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親子共享>家庭親子> 華德福簡單教養練習書(三版)

華德福簡單教養練習書(三版)

The Soul of Discipline: The Simplicity Parenting Approach to Warm, Firm, and Calm Guidance

作者:金‧約翰‧培恩 (Kim John Payne)

譯者:舒靈

出版品牌:小樹文化

出版日期:2022-02-23

產品編號:9789570487787

定價 $380/折扣1冊

儲值會員,馬上選領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孩子需要簡單的生活,才能有平穩的情緒

一起跟著華德福教養經典,練習簡單教養精髓

 

 

Q:孩子失控時,到底該怎麼幫助他?

Q:為什麼看了一堆書、學了一堆教養方法,還是沒有用?

Q:我們的教養方式錯了嗎?為什麼孩子會出問題?

Q:孩子前幾天還相當乖巧聽話,為什麼現在卻完全失控?

 

*簡單教養關鍵1:給孩子明確、一致的的規範與界限,模稜兩可的規定只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簡單教養關鍵2:建立固定、有節奏的情境轉換模式,可以減少孩子分心、哭鬧的狀況。

*簡單教養關鍵3:無法讓孩子做決定的狀況,就不要使用詢問的語氣,虛假的尊重只會破壞親子關係。

 

吵鬧、不聽話……其實是孩子的求救訊號!

在生活步調快速的時代,我們都收到過多的專家建議、不斷的追求「流行」的教養方式,卻遺棄了父母應有的自尊,讓孩子失去對我們的信任。當孩子感受到生活有太多瑣事、有太多自己無法負荷的壓力、失去了安定且安詳的步調時,就會用吵鬧、不聽話、無理取鬧的反應向我們發出求救訊號。這時候,「簡化你的家庭生活」、「規律的生活步調」才能穩定孩子的情緒、引領我們找回安定、和諧的親子關係。

 

簡化家庭生活、回歸教養初心,

培恩博士帶你重新建立平和的家庭核心價值

教養是一段辛苦的過程。但是當我們用心去理解孩子的身心變化,以及外在世界對孩子的壓力,就能讓我們回歸教養的初心,找到當下最適合孩子的教養方法。孩子需要我們簡化雜亂的生活、尋回自信的引導,而不是盲目遵從書中學來的處方籤。

擁有多年教育經驗,父母教養的靈魂導師──金‧約翰‧培恩博士,在你對教養迷茫時,帶你找回教養的方向,陪伴孩子走過最艱困的親子之路。

 

【本書重點】

1. 三大教養原則、三階段教養歷程,帶領我們度過複雜、艱困的日常教養狀況。

2. 整合華德福教養重大觀念,溫柔引導孩子找回家庭核心價值。

3. 簡化家庭生活,華德福教養靈魂導師的全方位教養守則。

4. 貼近電子世代、不必擔心孩子與現代社會脫節的新型態華德福教養觀。

5. 從孩子的內心需求,提供最安定、和諧的家庭規範。

 

(初版書名為《簡單教養經》;二版書名為《華德福慢養教育》)

【華德福教師溫暖推薦】

徐明佑(華德福資深教師)

姜佳妤(華德福教師、親職部落客)

金.約翰.培恩(Kim John Payne)

曾出版暢銷書籍《華德福經典遊戲書》。教育碩士金.約翰.培恩是超過250所美國公私立學校的諮詢師與訓練師。做過近30年的學校諮詢導師、成人教育師、諮詢研究員與教育家。超過15年的私人家庭諮詢治療師。他常在國際性教師、父母、治療師會議擔任主講員,也在全世界辦研習營與訓練營。其角色是幫助孩子、青少年和家庭,探究孩子與兄弟姊妹、同學之間的社交困境,孩子在家中、學校中的注意力與行為問題,還有情緒問題──如反抗、侵略、上癮、自卑等。

培恩是華盛頓特區童年聯盟的伙伴。曾諮詢過南非、匈牙利、以色列、蘇俄、瑞士、愛爾蘭、加拿大、澳洲、英國的教育協會。參與極多在北美與英國的華德福教育推廣,也曾在新英格蘭安提格大學的華德福共同合作諮詢專案擔任指導員。

他於全球推廣「簡單父母經計畫」,並創立了「永續社會中心」。目前,他與妻子與兩個孩子居住在紐約州哈林威爾,致力於深度思考、探索社會等生命議題。

【自序】緊密、穩定的家庭狀態,才能讓孩子擁有穩定的情緒

擔任學校和家庭諮詢師超過三十年,我從未遇過「真正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知所措的孩子。當父母未提供明確的界限與規範時,他們會變得難以管教、不聽話,覺得沒有安全感、焦躁不安;父母則因此感到挫折和困惑。孩子察覺到我們的不知所措,更容易迷失方向,教養也陷入惡性循環。

身為兩個青少年的父親,我並不完美,因此很清楚父母碰到棘手問題時的感受。為了防止情緒不斷墜落,父母會想抓住任何可以解決情況的事物:有些父母認為,可以從專家的建議中找到一次見效的方法;而有些專家則認為:我們必須貫徹某一種教養方式。

我很懷疑這種教養方式的成效。不管哪一種方式,最後都會被「困住」。父母無法有效執行單一、僵化的管教方式,因為孩子不斷在成長,情緒也同樣頻繁地在改變。

自從《簡單父母經》(琉璃光出版社)出版後,全世界都在改變。無數父母證實了「放慢速度」和「簡化家庭生活」的價值,同樣的理念也適用在管教方面,例如:當青少年對父母大叫:「別把我當孩子看!」時,總讓我們驚慌失措。我們或許低估了孩子的能力,但孩子也可能高估了自己的實力。當下,我們可以適切的指引孩子,但最困難的是,父母如何知道管教方式是否正確呢?

《簡單父母經》續集《華德福簡單教養練習書》將會探討這類問題。對我來說,當教養變得複雜或不明確時,管教的重點是在情緒上「抓緊」他們。除此之外,當孩子做得很好時,我們可以改用柔性的方式,取代溫和、堅定的擁抱。在孩子身旁,父母能利用直覺判斷該用哪種教養方式。本書將探討如何讓直覺成為實用又有創意的工具,並應用在親切、沉穩的方法上;當孩子遭遇困難時,充分支持並照顧他們的需要。

 

教養三階段:根據孩子的情況,給予適當的教養

《華德福簡單教養練習書》由「監督者-栽培者-引導者」構成,依序建立彼此的關係,父母可以適當調整,以便回應各種艱難的管教狀況。以下是教養三階段的簡要概述:

.監督者:監管孩子早期階段。幫孩子建立安全感、控制衝動、了解誰是做主的人,以便學會服從。為下個階段打好基礎……

.栽培者:應用在前青春期階段,鼓勵孩子了解他是家中的一分子。父母仍然負責監管,但需要傾聽孩子對事情的看法與計畫,並自然的導向下一個階段……

.引導者:監管青少年。父母知道孩子未來的道路,傾聽並跟孩子一起計畫,是達成目標、期望和夢想的最佳途徑。

「監督者-栽培者-引導者」是教養必經的三階段,但是我們也可以視為支持孩子特定需求的三個階段,非關年齡。這些階段為:

.基礎(監督者原則):如何打好寬廣又深遠的基礎,就是幫助各年齡層的孩子控制衝動、遵從要求和守規矩。教導孩子控制自我意志,避免成為問題。若基礎建立好,便可引導至下一階段……

.中期(栽培者原則):建立好控制衝動的基礎後,孩子會懂得團隊合作,做計畫時也會考慮到家中成員。這個階段是幫孩子發展同理心、了解他人感受,並強化人際關係。若中期建立完成,可繼續進行下一階段……

.高階(引導者原則):當孩子學會接受規範,並能了解家中其他成員也有需要時,孩子會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時要鼓勵並引導方向。

 

如果孩子的情況已經失控,該怎麼辦?

如果青少年不接受監督或引導者的管教,這些紀律原則怎能給我們實質上的幫助呢?舉例來說,孩子想要自己做重大決定,但又不尊重他人、不肯接受父母好意幫忙時,該怎麼辦?答案是:「回到監督者原則。」幫助他們了解自由是選擇而不是權力。孩子需要父母轉換管教角色,否則會完全失控。孩子需要生活在較小、較緊密的「家庭狀態」,當孩子了解:誰才是掌權者、懂得照顧其他家庭成員的需求時,才能有自己做主的空間。這樣做不討喜,但父母會更快樂、理智又踏實,更重要的是,孩子會在自由和責任間處事。他們必須,也可以自行處理事情,避免父母對尚未準備好的孩子期望過高。

 

調整管教和支持的方式,讓孩子回歸安定的狀態

教養三階段也能應用在日常。有位母親寫道:「我跟13歲女兒相處得很和諧,可是她突然變得不可理喻,甚至持續好幾天。以前我只會任由情況惡化,不知所措。『堅持要孩子做出更好的選擇』看似合理,可是對當時的她來說,就是做不到。於是我收緊掌控,花一小時或一天回到基礎原則,用監督者方式處理,頂多兩天就能改善,也會考慮家人的感受。」

本書的目的是要讓父母釐清,在成長各階段找到適當的管教方式。本書不會讓你覺得非得照做不可,或者:「糟了!我都做錯了。」孩子需要我們成為家庭的領導者,而不是只會遵從書中學來的處方籤,不管那些忠告多好都不該盲從。任何一本教養專家寫的書都應該附帶警語:「這個忠告可能會傷害到你的自尊,使你過度依賴專家,並虛化家庭的領導權。」

 

如何閱讀本書?

本書分成五部。第一部著重在教養藍圖,先檢視孩子為什麼會不聽話,也會闡述父母如何溫和堅定的教養孩子。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管教如何增進我們和孩子的關係,不用怕擔任監督者會與孩子疏遠。

第二、三部將會深入探討之前概述過的三種父母角色。第二部描述監督者的角色,因為這是建立其他角色的基礎。這部分會解釋聽話的五大要點,如何順利轉換情境、如何從要求轉換到指示、如何避免孩子打斷成人的對話,讓他更有禮、尊重他人。

第四部幾乎回答了每個父母都會問的:「我是不是搞砸了?」還有:「現在改會太遲嗎?」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這部會提供所有教養狀況適用的方式,父母也會逐漸清楚孩子在每個發展階段所需的教養方式。

最後,第五部會檢視過去的教養方式為何會瓦解父母的權威、減少與孩子的交流。其中一章會討論在快節奏的生活中,簡化和平衡將如何改善親子關係並減少爭吵。還會探討「3C時代的教養方式」,並分析網路媒體對父母權威、親子關係的影響。

 

教養是一場緩慢、長久的學習

在生命中,亙古定理通常既深奧又簡單,想要達到這種境界需要時間和毅力。過去三十年,在我帶領的幾百個工作坊中,如何適時調整教養方式以配合孩子的不同階段一直縈繞在腦海中。在我手中滾動的,原本是顆有稜有角的石頭,現已熟悉圓潤;這塊石頭曾讓許多父母握過,並讓它在指尖滾過。透過所有人的努力,對教養方式如何建立親情的領悟,儼然成為一顆寶石。在書中,我想為許多有愛心、努力不懈的父母說幾句公道話,他們鼓勵我分享教養心得。孩子很幸運,有願意花時間探索教養方式的父母,這便定義了家庭生活。祝你們閱讀愉快,並祝福你在教養的路上一帆風順!

 

*******************************************
【摘文1理解孩子不聽話的成因,就能讓我們冷靜面對

 

當孩子不守規矩,父母自然會開始自我懷疑和自責,最引以為恥的就是:「是不是在教養過程中,我沒教好?」而最深的自責是覺得自己不夠格:「任何人都可以處理得比我好,我哪裡夠格?」

這種「替身症候群」就像《綠野仙蹤》裡的奧茲,自稱法力強大的巫師,其實是躲在幕後,渺小又毫無價值的小人物。我們覺得自己沒準備好、沒有能力,在孩子最需要我們堅定指引方向時,卻迷失了自我。就像沒有錨的船,迷失在「孩子沒做好是我的錯」的感覺裡,但卻是將自我懷疑和自我責備轉成憤怒,再加上責備的話語:「不准再這樣對我說話!」或是「馬上做,不然就試試看!」

每個教養專家都會耳提面命:面對孩子的偏差行為時,我們要保持冷靜。很好的忠告,對吧?可是,要怎麼做呢?除非找出「怎麼做」,否則就會走向自責的惡性循環,讓身為父母的我們無法保持冷靜。

當孩子的表現越惡劣,我們越需要表現出最好的一面。丹尼和蘇珊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

 

|呼救原則:小佛的求救記號|

我在華盛頓的教養工作坊認識了蘇珊。當時,她正疲於應付不聽話的兒子,於是我們一起探討偏差行為和迷失自我的不同。

「從那一刻起,我終於醒悟,也開始理解兒子小佛的惡劣行為,其實是迷失自我時的呼救。」她說:「了解這個教養觀念之前,我和先生丹尼很掙扎。我們用對待大人的方式面對小佛,認為他其實可以掌控自己的行為,以為他故意疲勞轟炸我們,卻造成各式各樣的衝突和難看的場面。跟4歲小孩爭奪主導權,聽起來有點瘋狂,但情況就是這樣。」

丹尼也無計可施:「我快氣炸了,當我越堅持小佛有能力控制自己,他就越失控。我現在了解他的行為不是『壞』,只是迫切需要幫助,但是當時的我只會跟他爭吵。他不是故意激怒我們,但我覺得他就是不尊重我,這讓我很火大。」

當蘇珊告訴丹尼「呼救原則」時,他們都覺得很有道理,也顛覆了過去對兒子的態度。「這個新觀念既可怕又充滿希望。」蘇珊說:「但迅速改變了小佛是故意激怒我們的想法。小佛情緒失控時,我們開始自問:『他需要什麼幫助才能找到方向?要怎樣幫助他?』花幾秒鐘思考,就可以避免直覺認定小佛是故意激怒我們,反而了解行為潛藏的訊號、更沉著看待問題,讓我們成為心目中的理想父母。」

雖然小佛還是會情緒失控、反抗,但蘇珊和丹尼很慶幸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都降到最低了。丹尼形容這樣的轉變:「我終於變回正常人,而不是跟4歲小孩爭吵的怪胎!」

當孩子故意調皮搗蛋時,呼救原則可否適用呢?答案是可以。孩子故意搗蛋也需要被引導,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都是呼救的方式。

 

性格不同的孩子,面對壓力呈現的狀況也不同

當緊湊的行程或焦慮讓孩子失去平衡時,原本討人喜愛的性格會突然變極端、惹惱父母,而變化的關鍵在於孩子的性格。外向的孩子會變成「領導者型」,情緒失衡時會變得霸道、愛支使別人;外向者的另一種「創意者型」在失衡的情況下,孩子可能會變得不專心,甚至歇斯底里。內向型的孩子常被形容為「脾氣溫和」,情緒失衡時就可能會變得固執死板;如果是內向者中的「直覺式型」,則可能變得過於敏感,表現出像是忙碌生活中的受害者。不管孩子內向或外向,受到壓力會以不同方式呈現。

有兩個小孩的單親媽媽莎菈問我:該如何處理女兒的火爆脾氣。「我13歲的女兒露西在外面喜歡當領導者,她擅長運動、勇敢,也不怕吃苦。但是,去年我們搬到另一個小鎮後,她變得不可理喻。我知道她有能力,所以絞盡腦汁想請她幫忙。可是她不但不幫忙,還很霸道固執,要求所有事情都要照她的方式做。本來,露西是很顧家的大姊,也是我的左右手,她這樣反而加重我的負擔。」

我跟莎菈談到教養藍圖,還有孩子個性不同,處理壓力的方式也不同。

「我這才理解搬家讓露西壓力過大,她迷失了自我。」她說:「這個理論幫助我理解露西的行為模式。這是她天性的陰暗面,本來能幹的特質,現在卻成為阻礙。當我退一步想時,便深深同情露西的處境。她是個堅強的女孩,不願承認壓力過大,所以很難看出原因。至此之後,我見過好幾次類似的情況。但是,即使她表現出難搞的樣子,我也明白這是她需要媽媽幫忙找到情緒立足點的求救訊號。我開始學會幫助她,而不是情緒化。」

了解孩子的個性,還有被激發的反應,就能在教養的直覺中畫好藍圖、幫我們了解孩子的性格。關鍵在於父母的反應!當孩子表現不佳時,其實正在大喊「我想要找到自我定位」。這時,我們必須用冷靜、令人安心的方式引導他們重新找到定位。

 

明確的家規也能幫孩子找到定位、恢復平靜

管教不該只有懲罰和糾正,而是建立家庭價值。明確的家規讓我們在管教時,更站得住腳。當我們告訴孩子:「在我們家,不能這樣說話,我們就是不能這樣。」能幫孩子安定,同時表達兩件事:首先,沒有比明確、深刻的價值觀更能幫助孩子定位。其次,創造家庭價值觀的支柱,讓孩子能依此運行。我們在為孩子釐清:哪些事我們不會做、哪些不是我們應有的行為。

米開朗基羅所雕刻的大衛像太美、太驚人,又太完美了。許多人問:他怎麼有辦法將一塊石頭雕刻成大衛像。米開朗基羅回答:他其實不是在雕大衛像,而是拿掉不屬於大衛的部分。換句話說,他不是在形塑雕像,而是把它顯現出來。米開朗基羅心中有一張藍圖,有了清楚的圖像後,只要把不屬於圖像的東西去除就好。

這個美妙隱喻也可以用來說明教養。就像米開朗基羅藉由去除多餘的大理石,讓蘊藏在內的美麗大衛像顯露。父母藉由拿掉「不屬於我們家的部分」幫助孩子塑造、定義自我。藉由澄清「我們家不做哪些事、不說哪些話」去除多餘的材料,讓孩子顯現出自我,也清楚說明家庭的核心價值。

為了在教養上更站得住腳,要用引導的管教方式而非懲罰,否則親子相處就會困在激烈、循環的爭鬥中。當管教跟懲罰並行時,我們會覺得是否太嚴厲,於是又轉換方式,變得猶豫不決。結果呢?模糊的管教方式,無法清楚表達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於是,當孩子不遵守規矩或要求時(因為不清楚自己的規矩或要求,我們一開始就沒有界定明確的規則),我們反應過度,變得過於嚴厲;孩子也反應過度,使我們進入「怪獸家長」模式。

我們必須把管教看成引導,或「去除不屬於我們家的部分」,而不用懲罰當成教養的互動方式。我輔導過的一位父親說:「了解這點之後,一切都改變了。管教孩子時,我不再因為不想懲罰或太嚴厲而退縮,感覺很自在。」如果孩子用很難聽的話罵人,或對兄弟姊妹做出不該做的事,就要糾正並引導他回到正軌。這樣的管教方式就能真正顯現家庭的價值。

「思考家庭的核心價值」看似遙不可及,卻很簡單。找出一、兩個重要的價值觀就是好的開始,例如:尊重他人或將心比心。每當孩子不尊重你、不尊重兄弟姊妹,或不尊重外人時,我們以此為最高指導原則,並且不斷回到這個核心價值。當孩子有不當行為,不能在事態嚴重時才制止,而是一開始就要糾正。

「別斤斤計較」這句話並不適用於教養。教養就是要冷靜、沉著的注意細節並即時糾正。「每件大事都是由小事開始」,我們不需要像神經病般叨唸不休,而是要播下教養的種子。當孩子越界或偏離核心家庭價值觀時,孩子最需要也最重要的是:時時刻刻引導他們回到正軌。

當孩子反抗我們、家庭價值觀受到挑戰時,最重要的是用堅定明確的態度來糾正。這樣能達到兩種效果:

1. 立刻幫孩子重新定位。

2. 加強核心家庭價值觀。

稍後我會在各個章節中詳述,並檢視這個概念,用實際例子來引導、研究「這個階段和年齡的孩子適合什麼?」現在,我們先來看看宏觀的教養藍圖。

 

【摘文2】依照孩子表現出來的徵狀,改變我們的教養原則

 

如果青少年沒有做出我們認為較好的選擇、不尊重父母為他所做的努力,我們會非常沮喪。我們無法察覺自己面對的是一時的困難,反而非常消沉,認為永遠都會是如此。下列是孩子可能形成不良習慣的傾向:

‧漫無目標,對未來大方向毫無頭緒。

‧即使朋友行為不檢、老是闖禍,他們還是跟著同伴隨波逐流。

‧問孩子未來的計畫時,他沒什麼反應。

‧即使找到恰當的時機,孩子還是會轉移話題或避而不談。

‧當我們冷靜指出計畫中疏漏的地方,孩子會反駁。

‧堅持要自由,卻逃避責任。

 

整體而言,孩子的身體長大了,我們盡可能把他們當成小大人;但在情緒上,他們仍是個10歲小孩。一旦了解這個明顯徵象,就可以用對待10歲小孩的方式處理,而不是以孩子的實際年紀。

「引導者原則」就是在能夠引導的基礎上,跟孩子對話。對話的頻率並非重點,也不是用成人間的方式對話,而是有共識的親子對話。健全的親子關係能與孩子共同決定大方向,如果堅持跟孩子討論未來,而孩子不想的時候,父母會覺得沮喪,可能會傳達孩子達不到期望的訊息。當這種情況一再發生時,孩子會退縮、遠離父母,向同儕靠攏,因為孩子覺得這些人才能接受他的本性。這時候,教養孩子的是同儕而不是父母,這也不是我們樂見的。

如果孩子不確定自己的興趣,沒關係!但是,孩子的反應傳達出:他需要父母把他抓緊、幫他尋找自我,以便處理迷失感。這時候最好使用栽培者原則,降低對孩子溝通的期望。孩子需要家庭給予組織感和安全感、需要重新翻土、重新播種,甚至需要修剪。看完第六章後,就知道該如何成為稱職的栽培者。

若覺得孩子需要更多幫助,可以考慮換檔:少談論未來,多談談當前的情況。記住,栽培者原則的關鍵是:「告訴我你的計畫。」確定孩子了解家中成員的需要、讓孩子了解,他們的言行會影響每一個人。

有些父母會問:「是不是要告訴孩子這樣行不通,得改變做法?」這樣做很好,也可以不著痕跡的稍微過濾日常生活,因為明說反而會有反效果。如果覺得開誠佈公的效果很好,就精簡對話,避免問太多問題,或為自己的決定找理由;否則會期望過高。孩子想要父母少講一點、多做一點。

 

如何從栽培者轉變為監督者

如果孩子不了解父母轉換角色是為了家庭和諧。就需要稍微嚴格、扮演溫和堅定的監督者。若覺得孩子失控了,或有反社會性格,而我們不想因為憤怒、絕望或內疚變得更嚴厲。這時,只要明確告訴孩子,他們必須尊重我們的威嚴和地位。

如何判斷孩子的行為只是過度期(一、兩個禮拜),而不會成為永久的壞習慣?請檢視以下幾點粗淺徵兆:

‧不了解自己的言行會影響家中的人。

‧孩子只想滿足自己的需求,當家人告訴他「事情不是這樣運作的」,他很驚訝。

‧時機拿捏不準,不管發生什麼事,孩子都要求父母立刻回答。

‧即使父母真誠、尊重的聆聽孩子的要求,他們還是不接受父母的決定。

 

如果孩子一直有以上這些行為、不想成為家裡的一分子,彷彿自己是唯一一個住在這個星球的人,代表我們必須重申監督者角色,並解釋這對他的人生有什麼意義。如前所述,父母可以簡短解釋家庭的新規定,或者直接實施。

有些父母可能會問:「要是孩子不接受怎麼辦?」孩子接不接受並不重要,因為我們不是在請求他們。拿出家長的權威,用信念和關愛教養孩子,即使會減少孩子的自由,他們的內心也能感受到父母堅強的決心。監督者的力量能給孩子親近、安全和父母的參與感。因為這正是他們所重視的,孩子很快就能感受到。在孩子的內心深處,這就是家庭的樣子。

 

教養應該根據孩子的表現保持靈活度

在本章,我們不考慮年齡,只推薦最適用的教養方式。

在一天當中,很多環節都需要找到對應的教養法,以便讓事情正常運作。《華德福簡單教養練習書》也能讓父母靈活應用在日常的困境中。想像一下,不聽話的12歲孩子說:「我才不管去音樂廳會不會遲到,我就是不要穿那件洋裝!」然後繼續鬧脾氣(就像小時候),即使我們已經提醒她,弟弟很緊張這次的歌唱表演,而且很努力在準備,她還是無動於衷。

在這種情況下,與其對女兒大吼大叫,父母可以回到監督者原則,使用聽話的五大要點(請見第三章)。先按下暫停和想像的按鍵,接著從小地方讓女兒知道:不喜歡肩膀上的花邊,可以把它遮起來。冷靜強調該出門了,不讓她討價還價,最後開始動作(例如:電話響了也不接)、趕大家上車、前往音樂廳。不到15分鐘的路途,當女兒的情緒風暴過去,又會出現陽光燦爛的笑容。她又恢復正常、傻裡傻氣的,這時父母可以脫下監督者的帽子,戴回栽培者的帽子。

 

父母該如何落實教養,並且不讓孩子覺得我們「偏心」?

有位母親問我:「用監督者原則教養年幼的孩子,卻用栽培者原則教養另一個孩子,要怎樣才不會讓孩子心理不平衡?」這種問題經常發生,當7歲小孩和12歲小孩吵架、15歲的青少年不肯聽話關掉電腦時,該怎麼辦?孩子能察覺到父母是否傳遞出沉穩的訊號,使用書中建議的方式處理教養問題,就比較能溫和、堅定的處理。

不論如何都要避免一心多用,既無法解決任何事,還會讓管教者非常沮喪。一次只處理一個小孩,讓其他孩子知道,下一個就輪到他們。把需要管教的孩子帶離紛爭現場,盡可能用堅定和支持的態度處理問題。可以使用第五章的「DDAD」(不贊同-肯定-發現-重做)方法,不但能表示父母並沒有偏心,也非常有效。當孩子知道父母很客觀,就不會插嘴為自己辯護。四個孩子的母親告訴我,當她實施「一對一處理」後,其他孩子感受到母親很沉穩、放鬆,家中整個氣氛就改變了!當她吼叫時,孩子察覺到這個能量,行為表現會更糟糕;當她專心面對一個小孩時,所有孩子的狀況都改善了,因為孩子覺得自己很安全。

 

掌握的力道應該由重至輕、漸漸讓孩子自己選擇

還記得,有次跟擔任三十多年小學教師的朋友同車前往研討會時迷了路。我們在找路時聊到輔導孩子這件事,朋友告訴我:早年,他試過放任方式,希望孩子學會彼此尊重。後來他反其道而行,經常參與並介入調停孩子間的爭吵。我們討論到父母和老師該如何有效的扶持孩子,介入和放手在孩子發展的歷程各有地位:有時候要管嚴一點,父母的親近讓孩子感到安心;有時候他們需要空間成長和探索,我們也要放鬆掌握的力道。在童年後期,父母掌控孩子的力道會更輕,因為他們需要自由和空間,以進入這個世界。即使孩子漸漸獨立自主,我們仍要掌握並扶持,不管孩子知不知道。

 

│失控的康納│

康納癱在椅子上,一條腿掛在扶手上,另一條腿架在咖啡桌的邊緣。他的父母,大衛和麗莎皺眉看他,叫他坐好。康納調整姿勢,換成半躺的坐姿,兩眼低垂。

14歲的康納在充滿關愛、社交活躍的家庭中長大。大衛和麗莎友善有禮,把康納和弟弟當成地位平等的家庭成員,碰到重大決定,大衛和麗莎都會徵詢孩子的意見。最近,大衛和麗莎讓康納自己決定要上哪所高中,他們相信,運用這種教養方式,康納將來會體貼、關愛他人,也會是個良好的決策者。

結果康納卻對父母「充滿批判和輕視」,還經常欺負弟弟。最讓大衛和麗莎困擾的,主要是康納在學校裡交到壞朋友,整天跟不良少年混。大衛和麗莎想跟康納講道理,從頭到尾都用冷靜、尊重的態度,可是成效不彰。

接下來的那個禮拜,大衛、麗莎和我決定採取行動,收回康納的幾個選擇權,希望能將他導回正軌,讓他配合一點。大衛和麗莎同意先做兩件事:首先,他們會要求康納必須對弟弟友善、對父母有禮貌。其次,他們會要求康納出門和回來都要稟告父母。

幾個禮拜後,大衛和麗莎覺得,這些努力讓親子間更加親近了。他們讓年幼的弟弟有安全感,也更放鬆。但康納的反應卻不大好,大衛和麗莎覺得跟他溝通失敗。

我們決定回頭討論需要建立的教養基礎,也花了很長時間說服大衛。大衛擔心,這樣會太過嚴厲,他想要康納做自己,但正如麗莎所說:他們看到的「不是真正的康納」。她覺得康納「迷失自我」,也認為他們需要「介入管教」。

我們討論了聽話的五大要點。大衛選擇「從小事開始」,要求兒子幫忙在後院建新的圍欄給從收容所帶回來的狗狗。因為兩個兒子同意幫忙建圍欄和照顧狗狗,大衛才決定收養這條狗,但是小兒子有幫忙,康納卻沒幫忙;麗莎則是要求康納整理那個變成「豬窩」的房間。大衛和麗莎有清楚的目標和善意,兩人開始執行任務。

隔一個禮拜,康納的父母回報有所進展。顯然,康納認為他們很怪異,還覺得這很快就會過去了,於是大衛更堅決要繼續執行。麗莎則表示:「盡量著重在可行的細節。」她和康納每天晚上一起鋪床、早上一起折棉被。跟康納一起做事的純粹感覺,讓她感動得落淚,而康納的強烈反抗也讓她驚訝得鬆了口氣。父母都覺得這個方式奏效了,因為康納終於知道父母是認真的。

接下來的一個月,大衛和麗莎建立起威嚴,並開始對康納設立規矩,包括放學和周末的門禁時間。「我學到很多,」大衛認可:「最難做到的是不讓康納討價還價和找藉口,但我知道,若是讓步就會功虧一簣,回到之前恐怖的情況。」

當父母都覺得漸入佳境,要多給康納一點自由時,大衛相當有把握。他告訴康納,如果願意遵照父母的安排、配合必要的調整,門禁時間就可以有討論空間。麗莎希望康納能發自內心尊重弟弟和父母,她打算告訴康納,如果表現出真誠有禮的態度,就能得到較多的選擇和自由。

康納逐漸獲得更多選擇權,家庭生活改善了,也讓大衛成為更有效率的家長。「我覺得孩子回來了,」他說:「所有家人更加團結了。當康納跟一般青少年一樣無禮、不敬時,只要使個眼色,他就知道了。」大衛正是對康納傳達明確的訊息:「再這樣下去你就得承擔後果。」這不是威脅,只是運用了冷靜的威嚴。康納的轉變讓麗莎很振奮:「最開心的是,我們現在不需要冗長、累人的解釋,然後又陷入無止盡的權力爭奪戰中。」她說:「現在,我們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做好玩又能讓家人更親近的事了。」

這讓大衛和麗莎有勇氣面對艱難的教養情況,並接受有些基本的東西需要改變,儘管找出改變方法可能複雜又讓人困惑。大衛和麗莎後來了解,雖然他們盡力用最好的方式養育兒子,卻錯過了兩個教養關鍵,進而影響父母引導遇到人生困境的青少年。康納的父母雖有擔任引導者,但很少做栽培者,而且幾乎不曾做過監督者。兒子沒有學會父母有權威、可以自己定規矩,加上還沒學會控制衝動,於是變得自我中心、任性,卻不是充滿意志力;還沒學會擬訂計畫時要把家人的感受考慮在內,結果變得固執頑強又不體貼他人。

 

教養,必須時時刻刻將孩子的身心變化納入考量

根據孩子的身心調整,教養就會變得簡單許多。偶爾,父母可能會覺得有必要暫時回到栽培者或監督者模式。最重要的是,根據孩子當前的需求來調整溫和堅定的策略,而不是刻意添加「聽起來很有效、卻沒把孩子不斷變化的身心納入考量的時髦教養法」。最激勵人心的是,這種「監督者-栽培者-引導者」方式,能建立堅強、穩固的親子關係。轉化整個家庭動態,就能把更多焦點和精力,運用在穩健的家庭關係。

【自序】找到各階段的教養方式

簡單教養第一部 規劃你的教養藍圖

壹、孩子是不聽話還是迷失自我

當孩子不聽話時,其實已經迷失了方向

孩子出現偏差行為,是為了向父母尋求幫助

理解孩子不聽話的成因,就能讓我們冷靜面對

遊戲,是孩子排解生活壓力的方式

性格不同的孩子,面對壓力呈現的狀況也不同

發育中的改變,也會讓孩子感到不安

明確的家規也能幫孩子找到定位、恢復平靜

孩子反抗父母的管教,其實是內在與外在有過大的衝突

被外在世界圍攻的孩子,就會用「反抗」來保護自我

憤怒與衝突,只會讓親子關係走向惡性循環

過濾掉不適合的生活事物,就能讓孩子有健全的大腦

當孩子被情緒淹沒時,可能會將父母的引導視為威脅

 

貳、教養三階段:根據孩子的成長過程,提供靈活、彈性的教養原則

界線可以給孩子安,圍牆則會阻隔親子關係

發展孩子的內在語言能力,學會調節情緒與衝動行為

根據孩子的成長,將教養分為「監督者、栽培者、引導者」

根據孩子的成長歷程,提供適切的教養模式

不同階段給予不同的教養,讓孩子學會控制衝動、發展自我

 

簡單教養第二部 監督者階段:面對08歲幼兒的教養原則

叁、監督者時期:父母建立良好界限的五大原則

良好界限能建立孩子自我意志、培養良好親子關係

孩子學會遵從適當、溫和、堅定的規範,能避免無止盡的爭吵

父母建立良好界限的五大要點

正確的時間點,可以讓孩子更容易遵從父母的指示

給孩子指示前,暫停一下、想像自己希望的結果

從小事做起,讓孩子學會服從我們的指示

讓父母給孩子的指示更有效率的四大原則

不能讓孩子決定的事情,就不要敞開談判大門

溫和堅定的教養立場,能建立孩子對我們的信任感

如何引導,讓孩子順利轉換情境

有節奏的情緒轉換,讓孩子不哭鬧就能適應不同環境

 

肆、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自制力」?

告訴孩子「我們需要時間暫停」,就是展現「自制力」的時刻

矯正孩子「插嘴行為」四步驟

以身作則,讓孩子學會「專注力」

「以家人為優先、晚一點查看手機訊息」能加強孩子的安全感

父母的心思都放在3C產品,就會失去與孩子的連結

如何避免3C產品干擾,建立高品質親子時光

當孩子能控制衝動、具同理心、能換位思考,就能避免霸凌

每天的教養,就是控制衝動、發展同理心與換位思考能力

規律可以創造安全感,進而控制衝動行為

信守承諾、建立孩子的期待感,比立即回應更加美好

溫和堅定的健全規範,是建立孩子人際關係的基礎

 

伍、「過度尊重」的流行教養,反而讓父母失去權威

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取得親子連結、發出簡單指令

給幼兒太多選擇權,反而讓孩子對父母的指示感到困惑

模糊的指令會讓孩子產生不確定與矛盾感

孩子的大腦尚未發育完全,無法連結行為與後果

當父母對幼兒提出建議時,他們需要時間考慮與回應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聽從父母的建議?

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建立連結,就能讓指示更加容易

清楚的指引,可以讓孩子找回安全感,避免失控

幫孩子分解複雜動作,可以讓我們的指示更容易執行

簡單、明確的指令可以讓孩子更容易了解、有安全感

先給孩子概念,再執行步驟,且絕不重複同一指令

語言發展,互動品質比起互動次數更加重要

語文能力不代表聰明

重質不重量的互動溝通,才是語言發展關鍵

有目的性的動作,可以加強孩子對語文的連結

「先行動,再說話」讓孩子更容易執行我們的要求

濫用「暫停法」,讓孩子學會「拒絕面對問題」

冷靜面對孩子犯錯的四大要點

 

簡單教養第三部 栽培者與引導者階段:面對919歲孩子的教養原則

陸、栽培者如何引導1013歲前青春期孩子

栽培者:幼兒與青春期之間的過渡時光

檢視孩子的發展階段,就能找到適合的教養方法

前青春期的孩子仍想融入群體,而不是突顯自我

日常生活就是培養孩子自信、倫理道德與價值觀的基礎

孩子在同儕間的表現,奠基於家庭節奏與規律

父母必須幫前青春期孩子過濾商業行銷訊息

行銷專家會利用孩子的心理需求,引發消費行為

毒品危害已經下降到前青春期的孩子

前青春期孩子內心非常希望獲得大眾認可

前青春期對性別認同相當敏感,需要父母敏銳覺察

與前青春期男孩溝通十大守則

與前青春期女孩溝通十四大守則

 

栽培者的教養原則:聆聽、觀察、給予適當協助

適時提醒孩子能保有自我,但仍需尊重他人

前青春期是教孩子社會溝通潛規則的重要時機

糾正前青春期的孩子前,必須先聽聽孩子的說法

三明治計畫:增進溝通、應對進退能力的日常練習

讓孩子知道:就算不可行,我們依然重視他們的想法

運用「三明治計畫」培養孩子社會溝通力

禮儀教養:孩子有禮貌,但仍然能保有自我

深度觀察孩子的狀態,再採取教養方法

前青春期學會應對進退,可以平衡青春期過於自私自利

 

柒、引導者階段:面對1419歲孩子的教養原則

父母運用引導,導正孩子偏離的方向

堅定的教養立場,可以讓孩子有穩健的根基

面對青少年剛萌芽的自我,就如同面對新生兒

就算表面上看不出來,父母對青春期孩子仍有重大影響力

提醒青春期孩子:父母的責任是顧全大局

不足的睡眠時間,也會影響青少年的情緒問題

分享自己的交友經驗,而不是對青少年下指導棋

了解不同的友誼層次,避免孩子過於專注某一個團體

如何幫孩子分辨友誼的距離

了解青春期三大階段,理解孩子的行為表象

將愛分為不同的層次,引導青少年思考兩性關係

 

 

引導者的教養原則:聆聽與觀察,搭配有技巧的引導

父母的職責,是幫助青少年找到人生志向

父母應該幫孩子分析利弊、了解行為後果

不帶批判的聆聽,讓孩子更明白自己想要什麼

利用故事,讓訊息明確、強烈的傳達給孩子

遇到危險的事,父母仍要迅速、沉穩的介入

 

簡單教養第四部 孩子失控時,如何建立你的教養急救包

捌、根據孩子的身心狀況,調整我們的教養模式

理解我們為何害怕幫孩子設立界限

害怕妨礙孩子的個人自由,讓父母不敢設立界限

根據孩子的需求調整,就不會讓孩子失去自我

模糊的親子界線,會毀掉我們對孩子的影響力

依照孩子表現出來的徵狀,改變我們的教養原則

掌握的力道應該由重至輕、漸漸讓孩子自己選擇

教養,必須時時刻刻將孩子的身心變化納入考量

 

簡單教養第五部 教養方法的轉變,來自於上一代的童年反思

玖、破壞父母權威的流行教養方式

1940年代,教養緊密的結合日常生活與家務

19401960年,嚴格的教養變得過於寬容

1970年代,過於寬鬆的教養讓孩子變得失控

1980年代,棍子與胡蘿蔔只會淪為利益交換

為什麼獎勵與懲罰達不到我們想要的結果?

1990年代,商業管理模式與家庭教養的衝突

商業管理模式並不適用於教養

利用有限的選擇,平衡自由與管教

孩子能理解父母是否真誠的讚美他們

過度讚美造成的教養問題

過度讚美對孩子造成的十種阻礙

用安靜的陪伴與關注,取代「過度讚美」

站穩自己的立場,就是最有效的教養法則

 

拾、簡單教養四大支柱:用簡化與規律,讓孩子減輕壓力

降低外界壓力,讓孩子發展復原力

給孩子平衡、簡化的家庭生活,就能解決你的教養難題

 

拾壹、父母如何面對3C流行教養的危害

3C產品大大降低了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力

3C產品如何減弱父母對孩子的教養權力

3C產品對人際關係的影響,理解是否該讓孩子使用

情緒控制、同理心,才是人際關係的重要根本

3C產品讓孩子進入逃避寂寞的惡性循環

網路行銷手法,將父母塑造成「愚蠢」代名詞

完全不節制的網路世界,變成了孩子情緒習慣主要影響者

3C產品,反而加強孩子「反擊、退縮」原始大腦模式

太小讓孩子接觸3C產品,會破壞孩子正常發展軌跡

孩子的心智,還無法與快速傳播、殘酷的3C產品抗衡

孩子沒有能力,選擇對自身發展最有利的情況

粗魯無禮的媒體訊息,不斷影響孩子自身行為

引導孩子之前,必須與他們建立情感上的連結

電視節目中對於父母的荒謬描述,並不適合孩子觀賞

當父母的地位被破壞殆盡,只會讓孩子更加徬徨無助

理解你對3C產品的擔憂,才能真正改變家庭對3C產品的規則

少用或不用3C產品,反而能加強家庭價值觀

減少3C產品的影響,能讓父母對自己的教養更有自信

 

【結語】健全、靈活的教養方式,才能隨時因應孩子的不同變化

【謝詞】

 

【附錄1】寫下你的家庭核心價值,建立你的教養藍圖

【附錄2】孩子失控時,檢視目前的家庭環境,理解孩子的壓力來源

書籍代號:1HAW6014

商品條碼EAN:9789570487787

ISBN:9789570487787

印刷:單色

頁數:240

裝訂:平裝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