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牌:二○四六出版
出版日期:2023-11-22
產品編號:9786269702374
ˉ令人著迷的科幻宇宙.全方位知識饗宴
面對《媽的多重宇宙》、《沙丘》、《阿凡達》、《三體》,你知道的永遠不算太多!
★★★
香港著名科普作家李偉才
以科學視野看科幻,以人文思想看現實
帶你探索無盡宇宙,以尖端的科學知識,徜徉科幻電影與小說的世界
►「時間旅行」是怎樣走回原點的?
►《媽的多重宇宙》告訴我們:是人選擇了宇宙?
►《阿凡達》讓外星人變成人的化身技術,究竟是怎樣?
►《沙丘》其實是科幻武俠小說?
►《三體》中的「恆紀元」與「亂紀元」根本不存在?
►當地球毀滅時,誰才能搭上太空方舟?
李偉才(李逆熵)延續過往風格,以其一貫擅長的物理知識和科普論述,作為品評科幻作品的基礎,深入探索科學和人文思考的交匯點。討論多部經典科幻小說和電影,包括《媽的多重宇宙》、《阿凡達》、《沙丘》、《三體》、《星空奇遇記》(Star Trek)、《異形2》、《E.T.外星人》、《星際大戰》和《銀翼殺手》等,由時間旅行到平行宇宙、化身技術到基因遺傳工程、三體難題到環境問題,延伸兼論歷史、文化、宗教、心理學等領域,為讀者建立堅實的科學基礎,透過經典及當代的科幻作品,揭示全新的解讀視角,帶來全方位的知識饗宴。
本書不僅體現李偉才在科普領域的專業,還展現其在科幻文藝中獨到的觀點,兼備「軟科幻」與「硬科幻」,開啟一段充滿奇思妙想的旅程。
書中借多部大熱科幻電影及科幻小說來闡釋科學理論,將可同時面向科普類讀者與文藝讀者,內容兼具及普及性與專業深度,是為一頗具耐讀性的入門書籍。
「《超次元‧聖戰‧多重宇宙》是一道清泉,可引發思考。」
——朱明中/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教授
「能夠將科學概念融入文學之中,實屬難得一見之佳作。」
——余海峯/德國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博士,香港大學理學院講師
*夢幻推薦*
朱明中(香港中文大學物理系教授)
余海峯(德國馬普地外物理研究所博士,香港大學理學院講師)
高涌泉(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
膝關節(知名專業影評人)
(按姓氏筆劃序)
李偉才,筆名李逆熵,香港大學物理系畢業,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博士。歷任香港太空館助理館長、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他是香港第一代「電視天氣先生」)、澳洲悉尼大學兼職講師、香港大學助理教授、上海「港大—復旦繼續教育學院」教務長、港大附屬學院副校長、以及香港大學「國際學位課程中心」總監等職。
1985年,李氏因其對科學普及作出卓越貢獻獲選為「香港十大傑出青年」,2002至2003年出任「傑出青年協會」主席。其他公職包括科學館顧問委員、「香港書獎」決審評判、醫管局「科研倫理審核委員會」成員、中、小學校董成員等。2015年,他成立了環保組織「350香港」,致力於對抗全球暖化的公眾教育和政策推動。
他於1990年與友人創辦《科學與科幻叢刊》,並於1996年共同成立「香港科幻會」,並於2008至2019年出任會長。他曾歷任「倪匡科幻獎」的決審評判,是2019年「香港書展」的年度作家之一。
李氏多年來熱衷於寫作和講學,經常於各大、中、小學主持課程及作專題講座。迄今發表著作逾四十本,包括《三分鐘宇宙》、《夜空的呼喚》、《人類大追蹤》、《格物致知》、《生死時刻——對抗氣候災劫的關鍵十年》、《反轉經濟學》、《色‧情男女全面睇》、《人類的處境》、《未來食物危機》等。其中的《夜空之戀》於1999年獲頒「中學生好書龍虎獎」的「十本好書」、《資本的衝動 — 世界深層矛盾根源》於 2015年被《亞洲周刊》選為「十大中文好書」、而《論盡宇宙》、《論盡科學》和《人類的前途》則分別獲頒2019和2021年度的「香港出版雙年獎」。
【內容試閱一】
〈媽的「瘋狂」宇宙——量子力學與多重人生〉
人生的一個基本智慧,是我們必須珍惜生命以及身邊的人及事,因為人生沒有「take two」(再來一次)。推而廣之,是歷史沒有「如果」。無論我們覺得如何遺憾,發生了的事情已然發生,與其不斷追悔,不如積極地向前看,全情投入至令「明天會更好」。
從無法逆轉的抉擇,到平行時空
但人總喜愛想像,現實世界中無法「重頭來過」,但小說和電影的虛擬世界當然可以。在好萊塢電影《今天暫時停止》(Groundhog Day, 1993;港譯:《偷天情緣》)之中,男主角最先猶如惡夢般不斷在同一天的清晨醒來,後來卻利用這個機會不斷改善他的追求技倆(不但 take two,更 take three、take four⋯⋯),最後贏得美人歸。
電影為觀眾帶來了美滿的結局。但筆者最早領略「如果」作為小說創作中的奇思妙想,卻令我傷感不已。話說筆者自初中已經愛上科幻小說。大概是中三、四那年,我在公共圖書館借了一本英文的短篇科幻小說集,其中一個以「如果」為題的故事(名稱早已忘記)令我畢生難忘。
故事中,一對恩愛的小夫妻駕車外出,丈夫有點兒不適所以改由太太開車。不幸途中遇上車禍,坐在司機位的太太重傷身亡。丈夫悲痛不已終日借酒澆愁,揮之不去的自責是「如果我那天沒有跟她對調位置⋯⋯」。
一天,他在拾理太太的遺物時,竟然發現她的日記簿 中有新的記事!讀將下來,原來在另一時空裡,兩人當天的確沒有對調位置,所以因車禍去世的是他而不是愛妻!這兩個「平行時空」原本不會重疊,卻不知怎的透過這本日記簿接通了。結果,「陰陽相隔」的倆人藉著日記互訴衷情。
這本已是十分淒美的情節,但後來日記中的字樣變得愈來愈模糊,最後完全消失,表示兩個「平行宇宙」最終分離而回到互不相通的狀態。筆者當年雖然只有十五、六歲,被觸動的哀愁卻是久久不能平復⋯⋯。
年少的我已經深深感受到,人生中充滿了無數偶然的變數,而一個簡單的決定,足以改變一生。
多年後,我看到另一部電影《雙面情人》(Sliding Doors, 1998;港譯:《緣分兩面睇》),發覺也是用上了同一意念:女主角每天搭地鐵上班,但某天因事遲了一點而趕不上平日搭的那班車。電影基於「趕得及」和「趕不及」兩種情況,描述了女主角往後出現的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我後來才知道,這乃改編自一部一九八一年的波蘭電影。)
歷年來,運用這類意念創作的小說和電影可謂不少, 近年流行的好萊塢「超級英雄」電影中,《奇異博士》(Doctor Strange, 2016)和它的續集《奇異博士 2:失控多重宇宙》(Doctor Strange in the Multiverse of Madness, 2022)更將「平行時空」的意念延伸為「多重宇宙」(Multiverse)。陣容更為龐大的《復仇者聯盟3:無限之戰》(Avengers 3: the Infinity War, 2018)和《復仇者聯盟4:終 局之戰》(Avengers 4: Endgame, 2019)皆以同樣的意念作為故事主軸。當然,這些電影都由漫畫改編,亦即這些意念的出現時間比電影還要早得多。
但將這個意念發揮至極的,毫無疑問是二〇二三年橫掃奧斯卡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多項大獎的「怪雞」電影《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縮寫是 EEAAO;港譯:《神奇女俠玩救宇宙》)。 華裔演員楊紫瓊(1962-)更因此而封后(最佳女演員);同樣是華裔的關繼威(1971-)以及潔美.李.寇蒂斯(Jamie Lee Curtis, 1958-)則分別獲得最佳男、女配角的殊榮。電影由兩位導演掌舵,雖然兩個都叫 Daniel,但一個是香港人關家永(Daniel M. Kwan, 1988-),一個是美國人丹尼爾.舒奈特(Daniel Scheinert, 1987-)。囊括了這麼多大獎,電影的風頭可謂一時無兩。由於有這麼多華人參與其間,全球絕大部分華人皆感到與有榮焉。
外國的評論幾乎一面倒地對這部電影讚譽有加,包括其中所包含的深刻人生哲理、愛情與理想之間的抉擇、亞裔移民在美國所遇到的生活困難、世代之間的價值矛盾、 同性戀(非主流性取向)的社會認同問題,以及貫穿電影的、最重要的母女之情。不少網友更留言說看至結局時感動流涕。反倒在華人世界,包括不少筆者所認識的朋友,皆對電影甚有保留,認為它寫情的部分毫無新意,而「科幻」的主題和情節則過於胡鬧不知云。(一些更認為電影被大肆吹捧,是近年席捲西方的「政治正確主義」的結果。他們更為另一位最佳女主角競逐者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 1969-)不值。但那是另一篇文章的主題,暫且按下不表。)
量子力學、哥本哈根詮釋、薛丁格的貓
我是屬於喜愛這部電影的那些人,雖然覺得西方傳媒 實有過譽成分,但也著實覺得這是一部創意非凡的難得佳作。由於我是一個「科學發燒友」,對故事中採用的「多重宇宙」概念更是感到趣味盎然。由於大部分觀眾對有關的概念不大了了,讓我嘗試在此解說一下。
電影其實採用了現代物理學中的不是一個,而是兩個的「多重宇宙」(multiple universes)概念,其中一個來自研究超微觀世界的「量子力學理論」(theory of quantum mechanics);另一個則來自研究超宏觀世界的「宇宙學理論」(cosmology)。但歸根究底,兩者皆來自量子力學。
首先讓我們看看第一個,也就是我們方才說的「每一個決定」、「每一個如果」都會衍生出一個「平行宇宙」這個觀點。表面看來,這只不過是人類面對種種遺憾而產生的胡思亂想,有誰又會想到,一個類似的理論會是由嚴肅的科學家所提出來的呢?
話說上世紀二〇年代以來,人類為了探究超微觀世界的奧祕而逐步建立起「量子力學理論」。其中的核心部分, 是薛丁格(Erwin Schrodinger, 1887-1961;另有譯名:薛定諤)所建立的「波動力學」(wave mechanics)。按照這一理論,組成世界的基本粒子如電子等的狀態,可以透過算解一條有關的「波動方程式」(wave equation)而獲知。具體而言,「方程解」中的「波函數」(wavefunction)的 「波幅」(amplitude),給出了粒子處於某一狀態(位置、速度、自旋狀況等)的或然率(嚴格來說是「波幅的平方值」等於「狀態出現的或然率」)。
在對「波動力學」作出深入透徹的研究之後,一群以尼爾斯.波耳(Niels Bohr, 1885-1962)為首的科學家宣稱,波動方程實已包含了關於這顆粒子(也可延伸至某一物理 系統)的所有信息,而「波幅平方」所顯示的「或然率」,已經是我們對任何物理系統(亦可延伸至整個宇宙)的終極了解。也就是說,在最深刻的層次,「或然性」是「現實」的本質(Reality is fundamentally probabilistic.)。這種觀點,被稱為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詮釋」(Copenhagen Interpretation)。
愛因斯坦雖然是波耳的好朋友,卻對這種觀點大不以為然。他不能接受「宇宙的本質只能是或然性的」這個結論。在他的眼中,我們不能排除這些「不確定性」,只是因為我們未有考慮一些我們現時無法察覺的「變量」。他這個觀點,被稱為「隱變量理論」(Theory of Hidden Variable)。
「哥本哈根詮釋」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是「狀態疊加原則 」(Principle of Super position of States)。 為了凸顯這一原則是如何地有違我們的常識和直觀,薛丁格於一九三五年提出了著名的「薛丁格的貓」(Schrodinger’s Cat)這個擬想實驗。在實驗裡,一隻貓被放到一個閉封的鋼箱之中。箱內還放了一點兒放射性物質和相關的裝置。 假如在一小時內,放射性物質中的一顆原子有百分之五十 的機會發生衰變(radioactive decay),而衰變一旦出現,即會觸發箱內的一個輻射探測儀,並會通過預先設計的線路和機械裝置放下一個錘子。錘子會打破一個裝有毒氣的玻璃瓶,貓兒便會因而中毒死亡。按照「哥本哈根詮釋」,上述這個百分之五十的衰變或然率,是我們對放射性原子所能擁有的最終極認識。也就是說,一小時後,箱內的「波函數」有一半代表著已經衰變了的原子,一半則代表著一顆未衰變的原子,而總的波函數,則是這兩個波函數的疊加(super position of two wave functions)。然而,按照箱內的設計,這表示代表著貓的波函數有一半是一隻死貓,另一半則是隻活貓。
當然,只要我們打開箱子一看,所看到的不是死貓便是活貓。但按照「哥本哈根詮釋」,這是因為「一看」這 項觀測行為導致了「波函數的塌縮」(collapse of the wave function):一是塌縮到只有死貓的波函數,一是塌縮至只有活貓的波函數,僅此而已。
結論是甚麼?結論是,在我們未打開箱子之前,貓兒必然存在於一種既死又不死,既不死又死的狀態!
量子力學的不可思議之處還不止此,因為按照物理學 家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 1918-1988)提出的「路徑積分」(path integral)概念,在未進行觀測之前,這隻貓的波函數(姑且稱為「貓函數」)乃充斥於整個宇宙,問題只是在於或然率的高或低。一旦我們進行觀測,宇宙中其餘地方的「貓函數」或然率會立即跌至零,而箱內的「死貓」或「生貓」的或然率則會變成百分之一百。
正正由於無法接受這種荒謬的結論,愛因斯坦始終認為量子力學是不完整的。然而,大半個世紀以來,無數的實驗皆支持哥本哈根詮釋下的量子力學架構,而並不支持愛氏的主張。
然而,「觀測行為導致波函數塌縮」是極其令人費解的一回事。首先,如果箱內裝有攝錄機並把情況記錄,這種儀器的「觀測」是否也會導致波函數塌縮而令「現實定形」?哥本哈根詮釋的回答是:在我們未察看這些錄像時,錄像其實也處於「錄到活貓」和「錄到死貓」的「疊加」狀態。只有當我們觀看錄像的一刻,錄像的波函數才會塌縮至一個特定的狀態。
如此看來,「觀測」似乎必須由具有意識的人作出,而意識(consciousness)這個難有嚴謹定義的現象,竟然在嚴謹的物理學中擔當著關鍵的角色。不用說,這令不少物理學家感到難以接受。
這還不止。假如打開箱子觀看錄像的科學家乃身處一個密封的房間,那麼按照正統的量子力學詮釋,相對於身處房間之外的人來說,一日他未打開房門找出結果,一日房中的那個科學家都處於「看到了活貓錄像」和「看到了死貓錄像」的疊加狀態!
事實上,這種推論還可以繼續下去。於是,我們出現 了「誰來觀測觀測者?」(Who observes the observer?)這個玄之又玄的問題。也是在中學時代,筆者看了一本由英國科幻作家阿爾迪斯所寫的「超靜態」小說《有關或然率A的報告》(Report on Probability A, 1968),其中正採用了這個奇詭的意念,而出乎意料的結局更令人拍案叫絕。大家有興趣看的話要有心理準備,因為必須頗有耐性才能忍受到它的「超靜態」情節。(我也佩服我當年能把書看完!)
為了克服上述的「唯意識論」和「觀測鏈」的「無窮遞歸」(infinite regress)等難題,一位年輕的科學家休.埃弗勒(Hugh Everett, 1930-1982)在一九五七年提出了一個全新的理論。按照這個理論,觀測者和被觀測者之間根本無從分割,因此不存在前者把後者的波函數「塌縮」這 回事。事實上,宇宙萬物的波函數皆混然一體,而且從不塌縮!量子力學中的「或然」之所以會轉變為「必然」(亦即萬事萬物的變化),並非透過如哥本哈根詮釋所描述的「塌縮」,而是宇宙波函數不斷「分岔」的結果。
讓我們回到那隻可憐的貓兒之上。在我們未打開箱子之前,量子力學告訴我們:貓兒的波函數有一半代表著死貓,而另一半則代表著活貓,而且這是我們有關貓兒狀況的終極認識。到這兒為止,哥本哈根詮釋和「埃氏詮釋」是一致的。不同之處在於,假設我們打開鋼箱並發現死貓,按照哥本哈根詮釋,這是我們的「觀測行為」導致貓兒的 波函數「塌縮」的一個結果。但按照埃氏的詮釋,我們之看見死貓,是因為代表死貓的那一半波函數,已在我們這個宇宙中變成為「貓函數」的全部!留意上述「在我們這個宇宙中」這幾個字。因為按照埃氏的詮釋,代表「活貓」的那一半波函數,亦在別個宇宙中成為了「貓函數」的全部。
換句話說,觀測行為不是令波函數塌縮,而是令波函數「分岔」(bifurcate)——不但是貓的波函數,而是整個 宇宙的波函數。結果是宇宙一分為二。只是作為其中一個宇宙的居民,我們永遠無法探知另外那個宇宙罷了。
宇宙的分岔當然不單因為「薛丁格的貓」而發生。事實上,任何一顆粒子的任何狀態的任何變化,都足以令宇宙一分為二。而在人類世界,我們的任何決定和選擇(例如文首故事中夫妻互調了位置開車),都會導致分岔發生。也就是說,宇宙每一刻都在分岔成無數多的宇宙,而這些宇宙也每一刻分岔成更多更多的宇宙,以至無窮無盡⋯⋯。
這種「分岔宇宙」(bifurcating universes)的觀點,便是著名的量子力學的「多元世界詮釋」(The Many Worlds Interpretation of Quantum Mechanics),今天又稱為「多重宇宙理論」(Theory of Multiverse)。
而這,正是《媽的多重宇宙》的大前提。女主角 Evelyn 以無數不同的身份出現在不同的「平行宇宙」,正是她一生中所作的不同抉擇(以及其他人的抉擇和無數偶然的因素)所締造的不同「現實」。
扼要地說,世事的每一種可能性都是會「實現」的,只不過是實現於不同的宇宙之中罷了。因此,你這次買彩票輸了不用傷心,因為會有一個宇宙,其內的你贏出了(如果你認為這樣可堪為慰的話⋯⋯)。
必須指出的是,「平行宇宙」之稱為「平行」,是因為它們一旦出現,便會分道揚鑣互不相干,便正如幾何學中「兩條平行線永不相遇」的道理一樣。既不相干當然無法彼此觀察因此也無法被驗證。正因如此,埃弗勒的這個「多元世界/多重宇宙論」在原則上永遠無法被證明(當然也永遠無法被推翻)。
既然「多重宇宙」之間是「因果互離」(causally- disjoint)而永不重疊,「穿梭於不同宇宙」屬永不可能的事情。但如此一來便任何戲劇性的情節也不可能發生,而一切有關的小說和戲劇皆可以休矣。不用說,一眾作家和編劇都會無視於這個根本限制,而天馬行空(《媽的多重宇宙》製作團隊最初起的中文名字)地假設「穿梭」的可能。
有趣的是,即使不用「穿梭」的假設,一些科幻作家也可透過「多重宇宙」意念寫出精彩的作品。在不少關於時間旅行的科幻作品中,旅行者以時光機返回過去並干擾歷史,照理這會令歷史發展偏離原有的軌跡而導致悖論。(例如我回到一九三〇年成功暗殺了希特拉,那麼歷史上便不會有納粹德國的崛起和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我出發的世界便根本不需要派我進行這項任務⋯⋯)但假如我們採用 「多重宇宙」的觀點,那麼暗殺的結果是創造了一個納粹德國沒有崛起的宇宙,與我原來出發的宇宙並無牴觸。
筆者第一次讀到利用這個意念寫成的時間旅行(嚴格來說只是「時間通訊」)科幻,是班福德所寫的長篇小說《時域》。這本小說不獨意念精彩,可讀性也非常高,與《有關或然率A的報告》有著天淵之別,我全力推薦。
【目次】
超次元的時空之旅
靈界?結界?——超次元空間與時空褶曲
科幻作家最喜愛的時空摺曲器——黑洞
時間是絕對的暴君
遇見昨天的我——時間的延長與悖論
時光倒流能改變歷史嗎?
時間旅程的喜劇、悲劇、悲喜劇
媽的「瘋狂」宇宙——量子力學與多重人生
從無法逆轉的抉擇,到平行時空
量子力學、哥本哈根詮釋、薛丁格的貓
想像宇宙大爆炸發生之前
時空泡沫與嬰兒宇宙
人擇原理:Evelyn與Joyce的跨宇宙親情
從本尊到本心——《阿凡達》的化身大法與殖民反思
眾多前作的影子
科幻角度的賞析
《阿凡達》中的外星人
「人形」與「非人形」外星人的爭論
電影裡的核心科技:Avatar Technology
「化身科技」的深入分析
「心靈轉移」的哲學考察
從「體能擴大衣甲」到「人控機械人」
飛龍、大地母親與浮懸山嶽
《阿凡達》的歷史文化含義
以「仁政」抗衡「霸政」:人類永恆的鬥爭
歷史會稱我們為妻子——《沙丘》中的聖戰與超人境界
《沙丘》魔力何在?
科幻未來中可以懷舊
遺傳工程與女修會的使命
《沙丘》電影新舊比較
混沌理論與「三體難題」——天文學角度看《三體》
雙體?三體?N體?
「決定性混沌」的跳板
真實的「三體」
不會出現的「恆紀元」與「亂紀元」
被遺棄的99.9%——《Wall-E》背後的道德震撼
高舉環保等於放棄宇宙?
遠水救不得近火
環境問題猶如溫水煮蛙
寓意令人震撼的《Wall-E》
「方舟」的子民皆是超級權貴
環境問題是一個道德問題
附錄:在另一個時空
我的中國夢
敬告全港同學書
中國再出發、世界再出發——中國第一任民選總統就職演詞
書籍代號:3HLW0008
商品條碼EAN:9786269702374
ISBN:9786269702374
印刷:黑白
頁數:264
裝訂:平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