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親子共享>家庭親子> 德國幼兒園的教育大震撼!(二版)

德國幼兒園的教育大震撼!(二版)

作者:莊琳君

出版品牌:野人文化

出版日期:2022-01-25

產品編號:9789863846680

定價 $380/折扣1冊

儲值會員,馬上選領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德國幼教第一鐵則——會玩才是真本事!

無規則、自由玩,刺激想像力、創造力大爆發!

玩出孩子的未來競爭力與領導力!

 

★隨書贈{德國幼兒園一日作息&教育觀察表}★

★博客來暢銷書

 

具備15年幼教資歷、德國幼兒園教學長在教育現場的第一手觀察,

帶領讀者深入了解德國人理性溝通、回應生命發展需求的教育方式!

從幼兒園的課程紀錄以及與孩子的互動過程,

掌握養成德國孩子獨立、自信、堅強的教養祕訣。

 

【震撼推薦】

 

洪蘭:「這本書令我拿起來便放不下來,我全力推薦它!」

 

 

德國老師最擔心的:從來不是小孩玩太多、太危險,而是玩不夠!

德國父母最常叮嚀孩子的:不是上課認真聽,而是要玩得開心!

德國孩子的小腦袋裡每天都忙著選擇:

「今天要穿哪一套衣服?」「今天玩什麼好呢?」

「中午要吃什麼?選什麼醬料?」「希望媽媽幾點來接我?」

 

 

 

【德國幼教現場大震撼!】

從德國幼兒園日常互動對話與小故事,

近距離體驗老師、父母彼此攜手合作

共同落實學前教育理念精神與實踐方法!

 

[ 震撼1 ] 不必寫教案──>老師首要任務:觀察孩子!

  不是為了讓孩子有興趣學習,才設計遊戲;

  而是觀察孩子的興趣,滿足他的求知欲望,才能熱愛學習!

[ 震撼2 ] 不需管理班級秩序──>乖孩子不吃香!

  允許孩子冒險、哭鬧、不聽話,

  只要設立規則,鼓勵「做到」代替責怪「做錯」的地方,

  包容孩子難搞的情緒與個性,但教養原則絕不退讓!

[ 震撼3 ] 不用趕教學進度──>學會生活自理比知識更重要!

  不因為趕時間、嫌麻煩,而剝奪小孩的學習機會,

  用鼓勵代替糾正,讓孩子保有「我做到了」的成就感!

 

【以孩子為主體,德國幼兒教育全方位能力養成之道!】

˙「無玩具日」讓孩子狂動腦筋,聰明玩!

 ──>開放式的無規則遊戲,讓孩子的想像力超展開。

˙「我不要!」是任性?還是有主見?

 ──>不聽話、懂得堅持的學生,有時反而可能學得更好!

˙給予有限選擇,讓孩子練習做「小決定」

 ──>解釋選項背後的緣由,讓孩子明白每個決定帶來的結果。

˙不想接受別人的遊戲規則,就得自己想辦法

 ──>面對衝突或校園霸凌,德國父母讓孩子學會捍衛自己!

˙沒有標準答案,只要說出自己的理由,就沒人能說你一定錯!

 ──>鼓勵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和世界對話,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德國老師、爸媽具備以下特質】

1.) 有很強的心臟,遠遠看,放手讓孩子嘗試;

2.) 有很大的耐心,讓孩子慢慢學會長大,慢慢嘗試並從中確認自己的興趣;

3.) 唯一覺得不能輸在起跑點的是: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

 

【本書特色】

1.) 每篇文章都有實際案例:兼具台灣老師的習慣思維 & 德國老師的處理原則 & 德國爸媽的教養態度,以及老師和家長之間如何合作無間。

2.) 德國優質小孩的全方位能力養成之道。

3.) 近距離體驗德國學前教育理念與幼兒園日常活動安排。

 

(※初版書名《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一位台灣老師的德國教育大震撼》)

 

【震撼推薦】

小熊媽張美蘭(親職作家/兒文工作者)  

王珮玲(臺北市立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教授)  

王麗芳(《孩子只是卡住了》作者)

江 束(財團法人新北市兒童教保協會第十屆理事長) 

江蘭芬(道生教育機構幼教處前處長)

周淑惠(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榮譽退休教授)

洪 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暨創所所長)

秦夢群(政大教育系特聘教授)

彭菊仙(親子教養作家)

羅寶鴻(20年經驗、AMI 國際蒙特梭利協會認證翻譯講師)

作者/莊琳君
●英國教育學碩士
●十五年幼兒園教師經驗(台灣7年+德國8年)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教育碩士,主攻教育心理研究,在台灣和德國幼教領域工作加總十餘年。現任德國國際雙語幼兒園教務長,媽咪拜MamiBuy網路親子平台駐站專家。
已出版《德國幼兒園的教育大震撼!》、《不是孩子愛鬧情緒,是他想說卻不會說!德國幼兒園的小小孩自我表達課》、《德國幼兒園的玩具極簡運動:買得多不如選得巧!玩具愈簡單,愈能玩出無限創造力!》三本著作。

 

【推薦序】

這本書令我拿起來便放不下來,我全力推薦它!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這是我所看到寫的最好的一本有關幼教的書。作者把幼教的目的、精神和實施的方法透過一則則的教學實例,讓讀者一目了然,知道怎樣教才能教出有品德、守紀律、不亂發脾氣的孩子。

●遊戲是孩子的天職,我們在實驗上看到遊戲和閱讀是使大腦神經連接綿密最好的兩個方法。●

  遊戲時,它是想像力的發揮,例如書中「無玩具日」,小朋友用一個破紙箱玩的不亦樂乎。想像力是創造力的根本,當神經連接得很密,電流在通過時,容易觸發旁邊本來不相干的神經迴路,出現我們所謂的「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現象,而它就是創造力。

  ●遊戲可以培養孩子的合群精神和領袖能力。●

  遊戲時是學習人際關係的好機會,孩子透過遊戲,學習進退應對與別人相處。最近的研究發現,如果小時候沒有與別人一起遊戲的孩子,長大後會變成宅男,只能和電腦玩。因為只有電腦可以任你打罵詛咒,一開機,它又理你了。

  二十一世紀是個講究團隊精神的世紀。在職場中,人常常不能選他的同事,而團體中,一定有欺善怕惡、只說不練的人,與這些人相處需要智慧與經驗。書中有兩個很好的例子告訴孩子一開始被霸凌時,就得反擊回去,讓對方知道自己是不好欺負的。父母總是比孩子年長,不可能跟在孩子後面保護他一輩子,孩子要學會如何保護自己才是正道。

  孩子要能體會別人的感覺,才會產生同理心,使霸凌的行為消失,如書中霸占滑梯不讓別人滑和不讓別人進小木屋去玩的事件,都是讓我們反思的例子。同理心要教、要培養,因為從演化上來看,人性是自私的。大自然的生存競爭是很殘酷的,自己多吃一口就可以多活一天,所以「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但人又必須群居靠眾力,才能生存,離群索居的動物會是別人的晚餐。所以又必須要有利他的精神,如野柳林添禎捨己救人的義行。這自私和利他的平衡要靠教育。每個文化都讚揚兄友弟恭,但它只能發自內心,不能強迫。一旦強迫,就變成偏心。因此「孔融讓梨」是例外,不是常態,因為是例外,才會上歷史課本,讓後人模仿學習。

  ●書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德國人對時間的尊重。●九點進學校,若是遲到了,九點半還有一次機會,但是九點三十一分門便關起來了,不接受學生了。在書中,有對父母因為這個嚴格規定老師不肯通融,很不爽,講了一句「因為你沒有孩子,所以你不了解」,當場質疑老師的專業。園長知道後,立刻處理,要父母道歉,用行動支持老師。

  這個例子讓我看了心有戚戚焉,臺灣現在因為校長遴選,家長有投票權,而且很多家長會找民意代表撐腰,所以校長不敢得罪家長。老師為了保住飯碗,只好忍氣吞聲,這是目前老師爆退休潮的一個原因。其實孩子只聽他尊敬人的話,如果家長不尊敬老師,老師講的話孩子不會聽,教育就失去了功效。

  目前臺灣守時的情況已比以前好了很多,但是很多次,我去演講時,主辦單位還是會要求我延十分鐘開始,因為還有人未到。我都不願意,因為這樣做就是懲罰準時的人,這樣做,下一次,原本準時的人也就不準時了。

  ●看到德國的幼兒園能這樣堅持原則,就了解德國會強盛的原因。●一個國家是否強大不是他的領土有多廣、人民有多少,而是在他人民的素質有多高,國民的素養就是決定一個國家強盛最重要的因素。

  品德的學習是模仿,是從小耳濡目染形成的。守時的好習慣一定可以做到,只要我們有決心。臺灣現在騎機車都戴安全帽了,但是當時有多少人認為在悶熱的臺灣夏天,要求騎士戴安全帽是不可能的事,尤其女士剛做好的頭髮會被安全帽壓壞。但只要政府下決心執行,全力取締後,現在已經成為風氣,騎士在跨上機車之前,都會自動把安全帽扣緊,所以事在人為,有決心就辦得到。

  ●這本書令我拿起來便放不下來,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兼勵志的書,我全力推薦它。●

 

 

【推薦序】

不一樣的教養、教育觀與政策!值得家長、幼兒園、教育當局深思!

──周淑惠(清華大學幼教系教授)

 

 

學幼兒教育的我,深深被這本書的某些教育理念所吸引,

也令我省思國內的幼兒教育、父母教養與教育政策現況,故而行文推薦。

 

  ●首先談到父母教養觀。●

  台灣的家長在望子女成龍鳳心態下,總是堅持「不要輸在『起跑點』」的教育觀點,太重視低層次認知的讀寫算技能與拼命填塞的才藝教育,孩子從自小就被揠苗助長。常見孩子揹著沉重的各式才藝書包,馬不停蹄地趕場,被要求在親朋好友面前「炫耀」能背多少詩詞、認多少字、心算多快等,而孩子們個個顯得花容失色、失去孩童應有的光澤。殊不知人生很長如馬拉松賽跑般,雖是「不要輸在『起跑點』」,更重要的是,不要死在「中點」或「終點」。不必提深奧的學術研究,其實從生活中亦可明白:●動機是任何學習的引擎!●在馬拉松中,要全程撐下跑完,取決於孩子是否有跑的動機才能持續奔跑。確實,孩子有興趣的事物才會有學習動機與熱情。書中講到德國家長重視孩子的動機,「想做才會做得好,也才能真正對自己負責」,正是印證了這個道理。

  能順利跑完人生馬拉松,尚取決於孩子是否全人均衡發展,因為唯有知情意全面均衡發展,才能在困難與心力負荷時,智慧地面對解決與堅持忍耐。這本書在第二部分專門論述●「優質教育全方位養成之道──創造環境、給孩子練習機會,貫徹『細節成就一切』的鐵血教育」,這練習機會包括練習讓孩子生活自理、自信、獨立、人際互動、堅持有毅力、思考與解決問題、具責任感與高EQ應對等,涵蓋了全人身心面向,是整個「人」的養成。●的確如此,在馬拉松賽程中,除了自己有動機想要跑,而且還要身心健全發展如獨立自信、堅持有毅力、高EQ與解決問題等的人,才能在人生馬拉松賽程中愉悅地堅持到終點,不會中點退場或累死在終點。

  總之,書中所提到的德國幼兒園認為,過早或過度的提早讓孩子學習讀寫,不給孩子充分的玩樂時間,會實質削減對孩子往後一生的學習力。以上具有動機與全人均衡發展是極簡單的道理,然而,多數家長們似乎視而不見或知而不理!我們的家長似乎只重視低層次認知的讀寫算表現,輕忽高層次認知的解決問題能力及情意面向如自信、人際關係與責任感等的培養;甚至幾近於所謂的「直升機家長」,太過於保護自己的小孩。舉例而言,當孩子間遊戲抓傷、咬人、吵架時,馬上即時介入,甚至認為幼兒園老師或園方處理不當,興師問罪、究責大鬧;其實這樣只會讓孩子失掉練習面對與解決問題或人際關係技巧的機會,失去獨立自主性,養成一堆「媽寶」,而成人也做了最壞的示範。

  家長太過於保護孩子不僅是在孩子的人際生活面向,也在於保育照顧方面。擔心孩子感冒生病,下雨天、艷陽天不出門,害怕孩子跌倒受傷,不准攀高甩盪。我記得以前在國外當助理幼教老師時,無論是下雨、下雪,每天早上都會讓孩子出去戶外遊戲至少四十五分鐘,雖然孩子在穿脫雪衣雪靴、擦拭與清理身體花不少時間,教師還是會堅持,因為戶外探索遊戲與身心靈的釋放對孩子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這本書中的德國父母也是一樣,「要先探索自我、了解自己,才能相信自己」,孩子就是在一次次的體能探索如攀爬登高中,了解自己的能力,建立了自信心。我個人也非常贊同日本知名遊戲場專家仙田滿之言,●要提供孩子最小的危險,才能讓孩子從體驗危險中,學會如何保護自己,而免於更大的危險。●只可惜大多數家長害怕孩子受傷,故都提供太過於保護與安全的環境,或是不讓孩子參加具有潛在危險的活動,殊不知愛之反而害之,讓孩子失掉學習保護自己與從中獲得自信的機會。

  ●其次論及幼兒園的教育與「園家關係」。●

  台灣近年來少子化現象嚴重,再加上多數幼兒園必須自負盈虧,在資源有限、生存危機環伺下,自然以商業利益掛帥,取悅一般家長、滿足其需求。因此在課程與教學上傾向讀寫算能力的教授,幼兒園淪為小學先修班;在人際生活與保育照顧上過度保護孩子的家長風潮也影響了幼兒園,隨之起舞,一切滿足家長「顧客」需求,以致形成專業流失、親職不彰、錯誤教育、課程沉淪等嚴重現象,亦即「園所、家庭關係」淪為商家與顧客關係,失掉教育上的神聖使命立場,十分可悲!

  就此,我非常佩服書中德國幼兒園做法,不管公立或私立,都是實現「孩子的花園」夢想,一切以全體幼兒為福祉,絕不讓步。入學前,家長接受面談,並簽約入學,如違背約定則堅持約上所訂,甚至退學,溫和但堅持。書中提到早上來園時間超過一點都不允許,規則就是規則,何況是立了約定,就得遵守。這樣的鐵血做法與園家關係才是幼兒教育機構應該有的角色,也才能真正力行優質教育。我也很佩服德國忙碌的家長們多能配合園方規定,因為一切都是為了孩子的福祉。

  其實幼兒的學習就是在生活中、大自然中與遊戲中學習的,這是學幼教的人都耳孰能詳的,但是在幼教現場真正落實的實在有限,因此對於台灣目前少數能以生活與遊戲中學習為取向的幼兒園,我都特別的欣賞。

  我也很嘉許書中提到德國幼兒園的實例,如:兩歲娃兒學搭公車出遊去、每日晨間的戶外探險、無處不在的生命教育、面對可能的校園霸凌化解衝突與捍衛自己、每日儀容整潔也是學習自理的一部分等,這些都是在生活與遊戲中學習的,以兩歲幼兒搭公車為例,對幼兒而言,這是多麼刺激啊!在過程中無論是馬路上、公車上或目的地都有太多的生活事物開闊孩子的眼界與等著他們學習。●而戶外探索更是非常令人讚嘆的學習情境與契機,探索與遊戲界限很難劃分,無論是在大型遊戲組合設施上或是園林樹叢蟲草間,都有太多的事物讓孩子因好奇、驚艷而探究與遊戲,或利用大小地勢空間與物材進行孩子間的扮演遊戲,從中不僅探索了自己、鍛鍊了身體、也探究了各種事物,科學概念因而滋生,人際互動技巧就此增長。●面對現階段多數幼兒園有如小學先修班傾向的教學,實在值得我們深思。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的職場初體驗設計。這是一種從小紮根的技職教育,十到十五歲的小孩,就可以開始每年選擇到各行各業見習、實作體驗職場生活,讓其有機會了解自己的工作性向。因此到十六歲選校,大部分孩子都已大概清楚未來志向。選擇技職教育者,每星期在校上兩天理論課,其餘時間則在業界實習,公司除嚴格遴選外,也會加以培訓,足以勝任者可以被網羅。而且職校篩選也很嚴格,約只三分之一能順利畢業,所培養的是具有專業實戰能力的人,誠如作者言,從小紮根的技職教育是德國競爭力的基礎。反而大學學歷在職場並非那麼地受重視,大學畢業生只占總工作人口一八%。這也讓我們回想十幾年之前,台灣職業學校紛紛升格成技術學院,後又升格成科技大學,好像升格成大學才是唯一之道;然而這兩年由於少子化關係,許多大學可能又都要面臨退場命運,這好像是開了一場大玩笑般。其實政策是可以預先好好規劃的,「從小紮根的技職教育」值得教育有關當局關切思考與借鏡。

 

 

【推薦序】

孩子的每一步學習,都是為了獨立做準備

 

──江 束(社團法人新北市幼兒教保發展協會理事長)

 

 

  從事幼兒教育約三十年,我從擔任老師到自己開立園所;在教學歷程中試驗蒙特梭利、福祿貝爾等各式教育的精神、分科教材,到擔任園長確立自己園所的定位、教學特色、強化快樂學習等願景,我們沒有選擇標準教科書,我們希望孩子們從生活經驗中提升自我成長的技能、透過角落教學,讓孩子「擇其所愛,愛其所擇」,因為我們也認同「孩子的每一步學習,都是為了獨立做準備」。

  這也是為什麼,當我收到野人出版社來信邀約推薦時,儘管萬分忙碌,仍然決定挪出時間來撰文推薦,原因無他,因為作者莊琳君筆下的「德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和我經營多年的幼兒園「翔祥」的教學理念竟如出一轍。

  作者提到德國老師、爸媽具備以下特質,其實在台灣,也有某些園所的老師與家長也都具備了:

  (1)有很強的心臟,遠遠看,放手讓孩子嘗試;我們每年都會在固定時間舉辦戶外採花生、挖地瓜的活動,讓幼幼班(2歲)到大班(5歲)的孩子一起實作,越小的孩子從滾土、挖土、抓雞母蟲、全身髒兮兮,挖採的花生、地瓜幾乎微數可數,到大班的孩子已能挖採滿滿一袋滿載而歸,這就是一種學習,一種放手不下指導的學習。

  (2)有很大的耐心,讓孩子慢慢學會長大,慢慢嘗試並且確認自己的興趣;我們允許孩子有許多興趣,不論音樂、美勞、積木(機械及空間)、閱讀,從進園開始到畢業,孩子終究會從幾年的嘗試裡確認自己的興趣。

  (3)唯一覺得不能輸在起跑點的是: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這一點其實就是孩子的EQ人際相處,孩子會透過跟同儕相處,理解個體與全體間的差異、個人與團體間互為尊重的重要,作為教育工作者,當我們看到的是每個孩子個別的特質、尊重每個孩子的差異,那麼就沒有所謂模範生的複製了。

  當台灣一片興起效尤芬蘭教育、美式教育、英式教學、德式教學,其實這些國家裡的教育核心都不離「會玩真本事」,我跟作者琳君有很深的體認及共識,我們在意「全人教育」的養成、入園前我們會與家長面試並簽約入學,孩子的權益及福祉絕不讓步;每日晨間全園共讀共學及律動或運動、戶外探險、公園大自然探索;精實有趣的戶外教學(參觀警察派出所、消防隊、採柚子、採花生、挖地瓜),讓孩子學習多重生活經驗;德國的play date是五歲開始讓孩子在別的同學家過夜,我們則會把家長跟孩子帶到戶外露營,體驗不同的生活及參與不同家庭的生活方式,當我們把不再把「玩」只當成「玩」、當我們不再企圖複製「完美」的模範生、當我們不再時時當「直升機父母」,我們就能漸漸地用正向、適度的讚美鼓勵,引導孩子熱情、自信的成長,培養出健康、快樂、有自信的孩子。

 

 

【推薦序】

心寬,路更寬

──江蘭芬 (道生教育機構幼教處前處長、普利斯堡美語學校、格登美語學校校長,現任遊戲英語工作坊顧問)

 

 

  一個正氣感、熱忱十足、留學英國的教育碩士,在英語補習班裡有過幾年的國小英語教學經驗的年輕女孩,是Kate 給我的第一印象,在面試、試教後從我國小部的兼職英語教師開始結緣。我們對孩子有同樣的愛,對教育有同樣的熱誠,希望臺灣的孩子在繁重的課業之下可以開心的學習英文,分享討論教學方法還有協助孩子面克服學習壓力,是我們最常討論的議題。在國小孩子眼中的Teacher Kate,是個亦師亦友,又愛又怕的好老師!在我心中她是一個願意為孩子成長不斷進修、願意改變自己的教育伙伴,因此很快地就成為我學校專任教師,進入了幼兒教育的領域。

  什麼是教育?從字面上來解釋「教」是使其變好、「育」是使其長大。孩子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人們的未來都建構在孩子身上,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與父母,是否有一樣的認知,要成就一個更棒的自己、願意為孩子更好而不斷學習甚至改變的自己!

  而Kate,就是有這樣信念的一位老師。

  剛開始教幼兒園,是她教職生涯很大的挑戰,從她熟知的語文教育,進入全新的幼教八大智能、五大領域的教學及幼兒的心理行為發展,她擴大了自己專業的框架,用心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觀察孩子的需求,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進而不斷的進修與調整自己,設計出符合幼兒的教案與活動。

  臺灣目前的教育正處在很矛盾的階段。傳統東方教育玉不琢不成器、打駡教育、菁英教育在這個世代已被打破,●我們受到西方教育的薰陶,開始朝向尊重人權,重視孩子個別發展與多元學習發展,但卻忽略了西方教育很重要的精神「獨立與承擔」。

教育的終極目標為何?不就是希望孩子成年後能獨立生活!●

  但現在的家長尊重孩子,順服孩子,孩子遇到困難或挫折、犯了錯誤,家長就出面攞平、承擔、認為那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殊不知當我們剝奪了孩子練習的機會與承擔解決事情的空間,孩子們就無法在每一個事件中檢討修正,進而學習成長。孩子的茁壯不就是在一次又次的經驗中學習?過程中需要的是我們的陪伴跟支持,而不是取代他們去做。

  深知這些偏頗發展的Kate,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是耐心地引導,溫和而堅持地引領孩子做每一件他該做的事,溫暖地鼓勵遇到挫折的孩子,陪同孩子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樣一個優秀的老師,因為一份異國姻緣遠嫁德國,所有的家長、學生、同事雖不捨但都給予她滿滿的祝福。對孩子的愛不因為時空有異,帶著這份熱忱,在漢堡延續她的教學生涯。記得她剛到德國時她問我:「怎麼辦?老師不可以要求孩子來做些活動,要怎麼教?」我告訴她,孩子不用妳教,只要陪,在陪伴的過程中,妳們的互動就是最棒的學習了!

  果然,在她付出真誠下,很快的獲得老闆、學生、家長的賞識!她幾度放掉了她會、她習慣的方式,站在對方的立場,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用包容融合的態度生活,成就了更好的自己,又進化成更棒的老師。

  臺灣的教育,太多的對立,太少的融合,各個學派各有各的支持者,互相批評,甚至有幼兒學英文會影響母語學習的論述,也有些幼兒園只強調美語,掛名幼兒園說穿了只是語文補習班。大家只做自己會的,如此壁壘分明實非教育之福。為人父母與教育工作者要能認知,為了孩子要能勇敢接受新的思維,面對自己的不足,接受與改變自己,讓自己變的更有競爭力,那麼就是最好的身教了!

  ●透過Kate切身的經驗與分享,讓我們看到不同的思維與教育模式,神遊德國的幼兒園後,不知道大家是否會和我一樣閉起眼晴露出淺淺的一抹微笑,感受到德國孩子的幸福及德國幼教受到的尊重。瞬間卻又心疼臺灣的孩子,憂心起臺灣的教育與競爭力。●

  二十年來的教育經營管理,我們有許多如Kate般熱情、熱血的教師,但我們的體制有太多的窠臼及個人主觀的價值,限制學校、限制老師、也圈住了孩子!這樣的專業無法得到家長的信任與支持。再加上幼教市場百家爭鳴,在缺乏中心思想與教育家長環境中,市場性凌駕於教育的本質,有幼兒園因為生存而順應家長、把對幼教專業與老師的尊重妥協了,導致幼教菁英離開職場,社會菁英不願意投入基礎教育,這將會是社會很大的隱憂。

  ●孩子需要什麼?教育該教些什麼?

  看著孩子,他會告訴我們。在孩子眼神中尋找到改變的內涵與力量。●

  我想Kate找到了她的使命與寫作的能量,希望藉由這本書所傳達的理念,能讓教育工作者能找回當年的初心與信念,也影響父母重新省視教育的本質,你我生命因他們而豐富、圓滿成熟,高質量的教育環境仍需耕耘!

  「打開我們的心,讓孩子的路更寬!」

 

 

 

【推薦序】

回應生命發展需求的德國幼兒教育方式

 ──羅寶鴻(20年經驗、AMI 國際蒙特梭利協會認證翻譯講師)

 

 

  現今社會充斥著各種不同教育方式,在這資訊爆炸的大時代裡,有太多方式可以讓我們隨時得到各種想要的教育資訊。然而,很多時候在父母只擷取到名教育家幾句名言、在對各教育門派一知半解下,想要落實這些偉大教育家的方法時,不但得不到預期效果,反而還產生更多混亂,繼而懷疑自己的孩子、也懷疑這些教育家的方法。

  ●有幸,作者在此書中完整地闡述德國對幼兒的教育方式,分享了許多真實例子,配合深入淺出的理論說明,讓讀者不但知其所以,更知其所以然,能有效地依循這些理論與做法,幫助孩子教育做得更成功。●

  透過作者對德國幼兒園教育的描述,我們也得以檢視現今臺灣傳統教育與德國教育的差別,讓我們瞭解成人的態度該做什麼調整,才能幫助孩子依循著生命本有的發展藍圖,自我建構出正面、樂觀、有自信、負責任的人格。

  孩子在不同發展階段,有著不同的身、心理需求;不管哪個國家出生的孩子,這些內在需求都是一樣的。雖然在不同文化差異上,回應方式會有所不同,但需求本質卻是無二無別。透過閱讀此書,我們可以從中省思考作者介紹的原理與方法,能如何應用在臺灣的環境與孩子身上。

  每個孩子的個性、能力與天賦都不一樣;在學習能力上,有些孩子比較聰慧、有些比較緩慢。甚至有些孩子在幼兒時期就被檢驗出有注意力缺失、過動、或亞斯伯格、妥瑞氏等症狀。

在「齊頭式」的傳統教育之下,當老師都以相同標準來要求所有孩子,如:上課時大家都要坐好不準亂動,聽老師講話時都要專心聽,指定時間內必須完成老師指定事項……並非所有孩子都能做到的。結果做不到的孩子,在班上逐漸就被老師視為不配合的人物,被貼上「瑕疵品」標籤。而當這些孩子一再無法達到老師標準時,處罰就成為給予他們理所當然的教育方式。逐漸在不斷的處罰下,這些孩子學習意願也慢慢減少,自信心一天一天地消失殆盡,本有個性也在這種逼迫的環境下逐漸扭曲。

  其實,這些孩子最需要的是一個能瞭解他們個別差異的成人,以及能給予個別差異發展空間的教學制度,幫助他們探索自己的能力、發展自己的長處,找回自己信心,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上擁有自己的一片天。

  個人在教育這條路上,研究蒙特梭利教育已將近二十年。●作者在書上的許多理論與方法,例如:尊重孩子個別特質,幫助孩子發展獨立,燃起孩子學習動機,相信孩子內在潛力,耐心等待孩子成長,允許孩子犯錯空間,給予孩子探索自由,讓孩子承擔選擇後果,不輕易幫助孩子解套,捨棄獎勵與處罰方式……等,全都呼應著蒙特梭利教育最重要的核心價值。●

  十年前,我以這些理論為基礎,創立了一個小學部的美語教室。我把這些理論應用在課程設計裡面,以及老師培訓上。在課堂上我們抱著相信孩子能力、允許孩子探索與犯錯的態度,讓孩子在有紀律的前提下自由活動,完成他們個人、小組、與團體的任務。當孩子出現學習問題、行為問題時,我們會根據這些理論來探討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檢視老師該抱持的態度、以及找到改善問題的方法。

  現在我們欣喜地發現,這裡已經成為孩子都能展現真正自己、快樂學習的空間了!許多在國小被老師認為「有問題」的學生,在我們環境裡都沒出現什麼問題,原因是我們這裡成人對孩子的態度、以及教學上的課程規畫,都能回應到不同孩子的發展需求。

  這些理論說穿了,其實也並非蒙特梭利教育獨有,而是在深入瞭解孩子生命發展後,成人都應當採用來幫助孩子的正確教育方式。如果父母能把這些理論與方法落實在家庭裡,相信對孩子發展會有很正向的幫助。

  願所有協助孩子生命發展的成人,都能常懷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態度,謙卑地看待孩子,窺探孩子內在更深層的發展祕密,找到更能符合這時代、幫助孩子的教育方式。

若能如是,孩子幸甚,天下幸甚!

 

 

 

【推薦序】

借鏡德國幼兒教育,磨練孩子生存與發展能力

──彭菊仙 (親子教養作家)

 

 

  學齡前孩子的感官系統就好似一具智慧型手機,就是需要隨意亂滑一下,隨便東碰西弄地嘗試,才能摸索出它的基本架構與功能。因此,此時期的孩子對自己既新穎又奇妙的感官系統、運動器官以及大腦功能等,絕對是擋不住地躍躍欲試。

  孩子會自動自發地依據成長的需求,漸次摸索與生俱來每一種身心功能的運作,然後不斷地自我磨練,直至能駕輕就熟的使用它們。唯有完成這些基本發展,他們才可能順利地進入下一個階段,也就是利用完備的基本能力去學習、擴充更強大的能力,以便順利成功的生存於此世界。

  德國教育最值得師法的概念就是,他們認定孩子在每一個階段都有主要的發展目標。學齡前的發展目標是:讓孩子盡情地探索自我,藉此認知並磨練好基本身心能力,因此他們最需要從日常生活中練就自理能力,穿衣、喝水、吃飯、自己行動等練習,絕對勝過認字、拼字與算術的知識灌注;●孩子需要自由自在的「玩」,幼兒看似沒有目標、不具建設性的「玩」,在在都是為了磨練生存與發展所需要的重要能力。●

  孩子會順著內在的身心需求而自然發展,如此順性發展的孩子未必學得最快最多,但很可能最終學得最好,因為德國教育在每一階段所確立的發展目標都能為下一階段打下紮實的基礎,而唯有每一階段都能順利的銜接與發展,才能連綴成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

  對國內父母「害怕輸在起跑點」的高度焦慮下,我們非常需要借鏡德國的幼教經驗與視野,這本書篇篇都提供具體的案例,讓我們能清楚看到在每一個情境中,德國老師與德國父母不同於我們的教養思維,以及真正有助於孩子長期發展獨立人格的回應模式。

  ●本書作者莊琳君老師先後經歷了臺灣與德國兩方的教養洗禮,深刻的體會與深入的比對,其非常獨特而完備的教學背景,讓本書極具說服力!●

 

 

 

 

【推薦序】

從德國幼兒園教育現場,啟發不一樣的教養觀點

──張美蘭(小熊媽,親職作家/兒文工作者)

 

 

  本書讀起來很能引起共鳴,是因為我在美國時也看過作者提到的教育方式!關於這一點,有一個可能:就是美國是移民國家,有不少德國後裔,而西方教育,多半是要求孩子:●獨立、互重、靠自己!●這與東方教育,的確是不同的。

  東方的父母,為孩子付出更多、而且永遠放心不下,這與傳統上「養兒防老」、「光耀門楣」的思想有關。相反的,西方教育則是比較強調「經驗主義」,例如:不要嘮嘮叨叨要孩子不要做這做那,讓孩子吃一次虧,自然會記得教訓!

  此外,我在台大心理系就讀時,讀過不少關於本土心理學研究,所以當本書提到●「德國父母允許孩子冒險、哭鬧、任性、不聽話」●,在東方社會普遍來說,是不可以的,因為儒家思想強調:●人與人之間有分際,長幼更要有序,孩子不可以僭越「上對下的」關係,如此社會才會有秩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一種倫常關係;這點不只台灣,放眼日本、韓國、中國,都是一樣。

  以這個觀點還看,這是●文化差異與傳統不同●,倒沒有誰比誰優秀的優劣分別。不過時至今日,我相信大家都可以看到年輕父母管教孩子越來越西化、越開放這點,是不用去德國,也能體會的。

 

  本書有提到幾個我個人頗欣賞的德國教育:

  ●1.陪讀與適應模式:●就學第一週,家長是允許在孩子身邊陪讀的,之後漸漸減少陪讀時間。關於此點,很幸運我在台灣也有找到類似幼兒園,老三迷你熊上學,我就陪讀了半個月!孩子的確適應得比較好。希望台灣越來越多幼兒園也能有此模式。

  ●2.「無」玩具日:●台灣幼兒園有玩具分享日,德國幼兒園卻有「無玩具日」,讓孩子接觸大自然及生活周遭的東西,發揮想像力!這是很好的做法。

  ●3. Play date 及Sleep over(留宿):●德國家庭很早就會相約孩子一起玩、甚至留宿,這點我在美國也體驗過,相較台灣雖也有Play date的出現,不過幼兒間互相留宿是比較少的;但台灣露營活動的興起,也可以彌補此部分的不足。

  ●4.提早職業體驗:●德國十至十五歲的孩子,可以到幼兒園做工作體驗,這是很好的做法。不過我家老大念國中後,也有許多職業體驗的機會,我必須說:台灣這一代的教育,的確有些轉變,不讓德國或歐美專美於前了。

 

  本書的記錄,雖不見得是最具創見的國外教育觀察,但是卻是很好的教育現場比較,作者在台灣與德國都當過幼教老師,相信她詳細的紀錄,能引起許多家長興趣,並且有很具啟發性

 

【摘文1】

 

■開放式教育的教學現場,最直接的震撼!

──相信孩子的能力,練習不擔心

 

我們常常鼓勵孩子「我相信你做得到」,但是實際表現出來的行為卻不一致。

  vs.

為了防止孩子受傷而寸步不離,是在告訴孩子你覺得他會摔下來,你不相信他爬得上去。孩子感受到你的擔心,就會懷疑自己。

 

 

時間回溯到,我到德國的第一年。

那時還在學校上德文課的我,接到工作的面試通知,顧不得大雪紛飛的壞天氣,便一早起身進城去這家規模頗大的雙語幼兒園面試。幼兒園的教務長很親切地迎接我,隨即帶著我參觀幼兒園的設備。我很快的發現這間在漢堡市區的幼兒園校地之廣實在相當可觀,幼兒園本身是一棟三層樓的獨棟大洋房,房子前面是花園,後面還有一個自建的附有沙坑的小遊樂場。

我仔細端詳這偌大的幼兒園,每一層樓都有不同的主題教室。有可以畫畫的美術室,可以盡情奔跑跳躍的室內體育場,還有陳列各種敲打樂器的音樂教室等等。奇怪的是,每一間教室裡幾乎都有幾位幼齡孩子獨自進行活動,老師們卻也各自忙著不同的事情,有的照顧新入園的孩子,有的換尿布,也有的老師來回穿梭在不同的教室。

「所以小孩們就各自待在自己喜歡的地方,老師不用在一旁協助嗎?」我納悶地問。

「不用。我們幼兒園強調的是『Open Concept』(開放式概念),小孩想去哪就去哪,老師不需要跟前跟後看管,只要小孩需要幫忙的時候找得到人就好了。」

腦袋裡突然想起多年前在英國念教育時,在圖書館趕論文的我讀到關於七○年代英國小學掀起的一場教育制度革命「Open Education」,以孩子為學習的主導者,教師只提供協助與建議的「開放式教育」理念。學校變成一個如家一般舒適卻又可以到處探索玩樂的學習場域。雖然開放式教育理念從未真正普及到小學制度,但是「以孩子為本」的教育思想卻在日後變成德國幼兒教育的核心價值。

面試後回家的路上我思考了許久,腦海中充滿小小孩們獨自遊玩奔跑在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Let kids be kids.」他們是這樣說的,再對比臺灣一切井然有序的教室情景,心中很是震撼。那是我第一次跳脫了只從書本研讀教育學派,而是親身感受到所謂的「開放式教育」的思想洗禮。

 

【德國老師這樣做】從內心傳遞「你相信他做得到」,給孩子勇於挑戰的力量

 

當時幾經衡量下我選擇另一所幼兒園工作。工作了好些日子後,有一天上午,我和一位德國同事帶了孩子們去公園玩。班上兩歲半的艾瑞克一腳勾上公園的攀爬架,正試圖要爬上去,因為身高不夠所以其實對他來說有點吃力,艾瑞克怎麼蹬也上不去,眼看就要跌下來了,我於是過去推了他一把。他開開心心地爬上去後,滑下溜滑梯又馬上來挑戰再爬一次。我因為擔心他摔了,一直站在他背後看著他爬。過了一陣子,從頭到尾站的老遠的德國同事安妮說話了,●「凱特妳應該要相信他爬得上去,而不是擔心他會摔下來。」●

這句話像是平地一聲雷,瞬間把我拉回一年前去面試拜訪的那家幼兒園。我似乎有點明白了這其中的道理。原來,就算老師沒有隨時在孩子身邊看顧著,也不代表就是放任不管。而時刻緊盯著孩子,事實上也無法完全保護他。

●最應該探究的,或許是我們到底有多相信孩子?孩子學翻身、學爬、學站,或學走路,其實一路都是失敗經驗的累積,在成功之前,多次的失敗經驗未必全然相同。每一次的失敗都是測試不同方法的經驗累積,從中找出下一次可能成功的方向。●

因為怕孩子摔,怕孩子受傷,所以全程站在身後想保護他,這也許是人之常情,但是重點是我們真的有辦法隨時隨地的保護著孩子嗎?如果說偶爾的跌跤和受挫是其中必經的過程,那麼讓孩子累積失敗的經驗,相信孩子有相對應的學習能力而不過度擔心,或許是我們真正能提供的一種保護方式。因為唯有如此,他們才能從失敗的過程中推演出屬於自己的成功方程式。

「相信你的孩子,這點對他們來說很重要。」安妮轉頭跟我說:「我不是不擔心他們摔下來或受傷,孩子要跌下來的時候,誰都會本能地去拉他一把,但是為了防止孩子受傷,而全程寸步不離的陪在身旁,其實是在告訴孩子你覺得他會摔下來,你不相信他爬得上去。」安妮接著說:「孩子感受到你的擔心,就開始會對自己懷疑。」

 

收起自己的擔心,鼓勵孩子「要再試一次嗎?」

 

安妮說的那段話讓我沉思許久,我於是決定盡量不跟前跟後的看顧著小孩。隔沒幾天,帶著孩子們又到了公園玩耍,這次換班上兩歲半的昆汀走過來對我說:「凱特,請幫我。」小手一邊指著另一頭的高高的攀爬架。

這項設施其實對孩子來說需要點技巧,於是我跟著他過去指導他一點訣竅,過程中昆汀一邊練習腳要站哪個支架才會穩,手該抓哪裡做支撐,眼看他已經快要爬上高高的滑梯口了,突然他腳沒踏穩,一個踉蹌身體往下跌了下去,還好小手抓得夠牢,不過卻撞到鼻子痛得哇哇大哭。我只好把他把整個人從攀爬架上給拎出來,他手摀著鼻子在我懷裡哭得稀里嘩拉的。

我蹲下身安慰地抱著他,心想他應該暫時不想再爬了,但還是開口問:「你要再試一次嗎?」出乎意料的,他竟然毫不猶豫的說好。我只好帶著昆汀再挑戰一次。果然,這次他學到要特別留意腳站的位置,沒多久就自己成功爬上去了。

「凱特!你看!」爬上攀爬架最上頭的昆汀得意地笑著,那小臉上雖然還掛著兩行淚,但早已不記得五分鐘前鼻子撞到通紅的痛楚。

一轉身他從滑梯溜下來,我對他說:「昆汀好勇敢!成功爬到最上面了,那你接下來要自己再挑戰一次嗎?」

他信心十足地看著我,笑著說好。於是我走到一旁,讓他自己摸索怎麼爬。

●這時的我也在進行著練習,練習收拾起自己多餘的擔心,練習去相信孩子的能力,不因為想保護孩子而輕易拿走他們與生俱來的勇氣。

這是我從德國幼教老師中所學到寶貴的一課。●

一直以來,心裡雖然明白知道,孩子就是會摔會跌,但在臺灣工作了幾年也落入「得在身旁看管著孩子才行」這般的慣性思維。諷刺的是,我們常常對孩子鼓勵著說「我相信你做得到」,但是實際表現出來的行為卻不一致。

很多時候,孩子會從父母的言行中在心裡投射出自己的影像,希望孩子能對自己有自信,老師跟家長們可能第一步要練習將這份擔心,內化為一股相信孩子的能量,不僅僅用言語去鼓勵孩子,也用行動告訴孩子,你相信他做得到。而基於這份信任,你會給予他相對的自由和空間,去嘗試一些事情,做一些決定。當孩子真正感受到被相信的正面能量,他就會跨出自信地第一步。

 

 

 

 

 

【摘文2】

 

■生活自理&自豪與獨立

──不因為趕時間、嫌麻煩,而剝奪小孩的學習機會

 

「咦!邁克斯你褲子穿錯面了噢。」

vs.

「你做得很好,自己開始練習穿褲子了,是真正的big boy。」

 

 

有天下午,班上兩歲的邁克斯蹦蹦跳跳地跑過來找我。「凱特,你看!」他手指著褲子,兩眼圓睜,很得意地看著我。

原來他午覺剛睡醒,第一次自己試著成功地把褲子穿起來。我仔細一看,發現他把褲子穿反了,褲子後邊的兩個大口袋跑到前面,褲前拉鏈卡在屁股肉當然也沒拉起來。我看著邁克斯說:「你做得很好,自己開始練習穿褲子了,是真正的big boy。」他開心的和我擊掌。

三點半吃完點心後,家長陸陸續續地來接小孩。沒多久,邁克斯的媽媽也來接他下課了。我向她簡述邁克斯今天過得如何,趁著孩子還沒到之前,我壓低音量小聲地對她說:「他今天第一次試著自己穿褲子,雖然褲子穿反了,但是我希望我們先暫時不要糾正他褲子穿錯面,因為他好開心。我想再多試幾次,他很快的會記住要把有拉鍊的那面穿到前頭來。」

媽媽笑了笑說:「當然,他願意去試著自己做最重要。」

在那之後,邁克斯每天午睡後都會練習自己穿上褲子,有好幾次還是穿錯面,一直到他學會認褲子的正反面能正確穿脫,大概又花了三個月的時間。

 

 

◢【德國老師這樣做】用鼓勵代替糾正,讓孩子保有「我做到了」的成就感!

 

德國幼兒教育中,生活自理能力是必修的一課。學用餐具吃飯,用水杯喝水,學會穿脫鞋襪等等。德國人喜歡按部就班,所以在教孩子任何一項自理能力時,都會拆解成幾個動作讓孩子分階段練習。

以穿褲子而言,我們通常都會先讓孩子看一下褲子的正反面,再幫孩子把褲子翻到正面,讓他們練習自己穿,孩子一開始只要順著褲管伸出來腳掌來,學習如何將褲頭往拉上來的動作。

此時,德國老師會在一旁鼓勵的說「Zieh! Zieh!」,意思是「往上拉」,但是孩子在練習過程中不時會發生褲子穿反的狀況,這時候老師們不會刻意糾正,因為此時的主要階段學習任務是練習拉的動作,等動作熟練了,再細教孩子如何分辨褲子的正反面,不過通常絕大多數的孩子在練習一陣子後就逐漸知道如何分辨,邁克斯也不例外。

幼教老師和家長都認為,孩子能從學會基本自理能力而慢慢建立自信心,沒有人會想用速成的方法讓孩子學會。他們會盡量避免頻繁的叮嚀提醒,即便孩子因此可以學得比較快。舉例來說,當邁克斯開開心心地向我展示他自己好不容易穿上的褲子,我倘若不留意地說出:「咦!邁克斯你穿錯面了噢。」他也許會不以為意地走開,但另一種可能是,他聽了我的話把褲子重新穿好後,卻徹底失去了「自己穿褲子」的自豪。

●實際上,對這個年齡的幼童來說,學得多快並不是重點。德國幼兒教育希望賦予孩子們的,是信賴自己的能力,是一步一步努力達成的成就感,還有錯了再試的勇氣。●

當幼齡孩子開始學一樣新技能,過度或過早地提出糾正,都會使得孩子習慣「自己總是錯的」,日後可能會相對依賴他人的指正才相信自己做得正確。

 

 

◢【德國老師這樣做】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就算孩子耍賴發懶,一點都不讓步

 

德國幼兒園相當早就開始放手讓孩子自理。

用餐時間,二十個平均年齡兩歲的小孩全部都乖乖的坐在椅子上自己拿著叉子用餐。德國人很堅持要讓孩子學會用叉子和湯匙吃飯這件事,不怕他們掉在地板上的食物比實際吃進肚子的還多,就怕他們一直學不會正確使用餐具,所以並沒有允許孩子用手抓麵或食物,任憑他們「自由揮灑」的這種情況發生。

午餐結束後,有些剛學會自己吃飯的小孩常常都變成南瓜臉、番茄臉(依當日醬料為準),於是他們會到洗手台接過濕毛巾,練習把沾滿醬料的手臉擦乾淨。

喝水也是一樣,剛入園的新生,從矽膠奶嘴的寶寶學習水杯開始使用起,接著用塑膠水杯,等到水杯用習慣了,再教導孩子們如何自己一手拿穩水壺,一手抓著水杯,然後倒出適量的水在水杯裡。

●德國幼兒教育,從生活最基本的每個環節學起。可想而知,要教會這些小孩學著自理勢必得長期作戰。●

剛開始,小孩可能會一個下午打翻五次水杯,或花三十分鐘穿一條褲子。特別是穿脫衣物,時常會發生小孩鬧脾氣、發懶、裝傻不想自己穿……諸如此類的狀況劇,遇到這種情形,德國幼教老師可是一步都不會讓。

記得有一次,大家正整裝準備出發到附近的公園玩,眼看全班幾乎都快換好衣服鞋子了,班上三歲的史蒂芬還賴坐在地板上,連鞋子也還沒脫。德國老師安妮見狀便催促著說:「史蒂芬,請自己換好鞋子,我們快要出發了。」

史蒂芬裝作沒聽到的繼續打鬧著玩。過了十分鐘還是沒動靜之後,安妮走到他面前,認真且嚴肅地說:「請你現在立刻換上外出鞋,如果你需要幫忙可以說,我們要出發了。」

史蒂芬只回了一句:「不要!」

安妮又問:「你不想去公園嗎?」

史蒂芬:「想!」

安妮:「想一起去公園的話,請趕快把鞋穿上噢!」

走廊這頭的史蒂芬還是不為所動地說:「不要!」

如此這般鬼打牆的一來一往了幾次。

安妮也沒動怒,就牽著史蒂芬的手走進教室內,對著留在教室做主題教學的我交待了一聲:「凱特,史蒂芬不想自己穿鞋子,那麼很遺憾的他不能跟我們一起去公園玩了。」隨即關上門,帶著其他小孩出發。

史蒂芬見狀立刻大哭,很快地把鞋子穿好,可惜的是隊伍已經走遠了。

當天下午,史蒂芬的媽媽來接他。像往常一樣,她問史蒂芬今天是否玩得開心,他回答不開心因為沒有去公園玩。

安妮向媽媽解釋原委後,媽媽說:「啊,好可惜啊!今天天氣真好耶。」我們猜想她心裡也許不太願意史蒂芬被留在園所裡,但也尊重老師的對應方式。

接著,她轉過頭對史蒂芬說:「那你現在想去公園玩嗎?想的話,趕快自己把鞋子換好唷。」這會兒只見他毫不猶豫的馬上開始穿鞋,媽媽看了我們一眼也笑了出來。

 

 

◢【德國老師這樣做】讓孩子輕鬆學穿脫衣物,成功達陣的三大關鍵!

 

固然我們都明白基本自理能力之於孩子的重要性,但是對忙碌的現代父母而言,理解和實踐卻存在著不小的差距,想放手讓孩子練習穿衣穿鞋,最後被折騰的往往是看著時鐘跳腳的爸媽,上班已經快遲到了,小孩還呆坐在地板上鞋襪都沒穿好,不少爸媽這時索性不等了,火速幫孩子穿整好就趕著出門去。於是,每日早晨總是砲聲隆隆的如常匆忙,孩子學不會自理,父母的代辦清單自然不會自動少一件。

比起學科或才藝課,德國人相對的更加重視孩子的自理能力。

因此幼教老師和爸媽之間會積極溝通,確定學校和家裡的學習同步,奉行以下三大關鍵原則協助孩子學會自理:

 

(一)務必挑選可以輕鬆穿脫的衣物。

不管是在學校或家裡,盡量幫孩子選擇褲頭是鬆緊帶的棉質運動褲、寬鬆T恤等等容易穿脫的衣物。

在孩子剛開始練習時,最好避免吊帶褲或是排扣襯衫、皮帶等穿脫較繁雜的衣物,鞋子的選擇也最好以魔鬼氈貼黏取代需要綁鞋帶或繫上扣環的鞋款。這樣可以簡便穿脫的衣物讓孩子一開始練習的時候比較好上手,也不會因為難度過高而放棄學習。

 

(二)狀況允許下,讓孩子決定自己要穿的衣物。

德國小孩不穿制服上學,父母也多了一個決定孩子該如何穿搭的難題。從兩歲開始,孩子們開始會對穿什麼衣服表達意見,明明是個艷陽高照的好天氣,孩子卻可能執意要穿長袖的衣服,外加上一雙雨鞋。

有些孩子為了想穿上自己喜歡的衣服出門,可是會意志堅決的奮戰到最後一刻,讓早上原本就相當有限的時間再壓縮至爸媽幾乎要抓狂大叫的境地。

不少德國父母會因此放手讓孩子選擇外出服,或是預先準備好幾套孩子的衣物,隔天一早再讓孩子從中選擇一套喜歡的,這樣的做法會讓他們在有限的選擇中覺得自己還是有點決定權,也讓孩子更有動力學習自己自理穿衣。

 

 

(三)父母的耐心和毅力是關鍵,請把孩子的練習期拉長。

對德國人而言,孩子若能從小認知到穿衣穿鞋是一件要「自己完成」的事,就越不容易在日後有抗拒學習自理的依賴心態。

不管家裡或幼兒園,一歲就開始每日不厭其煩的重複教導孩子種種基本自理事項,練習的時間也拉得很長,按部就班,先讓孩子慢慢練習自行脫下鞋襪,等熟練之後,再開始訓練孩子自己穿鞋,漸進式的增加學習難度。

 

【目錄】

Part 1 打底!
幫孩子建構自己內心自畫像
──要先探索自我、了解自己,才能相信自己

建立自信,從認識自己開始
──真正的自信並非來自完美,而是正視自己的優缺點
˙成績好、多才多藝,孩子就會有自信嗎?
【德國父母這樣想】沒遇過難題的孩子無法生出自信和勇氣

德國父母精準的讚美態度,教出自信而非自滿的小孩
【德國老師這樣做】孩子做得到的事,德國人不過度讚美,只會點頭肯定

尊重孩子個別特質,沒有模範生這道理
──孩子該學會的是珍視自己的價值,而不是符合大人理想標準
【德國父母這樣想】孩子「想做」才會做得好,也才能真正對自己負責
˙找到孩子發光發熱的特質,比優秀來得重要

快樂會帶來一切的學習能量
──讓熱情全速點燃孩子的學習動機
˙快樂學習不難,要讓孩子將快樂內化為學習熱情,需要時間和空間
【德國老師這樣做】過度注重學習成效,只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熱情

開放式教育的教學現場,最直接的震撼!
──相信孩子的能力,練習不擔心
【德國老師這樣做】從內心傳遞「你相信他做得到」,給孩子勇於挑戰的力量
˙收起自己的擔心,鼓勵孩子﹁要再試一次嗎?﹂

BOYS' / GIRLS' DAY 孩子們的職場初體驗
──跨越既定性別印象,德國成功的雙軌制技職教育
˙BOYS' / GIRLS' DAY職場體驗,可不是玩BABY BOSS
˙從小紮根的技職教育,是德國競爭力的基礎


Part 2 助跑!
德國優質小孩全方位能力養成之道
──創造環境、給孩子練習的機會,貫徹「細節成就一切」的鐵血教育

生活自理&自豪與獨立
──不因為趕時間、嫌麻煩,而剝奪小孩的學習機會
【德國老師這樣做】用鼓勵代替糾正,讓孩子保有「我做到了」的成就感!
【德國老師這樣做】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就算孩子耍賴發懶,一點都不讓步
【德國老師這樣做】讓孩子輕鬆學穿脫衣物,成功達陣的三大關鍵!

儀容整潔&人緣與自信
──如何維護個人基本衛生,也是學習自理一部分
˙教育這件事,父母不能只是期待老師認真
˙幫孩子打理服裝儀容,傳達的是父母疼愛的心意

勇敢說不&堅持與毅力
──任性?有主見?是意志力的一體兩面!
【德國老師這樣做】過度安撫和一味斥責,教養不出勇敢獨立的孩子
【德國老師這樣做】別教出媽寶,從容應對2 ∼3歲「第一個成長叛逆期」
──包容孩子難搞的情緒與個性,但教養原則絕不退讓

化解衝突&捍衛自己
──面對可能的校園霸凌,德國人這樣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德國父母這樣想】1∼3歲孩子咬人、抓人、拉頭髮,是本來就會發生的事!
【德國父母這樣想】不想接受別人的遊戲規則,就得自己想辦法
【德國老師這樣做】不過早涉入孩子紛爭,退一步觀察行為始末
【德國父母這樣想】鐵了心腸不出頭,孩子必須學會捍衛自己

孩子的話語權&社交自信
──鼓勵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和世界對話,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
【德國老師這樣做】教育指南第一條:不要指導孩子該怎麼看這個世界
【德國老師這樣做】孩子的意見都會被認真聆聽,而不只是形式上的開明

生命教育&愛與付出
──愛是重要能力,無處不在的生命教育
【德國老師這樣做】愛小孩,也教他學會去愛

責任感&做好該做的事
──從小開始以讚美鼓勵,強化孩子的責任心
【德國老師這樣做】孩子幫倒忙時,以鼓勵「做到」取代責怪「做錯」的地方
【德國父母這樣想】讓孩子承擔行為的後果,不要輕易幫忙解套!

犯錯與認錯&高EQ
──別讓孩子只記得你的失控情緒,而不是他犯錯的行為
【德國老師這樣做】讓孩子體驗犯錯的後果,才能有效導正行為
【德國老師這樣做】別打罵!否則孩子學到的是錯誤的情緒處理模式
體罰,從來不應該是教育裡的一種手段


Part 3茁壯!
會玩才是真本事
──德國幼兒園的日常

德國Kindergarten,孩子們的秘密花園
˙幼兒園=專屬孩子培養創造力和想像力的成長花園
【德國父母這樣想】不是叮嚀孩子「上課要認真!」而是「要玩得快樂!」

家長們的入園面試
──簽約入學,讓家長也承諾以幼兒福祉為考量,絕不讓步!
【德國老師這樣做】堅守入園時間,希望確保孩子有規律的生活作息
【德國老師這樣做】和家長面試,以合約落實「以孩子為主」的教育精神

從入園第一天談起
──看德國老師如何幫助新生適應環境
【德國老師這樣做】入園第一個月暖身期,建立孩子、老師、家長互信關係
【德國老師這樣做】適應期長短,完全取決於孩子的狀況!

每日晨間的戶外探險
──絕對重要的自由玩樂時間,玩出創造力!

德國幼兒園的「無玩具日」
──讓孩子狂動腦筋,聰明玩!
【德國老師這樣做】開放式的無規則遊戲,讓孩子的能力超展開

Toddler Yoga 小小孩的瑜伽課
──學才藝,不是為了成就將來
˙瑜伽結合肢體與情緒放鬆&專注,孩子內心穩定的能量
【德國家長這樣想】要不要學才藝?學什麼?完全取決於孩子

走!兩歲娃兒學搭公車出遊去!
──超精實校外教學,小孩的多重學習任務
【德國老師這樣做】輪流讓大孩子帶隊,親身經驗比耳提面命還有效!
˙過度使用推車讓孩子長不大,兩歲以上的孩子請向它說拜拜!

爹地媽咪,Play Date是一定要的好嗎?
──五歲開始在同學家開趴過夜,德國父母老神在在
【德國家長這樣想】請老師協助觀察學校玩伴,幫孩子安排遊戲約會
【德國家長這樣想】慎選留宿同學的家庭,比幾歲開始留宿更加重要


Part 4 呵護!
孩子眼中的未來,遠比父母想像中的更絢麗多彩

讓孩子從小事練習做決定
──學習路途上,讓孩子自己掌握方向盤
【德國老師這樣做】尊重孩子的學習意願大過家長的選擇
˙一邊放手孩子做決定,大人也必須一邊留意何時該踩煞車

孩子和家長,雙向溝通,雙向學習
──關於老師和家長的自我成長
˙當大人停止成長,和孩子的代溝只會越來越大
˙雙向親子溝通,除了傾聽,更關鍵的是要聽懂

無論是誰,都無法一直贏下去
──有正面快樂的心,才能是真正的人生勝利組
˙人生不能用單一標準衡量,也絕對不該只有單一目標
˙看清楚自己,才能走對方向,迎向快樂

和孩子的「每日約會」時光
──暫時放下瑣事,全心全意的陪伴孩子,親子關係大躍進
【德國父母這樣想】堅持工作家庭平衡,陪孩子的時間不能被打擾
˙單獨約會模式,讓孩子的心快樂的跳起舞

書籍代號:0NFL4161

商品條碼EAN:9789863846680

ISBN:9789863846680

印刷:部分彩頁

頁數:240

裝訂:平裝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