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商業財經>經貿理財> 綠色精神: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永續藍圖

綠色精神:諾貝爾經濟學家的永續藍圖

The Spirit of Green: The Economics of Collisions and Contagions in a Crowded World

作者:威廉.諾德豪斯 (William D. Nordhaus)

譯者:周宜芳

出版品牌: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22-07-06

產品編號:9789860763867

定價 $520/折扣2冊

儲值會員,馬上選領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笨蛋,問題在「成本」!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氣候變遷經濟學之父重磅巨作

 

弄懂ESG前,先懂環境財

ESG投資正夯,也形同驗證諾德豪斯的理論:「環境財」也是一種資產,

為了避免市場失靈,從現在開始要為「環境財」定價。

 

從氣候災難、全球疫疾大流行、森林野火,再到企業違紀瀆職,

這些全球性重大問題,往往來自錯誤的「成本認知」,

我們需要的是,確保那些應該負責的人承擔完整的成本,

而不是讓他們繼續把成本轉嫁給他人。

 

氣候變遷是「經濟問題」,

如何分配資源與創新技術,與未來的氣候對賭,找出永續之道?

 

《綠色精神》描述一種綠色思維,從環境運動的歷史到綠色新政,

本書作者諾德豪斯解釋,綠色精神如何為現代政府、企業,與個人,開創永續新觀點,

綠色思想的核心肯定,塑造我們這個全球化世界的,是經濟體內外無數的互動。

重新思考效率、永續性、政治、利潤、稅賦、個人倫理道德、企業社會責任、財務等主題,

幫助我們克服我們最嚴峻的挑戰,與此同時卻不必犧牲經濟繁榮,

剖析經濟衝突的外溢成本正是《綠色精神》的重頭戲。

 

本書也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

以實踐碳訂價、追求低碳科技、設計有效率的稅制,

以及透過氣候俱樂部促進國際合作等議題。

本書正是我們對於環境和經濟所需要的開創新觀點。

 

本・書・結・構

 

  1. 綠色運動的基礎。綠色運動有兩層意義,狹義來說是指環境保護,廣義則是以資源為本延伸出去的政治、氣候、經濟、財政、開發等政策,本書回顧各領域的綠色運動,耙梳公私各部門領袖的洞見,更提及在covid-19疫病侵襲下,綠色意義的轉變,與綠色經濟學的意涵。
  2. 如何以綠色精神為主軸,正確制訂政治與經濟政策。政府與民間在面臨環境、污染和氣候變遷的議題時,經常避免認知偏差,而做錯決定。環境問題在大多時候不起因於市場行為不當,而在於人們錯誤認知下的錯誤決定。本書將這類錯誤決定命名棕色行為,與綠色精神相悖。
  3. 全球應該簽訂更激進的綠色契約或組成聯盟。諾德豪斯希望能以綠色精神建立一個促進福祉的社會。 它依靠四個支柱:公平定義財產權法律;有效市場;糾正重要外部性的規範;確保經濟福利分配的公平性。應該以競合思維看待氣候變遷,才能真正達成各國本身的利益。

 

 

「精采的敘述、清晰的思路、沉穩的熱情,關於環境主義這個主題,無論是其基礎、內涵,甚至是世人對它的誤解,本書都是我所讀過最好的一本書。關於人類以及這個星球上其他物種的未來,如果你想要找一本指引,本書就是了。」——凱斯.桑斯汀(Cass R. Sunstein),哈佛大學法學教授,《推力》、《雜訊》等書作者

 

「諾德豪斯的綠色綱略不但理性而且平衡……本書的作者顯然非常關注氣候,相信經濟學能提出解答,並看到一些友好的正面趨勢。」——理察.畢爾斯(Richard Beales),路透社,突破觀點評論(Breakingviews

 

「以其在氣候變遷經濟學的重大貢獻而得到諾貝爾奬的諾德豪斯,思路清晰而論理有據地指出,我們有理由、有經濟工具,也有科技,可以實現綠色地球的理想。他以其智慧與洞見,在字裡行間為我們勾勒『管理良善的社會』的實踐之道,同時增進現今及未來世代的福祉。他證明經濟工具在達成全球綠色目標所具備的力量,而這些工具當中,有許多都出自他的設計或改良。」——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D. Sachs),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聯合國永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U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主席

 

「本書結合道德論與傳統經濟學,構成一部『綠色社會』原則的長篇論文。諾德豪斯在贊成市場經濟的同時,也倡議規管,以對治有害的負面外部性。他的論述因為他對永續的熱情,以及『課厭惡財稅,而不是喜好財(tax bads, not goods)』等簡潔有力的準則,而變得鮮活。」——基歐漢(Robert O. Keohane),普林斯頓大學榮譽教授

 

「本書透過綠色鏡片綜觀經濟學。本書通篇以有力的例證,以及有條理而生動的敘述,帶出豐厚的知識,深具啟發力,甚至令人深受感動。諾德豪斯指出,人類在演化的進程裡磨練出一種能力,能夠創造一個寓於大自然的美好社會,但我們仍然必須深思熟慮,才能建構一個管理良善的社會。過去幾千年來,隨著人類在人口規模的成長、科技的精深,以及改變大自然的能力增長,這點尤其真實。諾德豪斯是綠色精神的崇高導師,而綠色精神正是這項對全人類至關重要、深層而根本的計畫之所需。」——古樂朋(Nicholas A. Christakis)耶魯大學教授,《藍圖:美好社會的演化起源》(Blueprint: The Evolutionary Origins of a Good Society)作者

 

威廉・諾德豪斯(William Nordhaus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創造描述經濟和氣候間相互作用量化模型的第一人。

  於1941年生於美國新墨西哥州,在耶魯大學取得學士學位,1967年取得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並在同年回到耶魯大學任教至今,曾擔任當時總統卡特經濟顧問委員會委員。研究著重於經濟成長和自然資源,以及氣候變遷經濟學。他1970年代初期開始研究環保議題,自此之後就不斷嘗試估算全球暖化的經濟成本。為了更上一層樓,他建構結合經濟與科學的電腦模型,來找出因應氣候變遷的最有效率途徑。他的研究主題還有薪資與價格行為、健康經濟學、政治景氣循環、生產力和「新經濟」。

2018年與保羅‧羅默(Paul M. Romer)共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諾貝爾評審委員會表示,諾德豪斯與羅默的最大貢獻是,設計出能夠解決最基本、也是目前最迫切問題的模型,這個根本問題就是全球經濟的永續成長以及人類福祉。評委會指出,他們不僅創造了分析模式、促進經濟成長,也對抗了氣候變遷,他們把總體經濟學擴大到全球規模,以解決世界最大難題,他們藉由建構出能解釋市場經濟與自然及知識互動的模式,大大拓展了經濟分析的範疇。

周宜芳

  臺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後負笈劍橋大學經濟學研究所。曾任職於金融業、出版業,曾任天下文化財經書系主編。現為自由譯者。譯或合譯有《雜訊》、《激進市場》、《不當決策》、《開拓者》、《誰說人是理性的》、《設計思考全攻略》、《雪球》等,目前累計近三十多種。賜教信箱:yifang.chou@icloud.com

 

1 序言

 

我生長在新墨西哥的荒漠高地區,綠色在我眼中,是一片乾旱地景裡一抺舒心的寬慰。當我們開車前往山裡的家庭度假小屋時,我父親會說:「這裡簡直綠意盎然。」這句話通常表示他希望溪流裡有足夠的水可以釣鱒魚。「綠」對我父親的意義就是平底鍋裡的鱒魚。

自我那段垂釣歲月以來,「綠」對我的意義已經有所變化。綠有了它自己的生命,成為一種社會運動,反映的是個人行動、企業經營、政治活動和法律的新路線。它是一系列相互交織的觀念,內涵關乎現代工業社會危險的副作用,以及我們要如何補救、或至少阻斷這些副作用。本書中,「綠」有兩種意義:首字母大寫時(Green),指的是為了應運當代世界的衝撞與蔓延而生的運動;首字母小寫時(green),指的是樹木和植物的顏色。

十年前,我在構思本書時,希望因應的是經濟成長與全球化所引發的挑戰,以及其中那些未為想見的副作用。我最關切的副作用是氣候變遷,而本書的許多想法,都是在尋找減緩全球暖化政策時所產生的。在本書寫作即將完成之際,全球正籠罩在另一場災禍之中,也就是COVID-19所引發的疫疾全球大流行。

瘟疫之古老,猶如氣候變遷之新近,但是兩者的解決辦法有共同的核心:社會必須結合私人市場靈活的創造力,以及政府的財政與規管權力。私人市場是糧食和居所等財貨供給充裕的必要角色,而只有政府能夠提供諸如汙染控制、公共衛生和個人安全等集體財(collective goods)。一個管理妥善的社會要能運作,私人市場與集體行動必須兼而有之,缺少任何一者,便如孤掌難鳴。本書討論如何運用民間與公共形式的社會組織,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案,化解相互關聯的工業社會所面臨的複雜挑戰。

本書將從幾個不同的領域檢視環境運動(或是綠色運動)的影響。雖然大部分人認為,汙染是現代生活最主要的外溢效應,世界卻已經明白,疫疾的全球大流行可能是日常個人與經濟交易的致命副產品。綠的意義不只是乾淨的地球,也是一個沒有像COVID-19這種摧毀力十足的傳染病的世界。

 

▍綠色星球的藍圖

 

本書各章從綠色觀點檢視各式各樣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問題,有的來自既有領域,如汙染控管、減少交通壅塞以及全球暖化,有的則涉及新前沿,如綠色化學、綠色稅制、綠色倫理與綠色金融。

我們從哥本丘(Copenhill)展開我們的旅程:這是一棟最近在丹麥哥本哈根落成的未來主義建築。它結合了內部辦公室與垃圾發電廠、健行步道,並附有爬升吊椅、綠草如茵的滑雪道(從入門級到專家級都有)。由於哥本丘與垃圾的關聯,很少有人會把它與綠色年代的象徵畫上等號,但是它展現了如何以創新的方式,整合我們生活方式的不同元素——從生產、工作到滑雪。

哥本丘是綠色建築的里程碑。綠色建築倡議者詹姆斯.韋恩斯(James Wines)的描述實在貼切:「綠色建築是一種建築理念,主張永續能源、能源節約、建材的再利用與安全,此外,建築地點的挑選也要考慮到它對環境的影響。」在此,「永續」(sustainability)是關鍵。就綠色建築來說,永續意味著透過有效的設計以及可再生資源的運用,把建築物對環境的有害影響降到最低。更一般而言,一個貫穿本書的主題就是,所謂的永續社會,就是在運作上要能夠確保未來世代能享有起碼與當今世代一樣豐足的生活水準。

建成環境(built environment)是人類文明最耐久的有形特質。除了少數幾項工具,最古老的人造物就是建築,包括埃及金字塔、羅馬水道、印第安普韋布洛(pueblo)建築群和哥德式大教堂。大部分的結構體都能留存至少半個世紀之久,相較之下,汽車大約是十年,智慧型手機則是兩年左右。建築物不但醒目、存續時間又長,因此成了綠色原則應用重要性的實用範例。

綠色精神一方面是結構體與其他有形財貨實用的藍圖,另一方面做為相互連結的社會在設計體制、法律和倫理時的概念架構,卻更有影響力。西方經濟體的分析基礎建構於亞當.斯密(Adam Smith)和十九世紀自由派的思想之上,他們的方法強調免於獨占與詐欺的競爭市場。先前時代的經濟見解仍然是繁榮社會的重要元素,但是它們愈來愈必須與修正市場與非市場缺陷的哲學彼此平衡。

本書描述綠色哲學以及它在全球化、科技發展精深複雜的社會裡的應用。有些例子,就像哥本丘,或是新機動車或化學品,這些應用就像鋼筋水泥一樣具體。

然而,有些最重要的綠色理念的實踐屬於組織、體制或態度層面。改革稅制、發展更精確的國民產出衡量指標、改善綠色能源的誘因、運用市場工具以減少汙染,以及提升個人和公司的倫理規範等等;這些改變社會的方法需要的不是鋼鐵或水泥,而是態度和法律的改變。

 

內容連載

 

3 綠色社會的原則

 

第一次接觸到綠色運動時,我還沒有領會到綠色運動對現代思想的滲透有多深。報紙報導著疫情大流行與氣候變遷,至於綠色倫理、綠色金融、綠色稅收與綠色企業規劃等其他領域的著作,我的書架上一本也沒有。

從個人守則到全球汙染與疫情大流行的挑戰,這些主題全都在綠色運動無所不包的範疇之內。但是,綠色運動的結構為何?綠色運動的原則要如何融入「管理良善的社會」這個概念?綠色思想的重要信條為何?我們就從這些問題開始討論,為我們在不同領域的思考做準備。

 

四大支柱

 

在思考綠色目標時,管理良善的社會有四大支柱。第一,它需要一套法律體系界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套法律應該能執行公民行動與公民權利,界定財產權與合約,並促進平等和民主。好的法律能保障交易的可靠性以及糾紛得到公正而有效率的裁決,讓人民在這種環境裡互動。

第二根支柱是發展完善的私有財市場;私有財(private goods)就是公司與消費者為其供應與享受而支付全部成本的財貨。私有財的效率供應以市場的供給與需求做為關鍵機制。為追求自利而進行交易和交換的個人與公司,就是在私有財市場裡透過亞當.斯密所說的「看不見的手」促進效率。

第三,社會必須找到處理公共財(public goods)或外部性(externality)的技巧,也就是成本或利益外溢到市場之外而沒有為市場價格所涵蓋的活動。它們有的是諸如汙染和傳染等負面外溢效果,也有像是新知識等正面外溢效果。在一個管理良善的社會裡,政府會立法,透過規管和徵稅等權力,促成協商與損害賠償,以確保重大的負面外部性能得到修正。此外,在政府行動缺席或不完整的領域,個人和民間機構就必須留意他們的外部影響。

最後,在一個管理良善的社會裡,政府必須以修正性的稅賦和支出確保經濟與政治的機會和成果得以公平而公正地分配,以追求體制裡的平等。過去半個世紀,經濟不均愈來愈嚴重,這個目標也隨之變得格外重要。茲舉一例:1963年,財富排名前1%的家庭,財富規模是平均值的15倍,而這個數字到了2016年擴大到50倍。有害的外部性不應該讓現存的不均雪上加霜。

 

綠色社會的支柱

 

綠色社會的目標要寄託於管理良善的社會的目標,而側重於特定的損害和救濟。第一根支柱(法律結構)要讓個人和其他主體為自身的行為負責。例如,法律明文規定,民眾要為開車時所造成的損害負責,而魯莾行為也會得到適當的懲罰。第二根支柱(市場)則是運用價格、工資和所得等訊號,做為民眾市場行為的指引(供給者與消費者都有)。一個運作適當的市場能大幅簡化生活,因為它能透過國內與國際交易,提供豐富的商品與服務。

第三項原則(處理重要公共財,特別著重於有害的外部性)是綠色精神的核心。這項原則涵蓋了各式各樣的外溢效果,小至隨地亂丟垃圾、大到全球暖化都包括在內,以因應有形與無形、短暫與長期、煩心與致命的議題。我們會在全書中看到從許多來源而來的有害外部性。

最後一項原則提醒我們,人的機會和結果包羅萬象。我們很容易變得執著,只想找到最有效率、最有效能的工具和結果,但是我們必須留意它們對分配的影響,特別是對低所得的人和國家。環境正義也屬於一般正義與公平目標的一部分。

 

8 綠色經濟學與永續觀念

 

什麼是綠色經濟學?從某個意義來說,它是本書的主題。它是一個正在蓬勃發展的經濟學支系,範疇涵蓋環境、汙染和氣候變遷,還有外部性的分析和處理。前文談到的皮古是綠色經濟學的開派宗師。皮古分析了決策的效應在社會與個人層面上的落差,也分析了像是環境稅(綠稅)等工具,以弭平差距,或把活動內部化。

此外,還有一個自稱「綠色經濟學」的專門領域。其倡議者往往強調市場失靈和政策失靈,並對市場機制能否產生效率與平等的結果抱持懷疑。我們會先介紹綠色經濟學的一些重要觀念,接著詳細審視永續性這個關鍵議題。

 

綠色經濟觀點

 

主流經濟學主要處理市場經濟的活動,醫療保健、勞動市場和金融都是其重要領域。一如前面各章的分析,主流的環境經濟學包括外溢效果,也就是市場交易的影響及於市場之外的場域,如人類和其他生物的健康、生態系,以及未來的氣候條件。

綠色經濟是經濟學的一支,強調受人類影響的非市場體系裡的行為。 關於這個領域的代表性研究,讀者可以參閱麥可.傑科布斯(Michael Jacobs)的專著《綠色經濟》(Green Economy)。 這項研究與當前的研究工作有很多共同點。不過,它對於環境議題能否融入主流經濟學(即「新古典」經濟學)抱持高度懷疑。

本書大量採用的主流觀點認為,環境財和服務就像正常財一樣,只不過遭受到市場失靈之害。從主流經濟學的觀點來看,這個問題的解決辦法就是修正市場失靈,然後一切照常進行。例如,如果城市霧霾是二氧化硫排放訂價過低的結果,那麼我們就得為二氧化硫排放物訂定適當的價格,經濟就會跟著適當運作。

雖然這種新古典經濟學的觀點過於簡化,但它確實抓到主流經濟學對重大環境議題的立場。那麼,在傑科布斯與其綠色經濟學的同僚眼中,這個觀點錯在哪裡?從真正的綠色經濟觀點來看,有四項重大缺陷必須修正。雖然我對此並非全面贊成,但它們是綠色精神的內涵,必須謹慎思考。

第一項批評是偏好(也就是供需裡的需求)沒有反映未來世代的利益。目前的決策是由當今的消費者和當今的選民所決定,未來的世代對此毫無話語權。因此,如果今日的政治人物拒絕採取行動而破壞未來的海洋【原文的意思是拒絕採取破壞未來海洋的措施,但這樣接下文的意思就很怪,疑原文有誤,應為refuse to take steps and wreck the future oceans,譯文從後者,請編輯斟酌】,未來的選民也無從罷免他們。

第二個相關的缺陷是金融市場和公共決策沒有適當權衡現在和未來。這種對現時的偏好反映在過高的折現率(包括市場利率)上,一如稍後會討論到的行為偏誤,折現率過高會高估現在的成本、低估未來的利益。世代傾斜意味著確保地球體系未來健康、防範氣候變遷和保存珍貴環境資產的投資利益被低估。我們之所以太小看未來,是因為我們用一副有問題的望遠鏡眺探未來。

第三個重大缺陷是認為主流經濟學低估了公共財的價值,如環境品質、環境財和服務。這些價值之所以被低估,是因為它們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下定價過低。例如,某些物種的滅絕可能是因為繁殖種源的價格過低、因而在魚市場裡的價值被低估。這一點套用於全球公共財甚至更有說服力,像是氣候變遷或臭氧層的保護,其市場價格不只是過低,根本為零。這一點雖然必須強調,不過這也是主流經濟學的重要理念。許多公共財有訂價錯誤的問題,而且價格實在過低。在大部分部門和大部分國家,二氧化碳排放的價格都是零,遠遠低於社會成本,這個事實正好印證了這個缺陷。

最後一個質疑是主流經濟學輕忽的一個核心面向(多少已為前三項批評所涵蓋),也就是確保永續性或永續成長的需要。永續性在環境主義歷史裡淵遠流長,也擴散到經濟發展領域。就連許多組織都設有所謂「永續辦公室」。「永續性」究竟是什麼?我們要如何衡量永續?我們走在永續的道路上嗎?

 

永續性的內涵

 

綠色經濟學與主流經濟學所關注焦點的主要差異,和永續觀念的應用有關。綠色經濟學聚焦於環境消費的核心重要性,而主流經濟學假設,各種財貨和服務組合(非環境的與環境的)才是經濟活動的目標。

首先,主流經濟學家評量的是範疇廣泛的資產、品項豐富的財貨和服務的消費永續性。在這個方法下,較為豐富的資產和財貨可以替代那些變得稀少的資產和財貨。索羅的說明如下:

堅持某些獨特而無法替換的資產本身就應該保存,例如優勝美地(Yosemite),完全站得住腳。但是,那種情況無法普遍適用:「當我們告別世界」,讓它的點點滴滴「一如初見」,既不可能,也不可取。大部分常態的自然資源,我們之所以欲取之,是因為它們有用,而不是為取而取。我們重視的是它們提供可用財貨等服務的能力。

消費者傾向尋找成本較低廉的方法滿足自身的需要,這是替代的基本原則。用價格變低、品質更高的財貨取代價格變高而品質停滯的財貨,以滿足需要,這就是替代。經濟史裡的許多篇章,講述的就是新科技如何創造高品質、低價格的新財貨和服務,以替代原有的財貨和服務。有的篇章描述航空旅行取代火車(火車之前超越的是驛馬車),馬桶取代茅坑,手機取代固網電話,還有電子郵件則是超越了實體郵件。一個合理的問題是:消費替代原則是否處處適用,消費是否有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元素?

這裡,我們看不到清楚的答案,而答案確實會隨著時間演變。大部分人都會同意,社會應該保護某些獨特而無可替代的資產(如優勝美地),以及宗教或文化物件(像是聖殿)。在美國,言論自由、審判權以及投票權是不可侵犯的準則,至少原則上是如此。我們即使身陷絕境、走投無路,也不能賣身為奴。除了最極端的市場基本教義派,沒有人會想為了開採礦產而標售優勝美地,或是為了興建高樓大厦而賣掉紐約中央公園。

但是有些物品並不是不可侵犯的。為了清楚表達觀念,我們把不具神聖而不可侵犯條件的財貨稱為「純經濟財」。索羅解釋道,如此區分的主要原因,在於為未來世代保存純經濟財並不是永續性的要件。過去世代沒有義務為這個世代維持茅坑、驛馬車或煤油燈的最低供給水準,因為我們有更便宜、更理想的替代品可用。

同理,我們也沒有義務對未來世代提供最低數量的馬桶、汽車或笨重的筆記型電腦。永續性的條件是適足的食物、居所和醫療保健。要滿足永續性,我們不是非木材建造的房屋不住——用合成材料建的房屋也可以。我們不是非野生魚不吃——我們也可以接受養殖魚。我們更不是非小房子不住、非大車不開——住大房子、開小車也行。

然而,根據傑科布斯所代表的綠色經濟學立場,某些環境活動和資產屬不可侵犯性質,而不是純經濟財。從他們的觀點來看,提供較低品質的環境服務,讓人得以享受更大量的環境財貨和服務,是不可接受的。例如,生物中心主義觀點或許會主張,主要物種的存在高於經濟利益的取捨,或是主張原林的存在以及未來的原林享趣,不應該為了正常財而被犧牲。

在這裡,不可違反的標準有紅線存在嗎?如果有,那條線應該畫在哪裡?我的回答是,對於社會決策、把某些活動的地位升高到絕對必要,這是一條必須嚴謹界定的紅線。我們應該要問,環境目標之所以有價值,是因為它們的功用,還是僅僅因為它們本身。

至於紅線應該畫在哪裡,一些引發熱烈辯論的領域如下。兩個重要領域是物種生存以及防止氣候變遷。我認為,即使我們想要畫一條紅線來簡化決策,社會終究無法逃避成本與利益的權衡。同理,要容許多少汙染,或是保護區的區畫,都沒有明顯的分界線。我們在疫情大流行裡面臨的兩難就是一個無法迴避的選擇:社會為了減少感染而要封鎖到什麼程度,或是為了就業而要開放到什麼程度。在那些情況裡,我們面臨的道德兩難會引發派系之間強烈而真實的歧異,且最終無法以宗教、環境主義、科學和經濟學來化解。

 

22 綠色星球?

 

截至目前為止,我們所討論的綠色主義大部分都屬於個人、地方或國家層面。然而,有些最棘手、最危險的外部性屬於全球層面。我們在前面的章節曾討論到一種重要的全球危害,也就是流行疾病。本章與下一章要來評述全球暖化所凸顯的全球綠色主義。

 

氣候變遷是全球外部性

 

氣候變遷是特別難處理的外部性,因為它是全球的外部性。當今人類面臨的許多關鍵問題,如全球暖化和臭氧耗竭、COVID-19、金融危機、網路戰和核武擴散等,其實都是全球問題,而且不受市場和國家政府的控制。這種影響遍及全球、無法分割的外部性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在快速的技術變革與全球化進程下卻變得愈來愈重要。

由於全球暖化涉及許許多多的活動,因此可說是各種外部性裡的歌利亞巨人。它影響整個地球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卻沒有單一個人、甚至也沒有單一國家可以靠著單獨行動而減緩變遷的腳步。

長期以來,全球外部性一直是各國政府的挑戰。在之前的幾個世紀,各國面臨宗教衝突、軍隊掠奪、天花與鼠疫的流行傳播。在現代世界,正如我們在COVID-19大流行裡所見——過去的全球挑戰並沒有消失,而新的挑戰已經出現——不只是全球暖化,還有核武擴散、毒品走私以及國際金融危機等威脅。

進一步深思就會發現,在處理全球經濟外部性的協議方面,各國實現的成就有限。兩個成功案例是國際貿易爭端的處理(現在主要是透過世界貿易組織),以及限制使用氯氟烴物質(會破壞臭氧層的)的協議。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家史考特.巴瑞特是環境條約經濟面研究的開創者。他與其他學者認為,這兩項條約之所以能夠成功,是因為收益遠高於成本,而且設有具效能的機構,促進國家之間的合作。

治理是處理全球外部性的核心議題,因為有效的管理需要主要國家同心協力採取行動。然而,根據現行國際法,沒有任何法律機制可以讓大多數沒有利害關係的國家要求其他國家分擔管理全球外部性的責任。此外,當說服各國採取合作行動成為關鍵,像是武力等法律以外的方法,幾乎都不在考慮之列。

我們必須強調,全球環境問題所引發的治理議題,與國家層級的環境問題完全不同,例如空氣和水汙染。以一國的公共財來說,問題的癥結大多在於如何讓國家政治機構對一國分散的公共利益做出回應,而不是迎合集中的私人利益。但是,在全球公共財,問題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個別國家只能享有其行動效益的一小部分。換句話說,為了自身利益而不合作的國家,即使是最民主的國家,也會採取最低限度的行動,因為大部分的利益都會被其他國家坐享其成(外溢效果)。只有透過多國合作性政策的設計、實施與執法,才能確保各國的政策有效。

 

氣候變遷的經濟學

 

我們現在從科學轉向經濟學。減緩氣候變遷的策略一直是經濟學家關注的主題。最有希望的是策略是減緩(mitigation),也就是減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遺憾的是,這種方法很昂貴。研究顯示,即使以有效的方式實施緩解,達成國際氣候目標的成本大約是全世界所得的2%6%(以今日的所得水準計算,每年約為2兆至6兆美元)。雖然我們可以想見,神奇的技術重大突破終會問世,能大幅降低成本;但專家們認為,這樣的技術不會在不久的未來出現。新技術需要數十年的開發與部署,尤其是發電廠、結構體、道路、機場與工廠等投資金額龐大的能源系統。

氣候變遷的經濟學相當直觀。我們燃燒化石燃料時,無意間把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裡,導致剛才討論的有害影響。一如本書在其他地方所解釋的,這種過程屬於一種外部性:產生排放的人沒有支付費用,遭受到損害的人沒有得到補償。經濟學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未為規範的市場無法有效率地處理廣泛的有害外部性。未為規管的市場會產生過多的二氧化碳,因為二氧化碳排放所造成的外部損害價格為零。

經濟學直指氣候變遷政策最重要的核心真理。這個真理實在太重要,值得一再重申。任何政策要有效,就必須提高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排放的市場價格。排放訂價可以修正市場對外部性的低估。規定可容允排放量的可交易限額(限額與交易),或是對碳排放課稅(碳稅),排放的價格就會上升。

經濟史的一個重要課題是誘因的力量。以土地價值為例。在土地稀缺、地價高的地方,例如曼哈頓,住宅面積小,建築高聳入雲。在土地價格低的地方,例如新墨西哥州南部,土地成本很少成問題,因此房屋與穀倉四處錯落。

如果把這個道理應用在我們這裡的主題,我們要問的是,如何利用誘因減緩氣候變遷。這裡要做的是讓每個人都有誘因,以低碳活動取代目前由化石燃料驅動的消費。要做到這種改變,需要動員數百萬家公司與數十億人、耗費數兆美元採取行動。

 

(更多內容請詳見八旗文化出版《綠色精神》)

1 序言

 

PART1 綠色社會的根基

2 綠色歷史

3 綠色社會的原則

4 綠色效率

5 外部性的規管

6 綠色聯邦制度

7 綠色公平

 

PART2 危險世界裡談永續

8 綠色經濟學與永續觀念

9 國民綠色會計

10 外星文明的誘惑

11 全球疫疾大流行與其他社會災難

 

PART3 行為主義與綠色政治學

12 行為主義是綠色主義的敵人

13 綠色政治理論

14 綠色政治實務

15 綠色新政

 

PART4 社會和經濟領域的綠色

16 綠色經濟中的利潤

17 綠色稅收

18 綠色創新的雙重外部性

19 綠色世界中的個人道德

20 綠色企業和社會責任

21 綠色金融

 

PART5 全球的綠色

22 綠色星球?

23 保護地球的氣候契約

 

PART6 批評和最終反思

24 綠色懷疑論者

25 綠色精神之旅

書籍代號:0UNF0026

商品條碼EAN:9789860763867

ISBN:9789860763867

印刷:黑白

頁數:432

裝訂:平裝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

書籍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