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序】「台灣之光」就在你我身邊!
◎何榮幸
台灣社會近年追逐「台灣之光」,但驀然回首,才發現真正的台灣之光就在你我身邊。
二月某個早晨,我和同事在寒風中來到八里河岸林懷民住家,為中時專題「民國一○○,當代風華──把台灣推向世界的十二位精彩人物」進行深度專訪。早在民國六十年代就已創立雲門舞集的林懷民,無疑是藝文界最具國際盛名的台灣之光,任何台灣之光名單都不會遺漏林懷民與雲門締造的傳奇。
沒想到,林懷民根本沒把自己當做台灣之光。
面對我們的提問,林懷民如此回答:「我不是台灣之光,台灣之光是那些把街道掃得很乾淨的清道夫,是那些為了應付聯考夾在學校和父母之間,仍一心想把書教好的老師,是那些為了捍衛家鄉反對六輕的麥寮人,是那些為了環境反對國光石化的彰化人及站出來的年輕人。」
這段話真是閃閃動人。三言兩語,就點出了「捨近求遠」追逐台灣之光的迷思。
在那當下,我腦海裡浮現的,正是這本書的所有受訪者。我認為,凡是為了這片土地永續發展而努力不懈的人們,就是令人敬佩的台灣之光。
早年環境意識還未抬頭,許多以行動捍衛環境生態、主張與自然和諧共處者,常被冠上「阻礙經濟發展」、「不食人間煙火」、「太過理想,不切實際」等大帽子;即便近年永續發展價值逐漸深入人心,反六輕、反國光石化等行動也還是官方、企業眼中的「麻煩製造者」,主流媒體不曾把這些行動跟台灣之光連上等號。
林懷民對於台灣之光現象的深刻思考,則再度提醒台灣社會:沒有任何東西比生態環境更加珍貴。台灣社會應該重新看待這些理想主義者,珍惜與感念他們對於這片土地的付出。
讓我們睜大眼睛,仔細看看發生在你我周遭的台灣之光:
為了落實環保觀念,楊順苓因為慈濟證嚴法師一句話,二十年前開始利用假日推動資源回收,如今慈濟環保志業不但開花結果,垃圾分類回收更已成為家家戶戶日常功課;張揚乾身體力行「綠婚禮」,嚴格檢視每天的「碳足跡」,做不到節能減碳時則購買「碳權」進行平衡,一步一腳印實踐低碳生活……。
為了尋找農業出路,合樸農民市集開創生產者、消費者面對面交易模式,讓從事有機耕作的小農找到另一片天;博士生開起「大王菜鋪子」力挺小農,強調在地食材觀念開心賣菜;神農獎得主賴兆炫則堅持以非基因改造方式耕作,以確保環境及食品安全……。
為了珍惜生態環境,有些學校、社區開始進行「綠色地圖」生態人文製圖;有人種出一條開滿櫻花的「愛妻步道」;有人拿起照相機與畫筆致力生態教育;有人則在強調生態教養的大自然氛圍中帶領女兒成長……。
為了保存族群文化,金曲獎得主雲力思回到部落,教導泰雅族兒童學習原住民古調;尤瑪則是放棄穩定的公職返鄉,樂當「織女」傳承原住民傳統工藝;拔馬小鎮則在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協助下重現平埔文化……。
而為了對抗不公不義,環保律師林三加放棄知名律師事務所的高薪工作,無怨無悔投入中科三期等環評訴訟,並長期致力於環境法制的健全化;中華醫事科技大學副教授黃煥彰不斷揭發公害污染問題,從地方學的視野為環境而戰,因而被稱為「環境佈道師」、「土地驗屍官」……。
這些長期堅持、默默奮鬥的故事,只是本書二十四個單元中的部份篇章。相信讀者看完本書之後,會跟林懷民一樣敬重這些為了環境挺身而出的平凡小人物,並在這些小革命行動中見證台灣人民改變現狀、邁向未來的信心與熱情。
事實上,從《我的小革命》、《我的小革命:顛覆主流》到這本《我的小革命:永續生活》,過去兩年我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為什麼是小革命,而不是大革命、大論述?
林懷民對於「台灣之光」的詮釋,正是我的回答:誰說這些只是「小革命」?跟許多口口聲聲大革命、大論述,卻嚴重缺乏行動能力與實踐決心者相較之下,這些小革命無疑更能拉近理想與現實的距離;更重要的是,這些小革命的總和,已一片一片拼出台灣公民社會的輪廓圖像,這才是任何大改革、大論述背後最堅實的民間力量。
我認為,《我的小革命》系列三本書、七十四個單元,已共同傳遞「在艱困環境中以具體行動追尋理想」這項「台灣價值」。讀者可以發現,這些小革命故事看起來平凡,其實非常不容易;這些小革命主角大多名不見經傳,卻是社會進步的最重要動力。如果這些小革命有朝一日形成大風潮、大革命,屆時台灣社會無須意外,因為他們早已做好了迎接更大挑戰的準備。
在中國時報《我的小革命》專版功成身退、《消失與重生》專版繼起之際,我要再次感謝八旗文化出版社總編輯李延賀、主編吳承紘及編輯團隊的重視與用心,讓過去兩年多的《我的小革命》專版奮鬥成果,能夠以這三本書留下重要典藏記錄。
我也要再次感謝中時歷任總編輯王健壯、夏珍、王美玉,以及前後任採訪主任吳典蓉、張瑞昌對於調查採訪室及《我的小革命》專版的大力支持。容我再強調一次,中時的多元開明文化,是我和調查室夥伴能夠用自己的方式走出新路的溫床。
感謝過去兩年每一位《我的小革命》專版受訪者(有些見報單元限於篇幅未能收錄書中,成為遺珠之憾,但同樣值得致敬),透過你(妳)們的精彩故事,我們看見了台灣公民社會的多元廣度。未來我們期許秉持相同精神,以《消失與重生》專版呈現台灣公民社會的文化深度──這是我們在主流媒體內部小革命的又進一步。
至於調查室團隊,在「星光一班」郭石城、「星光二班」黃哲斌異動後,加入了「星光三班」黃奕瀠,與我、謝錦芳、高有智、楊舒媚(以及「調查室家人/眷屬後援會」)共同迎向「後小革命時代」。我們非常珍惜與不捨小革命專版,但前方已有新的召喚在等待我們前進。
對我們來說,只要拿出行動與決心,小革命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