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人文科普>科學百科> 人造恐慌:擊破謠言和謬誤,告訴你真實的「基改食品」與「有機農業」!

人造恐慌:擊破謠言和謬誤,告訴你真實的「基改食品」與「有機農業」!

Comer sin miedo

作者:J.M.穆萊特

譯者:葉淑吟

出版品牌:方舟文化

出版日期:2017-01-11

產品編號:9789869268912

定價 $420/折扣1冊

缺貨中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美食新聞、烹飪節目、健康論壇24小時播不停

食安風暴一波接一波,我們吃進肚子裡的食物如同毒物一般恐怖?

食品工業的進步是文明的突破還是惡夢?

添加物、加工品、基改食物暗藏的風險,荼毒了健康?縮短了夀命?

對於這個人人都無法逃避且日益加劇的危機,

我們的恐懼來自真相?還是假像?

不要讓似是而非、斷章取義的報導模糊了焦點

 

翻轉食物,真相大不同!

享譽國際獲獎無數的生物科技專家J.M.Mulet

以科學角度和真實的研究數據,

戳破本世紀流傳的各項飲食迷思和謊言,顛覆你一直深信不疑的飲食知識

四大與研究報告相反的飲食傳言:

1.「新鮮食物」有些其實很危險

2.「有機食物」鍍金底下黑幕重重

3.「基改作物」並非傳說中的妖魔劣食

4.「防腐添加物」拯救千萬人的健康和性命

不可思議嗎?本書從科學、經濟、文化、生態等全面的角度,提出真實的考據與眾多有趣實例,探討過去你我曾經誤解或未曾深思的真實飲食樣貌。對於目前市面充斥的不實傳言、誇張神話與錯誤迷思,作者以幽默風趣和生活化的筆觸,一一解答,仔細過濾目前氾濫成災的食物和飲食方式資訊。

 

鍍金與妖魔化的偽醫藥亂象

食物充滿毒素嗎?化學食品正在慢慢地謀殺我們?添加物·代糖和增味劑真的那麼危險嗎?孟山都公司想要征服世界?基因改造食物裡面摻雜老鼠肉?食品添加物與食安問題日益嚴重,大家被可怕的報導嚇的不知道能吃什麼?似乎人工製作的食物充斥著致命危險,到底是什麼危險?又是什麼讓人致命?令人絕望的風暴解藥是有機農業與有機食品?

    基因改造技術其實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發明之一。30多年前它已經給製藥業造成巨大的突破,帶來了全新的生物技術藥品系列,近20年來它也開始改變農作物的生產。但同時,對基改作物的謠言和毀謗不時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衆口鑠金之下,在公衆眼裏「基改作物」幾乎已成了妖魔的代名詞。這是怎麽回事?真相究竟何在?本書從科學的角度解釋什麽是基改作物,它對人體和環境的安全性,以及未來將成為世界大趨勢。相對地,「有機食品」又真的是神人級的飲食首選嗎?「有機農業」真的達成生態環保?愛土地愛地球嗎?

    網路和媒體不需經過食品衛生署的批准就能輕易把食物「鍍金」或「妖魔化」,你所知道的飲食知識,有一半以上都是錯誤的。

釐清飲食迷思的「科學說食話Q&A」,將一一揭開內幕,還原真相。

 

讓科學重新回到廚房和餐桌上

   當今偽醫藥氾濫的各式營養騙局中,食物已成為攻擊你荷包的子彈!甚至還堂而皇之地侵蝕你的健康,這都是因為我們的飲食依照那些打動人心的神話和謊言而吃,缺乏科學知識的保護和真實研究數據的保證。

   飲食和健康其實都是人類最基本的科學,食物的熟成、存放、烹飪和人體消化代謝過程,食物時時發生著質變。然而現在「餐桌上只有神話和謊言,卻沒有物理和化學?」

     我們從化學學到「酸鹼反應」的關係,卻不知道酸度的變化是製造優格的關鍵。我們從物理學到「熱容量」的概念,卻不知道這跟油炸食品含油量的多寡有絕對關係。我們從生物學裡學到了許多「微生物」,卻不知道人類早在幾千年前就開始使用生物科技加工乳酪和紅酒……。是誰切斷了這條知識的臍帶?食物與科學的分割,讓我們不必再辛苦地草原獵獸之後,卻可能吃錯食物,甚至莫名奇「怪」的生病。

   本書將補上人類食史失落的篇章,把「科學」與「食物」重新連結,讓飲食真相還原。

 

弄懂1個「食物熱力學」勝過百種瘦身餐

    這研究報告還有一個很棒的地方,我們不但從此可以吃得正確,吃得安心,更不用再為流傳不斷的各式「瘦身飲食法」與「配套營養錠」發愁了,現在只需要認識1個「食物熱力學」,就能同時達成健康與窈窕目標,並且把鈔票繼續留在自己的荷包裡。

      作者在本書精闢分析纖瘦素荷爾蒙減肥法、低熱量飲食法、高蛋白飲食法、低油脂飲食法、低熱量飲食法、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阿特金斯飲食法、邁阿密飲食法、糖食終結者飲食法、原始人飲食法、鼻孔飲食法、婚禮飲食法、抗癌飲食法、燃脂飲食法、葡萄柚飲食法、血型飲食法、鹼性食物飲食法、狂喝水減重法………並指出其中有些營養不全,有些純粹欺騙,有些不妨大笑三聲後作罷。

    請跟著本書,以有憑有據的科學爲證,照著做既能維持住健康又能瘦下來的「正確飲食對策」。希望各位讀者都能拋開恐懼,正確的吃,安心享用美食,並且不再因錯誤飲食而發胖!

J.M.Mulet

1973年生,大學主修化學,博士攻讀生物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目前在瓦輪西亞警政大學教授生物科技,並帶領巴塞隆納分子生物學研究所(IBMCP)研究小組,試著研發抗旱災和寒害的植物,他發表過許多篇科學論文,也得過獎。

葉淑吟

大學西語系畢業,喜愛拉美文學。譯有《謎樣的雙眼》、《南方女王》、《海圖迷蹤》、《風中的瑪麗娜》、《愛情的文法課》、《12神探俱樂部》、《時空旅行社》、《黃雨》等書。

前言  沒有農業,就什麼都沒有

我們一向不懂得珍惜唾手可得之物。說真的,舉凡輕易得到的,我們都輕忽它的價值。身在西方的我們幸運地沒有饑荒問題,只要上超市,都能買到所需的食物和數量。我們經常忘記食物有多重要,多難取得,因為食物一直近在咫尺,價格也負擔得起。如果有一天,食物不見了,那麼我們麻煩可就大了。

極端的是,世界上有些地區還未脫離飢荒,而許多國家卻不同,「肥胖」問題變成了燙手山芋。十九世紀,德國統計學家恩斯特·恩格爾(Ernst Engel)發表了他的觀察,今日我們稱為「恩格爾定律」,根據此定律觀察發現:收入越高,食物支出所佔的比率也就越低。這意味窮困國家的人民,收入中有相當高的比例花費在飲食上,富裕國家的人民則相反。或許這也解釋了我們並不珍惜每天下肚的食物,因為食物在富裕國家是相對便宜的。

現代社會,食物變得便宜、安全、負擔得起,容易取得,可是一點也不簡單。這是個自文明蘊育起就開始、說來話長的故事。

 

我吃故我在 . 人類原始與永恆的本能

假如寫字代表歷史誕生,那麼所謂的「農業」,也就是生產食物的活動,就代表文明的起源。人類今日的樣貌都由農業引起。或許聽來有點誇張,但就是因為超市滿滿都是食物,我們不必奔走大草原,爬到樹上躲避獅子,或者拿矛獵捕羚羊。

社會上只需一部分人口從事生產食物,多數人因而不需要辛苦尋找食物,得以把寶貴的時間花在其他活動上。因為如此,人類得以發展科學、藝術和科技等等。如果農牧業無法供給我們安全且價格合理的食物,這幾門技藝都不可能發展出來。

那麼農業開始以前是什麼樣的世界?舊石器時代的人類都以遊牧為生,他們從事打獵或採集野生食材,隨時面臨糧食短少的危機。或許這樣比照是誇張了點,但是舊石器時代人類其實跟尋找藥頭的絕望毒癮患者沒兩樣,他們一整天的時間都拼命地尋找可以果腹的下一餐。

沒錯,或許過去的人也有時間從事休閒、藝術或宗教活動,但是我們可以從幾個數字看出,過去的時代絕對不是輕鬆的人生。城市誕生之前,單一個人需要二十公里的耕地供給所需。照這樣計算一下,我們可以知道在週日擠滿諾坎普球場,驚嘆梅西用短傳把球傳給門將的觀眾,在過去需要相當於四個西班牙大的田地才能獲得足夠的食糧。需要這麼大空間,意味原始時代一個部落最多只有612個家庭,卻需要擁有介於80100平方公里的面積[1]

我們身上還承繼著遊牧老祖先的基因。婦女只要營養不良,第一個出現的症狀就是「閉經」,也就是月經的週期中斷,即使後來飲食和體重恢復正常,也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月經才會重新報到。這是生理在面對食物短缺的情況下,為了繼續存活而採取的機制,因為如果在這時刻懷孕,母親和胎兒都可能面臨極大風險,所以身體自動「閉經」,以減少食物需求與消耗。

 

▓ 種子發芽 · 人類史食上的「第一次綠色革命」

達爾文學派說「人生要面臨的,就是豐饒與饑荒輪替的日子。」但是事情改變了。在歷史某個時間點上,有些民族發現了一件事:人不一定要跟隨大自然的節奏來改變落腳的地點,逐水草而居不是唯一的生存方式。

他們發現可以收集某幾種植物的種子,找個洞穴或是自然屏障附近掩埋,澆灑足夠的水,等待生機萌芽,這樣就可省去尋找食物的時間。另一個更進階的發現,就是可以篩選出比較肥碩的種子來種植下一代,這樣一來,植物結的果實就能產量豐盛、品質更佳,這就是歷史上非常重要的「第一次綠色革命」。

「馴化野生植物」在當時好比發現火一樣,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增加食物產量意味人口能夠增加,在科技發展前的時代,人口的增加就等同於軍事力量大大提昇,能夠爭贏更多的資源。曾獲得普立茲獎的美國演化生物學家賈瑞德·戴蒙(Jared Diamond),更將這種把「野生植物」變成「農作物」的能力,視為西方文明化的關鍵起源。

歐亞是一塊不算高但寬廣的大陸板塊,不管東邊或西邊,氣候和日照的條件都類似,在這種條件下,文明得以平行方式流通,就這樣,農業作物毫無阻礙,逐漸傳到其他新的地區。

非洲和美洲則屬於高壟狹窄的板塊,若是文明尋著子午線往北或者往南發展,農作物無法輕易地跟著傳出去,因為氣候和日照的條件改變,迫使各地區不得不花很長的時間,才能讓新引入的農作物適應,或得找尋其他植物作為農耕的新機會。

在戴蒙看來,這也就是歐洲和亞洲首先擁有軍事力量的原因[2]。這個理論沒有被

廣泛接受,但是我們的確可以認定原始文明的形成與興衰,和栽種農作物有密切的關係。

 

地理決定糧食,糧食主宰文明興起與滅亡

如果生產糧食是文明的啟始點,缺乏糧食便意味文明的衰敗。一個組織架構完整的文明能夠對抗流行病、其他種族入侵,但是無法抵抗乾旱或跟耕地有關的問題。要對抗像是波斯一樣強大的軍隊,只要三百位穿著腰布的斯巴達戰士,但那年如果農作物欠收,就算有很多位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一世跟他的士兵也愛莫能助。這種農業興國和亡國的例子多得數不清。

2008年,《科學》(Science)雜誌刊出一篇文章,文中指出蘭州大學幾名科學家證實,萬象洞層層覆蓋的石筍,跟中國在動亂與太平的幾個時期息息相關。根據他們的調查,唐朝、元朝和明朝末期,正好符合比較薄的年層段,而中國的太平盛世如宋朝符合比較厚的年層段[3]。是巧合嗎?當然不是。

石筍是受到滲透的雨水帶來的碳酸鈣堆積而成的結晶。在這個中國的例子,石筍年層段的厚薄,正是季風帶來的雨量多寡的指標。比較厚的年層,意味季風帶來的雨水豐沛,比較薄的年層代表乾旱、欠收和饑荒,這一定影響政治的穩定,多數以改朝換代畫下句點。

如果明朝能建造運河與隄堰,改善大自然影響影響農作的問題,而不只是專注在製造瓷器,人們的生活可能好過一點。

這不是單一例子。在歐洲人抵達美洲的許久之前,馬雅文明早已滅絕。還有一點:西班牙人抵達時滅亡的文明,是梅爾吉勃遜在《阿波卡獵逃》虛構的故事,因為滅亡的時間應該是西元八百到一千年,遠比埃爾南·科爾堤斯早五百年。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大家都以為這個文明滅亡應該是基於好幾種原因,包括戰爭和流行病。然而,有些證據則顯示可能是乾旱,因為史前氣候資料認為當時有個長達四、五十年的大乾旱,不可思議的是,與當時文明衰敗的時間和地點皆吻合。

2013年初,有項刊在《科學》雜誌上的研究,針對貝里斯南部一處洞穴裡,一根大約兩千年歷史的石筍,分析了史上馬雅低地滲入洞穴的雨水中的氧同位素。西元440年到660年之間,人口的大量增加,符合雨水豐沛的時期。危機降臨的第一個徵兆,是出現獻給不同君主的祭祀台...[4],這清楚顯示當權者得收取高額賦稅。說來可笑,竟有許多人相信馬雅有能力預言2012年世界末日,而事實上,他們連自己的滅亡都無法預見。他們應該實際一點,培養幾個氣象學家或幾位農藝工程師,而不是只有創造曆法。

 

農業的艱困探索,美索不達米亞的失足獻祭

乾旱不一定會摧毀農業。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是第一個都市文明,文明消失反而是因為過度的灌溉水,導致農地鹽化所致。從考古學來看,可以知道他們的小麥產量越來越少,雖然小麥比較能抵抗鹽份和苛刻的生長條件,但直到某個時間點,糧食的供給終究無以為繼,供應不足[5]

即使雨水豐沛,疏於管理農業用水不當的問題,有時也可能帶來災難般的下場。當柬埔寨壯麗的城市吳哥窟的運河系統失去功能,人口也跟著流失,這肇因於運河疏於管理和維護,導致了淤塞。

倘若還有人懷疑一個文明必得仰賴生產和運送糧食的功能,只要看一看到了二十世紀,那些少數依舊靠著打獵採集為生的部落,他們的文明發展如何?就會明白其中的關連性。在亞馬遜流域、非洲或者新幾內亞還有這樣的部落,例如,坦尚尼亞的哈扎族人,他們是靠打獵為生的遊牧民族。他們的孩子,每五個就有一個活不過一歲,而活下來的半數活不到十五歲。死亡的原因包括從樹上掉下來摔死、骨潰瘍和盲腸炎[6]。這是非常自然的生活型態,可是我不會願意拿現在的生活去交換。

沒有了農業,就什麼都沒有。這也是馬德里農藝學校的座右銘,對人類來說,這句話包含了精深的真理。

 

商人抱起金雞母之後,食物不只被「烹飪」,還不斷被「炒作」

吃飯本來就是生物的例行工作。那麼飲食一直是流行的焦點囉?嗯,或許有一部分的人注意到了,大眾媒體展現出過去不曾有的興趣。過去,電視頻道只在中午某個時段播出烹飪節目,或頂多安插在晨間綜合報導節目的一個小單元。然而最近幾年,美食節目猶如雨後春筍大量出現在一般的時段,開了專屬的頻道,甚至進駐某些電台的黃金時段,成為實境秀和選秀節目不可或缺的湯底。

有趣的是,過去的社會從原本廚師父親期望兒子當建築師,現在反過來變成建築師父親希望兒子當廚師。

今日,廚師跟演員、模特兒和政治人物一樣是媒體追逐的焦點。他們變成當紅炸子雞、模範偶像、意見領袖,但一如所有的大師,他們的意見不一定最正確。另一個可以證明飲食逐漸佔有份量的方式,是食譜類書籍開始出現在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像是家電賣場也賣食譜,還會刻意擺在收銀機旁邊,挑動視覺與味蕾的封面刺激胃液分泌,促使我們掏錢買下了書。這好比色情圖片,因為我們屈服於原始本能而買下食譜,想吃掉封面的美食,這是廣為大眾接受的。

 

▓「鍍金」不然就「妖魔化. 你所知道的飲食有一半以上錯誤

我們只要看一下暢銷書排行榜, 就會發現非小說類往往是食譜或者瘦身飲食叢書獨占鰲頭...,飲食既是讓我們快樂的古柯鹼,也是能讓我們平靜下來的安眠藥。

然而,這股熱和這種無所不在的現象令人微微擔憂。過量的資訊和不夠認真嚴謹的態度,輕易助長傳說、神話,或者把原本稀鬆平常的東西,鍍金為不得了的東西。

我們都會被搭配精美圖片的食譜,或者那種「短時間盡可能去吃,且保證能瘦下來」的飲食法吸引。我們也可能突然間開始避開某種食物或者特定品牌食品,只因為收到一封電子郵件,或者臉書上傳說吃下可能導致癌症、早衰,或成分含有墮掉的胚胎。

之後,殘酷的事實告訴你,這本如此時髦的飲食書教你用豌豆和鱈魚做海鮮飯,卻只讓你依樣畫葫蘆,不知奧義,幾個禮拜之後竟然因為它說的「健康飲食」變胖兩公斤。

你如果聽信所有網路上的建議,恐怕最後只能以礦泉水果腹(可不是隨便品牌,必須是玻璃裝那款)。擔心受怕很容易,雖然包括開發中國家在內,明明食物中毒情況已經越來越少見,營養也普遍改善,但騙人的傳說、飲食法奇蹟,甚至是恐懼卻在持續上升。

 


[1] 馬羅多(Maroto, J. V.)的《農學歷史》(Historia de la Agronomía),出版社:Ediciones Mundi Prensa,1998年西班牙馬德里。

[2]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的《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出版社:Editorial Debate,2006年西班牙巴塞隆納。

[3] ZhangP.,ChengH.,EdwardsR.L.,Chenf.,WangY.,YangX.,LiuJ., Tan M., Wang X., Liu J., An C., Dai Z., Zhou J., Zhang D., Jia J., Jin L., John- son K. R的《A test of climate, sun, and culture relationships from an 1810-year Chinese cave record》,《科學》(Science)雜誌,2008年322(5903): 940-942。

[4] Pringle, H.的《A New Look at the Mayas’ End》,《科學》(Science)雜誌,2009年324(5926), pp. 454-456。

[5] Jacobsen T., Adams R. M.的《Salt and Silt in Ancient Mesopotamian Agriculture: Progressive changes in soil salinity and sedimentation con- tributed to the breakup of past civilizations》,《科學》(Science)雜誌,1958年。

[6] 麥可・芬克爾(Michael Finkel)的《坦尚尼亞哈扎族人》(The Hadza: Hunter-Gatherers of Tanzania),《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hraphic)雜誌,2010年1月,西班牙版。

書籍代號:0AMS0016

商品條碼EAN:9789869268912

ISBN:9789869268912

印刷:單色

頁數:304

裝訂:平裝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