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人文科普>社會史地> 東京空間人類學: 踏查現代東京形成的脈絡

東京空間人類學: 踏查現代東京形成的脈絡

東京の空間人類学

作者:陣內秀信

出版品牌: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22-06-22

產品編號:9789865081416

定價 $420/折扣1冊

儲值會員,馬上選領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有意考察都市或是東京的人不可不讀的作品,一部所謂的經典!」

──川本三郎(作家,藝文評論家)

 

三得利學藝獎」得獎作品

「江戶東京學」經典之作

 

當代的東京具備了哪些特徵?

建築與都市史的研究者陣內秀信,

將東京開闊的地景,套疊江戶、明治、大正昭和時代的地圖,

化身為都市偵探,以「空間修辭法」為題,

藉由散步漫遊與划船行舟自在地踏查,

帶領讀者解開這個東方大城的空間之密。

 

提起東京,多數的談論皆以其新穎前衛與多采多姿為焦點,

雖然在關東大地震與東京大空襲之下,

東京不似歐美同級都會,充滿許多沿用百年的建築與建設,

儼然是一座失去歷史面貌的巨城……,

然而,江戶時代即已漸漸成塑的都市鶵形,

至今仍可在各方各面見著蛛絲馬跡,

只是,沒有行家點明,即使本地人也難以與舊時作上連結。

 

東京,充滿活力、貌似混沌卻又具有某種穩定秩序與結構,

似乎存在著不可思議的魅力,讓人不禁期待在其中探遊尋索。

本書作者陣內秀信留學義大利學習建築,

返日後以其威尼斯等地的研究經驗,於此展開了踏查。

 

人們在動畫電影見著了坂道名場景,旅遊時便會拍張「到此一遊」照;

逛遊淺草或下町,可能來段水上巴士行旅,又或者賞覽水渠兩旁的櫻花;

更別說東京的大街並非棋盤陣列,而是眺望富士山的離心式結構,

這些景況其實皆是江戶時代依著自然空間運用的遺緒。

低樓層的高密度民宅與建築,見證了國家力量與財閥支撐建設的基本都市樣態,

而多樣化與創造性的運用與人為構建,更呈現出近代民主社會的蓬勃發展。

陣內秀信切分東京為江戶城東邊的「下町」,以及西面等其他區域的「山手」,

分取了江戶、明治東京、大正昭和三個時間區塊,

由歷史觀點來了解東京如何演進至今日獨一無二的樣貌,

掌握了更趨近東京深層結構與意義的線索。

山手到現在還保有懸崖、坡道與森林,下町留有渠道及橋樑,

逐一追溯就能明白,東京各處「場所」仍留著江戶的痕跡,

且其不光被視為過往的遺產,至今也持續在生活空間中運用;

也能體會東京這個「場所」是具有歷史連續性、蘊藉深厚的市街。

 

東京,匯集了種種人類行為堆疊而成的意義與記憶,

在這樣的都市空間「田野調查」,從「比較」的視點解讀其獨具的「結構」,

這個方法本身就是一種人類學的取徑。

「東京空間人類學」一稱,即蘊含了作者嘗試以新視點關照東京的意念。

挖掘並認識東京都市空間的沿革及其在景觀上所顯現的都市特質,

將為今後在探討東京之際,奠定最根本且共通的基礎。

能夠解讀東京,那麼面對日本甚至世界各地的城市都將游刃有餘。

本書所著眼的,是解析都市基層中由歷史與文化交織形成的機制,

這樣的角度今後也將日益發揮作用。

 

讀閱這本書,你看到的並非一個橫空出世、鶴立亞州的東方大都,

而是與舊時江戶以及各個不同進程具有延續性的有機城市。

現代東京,依恃著怎麼樣的自然條件與空間?

又是如何從一個「水都」逐漸複合長大的?

本書給了對於東京、甚或日本擁有興趣的讀者,

一趟富含歷史氣味的都市偵探踏查之旅。

 

文化並非追求嶄新的事物,而是重視歷史的連續性。

陣內秀信並非藉由名勝遺跡或威權建築來觀察都市,而正是透過十字路口與巷弄等人們日常生活的場所。對他來說,都市或建築本身絕對不是無機的存在,而是經由居民純熟地運用而初次有了生命。

──川本三郎,作家、藝文評論家,著有《我愛過的那個時代》、《現在,依然想念妳》等。

 

在廣闊的東京,高密度搭上大比例的低樓層開發之下,似乎已不見地形或海洋的跡痕。這使得東京成為許多西方人難以理解的城市;或許,對於很多日本人也是。陣內秀信向我們展示了今日的東京如何植根於它的早期發展,以及現今的街道、水路、土地利用與建築類型,又是來自哪些仍可得見的過去。跟著陣内秀信一起散步或者划船行舟,你才能看到昨天是如何成就今日的。這是一部陣內由愛出發的作品,將好幾個世代在這個空間裡連結在一起。

──艾倫.雅各斯(Allan B. Jacobs),著有《城市大街》(Great Streets)等。

陣內秀信

一九四七年出生。東京大學研究所工學系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一九七三年赴威尼斯建築大學(Università IUAV di Venezia)留學,後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羅馬中心進修,一九七六年返回日本。現任法政大學特聘教授,專攻都市史。《東京空間人類學》一書確立了從歷史角度解讀都市東京的定論,為其後嶄新的都市建設提供值得關注的各種建言。其他著作有《東京關鍵字圖鑑》(筑摩書房)、《閱讀都市義大利》(法政大學出版局)、《威尼斯──水上的迷宮都市》(講談社現代新書)等。

林蔚儒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現任出版社編輯。

 

鄒易儒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學士、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曾任職翻譯公司。

導讀

 

嶄新東京的古老魅力──川本三郎(作家,藝文評論家)

 

《東京空間人類學》一書日文單行本最初是在昭和六十年(一九八五年)由筑摩書房發行。當時「空間人類學」這個書名讓人耳目一新,為關注都市論與東京論的讀者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知識啟發。此外這本書還獲得了當年度的三得利學藝獎,足見內容有多精彩。我自己是偶然在飛往紐約的班機中讀到的,一讀便愛不忍釋。

時至今日,對有意考察都市或東京的人來說,這是不可不讀的作品,也就是所謂的經典名著。除了專攻建築的人拜讀,在文學家之間也廣為流傳,例如在丸谷才一與山崎正和對談的都市論《日本的市街》(文藝春秋出版)中,提及東京市街時便舉出了這本書;而我在談到東京下町是「水鄉」的時候,也曾大量援引本書的內容;此外,我也是從這本書中才學到了「水景」(水岸風景)這個優雅的詞彙。

而都市論(特別是東京論)受到廣泛的討論是在一九七○到八○年代,也就是被稱為「後現代」的時代,對應的是逐漸失去主流地位的國家論與意識型態論。都市與東京這類新奇的概念,在考察現代社會與現代生活時是很有用的切入點,這或許也是因為東京這座大都市有別於過往的城市,開始呈現嶄新的型態。不以第二級產業為重心而是第三級產業、文化遭到以消費為名的大眾市場收編、單身戶數占全體戶數的三分之一而形成了單身社會、職業婦女享受著都市生活並樂於消費等等,這樣的東京擁有過往的社會學與經濟學難以捕捉的新鮮元素,正因如此,七○到八○年代間,各式各樣的東京論才會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即使在日常的生活裡,東京市街也會讓人回想起一九六○年代的東京奧運,四處頻頻進行都市改造,「施工中」的狀態可說司空見慣,更引發了「東京一極集中」的批判聲浪。

《東京空間人類學》正是在這動盪不安的時局之下出版的。儘管如此,本書卻絕非追求新潮流而盲從流行的產物,也看不見在「消費都市.東京」表層胡鬧戲耍的放縱姿態,是一本質樸而穩健的好書。

不可諱言,《東京空間人類學》有趣之處正在它的古舊。更正確地說,是在嶄新的都市東京當中尋覓其往昔美好的矛盾。正當許多都市論與東京論的研究者大肆吹捧東京的新穎之際,作者陣內秀信談的則是東京的古舊,乃至其美好。「東京這座城市其實遠比看起來古老得多,這是東京的虛懷若谷,也是其深藏不露的美好。」《東京空間人類學》一書的趣味,正是在嶄新都市中發掘往昔的美好。當所有人狂熱於「現代東京的新穎」之時,陣內秀信則冷靜地告訴我們:「那可不,東京其實是承襲自江戶的古老都市。」本書行文的沉著,正是源自內容本身的沉著。

東京保有著與江戶之間的連續性,山手處處保留著江戶時代大名屋敷的遺跡,下町則至今仍活用江戶時代的水岸空間──陣內秀信細膩地在東京之中發現江戶,於現代挖掘過去的遺產。儘管這樣的手法本身與後現代的思考模式若合符節,但陣內始終抱持著重現往昔美好的正統心態,並非偏重現代,僅將過去視為考察現代所需的一項元素,而有意維持過去與現在的平衡。套用上田篤的話來說,他的立場大概就是所謂的「開發式保存」吧

陣內所關注的是東京當中的古老元素,也就是江戶的元素。他的著眼點在於乍看之下在明治以降的現代化過程中搖身變為嶄新都市的東京,其實是承襲了堪稱「都市傑作」(這樣的形容很有意思)的江戶遺產而發展起來的古都。既於嶄新都市中蘊含古老都市的要素,又有新與舊的對立與融合,現代東京正是由此而生──陣內的這番論調表面看來波瀾不驚,私底下卻是波濤洶湧。

在嶄新的東京當中發現古老的東京(江戶),並非把江戶與東京分開來思考,而是掌握其連續性。陣內受小木新造所提倡的「江戶東京學」影響而著眼於這樣的連續性,關注的正是嶄新東京的古老魅力。

陣內秀信曾在本書的序中提起一段耐人尋味的體驗,亦是其寫作動機──初次造訪紐約時,他對城市裡處處保留著古老的街景感到意外:「(前略)日前我初次造訪美國,深深為紐約的都市景觀所震懾。身處現代文明的頂點,紐約的街景某種程度堪稱東京的範本,基本上是由十九世紀後半到二十世紀前半的古老建築所構成。」

比起東京,遠遠走在時代尖端的全新都市紐約,事實上是將十九世紀後半到二十世紀前半興建的老建築當成新建築使用的古都,陣內對此相當震驚,也因此催生出本書的主題「嶄新東京的古老魅力」。

這段有趣的軼聞隨即讓我聯想到永井荷風。曾在明治末年前往紐約與巴黎遊學的永井荷風,其實也體會到了與陣內秀信同樣的感觸。他原本認定紐約與巴黎是走在文明最前線的嶄新都市,但實際一遊,卻發現當地保留了許多老建築,驚訝之餘,也體認到所謂的文明並非一味追求新鮮事物,而是保留往昔美好的事物,這才是所謂文明的底蘊。永井荷風注意到了這一點,因此選擇與歷來只在西洋文化中挖掘新事物的留學生不同的立場。正因為身處嶄新的西洋文明中,才要去探索往昔的美好。他在〈新歸國者日記〉當中亦提及西洋的古舊並加以稱揚:「所謂西洋,是充斥著舊氣息的國家,充滿著歷史氣味」、「我所見到的西洋社會,並非從頭到尾一概現代化……巴里並非全是嶄新的地下鐵路或空中飛船,也興建了Sacré Coeur那樣的大教堂。……紐育的市區永無止盡地施工的教堂就位在哥倫比亞大學旁」

永井荷風的這番感嘆,與陣內驚訝於紐約保留了大量老建築而萌生的感慨,可說如出一轍。他們兩人都體認到文化並非追求嶄新的事物,而是重視歷史的連續性。

 

如今東京已經沒有像紐約那樣的老建築。陣內秀信指出「即使放眼全世界的首都,東京都算得上是特例。如今在這裡,就連想找到一棟百年前的房子,都不是那麼容易……」,關東大地震與東京大空襲前後摧毀了大半個東京,加上經濟高度成長時期反覆不斷的粗暴破壞及建設,沒能保留老建築也是沒辦法的事。但陣內認為,就算老建築不存在,場所本身與空間本身不也保留著那往昔的美好?不也保留著「經過歷史的洗禮所醞釀出的獨特氛圍」?而所謂「空間人類學」的概念正是萌生於此。

山手這個「場所」到現在都還保有懸崖和坡道、鎮守森林與屋宅的綠意;下町這個「場所」則留有渠道與橋梁,只要逐一追溯,就會明白東京各處的「場所」都還保留著江戶的痕跡,且其不光被視為過往的遺產保留下來,至今也仍在生活空間中運用,也會了解東京這個「場所」是具有歷史連續性、蘊藉深厚的市街。由此亦將重新發現江戶的市街是巧妙孕育並利用坡道、懸崖與河川等地形與自然所打造的「都市傑作」。

陣內秀信並不是只在研究室裡埋頭鑽研,而是實際帶著古地圖在現代東京細細散步。不只到山手,也到下町,偶爾還會搭船沿隅田川或神田川而下考察「水景」。讀者在閱讀本書的時候,將受邀到麻布的小型台地或隅田川河畔的巷弄一遊。

本書開頭的〈「山手」的表層與深層〉一章尤其耐人尋味,在東京的山手仔細地散步,會發現屋敷町當中至今仍保留著活用江戶時代地形的街景。強調東京論的人總是只偏重下町,因此著眼於「山手」,漫步在三田、麻布與市谷台地,重新發掘那些「場所」所刻劃的江戶街景與景觀,實在是創新的手法。陣內提到「比起因近代的區劃重整等工程而導致街區大小一舉改變的下町,番町一帶毋寧才是原原本本保留了日本古代都市設計的尺度,只是這項事實卻意外地鮮為人知」等,這些見解讓人大開眼界。咸認為明治時代以降才新開發的山手,其實保留了古舊的部分,這也是箇中矛盾的有趣之處。

在山手的坡道上可以清楚地看見富士山,這是由於江戶的街道是為了能遠望富士山而精心打造的;富士山成為了江戶市街的地標;江戶並非以江戶城為中心所建設的同心式結構,而是朝向富士山發展的離心式結構,這些見解也如丸谷才一所言是真知灼見,只要實際參照古地圖在山手走一遭,想必就可以印證這些說法吧!

關注所謂的「場所」,並不是只探究一棟建築物,而是著眼建築所打造的街景與景觀,這般考察東京的方法也讓人感受到都市論深厚的底蘊。書中提及十字路口這個場所也十分有意思。因為有了十字路口,才產出「街角」這個十足十的日式語彙;也因為有了十字路口(四個角),日本的都市中才衍生出對角線,這些考察使得觀看東京的視角豐富了起來。

事實上,本書中處處是真知灼見。陣內秀信並非藉由名勝遺跡或威權建築來觀察都市,而正是透過十字路口與巷弄等人們日常生活的場所。對他來說,都市或建築本身絕對不是無機的存在,而是經由居民純熟地運用而初次有了生命。下町的水岸空間之所以如此動人,也是因為下町的人們習以為常地利用。

 

本書論述最出色的部分,是在第二章〈「水都」的宇宙論〉中指出江戶市街過去曾經是水都。雖然現在我們已經習慣將「水濱」或「水岸」等用語掛在嘴上,但陣內很早就注意到江戶市街曾是水都,而提倡回復過往擁有的「水岸」。他打從年輕時便深受世界水都威尼斯吸引,成為鑽研威尼斯都市結構的「威尼斯學」研究者,在他看來,威尼斯與隅田川沿岸的場所或許有些重疊的地方吧!正如見到巴黎塞納河畔美景的永井荷風在回國後重新發現了隅田川與下町那般,見識過威尼斯的陣內秀信這次則透過雙眼發掘了東京下町的「水景」。西洋文化與日本文化在此圓滿地融合。

東京下町的渠道交錯,發揮了身為水都的機能。然而「水都東京」卻隨著現代化的腳步逐漸被拋在腦後,東京的中心朝向「陸都東京」轉變,這一點摧毀了東京的景觀──不過,陣內秀信並不認同別人經常感嘆的「東京已經不行了」。他仍意圖在近代以降的東京探勘景觀之美,比起否定的言論,更強調肯定的態度。就這一點來說,第四章〈現代主義的都市造形〉同樣耐人尋味。從大正到昭和(一九二○年代),即使是現代主義發展的新時代,摩登的建築物仍是蓋在日本橋或數寄屋橋一帶的往昔水岸空間,這樣的說法完全體現了內化於東京的古舊力量。這座粗暴地反覆進行破壞與建設的大都市盡處,可說存在著「地靈」那樣一脈相承的古舊。東京表層的嶄新與深層的古舊出乎意料地彼此完美調和。《東京空間人類學》正提醒了我們這一點,同時勉勵讀者用不著現在就急著感嘆「東京已經不行了」。

《東京空間人類學》問世至今已八年,在老建築逐漸從東京聲匿跡的同時,其他地方卻也致力於「開發式保存」。隅田川河畔惡名昭彰的防潮堤一步步被拆除,改為得以親近水岸的親水平台──名副其實的濱水之地就此誕生。在不遠的將來,想必可以沿著水岸平台在隅田川畔悠然漫步,東京所懷抱的原初風景「水景」,或許也就能從現代都市風景的另一端一覽無遺。到了那個時候,本書肯定會發揮愈來愈大的作用

 

每當面對造訪東京的外國人,我總是必須這樣向他們說明:「即使放眼全世界的首都,東京都算得上是特例。如今在這裡,就連想找到一棟百年前的房子都不是那麼容易……」

地震與戰爭讓大半個東京兩度化為焦土,加上經濟高度成長時期的破壞與改造,使整座城市的風貌為之一變。貪婪地汲取西洋文明所打造的明治時代獨特都市樣貌,如今也只能在畫作與相片中追憶──此刻我們正置身如此異常的環境。東京儼然一座失去歷史面貌的巨型都市……。

相對於此,日前我初次造訪美國,深深為紐約的都市景觀所震懾。身處現代文明的頂點,紐約的街景某種程度堪稱東京的範本,基本上是由十九世紀後半到二十世紀前半的古老建築所構成。城市中矗立著好幾座一九二○、三○年代風格沉穩的摩天大樓,其所描繪出的天際線形成了獨特的都市風貌,尤其是以裝飾藝術風格聞名的帝國大廈與克萊斯勒大樓,不僅建築本身典雅堂皇,夜間的燈光效果更大為增色,至今依舊是紐約市獨一無二的象徵。而極其時髦的現代摩天大樓則不甘落於人後,彷彿競相展演出色的設計,拔地而起,峨然矗立。中央公園周邊以華麗建築著稱的高級住宅區、格林威治村風韻猶存的老街區等,漫步在這些地方,簡直讓人懷疑自己並非置身紐約。不斷孕育出各種現代文明的紐約也有這般古老而雅致的一面,令我印象十分深刻。

儘管連一九二○、三○年代的建築都逐漸崩壞傾頹、老建築明顯減少,東京的都市空間未必就比紐約遜色。紐約的曼哈頓除了初期的部分核心地區,其餘大多是十九世紀上半按部就班打造的棋盤狀街區,整體井然有序。南北向的寬敞大道搭配東西向的街道,組成了這座有條不紊的都市,雖說可以快速方便地找到想去的大樓,但太過一板一眼的都市空間,讓人在路上走個三兩天就不禁感到乏味。

反觀東京的都市空間,從近代推崇條理分明的理性主義角度來看,實在令人難以一窺全貌。儘管古意盎然的建築日漸稀少、景觀不斷流失特色的事實擺在眼前,但實際在東京走一遭,仍會遭逢出乎意料的地形變化──在山手一帶有坡道和懸崖、蜿蜒的街道、鎮守森林與屋宅的綠意,下町則有渠道與橋梁、小巷與店頭盆栽,以及人聲鼎沸的鬧區等,豐富的景觀令人目不暇給。漫步在東京街頭總是有意外的發現。仔細想想,這些景觀元素無一不是與都市的個別場所息息相關而不可或缺的歷史性要素。就算缺乏像紐約那樣的古老建築,這些場所本身經過歷史的洗禮所醞釀出的獨特氛圍,不也正代表了東京?此外,近來也經常可以邂逅這類因應環境脈絡而設計、彷彿能進一步提升場所魅力般洋溢著現代感的建築。只可惜我們的生活步調素來匆忙,外出又習慣搭乘地下鐵或汽車,很少有機會悠閒散步,因而感受不到都市的這番魅力。

如果認為東京幾無百年前的建築,因而斷定這座都市已然失去過往面貌、喪失自我認同,又未免言之過早。東京其實位在富於變化的地理位置上,又擁有江戶時代以降所打造的都市結構,歷史與傳統的空間骨幹因此形成其根基,再與組成都市內在、新舊交匯的各種元素完美融合,孕育出獨特的都市空間,放眼全球也無他者能出其右。

不過,帶著外國人散步導覽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可以用不同的新穎角度重新捕捉習以為常的東京。尤其我有許多朋友是來自坐擁石造都市文明的義大利,因此對於異質的日本都市充滿了好奇,感受也特別豐富。漫步在街頭,聆聽他們對陌生的日本都市空間的看法,抑或回答他們犀利的提問,反倒讓負責導覽的我獲益良多,得以重新認識一直以來視而不見的日本都市原本的特色。

累積了幾年這樣的經驗,後來卻演變成得用不甚高明的英文並透過幻燈片,向美國某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的一群學生講授東京的歷史沿革。我的研究領域雖是建築史與都市史,但向外國人解釋歷史這回事其實意義並不大,儘管取徑於歷史,但我所著眼的是在這樣的沿革變遷下,如今的東京具備哪些特徵,因而以「東京的都市空間修辭法」為題(這對外國人來說八成很新鮮)試著解開東京這個都市空間的祕密。首先關注的是山手與下町各自的地形、街道和土地利用型態等,從中看出其個別承襲自江戶的連續性,顯露出近世的結構化為現代東京的基石而存在。其次,便是舉出在這樣的基礎上所建立的都市與建築的規模感、都市與自然的連結,尤其是水岸的空間結構、都市內部的軸線與對稱性,乃至地標的存在、建築物在建地內如何配置、建築的巧思到都市空間各面向上和洋折衷的作法等,試圖藉此有條不紊地闡明日本獨特的空間架構。當我試著對外國人說明,也才想到要去解讀環繞著我們、堪稱日常的都市空間本身。在向他們解說的過程中,我深刻感受到,要是將近世的江戶與近代的東京一刀兩斷,就完全無法理解今日東京的特徵──正是二者在各方面交相混融,才成就了東京獨特的樣貌。

從這一點來看,讓江戶的近世與東京的近代彼此接軌,形成串聯起兩個時代、彼此貫穿的端景(vista)難道不是必要的?近來提倡的「江戶東京學」這樣的概念(小木新造,〈期望的江戶東京學〉,《文學》,一九八三年四月號),亦是以歷來總認為江戶歸江戶、東京歸東京而被個別視之的這座都市為對象,將時間貫串起來,以立體的視角進行考察,因而值得讚賞。

在我們這個重視傳承延續之都市成立過程的領域中,抱持這樣的心態尤其重要。一度苦幹實幹地打造而成的都市,光憑新時代的一紙藍圖就在一夕間改頭換面,簡直是天方夜譚。況且東京在明治維新後,雖將過往的城下町那被好幾層外殼包圍的封閉都市汰換成開放的城市,卻幾乎因襲了過去的都市型態,可說一再巧妙地替換各個建地的內在配置,柔軟而彈性地落實了現代化的目標。

自文明開化以來,東京雖以西歐都市為範本,卻並非一開始就不加取捨地在體制上全盤引進、接受外來文化,而是有樣學樣,藉由不斷修正錯誤及日本的自我詮釋,西歐的建築與都市造形的手法逐漸被吸收進日本傳統都市的脈絡中,最終開創了獨有的都市空間與景觀──這般汲取外來文化的方式,恐怕至今未曾有多大的改變吧!任誰都看得出來,在闡明日本的都市特徵、探索都市魅力之際,用二分法去區別江戶時代的都市與明治時期以降的近代都市,其實沒有任何意義。

像這樣透視江戶東京的都市歷史,並思考現代東京時,都市的空間結構及景觀結構便可劃分為以下三個重要的階段。

第一個階段當然要屬江戶的都市,其對東京骨幹的定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就江戶的市街規劃來說,影響最巨的條件即是地形。江戶所在的位置可遠眺武藏野前端的東京灣,受惠於地理條件而得以打造優質的都市環境與景觀。此外,因其為廣大的城下町,武士、町人、農民根據階級分別居住在不同地帶,這亦是巧妙地取決於與地形之間的關係,也因而建立起運作得當的街道與渠道系統。不同階級各自打造合適的居住環境與建築型態,於是在山手形成了以地形多變、多起伏著稱的武士生活空間,而在下町則發展為三角洲,形成渠道環繞的商人生活空間。

然而都市的型態與定位仍可大致分為以下兩個面向。一方面是基於當權者或領導者的構想,根據都市計畫、人為建設的都市,一旦有明確的時代精神與都市理念為後盾便可能落實。另一方面,都市也被定位為民眾生活的空間,在都市中生活、行動的人們所蓄積的各項行為,讓實質的都市空間產生了意義,賦予豐富的意象──想當然耳,文學都市論的取徑便是站在這樣的立場。

從這類觀點來考察江戶的市街形成,則可獲得如下的見解:首先,初期的江戶是植基於城下町的明快理念、貫徹當權者意向而形成的「計畫性空間」,但明曆大火後(尤其是中期以降)江戶已然超越了城下町的框架,坐擁豐富自然資源的周遭環境有了長足的發展,不管是被稱為「田園都市」(川添登,《東京的原初風景》)的山手,抑或稱為「水都」的下町,都是大幅提升都市魅力的「生活空間」。

現代東京正是牽繫著這樣的都市緣起而生存至今,不管近代以來引進了多少洋風建築與新式交通工具,基本骨幹也不會輕言崩壞。近代與現代的東京便是以具備這般特質的江戶為草圖,於其上層層堆疊,建構而成。

都市形成的第二階段雖然是文明開化伊始的明治東京,但在這個階段,則是於江戶所累積的資本上採納西歐的元素,一步步落實現代化。尤其是幕府垮台後閒置的大名屋敷舊屬地,正好具備了代國家的首都東京所需的各種都市機能而得以直接沿用。構成都市基本骨幹的市街區塊與各宅地的形狀大多維持原貌,只要變更土地用途,將其中的建築替換為符合文明開化路線的洋風設計,就能順利與新時代接軌。

開始吸收外來文化的明治東京,簡直是勇於嘗試市街規劃與建築設計的實驗場所,融合了新舊元素,可說趣味橫生。正如造訪現代東京的外國人所指出的,其新舊元素奇妙而獨特地搭配,儼然原原本本地承襲了明治東京的都市藍圖。

雖然明治東京的都市骨幹(或說脈絡)原封不動地沿襲自江戶,但唯獨其中各個建築多半是顯眼的洋風建築,因此當時的人無法去思考建築所形成的街景或都市空間,關注的焦點頂多是各建築、各建地如何展現出文明開化的精神。

明治時代的東京相對完整地承襲了江戶的都市脈絡,各個與眾不同的元素展現出新的時代精神,相對於此,到了引進西歐都市計畫的概念、對都市空間的建設有進一步認識的大正晚期至昭和初期,東京的都市骨幹(或說都市脈絡本身)則被改造為現代化的產物。這個時期的都市可視為第三階段。與國家和財團泰半的建築都沐浴在文明開化光輝下的明治時代迥異,這個階段連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日常都市空間都受到現代化的洗禮,一切不光講究機能性與實用性,更追求美感與舒適。支撐著現代主義精神的大正民主思想,使東京的每個角落都化為近代洗鍊的都市空間。在強烈意識到都市空間、街道景觀的平衡之餘,我們如今在都市中所利用的街道、街角、廣場乃至公園等都市空間,幾乎全都開創於此一時期。正是在這個時代,市民、專家、官員無一不對東京這座都市投以莫大的關注,要說東京如今的都市景觀原型是草創於這個時期,一點也不為過。

到頭來,現今的東京市街,可說建立在前述至少三層歷史性面向上。而這些面向在深層主導了現代東京的方向,也在各個角落顯露其存在,孕育出迥異於歐美城市的獨特都市面貌。

如今映入我們眼簾的東京,只有朝向繁榮的國際性都市邁進、飽含活力的現代這一層。本書將以這樣的東京為考察對象,植基於前面提到的各種面向,從各個角度切入,直至深層,盡可能立體地描繪出其空間結構的特徵。我認為如此挖掘並認識東京都市空間的沿革及其在景觀上所顯現的都市特質,將為今後探討東京之際奠定最根本且共通的基礎。那麼不管是為了推動各個地區展現各自特色的市街規劃,抑或評估在各個街角設計多彩多姿的建築,本書想必都能成為實用的指南。

第一章 「山手」的表層與深層

閱讀都市的方法

地形、街道、土地利用

場所的邏輯

關鍵字「建地」

大名屋敷

旗本屋敷

組屋敷

山谷間的町人地

小結

 

第二章 「水都」的宇宙論

前言

江戶的水系

渠道的運輸功能

河岸與市場

水岸名勝

廣小路的鬧區

都市的演劇空間

隅田川的水岸空間

近代的水岸空間

 

第三章 近代都市的修辭法

前言

都市的規模感

作為新巷弄的地下街

天際線與塔狀建築

交叉口與角地型建築

「屋敷結構」的公共建築

 

第四章 現代主義的都市造形

序──都市的時代

水都.東京

街角的廣場

站前廣場的登場

作為社會中心的小公園

都市型公寓

結語──再度邁向都市的時代

 

後記

文庫版後記

文庫版解說(川本三郎)

書籍代號:0WUK0063

商品條碼EAN:9789865081416

ISBN:9789865081416

印刷:黑白

頁數:328

裝訂:平裝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