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人文科普>社會史地> 上一堂思辨國文課:瑞典扎根民主的語文素養教育

上一堂思辨國文課:瑞典扎根民主的語文素養教育

Critical thinking and democracy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lasses: A Swedish perspective

作者:吳媛媛

出版品牌:奇光出版

出版日期:2022-04-13

產品編號:9786269546978

定價 $360/折扣1冊

儲值會員,馬上選領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思辨是我們的義務》暢銷作者吳媛媛最新力作!

新世紀公民必修課!「當初國文課有學到這些就好了!」

 

語言是通往所有知識的媒介,也是思考、溝通和學習的主要工具,

語文能力更是快速全球化時代必備的「核心素養」。

本書深入瑞典教育現場,直擊瑞典式語文教育

如何引導學生思辨、質疑、批判,練習表達、發聲、參與,

培養未來公民在民主社會需要的知識和態度,

造就普及全民的公民素養和民主意識

 

深入北歐瑞典教育現場,直擊瑞典式語文教育如何造就普及全民的公民素養和民主意識

探討議題包括「語文能力」:文脈結構可視化、修辭學、聽說練習、口語表達、媒體素養;「文學批評」:用非文學視角看待文學、文學的社會意義、電影戲劇文藝作品賞析;「語言探究」:母語、方言、歷史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語言政策。10堂課10個主題,每個主題導入瑞典教案,兼及呈現台灣視角,設計適合台灣的延伸思考例題

詳介中學語文課生動活潑的教學例子,轉換成台灣讀者熟悉並感興趣的內容,定位比對兩者之間的差異找出可以豐富台灣教學經驗的補充材料台灣國語文教育呈現更多可能性。

希望這教學實例的集錦,能為現在的學校師生,以及走過填鴨教育的大人,提供一套鮮活的補充讀物。

 

「運用語文有點像是料理,有人對美食更有天分和熱情,而成為主廚或饕客。然而只要透過足夠的練習,每個人都能學會做最基本的家常菜,並且了解人體需要的營養、檢視各種食材的來源等等。如果說文學是對味覺的究極追求,那麼語文就是基礎料理和食育相關知識,在每天生活中扮演的功能不容忽視,而且是人人都可以習得的。」

──本書作者 吳媛媛

 

為什麼每個國家的義務教育都要上「國文」課

它的目的是什麼?老師應該教什麼?學生又想學什麼?

為什麼語文能力需要「刻意練習」?那說話也要學嗎?

讀文學會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嗎?

什麼是語言權?有「正統」的語言嗎?

為什麼瑞典國文教育重視「文脈結構可視化」,

不斷提醒學生不論閱讀或寫作,都要把「紅線」抓好?

 

作者吳媛媛和先生都在瑞典擔任教師,十多年來在工作上、生活中體驗了很多瑞典教育理念帶來的衝擊。繼《思辨是我們的義務》恰與108課綱契合呼應,深獲各界廣大回響好評後,本書再度深入瑞典教育現場,直擊瑞典式語文教育如何引導學生思辨、質疑、批判,練習表達、發聲、參與,培養未來公民在民主社會需要的知識和態度,造就普及全民的公民素養和民主意識

多年前,作者爲了進修瑞典語,在瑞典高中上了瑞典的國文課,親身體驗了許多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内涵上的碰撞後,開始思考國語文教育的本質問題,也對國文課萌生強烈的興趣,並開啟另一種想像:「要是我當初在國文課有學到這些就好了!」

在本書中,作者以瑞典和台灣的高中國語文課綱爲基礎,並從瑞典課堂最前線的經驗出發,看瑞典老師如何訓練學生運用語言分析社會現象,也就是國文課在語言和文學上的批判性訓練,探索那些曾經讓她驚喜、反思、成長的片刻,並且做一個系統性的呈現。希望這本教學實例的集錦,能爲現在的學校師生,以及一同走過填鴨教育的大人們,提供一套更鮮活的補充讀物。

 

【專文推薦】

宋怡慧│新北市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教育是百年大計,它無法速成,沒有捷徑,從語文的「紅線」開始的瑞典語文課,最終培養出熱愛文學、懂得表達、熱愛人群的全球公民,若說,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我相信:未來台灣語文課的躍進仍是有空間可以再繼續向前的。

 

劉定綱奇異果文創總監‧奇異果版高中國文課本發行人

這些年隨著大考模式改變,寫作與閱讀理解變成國文科考試的主流,但是考試方式的改變並沒有改變我們想像國文科的基本樣態。對於國文科的既定想像不變,就會使得我們在邁向核心素養教育,甚至邁向強調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的課綱要求時,產生很多自我衝突的地方。吳媛媛老師的《上一堂思辨國文課》可以讓我們思考:如果語言和文學其實是完全不同的領域,而這兩個領域所追求的目標也不一樣的話,是否能夠幫助我們打開台灣國文科教育想像上的一些死結呢?

 

歐陽立中Super教師暢銷作家

媛媛以瑞典國文教育為參照,以實際教學案例來佐證,帶我們回頭反思自己的國文課堂,老師可以怎麼教?學生可以學什麼?翻開這本書,看看瑞典國文教育,回頭想想我們自己。不是因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而是當我們願意敞開胸懷去欣賞和思考,就會發現原來夜空不只月亮,還有繁星點點、還有樹影斑駁、還有流螢輕舞,還有無限可能……

 

【名家推薦】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台大新聞所兼任助理教授

學習一種語言,並非單純地背誦它的規則與修辭,更重要的是從中掌握思考與溝通的技藝。媛媛的這本書不僅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學習策略,還帶領讀者深入語言背後的社會文化肌理,從寫作、閱讀到媒體識讀,開啟了我們對語言教育的多元想像。

 

朱宥勳作家

敏鎬的黑特事務所《人生自古誰不廢》作者

溫美玉「溫老師備課Party」創始人

蔡淇華台中市立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吳媛媛

台大中文系畢業,瑞典隆德大學東亞所碩士,瑞典達拉納大學中文講師。北歐社會文化帶來的每一個省思和開悟,都是以台灣為出發點。另著有《幸福是我們的義務:瑞典人的日常思考教我的事》、《思辨是我們的義務:那些瑞典老師教我的事》。天下雜誌獨立評論、親子天下、風傳媒特約撰稿人。

【內文試讀】

前言

瑞典和台灣國文科課綱比較

在過去當學生的生涯中,我從來沒有很深刻地去思考,所謂的「國文」課,這個每個國家的義務教育中都理所當然存在的重要科目,它的目的是什麼?應該教什麼?我自己又想學什麼?

直到我爲了進修瑞典語,在成人學校上了瑞典高中的國文課,後來又在瑞典從事教學工作,體驗了許多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内涵上的碰撞後,才漸漸意識到語文教育的本質問題,並且開始萌生强烈的興趣。這一切,其實都是從一個非常單純的心境開始:「要是我當初在國文課上有學到這些就好了……

在本書中,我將以瑞典和台灣的高中國語文課綱爲基礎,從我自己的經驗出發,去探索那些曾經讓我驚喜、反思、成長的片刻,並且做一個系統性的呈現。

我想先强調三點:一、我並不認爲瑞典的國語文教育在所有層面上都優於台灣。本書的重點是在定位和比對兩者之間的差異,從中找出可以豐富台灣教學經驗的補充材料。二、我並不認爲瑞典的國語文教育和其他國家比較起來有明顯的獨特性,事實上瑞典的國語文課綱繼承西方語文教育的傳統,和大多西方國家的同質性很高,我在此書以瑞典爲例,只是因爲我剛好有機會在瑞典體驗和觀察教學現場,希望提供一個案例供台灣參考。三、我雖然參考了目前台灣和瑞典的國文課綱,也訪問了兩地正在任教的國文老師,但是在書寫過程中主要是以自己上國文課的經歷為出發點。二十多年前在台灣上國文課的經驗,和現在的教學現場一定會有差距,許多書中提到的瑞典做法,現在台灣的教師也已在實行。在意識到這一點的前提下,我仍然選擇以自身角度去體會和刻劃兩國學校對語文教育在宗旨、結構和大環境上的不同,以傳達更個人、深切的反思,其中如有盲點或野人獻曝之處,也請讀者包涵。

 

瑞典國語文課綱簡述:語言和文學雙核心

瑞典國文課綱的第一句話就説明,瑞典語文科有兩個核心,一是語言,二是文學。言是人類思考、溝通和學習的主要工具。而文學(包含戲劇、電影等語言成分較高的文藝作品),則是人類更深刻探究自我,與他人以及世界產生連結的媒介。其實語言和文學雙核心的做法並不特殊。在美國,英文課課綱中的語言素養部分叫做「語藝」Language Arts,語藝和文學比重相當。在英國,英文課課綱的一大重點是溝通素養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在誕生於瑞士的IB國際文憑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課綱中,包含科學、數學、社會、藝術,和兩種語言科目,一是外語習得,一是針對母語的「語言和文學研究」。除了文學素養之外,培養學生高度的母語溝通能力,都是這些課綱是對「國文課」的共同期許。

 

【教學目的】

一、語言領域

學習運用語言進行理解、統整、説明、説服、思辨、批判。奠下學生未來工作、求學、以及自我成長、建立社群關係、參與民主所需的語言能力。

 

二、文學領域

透過純文學和文藝作品的欣賞和創作,探究自我和他人的經驗、思緒、認知和世界觀。刺激學生接新的想法和視角,並從中觀察全體人類的共同經驗。

 

【教學内容】

瑞典各科課綱在詳列學習內容的時候,通常會以「學生應該得到充分的機會演練以下要點」為開頭。他們不說這些是「學生應該要學會的要點」,而是教育者應該要給學生充分練習的要點,換個視角,感受也有微妙的不同。國語文老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機會演練以下要點:

 

一、語言領域

‧認識加强説服力的修辭學理論,應用該理論草擬口語和文字表達。

‧閲讀非文學/非虛構(應用、紀實、報導、議論、科普、學術)文體;分析文章結構和語言風格;解讀文意, 並用口語或文字摘要、統整、檢視文章内容和修辭。

‧查找、統整、檢視資料。

‧練習摘要文、調查報導文、議論文、學術文體的書寫結構和格式。

‧媒體與資訊素養:認識媒體產業,分析媒體的内容和修辭,認識智慧財產權,瞭解媒體科技為語言和社會帶來的革新和挑戰。

‧口語練習:在充分準備的情況下用口語面對群眾發表,以及在群當中討論、辯論。

和同學互相檢視和批評彼此的文字和口語表達,透過他人批評和自我檢視查找表達上的錯誤或缺失,以及不適當的修辭。

‧理解瑞典的歷史来源、結構和发展,解析語言和社會、文化、政治的關係。

 

二、文學領域

‧閲讀瑞典海内外、男性和女性作家創作的重要文學作品,包括戲劇和電影。

‧認識不同時期的文學、文藝類型和其風格特性。

‧運用基礎文學分析工具,分析文學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透過生死、善惡、戰爭等主題比較不同時代、地域、類型的作品,從中體認人類生命體驗的差異和共通性。

‧探索文學和社會脈動的互動關係。例如文學和社會思潮如何互相影響。

‧瞭解詮釋和評價文學作品的多重可能性和主觀性。

‧採用馬克思主義、後殖民主義、女性主義或比較文學等視角分析文學作品。

 

三、綜合領域

‧提升學生對語言的自信,享受聽説讀寫的樂趣,激發對文藝的興趣。

‧接觸多元文本類型,並且和學生自身的經驗、興趣做連接。

‧在不同場合進行口語和文字的交流和發表,體驗建設性的參與。

 

除了以上的知識要點以外,瑞典《教育法》也明定,「知識」和「價值」是瑞典國民教育必須同等重視的兩大教學任務,而價值則是建立民主基礎上,包括自由、平等、個人的完整性(integrity)等。學校全體教員,包括國文老師,都有責任引導學生質疑、批判,練習發聲、參與,培養未來公民在民主社會上需要的知識和態度。

 

台灣108國語文課綱的三大學習內容和重點學習表現

【學習內容

1. 「文字篇章類」因字而生句,積句而為章,積章而成篇的基礎語言能力。

2. 「文本表述類」區分和應用記敘、抒情、說明、議論等多元的文本表述方式。

3. 「文化內涵類」認識文本所蘊含之文化意義及文本與人類之物質、社群及精神文化的關連性。能關照不同的社會及文化議題。

 

【重點學習表現

學習表現分為「聆聽」、「口語表達」、「閱讀」與「寫作」四個類別。此外也配合108課綱三大核心素養:「自主學習」、「溝通互動」與「社會參與」,透過國語文教育發展思辨與自學能力,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並融入性別、人權、環境、海洋等十九項議題,提升面對議題的責任感與行動力。

其實,台灣108國語文課綱和上述瑞典的國語文課綱,在理念上有很多相近和重叠的地方。這些教學內容,有許多是擷取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等國際組織在研究現代社會脈動後所提出的「核心素養」(core competence)框架。在這個快速全球化的時代,各國課綱的核心越來越接近,將是自然的趨勢。

在相似的核心素養上,瑞典國語文教育的教學傳統卻有許多和台灣很耐人尋味的不同之處,我把這些有趣的地方匯集到本書三個篇章當中。希望這本教學實例的集錦,能爲現在的學校師生,也爲和我一樣走過填鴨教育的大人們,提供一套更鮮活的補充讀物。

 

 讀文學會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嗎?

在瑞典,申請大學有兩種方式,一是用在校成績,二是參加升大學考試,因此在校成績也是很重要的。為了確保全國各校成績評量的方法和品質均一,瑞典每年都會舉辦全國性的期末考。這些全國考試的考題,都是由瑞典各大學的學者團隊為老師們傾力設計出來的。

瑞典高中的國文課分成三門,一年上一門,這三門課分別以非文學類文體、文學,以及學術類文體為主(高三國文只有打算上大學的學生需要選修)。上完高一和高三國文課,學生都必須參加這場全國期末考試,而就如附錄例題所呈現,這個考試的內容以非文學類文體為主,而且目的不是察驗記憶性知識,而是鑑定閱讀、寫作和聽說能力。

因此在瑞典,只有高二國文真正把文學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相對而言,臺灣高中三年的國文課,幾乎可以說是一門文學課。

在本章,我將匯整瑞典文學教育理念上,幾點和臺灣不同的地方:

  1. 文學不應該拿來考試。
  2. 高中文學課是學生閱讀人生的起點,不是終點。
  3. 文學沒有國籍。
  4. 用非文學的視角看待文學。

  1. 不考試不補習不寫讀後感的文學課

 

瑞典高中的文學教育必須把重心放在教學生如何自主地解析和欣賞文學,還有引導學生體會文學的樂趣。更關鍵的是,他們期待學生高中畢業了,也能一輩子以文學為樂。

 

一、不用標準化考試考文學

以文學為主要內容的高二國文課,是沒有全國期末考試的。與其說是沒有考試,應該說,這一門國文課的學習成果,並不適合用標準化考試的方式來鑑定。

瑞典高中的文學課程主要以時間為脈絡,從文學史的角度,看歐美文學在體裁、表現、思想上的演變。接著也以戰爭、愛情、生死等全人類共通的主題為脈絡,看在不同時代和國度的人們,如何透過不同的體裁,寫下讓所有人產生共鳴的文字。

當課程隨著文學史、書寫主題的脈絡進行到一個段落,瑞典老師通常會給學生一個作品清單,並針對當中一兩個作品來做進一步的精讀、解析、仿作、或續作,而學生要是有興趣的話,也可以把清單上的其他作品作為課餘閱讀,和同學交流想法。高一和高三嚴謹的非文學語文訓練比起來,文學類作品的欣賞和創作相對自由奔放,很多學生十分享受天馬行空的創作,也常在課堂上激起豐富感性的討論。

比方說有國文老師在談到科幻體裁的時候,請學生挑一本以AI為主題的科幻小說,如《銀翼殺手》、《2001太空漫》等來細讀,並且選擇書中一個機器人角色,延續小說的世界觀,以第一人稱寫一篇「機器人自述」,描述這個機器人對人類意識的想法。很多學生們寫的作品都充滿創意,讓我看了不忍釋手。老師說,雖然學生只需要針對一個作品寫作業,但是也有很多學生把書單上所有的小說和電影都看完了。

在一年內要談海內外古今文學,瑞典文老師能帶著學生進行深入賞析和延伸寫作練習的作品非常有限。因此,瑞典高中的文學教育必須把重心放在教學生如何自主地解析和欣賞文學,還有引導學生體會文學的樂趣。更關鍵的是,他們期待學生高中畢業了,也能一輩子以文學為樂。這樣的課程目標,是很難用標準化考試來評量的。再者,他們認為文學欣賞和創作並無法鑒別學生升大學所需的學力,而讓孩子為了準備考試接觸文學,也完全違背了文學的本意。

瑞典國文課上也閱讀艱深的傳統文學,但利用現代白話注釋輔佐學生閱讀,不重記憶和考試,更重視各類傳統文學體裁背後的社會歷史淵源。整體來說,瑞典高中生在課堂上由老師帶領一句句精讀的文學作品,以及純粹的文學創作練習,和臺灣比起來都少了許多,但是瑞典校內外文學創作和閱讀的風氣十分興盛。瑞典每年的暢銷書排行榜上,起碼有一半以上是瑞典小說文學作品。而臺灣在近二十年來,暢銷排行榜上多屬致富和自我成長系列的非文學類書籍,而且不管文學或非文學,都以翻譯作品居多。雖然文學的出版和銷售又是另一個複雜議題,不過事實也證明,上滿三年文學課,升學考試都要考文學的臺灣國語文義務教育,似乎對推動社會閱讀風氣,奠下文學市場並沒有很大的效用。

 

二、高中文學課是學生閱讀人生的起點,不是終點

臺灣,國文課選文一直是焦慮的來源,國高中六年的國文課,要怎麼取捨,才能給予未來國民最起碼要具備的文學和國學素養?對照臺灣和瑞典迥然不同的文學教育,我發現如果說瑞典文學課的意圖在於給學生一個起點,那麼臺灣的文學課則是想給學生一個完結,恨不得把古今數千年的精髓取樣打包起來,做成一顆顆維他命,配著作者、題解、注釋一起吞下去,然後再用考試確認學生吸收了養分。這個做法自然有其合理的動機和價值,但是這樣一來,也務必會擠壓到其他重要語文訓練的時間,也可能影響學生的文學胃口。

語文領域既深且廣,在策畫課綱時難免會遇到取捨,因此需要清晰的教學理念做為方針。於是,問題又回到了原點:國文課要教什麼?怎麼教?為什麼?我們希望高中生在畢業踏出校門時,具備什麼樣的知識?我們希望大學新生在踏入校門時,具備什麼樣的能力?

瑞典的課綱主旨很清楚,想上大學的學生必須努力提升讀解、邏輯和表達力,在大考中證明自己具備接受高等教育必須的學力。而每一個學生,不管上不上大學,也必須具備一個公民必需的讀解表達能力。這些提升語文能力的學習目標,其實也包含在臺灣的國語文課綱當中,但是卻和長久偏重文學與國學的教學和考試有一些矛盾之處。

此外,瑞典課綱也強調,國文教育有義務引發學生對文學、知識、公共議題的興趣,養成閱讀各類文字和參與公共議題討論的習慣。這也是108課綱和瑞典課綱當中都強調的「自主和終生學習素養」。

然而因為這素養相對難以評量,不見得能反映到學生的考試成績上。對此,瑞典教育部追蹤全國學生的閱讀習慣和讀解能力的發展,給予老師提醒和輔佐。各科老師以及學校的圖書館員也密切合作,一起承擔提升未來公民語文素養的重任,並且配合「性」、「全球暖化」、「勞權」、「選舉」等主題進行校刊徵文和論壇活動,引導學生在閱讀和討論中找到樂趣,建立自信。這些也許不是十全十美的做法,但至少是瑞典學校針對課綱而提出的幾個可行之道。

 

三、文學沒有國籍

「文史教育」對許多國家來說,都是用以鞏固下一代國家認同的重要科目,期待學生在學習本國文學和歷史的過程中,可以奠定國民意識以及「愛國情操」。而在每年頒發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則更傾向將文學視為全人類共同的資產,如其課綱中總結的文學教育宗旨:「透過文學的欣賞和創作,探究自我和他人的經驗、思緒、認知和世界觀,刺激學生接新的想法和視角,並從中觀察全體人類的共同經驗。」瑞典學校更期待學生了解文學如何反映人類經驗,因此並不強調單一文學血統。

瑞典文學課以北歐文學為主,也涵蓋大量歐美翻譯文學,純粹來自本國的作品可能不超過五成。而且為了培養學生閱讀興趣,國文老師常跟著文壇脈動,讓學生閱讀近期造成話題的新作品,所以「傳統文學」的份量又更少了。

今天的瑞典是個國族意識相對淡的地方,他們對於透過過去的輝煌或是文明成果,也就是「看我國多強盛多優秀」這樣的姿態來啟發國家認同,是大大存疑的。因此他們在歷史課上質疑所謂的「輝煌時代」,冷靜指出在歷史上瑞典王國的版圖越大,平民的生活也就越苦。在國文科上也積極呈現不同國度的文學精華。

瑞典對國族和傳統的態度,可以說是站在相對於大多國家的另一個極端,這和他們在歷史上鮮少需要抵抗強力外侮,以及目前瑞典社會的偏左意識都有點關係。近年來臺灣社會和教育界就國文教育議題掀起了很多爭論,「去中國化」的程度、文言文的份量,都挑起了無數人的敏感神經。這些討論其實已經超出了單純的語文教學理念範疇,而牽涉到了「國族認同」,以及在意識形態上「保守」與「變革」這塊沒有正確答案的灰色地帶,沒有一個專家或教授可以斷言其見解就是真理。臺灣還必須從自己的經驗和處境走出適合我們的路,在此僅提供瑞典視角作為一種參考。

 

四、用非文學的視角看待文學

有天我想把「讀後感」這三個字翻譯成瑞典文或英文,卻找不到完全吻合的詞,這才發現,我在瑞典上了三門高中國文課,但是從來沒有寫過一次「讀後感」。每看完一本或是一篇文學作品,我們通常採用口頭討論的方式和同學交流各種感想,這樣的討論很自由,也總是非常熱烈。然而在練習寫作時,則多要寫命題和要求非常嚴謹的分析文,例如,從情節走向和角色變化分析故事架構,從修辭手法分析文字表現,從用詞和句型分析語氣和節奏,或是綜合以上各點探討一個作品的時代屬性,也可以戴上不同的眼鏡,從性別、階層、後殖民的視角去探究作者意圖和讀者經驗,甚至單純用人類學的角度,把文學當作了解某個時代和社會的材料。

閱讀文學的時候,讓學生盡情沉浸在文學的感染力中,領略文學的樂趣固然重要,然而瑞典高中各科的課綱也講求對各科知識進行結構的、超越的檢視,在學習歷史之前,先想一想歷史的目的和用途是什麼?在演練語言能力的時候,停下腳步問問什麼是語言?同樣的,在欣賞文學的時候也要思考,文學是什麼?語言和文字如何構成吸引力、感染力和張力?為什麼文學對人類如此重要?這種俯瞰知識和現象的習慣,就是思辨的起點。

 

延伸思考例題

1. 你認為「文學素養」是什麼?可以透過考試鑑定嗎?如果不行,為什麼?如果可以,應該怎麼考?

(本例題由建國中學國文教師吳昌政提供)

 

2. 你認為「文學素養」應該是升大學學力評鑑的一環嗎?為什麼?

【推薦序一】抓緊你的語文「紅線」,為你帶來人際的「紅盤」——宋怡慧

【推薦序二】讓台灣的語文教育和國際接軌——劉定綱

【推薦序三】你願意再給國文課一次機會嗎?——歐陽立中

 

前言 瑞典和台灣國文科課綱比較

 

第一章 語文能力的刻意練習

1 你的紅線掉了!──文脈和結構的可視化

2 打動人,而不是打倒人的修辭學

3 說話也要學嗎?──聽與說的練習

4 網路社會的遊戲規則──媒體和資訊素養

 

第二章 讀文學會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嗎?

5 不考試不補習不寫讀後感的文學課

6 讀文學會讓我們成為更好的人嗎──文學的社會意義

 

第三章 用語言探究語言

7 在語言課上探究語言

8 語言的前世今生──歷史語言學

9 有「正統」的語言嗎?──社會語言學

10 什麼是語言權?──語言政策

 

附錄國文科全國期末考試和升大學語文考試題型

附錄從語文中看到性別

書籍代號:1LBV0033

商品條碼EAN:9786269546978

ISBN:9786269546978

印刷:全彩

頁數:224

裝訂:平裝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