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親子共享>家庭親子> 給孩子的全腦學習潛能開發書

給孩子的全腦學習潛能開發書

Apprendre Autrement avec la Pédagogie Positive

作者:奧黛莉‧雅坤、依莎貝爾‧拜優 Audrey Akoun、Isabelle Pailleau

譯者:梁若瑜

出版品牌:野人文化

出版日期:2017-10-05

產品編號:9789863842361

定價 $360/折扣1冊

缺貨中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No.1暢銷法國教育書
 
全腦學習&翻轉教養
讓孩子在好心情中,喚醒自己內心深處的學習渴望!
專注力UP!記憶力UP!想像力UP
組織力UP!執行力UP!系統思考力UP

【適用族群】1~18歲孩子適用:幼兒、小學生、國高中生,及其父母、老師。
【本書包含】21幅心智圖範例、20個親子小練習,及各種小訣竅與案例。
【涵蓋科目】語文、數學、地理、歷史、閱讀訣竅、心得寫作、學習筆記、作文、論文等。
【激發潛能】活化孩子大腦、找回自信與樂趣、提高學習效率、記憶力、組織力、思考力、理解力、情緒管理。
 
 
孩子上學老是提不起勁、課業挫折感不斷?難以專心,課文記不住?
父母既憂心又焦慮,內心吶喊:「什麼都試過了,我到底該怎麼幫助孩子?」
 
兩位作者是專攻教育的心理治療師,透過多年來的諮商臨床經驗,以及傳統教育與特殊教育的教學經驗,發展出一套以孩子生心理成長為基礎,融合重要且有效的各大教育理念的「身、心、腦並用的正向學習法」,讓從幼兒園到高三的孩子重新愛上發問並展現好奇心,輕鬆解決家長頭痛的課業問題,在法國引發熱烈迴響。
 
【「身、心、腦並用˙正向學習法」三大特色】
融合跨領域、跨派別的教育基礎:本書結合了腦科學、神經生理學、認知心理學、教育學;以及開放式的蒙特梭利教育、兼備學科術科工藝的華德福教育觀點、嘉宏德里的心智動作教學法等。
 
13個實際教養案例 ╳ 20個輕鬆小練習:從案例中協助父母釐清教養的六大迷思,並提供方便可實行的親子互動練習:寫功課前畫5分鐘曼陀羅,提升孩子專注力、考試前做5分鐘健腦操,促進左右腦連結……
 
21幅全腦學習心智圖範例:善用心智圖學習,能動用多種感官、記憶與思考運作,讓學習變得生動有趣;還能刺激左右腦聯想、迸發多元思考,讓大腦記憶更深刻、更長久、更全面,大幅提升孩子的注意力、思考力、想像力……
 
好玩╳創意╳自信的全腦學習法
創造法國教養奇蹟,翻轉法國教育困境
 
【隨書贈/「全腦學習筆記小冊」】
※初版書名為《法式翻轉教養》
 

奧黛莉‧雅坤Audrey Akoun(認知行為心理治療師
依莎貝爾‧拜優Isabelle Pailleau(職業暨學習執業心理師)
 
奧黛莉‧雅坤是認知行為心理治療師、正向心理學(psychologie positive)現任主力推手,和身心平衡學者(sophrologue);
依莎貝爾‧拜優是職業暨學習心理師,師承安東‧嘉宏德里(Antoine de la Garanderie),專攻心智動作(gestion mentale),和家族系統治療(family systems therapy)。
她們都是家庭治療師,也是檢定合格的心智圖和心智動作講師,均有豐富的教學和輔導資歷,在網路上十分活躍,請見www.lafabriqueabonheurs.com和臉書粉絲頁。

梁若瑜
東吳大學心理系畢業,譯有《那隻見過上帝的狗》《韃靼荒漠》《綠色企業力》《管他的,就去做吧!》《艾可說故事》《做你自己》《沙灘上的小腳印》《他方之夢》《找死專賣店》《海裡有鱷魚》《耐心之石》《然後呢…》《快樂的死》《機械心》《第一個被遺忘的人》《五種傷,五種假面》等五十餘本。
聯絡信箱:escadore@gmail.com

如何才能跳開教養六大迷思的地雷
 
 
  從實務的角度開始談「學習」這個問題之前,我們覺得似乎有必要先用力踩一下巨大的教養迷思地雷,這些迷思令人畫地自限、壓抑、墨守成規、緊張焦慮⋯⋯這串形容詞很長,我們還是就此打住吧。
  就讓我們來挖掘這個地雷,讓頑強的迷思一一現出原形吧!
  下面這些話,耳熟嗎?
 
    不付出就沒有收穫!
    我家小孩很懶散
    要多下苦心
    這就是「人生」呀,要習慣
    天底下哪有這麼簡單的事!
    聰明或不聰明是天注定啦!
    認真點!多用點心嘛!
 
……
 
迷思No.3:孩子最常說「我不知道」!
 
我們遇到很多兒童、青少年,甚至還有大人,他們時常運用著我們所謂的「變魔術思考法」。
我們問他問題的時候,他會去打開腦袋裡的小抽屜。假如抽屜裡有答案,一切都沒問題!不過,要是抽屜裡是空的,那完蛋囉!他們會劈頭就賞我們一句「我不知道」。
我們再次看到,這種運作模式是一種後天習得的自動反應,是長期被要求「一步到位」的後果。
「我不知道」這句話,很典型地代表著害怕犯錯。
誰小時候沒聽過大人說這句非常積極樂觀的鼓勵話語:「與其開口胡說八道,你還不如乖乖閉嘴。」這句話讓人聽了就超想嘗試發言,不是嗎?
處於「變魔術思考法」的孩子,還沒脫離年幼孩童特有的「萬能」模式。因此,他無法忍受思考答案時的延宕(亦即「我(還)不知道」和「我知道了」中間思考的間隔時間),這會帶給孩子挫折感。隨著孩子長大,他才能漸漸學會忍受這個「延宕」的過渡階段。
 
【小訣竅】
如何讓孩子學會接受思考時的這段空白間隔呢?假如你的孩子馬上就回你一句「我不知道」,不妨試試告訴他下面這句話:「你先把這個問題問問你的腦袋,然後等它回答你。請你不要急著逼它馬上給個答案,它不喜歡這樣。」
 
 
迷思No.4:我喜歡數學,但討厭國語!
 
  小學四年級的朱爾很自豪地告訴大家:「我呀,數學超強的。因為,我本來就喜歡數學;但我不喜歡國語,就是念不來。」
  朱爾這話是什麼意思呢?是說他天生就對數學得心應手,而和國語就是處不來嗎?
  假如朱爾的數學念不好,他還會這麼喜歡數學嗎?難說了。不過,要是朱爾的國語分數提高了,基於我們多次的觀察經驗,我們深信朱爾一定會開始喜歡國語。
  我們從來沒聽過哪個孩子告訴我們說:「我數學是班上第一名,但我很討厭這一科。」頂多就是在某個學科表現優異,卻無所謂、不在乎。
  關於「我喜歡或我不喜歡⋯⋯」,我們認為這是一種逃避策略,是一種因為達不到而痛苦,並將痛苦合理化的方式。一般來說,人會喜歡自己能達成的事,而很難去喜歡自己始終無法征服的科目。
 
 
 
 
 
 
[摘文2]
迷思No.5:我能夠同時做好幾件事……
 
  一如克里斯多夫.普羅塔(Christophe Plottard)在《一心多用未必是好事》書中提醒的:「同時進行好幾項活動,有個專有名詞multitasking,也就是多重任務。這種現象和新科技崛起有關,大家似乎都已習慣時時與這些新科技為伍。」
  如今,這種現象尤其明顯,經常能見到青少年寫功課時,一面上臉書網站,一面傳手機簡訊,還同時戴著耳機聽音樂。
  二○○九年,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學專家厄爾.米勒(Earl Miller)教授的研究結果顯示,人類的大腦無法有效地同時處理好幾件事,只能以高低不等的努力和效率,從一項任務切換到另一項任務。
  比起一一處理生活中的各種不同任務,「多重任務」更加耗費腦力。必須特別強調的是,對某些孩子而言,這種「多重任務」的運作方式恐怕會導致學習障礙。
  「多重任務」的運作方式雖然會有助於提升大腦的靈活度,多多鍛鍊靈活度,在處理某些任務時可成為一種優勢;但也會因而阻礙毅力的培養。毅力指的是有始有終地貫徹一項任務。
  然而,毅力是學習和從事大多事務所時不可或缺的關鍵要素之一。
  開了頭就要好好做完呀!
 
 
【案例3
13 歲/班哲明/我明明都做好了!
自我感覺良好,成績卻不如預期……
 
  十三歲的班哲明自認可以輕輕鬆鬆同時做好幾件事:「我呀,可以一面寫數學作業,一面看臉書上的朋友動態,還一面跟我家的小狗阿福玩,因為這樣能讓我放鬆。」然而,班哲明的成績卻不如預期。
  到底為什麼班哲明覺得自己能同時做好幾件事呢?答案想必是他覺得「我在做自己喜歡的事,同時也有兼顧寫功課」。
  原來,寫功課時費力的感覺,被較輕鬆的活動淡化了,因而自我感覺良好,誤以為自己也兼顧到功課,並深信自己能同時做好幾件事。這種「沒問題,我應付得來」的說法,是為了安撫擔憂的爸媽,雖然也不知道到底有沒有安慰到,然後最後孩子勢必會搬出「大家都嘛這樣」。
  更別提還有孩子會說那句我們很常聽到的「這樣能幫助我專心嘛」。
  的確,某些孩子或某些大人,可能會覺得需要一個外在的東西(音樂、背景電視聲音),幫助他們更易於專注地處理有待完成的任務。前提是這項任務不需用到記憶力,還有這個外在的東西不需另花腦力處理,既然只是一種朦朧的背景聲音,未嘗不可。所以,做習題時聽音樂是OK 的,但溫習課文時就不適合了。
 
 
【小訣竅】
有些音樂,是有利於提升工作時專注力的。早期的古典樂先鋒—儘管他們當時並未意識到這一點—包括巴哈的協奏曲,曲子有著很強的演算法結構,非常有助於集中注意力。莫札特的曲子則極能激發創意。還有史帝芬· 赫本(Steven Halpern)的專輯《Music for Accelerating Learning》(加速學習的音樂),當成背景音樂時,能刺激我們的認知能力。
 
 
[摘文3]
Step 3:培養專注和專心
   ──提高孩子的學習效率
 
 
  「專注」和「專心」都是學習時所必須的,但所牽涉到的神經生理功能各有不同。它們分別由大腦的兩個不同區域掌管,而且彼此互不相容,因此無法同時進行。此處的重點在於協助孩子依需求的不同,讓兩者間的切換變得更順暢容易。
但首先,要釐清專注和專心兩者的差異。
  專注,是我們敞開自己接受現實的能力。藉由專注,我們透過自己的五種感官,接收各種不同資訊,這些資訊或者來自四周環境,或者來自我們情緒上或生理上的感受。
  專注,是一種腦部動作,能讓我們將自己的行動,導向某個目標或某個有興趣的焦點。
  我們不見得總是能全然掌控專注。的確,它有可能不由自主地受到意料之外的外在刺激所吸引(旁邊同學的鉛筆盒掉到地上,或一隻蒼蠅放屁了,噗!)。
但我們的專注也可以是選擇性的。這麼一來,我們就能隨心所欲地引導它,讓它成為學習上的助力。
  專注的動作能敞開我們的心智;另一個輔助動作,也就是專心,則能讓我們暫時把所有和完成目標無關的多餘分心事物隔絕在外。
  專心有助於活化短期記憶,能幫助汲取、記載和處理資訊。
  在學習的時候,如果能夠靈活切換這兩種動作,將格外有助益。
  此外,專注和專心也是最消耗能量的兩項活動。這就是為什麼當你的孩子喊累時,別馬上就認定他是在唬你、是想偷懶。他是真的累了,尤其如果所從事的活動是新接觸到的、複雜的,或冗長的。遇到這種情形,你可以使用畫心的方法(參見第90 頁),我們相當喜歡這種方法,它效果很不錯。
  在諮商室裡,我們經常聽到家長說自己孩子在專心上有障礙,都不聽老師說的話。不過,大多時候,這不算是障礙(所謂障礙是指神經生理上有缺損)而只是沒有弄清楚所要動用的功能:是專注?還是專心?
  現在讓我們來認識下頁這些有助於專注和專心的好東西和好辦法,以及相關提醒:
 
  ●提醒1:下面這幾個小練習各只需五分鐘,而且可以一天輪一個就好。它們和稍後將談到的固定行程(參見第87 頁)一樣,都對大腦的整潔衛生很有助益。
  ●提醒2:我們不時聽到父母這樣說:「最近這兩星期,我們比較沒時間,不常做練習,小孩比較沒之前那麼專注或專心⋯⋯」這正說明了有件事很重要,那就是自己要先排好進度,才不會老被進度追著跑!
 
【小訣竅】
假如我想聽懂老師說的內容,我動用的是「專注」。
假如我想把一個練習題從頭到尾做完, 我動用的是「專心」。
 
 
 
 
[摘文4]
【小練習8】寫功課前畫5分鐘曼陀羅
 
  曼陀羅是梵文,意指「圓圈」。在佛教,它是一種冥想的輔具。
  在西方社會,曼陀羅是極佳的紓壓工具。我們很鼓勵善用曼陀羅著色畫,不但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幫助,在開始寫功課之前著色,更能培養專注或專心的能力。的確,它是個放射狀的圖案,孩子因而得以集中精神。而著色是一種紓壓、有趣又能增添活力的活動,隨後就能心平氣和地展開寫作業的時光。
  寫功課前先撥出五分鐘吧。需要專心的孩子,用這五分鐘,可由外而內替曼陀羅著色;需要培養專注的孩子也一樣,不過方向相反(由中心向外)。假如沒畫完,明天再繼續就行了。
  網路上有很多網站提供空白的曼陀羅供人下載,也有很多好書探討這個主題。
 
 
【小練習95 分鐘維多茲大腦練習
 
  「維多茲法」(Vittoz)是羅傑.維多茲(Roger Vittoz)醫師於1890 年發明的,目的在於藉由一些簡單又實用的小練習,讓大腦恢復平衡。
  重新學習調節自己的大腦,乃是重新均衡大腦的兩種主要功能:接收和釋放(思緒、想法等等)。因為,大腦沒辦法同時既接收又釋放,必須調節、平衡兩種功能之間的轉換。
  試想:一個隨時都在釋放、隨時想著無數事情的孩子,絕對沒有多的空間接收資訊。反之,一個對外界資訊一概照單全收的孩子,絕對沒有多的空間釋放想法。
 
調節釋放大腦/ A Z 寫字小練習
 
  請邀請孩子閉上眼睛……要他在腦袋裡「變出」一個黑板或白板。
  對於較難在腦袋裡形成畫面的孩子而言,有一塊板子的概念就夠了。
  接著,讓孩子在板子上一次一個寫出每個英文字母(年紀較小的孩子可以改成寫數字),每寫完一個字母,就把它擦掉,讓板子上一次只出現一個字母。目標是寫完所有的字母,中途不能分心。孩子只要分心了,就回到A 重新開始。
  起初,你將發現,要一路專心到Z 是非常困難的。一般來說,孩子們會停在H。
  如果每天練習五分鐘,孩子將漸漸能做完所有的字母而不會分心。
 
改善大腦接收能力/五感小練習
 
  邀請你的孩子迎接透過五種感官所接收到的各種感受:
  「看看你的四周,讓各種形狀和顏色進來,讓你的腦袋休息……
  你讓各種聲音進來,只要感受它們在你身體裡的震動就好……
  你讓氣味進來,什麼也不用想……
  你讓你的兩隻手,觸摸你身邊各種不同的材質(你的衣服、你的皮膚、你的頭髮、沙發等等),讓腦袋放輕鬆……」
  重要的是要向孩子說明,這個練習的目的是讓腦袋休息,盡量避免思考,也不應對感受多做聯想,如:外面的機車聲音讓我想到,等我長大以後,我也想要一台機車;客廳裡的那幅畫讓我想起去年耶誕節家族團聚時,我被奶奶責罵……
 
 
 
[摘文5]
心智圖是能靈活運用全腦的最佳工具
 
 
  如果說正向學習法® 能讓我們的學習方式更有趣且更「更健康」,那麼心智圖就是我們特別喜歡的一種工具,因為它堪稱「全腦」工具。
  「全腦」指的是什麼呢?
  我們的大腦由左右半腦所構成,它們合力運作,但各有專長。
簡單來說,左腦專門處理文字、邏輯、細節、分析,右腦則掌管形體、顏色、空間、融會。心智圖均衡並用了左右腦的所有功能。它憑藉一張紙的空間,運用了形體、顏色、文字、架構、全覽和細節、圖像和動態。
  這個工具不但符合我們腦部自然的運作方式,也有利於舉一反三,因此理解效果會更好。
  用整張紙的空間來排列資訊,這些網絡和分支,就像是重現了大腦隨時隨地產生連結的模樣。
  一如維吉妮.卡普蕾(Virginie Caplet)在著作《關於創意的小概論》(Petit précis de créativité)中所說的:「不僅僅要利用右腦構思出解決辦法,也要善用負責實踐計畫的左腦。」
  利用心智圖學習的過程,左右腦彼此通力合作,會同時動用到理解力和實踐力。這就是為什麼心智圖對五種心智動作有非常多的好處,並能大幅提升注意、思考、理解、記憶和想像的品質。
 
  心智圖深化了記憶品質心智圖專家和諮商師兼講師菲利浦.布庫柏札(Philippe Boukobza)引用了西班牙柯爾多瓦大學的一篇研究文獻指出,心智圖能提升認知能力(理解、資訊組織、思考能力)和社會技能(自信、知識的社會化)。
  的確,這項研究顯示,使用圖像、有結構地排列想法、關鍵字等等,能更有效地使用認知資源且更不易疲倦,記憶也可望加深。
  此外,心智圖是以視覺的方式呈現出開放式問題的答案,也就是我們之前提過的、好用的「誰、什麼、如何、多少、為何、何時、哪裡」。
  因此如果沒將內容融會貫通,便不可能畫得出心智圖。假如我回答得出來,勢必已充分理解了內容。
  歡迎慢慢看一看「學習如何學習的心智圖」,你一眼就能熟悉這個有助學習的全新取向。
 
心智圖讓學習更有趣、更有效率
 
  我們即將看到,記憶變得更容易,且能持續更久了,因為心智圖運用了聯想、想像、顏色、把各項元素空間化,因而提高了記憶的品質。
  為了向兒童、青少年,甚至是父母,說明記憶的運作方式,我們最常以「大象般的記憶」為例。
  儘管「大象般的記憶」意味著「記憶力很好」,我們卻要特別說明,這頭大象呢,會依談到的是短期記憶或長期記憶,而有不同的體積。
 
  短期記憶就像一頭小象。它能讓我們記住當下這一刻所感知到的資訊,維持的時間有限。它如果效果好,意味著我們的注意力和專注力很好。但一天下來所儲存的資訊會逐漸消失,被更新的資訊覆蓋掉。
  因此如果日後想再使用這些資訊,很重要的是別讓它們流失,要把它們記錄到自己的長期記憶裡。
  長期記憶則可被視為回憶的記憶。資訊並非如一般所認為的那樣,收納在一些小抽屜裡,而是在有需要的時候,自行「重組起來」,如果我們用好幾種不同方法記憶過好幾次,重組的速度就越快。
  這種長期記憶需要借助五種感官和情緒。它喜歡小故事、小典故,最喜歡幽默、搞笑和所有耍寶好玩的事。
  總結來說,讓我們捨棄過去的陋習,別再單調直線式地背誦課文,為我們的記憶增添活力、幽默和創意吧。儘管學習的內容一樣,但因著手的方式不同,會更有趣且更有效率得多。
 
【小訣竅:重新啟動法】
 
  據說針對一個主題,至少要「來回」三遍才能將它有效記住。因此有必要每隔一段時間就把它在腦袋裡預覽一下(亦即透過提取它而重新啟動它):當天晚上、隔天早上、下個星期…… 因此心智圖是絕佳的輔助工具, 能快速、有趣且有效地重新啟動。只要勤於練習,心智圖很容易就能「印在」腦海裡。

書籍代號:0NFL4151

商品條碼EAN:9789863842361

ISBN:9789863842361

印刷:全彩

頁數:224

裝訂:平裝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