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心靈養生>心理勵志> 為什麼任性的父母更長壽? 理解老後行為和心理的轉變,和父母相處得更自在愉快

為什麼任性的父母更長壽? 理解老後行為和心理的轉變,和父母相處得更自在愉快

ご老人は謎だらけ 老年行動学が解き明かす

作者:佐藤眞一

譯者:林美琪

出版品牌: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16-09-28

產品編號:9789863592990

定價 $280/折扣1冊

缺貨中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父母老後的任性只是不想給子女添麻煩
 
(原書名:父母老後為什麼總是那麼固執?)

 
專家感動推薦,父母老後的心聲讓你聽得見……

 
本書作者佐藤眞一長期投入老年人心理學,分析各種讓我們誤解老年人固執的原因,有的甚至是對老年人不友善的社會制度,而促成他(她)們把自己封閉起來。──孫越 終身義工
 
坊間望去親子關係的專書中,多半都是教導父母如何照顧子女,但是當成年子女要一步步學習、接受自己成為照顧者和承擔家務者時,我們準備好了嗎?……一本好書的引導,能幫我們增長智慧,用一種借位的視野,重新理解我們父母的內心世界、思考邏輯。──簡璽如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前祕書長
 
逐漸老了,寧願留下美好的回憶,也不要纏繞在滄桑的過去。本書告訴你,要當個老頑童,還是老頑固?要做別人的老朋友,還是老孤苦?──林萬億 臺灣老人學學會創會理事長
 
這是一本每個年齡層都應該擁有的書:年輕一代可以了解爺爺奶奶,中年人可以想想自己有多少這樣的心理行為特徵,高齡者更可以了解他人如何看待自己。──邱靜如 成大老年學研究所副教授
 
這是一本當我們陪伴家人老去,甚至自己日漸老化時,值得閱讀的好書。──張玉玲 台大心理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這是本好書,因為同屬東方文化的作者,在書中提供很多符合台灣銀髮族應該「幸福老化」、不要「成功老化」的觀念與作法:例如了解「次級控制」、打破「家庭神話」、善用對他人的依附,值得一讀!──楊聰財 楊聰才身心診所院長
 

 
本書讓你明白老後的父母為什麼總是:
 
——為了一點點不重要的小事就抓狂
——不斷重複說著過去風光和開心的事
——反應變慢了還硬要開車上路
——想幫他們的忙卻常被拒絕
 
身體老化、從職場退下、跟不上社會新的步調……常常讓父母在老後產生不服老的抗拒心理,做出一些我們以為不可理喻的行為。其實,他們只是不想給子女帶來麻煩。
 
作者研究老年心理學多年,在本書中分別從生理變化、自主性和任性的表現、價值觀轉變、生活中的困境,以及人際關係的變化等面向分析,讓你在面對父母似乎固執的行為時,能更加明白他們的心思,更能融洽地和他們相處。

佐藤真一

一九五六年出生於東京都。大阪大學研究所人類科學研究科臨床生死學、老人行為學領域之教授、博士(醫學)。於早稻田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專攻心理學博士後期課程後,曾任東京都老人綜合研究所研究員、明治學院大學文學部助理教授、德意志聯邦共和國馬克斯.卜蘭克人口研究所高級客座研究員、明治學院大學心理學部教授。他也是前日本老年行為科學會會長、日本應用老年學會理事、日本失智症照顧學會評議員等。個人著作有《愛擺架子的人:看穿對方類型的心理學》、《「晶體智力」革命:五十歲以後仍能提升「腦力」!》等。

林美琪

東吳日文系畢,從事出版工作多年,曾任出版社主編,現為專職譯者。對翻譯工作一往情深,享受每一趟異國文字之旅,快樂筆耕。

著作有《走進歷史看台灣:名人偉人錄》、《小熊森林》、《散播快樂與幸運》等。譯作有《減肥》、《從瀑布修行到戀愛成就》、《母乳親餵Q&A》等。

序言 
老年人有些莫名其妙的行為,其實是有原因的

  看到老年人的某些行為,有時是不是很叫你感到困惑:「他怎麼會這樣呢?」

  例如,不久之前他根本不在意那些事,每天悠哉過日子,現在卻怎麼也放不下;明明對人的反應力和判斷力都大不如前了,偏偏執意要開車;為了一點芝麻小事就火山爆發似地抓狂……這些老年人的行為像謎一樣令人費解。

  其實,老年人的這些行為都是其來有自的。本書主旨正是要研究這些原因,透過老人行為學來解讀銀髮族的行為和內心的謎團。

  若能明白是什麼原因造成老年人難以理解的行為,進而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我們就能和自己的雙親,乃至生活周遭的許多老人家維持良好的關係。所以說,這是一本幫助你和老年人相處愉快的實用手冊。除此之外,這本書也是你在不久終將來臨的老年期時,幫助你過得舒適自在的生活指南。

  如果你已經超過六十五歲,也就是達到人稱「銀髮族」的年齡了,那麼,隨著年齡增加,你愈是了解自己的心理與行為上的變化,就愈能客觀地觀察自己,進而減少與身邊人起爭執或衝突了。

  那麼,快讓我們一起來解開老年人的行為之謎吧!
 
第一章 怎樣才能不擔憂晚年來日苦短而悠哉過日子呢?
  老人家的晚年來日苦短,這是誰都知道的事。儘管有愈來愈多百歲人瑞,但要是過了八十歲、九十歲了,難免會擔心還有幾年可活吧!

  可是不知道為什麼,老人家多半不擔這個心呢!即使嘴巴上嚷嚷:「啊,再活也沒幾年了!」但通常沒太放在心上,仍是一派安穩地過著每一天。

  其實,正是「明明來日不多,怎麼有辦法若無其事地過日子?難道真的不怕死嗎?」這個大哉問,啟發我開始研究老人行為學的基礎──老人心理學。換作你的話,會如何解開這個謎呢?

  正在為生活打拚的我們,一想到往後還剩幾年可活,應該會眼前煞時一片漆黑吧!但為什麼老年人卻能平心靜氣地過活呢?我們就從這個謎題談起吧!

一、為何只會記得美好的回憶呢?
人都會選擇性地活在自己的美好回憶中


  老化這件事,對誰來說都是負面的。一旦身體不靈活了,一會兒腰痠一會兒背痛的,白頭髮和皺紋都冒出來了,一般人定會嘆口氣說:「唉,老囉!」不致有人還歡天喜地吧!不過,老化雖是負面的,但正在老化中的老年人卻很正面,這種現象是長久以來心理學上的大謎題。如果你身邊有超過九十歲高齡的人,就會發現他們不但不特別恐懼死亡,反而快活地度過每一天呢!

  面對這樣的人,你會進一步發現,似乎這些老人家都只記得平安快樂的事情,例如:投稿俳句入選了、禮拜天孫子來探望了、搭公車去旅行等等。要是你問他們最近發生什麼事,其實很少人會提起:想買車票但不知道要多少錢,所以一直盯著看板看而被後面的人碎碎念;孫子拿到零用錢後就一溜煙回去了;被人暗地裡說三道四而心情不爽之類的。並非他們刻意不說,而是他們根本不記得。

  不只老年人才這樣,其實我們一般人的心情,原本就不是處在不好不壞的狀態。多愁善感的人雖然較容易有負面情緒,但平時還是偏向正面的。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每一個活著的人都知道自己終將一死。知道自己一定會死但現在還有一口氣在,就會自我肯定為:「活著一定有活著的意義!」或者是自尊心使然地說:「自有我生存的價值!」要是沒有這些,人是活不下去的。

  因此,人人都會肯定自我的存在意義,並且不自覺地選擇能夠提高自我價值的訊息──也就是自己偏愛的訊息──而牢牢記在腦海中。於是,就能以偏向正面的心態活下去了。

  這個基本狀態是年輕人和老年人都一樣的,只不過年輕人較容易關注負面的事,而老年人較容易關注正面的事罷了。事實上,有實驗結果顯示,拿悲慘的照片和快樂的照片給年輕人和老年人看,年輕人看悲慘照片的時間比較長,而老年人看快樂照片的時間比較長。

  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必須依賴學習功能才能活下去,而這個功能在年少時期的發展,是較偏向關注負面事情的。對於才剛剛開展人生的年輕人來說,要度過此後漫長的歲月,就必須敏感地察覺到別人會在什麼時候攻擊自己,自己會在什麼狀況下受傷害,又會如何地受苦等等,而且學會如何採取對策。

  相反地,老年人經歷了各種大風大浪,早就不必學習這些負面考驗了。再加上老年人一旦意識到自己來日不多,讓自己保持正面心態去度過餘生,就變得十分重要了。與其盡看些負面的事,還不如多看看正面的事,日子才過得下去啊!因此,注意力和記憶力這個「有限資源」,自然會朝向正面發展。

  這麼一想,似乎就能說明為什麼年少時多愁善感的人,成年後會變得愈來愈不感性,而一到中年,年少時會感到痛苦難堪的事,也會奇妙地變得無所謂了。

並非忘記不快樂的事,而是不願想起
  雖然我寫道:「老人家都只記得平安快樂的事情。」但並非意謂著他們忘記了負面的事。並非忘記,而是記不得事情是怎麼開始的,或者,即便記得也不願想起。這裡,就簡單說明一下人類的記憶結構吧!

  提到「記憶」,你的腦海中會浮現什麼呢?我想你立即想到的應該是「童年的經驗」、「最近所讀的書的內容」、「人名」這類能夠用言語表述的內容吧!這些能夠言語化的記憶稱做「外顯記憶」或「陳述性記憶」。但是,記憶中,還有一些是難以用言語表述的,例如游泳的方法、使用工具的方法、如何抓住客戶的心等等。這類用身體來記憶的內容,就稱做「內隱記憶」或「非陳述性記憶」。

  能夠用言語表述的外顯記憶,又可分成二種,一種是屬於日常個人體驗的「情節記憶」,另一種則是人人共有的知識,稱為「語意記憶」。「小時候去遠足的回憶」屬於「情節記憶」,而「歷史上的事件」、「知名人士的姓名」則屬於「語意記憶」。

  那麼,我們又是如何記憶事情的呢?記憶是由「記住→保持→想起」這三個階段處理完成的(最近也有人將大腦當成訊息處理器,而將上述三個程序解釋成「符號化→儲藏→檢索」)。「記住」是指記得應該記得的事情;「保持」是不忘記所記住的內容;「想起」則是回憶所記住的內容。因此,我們就以明明某個人的名字就快要喊出來、卻卡住叫不出來這種中老年人常有的情形為例,就是能夠「記住」和「保持」,卻不能「想起」的狀態。但可能後來無意間又會突然想起來:「啊,是鈴木先生啦!」所以,這就足以證明是「想起」的能力衰退,而非喪失記憶力。

  至於「保持」,姑且不論失智症的狀況,一般認為,一旦記下來的記憶,幾乎就不會忘記了,因為「保持」的能力並不會衰退。那麼,「記住」的能力又如何呢?

  體驗和知識這類記憶的來源,是先從眼睛和耳朵等感覺器官吸收進來後,立即透過大腦前額葉的功能進行篩選。我們的所見所聞,並非完完全全都送到大腦去,而是只有自己關注的部分才會送到大腦,然後以短期記憶的形態,暫時儲存在大腦內部一個叫海馬迴的器官裡。

  短期記憶大部分都會喪失。它們儲存在海馬迴的期間,唯有透過一再回想來加以強化,或者因為與其他事情連結成一整塊記憶後,才會被送到大腦的各個部位,最後變成長期記憶保存下來。以準備考試來說,每個英文單字都一再反覆背誦好幾次,或是歷史上的年代要用諧音之類的連想方式才能背下來,這就是由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的作業程序。

  話雖如此,隨著年紀愈來愈大,「記住」所必備的注意力和海馬迴的能力卻日漸衰退。注意力一衰退,從感覺器官吸收到的訊息量就會隨之減少,這麼一來,將短期記憶轉換成長期記憶的處理能力也會變弱。人的能力本來就是有限的,隨著年紀愈來愈大,能力就更為受限了,因此老年人才會將這個有限的能力用在正面的記憶上。

  近年來,隨著大腦科學的發達,我們已經得知負面情緒和正面情緒是由大腦的不同部位所處理。處理負面情緒的器官主要是位於海馬迴旁邊的杏仁體,它與海馬迴之間有很緊密的連結,人一旦上了年紀而海馬迴萎縮,因為也受此影響,似乎就比較感覺不到負面情緒了。可能也是這個原因,讓老年人被負面情緒渲染的記憶變少了。
縱使外界不變,自己也會改變

  老年人雖然不太會記得負面的事,但負面的事終究還是會發生。例如腳出了毛病,走起路來不方便,或是地震把家給震壞了。這種時候,年輕人多半會認為:「做做復健,就能像從前那樣走路了!」、「向政府單位申請補助金來重建家園。」但老年人就不會這麼想,他們會覺得那沒用的。那麼,該怎麼辦呢?

  那就是改變自己的想法。「出去一趟說起來也很累人,那就不出去了吧!在家裡看看電視還比較舒服!」、「又要整修房子,實在太麻煩了,住在政府為我們準備的臨時屋省事多了,而且住起來感覺還不錯。」等等,老年人會改變自己的想法來肯定目前所處的狀況。面對這種狀況,年輕人應該會有不服輸的表現,但對老年人來說,能夠這樣調整心態是很重要的。

  在心理學上,依據自己的需求和願望來企圖改變周遭世界,稱為「初級控制」,而改變自己的心態來符合現實世界,則稱為「次級控制」。老年人自覺到自己沒有改變外在環境的能力,因此遭遇負面狀況時,就會不自覺地採取「次級控制」的態度。這麼一來,就能消解負面狀況帶來的壓力,而讓自己保持正面的態度。

  只不過,「次級控制」中也有負面思考,「想到那,真是沒輒!」就是典型的反應。例如房子壞了,會覺得光是「總得想想辦法!」也無濟於事,於是就自動改變想法成「怎麼也沒用啦,想也沒用!」但是,一旦轉成負面思考後,就會變成「放棄」,那個壓力永遠不會解除,放任下去就會陷入憂鬱狀態了。這種時候,社福人員就有必要介入,協助老年人調整成積極正面的態度。

書籍代號:0EIS4026

商品條碼EAN:9789863592990

ISBN:9789863592990

印刷:

頁數:200

裝訂:平裝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