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人文科普>社會史地> 民國紀事本末1911-1949 【精裝版】

民國紀事本末1911-1949 【精裝版】

作者:劉仲敬

出版品牌: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21-10-06

產品編號:9789860763461

定價 $550/折扣2冊

儲值會員,馬上選領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民國政治,如何從最初的分權共和,一步步走向集權專制?

這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還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軍閥亂政或外力侵略,皆是國共革命史觀的開脫之詞!

惟有深入民國憲制的失敗之處,探究政治演化的歷史空白,

便會發現民國是東亞二千年來絕無僅有的自由時刻!

 

這不是又一部民國史翻案文章,

而是透過西方憲制角度,批判民國成敗之文明史經典!

 

◆為何說民國政府不同於國民政府?一字之差,反映的卻是民國憲制的根本變化?

◆為何說宋教仁與汪兆銘才是民國憲制的真正奠基者,而非孫文或袁世凱?

◆為何說民初所謂「軍閥割據」,不是歷史的一再重演,而是「地方自治」的體現?

◆為何說曹錕「賄選」其實於法有據?為何說他才是最堅守民國法統之人?

◆為何說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北伐,不是拯救而是徹底摧毀民國的推手?

◆為何說一九九六的台灣/中華民國總統直選,是民國憲制的最終休止符?

 

無數個歷史疑問,都可以從憲制視角的民國史中找到最終答案。

 

民國史的發展,從辛亥革命到中共建政,期間歷經南北分裂、二次革命、洪憲帝制、護法運動、國民革命、國共的合作及分裂、中日戰爭,其中充斥著眾多人物與眾多複雜事件。至今已有無數的歷史著述,試圖總結、梳理這段「民國史」的發展脈絡。

 

但是,迄今為止,絕大部分民國研究的特點是:從來不缺詳細資料,更是出版過各種非常細節的專題研究,但要從中釐清歷史脈絡與發展線索卻極其困難。此外,這些研究大多是以政治鬥爭、軍事行動、國族認同為中心的宏大敘事,與傳統中國史觀所論述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似乎沒有區別。但是若對照世界史及英美正統史學,便會發現大多數的民國史論述,缺少一種最古老、最重要的史學內涵,也就是「憲制演變」的歷史。

 

■民國不只有權力鬥爭,更是理念衝突的「憲法實驗室」!

「民國」的歷史,如同古雅典城邦或文藝復興時代的佛羅倫斯共和國,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憲法實驗室」。這一時期的政治、軍事行動大多數都帶有「憲制衝突」的性質──衝突各方不只是權力鬥爭,而在於試圖重塑國家體制與社會結構,比如民初國會的「內閣制」與「總統制」之爭、或是一九三六年國民政府將制憲機關變更為「國民大會」。這些衝突也徹底改變了近代東亞的格局與秩序結構,猶如美國獨立戰爭後,各方勢力在第二屆大陸會議中競逐「聯邦制」與「邦聯制」對美國史乃至於世界史的影響。

 

「民國憲制衝突」的時間線,起自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結束於一九四九年「中共建政」;以國會為核心,詳述民國憲政演化之更迭,為何從起初的分權制度,一步步地走向集權,最終為國民黨與共產黨兩大革命政黨取代。最後延伸論及「中華民國在台灣」,並以一九九六年的「全民直選總統制」,作為「民國憲制」演化之最終休止符。

 

本書的最大特色,在於採取傳統史書體例──紀事本末體的形式,沿著時間順序展示民國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並以「憲政」、「法統」與「革命」的演化作為主要切入點,梳理及解釋民國歷史為何如此演變,並犀利針砭舊國會的法統為何屢遭挫敗,不得不變成黨國。

 

■憲政、法統、革命,理解民國歷史的三個關鍵字!

 

憲政

就憲政而論,民初省內集權制與民國聯省制極不協調,違背聯邦以縣鄉自治為節制州權根本之義,已成民元約法致命之傷。

──〈軍興篇〉

就史論實,行政統一、地方自治本為憲政平衡木,必欲唯持大一統,則不得不仰仗集權中央削除各省參差,以落後為基準。華人之惡專制而戀大一統者,實無異於愛苗條而不捨甜食。

──〈立憲篇〉

法統

以古今萬國曾經存在之一切政治理論,中華民國舊國會及其所生政府皆有無可爭議資格代表中國人民及民國法統,此後再無任何政治組織或活動能具同一資格。

──〈行憲篇〉

法統既壞,而國民不可無秩序,各省強人力不足以靜亂,非黨國填之,其勢不定。無國會、無憲法統治必然仰仗赤裸暴力,其領袖必將淪為梁山寨主,以「論秤分金」收買江湖盟誓,延遲終難逃避之火拼。

──〈迴光篇〉

革命

革命即「赤裸暴力」顛覆「傳統權力」,故至低就手段而言,於憲政南轅北轍,絕非「謬學惡人假革命」所能解釋。

──〈軍興篇〉

百年革命之一奇,即在革命各黨並非如成說之動員民眾推翻政府,實係滲透掌控中級軍政要員,而後裹挾順民問鼎中原,故革命成功無不擴大軍政規模,加重賦稅。

──〈行憲篇〉

民國史不是中國史的又一次「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而是東亞大陸二千年來憲制變革的未有變局!

劉仲敬認為,東亞大陸的歷史自西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秦政」以降,歷經二千餘年的憲制歷史從未有過根本改變。這二千年的歷史意義,遠遠不及歷經王政、寡頭、民主之憲制更迭的的古雅典城邦,或是長期陷於市民與貴族之爭的佛羅倫斯共和國。然而「中華民國」的建立,從憲制的角度看,卻是東亞大陸二千餘年以來未有之變局。

 

唯有理解此點,才有可能更加全面地掌握近代東亞的發展路徑──為何在數十年間不斷發生多次憲法危機與革命衝突,法統既壞,黨國崛起,最終導致民國的徹底失敗;只有如此才可明白東亞大陸秩序的演變何以歷經蔣介石、毛澤東發展成今天的樣貌,而台灣逐漸邁向民主。這比那些著名人物──如孫文、袁世凱、蔣介石,如何雄才大略或卑鄙無恥的記錄更為重要。

 

劉仲敬

長於新疆,而獨以川人自屬。嘗操宋慈故業,而自授史學。刀下閱屍,筆下著史。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致力於用憲制演化的角度研究歷史,並投入民族發明的推廣。他在大眾史學及網路場域擁有巨大影響力,其學說被支持者稱為「阿姨學」。現為旅居美國的自由作家。

 

最新著作為「逆轉的東亞史」系列作共五本,主題分別為:一、吳越與江淮;二、巴蜀、滇與夜郎;三、晉、燕、齊;四、上海自由市;五、滿洲國。本系列分析內亞、東南亞、中國三種文化及政治勢力角力與互動的歷史,挑戰傳統中華史觀認知。

 

另外,著有「民族發明學的世界史」系列作(《叛逆的巴爾幹》、《歐洲的感性邊疆》、《中東的裂痕》),此系列透過劉仲敬獨特的民族建構理論,深入分析中歐、東歐、巴爾幹以及中東等地區,是如何從帝國或封建王國的體系演化成近代的民族國家。

 

以及「近代史的墮落」系列作(《晚清北洋卷》、《國共卷》、《民國文人卷》),此系列透過近代東亞地區重要歷史人物之生平,闡述東亞文明的歷史特性;《經與史》、《遠東的線索》為重新解釋內亞和東亞古代歷史關聯性、解釋中國近現代史格局與演變的經典作品;《文明更迭的源代碼》則是關於「阿姨學」的思想脈絡、及對世界各種文明和歷史的探討。

 

除了著作等身,劉仲敬還譯有大衛.休謨(David Hume)的《英國史》、湯瑪士.麥考萊(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的《麥考萊英國史》等西方歷史學經典作品。

【試閱】

〈立憲篇〉

 

二月十二日,宣統帝下詔辭位,命袁世凱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統一辦法。

 

遜帝下令共和,於理已悖,而為袁氏所必需,借天子餘威收編北國舊勢力,一國有二臨時共和政府,始能自占地步,免受脅迫。

 

同日(二月十二日),參議院質問招商局漢冶萍抵押日款案。

 

不負厥責,無愧青史,其唯議紳乎?胡適:「民初議員都是些了不起的人物」。

 

二月十三日,孫大總統向參議院辭職,薦袁而代。

 

民初尚屬天真時代,出言必踐,信義尚重。後之非常大總統以復國會為詞,國會甫復,自食其言,而激發陳炯明兵變,判若兩人矣。有此表現者非獨孫文一人,民初之賢人,大抵即民末之權奸。政風日下,廉介者段吳反有頑鈍之名,自趨毀滅。此事若有責任問題,漢民族崇暴輕法之惡根性亦當分責。

 

同日(二月十三日),袁世凱組成臨時政府,自居臨時政府首領,留任各部大臣為各部首領,使臣為臨時外交代表,通告公使團及北方各督撫。

 

同日(二月十三日)公使團決議等待統一政府成立,不輕易承認任何一方。

 

東土實居下國,公使團以仲裁人足為輕重,民初內戰迭起,免於瓦解,實以公使團(英使朱邇典、薩道義握其樞軸)堅持門面,以便交涉故。大戰革命迭興,(英國統治的)十九世紀自由主義體系瓦解,德俄日相繼挑戰(映射為護法軍政府、國民政府、抗戰),英人初尚能維持(如兩廣關餘僅予唯一合法政府,國府深感不平),戰後則力不從心,華土乃豆破瓜分矣。華人內部之主義紛呈,影響此基本軌道甚微,略同拉封丹寓言青蛙之影響於公牛群鬥。二十世紀之多難,中樞即在十九世紀自由主義瓦解,各國愈居下位,受害愈深。

 

同日(二月十三日),章炳麟致電參議院,主建都北京。

 

初,章、孫論鼎,曰謀本部當鼎武漢,謀五族當鼎長安,謀亞細亞主義當鼎伊犁,皆無異詞。而民黨革命階梯,視此可以思過半矣。自孫文私受日政府款,不予《民立報》,二公交惡,太炎、師培謀舉黃代孫,文人業餘革命者終難久居職業革命家之列。民初,章氏舉措,擁黎擁袁,無不以孫為假想敵。

 

陶成章於逐孫案主力,光復會同盟會自此成仇。孫文走南洋,不復聞東京本部事。陶氏遇刺,太炎以空言舉汪,拒孫出任總統,幾無應者。此刻除另結盟友、退出政壇外,章氏已無第三選擇。以士大夫氣類相投,首選自必為「有醇德」之黎宋卿。不幸合於文人價值觀者,必不容於流氓政治現實主義傳統。黎公之醇德,兆銘之清譽,恰為其致命弱點。

 

二月十四日,參議院批准孫文辭職,待新總統接事。決議定都北京,孫、黃怒,要求復議,粵督陳炯明通電反對北都。黎元洪通電要求北方代表赴漢共議總統及國都問題。

 

(……)

 

二月二十七日,南使蔡元培、汪兆銘隨唐紹儀拜見袁世凱。袁氏表示擬定留守人員,即可就道南下。

 

同日(二月二十七日),武昌兵變。

 

和談未就,激進軍人已有二次革命之說,此後蘇州先鋒營起事,亦屬此類。大抵係新軍將校功高賞薄,不滿中間派坐食免費午餐。黎督必欲鋤張振武,中間派相繼附袁,伏脈已發。

 

二月二十九日,曹錕第三鎮兵變,南使避入東交民巷。

 

曹鎮袁之嫡系,時論多疑袁氏唆變,今亦有辨者云軍卒不解上層政治,疑南政府欲解散北軍,乃劫財散夥者。真相難明,二說皆實亦有可能。

 

三月一日,毅軍(姜桂題)入京定亂。

 

同日(三月一日),北伐滇軍司令唐繼堯據黔稱制。

 

兼併鄰省惡例,自此始矣。國之亂,滇之幸,北伐、護法,就多數軍人,不過護符耳。

 

同日(三月一日),保定、天津兵變。聯軍二千入京護僑。

 

同日(三月一日),南使蔡、汪等電致南京,請速定大局,組織統一政府,餘可遷就。

 

庚子陰影籠罩民初,袁氏精英改良主義蘊含針對本國民眾之極端不信任,立憲派同盟會何嘗不然?維繫「文明革命」小圈子(黎宋卿、譚祖安皆有是語)實為辛亥共識,外觀黨爭極烈,亦有二底線絕不逾越。其一,不容政治革命演變為社會革命(焦達峰死於此處);其二,不容內爭演變為外患。稍近底線,各黨相繼束手。左派論證「革命脫離群眾必然妥協投降」,極為精當。然當事諸公必自以相忍為國,實出深謀遠識,非具高度歷史責任感莫辦。洪憲之後,共識初現裂痕,黨軍興則全滅,瓜分之禍、教義之爭迭起,終至洪水滔天,無異為民初諸老作事實辯護。

三月三日,黎副總統通電:請速定國都,早立統一政府,以杜外人干涉之漸。捨北就南,有兵亡民亡國亡種亡之虞。

 

通電出於秘書饒漢祥之手。黎公虛位,用人行政多非己意,獨以拔饒氏於招賢館為出任鄂督唯一收穫。二君皆長厚而庸懦者,宜其靈犀一氣。

 

三月四日,同盟會大會選舉孫文為總理,黃興、黎元洪為協理,汪兆銘為總務部主任,宋教仁為政事部主任,胡漢民、劉揆一、張繼、李肇甫、居正、馬君武為乾事。通過政綱。

 

同盟會十大政綱:一,完成行政統一。二,促進地方自治。三,實行種族同化。四,採取國家社會政策。五,普及義務教育。六,主張性別平權。七,厲行徵兵制度。八,整理財政釐定稅制。九,力謀國際平等。十,注重移民墾殖事業。

 

十大政綱,如聖德太子誓言,曰美曰空。就史論實,行政統一、地方自治本為憲政平衡木,民黨之實跡純係機會主義,在野則主省權,在朝則主集權,一如孫、蔣二公居元首則主總統制,居下位則主內閣制,喜劇色彩濃厚。種族同化、移民實邊實一事,即歐文.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之「內亞次帝國主義」是也,確有實跡,關東內蒙華化郡縣不遺餘力,西康歸流苗瑤用武步步為營,青海回疆築路興業苦心實幹,地方軍人雖有經營,遠不及訓政黨國全力以赴,而唯其如此,強鄰震恐,邊釁易生。

 

就教育而言,普及初級從未實現,推廣則實有之,民黨之功大於北洋,三十年代高等教育創造歷史奇蹟,確已實現學術水準「與國際接軌」,同期邊緣各國,無一能及,民黨之寬厚居功極偉,若無津海關五一撥款,「老北平」傳奇必然胎死腹中。雖云黨治,學院自治亦多美談。北洋雖云放任過之,積極資助遠不如黨國,三十年代教職員絕不如北伐前欠薪,硬體興作尤遠邁前人。

 

晚清財政混亂,大抵以關鹽為主,新政興,各省自立間接稅,無不劫貧右富,民變大興,多以思舊制惡新政起,本非反滿。民初軍費膨脹,各省截留地丁,洪憲後歷屆政府(包括訓政黨國)無從染指。中央財政以借債為首要歲入,還息支餉為最大開支,牽補度日,無從整頓。黨國雖有法幣改革、關稅改革之利,終以間接稅(關鹽統三稅)為重,有土而無民,上重而下輕,滬稅居天下之半,津門次之,抗戰軍興,二埠先亡,後之國府,乃如晚期食道癌,純以耗蓄積打點滴(華府美援)延寸陰,其亡也宜。可異者不在其亡,而在其垂絕殘焰竟能拖垮強鄰,復我深仇。

 

終民國之世,有兵而無制。北洋以地域歧視為團體張本(參見《新軍篇》)。黨軍雖興於粵,自始集中招募江浙子弟。南北皆有募無徵。抗戰勉行徵兵,實同劃地虜人。趙宋以降,非流氓無產者求食不入軍籍,國府貿然變法,而餉卹兩缺,無異行社會性屠殺於農村中堅階級。紅朝文宣以民黨稅重為詞,實則國府雖抗戰加派尚不及紅朝公糧三分之一,民心怨毒,實在徵夫之詭道霸政,保甲奉行者多不得其死。

 

國際平等有形式實質二道,就形式而言,民國國際人格之完整性金甌無缺,遠在今之上。論及實質,如治外法權之屬,非待本國司法體制「與國際接軌」不可。此事日人已於明治時代完成,日使論華人收復國權如「駕馬車於馬前」,即以明治廢治外法權經驗,諷華人內治不修。黨國雖以損國權求外援而興,得國推行革命外交,於英美及各民主國亦有事蹟,行之於俄日二鄰,乃有覆國之禍,其始也民族主義,其敗也民族主義。

 

民黨之國家社會主義傾向,遠在聯俄之先,在野之孫文與在野之列寧辯社會政策,思想史學者迄今尚無留意者,此事當詳論於後。可注意者袁氏亦國家主導經濟論兼土改愛好者,左派痛詆之布爾喬亞代理人,無一稍有同情於市民紳商。民袁之爭,類似拉丁系國家激進黨與軍政府之爭,雙方皆揚官商抑私人,所異僅在前者多用經濟內行,後者好用革命外行耳。此事恐與絕對主義國家官僚政治傳統有關,大抵革命憤青皆文人士人精神後裔(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稱「我們」的子弟),可視為候補政治階級之不滿現狀者,其內層思維模式原不出士大夫傳統。

 

三月五日,孫文通令剪辮。

 

剪辮令之於剃髮令,皆出官權強制,所異者罪不至斬首耳。革命論之鋤惡揚善,立憲論之節制一切權力,包括自身權力,鑿枘難合。此事雖小,亦可喻大。

 

三月六日,參議院准袁世凱就職於北京,電致參議院宣誓,提交國務總理及國務員候選人,經同意任命後,於寧接收臨時政府事宜。

 

有經有權,章法不紊,臨時參議院雖非民選(各省都督府推舉),亦可謂得人。

 

同日(三月六日),袁氏電致孫文,請以黎副總統為代表,赴寧受職。

 

民初地緣政治,集於京寧漢權力三角,得一而問鼎,守二即定鼎。癸丑興師,京漢和流,民黨完敗之形,漸次萌生。其根究在軍紳黨人異氣,黎公之於三武,猶譚延闓之於焦達峰、李燮和之於陳英士,不去其一,其勢不定,袁氏輕取漁翁之利,而自身亦受廉價午餐誤導,高估自身實力,卒以自亡。禍兮福兮?

 

三月七日,孫文電致袁氏,同意新總統就職北京,以專使蔡、汪等代表參議院接受宣誓。

 

袁氏初挑寧漢心結,即有大效。參議院苦心經營,全付東流。孫文心術智術,亦可嗤耳。尤要者,孫以看守政府之身,蔑視國會成議,雖如定都案脅迫復議之表面程式亦置不顧,其心殆以大家長自居,無法度蔑憲政之慨,實堪驚詫。

 

同日(三月七日),陝西民軍與甘肅清軍停火。

 

三月八日,參議院通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臨時約法亦「鄂州約法之父」宋教仁立憲思想結晶,主要特徵《軍興篇》已有論述,不贅於此。以今人後見之明,約法致命之傷,不在時人爭執之總統制內閣制(二者皆出國會而非選民,盡可視為超極國會制不同形式),而在司法不重,不足應對憲法危機,議會多數淩駕成法之上,唯英國、瑞士、荷蘭以憲政悠久民德穩健少亂(實則北美獨立戰爭即以國會專制造成),而議紳本無執政經驗,逼成非修憲不能止亂,非政變不能修憲之局。華人習於獨夫專制,不解憲政平衡原理,以為民主必在國會(袁黨、保皇黨亦有同一謬見),不悟國會專制與獨夫專制皆不合立憲精神。

 

同日(三月八日),袁世凱電致參議院,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帝國藩屬體制遭遇民族熱,必有大民族小民族主義緊張關係,畢相(Otto von Bismarck)、斯相(Pyotr Stolypin)小德大俄論述血洗中歐,不待詳述。中國大中華主義結穴北平,意在承蒙滿天下國家之遺,辛亥軍興,蒙王以血親故力助宗社黨,事敗投俄,張作霖亦欲投日,為袁項城所止。南國追美明祖洪王,太炎漁父皆頌金陵。北伐南遷即江東小華夏主義櫻花一度,虛北國入二惡鄰,衣冠東渡,自我失之,未必廟算之非,亦有江東士民內在弱點,建文弘光之歷史宿命在焉。汪兆銘頗重張廣雅詠史「兵力無如劉宋強,勵精圖治是蕭梁」,歸罪金粉金陵。王克敏「前漢」皆北洋舊人,戀戀五色旗,此中信息深可玩味。

 

同日(三月八日),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提名唐紹儀為國務總理。

 

同日(三月八日),北京臨時政府外交部首領胡惟德請求各國公使出席就職典禮,朱邇典力主不必正式邀請。俄國照會美英:承認民國問題,列強應一致行動,維護共同利益,唯俄國保留為滿蒙新疆特殊權益採取必要措施之權。

 

三月九日,北京外交公使團決議:不參加大總統就職典禮。

 

公使團一致行動,宣告遠東國際均勢尚可維持(暗含中華民國統一尚可保存,大英帝國盟主身分及商業利益得以延續),對華政策不得有一國單獨行動、公然一面倒(如後來俄人之於廣州國府)之事,而於南北各派,執行形式平等、實質則重內輕外內北遠南政策,默示國際承認僅歸統一政府,而統一政府當出於北廷包容而非吞併南府之不對等妥協——定都問題即易代後辛丑條約特權可否存續問題,後之國府革命外交即含「遷都南京以柔性廢置辛丑特權」之義,寧府各使館無從享受東交民巷駐軍護僑之威,統一不成,雖貸款救急亦無合法主體。與此事最為接近者,即聯合國針對賽普勒斯南北政府之制裁威脅。辛亥癸丑歷史進程乃受此無形之手牽動而成。

 

(摘自:〈三、立憲篇〉)

序:碧海桑園,秋聲杜宇

導言

・一、新軍篇

・二、軍興篇

・三、立憲篇

・四、行憲篇

・五、癸丑篇

・六、僭主篇

・七、重光篇

・八、殘照篇

・九、迴光篇

・十、虞淵篇

・十一、革命編年史

・十二、法統編年史

整理者的話(三馬兄)

參考書目

書籍代號:0UAY1016

商品條碼EAN:9789860763461

ISBN:9789860763461

印刷:單色

頁數:400

裝訂:精裝,中式右翻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