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書搜尋 >藝術美學>設計美術> 藝術精神(電子書)

藝術精神(電子書)

The Art Spirit

作者:羅伯特.亨萊 Robert Henri

譯者:陳琇玲

出版品牌:大牌出版

出版日期:2017-04-07

產品編號:9789869408073

電子書書號:T0KAT1006

售價 $315/電子書點數2點

儲值會員,馬上選領 加入儲值會員 選領實體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譯者簡介
  • 書摘

«媲美達文西和雷諾茲,影響了近百年繪畫者的藝術啟蒙經典!

«全球發行唯一中文版!

«水彩名家簡忠威 審定推薦‧專文解說

 

每個人心裡都住了一位藝術家,

若沒有這些內心藝術家,世界將會停滯不前

──從技法到心法,寫給所有藝術學子的美學手札──

 

真正理解藝術就會知道,藝術其實是每個人平常都會涉及的領域。

藝術,說穿了,就跟把任何把事情做得更好有關。

唯有讓藝術精神進入人們的生活,讓藝術不是生活附屬品,

而是每個人生活最不可或缺之物,才得以彰顯藝術的偉大。

羅伯特.亨萊,美國藝術家暨藝術教育家。深信藝術與生活密切相關,也與每個人相關。最為人所知的事蹟是,帶領「八人畫派」(The Eight)這群寫實主義畫家,開創「垃圾桶畫派」(Ashcan School)。以都市日常生活的習俗為題材,將視角移轉到各社會階層,反映了一個「真實的美國」。對於美國藝術的發展具有深刻的意義,體現了美國藝術的獨立性與創新性。

這位充滿熱情、在藝術指導上天賦過人的老師,他所提倡的藝術理念,啟發了不計其數的知名畫家。他心懷偉大願景,帶領藝術學子認識法國畫壇、卻提醒學生要有藝術家的自重、努力發現自我、別害怕擁有個人觀點與風格。並集結有限資源,舉辦第一個美國獨立畫展,給年輕的獨立藝術家有機會公開展示畫作,不再受官方掌控限制。在那個年輕藝術家四處碰壁的時代,亨萊所爭取的藝術自由,可謂是美國畫壇的一大進步。

而他對學生最常的要求與提醒就是:以藝術是作為盡情生活的工具。畫出你的感覺,畫出你心中所見,畫出你所認定的真實──讓創作「引起世界的騷動」!

 

我想談論的是美與快樂

欣賞生活的美好並不容易

藝術的存在就是為了讓你盡情生活,活出自我

本書收錄羅伯特‧亨萊的隨筆文稿、信箋片段,以及與學生的對談語錄。完整呈現亨萊對藝術的教學脈絡,主題涵蓋繪畫創作的概念與技法,一般藝術研究與藝術鑑賞。處處可見亨萊寶貴的專業建言與智慧見解。

 

«本書集結書信與隨筆分為五部,全方位洞悉「藝術精神」──

。美,始於感動|美無法複製,卻無所不在。美就是觀看者心中的愉悅感。

。技法,始於觀看|先回應自己的主題與感動,忘記技法存在,自然綻放光芒。

。藝術,始於生活|從生活中發現真理,以藝術作為盡情生活的工具。

。風格,始於找到自我|大膽探索、勇於冒險,當一個真正的學生。你可以跟自己學到更多!

。大師,始於自我學習|善用天賦,全心投入。欲成就大師者,以善用本身所有為先。

購物說明

會員需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閱讀護照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瀏覽器Chrome(建議升級至最新版)。

容量建議:建議裝置需具備2G以上的 RAM。

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無法使用閱讀護照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閱讀護照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電子書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詳細法規內容請見「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

羅伯特.亨萊(Robert Henri

為美國藝術家暨藝術教育家,是一位坦率直言、大力支持現代主義繪畫的倡導者。他最為人所知的事蹟是,帶領「八人畫派」(The Eight)這群寫實主義畫家,開創「垃圾桶畫派」(Ashcan School)。亨萊投身寫實主義,並以都市日常生活的習俗為題材。他在一九一五年到一九二八年這段期間,於紐約藝術學生聯盟(Art Students League)任教。斯圖雅特‧戴維斯(Stuart Davis)、洛克威爾‧肯特(Rockwell Kent)和愛德華‧霍普(Edward Hopper)等二十世紀初期的畫家,都深受其影響。

陳琇玲(Joyce Chen

美國密蘇里大學工管碩士,曾任大學講師、軟體中文化及影片翻譯譯者、Alcatel Telecom主任稽核師。已出版譯作百餘冊並多次獲得金書獎殊榮,現以翻譯為樂並習畫自娛。重要譯作包括:《歐巴馬勇往直前》、《小眾,其實不小》、《非典型力量》、《精準預測時代》、《物聯網革命》、《人工智慧的未來》、《形趣之境》(合譯)、《畫家之眼》、《畫出心中所見》等。

解說(節錄)

藝術精神,將會是人類永恆的生活態度

簡忠威/國際水彩名家,美國水彩協會AWS、NWS署名會員

從學習態度、藝術本質、繪畫技巧、教學方式,乃至於人生價值觀,就像一位悟道的高僧,句句蘊含智慧且深入人心。也讓我這位經常對繪畫藝術教育發牢騷的畫室老師,從書裡穿越時空,與亨萊老師心靈相通。讀者如能用心思索體會,本書就是一座充滿藝術智慧的寶山。在藝術追求之路上,永遠指引著你的方向。無論你是老師還是學生,是專家還是業餘,只要你喜歡品味人生、享受藝術,這本《藝術精神》將會佔據你的床頭,讀它百遍也不嫌多。

本書由於是選錄亨萊歷年的演講稿與書信,不同於一般書籍的完整閱讀習慣,或許用類似閱讀聖經的方式去發現、省思會更適合。讀者可以隨意翻到任何一頁,字字句句去咀嚼品味亨萊老師想要傳遞給你的訊息,然後,記得拿出一支筆,劃下自己的藝術人生座右銘。

 

真、善、美的永恆價值

在二十世紀之前,繪畫、雕刻等視覺藝術,沒有真假的問題,只有美學品味的轉變與水準高低的的問題。但在亨萊去世後的二十世紀,各式各樣風起雲湧的當代藝術新思潮,早已超乎他的想像。二十一世紀的今天,藝術在各個層面已徹底解放,官方展覽的權威也已式微,取而代之的是結合商業與網路進行各種宣傳炒作。人們進入美術館和博覽會「學習」如何欣賞不知所云的「當代藝術」,卻不知絕大部分可能只是資本家手中的塑膠籌碼。

另外,AlphaGo 不會只是滿足於打敗圍棋世界冠軍。我相信,人工智慧下一個虎視眈眈的目標,就是藝術,而且已經是進行式。雖然絕大多數的人並不擔心,認為日益強大的網路電腦,或許可以用在計算勝負性質的棋賽,但絕不可能搞藝術創作。因為電腦是死的,人是活的,藝術不可能由冷冰冰的機器取代。我並不太樂觀,回頭看看這三十年來,隨著電腦網路科技狂飆發展影響專業藝術養成教育的種種問題,早已經顯露一些徵兆。

標榜前衛創新的當代藝術家,經常使用現代科技材料與電腦影像科技進行創作,無可厚非。但是在傳統媒材領域如油畫、水彩等的畫家( 特別是寫實畫家),卻也已經程度不等地利用科技進行編修參考,甚至拷貝作畫。古代的畫家勤練速寫以鍛鍊造型並收集素材;近代的寫實畫家靠一台相機和投影機,就能安穩舒適地在畫室作畫,少見寫生;當代的畫家利用電腦,各種畫面處理模式應有盡有,任君選擇。科技正在逐步影響人類的藝術創造力,而且愈來愈快。

繪畫藝術的抽象構成美,不外乎是面積比例、明度寒暖對比、主次強弱聚散、簡化的形塊與結構……等等,這些都跟「數」有關。我相信未來的人工智慧對於以「數」為本質的簡化抽象結構美,將會「幫助」藝術家很多。因為它儲存並分析了幾千年所有天才藝術家對視覺造型美掌握的所有知識。想像一下,未來的畫家,只要隨手拍攝一張不起眼的照片,然後打開電腦,滑鼠一按,就能自動改造呈現出各種超完美構圖與風格,供畫家選擇再依樣畫出一張油畫、水彩。人類對繪畫藝術創作的貢獻可能只剩下「輸出」,未來的「專業畫家」只是人工智慧下的「人肉印表機」。很荒謬對吧?但是試問,能夠隨手畫出超美結構令人驚豔的畫家,古今中外有幾個天才可以做到?這些天才要花幾十年的刻苦練習才能得到?如果今天的電腦科技可以輕易做出「美」,藝術家為何還要苦苦訓練自己幾十年,還不見得保證能創造出美?

可以想見,未來的美術專業教育將逐漸放棄高時間成本的基礎訓練,甚至不需要美術學校。人類生活所需的各類藝術,人工智慧將一步步取代。科技愈進步,整體人類的美感創作力就愈退步。人類放棄自己的創意轉而依賴人工智慧(成本效益)那麼各類藝術創造與設計的產業勢必全盤洗牌。如果人類沒有自覺,再過一、二百年後,失去美的想像力與創造力的人類,也許將幾乎與動物相去不遠。

大約百年前,亨萊寫下這些書信評論,為當時的年輕學子揭示了西方從文藝復興以來,四百年的繪畫藝術發展精髓,並提醒人們在追求藝術創新的大方向時,勿忘真、善、美的永恆價值。如今的當代藝術面貌,亨萊提倡樸實真摯的藝術精神,早已日漸模糊消逝。人類目前或未來是再也敵不過人工智慧了,但人們還是喜歡下棋;就算未來電腦可以設計出「美」,但真正的藝術家只會更用心去發現屬於自己的美;雖然過度依賴科技會弱化人類的創造力,但網路時代卻也讓學習變的更容易。未來,以藝術為專職的頂尖藝術家會越來越少,但是各種藝術活動會更加普及與活躍。或許,藝術文明有它自己順應時勢的生命法則,無論時代如何變化,「藝術精神」將會是也必須是人類永恆的生活態度。

羅伯特‧亨萊的《藝術精神》,會在百年後的今天在華人世界重新出版,我寧願相信,這是人類的「藝術精神」正在對我們默默地傳遞出某種訊息:回到真善美本質的新文藝復興正悄悄拉開序幕。

(完整解說內容收錄於《藝術精神》)

 

作者序 

喚醒內心的藝術家

真正理解藝術就會知道,藝術其實是每個人平常都會涉及的領域。

藝術,說穿了,就跟把任何把事情做得更好有關。藝術,並非外在多餘之物。

每個人心裡都住了一位藝術家,當那位藝術家被喚醒時,不管個人從事什麼行業,都會成為獨出心裁、大膽好奇並擅長自我表現的個體。這時,他擾亂並顛覆現有的思考模式,啟發並開創出更好的理解方式。當內在藝術家沉睡未醒的那些人選擇放棄時,他反而充滿好奇地告訴大家,一切還有更多的可能。

沒有這些內心藝術家的存在,世界會停滯不前;有了他們,世界會更加美好。因為他們對自己感興趣,也引起別人的好奇。他們不必是畫家或雕刻家,才能成為藝術家。他們可以運用各種媒介來工作,只要能從工作本身找到樂趣,一切無須外求。

博物館裡收藏的藝術作品,無法造就藝術之國。但是,有藝術精神存在之處,就會出現珍貴之作供博物館典藏。更棒的是,人們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能夠獲得無比的快樂。藝術讓人邁向平衡與秩序,判斷相對價值,了解成長法則,檢視經濟生活,這一切都是值得人們探究的美好事物。

藝術學子的職責一點也不輕鬆。然而,有勇氣與膽識認清這一點的學子寥寥無幾。你必須下定決心在許多方面忍受孤獨。我們都渴望他人的理解,也喜歡有人作伴,因為這樣比孤獨一人來得輕鬆。但是,孤獨讓人認識自己並成長進步,不會盲目跟著群眾止步不前。只是,如果孤獨讓你在藝術方面有所成就,那你這輩子在享受成功之餘,當然也要付出一些代價。

好好愛護你自己的情感,千萬別小看它們的作用。

我們到人世間走一遭,不是要做那些人們已經做過的事情。

我沒有興趣教導你,我知道什麼;我想要激勵你告訴我,你知道什麼。我給你們的幫忙,只是想讓自己周遭的狀況有所改善。

學習古代大師在繪畫上做了什麼,了解他們如何構成畫面,但別執著於他們制定的慣用手法。那些慣用手法確實很棒,也適用在他們身上,讓他們創造出自己的繪畫語彙。但是,你要創造自己的語彙。你可以善用古代大師的慣例,過往一切都能助你一臂之力。

藝術學子必須從一開始就是一位大師;也就是說,他必須懂得善用本身現有技能。藉由在每個當下善用自我資質,日後才有希望延續這種好習慣。大師,就是懂得善用既有一切的人。

讓我們有所啟發的藝術作品,不是吹毛求疵或猶豫不決那種人創作出來的。感動人心的藝術作品具體表現出人們在極大享受時的一種正面特質,而作品就是在那個當下創作出來的。

在創作之前,要先思考美好的事物,但是光這樣做還不夠。畫筆接觸畫面的那一刻,必定會將藝術家當下的確實狀態表現到作品中。這些筆觸留待看懂暗示的觀看者去觀察解讀,也讓藝術家把作品當成一種自我揭示,或許日後帶著某種驚喜細細品味。

藝術家要引起我們的注意,就必須先對自己感興趣。他始終保有強烈感受,也總是懂得深思熟慮。

這樣深思熟慮過的人一定已經跟內在自我連結,能超越主題外在表象,進入洞悉現實事物的狀態。大自然展現在他眼前,他觀看眼前景象深受感動並提筆畫下。而且,不管是有意或無意,他的每個筆觸都是作畫當下的真實紀錄。

透過藝術,就能將人與人之間對於理解與知識的神秘連結建立起來。這些連結是一種同行情誼的龐大連結。在這種關係裡,每個人彼此認識,而且不會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阻隔。

這種同行關係極具影響力,成員眾多遍及各地又跨越時空。而且,這些成員不會因為肉身的消滅而消失,一旦進入這個圈子,就成為永久成員。那部分的他,在這個同行關係裡的地位,永遠不會消失。

這種同行關係的運作跟外在事件無關。在這世上,機關團體可能崛起並掌控大權,彼此搞破壞。政治家會挖東牆補西牆,讓事情繼續維持現況。但是,不管外在世界發生什麼事,這種同行關係依舊穩定持續下去。這就是人類的進化。讓外在自行破壞,同行關係會重新開始。因為在所有情況下,不管外在機構變得多麼強大,不管制定什麼法令,做了什麼補救,真正的改變都要歸功於這種同行關係。

如果你內在那位藝術家被喚醒了,那麼跟許多人相比,你或許更能跟葛雷柯、柏拉圖、莎士比亞和古希臘哲人的心靈相通。

在某些書裡,你看到前幾行字就有如遇知音之感。

在茫茫人海中,有些人有緣相識相知,有些人只是生命過客。

我在端詳達文西的速寫稿時,就看到他在工作,也看到他遇到一些難題。我透過達文西的速寫稿,就能跟他心神交會。

 

內容摘錄

想像力是美的泉源/一九○一年於費城女子設計學院之演說稿

通常,藝術學子們在不斷尋求模仿技法的過程中,就會忽略掉對於藝術真正精髓的研究。

一八八八年,也就是十三年前,我在巴黎朱利安學院(Academie Julian)唸書。我今年(一九○一年)再度造訪朱利安學院時,十三年前認識的一些學生還在那裡修讀,重複同樣的練習,他們的習作幾乎跟十三年前畫得差不多。

這十三年來,他們已經具備足夠技法能力畫出傑作。跟某些最厲害的藝術大師相比,他們當中許多人的人物寫生能力更強,出錯狀況更少,素描和比例也更加熟練精準。

這些學生已經是交易素描作品的高手,如同有些人練就講話華而不實的本領那般。所以,他們跟言詞善巧者一樣,表達不出什麼值得了解的意念,只是以畫筆賣弄技巧罷了。

藝術學子真正要學習的是,如何培養孩提時代那種與生俱來的敏銳感受的本性,以及懂得欣賞一切的想像力。遺憾的是,幾乎所有情況下,早在進入所謂現實生活前,孩童跟大人的接觸就已經讓這些本性和想像力萎縮枯竭。

我們所見的人事物,其實反映出我們的想像力,我們認為那些人事物是什麼,那他(它)們就是什麼。

我們對於實際的人事物沒有什麼興趣,我們對於人事物的評價,全都是依據他(它)們的出現與存在,激起我們心裡做何感受。

而且,我們研究自己有興趣的主題時,就是選擇並掌握讓我們起心動念的明顯特性。因此,兩個人注視同樣的物體,可能都會驚呼:「太美了!」兩人都說對了,但感受卻不同。個人依據本身感受的主觀偏好,特別注意物體的不同特性。

美,不是物質事物。

美,無法複製。

美,是觀看者心中的愉悅感。

沒有什麼事物是美,但所有事物都等待著,激發觀看者內心升起愉悅的感受。這就是美。

藝術學子們應該終其一生投身所好,努力培養個人感受,珍視自己的情感,絕不輕忽情感的重要,享受跟他人大聲說出本身感受的樂趣,並熱切尋求最清楚明瞭的表達。可惜的是,這種人少之又少。這種人絕不會因為日後當藝術家時,素描會派上用場而學習素描。他沒有時間那樣做,因為他從一開始就是藝術家,忙著發現線條和形狀來表現滿心的歡喜與情感。

最需要知識的時候,最容易發現知識。

長久以來,老師們總是礙事,他們老是說:「慢慢來,你要先學會怎麼畫,才能當藝術家!」

天啊,那麼多年漫長枯燥的學習素描!學生在做那麼多苦工後,如何拋開測量比例的習慣,注視著人或古老雕像而激發其他感受。

個人最早對於人事物的想像力,絕不能被遺忘。個人對於人事物的欣賞,不能被客觀計算和仔細分析玷汙過多。個人的想像力不能被擱置一旁,而且創作過程中必須持續產生想像力,並持續感受想像力帶來的興奮。動筆畫古老雕像時,如果沒有說明個人對於雕刻者想表達的美所產生的印象,那麼再怎麼畫也是做白功。站在雕像或模特兒前,卻沒有因此受到啟發而聯想到任何一個主題。腦子裡沒有主題卻坐在那裡畫上幾個小時,就是開始讓自己對於眼前所見毫無感覺,也喪失樂在其中的創作動力。你必須在素描中表現的,不是「你有什麼模特兒」,而是「你有什麼感受」,以及你從眼前模特兒身上挑選出,最能表現你個人感受的特徵。

在畫石膏像時,要完成作品或許容易些。石膏像總是維持同樣表情與姿態,學生只要避免自己偏離主題就行。真人模特兒的表情和姿勢絕不可能一樣,只是在某個當下維持某種心態,下一刻就出現變化。但是完成一張畫需要好幾個小時、甚至好幾個月,所以畫家不能被模特兒牽著鼻子走,而必須挑選模特兒在某個時刻的表情與姿態來畫,以那個當下的感受為依據。大多數學生的經驗是,對象物的表情與姿態在一週內不斷變化,學生自己對對象物的觀點也在一週內不斷改變,所以總費盡心思辛苦作畫。真正理解繪畫的學生還是依照一開始的想法去畫,只是利用模特兒作為客觀的人體模型。要是決定放棄原先的想法,採用另一個想法,那就銷毀表現先前想法的作品,重新畫一張。

偏離主題,興致無法持續,需要明確意圖──這種習慣幾乎是畫家常見的通病。人很容易胡思亂想,放任自己胡思亂想,這種習慣會讓情況更加惡化。專注力強的人相當罕見,我們必須刻意培養自己的專注力。在一個主題上花更多時間,並不表示專注力高,可能只是花更多時間偏離主題,因為漫無目的而徒勞無功。模特兒只是代表自己的客觀人體模型。模特兒的存在只是讓你想起,當初從她身上得到什麼靈感。如果你注意模特兒多變的情緒和姿態,那你只會受到誤導。你需要很多時間作畫,但模特兒在剎那間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能給你靈感。但她可能再也不會出現那樣的眼神和動作,而且她的神情和姿態會持續變化。她在擺姿勢時,可能因為疲憊而痛苦。想想,誰能忍受那麼多個小時,固定不動而不覺無聊呢?就算模特兒的姿勢沒有變化,但她早就心不在焉,可能時而高興、時而悲傷、時而為瑣事煩心,因此形體和姿態上出現微妙變化傳達她的想法。漫不經心、沒有堅持最初構想的畫作,就會透過畫筆和顏料把這些細微變化全畫出來。

只表現一個構想的畫作少之又少。通常,我們看到的畫作,都是畫出模特兒在不同心情下各種姿態的大雜繪,也表現出畫家本身想法的游移不定。這種畫作雖然把主題呈現出來,但細部看起來卻是不同表情。畫家能找的唯一辯解就是,自己實在太會刻畫了。我們為什麼喜歡海?是因為海有某種強大的力量,讓我們想起自己喜歡去想的事物。

偉大藝術的「靜物」是活生生的事物。畫家依照物體帶來的聯想畫出物體,如果畫作無法將畫家的聯想傳達給觀看者,就沒有理由要畫。如果畫家做不到這一點,只是如實刻畫眼前所見,那麼畫家跟觀看者之間就無法交流,觀看者從畫裡看到的,跟自己在大自然中看到的景物並無二致。欣賞靜物畫大師夏丹(Jean-Baptiste-Siméon Chardin)的作品,就知道聯想力的作用。

學生站在模特兒面前要問的第一個問題應該是:「我從這個模特兒身上,能得到的最大樂趣是什麼?」接著再問:「為什麼?」所有大師都問過這些問題,他們或許不由自主地這樣問了。而且這樣做,讓他們充分發揮想像力,找出最大的樂趣,也讓他們剔除次要特質,好好欣賞主題最重要的元素。畫家利用本身對於更重要意涵的主觀成見,讓眼睛只注意那些能表現更重要意涵的線條與形狀。

這就是選擇,結果就是去蕪存菁。

偉大的藝術家不是重現自然,而是藉由去蕪存菁,表現自然帶給他的最重要感受。

(本文未完,更多精采內容,請詳閱全書)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