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林麗雪、吳盈慧
出版品牌: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20-04-29
產品編號:9789863597469
極限,是一種錯覺
是大腦和「越來越想喊停的渴望」的不斷對抗
無論是短跑衝刺、超級馬拉松,
還是高山攻頂、雪地拓荒,甚或高熱礦井採礦,
耐力,幾乎是所有體能領域中達成偉大表現的基礎。
人類的體能,究竟存不存在著「極限」?
耐力由哪些因素控制?大腦與心志又扮演了什麼樣的角色?
一本關於「耐力」的科學與心理學革命性著作
揭露所有人體內潛力極限的祕密
忍耐的能力是一種關鍵特徵,
從一百公尺的衝刺、到一百公里的超級馬拉松,
從珠穆朗瑪峰攻頂到雪地拓荒,甚至是高熱礦井採礦,
耐力幾乎是每個體能領域中達成偉大表現的基礎。
那麼,是什麼因素影響了耐力?
人們能否預知生理極限,在身體倒下的前一秒先有所警覺?
一九九一年,大專跑者邁可爾針對耐力跑的極限,提出實驗。
據研究,耐力跑的極限可套用三向量化參數:最大攝氧量、跑步經濟性、乳酸閾值。
如果,有個選手的三項數值都特別優異,那會跑出什麼樣的成績呢?
邁可爾計算的結果指出,這種跑者可以在1:57:58 內,跑完全程馬拉松。
二○一七年,在Nike「馬拉松破二計畫」的仔細策畫下,
基普喬格跑出 2:00:25的馬拉松成績,破了全人類的紀錄!
但為何,他擁有三十位配速員、絕佳天氣、特製跑鞋、
數一數二的優秀體能,還有最適當的補水計畫,結果卻還是無法破二?
哈欽森博士身為Nike「馬拉松破二計畫」唯二的採訪記者,
也曾任國家代表隊長跑選手,他敏銳觀察菁英運動員與世界高科技研究,
在本書中透過肌肉、氧氣、疼痛、溫度、水分及燃料等六大面向,
逐一探討各種身體極限,小心翼翼解開心智與身體微妙的相互作用;
更揭露了:人遇到體能障礙時,受大腦影響的程度與受身體影響的程度不相上下。
這表示,心智是耐力的新邊界,而且體能表現極限也比人們一度以為的更有伸縮性。
專業審定/推薦
徐國峰|運動作家暨跑步教練
各界推薦
羅譽寅|耐力運動教練,RunningQuotient共同創辦人
貝爾‧吉羅斯(Bear Grylls)|珠穆朗瑪峰委員、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荒野求生全明星節目主持人
安比‧伯富特(Amby Burfoot)|一九六八年波士頓馬拉松冠軍、《跑者世界跑步全書》主編
提姆‧諾克斯(Tim Noakes)|南非開普敦大學榮譽教授
想像力,是心的能力。哈欽森從科學的角度出發告訴我們:極限,是人心所想像出來的。想突破極限,不只是身體的訓練,也必須從「心」開始。──運動作家暨跑步教練/徐國峰
只要你是耐力運動的愛好者,無論是想要挑戰更遠距離的比賽,或是想突破個人最佳成績,這本書都將滿足你對於耐力極限的疑問與好奇,並帶領你衝破心中原本所以為的邊界。──耐力運動教練、RunningQuotient/共同創辦人羅譽寅
如果你想深入洞察偉大運動員、冒險家與最佳表現者的心智狀態,一定會對哈欽森的《極耐力》深深入迷。──珠穆朗瑪峰委員、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荒野求生全明星節目主持人/貝爾‧吉羅斯(Bear Grylls)
哈欽森的《極耐力》不只是一本運動書。從北極拓荒隊努力不要被凍死,到黃金採礦人在高熱礦井中努力不要被熱死,這其實是航向人類體能外部極限的一趟旅程。不過到最後,本書是航向偉大內在的旅程,也就是人類的心智,這也是它最吸引人的部分。不管是因為炎熱、寒冷、高海拔、疼痛,或只是失去意志力,任何曾經感受過筋疲力竭的人,都將在本書中發現自己的體驗。──《運動基因》(The Sports Gene)作者/大衛‧艾普斯坦(David Epstein)
從珠穆朗瑪峰、馬拉松世界紀錄到全球鐵人比賽,我們都對人類耐力的驚人壯舉深深著迷。他們如何做到的?哈欽森的《極耐力》從每一個想得到的角度探討這個主題,書中披露了最新的科學研究,也踢爆了偽科學,並深入探討肌肉機能、運動營養、大腦控制,以及更多因素最吸引人的面向,同時也維持著娛樂性與實用性。本書是每一位耐力運動員的必讀之作。──一九六八年波士頓馬拉松冠軍、《跑者世界跑步全書》主編/安比‧伯富特(Amby Burfoot)
謹慎研究,並以跑步科學的最新看法為基礎,哈欽森的《極耐力》寫作流暢,讓所有的跑者都能輕鬆閱讀。任何想要更了解心智如何影響最終表現的人,這是一本絕佳的資訊來源。──南非開普敦大學榮譽教授/提姆‧諾克斯(Tim Noakes)
有趣地探討了心智與身體連結的奧祕。哈欽森擁有寫出吸引人的運動故事,並結合尖端研究之靈活分析的真正天賦……非常扣人心弦,也經常感動人心。──《科克斯書評》(Kirkus)
艾力克斯‧哈欽森(Alex Hutchinson)博士
目前是《戶外探索》(Outside)雜誌專欄作家,過去則長期擔任《跑者世界》(Runner's World)專欄作家。他是國家雜誌獎得主,經常為《紐約客》(The New Yorker)網路版供稿,並在多倫多《環球郵報》(Globe and Mail)寫兩週一次的「笑話學」(Jokology)專欄、也為《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寫稿。美國知名部落格平台「538」(FiveThirtyEight)最近稱他為他們「最喜愛的跑步科學奇客(Geek)」。
兩次入選加拿大奧運選拔賽一千五百公尺代表,並曾代表加拿大參加國際田徑、越野、路跑與登山比賽。他擁有劍橋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並曾擔任美國國家安全局(U.S.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研究員。目前住在加拿大多倫多。
林麗雪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畢業。曾任職國會助理、記者與編輯。喜愛大自然與有生命力的人、事、物,熱愛文字工作。
譯有《政治秩序的起源》(下卷)、《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英雄:大屠殺、自殺與現代人精神困境》、《自由的選擇》、《拯救水資源危機》、《大掠奪:華爾街的擴張和美國企業的沒落》、《規模的規律和祕密》、《三零世界》、《解讀民粹主義》、《基改之王:孟山都的遺產》等書。
合譯有《過度飲食心理學》、《後真相時代》、《獲利團隊》、《美國金權》、等書。
吳盈慧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經濟系畢業,現就讀臺師大翻譯所。曾於科技業任職行銷工作十多年,熱愛語言與翻譯。
第二章 人體機器
亨利‧伍斯萊(Henry Worsley)奮力滑雪的第五十六天旅程,他低頭看了看 GPS 螢幕後便站在原地。接著,把滑雪杖插入風吹成堆的雪裡後,開懷大笑說:「很好!我們做到了!」此時是二○○九年一月九日的傍晚,正好是英國探險家薛克頓,奉英國國王愛德華七世之名,把英國國旗插在南極高原後的一百年。因此伍斯萊也特別選在這裡插入雪仗:南緯八十八度二十三分,東經一百六十二度,這是人類在一九○九年時抵達地球最南端的地點,距離南極只有一百一十二英里。
伍斯萊是個魁梧的硬漢,從英國特種空勤隊退役的軍人,薛克頓一直都是他的偶像。但是,此時伍斯萊雪護目鏡下的雙眼竟流下「欣慰和喜悅的小淚珠」,這是他十歲以後第一次流眼淚。(他後來解釋是因為身體疲倦,所以比較脆弱。)接著,伍斯萊和夥伴威爾‧高(Will Gow)和亨利・亞當(Henry Adams)打開帳篷,煮上一壺熱茶,此刻的溫度為華氏負三十一度。
對薛克頓來說,南緯八十八度二十三分是一次難以釋懷的失望。因為六年前,薛克頓加入了羅伯特・史考特(Robert Falcon Scott)領軍的「發現號」(Discovery)探險隊,隊員共有三人,最遠曾走到八十二度十七分,但因史考特認為薛克頓體能太弱會拖累團隊,他才蒙羞退出。為此,薛克頓再加入一九○八至一九○九年探險旅程,渴切證明自己可以比前輩史考特先抵達南極。可是薛克頓的四人探險隊,打從旅程一開始就很不順利。遠征進入第六週,探險隊的第四匹也是最後一匹滿洲小型馬薩克斯,掉進比爾德摩爾冰川的裂縫消失無蹤後,他們得再度調降食物配給量。眼見越來越不可能走到目的地,但薛克頓堅持要再繼續走下去,要盡可能走到最遠的點才行。最後,一月九日,薛克頓不得不在日記本裡宣布:「我們已經盡了全力了!終於要回家了!儘管可能會有些遺憾,但我們已經竭盡所能了。」
一百年後,回顧讓薛克頓成為典型領導人物的那一刻,伍斯萊認為:「那個掉頭的決策,肯定是探險史上最艱難的決定。」伍斯萊其實是薛克頓「堅忍號」(Endurance)船長的後代,威爾‧高是薛克頓的外侄孫,而亞當的曾祖父則是薛克頓一九○九年遠征隊的副司令。為了向祖先致敬,一行三人決定在沒有外界的協助之下,按原路走完這趟八百二十英里的旅程。接著還要完成先人未能達成的目標,那就是走完剩下的一百一十二英里抵達南極,最後會由雙水瀨飛機接大家飛回家。反觀在薛克頓那個年代,要回營地,就得再走八百二十英里,所以說在偉大的探險時代,回程旅途往往就是與死神搏鬥的競賽。
困住薛克頓的極限是什麼?除了連鬍子都會結凍的酷寒之外,還有就是他們已經爬到海平面一萬英呎以上的高地,每一口冰凍的吸氧量只有平地的三分之二,以及他們一開始就失去載運物資的小馬,所以改由人力拖拉雪橇,這可是一開始放滿重五百磅貨品的雪橇,而拉雪橇前行等於一直在拉扯肌肉。研究發現,現代極地旅行家只需拖行以前一半的物資量,但一天仍會消耗六千到一萬大卡。因此,薛克頓和隊員歷經四個月的嚴峻旅程後,總共消耗掉的卡路里應該很接近一百萬卡路里,這個數字相當於史考特後來在一九一一至一九一二年探險之旅所消耗的總熱量。南非科學家提姆‧諾克斯(Tim Noakes)認為,薛克頓和史考特的這兩次探險,可說是「有史以來,最能展現出人類體能耐力的偉大表現。」
薛克頓對於上述內容的認識非常有限,他自己和隊友當然都得節制進食,不過他們體內如何運作對抗極地的部分,隨著人深埋入土後更無從得知了。但這倒也未必。一九○七年八月,薛克頓的「寧錄號」(Nimrod)從懷特島出發前往南極洲。在此之前幾個月,英國劍橋大學學者發表了有關乳酸的研究報告,因此長期以來運動員都非常熟知乳酸,視乳酸為肌肉耐力的頭號敵人。不過一百年後的今天,對乳酸已有了全然不同的解讀(初學者要知道,在人體內的是乳酸根離子,這是一種負離子,而非乳酸。然而,劍橋大學這篇研究報告可說是揭開了研究人類耐力的新時代,也就是瞭解機器如何運轉後,我們也能計算出人類的終極極限。
十九世紀的瑞典化學家永斯‧貝吉里斯(Jons Jacob Berzelius),其最廣為所知的成就就是發明了化學元素符號,例如H2O、CO2等等,但他其實也是在一八○七年,第一位提出肌肉疲乏,與近代在酸奶中發現的一種物質有關的學者。貝吉里斯發現,在被捕捉的成年雄鹿的肌肉群裡含有大量的「乳」酸,而酸的含量取決於動物死之前逃得有多疲勞而定。(持平一點來說,化學家是在一個世紀之後,才瞭解什麼是「酸」。如今我們已經知道,血肉之軀裡的是乳酸根離子,從體內抽取出來後,再結合質子,才會成為乳酸。因此,貝吉里斯與其後繼學者確實測量到乳酸,才會認為是乳酸造成疲乏,而非乳酸根離子。(本書後續章節會沿用乳酸根離子一詞,但解釋歷史背景資訊時除外。)
由於當時還不夠清楚肌肉的運作方式,所以並不是很確定雄鹿肌肉裡出現乳酸代表的意義,貝吉里斯認為是「活力」(vital force)讓生物體活下來,可是這玩意並不存在於普通化學裡。後來,活力論(vitalism)之說逐漸被「機械論(mechanism)」取代。機械論認為,人體基本上就是一臺機器,縱使這臺機器非常複雜,但仍跟鐘擺、蒸汽引擎一樣,有基本定律可以遵循。十九世紀有一連串的實驗,多為粗糙甚至可笑的實驗,但也逐漸解開人體機器驅動的可能解答;譬如一八六五年,有兩位德國科學家,只為了證明單靠蛋白質無法提供長時間勞動所需的能量,所以爬上位於瑞士伯恩阿爾卑斯山脈,高八千英呎的法魯峰,沿途搜集自己的尿液以測量氮含量;這類的實驗結果越來越多,也挽救了曾被否決掉的論點:人體極限終究只是化學作用與數學運算罷了。
現代運動員在訓練的時候,只需要簡單刺一下,就可以測得乳酸根離子的含量(有些公司甚至聲稱,透過汗水感測貼片,就可以即時測量乳酸根離子含量),但是以前光是要確認乳酸的存在,就已經是非常艱難的任務了。一八○八年,貝吉里斯在其著作《動物化學講堂》( Föreläsningar i Djurkemien,〔Lectures in Animal Chemistry〕),寫了滿滿六大頁實驗步驟。從切肉、放到亞麻袋擠壓、把擠出來的汁液加熱至蒸發,接著還要做多種化學反應測試,直到溶解鉛和乙醇沉澱後,會剩下「深褐色的濃稠汁液,最後會變成漆狀物質,這都是乳酸會有的特性。」
大家照著這幾個步驟,會得到莫名其妙的結果,但也不意外就是了。一九○七年,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Frederick Hopkins)和華特‧弗萊徹(Walter Fletcher)因此決定要找出答案。兩人在發表的論文序言裡寫道:「有位學者提出肌肉乳酸生成的想法,如此重大的發現卻沒有人跳出來質疑,這種事情怎麼會發生……這真是太離譜了。」霍普金斯是位一絲不苟的實驗主義者,因為協同發現維他命的存在而榮獲諾貝爾奬;弗萊徹則是位傑出跑者,一八九○年代時,成為第一批完成英國劍橋三一學院庭院三百二十公尺繞圈跑的學生。比賽時,學校裡歷史悠久的時鐘正好敲了十二下,這場景還成為電影《火戰車》(Chariots of Fire)的經典畫面(但據說弗萊徹有抄捷徑)。
霍普金斯和弗萊徹的作法,是取想要測試的動物肌肉部位,做完想做的試驗後,立即放入冰酒精裡。最重要的是後續的實驗步驟,也就是要盡可能留住乳酸含量,包含用臼研磨肌肉後,再測量肌肉酸度。為了要研究肌肉疲勞問題,他們採用的是新型準確技法,把青蛙腿掛在有十到十五對鋅鉤的鏈子上,並在鏈子的一端接上電流,讓全部的蛙腿同時收縮。經過兩小時的間歇收縮後,肌肉已經疲勞不堪,即使無法產生微弱的抽搐。
實驗結果很清楚:疲勞肌肉的乳酸含量是健康肌肉的三倍;這麼一來,似乎也證實了貝吉里斯所猜想的:乳酸是肌肉疲勞附帶的後果,甚至是引發肌肉疲勞的原因。另外有個插曲,把疲勞的青蛙肌肉群放入有氧環境時,乳酸含量會降低;但若抽走氧氣,那麼乳酸含量就會增加。最後,肌肉疲勞的現代說明逐漸成為討論焦點,並迅速累積各項新研究。
隔年,英國倫敦皇家醫學院生理學家利歐納・希爾(Leonard Hill)在《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發表文章,實驗讓跑者、游泳選手、工人和馬匹吸取純氧後再運動,成績相當驚人,也驗證了氧氣的重要性。馬拉松跑者是打破自己預跑距離四分之三英里的紀錄,縮短了三十八秒之多;馬匹原先要花三分半才能把馬車拉上陡坡,但後來只花了二分八秒,還不會氣喘吁吁。
兩小時 二○一七年五月六日
第一部分 大腦與肌肉
第一章 追不回來的一分鐘
第二章 人體機器
第三章 中樞調節
第四章 知難而退
兩小時 二○一六年十一月三十日
第二部分 極限
第五章 疼痛感
第六章 肌肉
第七章 氧氣
第八章 高溫
第九章 口渴
第十章 燃料
兩小時 二○一七年三月六日
第三部分 突破極限
第十一章 訓練大腦
第十二章 電擊大腦
第十三章 信念
兩小時 二○一七年五月六日
致謝
書籍代號:0ELG0100
商品條碼EAN:9789863597469
ISBN:9789863597469
印刷:單色
頁數:360
裝訂:平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