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人文科普>社會史地> 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

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

Swindled: The Dark History of Food Fraud, from Poisoned Candy to Counterfeit Coffee

作者:碧‧威爾森 Bee Wilson

譯者:周繼嵐

出版品牌: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2-01-31

產品編號:9789868790612

定價 $370/折扣1冊

缺貨中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餿水奶正在毒害這座城市,每年有8000年孩童的死亡可歸咎於這種液體。你以為這是2008年的北京嗎?錯!這是1858年的紐約。
餐桌上交織著謊言,美味原來是騙局。黑心食品的前生今世,首次全揭秘!
廚房裡的思想家、劍橋大學學者碧‧威爾森,將為我們導覽這部讓現代讀者大跌眼鏡的食品黑心史。
 
這是一個消費者追求有機和純正食品的時代,更是一個食品醜聞不斷爆發的時代。然而,你不必慨嘆人心不古,也不必認定西方的月亮比東方圓,這本書要告訴你的是:黑心食品的歷史,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早,造假的惡質程度,過去不輸於現在。當代人餐桌上的謊言,至少可追溯到三百年前的英國,甚至可以前溯到把鉛摻入葡萄酒裡以追求美味的古羅馬時代。
 
碧‧威爾森細細疏理出黑心食品的前生今世,指出食品騙局雖古已有之,但卻在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大行其道。為何?一方面,迅速發展的工業化越來越分隔了食品的原產地與銷售地,為造假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中世紀嚴格的貿易保護主義和品質監控體系已經崩潰,政府或因為貪圖自由市場帶來的利潤而採取不干預政策,或者無能顢頇,故此,從1756年的倫敦麵包門事件到1850年的紐約餿水奶醜聞,再到1904年的芝加哥黑心火腿事件,以至於到1960年代的日本,2008年的中國,甚至2011年的台灣,一部黑心食品的拙劣歷史不斷舊調重彈,反復上演。
 
然而在利欲熏天的黑心世界裡,人性良善的力量在不同時代都化身為反黑心羅賓漢。作者敘述了化學家兼商人阿庫姆、顯微鏡專家哈塞爾、《化學大餐》作者和扒糞高手納德等人的故事,藉著講述這些鬥士的趣聞和傳奇,再現出黑心食品背後的技術較量、以及政治與商業利潤的糾葛。
 
作者也提出令人深省之問:技術進步和觀念變化在黑心食品的歷史裡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當人工合成食品的技術日益成熟,廉價的替代食品滿足了底層和中產階級可自由選擇的心理時,當形形色色的爽脆劑、軟化劑、染色劑、調味劑、除臭劑都以合法的、科學改良的名義添加到食物中的時候,黑心食品又該如何定義呢?不要忘記:一個世紀前從事同類工作的人還在為檸檬酸代替真檸檬而暗自羞愧,現在的調味師已經以藝術家自居了。
 
顯然,黑心食品的歷史還在以各種方式和形態可恥地繼續譜寫。伴隨著工業化和全球化,它從西方蔓延到東方,伴隨著技術進步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它改頭換面、粉墨登場,而我們卻絲毫不知,吃得津津有味。
若此,我們從小熟讀的古詩真的要改寫成「誰知盤中飧,粒粒皆有毒」嗎?不要!無論如何,我們期待吃到更健康、自然、不含詐欺的美食,就必須了解食物詐欺的歷史和手段。
人類歷史上的重大黑心醜聞:
 
1756年,倫敦,麵包門事件。
劣質麵包裡加入明礬,黑麵包就變成白麵包。加了明礬的麵包,就像讓滿口黃牙的英國人露出潔白牙齒的好萊塢式笑容。
1818年,倫敦,假茶葉訴訟案。
把黑刺李葉子煮過、烘烤、揉製、乾燥,再用醋酸銅染色,冒充上等中國綠茶。假茶葉的製作過程,堪稱黑心食品藝術的極品。
1850-1853年,紐約,餿水奶醜聞。
《紐約時報》披露說,這種骯髒的液體一年內導致了八千兒童死亡。餿水奶醜聞持續了十多年。
1898年,美國,防腐劑醜聞。
美西戰爭中,大批軍人因食用添加了防腐劑的牛肉而死亡。
1904年,芝加哥,黑心香腸事件。
暢銷書《叢林》披露了大型肉品工場毛骨悚然的場面。該書在政治上的影響力堪比《湯姆叔叔的小屋》。
1970-1985年,美英,添加劑事件。
《化學大餐》出版,討伐美國日常飲食中的各種化學添加劑。英國的一項研究發現,耶誕節大餐中可能含有高達170種不同的添加劑。
2004-2008年,中國,人造雞蛋、毒奶粉、三聚氰胺事件。
它們代表了中國經濟市場的畸形產物,就像1820年代的英國倫敦和1850年的美國紐約。
2004年,孟加拉,黑心食品。
黑心食品氾濫成災,假貨比例達到百分之五十。
2011年,台灣,塑化劑醜聞。
 

得獎推薦

這是一本必讀之作:書內瀰漫著食物之味,它乃是採用讓人胃口大開的歷史趣聞和充滿肉香的訊息和觀點精心熬製而成,豐富而飽滿,不但令人饜足,而且滋養頭腦。mdash;mdash;星期日電訊。 威爾森使歷史活了起來,引你深思hellip;hellip; mdash;mdash;時代雜誌

div style=LAYOUT-GRID-MODE: char; TEXT-ALIGN: justify; TEXT-JUSTIFY: inter-ideographspan style=FONT-SIZE: 10pt; COLOR: blackstrong碧‧威爾森/strong,/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pt; COLOR: black1974/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pt; COLOR: black年出生,英國知名的飲食作家,其作品屡屡获奖。/spanspan style=FONT-SIZE: 10pt; COLOR: black她為英國時政周刊《新政治家》雜誌撰寫食物方面的評論達五年之久,她在《每日電郵報》撰寫的專欄〈廚房裡的思想家〉,更是被廣為傳播和徵引。她也是《倫敦書評》、《紐約客》、《紐約時報》、《星期日泰晤士報》等英美主流媒體的食物時評撰稿人。此外,威爾森也是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的思想史研究員。著有《三明治的全球史》和《蜂巢》。目前碧‧威爾森已婚並育有兩子。spannbsp;nbsp; /span/span/div divnbsp;/div divspan style=FONT-SIZE: 10pt譯者 周繼嵐/span/div divspan style=FONT-SIZE: 10pt畢業於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現在專職從事翻譯工作。已經出版的作品有:《人腦中的風暴》、《致命疾病》、《食在未來》、《亞當之臍mdash;mdash;人體的自然與文化史》、《血祭之城》、《生命起源》、《植物的故事》和《符號與象徵》等等。/span/div

周繼嵐 畢業於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現在專職從事翻譯工作。已經出版的作品有:《人腦中的風暴》、《致命疾病》、《食在未來》、《亞當之臍mdash;mdash;人體的自然與文化史》、《血祭之城》、《生命起源》、《植物的故事》和《符號與象徵》等等。

書籍代號:0UHU0008

商品條碼EAN:9789868790612

ISBN:9789868790612

印刷:黑白

頁數:344

裝訂:平裝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