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牌:野人文化
出版日期:2018-01-10
產品編號:9789863842514
電子書書號:T0NFL0175
感動100萬名父母的育兒奇蹟!
0~2歲幼兒
最強大的居家照護支援書
※【隨書贈】「0~2歲寶寶各月齡階段副食品&動作能力訓練建議」彩色拉頁※
涵括育兒9大領域,100個育兒難題
兒科醫師、腦科專業醫師、餵養復健師、營養師、認知老師、
語言復健師、大運動復健師、精細運動復健師……
紐約專業醫護團隊傳授,融合生理發展、心理發展、疾病防治、
認知發展、感官發展、規矩教養、早產兒照護……
最適合新手父母的全方位育兒書!
Q:寶寶手腳涼涼的,是不是穿得不夠暖?
A:要了解寶寶的冷暖,最好摸寶寶頸後的溫度來判斷。寶寶手腳微涼是因為血液循環還不夠完善,
隨著活動量增大,就會得到改善。
Q:寶寶的頭型不好看,會不會影響腦部發育?
A:頭型並不會影響腦部的發育,但寶寶出生6個月以內是矯正頭型的黃金期!
Q:寶寶6個月開始出現分離焦慮,每次送到保母家都要上演母子分離的戲碼,怎麼辦?
A:分離焦慮症是寶寶認知進步的表現,他明白媽媽雖然不見,但還是存在,所以希望透過哭泣,
讓媽媽出現。媽媽離開寶寶之前,一定要跟寶寶道別,同時不可表現出悲傷的情緒,以免加重
孩子的分離焦慮。
Q:孩子開始學走路了,什麼款式的學步鞋最適合孩子學走呢?
A:孩子學走路時最適合光腳。光腳走路不但可以促進孩子的神經發展,也能讓他走的更穩。學步
鞋的功用是保護腳部不受傷。最好等孩子能如大人般行走無阻,再讓他穿鞋。
Q:寶寶不喜歡吃副食品,每次都吃不夠,營養不夠該如何是好?
A:寶寶1歲前的營養來自母乳或配方奶,1歲前的喝奶量不要低於600CC。覺得寶寶吃不夠而強
行餵食,很容易導致寶寶厭食。讓寶寶自己決定吃多少,反而有助培養他對飲食的興趣。
Q:別人的小孩都很會畫畫,我家寶寶都還只是塗鴉,要不要送他去上繪畫班?
A:孩子6歲之前的塗鴉期,不要刻意教他如何畫畫,否則可能限縮孩子的創造力跟想像力。別急
著評價孩子的作品好不好,而是應該認真傾聽孩子講述畫中的故事。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書內)
〔本書特色〕
1.最全面!
涵括育兒九大領域:日常護理、餵養與睡眠引導、副食品添加、常見疾病防治、早期育教啟蒙、規則與管教、運動發展、早產寶寶護理、父母成長,看似艱深的科普知識在大J實際體驗後變得既親切又實用,閱讀起來毫無障礙,最適合新手父母閱讀。
2.最專業!
來自紐約專業醫護團隊(包含兒科醫師、腦科專業醫師、餵養復健師、營養師、認知老師、語言復健師、大運動復健師、精細運動復健師),以及最新版《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的科學育兒新知,專業度100分!
3.最實用!
近100個育兒Q&A解說,說明0~2寶寶父母最常有的育兒疑問,依問題內容分門別類,一看就能馬上吸收,隨書贈「0~2歲寶寶各月齡階段副食品&動作能力訓練建議」,讓爸媽在最適當的時期,鍛鍊孩子最重要的能力。
4.最療癒!
身為早產兒的母親,大J利用身邊的事例,向媽媽們傳達了許多科學育兒資訊,她的文筆樸實,充滿力量,她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的疑惑、反思自己的錯誤,這些心路歷程的紀錄同時撫慰了許多父母的不安,並給予他們極大的勇氣和希望。
會員需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閱讀護照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瀏覽器Chrome(建議升級至最新版)。
容量建議:建議裝置需具備2G以上的 RAM。
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無法使用閱讀護照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閱讀護照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電子書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詳細法規內容請見「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
100萬粉絲微信公眾號「大J小D」創始人
大J
大J,英文名Jessica,曾是知名外企的高級經理,經公司外派來到美國。女兒小D(英文名Dorothy)因為在媽媽子宮內受到感染,於第28週早產。為此,大J開始了全職媽媽的生活。
小D因為早產,在紐約有一個專業的醫生團隊來幫助她,包括兒科醫生、大運動復健師、精細動作復健師、餵養和語言復健師、認知老師和營養師。在跟醫生和復健師長期的接觸中,大J學到了很多科學的育兒知識,她將這些知識融會貫通後寫成文章,並促成微信公眾號「大J小D」的誕生以及本書《跟美國兒科醫生學育兒》的面世。
隨著小D不斷長大,大J的育兒重心轉移到性格塑造和早期教育方面,她不但跟著紐約的認知老師和幼稚園老師學習這方面知識,甚至重回校園,學習兒童早期教育,並寫成第二本著作《美國幼兒園原來這樣教》,廣受好評,成為許多家有2~6歲學齡前寶寶父母的早期教育寶典。
前言
在我人生的前30年,我從未想到有一天自己的文字會變成鉛字。我從小文筆並不好,畢業後進入一家知名外企工作,每天都用英語回復郵件和做PPT。那時的我從來不曾想過,自己會成爲一個「學霸」,而且學習的內容竟然是如何育兒。
這一切都源自女兒小D的降臨,她太著急想看這個世界了,在我懷孕28周時就早早出生了。她出生時沒有自主呼吸,左右腦都嚴重出血。當時醫生問我們是否要放弃治療,我們說「不」。從那一刻起,我們的人生就改變了。
我辭職做了全職媽媽。小D肌張力異常,一開始認知、運動和語言發展都有延遲,還有很多其他問題也因爲早産而被放大了。很慶幸,我們在紐約遇到了一個非常好的醫療團隊。對于育兒路上的問題,我不滿足于只知道答案,而是想弄清楚每個育兒結論背後的原因。我們與病魔抗爭的過程,就像游戲中「打怪」的過程,把這個妖怪打跑了,下一個妖怪又來了。在我們帶著小D一路 「打怪」的路上,我發現自己竟然也可以和身邊的父母分享育兒經驗和心得了。
在小D1歲生日時,我寫下了一篇文章《我們這一年》,當時只發在朋友圈,想告訴很多還不知道我們故事的朋友們。機緣巧合,這篇文章被一個公衆號「奴隸社會」所轉載,之後我們得到了很多網友的祝福,也認識了好多早産兒父母,他們告訴我,我們的故事給了他們很多鼓勵。那時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文字的力量竟然這麽大,原來不需要華麗的辭藻,只要用心寫,一樣可以打動人。
兩個月後,我創立了自己的微信公衆號「大J小D」。剛開始只有幾百個人關注,而且都是之前認識的早産兒媽媽們。我當時給自己定了一個小小的目標——寫滿20篇育兒文章。如今,這個微信公衆號已經成立一年半,我寫了近400篇原創育兒文章,關注我的媽媽們也達到幾十萬人,不僅包括早産兒媽媽,還有更多健康寶寶的媽媽和很多備孕、懷孕的朋友。
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這一切都太不可思議。記得小D剛出生時,我每天都在哭,覺得上天不公平,爲什麽我的孩子是早産兒?對于我們一家三口能否挺過來,我當時完全沒有信心。但是現在我們做到了!當初選擇做全職媽媽時,很多人爲我感到可惜,覺得我不應該在事業的上升期就這麽全身而退。現在回頭看這兩年的生活,我覺得自己得到的比失去的要多得多。也許這就是生活的意義,每個選擇都沒有絕對的好與絕對的壞,踏踏實實過好當下才是根本。
我想告訴所有即將打開這本書的朋友們,請不要把這本書當成一本教科書,而是把它當成一位普通媽媽自我學習的筆記和成長經歷的分享。每個人都不是天生就會當媽媽,但每個媽媽都會因爲孩子的到來而變得更好。
大J
2016年10月於紐約
摘文1
寶寶夏天在家是否應該光腳?
夏天來了,關於寶寶是不是應該光腳的爭論又開始了。我真的不是摳門的媽媽,但小D出生至1歲半都沒有鞋子,襪子也少得可憐。在美國,關於寶寶是否要穿鞋、穿襪子的問題,從兒科醫生到運動復健師,答案都是一樣的。
◎要不要讓寶寶穿學步鞋和襪子?
——學步鞋的作用不是為了幫助寶寶學習走路,而是為了保護寶寶的腳不受到傷害
關於什麼時候應該穿鞋,小D的大運動復健師有明確的規定,即會走路後才能穿。這裡「會走路」的定義不是指學步期的走路,而是指小D可以獨立行走,不踮腳,手臂自然下垂,可以持續走上一段時間。換句話說,就是到了跟大人一樣會走路的情況下才應該穿鞋。
小D的復健師跟我說,鞋子的主要功能是保護腳,學步鞋的作用不是為了幫助寶寶學習走路,而是為了保護寶寶的腳不受到傷害。即使在小D會走路之後,她仍建議我們要時不時讓小D光腳在草地、地毯、木地板等不同材質的地面上走路。
而對於襪子,它的作用和手套一樣,只是為了保暖,如果不冷,則能不穿就不要穿。
那麼,光腳的好處到底是什麼呢?作為從小被教育「寒從腳起」的我,聽完小D的兒科醫生和復健師的解釋後,即便小D在大冬天的室內光著腳,我也可以坦然接受。
◎讓孩子光腳走路的兩大優點
〔優點1〕促進寶寶的觸覺開發
寶寶的感官發展很重要,是大腦發育的基礎,寶寶透過五感(看、聽、摸、聞、嘗)來接收外界的資訊,然後輸入到大腦,從而促進寶寶腦部的發育,讓寶寶形成對外部世界的認知。
腳上分佈著很多末梢神經。和手一樣,寶寶腳部的觸覺也是需要開發的,需要透過接觸不同材質、不同硬度的物體來進行刺激。很多人能夠理解手的觸覺開發的重要性,那麼,開發腳的觸覺有什麼重要的意義嗎?走路時,腳掌需要通過接觸地面來向大腦輸入信號,如果腳部的觸覺沒有得到很好的開發,信號的輸入就不會很靈敏,導致的結果就是有些人成年後走路容易摔倒或被絆倒。
〔優點2〕讓寶寶養成更好的走路姿勢
一開始學步時就讓寶寶光腳走,寶寶會更加容易抬頭挺胸,形成良好的走姿,而且也會走得更加協調。因為光腳走路時,腳掌的末梢神經可以直接感受地面,並接收到地面傳來的壓力,也能更好地感知地面的高低變化,並及時進行調整。如果在學步期穿鞋走路,這些感受都會受到阻隔,寶寶需要低頭看地面來判斷地面的變化,久而久之容易養成低頭走路的習慣。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寶寶在馬路上行走時也要光著腳,但我們需要有意識地讓寶寶多一些光腳的機會,讓他們的腳能夠自由地去感知和探索這個世界。
◎什麼時候需要買第一雙鞋子?
在小D矯正15個月時,我為她買了第一雙鞋子。很多媽媽都驚訝於小D的第一雙鞋買得這麼晚。因為她的大運動復健師一直強調,在她不能獨立行走之前,儘量不要穿鞋子。
事實上,市面上所謂的學步鞋、機能鞋等,都不是用來幫助寶寶學習走路的,而只是起到保暖和保護的作用。儘管小D在矯正15個月時還不能完全獨立行走,但由於當時天氣轉涼,她去公園玩的時候需要一雙鞋子。不過,平時在家時,我們還是儘量不讓她穿鞋。
◎幫剛學會走路的寶寶選擇鞋子款式要注意的四件事
我去買鞋時,進店後店員第一句話就問:「你家寶寶走路情況怎麼樣?」店員之所以這樣問,是因為學步期的寶寶和能夠熟練地進行獨立行走的寶寶,對於鞋子的要求是不一樣的。這裡所說的如何挑選鞋子,是針對剛會走路的寶寶而言的。比如小D,她現在還需要扶著走路,走的時候也不是很穩。為這樣的寶寶挑選鞋子時要注意以下四點。
〔注意1〕選透氣性好、比較輕的鞋子
軟皮或者透氣性好的布鞋,都是比較好的選擇。要避免選擇塑膠鞋子,不管它有多可愛,都不要給寶寶穿,因為塑膠鞋子不透氣,不利於寶寶腳部的發育。不要小看鞋子對於寶寶運動的影響,寶寶剛穿上鞋子後,你會發現她爬行和走路時都沒有以前那麼熟練了,因為穿鞋子後相當於在進行「負重」練習。因此,為寶寶選擇一款比較輕的鞋子很重要。
〔注意2〕鞋底要柔軟,還要有一定的抓地能力
寶寶第一雙鞋的鞋底需要非常柔軟,最簡單的測試方法是看它是否可以以任何角度隨意彎曲。同時,要保證鞋底不是光面的,應該有紋路來提高防滑和抓地的功能。
〔注意3〕不要買高筒的鞋子
高筒的鞋子是為了保護腳踝,而對於剛開始學步的寶寶來說,他們並不需要保護腳踝,相反,他們需要透過走路來鍛鍊和強化腳踝的力量。因此,可以等寶寶能夠熟練走路後,再考慮高筒的款式。
〔注意4〕選擇四方、寬鬆型的鞋子
剛會走路的寶寶,腳還處在快速發育的階段,那些過窄的鞋型不利於寶寶腳部的發育。所以,一定要選擇能夠讓寶寶的整個腳掌完全舒展開的鞋子。因此,四方、寬鬆型的鞋子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摘文2
6~24個月寶寶吃喝的里程碑
就像寶寶的大運動發展一樣,每個寶寶的發展速度有快有慢,吃喝方面的能力也是這樣的。我分享這些里程碑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媽媽們把這些里程碑當作標準,只關注孩子達標與否,而是要把它當成一種參考,從中瞭解哪個階段需要提供給寶寶怎樣的鍛鍊機會。
◎6~8個月:會從鴨嘴杯裡喝水
添加副食品後,每次餵寶寶吃副食品的時候,可以在桌上放一個鴨嘴杯,讓寶寶學習從杯子裡喝水,不再只是依賴奶瓶喝奶或水。鴨嘴杯和奶瓶最類似,所以大部分寶寶都比較容易接受。從杯子裡喝水也能讓寶寶明白,不是只有從奶瓶或乳房才能獲取奶或水,從其他容器中也可以喝到。
◎8~9個月:學會上下咀嚼
經過最初兩個月的副食品泥添加之後,從第8個月開始,大人要把副食品泥的性狀逐漸過渡到粗顆粒狀,以便讓寶寶學習如何咀嚼。咀嚼的過程中需要調動很多肌肉力量,因此寶寶需要時間來慢慢鍛鍊這個動作。寶寶最初的咀嚼是上下用力的,而且是張著嘴巴進行咀嚼的。
◎8~11個月:會使用大拇指和食指拿食物
在這個階段,寶寶可以使用自己的大拇指和食指抓起小顆粒的食物。這不僅是進食技能的提高,也是很重要的精細動作發展里程碑。如果到了這個階段,你發現寶寶還是使用整個手掌來抓握食物,就要有意識地引進一些小顆粒的手指食物來幫助寶寶進行練習。
◎6~12個月:從開口杯中喝水
學會從開口杯中喝水是一項很重要的技能,寶寶需要很好地控制下巴的肌肉來含住杯子,同時也需要控制手部的力量,以保證杯子不會舉得過低或過高。6~12個月是寶寶學習從開口杯中喝水的關鍵期,可惜很多家長因為想等寶寶再大一點才學習這項技能而錯過了這個關鍵期。
開始練習時,可以選擇一個小點兒的開口杯,大人扶著杯子讓寶寶嘗試喝一小口。如果寶寶咳嗽得厲害,或者被嗆到,說明他還沒準備好,可以過段時間再嘗試。讓寶寶用開口杯喝水,和用鴨嘴杯、吸管杯喝水並不衝突,寶寶每天都需要用鴨嘴杯或吸管杯喝水,而開口杯可以每隔幾天讓寶寶練習一次即可。
◎11~14個月:會從比較軟的食物上咬下一小口
從寶寶10個月開始,就應該引進塊狀食物。一開始應該選擇比較軟的食物,並切成小顆粒,以方便寶寶咀嚼和吞咽。慢慢地,對於一些比較軟的食物,寶寶應該學會自己咬下來。小D最初咬下的是蒸得很熟的胡蘿蔔和豆腐。儘管如此,在接下來的三到六個月裡,還是需要把很多食物切成塊狀再給寶寶吃,特別是肉類。
◎11~15個月:會旋轉咀嚼,可以咀嚼更加多樣化的食物
如果不細心觀察的話,你通常不會注意到寶寶的這種咀嚼方式的變化,你可能只是發現他能夠咀嚼更多、更硬的食物。這其實說明寶寶已經從之前的上下咀嚼轉變為旋轉咀嚼了。旋轉咀嚼時,他們會運用更多的臼齒進行咀嚼(即使臼齒還沒長出來,運用牙床也是一樣的)。這也是在提醒大人:在這個階段,應該有意識地引進一些比較硬或比較脆的食物。如果繼續給寶寶吃很軟的食物,甚至是泥狀食物,寶寶就沒有機會鍛鍊旋轉咀嚼的能力。
◎9~18個月:會使用吸管喝水
這個時間跨度比較大,因為用吸管喝水最重要的前提是掌握吞咽的能力,而對於這項技能的掌握,寶寶的個體差異比較大。使用吸管時,寶寶很容易吸得過快,如果沒有及時吞咽的能力,就會被嗆到。因此,需要在寶寶已經較好掌握吞咽粗顆粒甚至塊狀食物後,再讓寶寶練習使用吸管喝水。
我在教小D使用吸管時,用了一個小技巧,即讓她使用吸管喝奶昔,奶昔比較黏稠一些,吸起來會更加費勁,這樣就不用擔心她因為吸得過快而被嗆到。如果寶寶掌握了使用吸管杯或開口杯喝水,就儘量讓寶寶少用鴨嘴杯。
◎12個月之後:從寶寶食物過渡到家庭食物
如果你按照之前的副食品添加要點給予寶寶足夠的鍛鍊機會,逐步經歷了「細膩的食物泥→粗顆粒食物→塊狀食物」的過程,那麼1歲以後,寶寶就可以順利過渡到吃家庭食物。
◎15~24個月:可以使用勺子或叉子獨立吃飯
學習使用勺子和叉子,需要寶寶有很好的精細動作發展和手眼協調能力,因此從一開始就應該為寶寶提供手指食物,讓寶寶練習自己吃飯,這是寶寶學會使用勺子或叉子的基礎。
掌握這個技能的時間跨度比較大,取決於父母多早引進勺子和叉子讓寶寶進行練習。有的家長從添加副食品開始就給寶寶一把勺子讓他練習,那麼寶寶自然就會更快掌握使用勺子的技能。而有的家長因為害怕髒亂,選擇等寶寶大一點兒才引進勺子,這種情況下寶寶自然會掌握得晚一些。一般來說,大多數2歲的孩子都可以使用勺子或叉子獨立吃飯。
◎24個月以後:能夠安全地吃下大部分食物
2歲以後,大部分寶寶都可以吃和大人一樣的食物了,而且很少出現乾嘔、被嗆等情況。儘管如此,大人仍需注意,不要提供給寶寶容易引起窒息的食物,比如整顆的堅果、櫻桃、葡萄等(這類食物至少等到3歲以後再引進)。
寶寶在練習大運動時,難免會碰傷、摔倒,但我們知道,這是寶寶成長的必經之路。對於吃喝也是一樣的,如果寶寶總是吃泥狀食物,他自然就沒有機會鍛鍊咀嚼和吞咽的能力。在引進粗顆粒食物和塊狀食物時,寶寶難免會發生乾嘔,但這也是他們成長的必經之路,父母不應該因噎廢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