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心靈養生>心理勵志> 情緒之書:156種情緒考古學,探索人類情感的本質、歷史、演化與表現方式

情緒之書:156種情緒考古學,探索人類情感的本質、歷史、演化與表現方式

The Book of Human Emotions

作者:蒂芬妮•史密斯 Tiffany Watt Smith

譯者:林金源

出版品牌: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16-03-30

產品編號:9789863592310

定價 $450/折扣1冊

儲值會員,馬上選領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How Do you feel? 你有什麼感覺?

第一本深度研究人類情緒的歷史文化與萬千型態變化的「情緒考古學」。

156則詞條羅列你我未曾察覺的感受、情緒、欲望與心理狀態,認識「情緒文化」。

走進情緒世界,用宏觀視野看待理性現實中的感性自我,探索人類內心世界。

 

你的心臟是否在「期盼」中噗嗵亂跳?你的胃是否因「緊張」而打結緊縮?你戀「愛」了嗎?感到「惱怒」?你對本書「好奇」嗎?報告時「坐立難安」?因為「來客焦慮」而心急難耐?或因「思鄉感」的不自在而頭暈目眩?
情緒總是難以捉摸與無法名狀的,即使在理智清明的時刻,情緒純粹或混雜的程度、微妙的轉折,以及變化萬千的偽裝型態,讓我們多半時候都受制於情緒、不由自主被掌控。因此,唯有藉著關注感受、捕捉情緒,才能真正了解自己與他人。
本書從大量神經心理領域的科學報告、歷史文獻、文藝作品、流行文化和音樂等,蒐羅了大量對情緒的描述和定義,揭露人類探索情緒的歷程。從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斯、探險家達爾文、維多利亞時代到佛洛伊德,都指出情緒化身為人類潛意識的動能,穿梭在意識中,在在影響我們的價值觀與行為,因此他們對情緒的關注,除了為精神治療、心理輔導和人格研究領域帶來重大貢獻,也再現了人類演化意識中的深刻痕跡。
最重要的是,本書介紹了「情緒文化」這個觀念。掌握情緒不光從生物學或心理機制著手,更需捕捉那些鑲嵌在我們所處時代地域中、具有鮮明文化脈絡的感受。透過「情緒考古學」,挖掘出現今早已不存的情緒文化:
 
為什麼美國總統開始在正式肖像中展露微笑?
16世紀的勵志書作家竟然鼓勵人們要悲傷?
18世紀藝術家特別喜歡表現出被驚嚇的經驗?
有些情緒可以公開表達、有些卻必須隱藏或壓抑?
 
文化如何銘刻在每個人的情緒之中?情緒是否真正屬於自己?有些情緒是怎麼消失的?是否真有所謂普遍性情緒?以及,我們體驗情緒的方式,會否隨時空轉移而改變?……. 《情緒之書》蒐羅了一百五十六種熟悉或罕見的感受、情緒、欲求,以及心理狀態,每則詞條下的精彩故事透露出形塑我們內在世界的奇特力量。
作者以博學多聞又充滿機趣的文筆,發掘出人類豐富又深刻的感受,並提供深入瞭解為何有此感覺的絕佳契機。

本書特色:
人類是感情的動物
但是,情緒是如此難以名狀、細緻複雜,因此若將之統整歸類,就像將天上雲朵歸類一樣困難。然而,那些倏忽即逝的心理狀態,卻是每個人要認識自己、理解人性的重要工具。
許多專家都不諱言要用科學來理解情緒是有困難的,不過情緒雖然幽微到無法被辨識,卻真實存在著。本書列舉歷來文獻中對情緒的刻畫,試圖考掘該議題,以便訴諸更多討論。過程中不但揭櫫情緒所隱含的文化脈絡與時代意義,更演示從古至今人類探索情緒的歷程。書中充滿了對各式情緒細微變化的觀察,輔以趣味實驗和典故,就像一場深入潛意識的探險,挖出那些不自覺的私密情節,甚至遠古記憶的痕跡。
要搞懂你自己,先搞懂情緒是怎麼回事;要搞懂情緒,本書是不可錯過的起點。

蒂芬妮•史密斯(Tiffany Watt Smith)

 

目前是倫敦瑪麗皇后大學「情緒歷史中心」研究員,亦曾入選2014年BBC新世代思想家。在展開學術事業之前,她從事長達七年的劇場導演工作,包括在阿可拉劇院(Arcola Theatre)擔任副導演,以及在皇家宮廷劇院(Royal Court Theatre)擔任國際副導演。現居倫敦從事教學與研究。

林金源

專職譯者。熱愛大自然中的蟲魚鳥獸,優遊知識與心靈國度,把翻譯當作認識世界的方式。譯稿賜教:228arthurlin@gmail.com

**漫遊癖=
漫遊癖的首位受害者是尚—亞伯特•戴達斯,來自波爾多的瓦斯裝配工,一八八六年因虛脫而入院治療。有紀錄顯示,他曾徒步穿越法國,但他自己卻絲毫不記得。後來,戴達斯又步行前往莫斯科和君士坦丁堡,途中遇見他的人描述說他不太清楚自己是誰,也不知旅行的目的何在。名為菲利浦•提西(Philippe Tissie)的醫學院學生記載下戴達斯的案例,並創造了「流浪衝動」一詞來加以描述。這個診斷結果很快轟動醫學界,其他案例相繼出現。這種案例的特徵是永不饜足的步行欲望,有時持續長達數年之久。步行雖有目的地,卻無實際的目標,而且似乎是發生在另類意識狀態下。當流浪衝動患者最終停下腳步時,他們不復記得旅行的事,也不記得為何要動身。提西寫道:那是某種「病態的旅遊」,而且僅僅二十五年之內便逐漸消聲匿跡。
流浪衝動或許始於停不下來的抽搐,或者迷戀遠方國度的景致,出於某一種對從未去過、但曾在書中圖片裡見過之處的渴望,甚至是鄉愁。我們興許渴望踏上一條無人走過的冰河,或渴望在黎明時分聽見自己的聲音在某座湖上迴盪。我們知道在異國土地上,時間會慢下來;此外,他人的思考方式能改變我們的思考方式,讓世界再度變得新鮮。德語Wanderlust(漫遊癖,原意為「徒步旅行的樂趣」)一詞首度出現於浪漫主義時期帶有反抗意味的獨自步行傳統,如今我們用它來指涉更廣泛的含意,代表對冒險和發現的渴望,以及想體驗不同事物的欲求。不僅如此,漫遊癖也描述深植於人類心理的某種元素(如愛或恐懼)想要移動的某種強烈動機。這種渴望如同人類生命本身一般古老,驅使我們想見識存在於山的另一頭,或是村莊界限之外的事物;它可能讓人心癢難耐,讓我們覺得非得朝某個方向旅行,生命才有意義。
提西於一八八○年代首次遇見戴達斯,當時正流行一個概念,認為人類天生就有流浪的欲望。演化理論指出人體內可能留存著古老的衝動,並非全部適用於現代生活。提西認為這類病患的漫遊衝動是埋藏已久的流浪天性突然爆發的結果,他視之為一種不理性的爆發。然而,維多利亞時代的人縱或害怕流浪天性的大爆發,卻欣然接受它的少量展現。特別是因為流浪天性被發現的同時,適逢現代觀光業的誕生。有了庫克旅行社的出版,加上諸如凡爾納(Jules Verne)與馬克吐溫(Mark Twain)的異國旅人故事大受歡迎,歐洲人前所未有的蠢蠢欲動,樂意動身踏上旅程。
「病態的旅遊」——至少戴達斯是以此方式體驗——如今相當罕見。現代精神病學家會將之歸類為一種「遁忘」(Fugue)狀態或解離失憶症。該如何解釋這種奇怪的病症在十九世紀晚期的法國倏起倏落?歷時如此短暫的心理疾病有時被認為是一種感應性的精神病,這是出於醫病雙方意願所創造出來的半妄想,將冠上誇大誇大其詞的古怪行為視為某種疾病的症狀。尤其,這些症狀是大量出現在文化氛圍允許的情況下:就流浪衝動的案例而言,其間不僅旅遊業蓬勃發展,無家可歸者也引發普遍的畏懼,兩者正好創造出完美的條件,使人們對於過度惡化的漫遊產生焦慮感。一旦某種新疾病的症狀開始載入精神病學文獻,該疾病便會透過屢次的診斷和自我鑑定而大肆流行。在這種背景下,即使健康的旅行衝動也可能感染那些原本滿足於家居生活的人。「漫遊癖的產生是情感上的流行病」,某位心理學家於一九○二年時如此寫道。百年之後,我們或許仍從其效應中獲得樂趣。
  **別離空虛Awumbuk
訪客離去後有一種空虛。牆壁發出回聲,原本感覺狹窄擁擠的空間,在他們離去後似乎大得有點古怪。儘管我們通常能排解這樣的情緒,但不免有某種朦朧的感覺——彷彿霧氣突然降臨,一切都顯得毫無頭緒(參閱:冷漠)。
巴布亞紐幾內亞山居的原住民拜寧人深諳這種經驗,他們稱之為awumbuk。他們相信離去的訪客卸下了某種沉重的負擔,以便輕裝上路。這陣壓迫人的迷霧會盤旋三天之久,造成分心和怠惰感,干擾主人家料理家事和農作物的能力。一旦客人離去,拜寧人會裝滿一碗水留置過夜,以吸收惡化的空氣。隔天全家即早起床,儀式性地將水潑灑進樹林,藉此恢復正常的生活。
 
**和顏悅色Cheerfulness
迪士尼樂園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地方」。要在迪士尼樂園工作,你得上迪士尼大學,那裡的「顧客學專家」都知道,被過度興奮的兒童和難伺候的父母們團團包圍時,該如何維持燦爛的微笑,以及表現具感染力的熱忱。迪士尼大學提供管理面部表情和儀態的課程(他們稱之為「遊戲」),你也會學習到如何轉化內心的獨白,將挫折感和忿恨變成熱忱和愉悅。迪士尼員工如同其他許多服務業的員工,在工作環境中明確被要求展現「淺層演出」的正面情緒,面臨著極大的職業倦怠風險。在我們越來越富於彈性和消費者導向的經濟中,值得問問我們是否應該該更嚴肅地看待強制性的和顏悅色。
和顏悅色作為特定工作場所的要求條件,源頭可追溯到美國這個以擁抱苦幹精神和樂觀態度聞名的國家。這其實是相當晚近的發展,十七世紀時,美國人在日記與書信中的口吻和同時代歐洲人一樣悲苦。謙卑接納——而非想要積極改變的欲望——似乎才是面對艱辛生活和不正義時應有的反應。歷史學家將此一態度的轉變追溯到十八世紀,特別是新興資本主義經濟中所重視的自給自足與奮鬥精神。
最早被鼓勵要保持樂觀與熱忱的工作人員也包括家庭主婦在內。根據比徹姊妹在一八六九年家政手冊中的說法,婦女應該為家庭帶來「耐心和安樂」。在家中的積極態度,她們寫道,能確保家人在外的成就,如同烤爐裡的砂鍋般滋養丈夫和子女。這使得美國家庭主婦成為最早被鼓勵履行「情緒勞動」者之一,該名稱被社會學家用來指稱為了影響其他人,受僱者接受明白的指示所從事需要控制其自身感覺的工作。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種新的專家「工業心理學家」進駐工作場所,負責使企業免於動盪不安以及增進生產力。他們斷言樂觀和苦幹的態度(而非提高薪資或更好的工作環境)是關鍵因素。到了一九三○年代,三成的美國人抱怨勞資關係部門對聘雇程序的監控,以及檢測員工的「內向性」和其他「性情缺陷」。在這樣強制性和悅的背景下,卡內基於一九四八年撰寫了一本自助經典《如何停止憂慮開創人生》。他建議銷售員要隨時「活潑有朝氣」,用興高采烈的情緒和說笑話來迎接顧客。萬一銷售員碰巧那天心有不滿?解決的辦法很簡單:「帶著愉快的心情去思考和表現,」卡內基指示,「你就會高興起來。」
當你真的不覺得樂觀,偏要設法表現得快樂,這麼做真的有效嗎?若干證據顯示情況確實可能如此,而且拼命從臉部擠出微笑,也許真能影響你所感覺到的情緒。不過有些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質疑在工作場所中維持僵硬假笑的長期效果。在她的空服員研究中,社會學家霍克希爾德發現空服員在受訓期間不停被告誡,對乘客的友善要表現得「比正常標準還要好」。公司的目的是想藉由空服員來提升乘客地位,使乘客感覺搭飛機是一種奢華的經驗,然而其代價卻得由空服員來承擔。霍克希爾德的受訪者表示,長期下來他們逐漸對自己的感覺感到陌生——甚至不信任。
直至近來,「情緒勞動」仍被認為是只有低薪、以女性為主的服務業員工才會面臨的問題。然而最近十年來,社會學家研究大西洋兩岸的醫師、大學教員和警員後得出結論:規定員工管理自身情緒的明確要求與日俱增。要求「和顏悅色」已經被認定是一個特定的肇因,隨著擔心員工可靠度的焦慮增加,壞脾氣也變得較難以被忍受。「情緒勞動」被認為會加深員工與抑鬱和焦慮相關的壓力和症狀,我們可能發現自己陷入一種奇特的處境,身在其中要保持和顏悅色的壓力,反而導致了不滿、精疲力竭和疏離異化。
祝你有美好的一天!

書籍代號:0EHR0030

商品條碼EAN:9789863592310

ISBN:9789863592310

印刷:單色

頁數:480

裝訂:平裝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