例辦簽證時,感覺現場氣氛似乎不太對,有大批安檢人員,還不時傳來拿不到簽證之類的耳語。我心想這大概不關我的事,台灣護照雖然不被孟加拉承認,但他們特別製作落地許可證(land permit)給台灣人使用,多年以來都是如此,不可能拿不到簽證。

 

等排到我們時,才知道拿不到簽證是真的,不過跟台灣沒關係,而是孟加拉正在辦元首高峰會,基於安全考量,會議期間停發落地簽。這下可好了,我們母女千里迢迢(不多不少,六千公里!)跑來見親家,人都到了卻不得其門而入!現場跟我們同病相憐的國際旅客也是一臉無助。我打了電話回夫家,天真地想靠關係闖關,但話沒講完已經被機場地勤人員請回,回去那兒啊?沒錯,原機遣返!沒想到這四個字有一天竟然用在我身上,還是跟媽媽一塊兒!

 

被趕回原班機,空姐們見了我們剛下去又上來嚇了一跳,問清原委才露出同情的表情。我問她們一連串很白痴的問題,「原機遣返的旅客是要用自己的回程機票嗎?」「是的。」「那如果在新加坡拿到簽證,還可以再免費搭回來嗎?」「不行,必須重新買票。」重新買票對我來說比原機遣返的打擊更大,我帶著媽媽白跑這一趟,還花了大錢!愈想愈不甘心,這種天大的事航空公司應該事先告知,所以我一到新加坡機場就開始客訴,從月亮高掛講到旭日東昇,十幾個小時後新航終於同意免費讓我們再度搭機去回。新航真明理,在此替他們廣告一下,當然我鍥而不捨的爭取功不可沒,否則誰要理你。此刻我在母親心中的形象立即拉抬不少。

 

故事還沒完,大嫂即將登場。我們一行人衝到孟加拉駐新加坡大使館辦簽證。由於這次實在太害怕拿不到簽證,厚著臉皮跟同機的台灣商人要求讓我們「靠行」,借我們抄一下他的入境目的,假裝是同一家公司要去商務考察。這個理由想必夠充分了。抄完後把文件遞給窗口,沒多久就有人喊著我和媽媽的名字,大使要見我們。這……該不會第一次偽造文書就被識破了吧?走進辦公室,大使客氣地請我們坐,送上二杯茶,喊了我一聲「大嫂,您好!」慎重地說他必須代替孟加拉政府向我們母女倆的遭遇致歉。原來是我老公南風從孟加拉打了電話來,我的小姑也寫了長信傳真到大使館,說我們被遣返到新加坡,害他們大大得罪了剛結的親家,讓他們非常惶恐云云。大使的表情好像是他害我們被遣返似的,頻頻道歉,還拿出我們的申請文件說,「你應該填你要去拜訪親家,這樣我們會馬上發。」我還以為商務簽證比探親容易拿,他說「您錯了,探親是再正當不過的理由,而且您的母親還是第一次來孟加拉,她可是我們的貴客呢!」於是,大嫂、貴客拿了簽證,高高興興搭著新航班機重返孟加拉。

 

大使對我的禮遇跟我的結婚對象沒關係,而是任何人只要嫁到孟加拉,就有資格得到孟加拉民間與官方的支持。有一次辦活動,我帶著一群台灣大學生的護照飛到香港辦簽證,自己的那一份就依上回的建議,簡單寫回婆家探親,同樣也得到大使親自接見的待遇,而且當天就把所有人的簽證辦好飛回台北。總而言之,只要亮出自己的孟加拉媳婦身分,馬上被當成自家人好好照顧。在孟加拉的機場也是,入出境官員一知道我嫁孟加拉人,臉上立刻堆滿笑容,親熱地喊聲「大嫂,您好!」護照也一併奉還,不必研究了。

 

剛結婚後的某天,小姑和姑爺晚上要來家裡吃飯,婆婆硬是把正在發燒的南風叫起來,命令他出門去買姑爺最愛喝的飲料,還連忙指示佣人把家裡每間房間的床單和桌巾換新。我當時很不解,這位妹夫跟大伙兒熟得很,既不是新姑爺,更不是第一次來,有必要那麼戰戰競競嗎?而出嫁的小姑在我的家人數度訪孟時,同樣也是使出渾身解數,深恐招待不周。看多了自己和周遭人的例子,才慢慢明白,看似過於誠惶誠恐的行為,在愛烏及烏的心情之外,集體地經營姻親關係也許是鞏固婚姻制度的社會機制之一,也讓我這個外籍新娘大開眼界,更大大受惠了。

 

這個精神再過幾年又進一步落實在另一項新政上面。只要是孟加拉國民的外籍配偶,不分國籍(包括不被承認的台灣)也不必入孟加拉籍、無需符合任何額外的條件,即可申請一紙免簽入境卡,免去一切冗長的簽證申辦事宜,還有大家很在意的簽證費。

 

女人的三房

 

儘管享有特權般的入境待遇,但蜜月期一過,我便待不住了。傳統上孟加拉女人是不出門的。不要說外出工作,連買菜、採購家庭用品等等,全都由男性包辦。市場上買菜賣菜的,清一色是男性,我常戲稱孟加拉女人只能在廚房、臥房與產房活動,簡稱三房!女人出門不是不行,但得具備幾個條件,一是有車有司機、二是有男性陪同,第三當然是有正當理由,比如回娘家。女性不出門這件事,很難只用性別不平等一言以蔽之。還記得有位孟加拉朋友來訪,經過市場附近看到不少媽媽一手牽小孩,一手提菜籃,吃力地把機車從人行道上移出來後再騎回家,詫異地說,「台灣的女性好辛苦,男人太不會照顧女人了!」我說那不算什麼,我在鄉下的外婆和村裡的女人還下田工作呢!他猛搖頭,不敢相信婦女竟然要做這麼粗重的事,這在他的家鄉只有逼不得已的時候才會發生。原來孟加拉人是這麼看待女性的啊!難怪我不必上濕答答的菜市場,出門時只要揹自己的包包。原來不是我嫁的老公特別體貼,而是孟加拉男人從小就被教導要把購物、提重、抱小孩的工作攬在身上。

 

外頭既然是男人的地盤,自然不會考慮女性的需求,比如窒礙難行的人行道,永遠滿載著一群臭男生,讓人望之卻步的公車,幾乎不存在的公廁更是一大障礙。在這種情形下,有男性陪伴確實比較方便,至少擠車時可以幫忙推開蜂湧而上的人潮。至於外出婦女遇害的事件倒很少聽聞。我認識的朋友當中,就有先生每日陪著太太上班後再去工作,但太太上班時間較短,獨自回家也不成問題,所以上午的同行只是單純的陪伴。我認為從善意的角度來看,行動的性別差異,最初也許是出於男女的社會分工,以及考慮女性在外可能遭遇的種種不便,只是最後被部分人士曲解,成為過度保護,甚至限制女性行動的藉口。

 

女性在公共領域的能見度自一九九年代晚期後不斷提高。當時還有些餐廳設置女性家庭包廂,從外面只看得到男客人,現在已經沒有這種餐廳了。隨著教育普及與全球化帶來成衣紡織業的興起,大批女性從家庭走出來就業,其它職場的中高階職位也不乏女性的參與。獨自出門、外出上班、開車的都會女性逐漸增加,只是大眾運輸的女性友善程度依然有待加強。

 

我雖沒有行動限制,但婆家成員用英文與我溝通的貼心舉動寵壞了我,激不起我學說孟加拉話或讀孟加拉文的動機,最後發現一個人好像出不了門,就算出了門也無處可去。當我一得知達卡市政府推出只能坐不能站的冷氣公車時,馬上展現新女性行動力,單獨坐到小姑家。沒想到小姑看到我只有驚沒有喜,以為發生了什麼事,趕緊請她的司機送我回家。

 

遺憾的是,左等右盼十多年才出現的冷氣公車只是曇花一現,沒撐太久就收攤,要坐車只能上那些人擠人,既破舊又體味熏人的烏賊車。身為現代女性卻不能出門溜達,沒有自己的朋友圈,天天在廚房看婆婆做菜沒什麼成就感,而且孟加拉料理之繁複嚇得我退避三舍,這個大嫂當得一點兒也不痛快,悶死人了!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