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親子共享>家庭親子> 我想陪你長大:化解衝突,傾聽理解,從提升親子品質開始,讓青春期的相處更簡單 (10~18歲適用)

我想陪你長大:化解衝突,傾聽理解,從提升親子品質開始,讓青春期的相處更簡單 (10~18歲適用)

作者:陳品皓

出版品牌: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16-11-09

產品編號:9789863593058

定價 $300/折扣1冊

缺貨中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而是爸媽可以陪伴孩子,跨越徬徨與尷尬,從依賴邁向獨立的過程
 

資深臨床心理師與父母的「24個青春練習題」
 

當孩子步入青春期後,親子關係就跟熱戀情侶一樣,將會踏入一個從摩擦到磨合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衝突難免。爸媽回首自己在青春期時與父母的關係,但當自己也走到了這個親子關係的分叉路,我們又希望孩子用什麼樣的心情看我們?是一種解脫?是一種逃避?是一種疏離?還是一種親密?
 
很多人用「叛逆期」來形容青春期的孩子,但如果仔細思考「叛逆」這件事,就會發現這個詞背後其實偷偷躲著一個邏輯,就是:「你要服從你的爸媽,不管他們的指令對不對,如果你不服從他們,你就是錯,因此你的行為叫做叛逆。」

順著上述邏輯,爸媽會發現一件事:好像當我們用「叛逆」這個字看待孩子在青少年的改變時,就可以把很多我們對孩子感到不了解、不清楚或不知道的言行,都丟到一個叫做「叛逆」的箱子裡。事實上,「叛逆期」並不存在,它是個假議題,是大人給孩子扣上的一頂帽子,意圖以叛逆的角度解釋我們面對孩子青春期轉變無從耐心理解的現象。

而要如何改善我們與青春期孩子的關係、理解孩子彷彿從外星來的語言和行為,
以及在這些奇怪的行為背後,究竟隱藏了什麼樣的心事?
這一個陪伴孩子從幼兒期的依賴,走向獨立的過程,就會是爸爸媽媽的重要課題。

 
 
★★★本書特色
1. 內容實用,網羅孩子青春期的疑難雜症

隨著孩童早熟化,孩子的青春期年齡逐漸下修,用實際故事帶出父母們與孩子相處的常見QA:青少年該不該談戀愛、被同學霸凌、網路成癮、不夠大方外向、與爸媽處處唱反調等問題,並用可以落實在生活中的作法、溝通方式,有效掌握孩子青春期過程中的關鍵期。

2.資深臨床心理師,擁有帶領親職團體、講座與臨床實務豐富經驗
透過身為父母、心理師的雙重身分,將帶領親職團體、講座與臨床實務中,得到最多家長、孩子經驗肯定的簡單技巧,陪伴爸爸媽媽和青春期的孩子們,一起處理親子衝突、爭執,以及10~18歲青春期孩子的常見問題、特殊問題,幫助父母老師有效改善化解種種問題。

3.「教養」最終仍然要回歸每一個孩子的獨特性來思考
同樣的問題,在不同孩子身上引發的原因各不相同,牽涉到他的生長、家庭與環境。沒有任何一個人是一樣的,一樣問題背後的原因也不一樣。

本書匯集許多前人的經驗、理論與研究中歸納出來的大方向為通則,但教養最終仍然要回歸每一個孩子的獨特性來思考。透過每一位父母對孩子特質的認識,知道什麼對他是合理的期待、什麼是無理的要求、該如何設定適合的目標、該如何避免無謂的麻煩。並掌握書裡的溝通、相處技巧,陪伴孩子跨過青春期的徬徨與尷尬,好好長大。
 
★★★ 各界好評推薦
「在孩子面前,父母不要輕易開口批評,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

敏感又荷爾蒙氾濫的青春期,父母一句批評,輕如鴻毛卻重如泰山。孩子們直往心裡去,不管多久,那句輕易脫口而出的批評,卻在孩子心裡醞釀發酵擴大,甚至影響成人後做事情的準則。這是Choyce最深刻親身經驗,也是家有10歲女孩的媽媽最極力避免的悲劇。

不用試著當孩子的朋友,因為你永遠都是父母而不是朋友,但,試著當背後默默支持的父母,放手讓孩子探索與跌倒,只有如此,毛毛蟲才能早日蛻變為美麗的蝴蝶。

脫離嬰幼兒時期的依賴,青春期的孩子更讓父母們捉摸不定,謝謝品皓心理師適時提供父母們建議,在育兒路上更有自信,也能培養更有安全感,心理更健康的孩子。」──Choyce(郭宜亭) 親職教養作家
 

「本書充分扮演定位、導航的作用。引領與陪伴親師有方向、且安心走進青春期的迷霧森林。與孩子的心,更貼近。」──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王意中
 
 
「臨床上常遇見家長在面對與孩子溝通時,不知如何回應孩子的情緒及負面語言,擔心自己無法處理好親子關係。品皓心理師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分析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並用簡單的步驟提醒家長在互動中可以用用的技巧,是很棒的工具書。」──吳佑佑   宇寧診所所長

「這本書給予我們全新的眼光來看待青少年的叛逆,我們因之樂意重新裝備心靈並學習新技巧來處理手機、網路、霸凌、拒學等親子衝突。」──彭菊仙  親職教養作家

「這本以鮮活案例、專業理論、實用方法交織而成的親職好書,能幫助父母深入理解青春心理、及時化解親子衝突,創造日漸獨立又不失親密的美好關係。」──楊俐容 親職教育專家

「你總在懷念孩子的小時候嗎?惋惜和孩子的親近一去不返?怎麼扶持著搖搖欲墜的親子關係回到成熟的親密?這本書裡有解!」──廖芳珍(澐媽)   《ㄧ閃ㄧ閃亮晶晶》共同作者

陳品皓

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諮商與臨床組,主修臨床心理學、心理病理學、焦慮症衡鑑與治療。目前擔任新北市十數所國民中小學輔導教師督導、台北市黃偉俐身心科診所、宇寧診所、長青醫院心理師,以及各級機關學校專題講師,提供焦慮壓力、親職教育與心理衛生等議題。且擔任教育部部定講師,台灣臨床心理學會會員。

文章多發表於自由時報、聯合報、張老師月刊、親子天下。譯著:《社交零壓力:擺脫焦慮;重塑自信》(生智出版)、《認知治療:基礎與進階》(揚智出版)、《咖啡:從咖啡豆到一杯咖啡》(揚智出版)。著作:《弄懂6~12歲孩子的內心x情緒x行為問題》(木馬文化)。

臉書專頁「陳品皓心理師」:https://www.facebook.com/antisocialphobia

PART1你到底在想什麼? 
 
長不大的小大人:青少年的心理特性

首先,孩子在想什麼,説真的,我們永遠也不會知道。因為青少年是一個跟大人逐漸從分離邁向獨立的階段,而孩子的祕密便是這段成長的見證。

你可能會問,這跟祕密有什麼關係呢?這都跟孩子的身心能力有關。你可以想想看,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大腦跟肢體動作能力都很有限,所以每天生活的重心就是父母,爸爸媽媽就是他的全世界,能帶著他到處體驗見識。隨著各項認知能力越來越好,當他記得多,就能跑得遠,而活動範圍一旦走出了父母的視線,那裡就開始有了「自我」的存在。他和朋友在公園裡的冒險遊戲丶在書店門口的電動玩具丶在安親班的玩笑打鬧等等。而祕密就是在這些親子沒有交會的生活經驗中開始萌芽,祕密的另一個暱稱,叫做「我」:我跟你不同的地方,在於我們開始有了各自的生活範圍、人生故事。

所以説到這,有一個重點:祕密之所以叫祕密,是因為他只開放給他願意開放的人,就算你擁有足夠的信任,也不代表你能走進他的祕密,至於開放的關鍵是什麼,我想大概只有孩子知道,儘管大部分時候他可能也不清楚原因。所以我們做父母親的,首要的心態,就是放下什麼都想要知道、什麼都想要掌握的心態,因為這不符合孩子成長的心理特性。

這個階段的孩子特別需要自己的空間,在這個不會被打擾,有自主權的空間當中,孩子也在延伸他的權力。他不想跟你走得太近,不是因為不愛你,而是因為他開始希望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表達自己。他透過刻意跟你保持距離,來彰顯自己的存在,並且把一切過去那種你大我小的親子式互動,視為一種表面上噁心的事情(但大部份孩子內心仍然是重視,只是不喜歡的是形式)。你若不信,可以做一個簡單的實驗,在星期一的早上陪孩子上學,然後試著要牽他的手,並在校門口跟他說親一個做道別,你很快就會換來他一個星期不想理你的結果。

如果此時適當的給予空間,將會促進將來親子關係的適度連結。

為什麼需要談青少年的心理狀態呢?

我要透過你自己的親身經驗來回答這個問題。現在要請爸爸媽媽想像一下,當你小的時候,你印象中和你的爸爸或媽媽互動的任何一個回憶,在那個回憶當中,你還記得印象中的媽媽或爸爸,你是用什麼角度看他們呢?如果沒意外的話,你應該會記得,我們是抬著頭看他的。那個時候爸爸媽媽看起來就像是巨人一樣,說什麼就是什麼,無從反駁或辯解。

再過了幾年,當你出社會工作、開始有能力寄錢回家之後,回想那段時間,當你看著爸爸媽媽時,那時候的你是用什麼角度在看爸爸媽媽呢?好像跟小時候比起來,現在看爸爸媽媽的角度有點平行的感覺了,你長高了一些,說話的份量似乎也大了一些,你發現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爸爸媽媽已經不再罵你打你,而就算不贊同你的想法,他們卻也只是沈默,或是語氣平和地說出他的看法,不太像過去直接否定你的意見。好像,有些不同了。

現在,當你每次帶著十幾歲的孩子回去探望爸媽時,這時候面對他們,你發現眼前垂垂老矣,常常令你擔心身體安危猶如風中殘燭的長者,是過去那個曾經你視為全世界唯一可以呼風喚雨的巨人時,你看著他們的角度,是一種俯視的感覺,那背後是怎麼樣的心情呢?

當你走過了這些人生不同階段,以及和父母親之間不同的角度跟感受,你有沒有什麼感受或想法?因為有一天,這些感受也同樣會發生你的孩子身上。

隨著他們的年齡漸增、身高漸長,他們看你的視角也會跟著改變。此時,孩子心理的高度也是跟著他們生理的強度跟權力一起在茁壯的。到了有一天當他們低著頭看著你時,你希望在那個時候,他用什麼樣的心情看你?是一種解脫?是一種逃避?是一種疏離?還是一種親密?

你的期待就是我們現在可以做的事:面對孩子的方式與態度,也需要與時俱進。否則,關係的品質將可能在固著的僵化中流失。至於該怎麼做呢?

在下一章,我將要教你幾個相當好用的溝通技巧,這是幾年來我在帶領許多親職團體、講座與臨床實務中,得到最多家長經驗肯定的簡單技巧,適合用來處理親子衝突、爭執以及任何想要表達你想法的時機。
 

PART2 青少年常見問題
為什麼要欺負我?

「我要殺了他全家!!」

阿胡氣呼呼的走進會談室後的第一句話。他怒氣沖沖的向老師抱怨班上的同學,言談中不斷地來回踱步,好像心頭有一股無法消除的氣不斷的噴發。

「你看起來好生氣,來,先坐著,怎麼了?」只見阿胡脹紅著臉,開始沉默,不一會兒的時間他整張臉垮了下來,整個人癱坐在沙發上,我靜靜看著他,阿胡開始低聲啜泣了起來。

「為什麼他們要這樣對我?我已經很忍耐了,但是他們還是不斷在背後搞我,一定要我去死給他們看是不是?」阿胡泛著淚說。

「我都不敢跟我爸媽說,跟他們說也沒有用也幫不上忙,到學校這些人還不是照樣弄我。」

「嗯嗯,聽起來你最近在班上過得不是很好?」我刻意放緩自己說話的語調。

「嗯,對呀,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你知道嗎!」

「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幫我多瞭解一些嗎?發生了什麼事情?」這是一個不帶威脅地邀請。

「就是國禎他們呀!都是他們在弄我,他們在FB上到處說我的壞話,說什麼『垃圾白目,腦袋有洞為什麼還要放棄治療,長著醜就乾脆去自殺算了,幹嘛還要留在世界上傷別人眼睛』,笨蛋都知道他們在說我……」說到這邊,原本低落的情緒開始轉為生氣,眼神中充滿怨懟。

「恩,聽起來國禎做的這些事情,造成的傷害不小…」

我靜靜地聽著阿胡描述這些事情,同時想要釐清事情之前發生的經過,但我知道現在這個時刻,阿胡仍處在憤怒的情緒漩渦當中,我試著跟著他的情緒走,同時也想理解阿胡在生氣當中,讓他爆發的點是什麼。

「恩,對呀!真的是很白癡的一群人,白目到極點,看我以後怎麼修理他們!」

「我不太懂,為什麼他們要這麼對你?」

「我哪知道,他們就是這麼白目……」我點點頭,等待阿胡接下來的回應。

「他們不知道為什麼就盯上我……,應該是之前有吵架過,但我忘記為什麼吵架了,他們就叫我死白目,然後故意在我面前跟別人說我壞話,或是嗆我,真的是很可惡,我想說我就不要理他們了,但是他們還是不斷在那邊說有的沒有的……」

聽著阿胡說著在班上的種種,他在班上的樣子跟心情也逐漸在我心中形成了一個圖像,在這個圖像當中拉近了我對阿胡感覺的距離,並且想像著當被針對時,在班上那種惶惶不安的不自在感。

「聽起來,他們說壞話這件事情很傷害到你?」

「對呀!明明就沒有的事情,他們憑什麼一直說一直說? 一群混蛋,根本就是針對我!就是想要讓我難看!」

*****************************************************************************

這是一起霸凌事件。

「霸凌」是指用各種各樣的方法,比如用辱罵的語言、忽視孤立的態度甚至肢體攻擊的手段,來增加當事人不舒服的感受。事實上,霸凌幾乎是大部分青少年在國中階段都會遇到的經歷,只是程度大小不同,但霸凌不只是國中生的專利,也是人類的常態,只是年紀越大的人,生活空間、選項也越多,面對霸凌時有更多處理情緒的方法。

在我接手的案件中,引發霸凌原因千奇百種,通常多跟霸凌者的特質有關,同時有些孩子在某些狀態下,容易成為被霸凌的原因:

  1. 個人明顯特質

有些孩子由於個性比較固執、情緒起伏很大、做事情衝動等等,因此在班級中容易因為這些明顯的表現而被別人注意,這些個性上的特質容易引發衝突或是造成別人的困擾,然後慢慢的形成被霸凌的對象。
 

  1. 個性較為退縮

安靜或是害羞的孩子,面對別人的玩笑或是挑釁時,通常也不會有明顯的反擊,如果他又是個很會隱忍的人,那這樣比較容易讓霸凌持續下去。
 

  1. 人際品質不佳

孩子的人際關係好不好,跟兩個部份有關,一個是孩子本身的外在形象、內在特質,一個則是孩子的人際技巧。而人際技巧又跟情緒管理、同理心、表達溝通等能力有關連。

因此像是有第一點特質的孩子,往往人際關係也不會太好,如果班上這時候有較為強勢或心眼小的同學時,也可能會出現霸凌的問題。
 

  1. 其他原因

包含孩子的外貿、體型以及課業表現,都有可能成為霸凌的原因之一。有些孩子可能有上述的狀況,但都不嚴重,嚴重的是跟老師關係不好,或是衝突,而成為導師的眼中釘,在這些狀態下,孩子的問題也容易被漠視,而成為霸凌中的受害者。

阿胡的狀態正如同許多被霸凌者的典型反應,像是出現了身體症狀,像是抱怨身體不舒服,焦躁不安、暴怒、哭泣、失眠、很低落,有的孩子則是功課一落千丈,對學習不再有興趣,這些都是一種警訊,反應出孩子說不出口的困境。

我很清楚,霸凌的影響並不會隨著時間而漸漸煙消雲散,相反的,霸凌帶來的傷害會如影隨形的跟著我們,直到成年都還壟罩在它的陰影當中。許多研究,包含我自己的臨床經驗都發現長期處在霸凌下的孩子,自尊會受到損害,而自尊是對自己接納的程度,覺得自己到底有沒有價值的主觀感受,一個低自尊的人,長期下去很容易出現情緒與行為的問題,像是焦慮症、酗酒或是吸毒等等的結果。

少部分的孩子會在被霸凌之後開始欺負比他弱小的人,也就是所謂的受害的霸凌者,原因一部分是因為這過程是一種情緒與壓力的釋放,同時孩子也在霸凌別人的過程中找到一些些僅存的平衡。

因此,毫無疑問的,霸凌絕對是要嚴肅面對的事實。但是霸凌不是一個單一事件,而是一種個人、結構與空間結合的複雜關係,因此絕對不是安撫當事人,處罰霸凌者就好。不管被霸凌者或霸凌者,都是需要被幫助的對象,而導師、家長與學校學務、輔導系統都必須一起合作,才有可能改善。

「阿胡,今天謝謝你跟我說這些,我知道這對你並不好受,甚至我相信不會有人喜歡這樣的狀況,同時我好奇的是在這些壓力底下,你怎麼度過的?」

評估孩子面對壓力下的反應與因應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這樣我才能知道他的適應方法是否合理,是否有任何我必須要注意的淺藏危機。

「這件事情我會需要做一些處理,包含和導師討論,之後若有需要我可能也會和你提到的這些人做面對面的了解,我的目標是讓這件事情對你的傷害降到最小,我不確定你是否也希望如此?」

阿胡想了想,點點頭,抬頭說:「我不希望再發生這些事情了,我可以怎麼做?」

書籍代號:0ETT0030

商品條碼EAN:9789863593058

ISBN:9789863593058

印刷:套色

頁數:256

裝訂:平裝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