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人文科普>社會史地> 中國的強國構想 —從甲午戰爭至現代

中國的強國構想 —從甲午戰爭至現代

中国の強国構想―日清戦争後から現代まで

譯者:郭介懿

出版品牌:廣場出版

出版日期:2017-09-13

產品編號:9789869532501

定價 $300/折扣1冊

儲值會員,馬上選領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百年的苦悶與夢想
自從甲午戰爭的失敗以來,中國悲憤發願要重建其作為強國的地位。中國人所懷抱的國家願景的角落裡,日本總是佔有一席之地,不理解兩國相互作用的變遷,我們就無法掌握今日歷史問題與領土問題的意義。
而今天,無論是中國人還是世界其他各國,面對中國崛起這樣的新情勢正苦惱著。是世界還無法適應變強後的中國嗎?還是變強後的中國在連自己也未發覺之下向世界遞出了挑戰書?和平崛起或者中國威脅論何者為真?解讀未來中國的關鍵到底在何處?

本書的內容是從過去以來中國人所進行的,且現在進行中的與歷史的對話之中,來探求思考中國問題的啟示。
 
  本書第一個目的就是,迄今日為止的近現代史之中,中國是如何復興其所失去的大國地位?本書則使用幾個關鍵字來解讀這個疑問。
  如果「愛國」是中國近代史之中重要關鍵字的話,鄰國日本一直以來都是愛國運動的主要對象。日本對於中國的強國復興之夢來說到底扮演了甚麼樣的角色?就如同過去以來日本的知識分子把中國與亞洲作為認識日本的方法一樣,近代史上,日本對於中國來說也是自我認識時的一面鏡子和方法。「作為方法的日本」是反映出甚麼樣的中國形象?這是本書第二個所關心的事項。
  再者,中國人是如何與歷史進行對話的?歷史認識則是本書所關心的第三個問題。如果強國之夢是鴉片戰爭或甲午戰爭之後才有的話,未來的強國形象就與歷史認識的樣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在。有著多視角、寬容的歷史觀對於「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來說是極為重要的一件事。
 
以恢復大國地位為目標的中國,一方面用獨特的方式與近代史對話、描繪著國家藍圖,另一方面,中國對中日關係的看法對中國如何打造自己產生了極大影響,這兩個事實與衝擊是劉傑這位旅日學者這些年最大的心得之一。
 

劉傑
劉傑,一九六二年出生於中國北京,早稻田大學社會科學總合學術院教授。一九九三年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課程畢業(文學博士)。專長為近代日本政治外交史,中日關係史。曾獲第七屆中曾根康弘獎殊榮。其著作有『中日戰爭下的外交』(吉川弘文館,第十二屆大平正芳紀念獎),『中國人的歷史觀』(文藝新書),『漢奸審判』(中公新書),『超越國境的歷史認識』,『1945年的歷史認識』(合著,以上二書均為東京大學出版會出版)等。
 
對過去傾向關注在「反日」,「反中」等表面現象的對立上的「歷史認識」的問題上,為了以學術研究的水準來檢證中日之間「歷史認識」差異,而使用重新定位東亞近代史中的問題的方法,有關歷史背景下的兩國國民在理解上的差異做「結構性」的掌握,而致力於研究來解開這個「誤解的結構」的樣貌。這一連串的研究過程,了解到「記述歷史的方法」與「歷史史料的處理方式」的中日兩國之間的不同,因為這個不同也證明了兩國互相理解的必要性和其困難度。
    2006年,將與東京大學三谷博教授等人共同進行的,中日兩國學者的近現代史「共同研究」編輯成冊,以『超越國境的歷史認識—中日對話的嘗試』的書名出版。
    2012年春,先前的研究被翻為英文由哈佛大學出版局出版。書名為『Toward a History Beyond Borders: Contentious Issues in Sino-Japanese Relations』(共同編撰者:三谷博・東京大學教授,Andrew Gordon・哈佛大學,Edwin O. Reischauer Institute of Japanese Studies教授,楊大慶・喬治華盛頓大學Elliott國際事務學院副教授)。
    此研究,被認為是「不偏向中日任一立場,向中日兩國的社會持續發出訊息」的研究,還有這一連串的研究得到「透過促進相互理解,對成就亞洲太平洋區域的和平與繁榮的基礎得的貢獻,往後也受到非常大的期待」的評價,而獲得世界和平研究所第七屆『中曾根康弘獎』的殊榮。
 

郭介懿
郭介懿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研究所畢業,
曾於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擔任研究助理,
目前為日本東京大學法學政治學研究科博士生。

書籍代號:0XGH0041

商品條碼EAN:9789869532501

ISBN:9789869532501

印刷:黑白

頁數:252

裝訂:平裝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