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牌:好人出版
出版日期:2023-12-27
產品編號:9786267279533
如果你總是
沒有安全感、自我價值感低落、情緒容易失控
身體疼痛、失眠、 缺乏活力、迎合討好他人
不敢說出內心真實的感受、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那麼是時候探索自己是如何被撫養長大
釐清與母親的關係了
我們身邊常常見到這樣的女性:
一、擔心自己身材不好、長得又不正。
二、身體不知道哪裡出問題、常常失眠、容易累。上班也缺乏活力。
三、遇到狀況總是鬼打牆,無法正確地感知與表達自己的需求、慾望及情感。
四、看似都在迎合討好他人,或在憤怒中倔強地不依賴任何人。
──她們既不快樂,又不痛苦,更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心理學研究認為這些表現可能都與「代際創傷」有關。
何謂「代際創傷」?
代際創傷,是心理創傷在一代人身上發生了以後,會影響到下一代,甚至影響下下代的心理現象。比如,父母受到的心理創傷傳遞給孩子。這類似於生理上的遺傳,但心理創傷的代際傳遞並不是通過基因來遺傳的,而是通過上一代有意無意的行為進行傳遞的。
有些生在重男輕女家庭的女性,成長中飽受不公平對待、被忽視、嫌棄甚至虐待。可悲的是,這些傷痕累累的女性成為母親後,不僅沒有愛惜自己的女性身分,反而有意無意地把同樣的創傷傳給女兒,這就是代際創傷。女兒長大後,就算意識到深受代際創傷的毒害,但礙於傳統觀念,也恐懼被社會批判,就算對母親不滿,也恥於表達。於是很多人選擇隱藏自己的痛苦,內心飽受煎熬。但這樣的痛苦會通過人際關係、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表現出來,如果不能好好處理對母親的憤怒和恨,在人際和伴侶或孩子的關係上很可能出現問題。
要自我救贖,就不得不面對早年和母親的關係,在愛與恨中找到自我,找到生命創傷的源頭,看見它、修復它。通過修復創傷、阻止創傷的代際傳遞,讓我們重獲母性的力量,塑造獨立、自由的女性身分,成為更有力量的自己。
造成代際創傷的母親類型(這些母親也都是受傷的女人)
●共生的母親:對孩子過度的依賴和控制,讓孩子喪失自我與獨立能力。
●消失的母親:以拒絕、威脅,讓孩子恐懼被拋棄而妥協,最終放棄自我。
●自戀型的母親:讓孩子自覺不好、沒有價值、不值得被愛。
●無回應的母親:無法和孩子產生情感連結,導致孩子情感嚴重匱乏,缺乏愛的能力。
●拒絕型的母親:讓孩子產生一種被嫌棄、被厭惡甚至被憎恨的感覺。
●情感剝奪的母親:讓孩子長大後依賴伴侶、渴望被照顧。
●情感混亂的母親:讓孩子在人際和親密關係裡充滿恐懼、焦慮和不確定性。
透過母親,看見自己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媽媽,我們可以把她叫作內在媽媽。在成長的過程裡,媽媽對待我們的方式會被我們內化到心裡,成為人格的一部分。然而,當自己成為母親又或者是撫養人的時候,又要怎麼避免或傳遞出這種「被遺傳」的創傷?
我們能夠了解創傷,學會與創傷對話,然後與之和睦相處。
這就是我們人與生俱來的特有能力。
這本書,將引出你的此項潛能。
只要重新審視和母親的關係,找到創傷的源頭,
看見它、修復它,便可以重獲生命的力量。
推薦人
王美珍∣《50+》總編輯、副執行長
林靜如∣ 作家、「林靜如的斜槓人生」版主
詹奇奇∣ IG@77reading
盧美妏∣ 諮商心理師、「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共同創辦人
諶淑婷∣ 半媽半 X 文字工作者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柯采岑∣ 作家
侯玉珍
心理諮商師,從業十五年,擁有超過六千小時的臨床諮商經驗和超過六百小時的團體帶領經驗。致力於女性議題的發展和研究,專注於幫助女性實現從內在開始的成長。
【建議書摘】
有些女性曾經被不公平對待,被忽視、嫌棄甚至虐待。當這些傷痕累累的女性成為母親時,很容易給自己的孩子帶來代際創傷。可悲的是,這些苦難的經歷不僅沒有讓有些女性覺醒,去愛惜自己的女性身份,反而使其憎恨自己這一身份。在那些被母親忽視、嫌棄、利用和虐待的女孩身上,這一點暴露無遺。
一個有過創傷的母親,她的孩子也會經歷創傷,也就是我們說的代際創傷。當然,我也見過很多堅韌的女性,縱使自己過去經歷了許多苦難,仍非常努力地愛著自己的孩子,因為她們不想讓自己的孩子經歷自己經歷過的傷痛。
我首先要在這裡澄清的是:當我強調母親在養育中的重要性的時候,並不是說父親不重要。我秉持的觀點是,我們內在的人格是由綜合因素決定的,其中包括父母遺傳給我們的基因、父母的人格特質、父母的關係品質以及所處的社會背景,等等。比如,父母離婚或爭吵打鬧、父親在家庭裡缺席,都會給下一代帶來很大的影響。只是在本書裡,我想圍繞母親這個核心,透過和母親的關係來幫助你理解自己,療癒自我。如果你的主要養育者不是母親,那麼,那些養育你的親人,比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等,他們作為母親的替代者,也可以是你的主要依戀對象,這些人在養育中對你的影響同樣非常深遠。
我有一位女性朋友,她在家中排行老大,有六個妹妹(其中兩個被送人了),還有一個弟弟,排行最小。
當我這位朋友生第一個孩子時,我去醫院看望她,向她道喜,可她看上去非常陰鬱和悲傷。我本來是來道喜的,見到她之後卻笑不出來。她媽媽正在向大女婿道歉──因為女兒生的是女孩。後來,這位朋友為了生男孩,竟連續生了三個孩子。
我對此感到非常震驚。我無法理解為什麼她和自己的媽媽一樣,如此執著於生男孩。
我之所以特別關注「母親」這個議題,是因為無論在我自己身上,還是在我看到的、聽到的事例中,有太多的創傷通過養育在一代一代地傳遞。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這在心理學上也是有道理的。近代心理學和腦神經科學的研究發現,孩子的大腦主要是七歲以前在和媽媽及家庭成員的互動過程中不斷被刺激從而發展的。人的大腦功能在這個階段奠基。一個人七歲前大腦受到的刺激將影響他的一生。而這些刺激主要來自三歲之前的母嬰關係,以及之後孩子和父母的關係。依戀理論創始人約翰.鮑爾比和同事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研究發現,人在三歲以前就形成了穩定的內在關係模式,並且這個模式很可能持續一生,而且會經由養育傳遞給下一代。
假如一個女孩在嬰幼兒時期缺乏照顧,總是一個人被關在屋子裡,那麼她就會體驗深刻而絕望的孤獨。她長大之後,很可能會害怕孤獨和被拋棄,總是需要抓住一個人,或投入繁忙的工作中,以此來逃避恐懼和孤獨。
如果一個女孩一歲的時候由外婆撫養,媽媽只是定期去看她,直到上幼稚園或小學的時候她才回到媽媽身邊,這樣會構成一個孩子不斷和媽媽分離的情境,會帶來一種不安全的依戀,孩子會產生分離創傷,長大後她可能會非常恐懼分離,往往會在各種關係中感到不安全,特別是在和伴侶的關係裡,她需要緊緊抓住伴侶。當她成為媽媽後,就會無意識地讓孩子也經歷分離創傷。這樣的關係會不斷重複,構成一個「強迫性重複」。
如果一個女孩因為身份被嫌棄、忽視,遭受很多不公平對待,那麼這個女孩成為母親之後,就很有可能把對女孩身份的不接納投射到自己的女兒身上,從而無法去愛自己的女兒,使女兒也不認同自己的女性身份。
創傷會經由母親或主要養育者的養育方式被我們的身體和大腦所記憶,進而傳遞給下一代。
所幸,在成年後,人的大腦神經系統還是可以改變的。這意味著,無論早年經歷過什麼樣的創傷,我們都可以運用相應的方法重塑大腦回路。
母親作為女性,其實也是受害者
當我們說到母親沒有給予我們好的養育時,大多數情況是我們的母親也從未得到過好的養育。
我曾聽一個患有重度憂鬱症的女孩說,她小時候經常被母親暴打。後來我瞭解到,她的母親小時候因性別經常被奶奶虐待、暴打。我想,這個奶奶要經歷怎樣的創傷,要多麼憎恨自己的女性身份,才會這樣虐待自己的孫女?這是四代人的創傷。
我見過很多因為憂鬱來諮商的青春期女孩,我經常因為她們無法被理解、支持和回應而感到絕望,同時,我發現這些女孩的母親早年都經歷過嚴重的創傷。也有很多母親在生育孩子的時候,特別是她們生了女孩的時候,被嫌棄、忽視;有些母親得不到丈夫的幫助,幾乎獨自養育孩子。
這些創傷你的母親經歷過,現在你也許正在經歷著。
要想讓「強迫性重複」停止,終止上一代內在的痛苦和關係模式,我們就需要直視代際創傷。
剖析和母親的關係,是看見自己、療癒自己的重要方式。
每個孩子都渴望被自己的母親所愛。如果得不到這份愛,孩子也許會終身追尋。就如歌曲《默》中所唱的:「我被愛判處終身孤寂,不還手,不放手,筆下畫不完的圓,心間填不滿的緣,是你,是你。」試問,有多少孩子沒有得到母愛,長大之後,終身都在從伴侶或者孩子身上找尋,想要滿足那個渴望,而這往往成為親子關係裡出現悲劇的原因。
但母親和孩子之間並非只有愛。事實上,無論是孩子對母親的情感還是母親對孩子的情感,都有愛有恨,只有這樣的情感才是流動的、成熟的、完整的。
受一些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們在與母親的關係中常常心存愧疚,也恐懼被社會和家庭批判。即使對母親有所不滿,也往往恥於表達。於是很多人選擇隱藏自己的痛苦,內心飽受煎熬。但這樣的痛苦會通過與他人的親密關係和親子關係表現出來。如果不能好好處理對母親的憤怒和恨,我們和伴侶、上司或孩子的關係就很可能出現問題,進一步地,我們的身體也很可能將承載精神上的痛苦,從而引發各種各樣的病痛。
如果要自我救贖,我們就不得不面對早年和母親的關係,在愛與恨中找到自我。這是一條艱難的自我成長之路。
推薦序 承認得不到母愛,為自己哀悼,才能放下過去
推薦序 做「足夠好的媽媽」就好
推薦序 重獲母性力量,成為更有力量的自己
自 序 透過母親,看見自己
第一部分 你的母親如何影響了你
第一課 代際創傷:母女關係的愛與恨
第二課 共生的母親:不放手的愛影響女兒一生
第三課 消失的母親:害怕被拋棄的原因
第四課 自戀型母親:享受「不完美」
第五課 無回應的母親:我們都渴望被看見
第六課 拒絕型母親:為什麼你總是需要證明自己的價值
第七課 情感剝奪的母親:缺失的照顧、共情與保護
第八課 情感混亂的母親:為什麼你會在關係中受傷
第九課 難言之痛:心理問題與身體疼痛
第十課 認同母親:你為什麼和母親越來越像
第二部分 如何擺脫母親對你的影響
第十一課 分離:保持自己的心理邊界
第十二課 哀悼:直視失去的母愛,找回真實的情感
第十三課 自愛:療癒母愛缺失的創傷
第十四課 和解:重建健康的母女關係
第十五課 認同:尋找真實的自己
第十六課 發展:成為更好的自己
第十七課 突破:成為獨立而自由的女性
第三部分 母性的力量
第十八課 母嬰創傷:成為「好媽媽」怎麼這麼難
第十九課 產後憂鬱:如何走出產後憂鬱的陰影
第二十課 安全依戀:媽媽這樣做,孩子擁有安全感
第二十一課 鏡映:提升媽媽「看見」孩子的能力
第二十二課 涵容:如何容納和處理孩子的負性情緒及衝動行為
第二十三課 心智化:心智水準高的媽媽會讓孩子擁有高情商
第二十四課 遊戲:和孩子這樣玩耍,讓孩子具有創造性
第二十五課 信任:通過信任,發展孩子的自主性和能動性
第二十六課 空間:「不完美媽媽」才是好媽媽
第二十七課 表達:如何形成自己的母愛表達風格
第二十八課 依賴與獨立:在愛中分離,發展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
第二十九課 驕傲的勇氣:孩子獲得幸福和成功的基石
第三十課 榜樣的力量:如何讓孩子從你身上獲得內在力量
書籍代號:1AWP4004
商品條碼EAN:9786267279533
ISBN:9786267279533
印刷:單色
頁數:320
裝訂:平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