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人文科普>社會史地> 語言如何誕生和進化?

語言如何誕生和進化?

作者:今井睦美、秋田喜美

譯者:王筱玲

出版品牌: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24-10-02

產品編號:9786267376751

定價 $420/折扣1冊

儲值會員,馬上選領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為什麼只有人類擁有語言能力?

嬰兒如何能夠從一無所知的狀態,開始無中生有使用愈來愈多的語言呢?

龐大的人類語言系統,起源何處?

人類與AI、動物的區別究竟在哪裡?

答案就在「滋嚕滋嚕~」、「咚噠~」、「叭鏜~」等寶寶喜愛的擬聲詞!

 

在語言演化過程中,語言和身體的連結,讓擬聲詞成為人類最早使用的一組語言。

幾乎全世界的語言都存在擬聲詞,日語中最常見的是在日常表達某種感受狀態或聲音的詞彙,例如興奮的時候會說WAKUWAKU!心跳加速的時候就是DOKIDOKI……甚至,全球知名的寶可夢更是日語擬聲詞的豐富資料庫,可愛的怪獸、有趣的名稱與叫聲,大量來自日語擬聲詞的轉化創意,讓全球大人小孩為之傾倒,讓擬聲詞不再只是小朋友專屬或不登大雅之堂的用語,而是當代深具感染力的日本流行文化底蘊。

本書破除擬聲詞只有奇怪可愛或引人發笑的迷思,以有趣的案例深入分析和探討聲音與人類身體經驗的互動痕跡,展開奇妙的人類語言和知性起源思索之旅!

 

語言與身體之間的聯繫,還有從經驗中推論因果關係,

是人類可以超越其他物種,不斷進化的特質……

一起踏上探索「語言是什麼」、「人類是什麼」的旅程!

 

小朋友看到汽車,會說「ㄅㄨㄅㄨ」,當他開始將「ㄅㄨㄅㄨ」轉換成「車」的那一瞬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擬聲詞究竟是怎麼離開語言的?我們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又是怎麼不斷擴展知識理解和傳達更加複雜事物呢?

 

語言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是智慧和藝術的源泉。為什麼人類具有語言能力?兒童如何習得語言?人類、AI及動物學習語言的區別在哪裡?

 

語言的誕生,發生在各種文化環境中的人類想要表達身體和情緒感受的時候,也是人類在知識推理過程中發生創造性的描述能力的基礎,這些和AI需要大量投入文字資料才能建構語言模型,有根本上的不同。本書以「符號接地問題」為切入點,也就是探究人類最初的一群詞語如何與身體產生直接聯繫,並揭示人類「回溯推論」和「提攜循環」的特殊能力,探索語言的本質,以及人類可以不斷自發進步的動力原因。特別推薦給對擬聲詞感興趣,或者正在思考AI機器人與人類之間區別的讀者。

 

當探索語言時,人類獨有的力量逐漸浮現。這不僅是關於語言,也是能深入探索人類本質的一本書。每個人將在閱讀這本書時,開始不自覺地追溯與思索自我生命旅程中,那些如今想來如此令人驚豔、創新表達自己的時刻。

 

臺大語言學研究所江文瑜教授 推薦:

在臺灣推出的與語言學相關的科普書並不多見,因此這本兼具學術性與趣味性的精彩好書得以出版實為讀者之福。平易近人的科普書比艱深的學術書更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其所涉及的知識很多能與生活連結,或是讓人能與自己的生命經驗共鳴,同時避免過多學術名詞讓讀者陷入閱讀困難。……期待本書能在當今大眾對於AI的熱切浪潮中,透過語言本質的探討,讓讀者能深刻體會人類學習語言的樂趣所在。

 

★各界WAKUWAKU大推薦

 

專文推薦與導讀 國立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江文瑜教授 

 

【試讀推薦】

Iku老師 日文老師、臺日文化與旅遊YouTuber 

盛浩偉  作家 

連思宇  臺日雙聲道專業配音員、聲音導演 

 

黃竹佑  「麻瓜的語言學」社群編輯

 

今井睦美

一九八九年慶應義塾大學研究所博士課程學分取得退學。一九九四年,取得西北大學心理學系博士學位。現為慶應義塾大學環境情報學系教授。專攻認知科學、語言心理學、發展心理學。

  著作:《詞語與思考》、《學習是什麼》、《解開詞語的發展之謎》、《英語獨學法》。合著:《記得語言的機制》、《解不開算數文字題目的孩子們》、《為什麼會出現「無論解釋多少次,還是聽不懂」的情況?》、《學力喪失》。

 

秋田喜美

二〇〇九年神戶大學研究所文化學研究系畢業。取得(學術)博士學位。曾任大阪大學研究所語言文化研究系講師,現任名古屋大學研究所人文學研究科副教授。專攻認知・心理語言學。

  著作:《擬聲詞的認知科學》,共同編著:《擬音語、擬態語與表情語》(Ideophones, Mimetics and Expres-sives, John Benjamins)、《語言類型論》。

王筱玲

曾任職出版社副總編輯。主要擔任谷川俊太郎詩集與奈良美智著作之中文版編輯與翻譯。

譯有《嬰兒革命》、《寂寞的大狗》、《小星星通信》(合譯)、《安藤忠雄:我的人生履歷書》(合譯)等。 現為自由工作者(編輯、採訪、撰文、翻譯)。

前言

 

語言之謎

 

我們每天使用著語言,就像生活中有火和空氣一樣的自然。不過或許只有在無法使用語言的時候才會讓我們覺得這是值得感激的一件事吧。若問「語言的性質是什麼?」似乎會得到這樣的回答:「會思考這個問題的只有語言學者這種閒人了。不知道意思的時候就查字典,裡面會有答案。」不過或許其實很多人會在生活當中某個突如其來的瞬間,腦中浮現出「語言是什麼」的疑問。

當然語言不是人類智能活動的一切,語言能力也不是認知能力的全部。但是,對人類來說,語言是必要的。因此有很多關於語言的謎,這些謎就像無底洞般的沼澤一樣深不可測。對語言研究者來說,語言則像一座高山,無論怎麼攀登,都到達不了頂點。

 

符號接地的觀點

 

在認知科學中,有個尚未解決的大問題稱為「符號接地問題」(Symbol Grounding Problem) 。我們人類知道各個已知的詞語有各自指涉的對象,但所謂的「知道」,並非只有指可被定義的事物。例如當我們聽到「哈密瓜」這個詞語,就能夠想到哈密瓜整體的顏色、外觀、氣味、果肉的顏色和觸感、味道以及口感等各種特徵。當然,這不只是因為我們看過「哈密瓜」的照片,也包含了曾經嘗過哈密瓜的印象。

但是,如果是沒看過實物也沒吃過的水果呢?我們可以說明「OO」的名稱,並展示照片,這樣就可以讓人知道這個水果的外觀,也能記得名稱。或者寫出如「酸酸甜甜很好吃」的說明,這樣也能夠讓人記得這種水果。但是,如果把OO的視覺印象加上「酸酸甜甜很好吃」的說明一起記憶,這樣就可以算是知道OO是什麼了嗎?我們都知道草莓的味道,如果想到「草莓酸酸甜甜很好吃」,也很可能會把OO的味道想成草莓的味道。

符號接地問題原本是探討人工智慧(AI)的問題之一。如果將「OO」與「酸甜」、「好吃」等其他符號(語言)連結起來的話,真的就可以說AI「知道」OO是什麼嗎?

最早提出這個問題的認知科學家史蒂芬・哈納德(Stevan Harnad)曾說,這種狀態是「從符號到符號的旋轉木馬(merry-go-round) 。」只以符號來表現另一個符號,不管經過多久,都無法真正理解詞語指涉的對象。要真正理解詞語的意思,就必須對該對象的整體有身體上的經驗(圖前言-1)。如果是機器人的話,可以裝載攝影機,透過攝影機取得視覺的印象。然而,我們對於對象的了解,不僅僅是來自視覺印象而已,例如還有觸覺,若是食物的話還會有味覺,以及知道對象的行為舉止和行動模式。當欠缺像這種來自根植於身體(接地)的經驗時,真的可以說人工智慧「知道」OO了嗎? 

 

但是,符號接地問題或許不只是人工智慧的問題。人類明明能夠記得詞語,有必要親身體驗嗎?為了使用詞語,需要具備身體經驗嗎?語言與身體產生的連結關係需要達到什麼樣的程度呢?關於符號接地的問題將於後面第四至六章再來詳細討論,在這邊我們先來思考一個與符號接地問題同源但稍有不同的問題,也就是關於「使用詞語是否需要具備身體經驗」,這個更直接牽涉到人類語言相關的疑問。因此,首先讓我們反過來,從「語言是抽象的」這點來展開思考吧。

 

 

語言的抽象性——以紅為例

 

為了記得並使用語言,親身體驗是否真的必要呢?要理解符號接地問題被提倡與關注的背景,就必須先知道一九九〇年代前半的時候人們是如何認知語言的。

當時的主流看法是「語言是與親身體驗無直接關係的抽象式符號」。可以自由操作抽象式的概念,被視為人類智慧的象徵。因為語言是從身體被分離出的抽象式符號,如果邏輯性地操作這些符號,就可以理解並使用語言。此種看法,對於讓電腦習得(acquisition) 語言、翻譯或者進行對話都是非常有利的,因為電腦沒有所謂的身體。

在這當中產生了一些疑問:是否真的能夠理解並使用從身體獨立出來而作為符號的語言?電腦是否真正理解所謂的「意思」?這就是出現「符號接地問題」的背景。

毫無疑問,語言是巨大且抽象的符號系統。所謂抽象式的語言,很多人會想到像是「侘寂」、「質數」等這樣的概念,它們沒有視覺上的實體。例如「紅」或者「走路」,就不太會被覺得是非常抽象的詞語,這是因為它們指涉的對象是可見的。

不過,如果認真思考,就會了解實際上「紅」或「走路」的意思其實都是非常抽象的。要理解「紅」和「走路」的意思,並非只要知道某種典型的指示對象就能理解,而是必須要了解詞語所指涉的範圍。而要想了解範圍,就要在相同概念的領域裡,知道圍繞著這個詞語的其他相關詞語(例如知道「紅」的情況下也要知道有「橘」、「粉」、「紫」等),並且了解它們彼此的分界,不僅僅是藉由眼睛看到某個特定對象(例如紅色的汽車),並聽到「紅」這個單詞的發音就能理解意義的。關於這部分,將在第六章詳細說明。在此,希望讀者可以記住這個重點:「詞語是系統的一部分,因此是抽象的」。

 

 

語言的演化與兒童的語言習得之謎

 

一個一個的詞語(單詞)都具有各自的關係性,成為一個龐大的系統,然後可以將那些詞語進行組合的,就是語言。不過這麼一來,就會產生各種疑問:語言是如何產生、又是如何演化的呢?語言從一開始就像現在這樣,是一個既抽象又複雜的龐大系統嗎?這有點難以想像。那麼,剛開始產生的語言是什麼模樣?又是如何演化成現在使用的語言形式呢?

兒童應該也不可能在一開始就擁有如此龐大的系統。那麼,兒童最初是如何記得詞語的呢?他們怎麼理解語言是一種符號系統?又是如何習得這種擁有抽象式意思的龐大系統?

這些疑問全部都與「符號接地問題」有所關聯。提出這個疑問的哈納德指出,至少在最早使用的詞語中,有一部分必定是與身體「接地」的。

本書將思考「符號接地問題」的解答,這個問題探討的雖然是語言與身體的相關性,不過我們也將從這點切入,深入研究語言的起源、演化,以及兒童的語言習得之謎。接著還要挑戰「語言的本質是什麼」這個大哉問,而這個挑戰的關鍵就是「擬聲詞」(onomatopoeia)。

擬聲詞?是的,「ゲラゲラ」(geragera,咯咯笑)、「もぐもぐ」(mogumogu,嚼嚼,形容閉著嘴巴咀嚼的聲音)、「フワフワ」(fuwafuwa,輕飄飄)就是在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那些詞語。實際上,「擬聲詞」現在也正受到世界的注目,不只是因為擬聲詞被認為是「有點奇怪而令人覺得有趣的詞語」,在解開語言的起源和語言習得之謎之前也扮演著重要角色,並且在思考「語言是什麼」這個哲學性的大哉問時更是重要的材料、備受矚目的焦點。我們身為執筆者,不是基於有趣,也並不是想引人發笑,而是將「擬聲詞」作為學術上重要的主題,非常認真、不起眼地進行研究。

長年以來,世界主流學派認為擬聲詞在語言學這門學科裡並不重要,甚至可以說是旁枝末節的研究主題。與外國相比,日本學界的擬聲詞研究相對活躍,不過研究的焦點大都放在音與意思的關聯,以及在文句中的功用和修辭效果上。在此背景下,本書執筆者之一的秋田喜美,從研究生時期開始,就致力透過與其他語言的比較和用於語言理論的探討,研究擬聲詞是如何成為具有語言式特徵的詞語。

另一方面,今井睦美則從認知科學與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對於語言與身體的關係,特別是對音與意思的連結在語言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感到興趣,他針對成人、幼兒進行了大量的實驗。而今井在設計實驗的時候,總是仰賴熟知世界各地擬聲詞研究文獻的秋田喜美。

有一次,當兩人在討論擬聲詞時,意識到他們討論到最後往往都不在探討「擬聲詞是什麼」,而是跳到了「語言是什麼」的問題上,因而察覺到雙方雖然都著迷於擬聲詞的魅力,但最終想要的探問的問題,其實還是「語言的本質是什麼」。

擬聲詞看起來像是特殊的詞語,實際上卻具有語言的普遍性、本質上的特徵,也就是語言的微型世界,因而可能成為解決「符號接地問題」的關鍵。秋田喜美專注語言學,進行語言的分析,而今井睦美身為認知與發展心理學學者,長年探討的是關於人類在習得以及應用語言方面的推論。可以這麼說,秋田喜美的研究基礎是語言的面向,而今井睦美的研究基礎則是人類的面向。

兩人來回穿梭於語言形式和人類思考這兩個基地之間,跨越語言學、認知心理學、腦神經科學等不同學術領域,俯瞰並仔細觀察、一起思考全世界的擬聲詞研究者們的龐大研究成果,希望能直搗「符號接地問題」、「語言習得」、「語言演化」、「語言的本質」這些語言研究的核心。我們就是基於這樣的想法開始撰寫本書,至今已經有五年以上的時間。雖然由數名作者共同執筆的著作,通常會採取分章個別撰寫的方式完成,但本書在兩位執筆者進行思考交流的傳接球同時,覺得應該要一起挑戰語言這座高山,因此所有的章節都是共同執筆完成的。

希望讀者也能與我們同行,一起踏上這趟探索「語言的本質是什麼」的旅程。

推薦&導讀  大家一起來接地    ◎江文瑜 國立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教授

 

前言

第1章 擬聲詞是什麼

第2章 圖像性──形式與意義的相似性

專欄1 主食是「pa」「ba」「ma」「fa」「wa」

為什麼表⽰主食的單詞經常以「パ」(pa)或「マ」(ma)開頭呢?

第3章 擬聲詞是語言嗎

第4章 兒童的語言學習1——擬聲詞篇

第5章 語言的演化

第6章 兒童的語言學習2——回溯推論(abduction)篇

專欄2 兒童的說錯話

《輕鬆語言學廣播》網路節目裡的「日本兒童錯誤賞」

第7章 ⼈與動物的差異——推論與思考偏誤

終 章 語言的本質

後記/參考文獻

書籍代號:0LYO0075

商品條碼EAN:9786267376751

ISBN:9786267376751

印刷:黑白

頁數:296

裝訂:平裝

您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