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書搜尋 >親子共享>家庭親子> 華德福教育的本質:華德福創始人Steiner暢談「身心靈全人教育」的思考與初心(華德福100週年紀念版)(電子書)

華德福教育的本質:華德福創始人Steiner暢談「身心靈全人教育」的思考與初心(華德福100週年紀念版)(電子書)

The Kingdom of Childhood & 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

作者:魯道夫‧史代納 Rudolf Steiner

譯者:李宜珊

出版品牌:小樹文化

出版日期:2019-05-08

產品編號:9789570487053

電子書書號:T1HAW0018

售價 $350/電子書點數2點

儲值會員,馬上選領 加入儲值會員 選領實體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譯者簡介
  • 書摘

「教育不能只注意到兒童時期,

必須要將一個人完整的一生都考量進去。」

──華德福教教育創始人 魯道夫‧史代納 博士

 

◆清華大學華德福教育中心主任──成虹飛教授專業審定◆

◆華德福100週年紀念版,理解華德福教育必讀經典◆

◆身心靈全人教育,提供孩子最完整、豐富的生命之旅◆

 

★華德福教育創辦人闡述「華德福教育的根本」 經典之作。

★身、心、靈全方位教育,給予孩子完整、富含靈性的生命之旅。

★「華德福全人教育觀」建構與整合,不論教師與家長,都該理解的華德福教育初心。

★精華收錄魯道夫‧史代納博士於1906年~1924年間,暢談華德福教育核心概念精華。

 

兒童透過周遭環境,成就他們成為「什麼樣的人類」。

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想的不該是這個孩子當下應該學會什麼,而是五十年後,這個孩子會是什麼模樣。

 

以身心靈全人概念為初衷的華德福教育

幼小的孩子還是個小小的、笨拙的生物,他們就像一袋麵粉,你在上面壓了什麼圖案,就會保有什麼模樣。但是,當孩子開始換牙時,開始升起的好奇心與注意力, 便是我們轉變自己,配合孩子獨特的內在,決定「我們該教他們什麼」的時刻。

人是一個整體,人的每一個部分都必須靈巧,才能整合、完善的運作。當我們真切、仔細、透過最深的心魂觀察孩子生命的每一個細節,才能讓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各體。

 

透過魯道夫‧史代納的教育演講,看見華德福的源頭

華德福教育創始人─魯道夫‧史代納博士,在《華德福教育的本質》中,完整探討幼兒至兒童的身心靈發展歷程,精準的描述兒童在算數、語言、音樂,透過圖像的學習概念。

教育不只是傳授知識,而是透過身、心、靈,全方位發展的生命歷程。而魯道夫‧史代納博士依循著最貼近孩子心靈成長的方式,給予最適切的教育建議。

從最初的根本,理解「華德福教育」最美的源頭。

 

*從最初的根本,理解華德福教育的根基。

透過華德福教育創始人──魯道夫‧史代納博士對於教育的最初概念,理解「華德福教育」最真實的根本與初心,才能真正的將華德福教育落實在不同的社會與文化中。

 

*從感官與心靈,理解孩子的成長過程。

在現代社會中,為了強調「快」而忽略了孩子成長應有的成長時間,衍生了許多教育問題。當我們從全人的角度理解「教育不只是給予孩子知識,而是從全方位的身心靈」,才能依據孩子的成長軌跡,給予最適切的教育模式。

 

*精選12篇華德福教育創始人於1906~1924年演講內容,探討華德福教育核心概念。

精選12篇魯道夫‧史代納博士於1906~1924年間,關於教育理念的演講內容。不論家長、教師,都能輕易理解「華德福教育核心概念」。

 

*專業人士翻譯、審定,給家長、教師最精確的華德福教育概念。

本書由長期致力於華德福書籍翻譯、華德福教育推廣的華德福媽媽──李宜珊所翻,並由清華大學華德福教育中心主任──成虹飛教授審定,提供家長與教師最精確的華德福概念書籍。

 

*重量級教育界人士專業推薦序

本書邀請教育界專家──「清華大學華德福教育中心」成虹飛主任撰寫推薦序,運用最專業的角度,讓所有教師、家長、教育工作者理解本書的重要性與如何運用及理解本書的內容。

購物說明

會員需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閱讀護照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瀏覽器Chrome(建議升級至最新版)。

容量建議:建議裝置需具備2G以上的 RAM。

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無法使用閱讀護照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閱讀護照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電子書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詳細法規內容請見「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

魯道夫‧史代納(Rudolf Steiner18611925

1861年,華德福教育創始人魯道夫•史代納博士出生於當時的奧匈帝國。這位備受尊敬的哲學家、科學家、藝術家與教育家,由於對靈界的洞見,創立了「人智學」(Anthroposophy)、開創了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並且引導農業(自然活力農耕Bio-Dynamic Agriculture)、特殊教育、哲學、宗教、醫藥、經濟、建築、戲劇、舞蹈(音語舞或優律思美 Eurythmy)等各方面,走向更身心靈整體均衡發展,並且對文化與生態,有著革命性的影響。

主要著作有《內修綱要》、《神智學》、《超越生死門—高等靈界知識與修證法門》、《自由的哲學》、

《人為什麼會生病》等書。

華德福媽媽 李宜珊

出生於台北,畢業於東吳大學法律系、美國猶他州立大學商業資訊學系。與美籍老公居住美國多年,現則全力照顧三個孩子。一直認為了解不同文化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而故事是很好的管道。在翻譯的過程中,希望能透過精確優美的文字,將原著故事的原貌呈現給讀者。

翻譯過多本華德福相關作品:《華德福經典遊戲書》、《薔薇村的故事》。

1講:真正認識人類的身、心、靈,才能教導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教育,必須將一個人完整的一生都考慮進去

現今教育的基本原則,究竟是如何被建立的呢?人們先觀察孩子,然後說孩子就是這樣或那樣,所以必須學習這一些東西。接著,就思考「什麼樣的教學方式,可以讓孩子快速學習」。但是實際上,孩子到底是什麼?一個人的孩童時期大約就是十二年,或者更長一些。但這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個孩子總有一天會成年,要將生命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教育不能只注意到兒童時期,必須要將一個人完整的一生都考量進去。

假設學校裡有位臉色蒼白的孩子。那麼,這個孩子為何會臉色蒼白,對我來說就是一個要解開的謎。臉色蒼白的原因可能有好幾個,而接下來的描述,可能是原因之一:

  孩子可能是臉色紅潤的來到學校,但是「我對待孩子的方式」可能導致他臉色變得蒼白。這時,我就必須承認這一點,並且能夠判斷他臉色變化的因素:「是不是我的教學讓這個孩子耗費過多的心力,或讓孩子過度使用他的記憶力?」

 

如果我不願意承認這樣的可能性,或者如果我是一名短視的老師,並且認為孩子臉色蒼白與否,都不能改變我的教學方式,那麼孩子的臉色勢必會繼續蒼白下去。

當這個孩子 50 歲的時候,發現他得了原因不明的心血管硬化症,這很有可能是因為我在他 89 歲時,過度損耗他的記憶力所造成的結果。你要知道,50 歲的他和 89 歲的他,是不可分割的,都是同一個人。所以我必須知道,我正在教導的這個孩子,四、五十年後,他會如何變化?生命是一個整體,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是緊緊相連的。也正因如此,光是了解兒童時期是不夠的,必須完整了解人的一生。

 

給孩子一個有彈性、能夠與心魂一同成長的知識

接著,老師又費盡心思的對每件事物下一個最好的定義,讓班上的孩子都能夠牢牢記住這些知識、認為只要孩子能夠記住,就可以了解。比如說:獅子就是這個樣子,而貓就是那個樣子等等。但是,大家是否想過,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是否必須用同樣的角度與知識來看待所有的事物呢?我們這個時代,大家都沒有意識到「心魂也需要一個成長的過程」!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給予一個所謂「正確」的知識(當然「正確性」是很重要的!),然後期待他這一生永遠保持這樣的想法不變,就好像我在孩子 3 歲的時候買了一雙鞋子給他,然後接下來每一年,我都幫他買相同尺寸的新鞋。

相信大家很快就會注意到,孩子的腳長大了,相同尺寸的鞋子再也穿不下了。如果要勉強將孩子已經長大的腳,硬是擠進太小的鞋子,未免太過殘酷!當我給孩子一個「無法和他的心魂一同成長」的知識時,這是同樣殘酷的事情。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就給他一個永久定型的知識,這意味著孩子得將逐年成長的心魂,硬是擠進無法隨著他成長的知識裡。與其給孩子一個死板制式的知識,不如提供孩子具有彈性、能夠隨之成長的概念。

當有人要挑戰這一個觀點時,你可以這麼回應他們:「教育並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因此我們必須將一個人當作一個整體來考量,畢竟人是活的,會逐年成長。」

 

年幼孩子笨拙吵鬧的狀況,正是心魂對於身體的適應過程

當你對人的生命有正確的概念、把人的一生看作是緊緊相連的整體時,才能夠意識到「不同年齡層之間,是如此的不同」。孩子在第一次掉牙以前和之後,是非常不同的。當然,這不是我們隨意下的判斷,而是經過非常仔細的觀察生命變化,就可以看到孩子在掉牙前後的不同。

掉牙前,在孩子身上可以清楚的看到:他仍然受到出生或受孕前,在靈性世界中的生活習慣影響。孩子的身體就如同心魂本身,因為孩子在 7 歲前,從靈性世界所帶來的氣息仍然很強烈。你可能會說:「這樣的心魂還真是糟糕啊!孩子精力過剩、吵吵鬧鬧、奇怪又手腳笨拙,什麼都不會。難道他們前世的心魂就是這樣的嗎?」

親愛的朋友,我們來想想:如果在座知書達禮的各位,突然被放到一間攝氏 62 度的房子裡,並且得一直待在那不能離開,任誰都無法忍受!對於剛來到這個世界的心魂來說,突然來到一個全然不同的世界還多了一個身體,這一切對孩子來說更困難了,必須花點時間來適應。這就是為何孩子會有這些行為。

如果仔細觀察並記錄下孩子每天、每週、每個月的成長,就會發現他們的臉部表情從懵懂到漸漸清晰、動作也會越來越靈活。這表示孩子正逐漸適應周遭環境,從前世帶來的心魂也漸漸和身軀相互融合,真正做回他自己。用這種角度與方式來觀察孩子,就能理解孩子的種種行為,也會明白這正是孩子從前世所帶來的心魂,與身軀相互適應的過程。

因此,對於了解靈性奧祕的人來說,觀察孩子的成長是一件美妙又愉快的事,可以從中看到天界的樣貌。

一般所認知的「乖孩子」身上,我們可以觀察到:他們即使在嬰兒時期,身軀已經顯得沉重,他的心魂無法承受身軀的重量。這樣的孩子很安靜、不會尖叫,也不會橫衝直撞,他們通常靜靜坐著不動、不吵不鬧,因為這些孩子的身軀對心魂產生了抵抗,所以心魂在他們的體內無法活躍發展。所以說,所謂的「乖孩子」,都是因為身軀對他們的心魂有抗拒的情形。

而「比較不乖」的孩子,總是會發出許多健康的吵鬧聲。他們有時會大吼大叫,給大人添不少麻煩。雖然笨手笨腳的,但由於剛剛才來到人世,他們的心魂仍然非常活耀,因為心魂正努力與他們的身軀磨合、正在使用他的身體。孩子瘋狂的吼叫、吵鬧聲,可能會讓你覺得非常疑惑。其實,你所看到的,是孩子因為心魂與身軀相互磨合的過程中,必經的混亂。

是的,親愛的各位,作為一個成年人真的比一個孩子容易多了,因為我們的身體已經準備好,不會對我們的心魂產生抗拒。但是,這對孩子來說就很困難,他們也無法意識到這樣的困難,因為意識仍在沉睡、尚未醒來。然而,如果孩子帶著前世的意識來到這個世上時,他很快就會意識到這樣的困難。對於這些孩子的生命來說,會是一場可怕的悲劇,因為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之前,已經習慣那些構成他靈性生活的精神體(spiritual substance),也知道要如何應付這樣的精神體。

每個孩子都在為他前世所需要面對的業力(karma)做好準備,過去累世的果報,都完整的保留在這些精神體中。而現在,這些過去的果報要跟著孩子一起來到這個世上。我想簡單談談這些事情,也請原諒我把這些事情說得如此稀鬆平常,但事實也確是如此。當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時,必定得選擇一個軀體投胎。

這個身軀是經過好幾代人所準備的。一對父母有了兒女,他們的兒女又有了兒女,就這樣一代一代下去。每個透過傳宗接代所產生的軀體,都會有一個精神體進駐。而每一個進駐的精神體,必須在這個軀體中成長發展。然而,當精神體進駐軀體的時候,就得立刻面臨與過去完全不同的環境。這時候的精神體,披上了一件由好幾代人為他準備的軀體。

 

7 歲前的孩子仍然受靈性世界影響,無法流暢掌控這具新的身軀

從靈性世界所帶來的靈質(soul nature),其實是非常強大的。也許剛出生的時候,因為還在適應人世的環境,看起來有些笨手笨腳。然而事實上,仔細觀察孩子的一切,即便是最調皮搗蛋的一面,都非常有趣。當然,我們仍然得要求孩子遵守一些常規,而不是任憑他們調皮搗蛋;但是,透過孩子,我們能夠更清楚的看到「與身體結合的過程,對人類的心魂是怎樣的折磨」。孩子的心魂往往必須進入一個不合身的軀體中,如果你注意到這個過程,就能了解這個景象有多麼悲慘。當你開始了解、進而有意識的觀察孩子的身體是受心魂所控制,就能理解孩子所面臨的考驗:他們得想辦法掌控這些複雜的骨骼和筋脈,還要完全適應這樣的身體。這真是嚴酷的考驗。

然而,孩子對於自身歷經的這一切過程卻是一無所知,因為守護神要保護孩子,刻意不讓孩子意識到。但是身為教師的我們,則要清楚的認知:「在你面前的這個孩子,是帶著上天給予的心魂來到這個世界,必須以最深的敬意來看待與觀察這個孩子。最重要的是,你不但應該要認知到這一點,還必須將此放在心上,以此為出發點來肩負起教育工作者的任務。」

人在靈性世界與在地球上的生活方式,有著非常大的差異。教師應該要能夠看出:站在他們面前的孩子,仍然受到靈性世界的影響,只是現在多了難以掌控的東西—身體。因為在靈性世界中,是沒有這個東西的。

 

7 歲前,孩子尚未意識到「外在世界」,必須透過「內在」喚起他們的好奇心

除了一些科學家和醫生以外,這個世界上大多數的人們,對於自己的身體內部並不那麼理解。這些科學家和醫生確實很了解人體內部構造,但是你會發現,大多數人甚至連自己的心臟的位置都不知道,常常會指錯地方。如果隨便問一個人左右肺葉的差別是什麼,或者要他描述十二指腸長什麼樣子,我們可能會得到很多有趣的答案。

在人進入世間之前,我們不太會注意到外在世界,反而對內在靈性的存在更感興趣。從死亡到新生的期間,我們的注意力幾乎完全集中在內在靈性生活上。前一世的生命經歷造就了我們的業力,然後依著這個業力,我們發展心魂的內在生命。我們對內在靈性生命的注意力,遠超過對世俗知識的渴望與好奇。然而,我們卻對於外在世界一無所知。這就是為什麼剛剛出生的年幼孩子,對於這個世界上的事物如此懵懂。

另一方面,出生前,我們與外在世界是完全融為一體的,內在生命就是全世界,也因此沒有「內在」與「外在」的區別。正因為如此,所謂的外在都包含在內在裡面了,我們自然對外在世界不感興趣。

所以在生命中的頭七年,我們會發現孩子的注意力如同來到人世前一樣,他們學習走路、說話與思考。如果刻意喚起孩子對某個字的好奇心,你會發現反而讓孩子失去學習的興趣。如果想要讓孩子保有對知識的渴望與好奇心,你必須讓孩子與你融為一體,就像是你活在孩子體內,而不是用自己的預設立場來激發他們的好奇心。

這個階段的孩子,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內在。你要在孩子身上創造出一個圖像,而這個圖像必須像是「孩子透過自己的手,所創造出來的」。也就是說,你是孩子身體所延伸出來的一部分。接著,當孩子過了換牙時期,進入 714 歲的階段,就可以仔細觀察到孩子的求知慾及好奇心開始一點一點顯現出來。你必須小心謹慎的注意到:好奇心是如何漸漸的在孩子的內在發展出來。

幼小的孩童還只是個笨手笨腳的小動物、還不會問問題,若想讓孩子對某件事物留下印象,你就得成為那件事物。這時候的孩子就像是袋子裡的麵粉,對周遭環境不會有任何質疑。你想把他塑造成什麼樣子,他就是什麼樣子。這樣的形塑過程不是出於孩子的好奇心,而是因為你真實的,與這個孩子合為一體。從孩子的內在去塑造孩子的模樣,就像用手指在一袋麵粉上留下手印。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