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商業財經>經貿理財> 瞬間思考:掌握機制、建構假說,不被淘汰的新時代關鍵思考力

瞬間思考:掌握機制、建構假說,不被淘汰的新時代關鍵思考力

瞬考:メカニズムを捉え、仮説を一瞬ではじき出す

作者:山川隆義

譯者:駱香雅

出版品牌:方舟文化

出版日期:2024-05-08

產品編號:9786267442166

定價 $400/折扣1冊

儲值會員,馬上選領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AI世代的終極技能——

最高INPUT × OUTPUT

讓大腦瞬間啟動,所有工作秒速完成!

 

全面串聯虛擬知識網絡與人工智慧,

在一瞬間迸發假說,

就是「瞬間思考」!!

 

◤ 腦中沒有假說,如何對AI、ChatGPT做出指示?

    隨著科技飛速進展,人工智慧已在人類日常生活中四處可見,為我們提供便利的交通、快捷多元的資訊、更靈活的個人化協助……。

    然而,不論是想尋求AI助理的即時幫助,或是要運用ChatGPT來輔助作業進行,終究需要始於大腦的運用——來提出精準且高效的問題或指令。

    活用AI,其實跟給專業人員交辦事項一樣,必須懂得「精準下達指令」。無論對象為何者,都要設定出明確目標,清楚地讓對方明白「該做什麼」,如此才能有效率地取得答案與幫助。

    而指令精準與否的關鍵差異,就在於每個人大腦提出「假說」的能力。

    如果使用與他人無異的切入觀點,或者停留在普羅大眾的思考範圍,將難以提出創新、具區別性、有趣的假說。在AI加速發展的世界中,假說力將成為未來至關重要的競爭力。

 

◤ 假說力能為你聚集人才,掌握職場「選擇權」

    在如今萬物互聯的時代裡,網路所串聯起的早已不只是資訊或物品,也包含了人類。回顧IT的歷史和原理便可知,萬物互聯意味著將會出現少數「掌握選擇權」的人,以及絕大多數等待著「被選擇」的人。

    若想在競爭激烈的職場中成為「有選擇權」的人,你必須具備聚集並整合人力、物力、金錢等所有資源來實現目標的能力。而這一切的起點,就是能全面串聯虛擬知識網絡與人工智慧,在一瞬間迸發假說的——「瞬間思考」。

    只要透過鍛鍊「瞬間思考力」,學習從宏觀的角度提出假說、找到產業運行機制,並整合資源、建構出高效可行的策略,你就能將AI與互聯世代所引發的益處應用於日常工作和個人思維之中。而最終,你將會脫胎換骨,成為能洞察時代、掌握選擇權的關鍵角色——「商業製作人」(Business Producer)。

 

◤ 聞一知十,AI世代不可或缺的職場軟實力「瞬間思考」

    率先使用「商業製作人」一詞,並且實際運用「瞬間思考」能力在娛樂、證券、醫療保健和IT領域等公司擔任外部董事和顧問的作者「山川隆義」,在本書中鉅細靡遺地分享了「瞬間思考」從無到有的鍛鍊技巧,以及如何藉由「聞一查十」的持續積累,了解商業機制,實際運用資訊的「類比」以加強假說力和思考力、累積知識資產、建立人脈網絡,成為市場上無可取代、「聞一知十」的「商業製作人」。

    一旦你築起了專屬的強大虛擬知識和人際網絡,當周遭對手還在苦苦思考解決對策時,你只需一通電話、一條訊息,即可在一瞬間用最少的精力和最快的速度推動業務,與他人拉開差距。不論你是否以「商業製作人」為目標,在AI高速發展的現代世界中,這樣的「瞬間思考」能力,都將成為你不可或缺的勝出關鍵。開書習得最高INPUT × OUTPUT技巧,讓大腦瞬間啟動,所有工作秒速完成!

 

掌握機制,靈光一閃,瞬間提出假說的關鍵——

   ‧想辦法找出「對方應知但未知的事情」

   ‧了解機制時,需意識到「歷史」、「產業知識」和「背景因素」

   ‧利用機制進行類比思考

   ‧導出假說的速度和準確度取決於資訊輸入量

   ‧聞一查十

   ‧意識到自身累積的經驗
   ‧充分發揮虛擬知識網絡

 

【重點搶先看】

「大家尚未察覺到,但值得關注的事情」就是有趣的假說。

只要能提出假說,你就會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事情。

AI時代,應該會成為假說的時代。

‧即使憑藉著努力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登上最高地位,但由於時代正在加速變

遷,很可能在某一天,這個世界便突然不再需要該專業領域了。

‧無論是瞬間思考還是對AI下達指令,擁有深厚的人文素養至關重要。

大腦能湧現假說「就只是因為知道而已」。

當你將大量的現象和案例加以模式化並儲存於大腦中時,大腦會更容易湧

現假說。

‧乍看之下似乎不同的兩件事,往往隱藏著共通的機制。

‧瞬間思考的重點之一就是絞盡腦汁想出「對方不知道,但應該知道的事」並提

出假說。

‧瞬間思考的基本功就是「輸入」。

‧差異化的本質之一就是累積——這不是一蹴可幾的事情。

‧不是盯著局部,而是放眼全局——如此才能獲得重大發現。

 

【本書特色】

★ 廣域INPUT累積,活化知識網絡與思維敏感度,培養「聞一知十」的最強瞬間思考力

★ 跨界機制類比、迸發創新假說,新世代活用ChatGPT、AI必備軟實力

助你聚集人才、打造新成功模式,成為掌握職場「選擇權」的商業製作人。

推薦人    
Ada|筆記女王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

鄭緯筌|《經濟日報》數位行銷專欄作家
盧美妏|人生設計心理諮商所 共同創辦人/諮商心理師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山川隆義

商業製作人。

京都大學工學部畢業並取得京都大學精密工學(專攻生產系統工學)碩士學位。

曾任職於橫河惠普股份有限公司(現日本惠普有限責任公司)和波士頓顧問集團(BCG),2000年參與創立得愛企業管理諮詢有限公司(Dream Incubator Inc.簡稱DI

2005年擔任董事兼副總,2006年至2020年擔任代表董事兼總經理。

二十五年來透過BCGDI參與了許多諮詢顧問工作。

同時也為眾多新創企業的首次公開發行(IPO)貢獻一己之力。

目前擔任商業製作人在娛樂、證券、工業產權、醫療保健和IT領域公司擔任外部董事和顧問,並從事權利管理業務。

駱香雅

畢業於東吳大學日文系,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

曾任職於知名日商公司及流通產業,目前為專職譯者,

從事商業、科技、法律等領域之翻譯工作。

期許自己熱愛生活、樂於工作,時時感恩,感謝生命。

目前譯有《門診護士的煩惱》(合記圖書)、《最理想的住宅格局教科書》(采實文化)、《懂做人到處有貴人》、《低慾望社會》(天下出版)、《剛剛好的半獨居生活》(天下生活) 、可以善良更要勇敢生氣》(方言文化)、嵌入式金融大衝擊(商周出版)、《人們為什麼想要被認可》(方舟文化)等。

前言

   

    在本書當中,我要介紹的是能做到瞬間思考,快速提出假說的思考方法,以及在新時代出現的職務類型——「商業製作人」(Business Producer)。

    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不只物品,連同人在內,萬事萬物都處於互聯狀態。

    雖然「網路時代」等議題已經討論了一段時間,但我覺得很少有商業人士能夠將「網路時代」所引發的變革應用於日常工作和個人思維之中。

    如果回顧IT的歷史和原理就會明白,萬物互聯就意味著將會出現少數掌握「選擇權」的人,以及絕大多數等待「被選擇」的人。

    所謂掌握「選擇權」的人,即是指創造事物、實現目標的商業製作人;而「被選擇者」則是指在實現的過程中,負責部分工作的專業人員。

    我認為自平成時代(一九八九年~二○一九年)以來,「為了增加自身市場價值,以成為專家為目標」的論調就廣為流傳。至今依舊瀰漫著這股風潮,但凡認真對待自我人生的商務人士都會試圖努力提高身為專業人士的技能。

 

掌握「選擇權」的商業製作人

等待「被選擇」的專業人員

    但是,這樣的認知卻可能讓自己走進職業生涯的死胡同。

    因為在「網路時代」的商業世界裡,商業製作人採取的戰鬥方式是將實現目標所需的行動分解成最小單位,再將需要的專業人員分配到所屬單位中,因此完成這件事所需要的專業人員數量會比以往更為精簡。

    這就好比在拍攝電影時,男主角是這個人、女主角是那個人、配角是這些人,除此之外便不需要其他演員一樣。

    說得極端一點,商業製作人是在全球範圍中尋找頂尖專家,再從中挑選出適合的人並做出最好成果的「勝利組」。相反地,失敗組則無法借助他人力量,僅能憑一己之力單獨作業,產出最低程度的成果。可以預想,這兩者的未來將呈現兩極化的發展。

    即使憑藉著努力在自己的專業領域中登上最高地位,但由於時代正在加速變遷,很可能在某一天,這個世界便突然不再需要該專業領域了。

最近ChatGPT等各種生成式AI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未來甚至也存在不一定由人類來完成工作    的風險。

 

提出假說的能力

將為你聚集人才

    本書將告訴你如何成為商業製作人,也就是掌握「選擇權」的人。

    然而,想要成為商業製作人,必須有能力聚集並整合包括人力、物力、金錢等在內的所有資源,而這一切的起點就是「瞬間思考」。

    如果無法讓對方覺得「這個人很有趣」、「如果是這個人的企劃案,我願意助他一臂之力」、「如果是這個人的話,我願意介紹自己的人脈給他」,你可能無力完成招募人才的工作。

    為了做好招募人才的工作,你必須具備實力。

    這項必備的實力就是——快速提出能夠打動人心、「對方應知而未知」的假說。

    以提出假說的實力為起點,他人將願意助你一臂之力。

    與願意提供協助的人們攜手合作,細心完成每一項工作,便能進而逐漸累積人際網絡。

    隨著人際網絡的擴大,你會發現身旁有越來越多可靠的夥伴,遇到問題時,你便知道「如果問這個人,應該能立即解決這個問題」。

    不斷重複這個循環,就是成為商業製作人的途徑。

    只要透過這種方式不斷累積工作經驗,所謂的「虛擬知識網絡」就會儲存在你的腦海中。

    如果能夠確實掌握「什麼人知道什麼事情」(有能力解決、拿手領域),並且持續擴大這張人際網絡,你就會有能力瞬間引導出他人無法想到的假說。

    「瞬間思考」和「商業製作人」這兩者密不可分,彼此息息相關,這也是我將「瞬間思考」和「商業製作人」放在同一本書中探討的原因。

    如果你能建構起這樣的虛擬知識網絡,當周遭的對手還在靠自己的大腦思考解決對策時,你只需打一通電話、發出一條訊息告訴他人:「我正在因為某個問題而苦惱,方便和你討論一下嗎?」即可在一瞬之間推動業務。

    一種是需要耗費好幾個月才能釐清問題的工作方式;另一種則是在短短幾分鐘內,不僅釐清問題,還能迅速得出解決對策的工作方式。

    兩者之間的鴻溝應該大到永遠無法填平吧?

 

假說與AI

    雖說「商業製作人」是公司裡的某種職務名稱,但我認為它並不是一個常見的詞彙。換句話說,如果從現在開始實踐本書傳達的內容,可想而知你也將與他人出現巨大的差異。

    不只是ChatGPT,今後五花八門的AI工具應該會繼續如雨後春筍般陸續問世。能否熟練地使用這些工具,想必會讓人在工作效率上也出現壓倒性的差距吧。

    想要將工作任務交給AI工具處理、運用自如,你就必須下達指令。

    無論交辦工作任務的對象是專業人員還是AI,下達指令的一方都得設定目標、清楚地告訴對方要「做什麼」,這一點極為重要。

    只要設定大目標,即可進一步將其分解成中目標和小目標,再由最適合實現這個目標的人才,或是AI工具來執行任務。

    為了設定目標,你需要具備的是建立假說,讓「課題」更為明確的能力。

    讓課題更為明確的重點在於,要設定多長的時間軸、涵蓋多廣的範圍。因為課題本身可能會隨著範圍的不同而發生變化。

    在時間較短且小範圍內尋找課題非常簡單,但在那個範圍內找到的課題大抵都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事情,若用自以為是的口吻講述這些事情,他人可能只會輕描淡寫地說:「這種事還用你說,我早就知道了。」而涵蓋時間較長、範圍較廣的課題,效果則與之截然不同。

    身處在AI時代,為了鍛鍊建立假說的能力、提高發現課題的能力,我們需要多從較長的時間軸和更廣的涵蓋範圍來思考。

    為此,你必須讓自己增廣見聞。

    隨著AI的進化,博雅教育將更為重要——也就是人文素養的深度。

    無論是瞬間思考還是對AI下達指令,擁有深厚的人文素養至關重要。

    正因為具備深厚的人文素養,所以才能夠提出假說。倘若大腦中沒有足夠的素材,又該如何產生假說呢?

    人之所以能夠下達指令是因為具備提出假說的能力。如果無法提出假說,自然也無法給予指令。

    在AI加速發展的世界中,是否具備建立假說的能力,想必將成為生死攸關的關鍵吧!

    接下來,本書將告訴你如何培養這種建構假說的能力。

    掌握關鍵點,

    就能立即導出假說

    對於提出敏銳而鋒利的假說而言,真正重要的關鍵點其實非常少。只要確實掌握這些極少數的關鍵點,任何人都能提出有模有樣的假說。

    以往曾經閱讀過談論「思考方法」書籍的讀者,不妨再重新閱讀那些書籍的內容。出乎意料的是,坊間很少有書籍講述「為了提出假說,你應該做的事」。

    因此,本書的首要目標是讓你「能夠做到」瞬間思考,並提出敏銳而鋒利的假說,同時也結合我的親身經驗和各種案例,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加以說明。

    提到顧問工作,或許很多讀者的印象是得製作數百張有點複雜的投影片。

    雖然會有這種印象也沒錯,不過,與高階管理層討論企業改革時所使用的資料,其實只需要用WORD製作幾頁內容淺顯易懂的文件即可。

    實際上,我在與客戶討論時,也經常使用簡明扼要的WORD文件。

    我認為這個方法同樣也適用於「改變讀者思維」的商業書籍。

    我希望能以簡潔易懂的方式傳達出讀者真正需要的內容。

 

【摘文】

 

YOASOBI為何能屢創佳績?

    「我希望你在下星期內想出一個超越雙人音樂組合YOASOBI的概念。」

    假使你是新手音樂製作人,你能針對這個課題在片刻之間提出假說嗎?

    二○二○年,YOASOBI的〈向夜晚奔去〉(夜に駆ける)榮登日本告示牌熱門百大單曲榜(Billboard Japan Hot 100)的年度榜首。儘管YOASOBI已經奠定了頂流歌手的地位,但他們是首組未發行實體單曲CD就拿下年度榜冠軍的歌手。自此之後,YOASOBI也屢創佳績。

    一般而言,藝術家或歌手的作品通常都是根據自身戀愛經驗和生活體驗而作。不過,YOASOBI的創作來源有別於他人。他們是以「小說原作」為靈感來創作歌曲的。

    無論藝術家多麼才華洋溢,如果創作來源只靠自身經歷,總有一天會面臨江郎才盡的困境。假使到了四十歲、五十歲還在創作歌曲,當然也可能會發生沒有素材可用的情況。

    但是,由於YOASOBI的靈感來源是以小說為原型,因此可以創作出無數作品。即使自身的經驗有限(舉例來說,就算是自已的戀愛經驗或朋友的經驗談,頂多也就是幾十個左右吧),但反觀小說,在網路興盛的今日,網路上充斥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未經加工的寶石」,可以用來創作歌曲。

    因此,對於YOASOBI來說,基本上沒有「創作素材枯竭」的可能性,他們可以源源不絕地創作歌曲。再加上他們採用的是年輕作家的小說,還能將年輕人獨有的感性融入歌曲創作之中。

    除此之外,他們也將歌曲配上動畫。第一首歌曲〈向夜晚奔去〉的動畫,就是出自當時還在東京藝術大學就讀的創作者Ai Niina(藍にいな)之手。

    把小說當成創作素材,動畫部分交給動畫師處理,由Ayase負責作詞作曲,ikura擔任主唱,每個人各司其職負責完成自己的部分。這種分工結構已被視為創作出熱賣作品的嶄新「機制」之一。

    接下來,不妨試著思考一下今後創作出「熱門歌曲的法則」吧!

    在這種機制的運作下,今後YOASOBI很可能持續創作出大受歡迎的歌曲。

    只要與優秀的創作者合作,就能從世界各地募集小說和動畫,並可以挑選出「最棒的作品」。在不久的將來,以加拿大小說為創作原型,與英國的創作者共同譜曲寫詞,再交給中國的動畫師製作動畫,並且YOASOBI唱的不是日文歌,而是英文歌——即使出現這種模式也不足為奇。

    只要推出了大受歡迎的作品,全世界的創作者都會慕名而來吧!

    如果不只是獨靠自己的能力,而是借用全世界有能之士的才華,就能提高屢創佳績的可能性。

    順道一提,韓國流行歌曲K-POP就是從世界各地招募來作詞、作曲和編曲的創作者,並從中篩選出適合人選的。

    因此只要成為了像BTS(防彈少年團)這樣的國際級藝人,就能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也就能從中挑選出「最棒的作品」。進而形成「為勝利組提供最佳歌曲」的架構。

    只要弄清楚YOASOBI的機制,不難預見今後應該還會出現更多相同類型的藝人。此外,想要推出大受歡迎的作品,製作人也必須要有能力去從世界各地找到動畫家,或作為創作原型的小說和歌詞、歌曲,可想而知這個角色將能夠發揮出巨大的影響力。

    從這個機制來看,無論是BTS還是YOASOBI應該都會持續推出深受喜愛的作品,而且未來應該也會再出現如此類型的藝人吧。

    只不過,在試圖打造相同類型的藝人時,製作人也掌握著成敗關鍵。換言之,我們甚至可以提出一種假說,那就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在於——是否存在能夠「整合」全球創作者及其作品的優秀製作人。

 

    接下來,讓我們回到一開始提出的問題吧。

    「我希望你在下星期內想出能超越YOASOBI這個音樂組合的概念。」

    如果你還記得我前面曾說明過的內容,現在是否覺得自己好像也能夠提出某種假說了呢?

    我之所以會有這種想法,理由在於:

 

    ─ 我原本就知道YOASOBI。

    ─ 我知道他們如何創作歌曲。

    ─ 我知道他們如何製作音樂影片(PV)。

    ─ 我知道K-POP如何創作歌曲。

 

    說實在的,大腦能湧現假說「就只是因為知道而已」。

    因為知道,所以立即想到。

    意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就是為學習瞬間思考跨出第一步。

    只要吸收各種資料和現象,並從中釐清機制,大腦自然會湧現出各種假說。

 

【瞬考01】 能夠立即想起已知的事情,這就是實踐瞬間思考的第一步。

 

工程科學與諮詢顧問的共通之處

    我剛進入BCG工作時,具有工程師背景的策略顧問相對較少。

    雖然曾經擔任麥肯錫掌門人的大前研一先生也是工程師出身,但一般來說,工程師出身的顧問算是少數。整體而言,我認為顧問多半來自貿易公司、銀行、保險公司、通產省或外務省的公務員、製造商,其中應該不乏事務體系和業務體系的人才。

    然而,投身顧問業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工程師思維和顧問思維非常相似。

    身為一名商務人士,如果了解工程科學(Engineering)的基本思維,應該能與他人表現出明顯的差異化。

    諮詢顧問和工程科學最相似的部分就是「根據數據和事實討論」。

 

    一般來說,客戶在自身行業擁有豐富的經驗,因此他們通常會根據那些經驗做出經營決策。

    但是,身為外部人員的顧問在這間公司內沒有任何實務經驗。除非在公司常駐多年,否則無論程度的好壞,顧問並沒有與該公司相關的經驗。

    也因此,顧問才能夠在諮詢過程中以客觀的角度收集數據,藉由訪談匯集事實,並將這些數據和事實羅列出來與客戶進行討論。由於彼此之間不存在上司和下屬的人情糾葛與利害關係,因此雙方更能基於事實,開誠佈公地進行討論。

    實際上,如果只有公司內部成員,很難「在討論時說出真心話」。員工因為不會察言觀色,對上司直言不諱,結果被調動到其他部門的情況也時有所聞。

    能以數據和事實為基礎,並從客觀的角度討論是顧問的附加價值之一。

    若要問年輕的策略顧問與資深策略顧問有何共通之處,那就是根據事實收集資料以及客觀性。

 

    工程科學也是如此——腳踏實地收集數據資料,從中發現假說並進行驗證。經過大量的數據輸入(Input),隨之而得的便是大量的資料輸出(Output),至於為何會有這些資料輸出,則還需要釐清箇中機制、透過數學建模,再進一步使用新的數據加以驗證。

    也就是反覆進行「收集數據資料→提出假說→建模→驗證→修正假說↓驗證……」的過程。

    說起來,反覆進行的這個「資料收集→提出假說→驗證」的過程,其實與諮詢顧問的工作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奠定科學管理方法的腓德烈.溫斯羅.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被譽為顧問業的鼻祖,他在進入哈佛法學院就讀後中途退學,後來成為一名成功的技術人員,從這一點來看,他能成為顧問業的開創先鋒或許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關於這種「收集有事實根據的數據資料和客觀性」的觀點,在日本有一本極具參考價值的書籍。這本書就是文藝春秋出版的《堀井的百業百態調查:過去無人調查過的一百個謎團》(ホリイのずんずん調査 かつて誰も調べなかった100の謎),作者堀井憲一郎是專欄作家,而這本書是將他在《週刊文春》連載的專欄內容整理而成的書籍。

 

    我在剛進BCG工作的那段時間裡吃了很多苦頭。有天,我看到前輩I先生在佈告欄上貼了一張告示,上面寫著:「如果能夠能做出類似《堀井的百業百態調查》的分析,一定會非常有趣喔!」這就是我購買《週刊文春》來閱讀的契機。

    策略顧問的工作是從對主題懵懂未知的狀態開始,在規定的期間內(大約三個月)提交最終報告。雖然這是一份收入不菲的工作,但除了文件之外並沒有其他的實體產物。

    當時的我才剛滿三十歲,不可能跟大企業的經營高層談論策略,而身為一名顧問,該怎麼做才能創造附加價值,對我來說完全是未知之謎。

    對當時的我來說一切都是個謎團,因為就這樣糊里糊塗地跳槽到BCG,所以進入公司後當然歷經一番苦戰,正當煩惱不已的時候,我接觸了《堀井的百業百態調查》。

    當時的我已經意識到,自己在各方面都與同期的同事相差甚遠,所以不管是什麼方法都想嘗試看看、也認為坦誠面對自己或許才是明智的做法。當我閱讀《週刊文春》連載的專欄後,頓時恍然大悟,心想:「我明白了,顧問提供的附加價值原來就是這樣啊!」

 

    我在一九九五年十月時進入BCG工作。堀井先生的專欄也差不多是從那時起開始連載,直到二○一一年為止,在長達十六年的期間,專欄上刊載了五花八門的調查結果。

    那不是半吊子的調查。

    絕對是必須親自實地走訪才能獲得的調查結果。

    而且他不僅提供調查結果,甚至還提出建議,水準幾乎堪比顧問提交給客戶的報告書。

    這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調查報告,是一項關於吉野家牛丼醬汁用量的調查。

    在那份調查報告中,堀井先生總共走訪了一百五十四家店鋪,調查每家店所提供的「中碗」牛丼醬汁用量,然後進行分析。最後他帶著分析結果和數據拜訪吉野家總部,並明確指出儘管他在每家店都點了「中碗」牛丼,但各店鋪的醬汁用量卻大不相同。

    他在四處走訪店鋪時所發現的事情,別說是吉野家的總經理,可能就連專務董事和常務董事都不知道。

    「原來是這樣!如果是這樣的話,只要我努力也能做到!」

 

    管理階層多半不了解第一線所發生的事實。

    他們不知道的資訊就具有價值。

    而能夠收集到這些資訊的則是公司外部的人,一個體力充沛的年輕顧問,換句話說,也就是本人在下我啦。於是我讀遍各篇《堀井的百業百態調查》,思考「何謂好的分析」,不斷摸索並從錯誤中嘗試。

 

    雖然該專欄已於二○一一年結束連載,但我前面也提到,專欄內容已經整理成書籍出版,至今我仍然時不時重新閱讀。

    這是一本讓人越研讀越能感受到分析有趣之處的名著。

    年輕人很難根據自己的經驗與客戶的經營管理階層談論事情。

    但是,如果談論的內容是自己實地走訪所獲得的現場資訊,以及從分析中得出的假說,就算是年輕人也能在客戶面前侃侃而談。而對方也會願意聽取你的意見。

    在《堀井的百業百態調查》一書中隱藏著這些提示,適用對象不僅是因調查或提出假說而苦惱的顧問,對於其他商務人士來說,若想要針對「對方不知道,但應該知道的事」提出假說,這本書也頗具有參考價值,因此我希望能有更多人閱讀這本書。

    瞬間思考的重點之一就是絞盡腦汁想出「對方不知道,但應該知道的事」並提出假說。

    連同這個重點在內,我將從第二章開始深入解說瞬間思考的重點。

 

【瞬考04】絞盡腦汁想出「對方不知道,但應該知道的事」並提出假說,這就是商務人士的附加價值。

 

隨著數位轉型發展,財富將集中在知識財產權上

    如今是數位轉型的鼎盛時期。許多諮詢顧問公司紛紛轉向數位轉型顧問,為企業的數位化提供協助。

    在思考數位化的同時,「權利」這件事變得非常重要。

    接下來,我想從漫畫產業的角度來思考數位化所帶來的影響。

    回想起來,在我上小學和國中時期,提到漫畫家時,一般都是把在《週刊少年Jump》(週刊少年ジャンプ)或《週刊少年雜誌》(週刊少年マガジン)等雜誌上連載漫畫的人稱為漫畫家。

    例如:手塚治虫的《怪醫黑傑克》(ブラック・ジャック)和水島新司的《大飯桶》(ドカベン),都是我每週開心閱讀的漫畫。

    我本來想自己上了大學之後就不再看漫畫,但不管是《七龍珠》(ドラゴンボール)還是《島耕作》系列都遲遲沒有出完結篇,所以直到研究所畢業、成為社會新鮮人,我依舊沒有戒掉看漫畫的習慣。當時就算在電車內,也經常看到翻閱漫畫的年輕人和上班族。

    但是,自從二○○○年之後,在電車上看漫畫的人越來越少,現在則是幾乎完全沒有了。漫畫也進入了數位化階段,由於現在可以用智慧型手機閱讀Piccoma和Line漫畫等漫畫網站,所以不再需要翻閱雜誌了。

    在智慧型手機加持下的漫畫數位化,可說讓漫畫家的領域無限擴張。

    在過去,我們口中的漫畫家是指能在雜誌上連載的人,所以「漫畫家的數量」會受限於雜誌的數量,如今,這個限制已經被解除了。

    連同自稱漫畫家的人在內,現今有更多人成為漫畫家,發表作品的機會也隨之增加。

    在過去,漫畫堪稱是日本的祖傳技藝,但如今在法國、加拿大、中國、韓國,世界各地都有漫畫家出道。

    像手塚治虫和水島新司這類漫畫家,是從故事情節到繪製漫畫全程一手包辦的,但在數位化的進展下,漫畫產業也開始轉變成由劇作家和漫畫家分工合作,協力完成漫畫作品的模式。這些作品大多投稿至漫畫網站,如果受到讀者喜愛,收入也會隨之增長。

    此外,如果漫畫大賣,還會接著推出以這部漫畫為原作的戲劇、專屬主題曲、電玩遊戲、周邊商品或人物角色的虛擬化身,甚至還能製作該虛擬化身的數位周邊商品。

    然後,還可能拍成電影。如此一來不僅會在電影院播放、還能透過衛星、無線電視和網路串流服務播放影片,更加擴大商業規模。同時,在這個情況下,也會回頭帶動實體周邊商品和數位周邊商品的銷售。

    這一連串商機的起源,就是「漫畫」,而收益將會集中在這部漫畫的權利所有者身上。

    如果推出了暢銷的漫畫作品,拍成電視劇或製作周邊商品的邀約將如雪片一般飛來。

    也會有人來商談主題曲。

    而以上這一切,只有在取得擁有權利者同意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實現。

    如果製作主題曲,漫畫家也能主張獲得部分主題曲的著作權或原版唱片權。

    有時候大概因為漫畫家不清楚這些事情,所以會慷慨大方地跟對方說「沒問題啊,請拿去用。」但其實只要擁有權利的主體抱怨說:「如果不給我這些權利,我就不同意。」不管是主題曲還是戲劇都將無法製作。

    製作完成的內容在數位化的催化下,可以在各式媒體上架。數位化的發展越快,擁有權利的創作者力量就越強大。

    當元宇宙或虛擬化身的世界加速發展,權利所有者就有可能取得優勢。在人氣角色虛擬化身的加持下,該角色所穿的衣服、眼鏡、手提包等等,所有配件都可以變成數位周邊商品。

    當元宇宙的世界更加擴大,購買數位周邊商品的人數也會隨之增加吧!

    如果利用NFT的方式限量發行,就有可能展開新的事業。

    最近歌手、藝人等也開始製作自己的虛擬化身,往數位化方向前進。

    即使因為行程調整、日本與海外的距離等問題,無法親身前往海外合作,但只要擁有虛擬化身,自然就沒有上述限制了。一旦歌手們實際運用虛擬化身,那麼小賈斯汀和GENERATIONS白濱亞嵐的合作也有可能實現。若虛擬化身合作的演唱會影片獲得驚人的播放次數,那麼現實版的雙人演唱會也有可能成真。

    二○二一年在韓國掀起旋風的K-POP的四人女子團體「aespa」,每位成員就都有自己的虛擬化身。

 

    隨著虛擬化身的演藝事業加速發展,應該也會有很多粉絲想要在現實生活中看到自己的偶像。但是,這些都是在取得原權利所有者的同意之下才能做到的事,假如沒有取得對方的同意,一切都只是癡人說夢。

    就像這樣,隨著數位化的進展,財富會越來越集中在權利所有者(智慧財產權所有者)的手上。或許就如「蝴蝶效應」一樣——「如果顧問推動數位化,權利所有者就能從中獲利」。

 

【瞬考19】隨著數位轉型的進展,創作出作品的權利所有者所擁有的力量也會越來越強大。

 

商業製作人必須洞察人類的行為特性

    然而,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只以專家為目標的職業生涯將伴隨著一定的風險。在市場不斷變化之下,自己所屬產業的市場需求很可能突然大幅減少。

    此外,由於商業製作人採取的做法是「在達成目標的大前提下,只動用必要的專業人才來推動業務」,所以當這種工作方式成為主流時,「被選中的人」數量應該會越來越少。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在產業和職務種類之中位居前列,恐怕雀屏中選的機會也將越來越少。

    與此同時,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專業人才本身也很可能面臨被AI取代掉的可能性。

    ChatGPT等生成式AI的出現,有可能搶走許多白領階級的工作。例如:律師、會計師、諮詢顧問和程式設計師等等,這些曾經被視為炙手可熱的職業,推測將有很大一部分被AI取代。

    另外像是「附加元件」和「外掛程式」等擴充功能也不斷增加,使得工作越來越有效率。

    如今在遠端虛擬會議中,已可以直接由AI整理會議記錄,大幅限縮了公司菜鳥繕打或撰寫會議紀錄的作用;就算是耗費時間的文書工作,也能透過AI瞬間將手寫筆記轉換為精美的PowerPoint;甚至具有高度創意的圖像也能由AI生成。

    在專業公司中,由資歷尚淺的員工所負責的大部分工作,都有被AI取代的風險。此外,那些過去業績良好、又雇用了大量創作者的行業,應該也會考慮「是否還需要雇用這麼多人」。

    另一方面,像出版業和音樂產業這種長年因書籍、CD滯銷而慘澹經營,從業人數早已逐漸縮減的產業,隨著數位化的發展,也會存在以精簡人力換取高收益的企業。

    這些企業以自身強健的企業體質為基礎,透過運用AI,可以更有效率地經營事業。

 

    正因為如此,在鞏固自己身為專家的地位後,最好開始學習「握有選擇權的一方」——也就是商業製作人的思維和作戰方式。

    首先,商業製作人必須判斷合作對象「是否屬於把工作全權交付,也能做出成果的人」。

    雖說「全權交付」難免給人一種不負責任的感覺,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畢竟專案如何終究還是得由商業製作人承擔最終責任,因此交由他人「全權負責」其實是冒著很大的風險。

    正因為如此,在挑選人才時,商業製作人必須要選擇絕對值得信賴的人,然後才將工作交給他處理。

    正因為信任專業人士,所以才能全權交付(然而,將工作交給他們之前,商業製作人必須很清楚他們的能力、資質、人格特質,並很好地分解工作,以便他們能夠完成任務——這在商業製作人的技能中屬於相當高階的技術。)

    對於合作的專業人士,商業製作人亦需具備判斷能力,評估該人「是否值得信賴?」、「是否無論如何都能堅持完成工作?」即使將工作交給了對方,在開始進行後,也得要掌握每位工作負責人的行為特徵,同時推動專案進度。

    此外,商業製作人還需要具備統籌全局的俯瞰力,例如:考慮到突發事件的情況,事先想好隨時可以遞補的備案人選等等。

 

    在戲劇和電影的世界中,演員經常遭到導演嚴厲斥責。也因為這樣的環境,有時到了拍攝後期,演員會覺得再也無法忍受了,索性不來拍攝。

    當然片場中也會有即使導演不斷斥責,依舊堅持完成工作的演員。

    製作人要觀察所有人的行為特徵,也就是帶著「全局觀」(Overall Viewpoint)來進行拍攝。

    商業製作人正需具備相同的能力。

 

【瞬考35】在成為專家並確保一定的地位後,就要學習商業製作人的作戰方式。商業製作人需要具備洞察人格特質的能力。

 

建立信任的方法和瞬間思考

    那麼,該如何做才能產生信任感呢?

    信任來自「全力以赴」。

    特別是年輕的時候,你能為客戶提供的,就只有全力以赴。

    對於客戶來說,年輕人為工作拚命努力所付出的能量,會轉化為客戶的感謝之情,而這份心情又會接著轉化為信任。

    舉例來說,如果在工作中你的付出超過顧客所支付的費用,讓對方覺得你物超所值,那麼你付出的心力就會產生某種凝聚力。

    相反地,如果你的心態是有多少錢就做多少事,那麼報酬和工作也會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中互相抵銷,就像形成關聯性不強的鬆耦合4般,雙方的關係就在銀貨兩訖中結束。

    我認為,應該卯足全力拚命工作,即使最後遭遇失敗也沒關係。

    只要努力去做,只要能從過程中學習,就能夠建立起信任關係。更確切地說,在建立信任感時,與成功或失敗並沒有太大關聯。

    既然要開門做生意,那當然應該追求成功,以成功為目標而努力。但即便遭遇了失敗,就算忍受多少苦楚,直到最後一刻都還在奮力掙扎,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事情。

    然而,如果背叛了他人的信任,就會讓對方一下子失去對你的信任。即便雙方沒有簽署正式的商業文件,違背承諾也同樣會破壞信任感。

 

    所謂的全力以赴就是這樣的意思。

    要秉持著這種工作態度,去贏得客戶的信任。

    透過建立起彼此的信任關係,能將那位客戶過往人生中細心累積的技能、經驗和人脈都化為「虛擬知識網絡」。

    如果在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的時間內都堅持這樣的工作方式,你就能累積出難以被輕易超越的經驗和成績。

    我在第二章開頭所提到瞬間思考的重點,如何「自行提出敏銳而鋒利的假說」,如下所示——

 

①    我們所需的假說就是絞盡腦汁想出「對方不知道,但應該知道的事」。

②    為了建立假說,必須探究事件和現象發生的機制。在探究機制的過程中,需要意識到「歷史(橫軸)」、「產業知識(縱軸)」以及引起事件或現象的「背景」。

③    將導出的假說視為「機制」儲存在大腦中,並利用機制進行類比。

④    案例的輸入量決定了導出假說的速度和精確度。

⑤    能夠提出假說的人並不是「聞一知十」的人,而是「聞一查十」的人。

⑥    在任何情境中都要意識到經驗曲線。

 

    而當你身為商業製作人也已達到一定程度時,可以再追加一項重點——

 

⑦    充分利用虛擬知識網絡。

 

    在立志成為商業製作人的過程中,竭盡全力培養虛擬知識網絡,換句話說,要背負著知識的汪洋大海,同時結合自己所培養出的思考力。

    若能全面啟動自己的大腦、虛擬知識網絡和人工智慧,最後就能在一瞬間迸發出假說。

    這就是瞬間思考。

    運用這個方式推動業務,

    改變世界。

    這才是商業製作人。

 

【瞬考38】啟動包括自己的大腦和虛擬知識網絡在內的所有資源,你就能瞬間迸發出假說。

前言

 

第一章 腦中能湧現出假說是因為你「知道」

01    YOASOBI為何能屢創佳績?

02    一無所知地進入顧問業

03    即使閱讀再多假說相關書籍也無法構思出假說

04    工程科學與諮詢顧問的共通之處

 

第二章 一瞬提出假說的「瞬間思考」

05    瞬間思考的重點

06    做到這件事,便可成為諮詢顧問公司的合夥人

07    假說來自於「機制」和「類比」

08    想要瞬間思考?唯有輸入,別無他法

09    案例多就能得知差異,知道差異就能理解機制

10 「聞一知十」的人就是「聞一查十」的人

11    以歷史為橫軸、產業知識為縱軸

12    拉長「歷史橫軸」的意義

13    綜觀「以產業為縱軸」的意義

14    萬物皆有「背景」,「機制」就隱藏其中

15    經紀人選擇獨立的韓國,藝人選擇獨立的日本

16    從機制之中預測未來

17    為了實現瞬間思考,完整背誦四季報

 

第三章 瞬間思考的實踐案例

18    在數位轉型之後,隨之而來的新事業浪潮

19    隨著數位轉型發展,財富將集中在知識財產權上

20    從娛樂產業的角度探討「歷史重演」

21    從證券和NFT探討「歷史重演」

22    探討神社和粉絲俱樂部商業活動的共同點

23    探討唱片的復興和書籍的未來

24    探討BTS的歌曲創作和Linux

25    比經濟分析師和投資家早兩年發現「成長型企業」的方法

26    發現成長型企業的方程式

27    打造出每個人都願意參與的池塘

28    走向商品化時,不妨改變方向

29    遇到困難時,不妨回顧歷史

30    個人的職業生涯也可利用機制擬定策略

 

第四章 瞬間思考和商業製作人

31    從IT原理探討職業生涯的策略

32    半導體世界中發生的事情,正逐漸反映在現實世界中

3      專業人士和商業製作人

34    如何成為頂尖專家?

35    商業製作人必須洞察人類的行為特性

36    商業製作人是凝聚「信任」的職業

37    信任、介紹和打造新事業

38    建立信任的方法和瞬間思考

39    立志成為商業製作人,從今天開始就能做的事

40    商業製作人的整合力

41    結合眾人的信任,邁向更遠的地方

書籍代號:0ACA0027

商品條碼EAN:9786267442166

ISBN:9786267442166

印刷:黑白

頁數:288

裝訂:平裝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

書籍類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