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藝術美學>攝影> 解讀經典攝影:看懂不朽作品,重現大師技法

解讀經典攝影:看懂不朽作品,重現大師技法

The making of great photographs: approaches and techniques of the masters

作者:麥凱比 Eamonn McCabe

譯者:張思婷

出版品牌: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13-01-04

產品編號:9789866200854

定價 $350/折扣1冊

缺貨中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跨越160餘年攝影史
56位不朽攝影名家
不只是解讀經典作品
更從經典啟發你的視野和技巧
 
攝影文化工作者 簡永彬 審定
 
在這個影像氾濫的時代,我們已經對一張好照片具有什麼要素感到迷惘,甚至人人都是影像記錄者或創造者的時代,我們又該如何重新定義「偉大」的攝影作品?回顧攝影160年的演變,解讀56位不朽攝影家的作品,答案就在其中。
 
為什麼攝於1867年看似平凡的肖像,卻是攝影史上重要的作品?為什麼攝於1905年的普通巷弄,卻充滿了攝影的取景美學觀念?為什麼1982以拍立得拼湊而成的作品,會改變攝影/藝術的界線?唯有看懂經典之所以經典,唯有在攝影史中找到創意啟發,鏡頭才會找到新的視界。
 
本書精選英國國家傳媒博物館館藏經典攝影作品,從作者身為專業攝影師的角度,來檢視這些作品給了我們什麼啟示、攝影藝術的發展走向,以及在拍攝時我們需要留意哪些技巧面,不論你是使用底片或是數位相機,掌握到經典作品的創作菁華,都能拍出好作品。
 
本書特色:
◎ 精選英國國家傳媒博物館館藏
◎ 160年攝影史四大領域經典重現:紀實 X 風景建築 X 藝術 X 肖像
◎ 完全解讀四大面向:「作品賞析」「作品背後的故事」「攝影師小傳」「重現大師技法」
◎ 各大流派56位經典攝影家,包括:
 蘭琪(Dorothea Lange)
 麥庫林(Don McCullin)
 施蒂格立茲(Alfred Stieglitz)
 海因(Lewis Hine)
 卡帕(Robert Capa)
 史川德(Paul Strand)
 亞當斯(Ansel Adams)
 柯特茲(André Kertész)
 布拉塞(Brassaï)
 卡殊(Yousuf Karsh)
 納達爾(Nadar)
 霍克尼(David Hockney)等等
 

這本書不只提升你的攝影技巧,更提高你的鑑賞力,教你解讀攝影史的轉變,看懂作品為何成為經典!

麥凱比

一九八八年至二○○一年擔任英國「衛報」圖片編輯,擅長解讀圖片的意含。他拍攝的許多運動攝影作品,得到各種獎項。同時,他還是皇家攝影學會會員、泰晤士河谷大學榮譽教授。他經常在電視節目及廣播講解攝影,以及解讀攝影作品中的故事。

張思婷


台大外文系畢業,現正就讀師大譯研所博士班,曾替作家郭楓翻譯畫冊的〈序〉,並與人合譯《近代肖像意義的論辯》,其餘譯作包括《攝影不能只靠直覺》《不完美主義者》等,皆由木馬文化出版。

■導言

攝影史上經典作品帶給我們什麼啟發?

 

  什麼是偉大的攝影作品?偉大的攝影作品一定要很有名、很有影響力嗎?一定要是知名攝影師掌鏡嗎?這世界上每天都有人拍出偉大的攝影作品,只是看到的人只有一小群。而有些偉大攝影師的知名作品,未必能代表其傑作。儘管對於偉大的看法人人莫衷一是,但這本攝影選集所收錄的,都是英國國家傳媒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Photography Film and Television)的館藏,所以,這些作品至少可以說因為名留後世而「偉大」,代表了攝影的發展和歷史,見證了攝影史上的大師級人物。

  編選這本書很不容易。英國國家傳媒博物館館藏甚豐,不是只有這本書選錄的才稱得上是傑作。本書目的不在選出史上最佳攝影作品,因此不管選錄與否都不具有特殊意義。身為攝影師,我關心的是這些作品的拍攝方式能帶給我們哪些啟發?當時的藝術關懷是什麼?實際的拍攝考量是什麼?作為現代攝影師,我們又能從這些作品中學到什麼?換言之,書中的每一幅照片都是討論的起點。

  除此之外,分類也是一項難題。本書雖然分成四章,然而,將全書分為「紀實」、「風景建築」、「藝術」、「肖像」四類,這種作法多少有些武斷。有人可能會主張所有攝影作品都帶有「藝術」成分,有人則會反駁攝影就只是攝影,不能算是「藝術」。

  本書會一再出現某些術語,分別涉及不同攝影家所屬的流派,例如畫意攝影主義(Pictorialism)、結輪兄弟會(Linked Ring)、攝影分離派(Photo-Secession)等。藝術家和攝影師都不是孤立的創作者,應該置於歷史脈絡底下來觀察,因此,我們將簡介攝影史上的發展關鍵,以及關於攝影方法的爭論;自從攝影術發明以來,眾家對於攝影的方法向來是各執一詞、從未罷休。

  本書收錄年代最早的作品,是英國攝影師塔伯特(William Henry Fox Talbot)的「敞開的門」(The Open Door)。門敞開著是什麼意思?掃帚的主人是誰?畫面上怎麼都沒有人?人到哪裡去了?你也許會這麼納悶。然而,在一八四〇年代,光是記錄影像就足以讓人嘖嘖稱奇,能夠精確呈現複雜的細節已經非常了不起,無需過問背後的涵意。現在來看,「鏡頭之前,萬物平等」這樣理所當然的事,居然能讓塔伯特那麼佩服,實在是很奇怪。鏡頭本來就不會大小眼,一旦框入取景框,不管主角也好、枝微末節也好,一律完美無私地呈現。

  攝影史初期的先鋒追隨古典藝術流派的優良傳統,模仿繪畫繁複精細的構圖,例如瑞典攝影家雷蘭德(Oscar Gustave Rejlander)的「人生的兩條道路」(Two Ways of Life),英國攝影家羅賓森(Henry Peach Robinson)的「五月回鄉」(Bring Home the May),都屬於此時期的作品。然而,太過纖巧必定會招致反彈。果然,在英國攝影家愛默生(Peter Henry Emerson)領軍下,「自然主義」攝影興起,以貼近真實生活為訴求。愛默生就如同印象派畫家,捕捉的是稍縱即逝的瞬間氛圍,可是很多人不認同這種想法,因此,雷蘭德、羅賓森等訴求焦點銳利的攝影師,便和愛默生的陣營爆發唇槍舌戰,後期英國攝影師戴維森(George Davison)也轉入愛默生陣營。

  十九世紀末,顯影技術得到突破性發展,攝影作品氾濫一時,其中絕大多數無甚藝術價值,於是老調再度重彈,疾呼攝影只不過是科學技術,根本稱不上是藝術,攝影師也不是藝術家,只是技工或是機械操作員之流。面對這波反對聲浪,藝術攝影家自然會主張操縱成像的過程。戴維森的「洋蔥田」(The Onion Field)利用針孔相機,營造出印象派畫作的朦朧美;法國攝影師德瑪奇(Robert Demarchy)的「人物攝影」(Figure Study)使用重絡膠彩印相法,這種技術讓他得以親手介入顯影過程,在底片上刮出刮痕,製造出繪畫般的筆觸。這類如同印象派繪畫的攝影作品風行一時,直到一九一〇年才退燒。

  英國的畫意攝影主義以結輪兄弟會為代表,一八九二年成立,頗有前拉斐爾畫派的味道,宣示和戴維森、羅賓森等人成立的英國皇家攝影學會分道揚鑣。施蒂格立茲(Alfred Stieglitz)是第一位選入聯圈攝影協會的美國攝影師,他在美國力倡藝術攝影,長達數十年而不輟。他退出紐約相機俱樂部(Camera Club),從歐洲風起雲湧的分離藝術運動擷取靈感(尤其是席勒和克林姆的「維也納分離派」),從而獨自成立「攝影分離派」,成員包括懷特(Clarence White)、史泰欽(Edward Steichen)等人,他們早期的作品都帶有畫意攝影特有的柔焦特質,受到施蒂格立茲大力提拔,不僅將其作品登在施蒂格立茲斥資創辦的「攝影季刊」上,而且還在施蒂格立茲開設的紐約291藝廊展出。不過,施蒂格立茲本人的作品「三等艙」(Steerage,1907),構圖嚴謹,且帶有社會含意,標誌新派別「直接攝影」(straight photography)崛起,一九一七年「攝影季刊」出版最後一期,內容致力介紹現代主義的新銳攝影師史川德(Paul Strand),並刊載其名作「白色圍籬」(The White Fence)。

  同時在英國,科本(Alvin Langdon Coburn)也在進行現代主義實驗。他受到立體畫派啟發,自創漩渦攝影(Vortograph)。而在歐洲,現代主義實驗開啟了新客觀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潮流,前者如德國攝影師倫格帕契(Albert Renger-Patzsch),後者如匈牙利攝影師布拉塞(Brassaï),其名作「水滴」(Les Gouttes)堪稱超現實主義的代表。一九二○年代末期在加州成立的「光圈64攝影小組」(Group f.64),成員包括亞當斯(Ansel Adams)、威斯頓(Edward Weston)等人,他們將「純粹」(或說「直接」)攝影推到極致,用8x10的大型相機拍出成像細膩的宏偉作品,「光圈64」得名自當時大型相機鏡頭能做到的最小光圈,當年若要拍出清晰的影像,光圈非得縮到f64才行。

  社會紀實攝影起源於十九世紀末葉,代表人物包括蘇格蘭攝影師湯姆遜(John Thomson)和安南(Thomas Annan),一九三〇年代在美國達到顛峰,例如海因(Lewis Hine)記錄了工人和工業生活的點滴,而羅斯福總統支持的「美國聯邦農業安全管理局」攝影計畫,拍出了美國經濟大蕭條時代下令人動容的攝影作品,其中最知名者,便是蘭琪(Dorothea Lange)的「移民媽媽」(Migrant Mother)。

  亞當斯講求宏大的攝影風格,在一九二五年萊卡發表35mm相機後,出現了足以與其分庭抗禮的新派別。萊卡的新款相機輕便實用,開啟了新一代紀實攝影──新聞攝影(photojournalism)。新聞攝影以充滿動感的風格獲得擁護,其中的代表就是卡帕(Robert Capa),他鏡頭底下的西班牙內戰和諾曼第登陸強而有力,享譽全球。二戰結束後,新聞攝影仍然在攝影發展史上扮演關鍵角色,攝影通訊社(例如卡帕、卡提耶-布列松、羅傑、西摩爾共創的馬格蘭攝影通訊社)紛紛成立,「攝影郵報」(Picture Post<$>)、「生活」(Life<$>)等畫刊雜誌也持續熱銷,捧紅了哈迪(Bert Hardy)、哈頓(Kurt Hutton)、伯羅斯(Larry Burrows)等攝影明星,其大作皆收錄在本書中。

  愈靠近當代,要評斷作品的價值或是對於攝影史的貢獻就愈加困難,就連這種評斷是否有意義,至今仍尚未蓋棺定論,尤其當代評論的重點在於一張(或一組)照片的概念,而非單張照片的美學價值或是高明的拍攝技巧,因此要評斷作品就更加困難了。本書所收錄的近代作品,涵蓋卡波尼格羅(Paul Caponigro)、斐歌文(Fay Godwin)、布萊墨(John Blakemore)等人的創作,他們承襲的是過往的大師傳統,以高超的技巧拍出唯美的影像,所以爭議性較小。而選錄當代作品的另一難題,在於當代藝術家也利用攝影來創作,導致藝術和攝影的分野越區模糊,難以將「藝術攝影」(art photography)和「攝影藝術」(art using photography,編按:即以攝影作品作為藝術創作的素材)畫分清楚。英國藝術家霍克尼(David Hockney)預視到這股潮流,利用拍立得來創作攝影拼貼,本書選錄其作「我的母親.約克郡柏頓修道院」(My Mother, Bolton Abbey, Yorkshire),或許可為當前的潮流下一注腳,並作為本書的收尾。

  編纂這本書非常有趣,除了事前準備工作,還要發掘影像背後的故事,仔細觀察攝影師想要營造的效果,並研究最後如何達成。從攝影師的角度來看,這本書裡的每一張照片,都有可以學習的地方。雖然要拍出一模一樣的照片是不可能的,但是你可以從中學習技巧,進而重現大師技法,相信你會得到不少啟發,拍出來的作品將不同於以往。加油吧!

 

書籍代號:0EVD0013

商品條碼EAN:9789866200854

ISBN:9789866200854

印刷:彩色

頁數:144

裝訂:平裝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