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書搜尋 >心靈養生>心理勵志> 社群假象:不掉進與他人比較的絕望陷阱(電子書)

社群假象:不掉進與他人比較的絕望陷阱(電子書)

Unfiltered: How to be as Happy as You Look on Social Media

作者:潔西卡.艾寶 Jessica Abo

譯者:閻蕙群

出版品牌:方舟文化

出版日期:2019-08-07

產品編號:9789869745376

電子書書號:T0AHT0018

售價 $315/電子書點數2點

儲值會員,馬上選領 加入儲值會員 選領實體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譯者簡介
  • 書摘

從現在起,就別管他人今天在網路上貼了什麼!

切記,社群媒體上看到的那些耀眼照片,

並非是親朋好友或崇拜偶像的真實人生。

 

不論我們得到多少個讚,或是有多少追蹤與訂閱數,都不代表這些人真的在意你。

根本沒有必要每5分鐘就滑一下手機,你的人生不該由別人來定義。

你的喜怒愛樂、成就或窘境……都是你自己的真實經驗,應當以此為榮!

 

社群媒體儼然已成為21世紀人類用來逃避日常生活的出口,當我們登入社群媒體,就能跟他人產生有意義的連結。像是找到失聯許久的兒時好友、疏於往來的親戚,甚至能找到工作、尋得真愛,就連已經分手的前男友或高中時的暗戀對象……也都能找到,人際網路連結強大無比。但是,為什麼我們會變得不快樂、患得患失,甚至焦躁不安、失眠頭痛?

 

廣受歡迎的TED演講者Jessica Abo將與我們一起深入探討人心和科技之間的關係,她以自身經驗分享職場、愛情、生涯規劃等各種面向容易遭遇的挫折,並集結各界專家及心理學家的實用建議,告訴我們如何能不掉進與人比較的絕望陷阱,一步一步在真實生活中重新找回屬於自己的快樂。

 

社群媒體讓你感到焦慮了嗎?

你有計算過自己平均多久滑一次手機嗎?你是否已經因為社群媒體讓自己深陷焦慮而不自知呢?究竟是我們利用社群媒體,還是我們被社群媒體利用?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卻也可能將你帶入人性的負面漩渦。

 

焦慮1 你是否深怕因為沒有看到他人的最新動態而被身邊的人孤立?

焦慮2 你是否總「忍不住」緊盯自己的PO文有多少人回應或按讚?

焦慮3 一旦有提醒跳出來,就沒辦法視而不見,非要點開來看?

焦慮4 你是否曾因為他人的無限風光,而讓自己心情不佳,久久無法平復?

 

社群世界的假面,讓你看不清真相

 

事實j  比較心作祟讓你看輕自己

社群app讓你神迷也讓你變得不開心!那些炫耀式的貼文讓你「親眼見識」別人的成功,免不了會產生嫉妒、羨慕或自憐自艾的情緒,這些都是人之常情。但事實上,眼前所見並非事實,別輕易相信你在網路上看到的每件事而讓心情起波瀾。

 

事實k  當心罹患了錯失恐懼症(FOMO

我們都明白,實在根本沒必要每5分鐘就看一次手機,就算我們沒更新任何動態,人生也不會就此停頓,一直掛在網上通常也無法解決問題。

 

事實l  跟吸毒沒兩樣地蠶食健康

當我們老是要跟社群媒體上的人一較高下,對自己的身心健康是弊多於利。社群媒體具有成癮的特質,當你刷新一個頁面、看到一個讚或其他的反應,大腦就會釋放出多巴胺,這跟海洛因毒癮的人吸毒後的大腦反應是一樣的!
 

事實m  網路霸凌擾亂真實人生

網民肆無忌憚地貼出攻擊性的傷人言論,尤其當他們能夠匿名發表言論時更是如此。這種行為通常會導致網路霸凌,並且延伸到真實人生中,不僅要叮嚀自己不要成為霸凌者,也要警惕別成為幫兇。

 

找出痛點,對症下藥

有時候我們並不是討厭分享的人,而是因為對自己的現況有所不滿,因而羨慕、忌妒,甚至對這樣與他人比較後的落差感到痛苦。我們必須意識到「人生是屬於你自己的,大可不必擺出光鮮亮麗的假象給別人看」。作者將帶領你從「工作」、「人際關係」、「對社會的貢獻」等面向進行檢視,提供你專家學者的建議及應用技能,著手解決那些長期被你忽略或你未曾察覺的挑戰,學習如何擺脫困境:

 

●      讓科技成為你的利器

●      經營「人心」,不汲營「人脈」

●      試著學習關係斷捨離

●      勇敢接受自己的所有情緒

 

摘掉虛妄浮誇的濾鏡,擁抱真實無偽的人生

不論我們得到多少個讚,或是有多少追蹤與訂閱數,你的人生都不該由別人來定義。科技幫助我們,但同時也暗藏危機,當你對自己的人生心滿意足時,就不會因為羨慕或是忌妒,而質疑你自己的價值。認清楚社群媒體的假象,就能無畏接受自己,甚至是善用科技來達成你的願景!

 

★★★好評推薦★★★

 

凱莉.魯瑟福/美國熱門電視劇《花邊教主》知名演員

丁郁芙/臨床心理師

柯慧貞/亞洲大學心理系講座敎授、台灣網路成瘾學會創會理事長

我是崴爺/斜槓大叔 崴爺

葉雅馨/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

蘇予昕/諮商心理師                                               

 

★★★專業書評一致盛讚★★★

  我非常喜愛這本書,才剛一放下,就迫不及待想再拿起來看,所以我在一天內就讀完整本書。我肯定會推薦給別人,並期盼儘快讀到作者的其他作品。

──凱薩琳.強森,書評網站NetGalley的書評人

 

  建議你手刀衝去搶購潔西卡.艾寶的新書《社群假象》,只要是社群媒體的一員,都該看看本書,包括少年(tweens)跟青少年們。說到本季必讀佳作,更是非本書莫屬!它的內容 #一級棒、發人深省、聰明且真實,提醒我們關注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務,讓你專心打造你自己想要的快樂人生(而非競爭對手或鄰居要你相信的那種人生)

──莉絲.史登,divamoms.com執行長,育有三名子女的暢銷書作家

 

  由過來人現身說法提供的建議是最棒的!潔西卡以誠實不造假的寫作風格,並根據她的真實人生經驗,提供樸實無華的建議,幫助讀者擺脫困境,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雪莉.薩利斯,職場平權促進協會The Female Quotient執行長

 

  想要悠遊於這個過度科技化的世界裡,《社群假象》是人人必備的一本好書。不論你是正要開始生平第一份工作的社會新鮮人,還是已經身經百戰的企業執行長,或是介於兩者之間的社會中堅份子,都一定要讀讀這本書!作者不但教你如何重新主宰自己的人生,而且讓你樂在其中,我愛死它了!

──藍迪.蘇巴斯基,脫口秀節目(The Never Settle Show)執行製作

 

★★讀者好評推薦★★

 

「我極愛這本書,作者透過她自己與其他人的故事,為讀者提供了生活在數位年代的重要建言。這本書讓我愛不釋卷,而且從中學到好多事情,希望有朝一日能聽到作者的現場演講,她似乎是個很有影響力的人物喔!我也很樂意把這本書當做禮物送給朋友!」by艾莉森

 

「凡是擁有社群媒體帳號的人都該看看這本書,對於你該如何誠實看待你的人生,以及找出讓你不快樂的真正原因,作者都提出了中肯的建議。我們許多人都很需要這些建議,因為當我們看到同儕PO在社群媒體上的完美生活時,多半會照單全收,以為他們的生活是那麼的完美無缺,且覺得自己的人生相形見絀。幸好本書作者提供了很容易做到的建議,幫助我們認真面對真實的人生。」by克莉絲蒂

 

「這是一本讀了之後能讓人獲得安慰的書,作者對於如何「堅持走自己的路」、以及學會相信自己,提供了獨到的見解。對於那些剛進入職場及/或整天一直查看手機、計算自己得到多少個讚、卻死不肯承認的人,更是一定要讀讀這本書。作者的發言讓人安心,她提供的建議既務實又管用。這是一本,當你心情低落需要有人安慰時,讀了這本書心情肯定會變好!」by琳恩

 

「邁入2019年一定要讀這本書!作者深入剖析你我都過著被科技牽著鼻子走的生活,並敦促大家好好認清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以及什麼事情能夠讓你獲得真正的快樂。像我這種正為了教養青少年而煩惱的家長來說,對於第四章的內容特別有感,其中「幫助孩子把他們的樂趣變成能夠當飯吃的工作」,更是深獲我心。書中提到的DreamJobbing.com,對我家來說是個非常有用的資訊,讓我們能夠提供指引幫助孩子邁向他們的未來。潔西卡,謝謝妳寫了這麼棒的一本書,並且提供我們這個自我反省的資源。」by薇樂莉

 

「潔西卡.艾寶,謝謝妳寫了這本極具說服力的好書,並且分享了那麼多的故事。我不只自己很愛讀這本書,我還要把它當成禮物送給朋友呢。」by羅素

購物說明

會員需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閱讀護照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瀏覽器Chrome(建議升級至最新版)。

容量建議:建議裝置需具備2G以上的 RAM。

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無法使用閱讀護照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閱讀護照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電子書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詳細法規內容請見「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

 演講者、獲獎記者、慈善家 潔西卡.艾寶(Jessica Abo)

她在2013年成立自己的公司,透過線上網絡訪問城中名人、運動員、執行長和企業家等如何奮鬥取得成功,她的影片在Entrepreneur.com和YouTube播放。她的YouTube頻道JaboTV曾獲雜誌《Forbes》稱為,激勵千禧世代的平台。

潔西卡同時也是西北大學新聞學院的高材生,曾在多個電視節目與電影中擔綱演出,包括:《紙牌屋》、《花邊教主》、《護士當家》、《衰女日記》、《百萬精先生》、《蜘蛛人:驚奇再起2》。 

閻蕙群

中興大學法律系畢業,曾任職中央社與報社,從事國外新聞與商業新聞編譯工作,現為專職譯者。譯有:《FBI教你辦公室讀心術》、《希臘山居歲月》、《雷神索爾也在練的隨時版核心基礎運動》、《小屁孩問的偉大問題》,以及《貝爾式極效健身計畫》等書。

#推薦序 你是否正在拿別人的「精彩片段」,與自己的「幕後花絮」相比?

蘇予昕 諮商心理師

  30歲左右,我毅然決然辭去金融業的工作,進入諮商心理研究所就讀,看似找到志向、平順充實的學習旅程,在某一天,發生了化學變化。

  那是一個有著和煦陽光的初夏午后,我交出厚重的期末報告,心情瞬間輕盈許多,一個勁兒地往床上躺,沒事做了呢!無意識地拿起手機,點開 Facebook,用大拇指往上滑了幾下;突然,一張照片吸住了我的目光,我像是被定格一般盯住照片不放,然後,從胸口湧出一股強烈的酸意,全身依然無法動彈。

  照片中,我的某位女性臉友身處一家高級的米其林餐廳,用甜美幸福的笑容看著鏡頭,她的右邊是她事業有成的丈夫,她手上抱著的是她剛滿周歲的孩子,桌上擺著兩個愛馬仕包包(粗估價值約台幣百餘萬元),那天,是她的生日。

  無法動彈、腦袋一片空白了不知道多久,接著我感覺到臉頰熱呼呼地,滾下好幾行淚,我怎麼了?我好生氣、我也好難過,我好⋯⋯嫉妒!我怎麼可以嫉妒?欸,蘇予昕,難道你是這種無法祝福別人、見不得別人好的小人嗎?

  十幾分鐘後,情緒漸漸趨於平靜,理性出現了一個小小的、溫暖的聲音:「要不要關心一下,『嫉妒』它想表達什麼?」我打開電腦,開啟一個word檔,把手放在鍵盤上,讓手指像是有自主意識一般,自由地表達──「我不懂,我是嫉妒那兩個愛馬仕嗎?還是嫉妒她有個疼愛她的老公?」、「當然,有人送我愛馬仕我會開心收下啦,但這不是我此刻渴望的東西,我也擁有一位非常合拍的伴侶,那我到底在意的點是什麼呢?」

  經過了一番內在探索後,我才體悟到,原來,我渴望的是這位女性臉友呈現出來的「人生勝利組感」,就像一個名牌包那麼惹眼,而我學習的滿足感再怎麼豐沛,卻沒辦法被別人具體的看見,尤其,身為一個沒有生產力的學生,很容易失去價值、忘記自己的意義在哪裡。但這也讓我和自己重新核對,正在行走的這條路,是否真的通往我所渴望的方向?我的答案是,即使暫時沒辦法被他人認可,我已經在正確的道路上了!想到這裡,剛剛的酸楚逐漸從胸口離開,升起一股堅定、平靜的感受。

  以上是我個人因「社群網站」而引發的心理風暴。作者潔西卡像個老朋友般,試圖用輕鬆的故事讓我們理解,這種「社會比較」(social comparison)並不客觀,別老是拿他人的「精彩片段」與自己的「幕後花絮」相比;而要跳脫這種比較,她認為只能透過回到真實、活出真實才能做到。

  我更深的體會是,任何事物皆有陰陽兩面,即使臉友的愛馬仕包引發了我如此劇烈的心理衝擊,這依然是一段幫助我了解自己的寶貴經驗,因此,既然我們誰也無法脫離潮流,不如讓這本書告訴你,如何聰明地善用社群網站,讓關係更深刻,找到自我價值!

 

#推薦序  管別人今天貼了什麼!

美國熱門電視劇《花邊教主》知名演員 凱莉.魯瑟福(Kelly Rutherford)

  我是在飛機上寫這篇推薦序的。我一結束紐約公寓的整理工作,便迫不及待搭機趕去跟孩子們團聚,因為之後我就要開始拍攝一部劇名叫做《完美主義者》(The Perfectionists)的新戲。這部新戲的劇名跟本書有個共同點,兩者都是要提醒我們:許多人為了要在人前展示自己的人生完美無缺,而讓自己面臨了難以承受的巨大壓力。

  這種壓力之沉重,我可是再清楚不過了。小時候我因為多次搬家,經常淪為校園裡的局外人,只能冷眼旁觀各個小圈圈,希望能找到我的歸屬。20 歲的時候,我忙於認識自己,也想弄清楚我為什麼跟父母如此不同;為此我還展開了接納自己之旅,而且這趟旅程直到今天都還未結束。

  30歲的時候,我的生活被工作、愛情以及當個媽媽—世間最棒的禮物—所填滿。

  40歲的時候,我感謝上天讓我身心健康,而且擁有自己想要的一切。在即將邁入50歲大關之際,我想告訴各位:這一路走來我愛過、也曾迷失過,我學到了寶貴的人生課題,並且成長茁壯。我何其有幸,擁有一份眾多演員夢寐以求的事業,但我也必須老實告訴各位,這一路走來並不是一直都很順遂的。

  有在社群媒體上追蹤我的人,都知道我向來不會羞於貼出我的糗事,我這麼做的目的,是希望大家不要因為自己不順,卻在看到別人過得很爽時而眼紅,其實天底下並不是只有你一個人那麼衰。人生本就是不完美的,但那又有什麼關係,我希望有更多人願意擁抱他們的真實人生。

   真實的人生—而不是我們使用濾鏡自拍後,貼在社群媒體上的那些耀眼照片—才是可貴的。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真實經驗,你應當以自己的故事為榮—別管他人今天貼了什麼。那就是本書作者潔西卡想要傳達給讀者的訊息,而且也是為什麼我如此喜愛這本書,並大力推薦它的原因。

  回想我跟潔西卡的第一次見面,是她為紐約的 NY1 新聞台來採訪我的手提包產品線;之後我們在紐約時裝週第二度見面,第三次見面則是在《花邊教主》2的拍攝現場,她在劇中客串電視公司的記者。

  不過直到她邀請我擔任慈善活動的主持人,我們才開始有了比較深的交情;那是她為需要骨髓移植的人所籌辦的一場公益活動。各位將會在本書中看到,潔西卡對於那場骨髓配對晚會真的是盡心盡力,不但特地到片場探我的班,還幫我加入了骨髓捐贈者資料庫。

  我在多年前就認識的潔西卡,跟各位即將在書中認識的是一樣的人──坦然擁抱人生中的一切,因為她想要用一種真實無偽的方式過日子。在書中的字裡行間,潔西卡傳授了許多私房招數,教大家如何打破一成不變的呆板生活。如果你正為了工作不順心而感到挫折,或是不知道該為哪個弱勢族群發聲,她都能幫你找到一條新的出路。不論你是最近剛失婚,還是正在熱戀當中,或是努力想要忘掉上一段戀情,你都能夠從她分享的有趣故事或個人省思,找到符合你現況的案例可供參考。

  總之,這本書提醒了你我,逆境乃人生常事,所以作者想要幫助大家振作起來,不再空想虛度人生。各位在讀了本書之後,將會擁有新的工具來幫助你有所作為,並決心為這個世界創造更多的愛與喜樂,我祝各位接下來的人生旅程一帆風順並且心想事成。

  奉上滿滿的愛給各位,請好好享用這本美妙的書!

 

#導言 讓自己活得更加表裡如一

  我在撰寫本書期間,只要有人問起我的職業,我都故意略過我的記者本業,直接告訴對方:「我正在寫一本討論社群媒體假象的書。」因為我很愛看到對方露出「我懂!」的表情,並且點頭如搗蒜的模樣。我早就想要寫一本能引起讀者共鳴的書,並在書中提供一些務實好用的撇步。所以我很樂於回答對方接下來可能會提出的一連串疑問:

 

‧「妳是怎樣想到這個書名的?」

‧「妳為什麼會想要寫這本書?」

 

  老實說,這個念頭其實已經盤據我心中好長一段時間:整整 10 年了!不過一開始的情況跟如今可是天差地別。我發現這本書不但自有其生命,而且跟我一樣,在過去這 10 年間起了千變萬化呢。接下來就請聽我細數這本書的整個演變過程吧:

  2008∼2014:儘管我的職業是個說故事的人,卻沒信心寫一本書介紹我自己,所以我問一位有著傳奇人生的朋友,能不能為他寫一本傳記。他說他不想被眾人指指點點,不過要是我也把我的人生故事放進書裡,那他就願意跟我分享他的故事。

  於是我們投注了6年的光陰在那本書上,我數度搭機去訪問他,我的爸媽甚至為了配合我們某次的會面更改了他們的度假計畫。在費了那麼大的一番工夫之後,他展開了一份新的事業,不想把他的私生活攤開在世人的眼前,所以他決定退出這個計畫,而我也整整 1 年沒再碰過我寫下的數百頁文稿。

  2014∼2015:當我終於下定決心要整理那堆作品時,我的摯友珍妮佛.威考芙(Jennifer S. Wilkov)適時出現,並且成了替我指引明路的「北極星」。我刪除了那位傳奇人物的所有篇幅,只留下我自己的故事並加以編輯整理。

  威考芙建議我仔細思考寫這本書的原因,以及我鎖定的讀者群;她還教了我寶貴的一課:為讀者而寫。她的建議我照單全收,並且花了一整年的時間寫書。

  在此同時,我參加了 Entrepreneur Media 在紐約市舉辦的一場大會,並因而得知,他們除了發行《Entrepreneur》這份財經雜誌之外,也出版書籍。當時我的 YouTube 頻道也正式推出,我覺得如果能為有志創業的人寫本書挺不錯的。

  稍後各位將會看到,我開辦 YouTube 頻道的過程非常辛苦,除了不停燒錢之外,我本身更是忙得不可開交。回顧我在開台後第一年所錄製的影片,每個影片的主題都一樣:這是我目前遇到的狀況,給你做個參考、也希望能幫到你;而這個主題也延伸到本書。我很幸運在那年有多位後進願意閱讀我寫的東西,並且給我許多建議。

  2016:在我努力重新打造這本書的同時,我遇到了今生的摯愛並且訂下婚約,儘管我的生活算是蠻公開的—因為我常跟人分享最新的電視新聞以及公益活動,不過我決定要好好守護這件事,所以當布萊特向我求婚時,我們決定不將喜訊貼在社群媒體上。

  後來當人們問我為何沒有公開分享此事,我都是這樣回答的:

「我很能體會單身者的心情,畢竟我自己曾經空窗好長一段時間。所以我不希望那些還在尋覓良緣的朋友,來我的臉書上看到我的好消息時,會覺得心裡很不是滋味。」

  而我的真心話是:我不想讓那些拚命想要脫單的朋友覺得難受。我本人當然是很開心,也覺得自己很幸運,但這件事只要我跟布萊特知道就好;所以我們只跟非常親近的摯友分享,不需要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或是看到),我被一枚戒指給套牢了。

  許多朋友能夠體諒我的貼心之舉,不過也有人說,看到別人的喜訊會帶給他們希望,這兩種觀點我都認同。當時我正在撰寫新的章節與導言給威考芙看,其中的內容包括我擔任演講者時漂亮的個人履歷,以及另外一份看起來沒那麼亮眼的經歷,但如實交待了我這一路走來的整個過程。

  我一直要求自己把真實自我攤在世人眼前,所以我在演講和YT影片中,都會如實呈現真正的自己。當我在 2016 年成為 Entrepreneur.com的撰稿人時,我瞬間有了一個更大的平台,來分享人們如何化危機為轉機的故事。1 年後,Entrepreneur Network 團隊把我介紹給叢書部門的人,於是我提出了另一個版本的撰書提案。

  2017:布萊特跟我在7月完婚,8月我就懷孕了。當時我們正打算從東岸搬到西岸,所以日子忙得不可開交。9 月我把出書提案送交Entrepreneur 出版部,並且準備搬離我在紐約的公寓,結束東西兩岸奔波的日子。

  在前往洛杉磯的飛行途中,我跟老公說,我實在不喜歡我在提案中所寫的書名,當時我提的是書名是《做自己人生的執行長》(Chief Empowerment Officer: How to Be the CEO of Your Life)。不知是出於直覺還是懷孕期的荷爾蒙在作祟,腦中總有股聲音拚命想要把我拉往一個新的方向。所以在我跟 Entrepreneur 出版部簽訂書約的當下,我滿腦子仍在想著該取什麼書名才好!

  我覺得《做自己人生的執行長》這個書名不夠貼切,我比較想用《人生真靠杯》(Life Is F**king Hard: How to Be As Happy as Your Social Media Feed Looks)當作書名,但是我也很擔心爸媽回到老家,不敢把這本大剌剌寫著 F 字眼的書秀給親朋好友們看。

  接下來的 10 月跟 11 月,我飛遍了東岸,進行我的巡迴演說、主持活動,並且趕場跟許多親友見面,希望能在飛回洛杉磯之前盡量見到最多人。當時我很想跟每個人分享我已懷孕 20 週的喜訊,但是因為我跟老公還在焦急地等待檢驗報告,所以我只能忍住不說。因此每個見到我的人,看到的都只是一個非常開心的小胖妞。

  在那趟東岸之旅的過程中,我會見的每個友人,幾乎都有一肚子的苦水想要傾訴,儘管我也很想分享我的故事,但我不能在檢驗結果確定之前就說。所以這些對話令我更加確信,書名應該叫做《人生真靠杯》。

  我在紐約的時候,曾跟 Entrepreneur 媒體部的人見面數次,討論我為Entrepreneur.com 拍攝的影片,我告訴他們,我打算把這些影片放進這本書裡。其實打從一開始,我就希望這本書是互動式的,除了借鏡其他人的故事,也將納入我對創造內容的熱愛。所以如果你輸入各章內文的影片連結,就可即時觀看訪談,藉由影片內容了解更多他人的經驗談。

  在與編輯團隊開會時,我曾詢問是否有任何字眼需要避開,結果他們告訴我,人們對於跟執行長有關的文章及影片,多半興趣缺缺退避三舍,最好改用「創業家」或「創辦人」取而代之。這個消息令我大吃一驚,因為我的整體發想就是執行長,而且這本書的核心概念,就是努力成為你自己人生的執行長。

  這下我們只好砍掉重練從頭來過,我把我的想法化為文字,寫了一篇很長的電郵給 Entrepreneur 的出版總監珍妮佛.多爾西(Jennifer Dorsey),以及行銷暨業務總監梵妮莎.坎波絲(Vanessa Campos);我告訴她們,我自創的服飾品牌推出一件印有「#不用濾鏡」(#Unfiltered)字樣的T恤,因為我很愛這個想法:我認為我們沒必要使用濾鏡讓自己變得更好看。

  我詳細說明了我對這個書名的想法,以及我希望這本書能夠達成什麼目標,結果現在這個書名雀屏中選。雖然之後我們為了行銷做了一些調整,不過這就是現在這個書名的由來。這個書名正確傳達出我希望各位在閱讀本書時能夠得到的訊息:你們一定能夠採取一些行動,讓自己活得更加表裡如一—而不必刻意展現出完美無瑕的樣子。

 

#摘文一:根本沒必要每 5 分鐘就滑一下手機

  儘管我們的生活的確需要有意義的連結,但許多人一心想要從社群媒體尋求歸屬感,最後得到的卻是膚淺的表面支持。不論我們得到多少個讚,或是有多少追蹤與訂閱數,都不代表這些人真的會來參加我們的生日派對,或半夜時還陪在我們身邊。獲得快樂的方法之一,是把時間投注在那些真正對你不離不棄的朋友身上,他們會在你不如意時鼓勵你,或是真的到你身邊安慰你。

  我們都明白,其實根本沒必要每5分鐘就滑一下手機,況且就算我們沒更新任何動態,人生也不會就此停頓。所以社群媒體顯然並非我們的痛點,而且一直掛在網上通常也無法解決問題。我每個星期都會聽到各種年齡層的人抱怨:「我再也不想上社群媒體了。」雖然有人宣稱他們刪掉了手機上的某個應用程式,但那通常只會維持1天,因為他們深怕錯過了某些「要事」,最後終究會忍不住查看;這就是令人聞之色變的「害怕錯過任何訊息」毛病(Fear Of Missing Out,簡稱 FOMO,錯失恐懼症)。

  有一份名為「眼不見未必能淨:限制使用無線行動裝置,對低、中、重度使用者的焦慮程度之影響」的研究報告發現,當你拿走某人的手機,他們表示會感到焦慮,而且焦慮會一直持續到他們拿回手機為止。其中一位研究者賴瑞.羅森(Larry Rosen),是加州州立大學多明格茲山分校的榮譽教授;羅森鑽研科技心理學長達30多年。他在接受我的專訪時指出,他跟同事曾在2016年做過一項研究,觀察 200 多位學生的手機使用情形:學生們使用一款稱為 Instant 的應用程式,該程式會統計他們每一天解鎖手機的次數,並追蹤解鎖時間會持續多久。

  羅森指出:「研究顯示學生平均每天會解鎖56次,總計維持220分鐘;那表示學生平均每15分鐘解鎖一次,並且持續不到4分鐘。隔年,我們針對一批新的同性質團體又做了一次研究,結果顯示學生每天會解鎖50次,不過持續時間長了些,約5分鐘又15秒,1天下來總計達到262分鐘。學生們表示,盯著手機的時間變長,是因為在看社群媒體。」

  不過羅森最感興趣的是,學生們為什麼會想要看社群媒體。學生說半數時間是因為收到通知,所以他們才會解鎖,看看是誰又張貼了什麼文章,或是回應一則新留言,又或者是看簡訊。「另外一半時間,學生其實並沒有收到更新或通知,但他們卻解鎖手機,這表示他們體內的可體松或腎上腺素在緩慢累積,這些正是產生焦慮的化學物質。你的大腦開始充滿這些化學物質,並且告訴你:『有人可能貼了文,你最好看一下。』當它累積到一定程度時,人們就會採取行動,並解鎖查看手機。」

  羅森指出,這種深怕錯過任何「好戲」的情況,引發了許多健康問題,他在2012年針對此現象出版一本著作《科技精神失調症》iDisorder: Understanding Our Obsession With Technology and Overcoming Its Hold on Us,他把這種精神失調定義為過度使用科技對心理造成的負面衝擊,顯現出來的狀況包括壓力、焦慮、憂鬱症、強迫症,簡言之,「害怕錯過任何訊息」的毛病,已然掌控我們使用社群媒體的習慣。

  這種現象是如何發生的呢?原本是為了讓我們生活更加便利的科技,是在何時成為壓力與分心的來源呢?

  這種現象雖然是逐漸發生的,但速度卻會愈來愈快。羅森指出,在還沒有網路的時代,科技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是以實體產品的形式出現,像是收音機、電話以及電視。為了讓各位了解現今科技滲透到世界的速度有多快,當初收音機是在問世38年之後,才達到5,000萬的使用人數,請各位猜猜看,寶可夢花多長時間達到這個門檻呢?

  如果你猜的是1星期,恭喜你,答對了!

 

#摘文二:我們幹嘛那麼在意別人?

  如果某個跟你很親近的人,過著人人稱羨的完美生活,令你感覺自己矮他一截,這是能夠理解的。但令人覺得莫名其妙的是,很多人一看到別人上傳的新貼文就火冒三丈,但其實雙方平常根本不曾說過話!

  為什麼會這樣呢?

  羅森指出:「社會比較理論認為,身為社會性動物的人類,會比較自己與其他動物的地位。我們忘了人們只會貼出理想版的自己,再加上只想報喜不報憂,因此多半不會呈現真實的人生。我們鮮少看到人們貼出負面的消息,就連跟我們很有交情的熟人,我們也會把他們貼在網路上的狀況,當作是他們的真實人生。」

  羅森舉例說明,就像我們跟某人共進午餐,席間那人聊起他家裡的事情,當中也有些不順心之處。但1小時後當他貼出令人艷羨的好消息時,我們仍會相信他的日子過得比較好,這種現象真的很莫名其妙!人類的智慧之高,已經能打造手機與太空梭,為什麼我們寧可相信人們貼在社群媒體上的美麗假象,而無視於此人曾親口向我們坦承他的事業走下坡,或是夫妻關係瀕臨破裂?

  正向心理學專家艾維亞.戈斯坦(Aviva Goldstein,www.avivagoldstein.com),把這種只把好的一面給人看的現象稱為「選擇性正向」(selectively positive),而我們對此一行為的強烈反應,則與情緒有關。

 

#摘文三:你的情緒身體最知道

  如果你不喜歡自己的外貌,或是你覺得你人生的某個地方被困住了,那是你的能量未達到最佳效果所致,蘿拉這麼說道:「你完全不知道是什麼原因造成你身心失調、情緒不滿,且害你無法發揮最大的成效。」我們很多人一直被社會教導要「保持冷靜、繼續前進」,但是我們的身體已經被壓力影響了,而那些壓力可能來自於身體、情緒或化學物質。如果同一時間有太多會引發壓力的事物落到你身上,你的身體就會告訴你,它負荷不了,而且你會感覺疲倦、體重增加、疼痛、不適、失眠、焦慮、憂鬱、挫折或不快樂。

  蘿拉還指出,這種情況表示你的生活型態、人際關係或是心態,並不支持你想要追求的目標;「你的所作所為無法讓你獲得最大的利益,你的生活方式與你的欲望不同步,因此你的身心要讓你知道,你並非走在通往快樂的道路上。」

  我們的身體時時刻刻都在對我身處的環境做出反應,而我們的反應會決定我們的感受,以及旁人對我們的回應。當你心情很好,你的作為肯定跟你心情不好時不一樣,對吧?當你心情不好時,是會表現出來的,而且讓你無法達到你的最佳狀態。

  世界就像一面鏡子,它會反映出你的感受;而且人們對你的反應與判斷,會決定他們是否想要跟你約會,或是跟你做生意。你的下屬會覺得你瞧不起他們,而決定另謀他職。但這並不是你的錯,因為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

  當你受到壓力時,你會呈現特定的的情緒、話語、味道及聲音,而你的身體和大腦,會記住這些反應。這種現象有時候能夠幫助你在未來做出更好的反應,但有時候卻會阻止你做出最佳表現。請看以下的例子:

 

‧ 當你小時候被火吻過,你很快就會記住火爐是燙的,所以不可以觸摸,這算是對你有益的教訓。

‧ 如果你看到你母親的婚姻不幸福,你雖然會認為男人是無法信賴的,卻也會被已婚男子所吸引。

‧ 如果你一不開心,你爸就給你糖果或冰淇淋哄你,那你可能會學到吃甜食能夠讓你的心情變好。但要是你用吃東西來安撫自己,小心你的心寬了但身體也跟著胖了!

‧ 如果你的家人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離鄉背井,在異地討生活的巨大變化與壓力,很有可能會影響你的祖父母與父母,使他們把一些不合時宜的家規或情緒模式強加在你身上。

 

  這些過時的想法可能會阻礙你過你想要的人生,蘿拉認為,與其把身體或情緒的不順視為災難,倒不如把它視為一個提升自己的契機,方法是用不同的方式管理你的能量。「只要簡單地改變你的思惟與生活型態,就能夠幫你心情變好,而且用更少的能量發揮更大的效能。我們要學會掌控你的情緒、行動與能量,讓它們跟你的欲望同步,因為當你聚焦在你的能量、並且擁有它,你就可以過上自己喜愛的那種人生!」

 

#摘文四:沒有人是局外人

  要打破霸凌的惡性循環有許多種方法,首先,你要了解自己的價值,並幫助其他人培養善念。臨床心理學家塔拉.庫西諾(Tara Cousineau)指出,我們除了要了解自己的價值何在,還要對周遭的人展現同理心,因為那是支持他們的最佳方法。庫西諾指出:「同理心肌肉,就跟我們身體上的其他肌肉一樣,需要經年累月持續鍜鍊才能愈來愈強壯。我們平常就需要訓練與實踐同理心,這樣等到我們需要出手時,它才能夠發揮最大力量。」她還指出,我們的同理心肌肉需要大家給予更多關注。

  庫西諾曾在2018年發表一篇文章,主題是「以仁心帶人」,她在文中提到:「現今的社會,強調獨立、競爭、比較高下、獨善其身,以及個人成就—這些全都無益於培養同理心。」她還出版了《和善即是解藥》(The Kindness Cure)一書,書中亦指出,自掃門前雪的心態在現今社會中大行其道,而同理心卻日漸沒落。

  她認為現今社會推崇「冷酷無情的文化」(cool to be cruel culture),所以人人亟需要接受同理心與正念的矯正訓練。「我認為大家都需要培養善心正念(kindfulness),也就是要用心覺知當下。」

  庫西諾指出,許多人在很小的時候便喪失了這份善心正念,因為有些家長認為反正學校會教,或是他們看到自己居住的社區裡充滿了善心,所以就不會特別教導孩子要以和善待人。但其實從小學三年級起,學校就不再提倡同理心與正向行為,而是把全部的注意力用來宣導不要從事負面行為,像是不要吸毒、不要喝酒以及不要霸凌。雖然這些課程的確也很重要,但是花那麼多工夫防治負面行為,就沒有餘力教導大家多從事正面的行為,例如和善對待自己與他人;對此庫西諾提出他的見解:「研究顯示,教導青少年幫助他人,其實是保護他們與杜絕危險行為的好方法。當青少年嘗試幫助家人以外的其他人,即便每週只花區區1小時,就可防止青少年吸毒或從事無防護的性行為,因為這能夠幫助他們把心態從『我』轉換成『我們』。」

  那就是為什麼庫西諾認為,教導孩童、學生或員工要心存善念,跟教導他們其他的生存技能是一樣的重要。

  庫西諾指出:「我們必須推動社會形成助人的風氣,並鼓勵大家抱持感恩的心態。」她建議大家從為自己或他人做一件好事開始做起,例如好好睡個飽覺,打電話關心朋友,呼吸新鮮空氣,做做運動,或是吃健康的食物。

  我曾在第 1 章中提過,正向心理學專家戈斯坦,對霸凌做過詳盡的研究,並且透過學校以及她的私人診所,為家長及孩童提供相關的諮商服務。她發現,當人們看到別人被霸凌,不論是在遊戲中還是在會議室裡,會促使人們出面伸張正義的就是同理心。戈斯坦指出:「更重要的是,只要有一個人率先站出來制止霸凌行為,並且對被害人提供援助(身體或心靈),其他人幾乎也一定會跟進。當被害人發現自己身邊圍繞著許多想要幫忙的好心人,那種孤立無援的感受就會大為降低。」戈斯坦指出,當個正義哥(姐)真的會好心有好報:「如果別人都知道你是個會幫助他人的正義之士,等到有一天換你需要別人的幫助時,就會有一群人出來挺你。相信大家都沒想到,挺身助人竟然可以產生一個歷久不衰的骨牌效應,讓大家同仇敵愾、互相扶助。」

  庫西諾和戈斯坦的說法我們即可得知,我們必須要和善對待自己以及周遭的人,才能隨時展現同理心。不過了解霸凌者的動機,以及什麼樣的環境會助長霸凌行為,也很重要。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