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藝術美學>設計美術> 小說:台籍日本兵張正光與我

小說:台籍日本兵張正光與我

作者:高俊宏

出版品牌: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15-06-24

產品編號:9789865787882

定價 $380/折扣1冊

儲值會員,馬上選領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台籍日本兵張正光 x 藝術家高俊宏
舊帝國主義 x 新自由主義

一段東亞近代史拾遺與自我追尋的生命之旅

 

 當2013年,藝術家高俊宏遇見前台籍日本兵張正光時,並不知道,他倆的相遇已是張正光生命的最後幾天。他們談完話的十二天後,八十三歲的張正光過世了。

 受訪者突然的死亡與離開,彷彿放映中的影片突然中斷,剩下大量的留白與空白;又像讀了一半而丟失的書──彷彿是為了追尋、補償那份空白,高俊宏動筆寫下《小說》。閱讀本書,也像被他的敘述與追憶吸進一個特殊時空。

 《小說》如一場生命之旅,旅行者是台籍日本兵張正光,也是藝術家高俊宏。1930年代,赴日求學的台籍青年張正光,捲入了二次世界大戰,他被徵兵到日本空軍任神風特攻隊學徒兵,派至沖繩島……本書是一位台籍青年捲入帝國主義戰爭的乖謬命運史,是一段台灣原住民部落的踏查記錄,也是一位年輕藝術家與台灣歷史現場互動的荒涼、孤寂旅程。

 在這荒涼、孤寂的旅程中,年輕藝術家也重新走了一趟自己的生命之旅。

 

 

高俊宏

藝術創作、論述者,1995年起舉辦過多次國內外個展、聯展,並於香港、英國、法國等地駐村,作品亦多次獲台新藝術獎。撰有《Bubble Love》、《家計畫》、《公路計畫》、【群島藝術三面鏡】系列(《諸眾:東亞藝術佔領行動》、《小說:台籍日本兵張正光與我》、《陀螺:創作與讓生》)等書。近年與蔡明亮導演合作過《郊遊》、《玄奘》等作,目前就讀台南藝術大學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

作品關注議題包括歷史、諸眾、空間、生命政治、新自由主義、社群、邊緣、仕紳化、東亞等。進行中的《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及《馬沙》溪洲部落拍攝工作,以身體介入歷史及都市邊緣場景,並以行動、錄像、描繪、書寫等多種藝術手法,讓台灣在新自由主義下的失能空間、失能者的印跡一一浮現。

 

 

 

前言

 

一瓶烈酒

 

經驗看似仍在繼續下跌,無有盡期。只消瀏覽一下報紙就表明經驗已跌至新的低谷/長篇小說在現代初期的興起是講故事走向衰微的先兆/講故事,很長時期內在勞工的環境中繁榮,如農事、海運和鎮邑的工作中/死亡是講故事的人能述說世間萬物的許可。

――班雅明

 

  「死亡是講故事的人穿越世界的護照。」這本書是因為一位老人的死亡而展開,文中混合著真實與虛構,具有報導文學、傳記的性質,但同時又具備小說的虛構、想像之故事性,原因是這位曾經以學徒兵身分參加二戰時期日軍自殺飛機攻擊的老人,去世得太過倉促,因此關於他的身世未解之謎,我遂以相關的時代背景進行虛構,以為填補。

  2013年,因為進行《廢墟影像晶體計畫》的緣故,我前往宜蘭縣五結鄉的季新村,門牌號碼「季水路三十六號」採訪張正光老先生,過了十二天,八十三歲的他突然往生了。事後回想,是不是因為拜訪他的那天,由於行前沒有好好準備「等路」,隨便在台二線的便利商店買一瓶二鍋頭烈酒當禮物,進門採訪以後才發現張正光老先生不喝酒。我記得他尷尬收下這個奇怪的禮物時,面有難色,嘴裡嘟噥了一句:「不知道要轉送給誰?」之後,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喝了那瓶烈酒,以致心臟病發身亡。

 

已死的活人

  總之,我一直有一種怪異的愧歉及想像,關於他的死亡與我送的酒有沒有關係。記得以前有一個邏輯遊戲:「一個人因為作惡夢而驚嚇過度,心臟病發,試問可能嗎?」從各種角度來想,答案當然都是可能的,可是從「可否驗證」的角度,答案卻又是不可能的:你未曾進入亡者生前最後一場夢中,又怎麼知道他是因為一場惡夢而去世的?誰能證明?獨居老人張正光心臟病發死亡,其原因已經不可考了。可是從我送他烈酒的時間點那麼近看來,這個疑慮在邏輯上是成立的。

  這個「邏輯」困擾我許久。在英國曼徹斯特駐村期間,我遇見泰德美術館的公共項目召集人馬可先生,他曾經在台灣看過我的《廢墟影像晶體計畫》,也做過一些研究,當他來曼徹斯特找我吃飯時,我將寫小說以及張正光的事情一一向他解釋,並且提到那瓶烈酒,馬可先生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觀點,讓我暫時走出酒與死亡之間的邏輯困擾。他的醫生朋友告訴他,許多案例顯示,很多在世的老人事實上早就死了,只是他們在等待一件未完成的事,所以一直活著,一旦這件事情完成後,老人們很快就會走了。他覺得張正光或許是在等待我的採訪,將一生的故事說出來,完成任務後,就走回他早已是事實的死亡裡。馬可的父親曾經病了很久,但是在往生前一個禮拜卻散發出異常的體力、精力,開始交代許多事情,一個禮拜之後忽然就走了。他說:「某些醫學案例顯示,人其實可以控制自己什麼時候死。」

  雖然張正光還有「斑節蝦救國計畫」未完成,不至於為了要等待我的採訪而活著,但我仍然選擇相信馬可先生的講法。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從來不曾寫過小說的我,居然因為他而動筆。我想,「相信」似乎支撐了所有邏輯世界裡面的矛盾、滑溜、無解,甚至殘破而令人生厭的東西,相信是我們之間僅有的橋梁。馬可先生的觀點讓我心裡好過許多。

  這本「小說」是2014年在英國曼徹斯特駐村時所寫,那時候我住在CFCCA藝術中心挑高的工作室,晚上睡在工作室上方狹小的閣樓。張正光去過日本、沖繩、香港,巧合的是我這幾年所進行東亞藝術佔領行動,同樣也走遍上述各地。另外,張正光最後居住的地方是宜蘭海邊的季新村,長期以來,我又不知道為什麼特別喜愛宜蘭。因此這本小說決定以交叉敘述的方式,穿插張正光與自己的成長經歷。為此,我必須回憶過去,有時候會夢到死去的父親重新活過來,好像交代後事般說些話;有時候又會夢見小時候成長的博愛市場,那個經常被警察開罰單、黑道勒索的地方,我曾經在那裡搬過數以萬計的內衣、胸罩。

  寫作過程中,我經常夢中驚醒於閣樓。整整四十餘日在灰澀、寒冷的曼城工作室寫了近十萬字初稿。CFCCA的職員伊麗莎白說,從沒看過像我這種不出門的藝術家,事實上她不知道,我的靈魂每天穿越上萬公里回到台灣。

 

假小說

  這是一本關於失憶的故事,又是一本不像小說的「小說」,為什麼寫?某方面出於對當代藝術的批評,我時常覺得,「當代藝術」已經成為許多人為自己鍍金的曖昧詞彙,可以拿來賺錢、炒地皮,又可以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好像我們接榫了西方現代主義,一切不足以成為歷

史的事物便移植成為「我們的歷史」。寫作、爬文,不過是希望在世界之中挑出一條更為緩慢的路徑,在今日伴隨權力欲望共同成長的「當代性」之外,紮實地踏在街道、巷弄、山野與廢墟泥地上,在一字一句皆艱難的狀況下,思考什麼是視覺藝術。

  從視覺的觀點而言,這本「小說」是關於「消失的視覺」之震撼,張正光看不見的死亡,促使我不斷回到季新村,同時也回到自己看不見的自我生命經驗中,探尋及摸索。換言之,我寧願稱這是一次視覺事件。是一本假小說之名行藝術批判之實的小說。我是一位當代藝術創作

者,回想自己在接觸當代藝術的過程,隱約一段思想淨化的過程,過去是「不說故事」,現在則成為「故事不會說」。盧卡奇認為:「只有當我們與精神家園失去聯繫時,時間才能成為結構的因素。……我們幾乎可以說,小說的整個內在動作不過是抵抗時間威力的一場鬥爭。」若連

故事都散俟,我們也會失去抗爭的能力。因此,關於這場小說的鬥爭,比較接近於無盡的底層述說,我是這場無盡述說中的失語者。

  本書中關於張正光的部分,是依據2013年老人生前接受筆者一個小時的採訪,以及2012年《聯合報》駐宜蘭記者簡榮輝對他的相關報導發展而來。如前所述,由於資料過度匱乏,而我又像被張正光「上了身」一般,有一股衝動將它寫出來,因此這部分夾雜了虛構的人物、事件與盡可能考據的時代背景。而文中的「我」,則是筆者個人真實的成長經歷。

書籍代號:2WXA0003

商品條碼EAN:9789865787882

ISBN:9789865787882

印刷:彩色

頁數:272

裝訂:平裝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