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人文科普>社會史地> 美國多元假象:一味迎合種族和性別議題,使大學沉淪,並逐漸侵蝕我們的文化

美國多元假象:一味迎合種族和性別議題,使大學沉淪,並逐漸侵蝕我們的文化

The Diversity Delusion: How Race and Gender Pandering Corrupt the University and Undermine Our Culture

作者:希瑟.麥克‧唐納 HEATHER MAC DONALD

譯者:黃庭敏

出版品牌: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20-08-26

產品編號:9789865524227

定價 $450/折扣1冊

儲值會員,馬上選領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麥克唐納的新作:

大膽描述身分政治滲入美國校園,

導致大學人文學科遭受攻擊、人們不願包容異議者,

多元化導致更多對立,大學從學習場所變質為受害者溫床

 

美國社會從大學到職場,正處於崩壞的危機當中。有害的觀念正從高等教育機構開始傳播出去,破壞了人文價值觀,使得不包容異議的現象加劇。並在更大的文化規模上,擴大了人們的分歧。

喬叟、莎士比亞和彌爾頓的作品竟代表迫害;美國歷史竟算暴政。教授若糾正學生的寫作文法和拼寫方式,或是雇主按自身需求設定聘用標準,竟被認為是種族和性別歧視!這種趨勢若延續下去,等學生進入職場,他們便會相信人們是由膚色、性別和性別取向來定義的,而基於這些特徵的迫害,就是生活在美國的感受。若有人想發表演講,挑戰這些所謂的校園政治正確觀念時,便會遭人使用暴力的方式噤聲。大學原本該是學習場所,如今成了培養受害者的溫床。

本書認為,這些問題的根源是,人們堅信美國普遍存在著種族和性別歧視,這種想法已導致社會和學術界的多元化官僚文化如癌細胞一樣惡性擴散。多元化的行政官僚譴責社會重視成就的取向是種歧視,因此在招募學生和人員時,行政官員或公司主管會執行配額制,這等於是在教學生和成人把自己視為永久的受害者。

影響所及,從#MeToo的狂熱運動開始,如今曖昧調情和犯罪行為的界線變得模糊不清;更嚴重的是,出現了隱性偏見和多元化這類強制要求的培訓課程,把一般各種的人際互動都解讀成種族歧視。

希瑟.麥克唐納為此感到憂心,所謂多元的真正意義,應該是建立對話的橋樑,從自身狹隘的視角中走出,擴展自身經驗,但如今卻成為分裂社會、造成對立的藉口。美國正在創造一個心胸狹窄的國家,預設大家會遭受到不公義的情況,而這麼做正危及到美國的競爭優勢,並且為了假性平等而扼殺了真正的多元價值。

作者認為,西方文明之所以建立,是透過過往人們一步步奠基的,偉大的作家、作曲家和藝術家遺留下來的經典作品,最能展現這樣的精神和價值,並激勵我們表現出人性最好的一面。本書集結作者數十年來對於這個主題的研究和文章,呼籲人們要減少受害者心態,恢復可以自由地追求真理的傳統,用開放心胸去探索事物和表達觀念,如此發掘出共通的人性。

 

 

名人及媒體推薦

我讀過希瑟.麥克.唐納寫的每一句話,而且會一直讀下去,她很聰明,很有膽量,給讀者帶來啟發。——佩姬.盧南(Peggy Noonan),《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和普立茲評論奬得主

 

為什麼我們要關心象牙塔內發生了什麼事?因為那裡發生的事情,很快也會發生在其他地方。希瑟.麥克.唐納警告我們:要處理現在主導人文社科的意識形態,因為它會破壞個人和國家的公正性,而事實已證明如此。大學的任務是要培養知識淵博、受過教育且有所貢獻的公民。然而,現今大學已轉變成型塑意識形態的工廠,大規模生產出受害者,這些人一口咬定自己受到迫害,到處去找迫害他們的人,指責並懲罰對方。而且,他們認為,除非每個人都用某種方式向他們俯首認罪,不然壓制者和迫害者揚言會繼續壯大下去。大家可要警惕了。——喬登.彼得森(Jordan B. Peterson),著有《生存的12條法則》(12 Rules for Life

 

大學聲稱自己是釐清事實、講邏輯和拿證據的論壇,藉此來合理化其特權地位。然而,實際上明顯的錯誤、不合邏輯的推論和陳腔濫調,卻常常被他們拿來捍衛那些會影響數百萬人的政策。你可能不會相信希瑟.麥克.唐納所說的每一個論點,但她銳利的文字和對無稽之談的反擊,迫使大學要實踐該有的基本理念。——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哈佛大學的校級榮譽心理學教授,著有《再啟蒙的年代》(Enlightenment Now

 

還有其他人跟希瑟.麥克.唐納一樣也指控學術界踐踏了通識教育,但沒有人做到她在本書中那樣,詳實地一一記錄這種被破壞的情況,並用大量實例和數據來證明大學竭力想遮掩的實情。她是怎麼辦到,我們無從得知,但未來我在撰寫任何討論這類主題的文章時,會以本書為我主要的參考資料。——查爾斯.默里(Charles Murray),美國企業研究院榮譽學者

 

自艾倫.布魯姆(Alan Bloom)寫了《走向封閉的美國精神》(The Clos of the American Mind)一書後,就沒有其他書能如此徹底地揭露事實,現代自由主義運用「多元化」這種強辯的說詞,扼殺了美國的機構,特別是殘害了大學。麥克.唐納揭開當今機構真正的運作原則:主張伸張社會正義,不顧西方文化精華的衰敗,而這樣的文化菁華卻一直(並將繼續)幫助到前述那些不屑西方文化的受害者。本書討論到,在太多的不安全感滲入偉大的文明之時會發生什麼情況。

——謝爾比.斯蒂爾(Shelby Steele),著有《白人的愧疚感》(White Guilt: How Blacks and Whites Together Destroyed the Promise of the Civil Rights Era)和《膚色之外的內在特色》(The Content of Our Character: A New Vision of Race In America

 

希瑟.麥克.唐納是少數幾位罕見的作家,可以一語道破許多對當代議題冠冕堂皇的言論,並揭露其他人所要隱瞞的實況。她的文章帶來啟示,她的書能增長見識。這兩年來,我讀她的文章和書,從未失望過。——經濟學家湯瑪斯.索維爾(Thomas Sowell

 

本書令人深思……麥克.唐納合理地指出,大學的基本目的是傳播知識,擴大我們對人類經驗的視野,現今卻因為專注於身分認同的意識形態,而使原本的大學目的不復存在。——「華盛頓觀察家」網站

 

麥克.唐納機智敏銳,有如一部活生生的百科全書,她不會犯愚蠢的毛病。本書針對主導美國高等教育系統的自由主義理論家,公開揭穿他們背後的算盤。討論高等教育的美國保守新聞網站

 

在拆穿自由派學界的重要概念方面,本書有令人欽佩的表現。如果有人能夠這樣義無反顧地去做這種事,那就是希瑟.麥克.唐納了。——《國家評論》雜誌

 

在挑戰所謂政治正確的謬論方面,麥克.唐納是最堅持、最成功和最勇敢的人。美國實驗中心

 

本書應該敲響美國人心中的警鐘,因為當前的情況對國家造成嚴重的損害,而百姓卻幾乎一無所知。——詹姆斯.G.馬丁學術更新中心(James G. Martin Center for Academic Renewal

 

麥克.唐納指控高等教育敗壞年輕人的思想,並危及西方文化,她的努力毫不遜於小威廉.F.巴克利(William F. Buckley)。」——《洛杉磯書評》(The 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若你跟我一樣,與作者意見大部分相左,這就是一個閱讀本書的理由。本書對各種「多元倡議」提出的強勁質疑,保守派不能錯過,而自由派則不能迴避。——朱家安,作家、哲學雞蛋糕腦闆

希瑟.麥克唐納HEATHER MAC DONALD

著有全美暢銷書《警察面對的戰爭》(The War on Cops: How the New Attack on Law and Order Makes Everyone Less Safe,暫譯),也是曼哈頓政策研究所(Manhattan Institute)的研究員和《城市雜誌》(City Journal)的特約編輯。這位有理想抱負的學者熟知解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因為撰寫過關於警務工作的文章,而成為學生用暴力抗議的目標。她擁有耶魯大學的文學學士、劍橋大學英國文學碩士,以及史丹佛大學的法學博士學位。她的文章發表於《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新共和》雜誌和《黨派評論》(Partisan Review)等刊物中。目前她居住在紐約。

黃庭敏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師大翻譯研究所碩士,譯有《未來地圖》、《注意力商人》、《資源革命》。

二〇一五年秋天,美國大學生這種病態性的顧影自憐,在運動產業找到了潛藏的毀滅性新力量。密蘇里大學的校長提摩西.沃爾夫(Timothy Wolfe)因為橄欖球校隊黑人球員威脅要抵制出賽而辭職。沃爾夫的罪行在於,對於該校有色人種學生所經歷「在體制下的壓迫」沒有足夠認識。一名研究生宣布絕食,聲稱自己遭到白人學生毆打,並在他的門上塗上「黑鬼」一詞。他說,校方允許這些攻擊發生。

學校監委會在緊急會議上討論了這個橄欖球抵制事件,而沃爾夫在與他們會面之前就已請辭,並簽署了標準的道歉聲明:「我對學生的挫敗感負起全責,也對校方不採取任何行動負起全責。」根據《紐約時報》報導,密蘇里大學若放棄與楊百翰大學的足球比賽,損失可能超過一百萬美元。一個名為「相關教師」的團體聲援學生維權人士,發起罷工,並呼籲其他教師加入他們的行列。

沒有證據顯示,密蘇里大學否認黑人學生享有平等機會。黑人學生與校園中其他學生一樣,都被大量的教育資源所包圍,只要他們開口,這些資源都可供他們使用,不論膚色為何。也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該研究生確實遭到聲稱的襲擊;他並沒有向大學或市政府執法部門提報任何遭襲的情況。該校教師和校方人員無疑是地球上最沒偏見、最善意的成人。不用懷疑,只要有機會被密蘇里大學的超強實驗室和研究經費「體制性壓迫」,會有千名以上的中國學生甘願做牛做馬。

但是,密蘇里州的政治階層相信這種顯而易見的妄想,認為大學正盛行著種族歧視。州長傑伊.尼克森(Jay Nixon)呼籲大學官員,「確保密蘇里大學是個讓所有學生都能在被尊重、寬容和包容多元的環境中實現夢想的地方」。實際上,實現這種理想的唯一障礙是學生自己的學術準備不足,我將在第二章和第三章中討論這部分。沃爾夫辭職後,密蘇里大學總校區所在的哥倫比亞市(Columbia)市長鮑勃.麥克戴維(Bob McDavid),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他恭喜「學生達成了他們的目標」。麥克戴維堅信,我們需要「處理少數族裔的痛苦」,只有當「每個學生都不再受到種族稱號的阻礙,擁有能實現自己夢想的自由時」,我們才「完成該做的事」。

這裡破天荒開了先例,任何學生示威者若能說服大學橄欖球隊或籃球隊罷練,就有辦法比平時更快使校方屈服。行政的貪婪和校友的狂熱,使得大學運動產業成為校園中最強大的力量。一旦最新的種族煽動能說服這個龐大勢力的支持——通常是眾多黑人運動員現身訴求——那麼軟弱的領導階層就會徹底拋棄現實原則。

然而,即使不利用體育校隊做為抵制工具,透過用種為族藉口,鬼話胡說一番的方式來接管大學校園,看來也是無往不利了。在一段惡名昭彰的影片中,耶魯大學一名黑人女學生於二〇一五年十一月對她的舍監尖叫詛咒,令人對學生狹隘自我中心的特權感不寒而慄。然而,這種情況從未被真相給撥亂反正,他們更是從不克制自己的舉措。「安靜點!」她對快要凍僵的舍監尖叫:「你他媽的為什麼要接受〔舍監〕這個職位,哪個他媽的請你來的?!」她繼續用力地自以為是大嚷:「你晚上不該睡覺!你太噁心了!」

舍監的妻子——兒童心理學家艾瑞卡.克里斯塔基斯(Erika Christakis),最近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建議,耶魯的多元文化主義官僚組織無須監督學生的萬聖節服裝。結果,這封郵件引發近千名教職員、院長和學生簽署了一封公開信,指控她種族主義並白人至上,並呼籲學校應該立刻解雇她和她的丈夫,離開校園宿舍。之後,大約一百名左右的少數族裔學生圍堵她的丈夫——著名的醫師和社會學家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Nicholas Christakis),在大學廣場進行了長達一小時的辱罵,包括尖叫要他「安靜!」以及同樣恐怖的粗魯行為。「你真噁心!」另一名學生尖叫,「我希望丟掉你的工作。你看著我的臉,你要知道對這所大學來說,對學生來說,還有對你自己來說,你都令人萬分失望;你二十秒前、一天前和一個月前都是個噁心的男人。」《時代》雜誌曾評選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為二〇〇九年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但學生才不買單。當克里斯塔基斯溫和地告訴學生,他正試著瞭解他們的困境時,一名高大的男人大步走向他,在離他臉只有幾英寸之處,以命令語氣要克里斯塔基斯看著他(其實克里斯塔基斯本來就在看他了)。克里斯塔基斯隨後以安撫的姿態,擁抱了阿卜杜勒拉薩.穆罕默德.撒迦利亞(Abdul-Razak Mohammed Zachariah),但是撒迦利亞斥喝克里斯塔基斯要明白,「現在的情況不需要你微笑」。另一位女學生亞歷山德拉.齊娜.巴洛(Alexandra Zina Barlowe)則大叫說,克里斯塔基斯對於言論自由的呼求,創造了「校園裡容忍暴力發生的空間」。克里斯塔基斯回答:「我不同意這種說法。」巴洛則對他大喊:「你同不同意並不重要……這不是在辯論。」

沒有一名校方人員因為學生的不服從舉止而譴責他們。

相反地,耶魯大學校長彼得.沙洛維(Peter Salovey)發表一貫討好的遺憾聲明,表達了耶魯少數族裔學生遭受的苦難。他在二〇一五年十一月寫道:「他們擔憂並尋求幫助的呼聲,清楚表明了有些學生在校園裡過得很辛苦。」十天後,他又進一步表示同情:「在這個校園的三十五年中,我從未像過去兩週那樣,對於我們的社群及其體現的所有期望,同時覺得感動、考驗並受到鼓舞。你們提供我從你們身上傾聽和學習的機會。」

萬一有人對校方的同情心產生誤解,那我要告訴你,耶魯大學後來以「為種族和族群關係服務」的成就,在巴洛和撒迦利亞兩人畢業時授予獎狀。耶魯大學稱讚巴洛的「婦女主義、女權主義、反種族主義表現」,以及她教會同儕、教職員和校方的「包容性的領導力」。但很顯然,那種包容性的領導力不需要尊重辯論。

艾瑞卡和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夫婦的整個職涯,都致力於促進社會正義。儘管如此,艾瑞卡.克里斯塔基斯辭去了耶魯大學的教職,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則取消了他二〇一六年的春季課程,因為學生到他們家門前抗議,並用粉筆在他家臥室窗外寫下充滿敵意的文字。在一些學生拒絕從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手上接下文憑後,這對夫妻於二〇一六年五月辭去學校舍監的工作。中國文化大革命的效率都還比不上這些學生。

 

***

 

在埃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也發生了屈服於學生的類似事件(但少了咒罵)。當時有數十名學生闖入學校行政大樓要求保護,因為有人在校園人行道上用粉筆寫了「二〇一六川普」的口號。學生表現出脆弱的受壓迫模樣,如今已成了標準的心理劇,屢見不鮮;他們說,在人行道上看到川普的名字,證實了身為少數族裔在埃默里校園內並「不安全」。大二的強納森.佩瑞薩(Jonathan Peraza)帶領據稱受到創傷的學生高呼:「你們沒有在聽!出來和我們對話,我們很痛苦!」

當埃默里示威者進入行政大樓時,他們引用《共產黨宣言》 (可能是他們聽過的唯一政治理論)來表達自己的困境:「為自由而戰是我們的責任,贏得勝利是我們的責任。我們必須彼此相愛,相互支持。除了枷鎖,我們沒有什麼可失去的。」

抗議的重點是要顧及感受。「我們有何感受?」抗議領袖佩瑞薩問他同病相憐的受難者,答案與目前在校園占主流的新維多利亞時期感傷主義一致,是「沮喪」和「恐懼」。「我(在這裡)應該要感到舒適和安全才對,」一名學生告訴校刊《埃默里車輪報》(Emory Wheel)的記者,「我不該在學校裡感到害怕。」

埃默里示威者把他們因川普所引發的「痛苦」和「不安全」,借題發揮到雇用更多多元化官僚這個司空見慣的要求。學生還用一個模因來辯解為什麼「平權行動」所招收的學生,在學術表現上不具競爭力——因為他們為自己創造一個安全空間的需求太沉重了。埃默里一位學生告訴校長詹姆斯.華格納(James Wagner)說:「有色人種在學術上之所以辛苦掙扎,是因為他們太過專注於建立一個安全社群。」

撇開學生要求保護、不受政治言論侵害(在人行道上用粉筆寫「二〇一六川普」不能被歸類為挑釁)先不談,他們的自我形象是被弄得可憐兮兮的無產階級,為了安全和支持,大家蜷縮在一起。當然,這純屬幻想。實際上,他們極幸運,享用並接觸到無限的知識、科學和社會資源,這是專制時代的每個君王都稱羨的。任何想讓學生做好準備而能與現實建立起客觀關係的校方人員,都會試圖傳達這個真相。相反地,獎勵學生的妄想與自憐,只會增加以下可能性:他們無法利用垂手可得的大量知識財富帶來的益處,反而懷憂喪志,終日耿耿於懷。但是,華格納校長卻步上幾乎所有大學校長的後塵,在面對學生聲稱「不安全」時,也和其他校長一樣束手就縛。

最初,華格納拒絕寄出電子郵件,批評那些支持「法西斯主義、種族主義川普」的人,這點值得讚許,但他終究發了一封公文,證實學生自憐自艾的各個面向。他告訴「埃默里的社群」,學生認為用粉筆寫的支持川普的口號「令人生畏,因此表達了真實的擔憂和痛苦」,而且他「不能以政治偏好或過於敏感為由,忽略他們表達出的感受和擔憂」。

因此,他宣布一項四點計畫,以「體認、傾聽並尊重這些學生的擔憂」。這項計畫包括「以正式程序制度化地針對社會公正的機會和問題加以辨認、查核及解決」。他承諾每年舉行一次種族正義靜修營,並設置更好的偏見舉報和回應程序。根據《埃默里車輪報》,校方會調閱監視錄影帶,來指認用粉筆塗鴉的人,並提交至「違規行為的處置程序」,予以裁定用粉筆塗鴉是否違反需事先獲得批准的規定。如果粉筆寫的換作是「二〇一六希拉蕊」,校方是否會執行同樣的政策和程序?

對於言論自由,華格納不過是在講場面話,只是用「安全空間」的術語來圓場罷了:「作為學術群體,我們必須重視和鼓勵人們表達思想,進行激烈辯論、言論、異議和抗議。與此同時,我們對尊重、文明和包容的承諾,要求我們提供安全的環境來激發並支持人們勇敢地探索。」 為什麼「勇敢地探索」需要「安全的環境」?如果探索是「勇敢的」,想必可以抵擋大學校園那種嬌寵的溫室環境。

所有採用「安全空間」進行巧辯的大學校長都迷失方向了,這樣的巧辯意味著在他們的校園裡,有個地方並不「安全」,而這全是謊言。華格納是受過正規訓練的工程師,這表示即使有實證基礎的科學背景,也沒替他打好預防針,對於學生的神經衰弱免疫。

華格納在他向校園發布的訊息中附和了耶魯的觀點:頌讚示威者,因為他們教會他很多事。華格納寫道:「我從昨天的每一場談話中都學到了東西,並且知道進一步的談話是必要的。」這令人想耶魯校長沙洛維給搗亂學生那封令人作嘔的情書。

顯然,埃默里大學的學生在政治辯論中需要一些入門公民課程。他們在人生旅途中,可能會遇到更多令他們強烈反彈的候選人名字,屆時他們將沒有校園官僚機構可以尋求保護;而這已是當今學生遇到任何令他們不悅的行為時會有的反射反應。對於你不同意的政治言論,成熟的回應應該是論證。不過,我認為比起告訴他們言論自由的價值和民主說服的過程,埃默里大學學生需要的甚至是更基本的東西——他們需要停止為自己感到難過,視自己為優秀大學的一員,並以此為榮。

前言

 

第一部:種族

第一章     歇斯底里的校園

第二章     硬用「平權行動」的錄取方式

第三章     「平權行動」的災難

第四章     「微歧視」的鬧劇

第五章     大家都不自覺的有種族歧視嗎?

 

第二部:性別

第六章     校園性侵的謊言

第七章     出現在校園的新維多利亞主義

第八章     小家碧玉的哥大女學生

第九章     監督性欲:#MeToo運動不可能的前提

 

第三部:官僚文化

第十章     多元文化大學

第十一章 身分認同政治危害科學

第十二章 資產階級行為的喧然大波

 

第四部:大學的宗旨

第十三章 人文學科與我們的關係

第十四章 經典課程的豐厚益處

第十五章 大學真正的宗旨

第十六章 從文化到杯子蛋糕

 

注釋

書籍代號:0UAL0041

商品條碼EAN:9789865524227

ISBN:9789865524227

印刷:單色

頁數:328

裝訂:平裝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