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人文科普>社會史地> 器物的象徵:佛教打造的中國物質世界

器物的象徵:佛教打造的中國物質世界

The Impact of Buddhism on Chinese Material Culture

作者:柯嘉豪

譯者:趙悠 / 陳瑞峰 / 董浩暉 / 宋京 / 楊增

出版品牌: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20-12-23

產品編號:9789865080815

定價 $520/折扣2冊

儲值會員,馬上選領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豐贍有趣的一幅佛教物質文化圖景

開啟宏觀視角,淺入深出、一氣呵成

行文雅緻親和、涉獵探索獨特

引領讀者跳脫「常識」與「通識」

此部歷久彌新的漢學經典

對西方人的佛教研究,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

對東方人習以為常的物事感官,撬開縫隙,露出穎奇亮點

它找回我們漸漸喪失了的挖掘故事的契機

從具有靈力的舍利、佛像,到佛教象徵物的念珠、如意、僧伽衣具

和被佛教功德觀念引導的書籍、寺院、橋梁
擴及受佛教影響的椅子、糖和茶……

交融深度靈識與閱讀興味的遍路之旅

 

柯嘉豪教授——全美最優秀的佛教研究學者之一

柯嘉豪教授是美國史丹佛大學宗教研究系的教授,是世界聞名的漢學家。本書為其最重要的代表作,書中討論了佛教的傳入如何影響中國的物質文化,從而深刻地改變了固有的生活方式,角度非常新穎且具有啟發性。柯嘉豪教授說:「雖然佛教懷疑感官享受和棄絕物質世界的態度總是無處不在,然而如果我們拋下這眾多繁奧的教義和義理,轉而看一看佛教被實踐的方式,就不難發現物質性物品在佛教中的重要性。

   

在此書之前,西方學者撰寫中國通史時,除了提到佛教在思想、信仰以及儀式等方面的激蕩外,很少強調佛教曾影響中國的物質文化;同時,也很少留意佛教的流傳與物質文化間的關係,因此本書在西方的佛教研究,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而此書對從小就習慣佛教存在的臺灣讀者來說,其最重要的價值是引領讀者從一個較宏觀的角度來看佛教對我們日常物質文化的影響,促使我們思索宗教物品在信仰與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此外,內容出乎意料地生動有趣。再者,「如果不是作者從普通常識中撬開那一絲縫隙,我們或許也就想當然地接受了那些所謂的『常識』,喪失了挖掘物品背後精彩故事的契機。」

柯嘉豪(John Kieschnick)
美國史丹佛大學宗教研究系教授 (The Robert H.N. Ho Family Foundation Professor of Buddhist Studies)
研究方向為中國佛教,尤其關注佛教文化史。另著有The Eminent Monk: Buddhist Ideals in Medieval Chinese Hagiography(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7)。

趙悠 / 陳瑞峰 / 董浩暉 / 宋京 / 楊增

第一章  靈力
第一節 舍利

    早期印度流傳的佛陀生平故事中曾說道:按照佛陀生前的指示,他的身體在其寂滅七天之後被放置在棺木中,架於柴堆之上進行荼毗。「燒過後,沒有留下肌膚、血肉、筋腱和關節中的液體,更沒有灰燼和煙塵」。然而,他的身體並沒有消失淨盡;火焰熄滅後,留下了一些骨頭和牙齒。各個地區的代表們都希望從這些舍利中分得若干,經過一番爭論,最終平均分成八份,送往八個地區,並各自於當地起塔供養。另一份材料說,多年後,佛弟子阿難的舍利也以類似的方式被互相競爭的各部派瓜分,他們都想為自己的佛塔爭取舍利。儘管很難斷定這些記載的真實性,我們仍然可以說舍利崇奉始於佛教相當早期的階段,說不定和佛教本身一樣古老。

    同樣的,根據傳統記載,在佛陀涅槃幾個世紀之後,阿育王又將所能找到的全部佛陀舍利聚集起來,重新在八萬四千座佛塔之間分發。這個傳說顯然誇大其辭,但考古證據證明,歷史上的阿育王的確參與了佛陀舍利的供奉。一八九八年,尼泊爾邊境地區發現了一個舍利盒,上刻銘文「此乃釋迦族世尊佛陀之舍利珍寶」,古文字學家們識讀出其字形與阿育王時期的銘文多有相似之處。除了阿育王為舍利所做的事之外,考古證據還確認了最晚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印度各地已興建佛塔來珍藏佛教人物的舍利,其中包括但不僅限於佛陀的舍利。

    之後,在公元最初的幾個世紀所出現的印度大乘文獻中,舍利被用以襯托佛經的力量。例如《般若經》向人們保證說,念誦經文比供養舍利更有效。這並非有意貶低舍利的價值,而是想藉此強調《般若經》的力量比舍利有過之而無不及。

換言之,舍利被當成一種標準,可被用來衡量其他物品中內含的神力強弱。這些材料說明,在佛教剛剛開始影響中國文化的幾個世紀中,舍利仍然是佛教供養中的關鍵要素。最早去印度朝聖的中國人曾在遊記中提到在南亞次大陸各地展示的各種舍利,也再次確證了這一點。

    古代印度的佛教舍利參拜之所以引人矚目,部分是因為印度社會至今仍把人類遺體視為不潔,並附有嚴格禁忌。也許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因為人們認為遺骸汙濁,佛教舍利的力量才倍顯強大。在任何情形下,舍利供奉都是佛教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也是其取得成功的眾多重要因素之一。舍利簡便易攜,是一種將佛教信仰的實踐及相應的教義帶到新土地上的有形方式,符合佛教傳教的傾向。

    佛教為何崇奉舍利?關於佛陀涅槃的歷史記載,佛陀在入滅前親自宣布,供養他的舍利將為信徒帶來功德。這樣的功德可以保證他們有一個更好的來生,並可以回向給他所愛的人(不論在世還是亡故之人均可),幫助他們轉世善道。另外,佛塔是佛教最重要的崇奉建築,而舍利與佛塔的建造及供養關係密切。舍利被放置在佛塔之中,佛塔因而變得神聖。向佛的舍利五體投地,也就是向一位受人尊敬的人物致敬;但舍利絕不僅僅只是無聲的代言人。舍利本身就是神聖力量的淵源,其吸引力來自人們相信它法力無邊。舍利中有神力存在意味著它能夠回應祈福並袪病送子。一般來說,由於神蹟對普通人的吸引力是佛教教義或哲學理論無法望其項背的,因此舍利的靈異力量大量吸引了那些原本對佛教不感興趣的人。

導言

第一章   靈力
舍利
造像

本章小結

第二章   象徵
僧伽衣具
念珠
如意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功德
書籍
寺院
橋梁

本章小結

第四章   無心插柳
椅子


本章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註釋

書籍代號:0WTI0003

商品條碼EAN:9789865080815

ISBN:9789865080815

印刷:單色

頁數:464

裝訂:平裝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