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人文科普>社會史地> 朝鮮的困境──在日清之間追求獨立自主的歷史

朝鮮的困境──在日清之間追求獨立自主的歷史

世界のなかの日清韓関係史 交隣と屬國、自主と獨立

作者:岡本隆司 おかもと たかし

譯者:陳彥含

出版品牌:八旗文化

出版日期:2017-04-07

產品編號:9789869423182

定價 $320/折扣1冊

儲值會員,馬上選領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昨日的日清韓關係,猶如今日的中美臺關係!

 

中共是否欲以習近平為核心重建「朝貢體系」?

美國駐軍行動是否是把臺灣視為其「保護國」?

當年身處大國之間的小國朝鮮,就是現今臺灣的一面鏡子!

「如何一面維持政體,一面調整與穩定各國之間的權力關係,自西元十七世紀起,此事不僅是朝鮮半島的問題,也是維護東亞秩序與和平的歷史課題。」——岡本隆司

西元一九〇五年十一月十七日,日韓《乙巳條約》簽訂,明定韓國為日本的「保護國」。對此,韓國的抵抗愈發激烈,日本的鎮壓力道也愈來愈強。日韓對立情勢險峻,也是日本併吞韓國的開端。

在那之前,長久處於日清之間,以及西方列強環伺之下,朝鮮(或韓國)的獨立自主,最長不過十年光景,最短也僅持續五年。而這一段爭取「獨立自主」的歷史,究竟能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

十四世紀到十八世紀的東亞「朝貢體系」之下,朝鮮一直是明和清國(宗主國)的「屬國」,雙方建立穩定的「宗屬關係」。而朝鮮跟日本則是以「交鄰體制」展開互動。然自西元十六世紀始,由於白銀奔流,世界各地開始合而為一,朝鮮半島的地緣政治變得日益關鍵,不僅成為東西方大國的關注焦點,也逐漸形成「朝貢體系」和「條約體制」互相衝突的東亞新秩序。面對此新秩序所導致的國際政治困境,朝鮮也產生了追求「自主」的意識。

時至清末,面對「條約體制」的衝擊,清為了展示朝鮮是它的「屬國」,而展開各種「保護」與「干涉」動作。對於此舉,朝鮮不僅展開各項外交攻勢,跟日本及西方大國談判與締約,同時也發生多次政變,力爭「自主」。日清戰爭後,清朝勢力退出朝鮮,從而失去牽制的力量,朝鮮雖宣稱「獨立」並建立「大韓帝國」,卻仍淪為列強的角力戰場,於日俄戰爭後成為日本的「保護國」。

於《朝鮮的困境》一書,學者岡本隆司不僅對近代三國關係與東亞新秩序進行獨特而細膩分析,也道出了朝鮮從「屬國」到「獨立自主」,最後成為日本的「保護國」的艱困的、值得深思的民族國家史,此書也讓我們得以借鑒——處在中美大國之間的小國臺灣,如何定位自身並思考未來。

岡本隆司

日本京都府立大學文學部副教授。專研中國近代史、東亞國際關係史。著有《近代中國與海關》、《在屬國與自主之間——近代清韓關係與東亞之命運》、《馬建忠的中國近代》、《中國「反日」的源流》、《李鴻章——東亞的近代》、《近代中國史》、《袁世凱——左右近代中國的俗吏與強人》等。

陳彥含

英日雙棲的書籍與字幕譯者,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學士,文藻外語大學多國語複譯研究所英日組碩士。譯有《大腦裡的美食家:神經人類學家的美食踏查》。內容力有限公司特約譯者。

某首相之死

  說到青瓦臺,就會想到韓國總統府,總統府南邊緊鄰景福宮,也就是朝鮮王朝故宮。此地為觀光熱門景點。宮殿正門的光化門於韓戰燒毀,朴正熙執政期間重建門樓,目前正在修復,移回最初的位置。

  西元一八九六年二月十一日,距今約一百一十年前,時任首相金弘集在光化門外,遭聚集群眾殺害,享年五十五歲。首相遇害相當嚴重,眾多書籍皆有記載,然而目前卻無任何專文探討,僅把此事件當作該時期的一段插曲。

  回顧歷史,首相遇害從古至今不勝枚舉。日本人會感到奇怪,也許是因為日本過去鮮少發生此類事件。但即便如此,日本也曾發生原敬、犬養毅等人遇刺事件。若再加上內閣閣員或曾任首相的人物,數量又更多了。日本都已如此,更何況是當年政局不穩、歷代政爭不斷的朝鮮王朝。由於此類事件在韓國史上屢見不鮮,因此金弘集之遇害未受重視,也不令人意外。

  然而,金弘集並非突然遇刺,而是遭群眾虐殺。金弘集也知道自己將被殺害,在表示「為了朝鮮人而遇害是天命」之後,從容赴死。筆者認為此事件之經過前所未聞。雖不敢斷定史上絕無僅有,但也屈指可數。由此可窺見當時朝鮮政局的詭譎。

  日清戰爭(又稱甲午戰爭)後,金弘集獲日本支持,重新組閣,著手進行現代化政治改革。但政策其中一環是皇室與政府職權分離,國王和王妃不參政,引起皇室大力反彈。西元一八九五年十月,日本人在景福宮殺害閔妃,授意金弘集收拾善後,此舉使他完全失去朝鮮高宗的支持。

  此外,政府頒布斷髮令,要求人民剪除髮髻,重視傳統習俗的保守派本土士紳,也表達強烈反對。新年過後,殺害朝鮮國母的惡行激怒民眾,反日情緒愈演愈烈,民眾也對金弘集政府愈發不滿。

  社會氛圍一觸即發,閔妃遇害後,高宗感到危機四伏,便與遠離政治中心的親俄派官員聯手。他們隨即逃出景福宮,前去俄國大使館避難,組成新政府。新政府宣布金弘集舊政權的重要人士有罪,下令逮捕。

  於是,以政變推翻政權成為事實。朝鮮全國上下,不論官民皆反對金弘集,他在絕望之餘,從容步上黃泉。

 

金弘集的生涯

  由此看來,金弘集是因為支持日本侵略朝鮮,才害自己落得慘死下場。此種看法並無錯誤,但僅以此事斷定事情全貌,也就忽略了當時朝鮮國內外政治情勢的複雜詭譎。

  金弘集本籍慶州,號道園、以政學齋。西元一八六八年,金弘集二十七歲時文科及第入仕。說也奇怪,在這一年,朝鮮與經歷明治維新的日本,正巧因文書格式等問題而爭執不下。此外,僅兩年前,朝鮮才剛發生天主教鎮壓事件、法國艦隊侵犯朝鮮,以及舍門將軍號(General Sherman)事件。金弘集初入政壇,朝鮮便不得不面對西方國家,乘著國際政治的怒濤航行,進入多事之秋。

 

  自此之後,仕途平穩的金弘集面臨人生第一個轉捩點。西元一八七六年,朝鮮與日本進行《江華條約》之談判。  

  條約雖已簽訂,但貿易項目與稅率等具體實施細項,朝鮮卻與日本意見不合,因此繼續交涉。西元一八八年,朝鮮指派金弘集為第二次修信使,前往日本。東亞政治情勢在一八八〇年代開始變化,揭開其序幕者,就是金弘集。

  此時,清朝已在日本設立駐外使館,第一任駐日公使為何如璋。金弘集前去位於東京芝區的清朝駐日使館,拜訪何如璋。他們不僅討論朝鮮與日本的談判,金弘集也向何如璋討教,朝鮮今後應採取何種對外方針,他還獲得何如璋屬下黃遵憲所撰寫的小冊子《朝鮮策略》。《朝鮮策略》建議朝鮮與美國簽訂條約,並與清朝保持密切關係。此書為朝鮮與西方列強訂定條約的契機,因此相當知名。

  金弘集此後被視為對外談判專家,常被委以外交談判重任。西元一八八一年,他出任經理總理機務衙門事,到了西元一八八二年,不僅歷任戶曹參判、工曹參判、機務處堂上,還被任命為與美國、英國、德國簽訂條約的議約副官,事實上已全權代表朝鮮。之後他與清朝的馬建忠緊密合作,成功簽署條約。

  西元一八八二年夏季,壬午軍亂爆發,他在日本與清朝間來回奔走,遵照馬建忠指示,處理陷入膠著的對日談判,之後朝鮮與日本締結《濟物浦條約》。隨後,他又立即被派往北京,參與善後決策。在這段時間,負責朝鮮政策的馬建忠對他信賴有加,讚他「聰明又識時務」、「不愧是朝鮮的一號人物」。

 

親清?親日?

  這麼說來,比起日本,金弘集當初似乎反而與清朝較為親近。

  西元一八八四年底,金玉均等人利用日本勢力發動政變奪權。金弘集未參與甲申政變,但在隔年的外交談判中,面對日本全權代表外務卿井上馨,卻一步也不退讓,讓井上相當苦惱。

  回顧金弘集之經歷,他絕非支持日本侵略朝鮮的「親日派」。反之,他傾向與清朝合作,對抗日本,並壓制與日本結盟的國內勢力。他的品格、見識與手腕,獲得清朝高度讚揚。因此,應該將他歸為親清派。

  西元一八八〇年代後期,朝鮮朝廷決定與清朝拉開距離,金弘集也被降職到閒差。自此約十年後,他被蒙上「親日派」污名,遭到殺害。這些年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

  日本在日清戰爭中戰勝清朝,金弘集得到日本支持,成為內閣之首。說穿了,就是他選擇靠向另一邊。雖說這麼做也沒錯,但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他非死不可的原因又是為何?

  首相慘死,外國的駐外使館內還有一國宮廷與政府。此種不尋常的事態,究竟會帶來何種後果?這已不是金弘集個人的問題,也不是朝鮮本國的問題。我們應該從東亞歷史的進程,尋找問題的答案。

 

後記


  西元一九〇四年二月十日,日俄戰爭爆發。

  西元一九〇四年二月二十三日,《日韓議定書》簽訂。

  《日韓議定書》同意日軍徵用韓國國內的戰略要地。清朝的領土滿洲,則是日俄戰爭的戰場。日軍的目標是將朝鮮半島全部收為己有。

  至此,朝鮮半島的國際地位,演變為由日韓兩國決定。雙方僅能透過勢力關係,為朝鮮的地位定調。韓國自主的命運,此時也大致底定。日俄戰爭由日本獲勝,決定了韓國的未來。

  西元一九〇五年十月十六日,《樸資茅斯條約》頒布。

  西元一九〇五年十一月十七日,《乙巳條約》(《第二次日韓協約》)簽訂。

  《乙巳條約》明定韓國為日本的保護國。韓國名符其實失去自主權。對此,韓國的抵抗愈發激烈,日本的鎮壓力道也愈來愈強。日韓對立情勢險峻,也是併吞韓國的開端。

  朝鮮或韓國的獨立自主,最長不過十年光景,最短也僅持續五年。朝鮮半島整體的自主,自那時起,直到現在都未曾實現。上述的歷史事實儼然存在。韓國過去倡導主體思想,現在仍疾呼自主外交,亦與此事有相當的淵源。

  西元十六世紀,由於白銀奔流,世界各地開始合而為一,本書即自此世紀的東亞情勢開始說起。因為以歷史的出發點看來,朝鮮半島此時的地緣政治相當重要。日本列島與遼東、滿洲地區崛起,使得朝鮮半島的重要性大幅上升。

  如何一面維持各個政體,一面調整與穩定各國之間的權力關係?自西元十七世紀起,此事不僅是朝鮮半島的問題,也是維護東亞秩序與和平的歷史課題。

  江戶時代的日朝「交鄰」關係與清韓「宗屬」關係並存,這是其中一個答案;西元十九世紀後葉的「屬國自主」,則是另一個答案。其中,清朝的角色不可或缺。綜觀歷史,只要清朝勢力仍舊存在,朝鮮就能保有一定程度的自主。

  對此,筆者再度引用寇松在日清戰爭前夜的說法:

朝鮮本質上為弱國。然而,此事實際上卻是朝鮮獨一無二的優勢。朝鮮若擁有與其他國家結盟就能改變勢力平衡的強大力量,最後一定會遭到併吞。為謀求自身利益,唆使朝鮮獨立,實屬愚蠢,意即朝鮮親手簽下死亡證書。朝鮮之力量,與襁褓中的嬰兒無異。朝鮮僅能與日清俄三大鄰國保持一定距離,相互牽制,才可介於三國之間,免遭武力侵犯。然而,三國中一旦兩國開戰,三國保全朝鮮領土的承諾,亦立即煙消雲散,難以恢復。由國際保護朝鮮的權宜之計也曾提出。然而,俄國絕不可能多加保護朝鮮,僅是維持現狀,俄國已相當後悔。至於清朝則認為朝鮮為自身屬國,即便要求由國際保護,清朝也難以苟同。本人確信,朝鮮若想永續存在,必須與清朝維持關係。

  寇松的理論,大多基於當時英國人的利害關係,現在看來則是虛情假意的帝國主義言語。他讚揚朝鮮與清朝的宗屬關係,否定朝鮮「獨立」,由此可看出他的立場。然而,關於「屬國自主」與其帶來的勢力均衡,寇松的說法則相當懇切。他甚至預料到未來的事態。

  日清戰爭與日俄戰爭皆屬「兩國一旦開戰」,這兩場戰爭,果真使「保全朝鮮領土」以及「朝鮮國家永續存在」一事「煙消雲散」。一連串事情經過,也否定了清朝的存在。

  導致此種狀況的事件,首先是日清戰爭,接著則是俄國佔領滿洲。清朝實力空虛,失去「相互牽制」的力量。如寇松在別處所述,朝鮮的「獨立」僅是「未來紛擾的源頭」,也是「幻想」。英國冷酷無情的外交手段,原本支持最有優勢的清朝,最終則轉向英日同盟。

  站在朝鮮立場,最瞭解「獨立幻想」的人,非金弘集莫屬。所以他才會支持清朝的朝鮮政策,還和日本合力推動「甲午更張」。他的方針竟與英國的遠東政策不謀而合。這是因為他能夠冷靜判斷情勢,並擁有確切的信念。

  英國的做法不過不失,但金弘集的任務卻以失敗收場。最後,他無法實現志向,放棄一切,自己落下生涯的布幕。可說是悲劇一場。

  圍繞著朝鮮半島的權力關係,應如何調整與穩定?關於這項歷史課題,許多無名民眾與士兵,以及宰相與王妃,都被迫獻出鮮血。不僅如此,直到西元二十世紀初葉的日俄戰爭,或是到現今的東亞國際政治為止,此事依然不變。時代更替,國家興亡,兵力強弱也有變化,但問題的核心,卻沒有改變。

  朝鮮半島依舊處在危機當中。我們在此見證,也對這項切身問題產生自覺,卻仍無法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

  因此,本書敘述的歷史,恐怕不是久遠以前的故事。歷史雖不能重來,但我們卻能探索過去的各種選項與可能,作為未來指引的參考。這項現代日本人也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答案必定就在其中某處。

書籍代號:0UAH0019

商品條碼EAN:9789869423182

ISBN:9789869423182

印刷:黑白

頁數:240

裝訂:平裝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