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書搜尋 >親子共享>家庭親子> 華德福簡單教養練習書(三版)(電子書)

華德福簡單教養練習書(三版)(電子書)

The Soul of Discipline: The Simplicity Parenting Approach to Warm, Firm, and Calm Guidance

作者:金‧約翰‧培恩 (Kim John Payne)

譯者:舒靈

出版品牌:小樹文化

出版日期:2022-02-23

產品編號:9789570487794

電子書書號:T1HAW6014-E

售價 $266/電子書點數2點

儲值會員,馬上選領 加入儲值會員 選領實體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譯者簡介
  • 書摘

孩子需要簡單的生活,才能有平穩的情緒

一起跟著華德福教養經典,練習簡單教養精髓

 

 

Q:孩子失控時,到底該怎麼幫助他?

Q:為什麼看了一堆書、學了一堆教養方法,還是沒有用?

Q:我們的教養方式錯了嗎?為什麼孩子會出問題?

Q:孩子前幾天還相當乖巧聽話,為什麼現在卻完全失控?

 

*簡單教養關鍵1:給孩子明確、一致的的規範與界限,模稜兩可的規定只會讓孩子無所適從。

*簡單教養關鍵2:建立固定、有節奏的情境轉換模式,可以減少孩子分心、哭鬧的狀況。

*簡單教養關鍵3:無法讓孩子做決定的狀況,就不要使用詢問的語氣,虛假的尊重只會破壞親子關係。

 

吵鬧、不聽話……其實是孩子的求救訊號!

在生活步調快速的時代,我們都收到過多的專家建議、不斷的追求「流行」的教養方式,卻遺棄了父母應有的自尊,讓孩子失去對我們的信任。當孩子感受到生活有太多瑣事、有太多自己無法負荷的壓力、失去了安定且安詳的步調時,就會用吵鬧、不聽話、無理取鬧的反應向我們發出求救訊號。這時候,「簡化你的家庭生活」、「規律的生活步調」才能穩定孩子的情緒、引領我們找回安定、和諧的親子關係。

 

簡化家庭生活、回歸教養初心,

培恩博士帶你重新建立平和的家庭核心價值

教養是一段辛苦的過程。但是當我們用心去理解孩子的身心變化,以及外在世界對孩子的壓力,就能讓我們回歸教養的初心,找到當下最適合孩子的教養方法。孩子需要我們簡化雜亂的生活、尋回自信的引導,而不是盲目遵從書中學來的處方籤。

擁有多年教育經驗,父母教養的靈魂導師──金‧約翰‧培恩博士,在你對教養迷茫時,帶你找回教養的方向,陪伴孩子走過最艱困的親子之路。

 

【本書重點】

1. 三大教養原則、三階段教養歷程,帶領我們度過複雜、艱困的日常教養狀況。

2. 整合華德福教養重大觀念,溫柔引導孩子找回家庭核心價值。

3. 簡化家庭生活,華德福教養靈魂導師的全方位教養守則。

4. 貼近電子世代、不必擔心孩子與現代社會脫節的新型態華德福教養觀。

5. 從孩子的內心需求,提供最安定、和諧的家庭規範。

 

(初版書名為《簡單教養經》;二版書名為《華德福慢養教育》)

【華德福教師溫暖推薦】

徐明佑(華德福資深教師)

姜佳妤(華德福教師、親職部落客)

購物說明

會員需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閱讀護照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瀏覽器Chrome(建議升級至最新版)。

容量建議:建議裝置需具備2G以上的 RAM。

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無法使用閱讀護照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閱讀護照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電子書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退換貨說明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詳細法規內容請見「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

金.約翰.培恩(Kim John Payne)

曾出版暢銷書籍《華德福經典遊戲書》。教育碩士金.約翰.培恩是超過250所美國公私立學校的諮詢師與訓練師。做過近30年的學校諮詢導師、成人教育師、諮詢研究員與教育家。超過15年的私人家庭諮詢治療師。他常在國際性教師、父母、治療師會議擔任主講員,也在全世界辦研習營與訓練營。其角色是幫助孩子、青少年和家庭,探究孩子與兄弟姊妹、同學之間的社交困境,孩子在家中、學校中的注意力與行為問題,還有情緒問題──如反抗、侵略、上癮、自卑等。

培恩是華盛頓特區童年聯盟的伙伴。曾諮詢過南非、匈牙利、以色列、蘇俄、瑞士、愛爾蘭、加拿大、澳洲、英國的教育協會。參與極多在北美與英國的華德福教育推廣,也曾在新英格蘭安提格大學的華德福共同合作諮詢專案擔任指導員。

他於全球推廣「簡單父母經計畫」,並創立了「永續社會中心」。目前,他與妻子與兩個孩子居住在紐約州哈林威爾,致力於深度思考、探索社會等生命議題。

【自序】緊密、穩定的家庭狀態,才能讓孩子擁有穩定的情緒

擔任學校和家庭諮詢師超過三十年,我從未遇過「真正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知所措的孩子。當父母未提供明確的界限與規範時,他們會變得難以管教、不聽話,覺得沒有安全感、焦躁不安;父母則因此感到挫折和困惑。孩子察覺到我們的不知所措,更容易迷失方向,教養也陷入惡性循環。

身為兩個青少年的父親,我並不完美,因此很清楚父母碰到棘手問題時的感受。為了防止情緒不斷墜落,父母會想抓住任何可以解決情況的事物:有些父母認為,可以從專家的建議中找到一次見效的方法;而有些專家則認為:我們必須貫徹某一種教養方式。

我很懷疑這種教養方式的成效。不管哪一種方式,最後都會被「困住」。父母無法有效執行單一、僵化的管教方式,因為孩子不斷在成長,情緒也同樣頻繁地在改變。

自從《簡單父母經》(琉璃光出版社)出版後,全世界都在改變。無數父母證實了「放慢速度」和「簡化家庭生活」的價值,同樣的理念也適用在管教方面,例如:當青少年對父母大叫:「別把我當孩子看!」時,總讓我們驚慌失措。我們或許低估了孩子的能力,但孩子也可能高估了自己的實力。當下,我們可以適切的指引孩子,但最困難的是,父母如何知道管教方式是否正確呢?

《簡單父母經》續集《華德福簡單教養練習書》將會探討這類問題。對我來說,當教養變得複雜或不明確時,管教的重點是在情緒上「抓緊」他們。除此之外,當孩子做得很好時,我們可以改用柔性的方式,取代溫和、堅定的擁抱。在孩子身旁,父母能利用直覺判斷該用哪種教養方式。本書將探討如何讓直覺成為實用又有創意的工具,並應用在親切、沉穩的方法上;當孩子遭遇困難時,充分支持並照顧他們的需要。

 

教養三階段:根據孩子的情況,給予適當的教養

《華德福簡單教養練習書》由「監督者-栽培者-引導者」構成,依序建立彼此的關係,父母可以適當調整,以便回應各種艱難的管教狀況。以下是教養三階段的簡要概述:

.監督者:監管孩子早期階段。幫孩子建立安全感、控制衝動、了解誰是做主的人,以便學會服從。為下個階段打好基礎……

.栽培者:應用在前青春期階段,鼓勵孩子了解他是家中的一分子。父母仍然負責監管,但需要傾聽孩子對事情的看法與計畫,並自然的導向下一個階段……

.引導者:監管青少年。父母知道孩子未來的道路,傾聽並跟孩子一起計畫,是達成目標、期望和夢想的最佳途徑。

「監督者-栽培者-引導者」是教養必經的三階段,但是我們也可以視為支持孩子特定需求的三個階段,非關年齡。這些階段為:

.基礎(監督者原則):如何打好寬廣又深遠的基礎,就是幫助各年齡層的孩子控制衝動、遵從要求和守規矩。教導孩子控制自我意志,避免成為問題。若基礎建立好,便可引導至下一階段……

.中期(栽培者原則):建立好控制衝動的基礎後,孩子會懂得團隊合作,做計畫時也會考慮到家中成員。這個階段是幫孩子發展同理心、了解他人感受,並強化人際關係。若中期建立完成,可繼續進行下一階段……

.高階(引導者原則):當孩子學會接受規範,並能了解家中其他成員也有需要時,孩子會做出正確的選擇,這時要鼓勵並引導方向。

 

如果孩子的情況已經失控,該怎麼辦?

如果青少年不接受監督或引導者的管教,這些紀律原則怎能給我們實質上的幫助呢?舉例來說,孩子想要自己做重大決定,但又不尊重他人、不肯接受父母好意幫忙時,該怎麼辦?答案是:「回到監督者原則。」幫助他們了解自由是選擇而不是權力。孩子需要父母轉換管教角色,否則會完全失控。孩子需要生活在較小、較緊密的「家庭狀態」,當孩子了解:誰才是掌權者、懂得照顧其他家庭成員的需求時,才能有自己做主的空間。這樣做不討喜,但父母會更快樂、理智又踏實,更重要的是,孩子會在自由和責任間處事。他們必須,也可以自行處理事情,避免父母對尚未準備好的孩子期望過高。

 

調整管教和支持的方式,讓孩子回歸安定的狀態

教養三階段也能應用在日常。有位母親寫道:「我跟13歲女兒相處得很和諧,可是她突然變得不可理喻,甚至持續好幾天。以前我只會任由情況惡化,不知所措。『堅持要孩子做出更好的選擇』看似合理,可是對當時的她來說,就是做不到。於是我收緊掌控,花一小時或一天回到基礎原則,用監督者方式處理,頂多兩天就能改善,也會考慮家人的感受。」

本書的目的是要讓父母釐清,在成長各階段找到適當的管教方式。本書不會讓你覺得非得照做不可,或者:「糟了!我都做錯了。」孩子需要我們成為家庭的領導者,而不是只會遵從書中學來的處方籤,不管那些忠告多好都不該盲從。任何一本教養專家寫的書都應該附帶警語:「這個忠告可能會傷害到你的自尊,使你過度依賴專家,並虛化家庭的領導權。」

 

如何閱讀本書?

本書分成五部。第一部著重在教養藍圖,先檢視孩子為什麼會不聽話,也會闡述父母如何溫和堅定的教養孩子。最重要的是良好的管教如何增進我們和孩子的關係,不用怕擔任監督者會與孩子疏遠。

第二、三部將會深入探討之前概述過的三種父母角色。第二部描述監督者的角色,因為這是建立其他角色的基礎。這部分會解釋聽話的五大要點,如何順利轉換情境、如何從要求轉換到指示、如何避免孩子打斷成人的對話,讓他更有禮、尊重他人。

第四部幾乎回答了每個父母都會問的:「我是不是搞砸了?」還有:「現在改會太遲嗎?」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這部會提供所有教養狀況適用的方式,父母也會逐漸清楚孩子在每個發展階段所需的教養方式。

最後,第五部會檢視過去的教養方式為何會瓦解父母的權威、減少與孩子的交流。其中一章會討論在快節奏的生活中,簡化和平衡將如何改善親子關係並減少爭吵。還會探討「3C時代的教養方式」,並分析網路媒體對父母權威、親子關係的影響。

 

教養是一場緩慢、長久的學習

在生命中,亙古定理通常既深奧又簡單,想要達到這種境界需要時間和毅力。過去三十年,在我帶領的幾百個工作坊中,如何適時調整教養方式以配合孩子的不同階段一直縈繞在腦海中。在我手中滾動的,原本是顆有稜有角的石頭,現已熟悉圓潤;這塊石頭曾讓許多父母握過,並讓它在指尖滾過。透過所有人的努力,對教養方式如何建立親情的領悟,儼然成為一顆寶石。在書中,我想為許多有愛心、努力不懈的父母說幾句公道話,他們鼓勵我分享教養心得。孩子很幸運,有願意花時間探索教養方式的父母,這便定義了家庭生活。祝你們閱讀愉快,並祝福你在教養的路上一帆風順!

 

*******************************************
【摘文1理解孩子不聽話的成因,就能讓我們冷靜面對

 

當孩子不守規矩,父母自然會開始自我懷疑和自責,最引以為恥的就是:「是不是在教養過程中,我沒教好?」而最深的自責是覺得自己不夠格:「任何人都可以處理得比我好,我哪裡夠格?」

這種「替身症候群」就像《綠野仙蹤》裡的奧茲,自稱法力強大的巫師,其實是躲在幕後,渺小又毫無價值的小人物。我們覺得自己沒準備好、沒有能力,在孩子最需要我們堅定指引方向時,卻迷失了自我。就像沒有錨的船,迷失在「孩子沒做好是我的錯」的感覺裡,但卻是將自我懷疑和自我責備轉成憤怒,再加上責備的話語:「不准再這樣對我說話!」或是「馬上做,不然就試試看!」

每個教養專家都會耳提面命:面對孩子的偏差行為時,我們要保持冷靜。很好的忠告,對吧?可是,要怎麼做呢?除非找出「怎麼做」,否則就會走向自責的惡性循環,讓身為父母的我們無法保持冷靜。

當孩子的表現越惡劣,我們越需要表現出最好的一面。丹尼和蘇珊的故事就是很好的例子:

 

|呼救原則:小佛的求救記號|

我在華盛頓的教養工作坊認識了蘇珊。當時,她正疲於應付不聽話的兒子,於是我們一起探討偏差行為和迷失自我的不同。

「從那一刻起,我終於醒悟,也開始理解兒子小佛的惡劣行為,其實是迷失自我時的呼救。」她說:「了解這個教養觀念之前,我和先生丹尼很掙扎。我們用對待大人的方式面對小佛,認為他其實可以掌控自己的行為,以為他故意疲勞轟炸我們,卻造成各式各樣的衝突和難看的場面。跟4歲小孩爭奪主導權,聽起來有點瘋狂,但情況就是這樣。」

丹尼也無計可施:「我快氣炸了,當我越堅持小佛有能力控制自己,他就越失控。我現在了解他的行為不是『壞』,只是迫切需要幫助,但是當時的我只會跟他爭吵。他不是故意激怒我們,但我覺得他就是不尊重我,這讓我很火大。」

當蘇珊告訴丹尼「呼救原則」時,他們都覺得很有道理,也顛覆了過去對兒子的態度。「這個新觀念既可怕又充滿希望。」蘇珊說:「但迅速改變了小佛是故意激怒我們的想法。小佛情緒失控時,我們開始自問:『他需要什麼幫助才能找到方向?要怎樣幫助他?』花幾秒鐘思考,就可以避免直覺認定小佛是故意激怒我們,反而了解行為潛藏的訊號、更沉著看待問題,讓我們成為心目中的理想父母。」

雖然小佛還是會情緒失控、反抗,但蘇珊和丹尼很慶幸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都降到最低了。丹尼形容這樣的轉變:「我終於變回正常人,而不是跟4歲小孩爭吵的怪胎!」

當孩子故意調皮搗蛋時,呼救原則可否適用呢?答案是可以。孩子故意搗蛋也需要被引導,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都是呼救的方式。

 

性格不同的孩子,面對壓力呈現的狀況也不同

當緊湊的行程或焦慮讓孩子失去平衡時,原本討人喜愛的性格會突然變極端、惹惱父母,而變化的關鍵在於孩子的性格。外向的孩子會變成「領導者型」,情緒失衡時會變得霸道、愛支使別人;外向者的另一種「創意者型」在失衡的情況下,孩子可能會變得不專心,甚至歇斯底里。內向型的孩子常被形容為「脾氣溫和」,情緒失衡時就可能會變得固執死板;如果是內向者中的「直覺式型」,則可能變得過於敏感,表現出像是忙碌生活中的受害者。不管孩子內向或外向,受到壓力會以不同方式呈現。

有兩個小孩的單親媽媽莎菈問我:該如何處理女兒的火爆脾氣。「我13歲的女兒露西在外面喜歡當領導者,她擅長運動、勇敢,也不怕吃苦。但是,去年我們搬到另一個小鎮後,她變得不可理喻。我知道她有能力,所以絞盡腦汁想請她幫忙。可是她不但不幫忙,還很霸道固執,要求所有事情都要照她的方式做。本來,露西是很顧家的大姊,也是我的左右手,她這樣反而加重我的負擔。」

我跟莎菈談到教養藍圖,還有孩子個性不同,處理壓力的方式也不同。

「我這才理解搬家讓露西壓力過大,她迷失了自我。」她說:「這個理論幫助我理解露西的行為模式。這是她天性的陰暗面,本來能幹的特質,現在卻成為阻礙。當我退一步想時,便深深同情露西的處境。她是個堅強的女孩,不願承認壓力過大,所以很難看出原因。至此之後,我見過好幾次類似的情況。但是,即使她表現出難搞的樣子,我也明白這是她需要媽媽幫忙找到情緒立足點的求救訊號。我開始學會幫助她,而不是情緒化。」

了解孩子的個性,還有被激發的反應,就能在教養的直覺中畫好藍圖、幫我們了解孩子的性格。關鍵在於父母的反應!當孩子表現不佳時,其實正在大喊「我想要找到自我定位」。這時,我們必須用冷靜、令人安心的方式引導他們重新找到定位。

 

明確的家規也能幫孩子找到定位、恢復平靜

管教不該只有懲罰和糾正,而是建立家庭價值。明確的家規讓我們在管教時,更站得住腳。當我們告訴孩子:「在我們家,不能這樣說話,我們就是不能這樣。」能幫孩子安定,同時表達兩件事:首先,沒有比明確、深刻的價值觀更能幫助孩子定位。其次,創造家庭價值觀的支柱,讓孩子能依此運行。我們在為孩子釐清:哪些事我們不會做、哪些不是我們應有的行為。

米開朗基羅所雕刻的大衛像太美、太驚人,又太完美了。許多人問:他怎麼有辦法將一塊石頭雕刻成大衛像。米開朗基羅回答:他其實不是在雕大衛像,而是拿掉不屬於大衛的部分。換句話說,他不是在形塑雕像,而是把它顯現出來。米開朗基羅心中有一張藍圖,有了清楚的圖像後,只要把不屬於圖像的東西去除就好。

這個美妙隱喻也可以用來說明教養。就像米開朗基羅藉由去除多餘的大理石,讓蘊藏在內的美麗大衛像顯露。父母藉由拿掉「不屬於我們家的部分」幫助孩子塑造、定義自我。藉由澄清「我們家不做哪些事、不說哪些話」去除多餘的材料,讓孩子顯現出自我,也清楚說明家庭的核心價值。

為了在教養上更站得住腳,要用引導的管教方式而非懲罰,否則親子相處就會困在激烈、循環的爭鬥中。當管教跟懲罰並行時,我們會覺得是否太嚴厲,於是又轉換方式,變得猶豫不決。結果呢?模糊的管教方式,無法清楚表達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於是,當孩子不遵守規矩或要求時(因為不清楚自己的規矩或要求,我們一開始就沒有界定明確的規則),我們反應過度,變得過於嚴厲;孩子也反應過度,使我們進入「怪獸家長」模式。

我們必須把管教看成引導,或「去除不屬於我們家的部分」,而不用懲罰當成教養的互動方式。我輔導過的一位父親說:「了解這點之後,一切都改變了。管教孩子時,我不再因為不想懲罰或太嚴厲而退縮,感覺很自在。」如果孩子用很難聽的話罵人,或對兄弟姊妹做出不該做的事,就要糾正並引導他回到正軌。這樣的管教方式就能真正顯現家庭的價值。

「思考家庭的核心價值」看似遙不可及,卻很簡單。找出一、兩個重要的價值觀就是好的開始,例如:尊重他人或將心比心。每當孩子不尊重你、不尊重兄弟姊妹,或不尊重外人時,我們以此為最高指導原則,並且不斷回到這個核心價值。當孩子有不當行為,不能在事態嚴重時才制止,而是一開始就要糾正。

「別斤斤計較」這句話並不適用於教養。教養就是要冷靜、沉著的注意細節並即時糾正。「每件大事都是由小事開始」,我們不需要像神經病般叨唸不休,而是要播下教養的種子。當孩子越界或偏離核心家庭價值觀時,孩子最需要也最重要的是:時時刻刻引導他們回到正軌。

當孩子反抗我們、家庭價值觀受到挑戰時,最重要的是用堅定明確的態度來糾正。這樣能達到兩種效果:

1. 立刻幫孩子重新定位。

2. 加強核心家庭價值觀。

稍後我會在各個章節中詳述,並檢視這個概念,用實際例子來引導、研究「這個階段和年齡的孩子適合什麼?」現在,我們先來看看宏觀的教養藍圖。

 

【摘文2】依照孩子表現出來的徵狀,改變我們的教養原則

 

如果青少年沒有做出我們認為較好的選擇、不尊重父母為他所做的努力,我們會非常沮喪。我們無法察覺自己面對的是一時的困難,反而非常消沉,認為永遠都會是如此。下列是孩子可能形成不良習慣的傾向:

‧漫無目標,對未來大方向毫無頭緒。

‧即使朋友行為不檢、老是闖禍,他們還是跟著同伴隨波逐流。

‧問孩子未來的計畫時,他沒什麼反應。

‧即使找到恰當的時機,孩子還是會轉移話題或避而不談。

‧當我們冷靜指出計畫中疏漏的地方,孩子會反駁。

‧堅持要自由,卻逃避責任。

 

整體而言,孩子的身體長大了,我們盡可能把他們當成小大人;但在情緒上,他們仍是個10歲小孩。一旦了解這個明顯徵象,就可以用對待10歲小孩的方式處理,而不是以孩子的實際年紀。

「引導者原則」就是在能夠引導的基礎上,跟孩子對話。對話的頻率並非重點,也不是用成人間的方式對話,而是有共識的親子對話。健全的親子關係能與孩子共同決定大方向,如果堅持跟孩子討論未來,而孩子不想的時候,父母會覺得沮喪,可能會傳達孩子達不到期望的訊息。當這種情況一再發生時,孩子會退縮、遠離父母,向同儕靠攏,因為孩子覺得這些人才能接受他的本性。這時候,教養孩子的是同儕而不是父母,這也不是我們樂見的。

如果孩子不確定自己的興趣,沒關係!但是,孩子的反應傳達出:他需要父母把他抓緊、幫他尋找自我,以便處理迷失感。這時候最好使用栽培者原則,降低對孩子溝通的期望。孩子需要家庭給予組織感和安全感、需要重新翻土、重新播種,甚至需要修剪。看完第六章後,就知道該如何成為稱職的栽培者。

若覺得孩子需要更多幫助,可以考慮換檔:少談論未來,多談談當前的情況。記住,栽培者原則的關鍵是:「告訴我你的計畫。」確定孩子了解家中成員的需要、讓孩子了解,他們的言行會影響每一個人。

有些父母會問:「是不是要告訴孩子這樣行不通,得改變做法?」這樣做很好,也可以不著痕跡的稍微過濾日常生活,因為明說反而會有反效果。如果覺得開誠佈公的效果很好,就精簡對話,避免問太多問題,或為自己的決定找理由;否則會期望過高。孩子想要父母少講一點、多做一點。

 

如何從栽培者轉變為監督者

如果孩子不了解父母轉換角色是為了家庭和諧。就需要稍微嚴格、扮演溫和堅定的監督者。若覺得孩子失控了,或有反社會性格,而我們不想因為憤怒、絕望或內疚變得更嚴厲。這時,只要明確告訴孩子,他們必須尊重我們的威嚴和地位。

如何判斷孩子的行為只是過度期(一、兩個禮拜),而不會成為永久的壞習慣?請檢視以下幾點粗淺徵兆:

‧不了解自己的言行會影響家中的人。

‧孩子只想滿足自己的需求,當家人告訴他「事情不是這樣運作的」,他很驚訝。

‧時機拿捏不準,不管發生什麼事,孩子都要求父母立刻回答。

‧即使父母真誠、尊重的聆聽孩子的要求,他們還是不接受父母的決定。

 

如果孩子一直有以上這些行為、不想成為家裡的一分子,彷彿自己是唯一一個住在這個星球的人,代表我們必須重申監督者角色,並解釋這對他的人生有什麼意義。如前所述,父母可以簡短解釋家庭的新規定,或者直接實施。

有些父母可能會問:「要是孩子不接受怎麼辦?」孩子接不接受並不重要,因為我們不是在請求他們。拿出家長的權威,用信念和關愛教養孩子,即使會減少孩子的自由,他們的內心也能感受到父母堅強的決心。監督者的力量能給孩子親近、安全和父母的參與感。因為這正是他們所重視的,孩子很快就能感受到。在孩子的內心深處,這就是家庭的樣子。

 

教養應該根據孩子的表現保持靈活度

在本章,我們不考慮年齡,只推薦最適用的教養方式。

在一天當中,很多環節都需要找到對應的教養法,以便讓事情正常運作。《華德福簡單教養練習書》也能讓父母靈活應用在日常的困境中。想像一下,不聽話的12歲孩子說:「我才不管去音樂廳會不會遲到,我就是不要穿那件洋裝!」然後繼續鬧脾氣(就像小時候),即使我們已經提醒她,弟弟很緊張這次的歌唱表演,而且很努力在準備,她還是無動於衷。

在這種情況下,與其對女兒大吼大叫,父母可以回到監督者原則,使用聽話的五大要點(請見第三章)。先按下暫停和想像的按鍵,接著從小地方讓女兒知道:不喜歡肩膀上的花邊,可以把它遮起來。冷靜強調該出門了,不讓她討價還價,最後開始動作(例如:電話響了也不接)、趕大家上車、前往音樂廳。不到15分鐘的路途,當女兒的情緒風暴過去,又會出現陽光燦爛的笑容。她又恢復正常、傻裡傻氣的,這時父母可以脫下監督者的帽子,戴回栽培者的帽子。

 

父母該如何落實教養,並且不讓孩子覺得我們「偏心」?

有位母親問我:「用監督者原則教養年幼的孩子,卻用栽培者原則教養另一個孩子,要怎樣才不會讓孩子心理不平衡?」這種問題經常發生,當7歲小孩和12歲小孩吵架、15歲的青少年不肯聽話關掉電腦時,該怎麼辦?孩子能察覺到父母是否傳遞出沉穩的訊號,使用書中建議的方式處理教養問題,就比較能溫和、堅定的處理。

不論如何都要避免一心多用,既無法解決任何事,還會讓管教者非常沮喪。一次只處理一個小孩,讓其他孩子知道,下一個就輪到他們。把需要管教的孩子帶離紛爭現場,盡可能用堅定和支持的態度處理問題。可以使用第五章的「DDAD」(不贊同-肯定-發現-重做)方法,不但能表示父母並沒有偏心,也非常有效。當孩子知道父母很客觀,就不會插嘴為自己辯護。四個孩子的母親告訴我,當她實施「一對一處理」後,其他孩子感受到母親很沉穩、放鬆,家中整個氣氛就改變了!當她吼叫時,孩子察覺到這個能量,行為表現會更糟糕;當她專心面對一個小孩時,所有孩子的狀況都改善了,因為孩子覺得自己很安全。

 

掌握的力道應該由重至輕、漸漸讓孩子自己選擇

還記得,有次跟擔任三十多年小學教師的朋友同車前往研討會時迷了路。我們在找路時聊到輔導孩子這件事,朋友告訴我:早年,他試過放任方式,希望孩子學會彼此尊重。後來他反其道而行,經常參與並介入調停孩子間的爭吵。我們討論到父母和老師該如何有效的扶持孩子,介入和放手在孩子發展的歷程各有地位:有時候要管嚴一點,父母的親近讓孩子感到安心;有時候他們需要空間成長和探索,我們也要放鬆掌握的力道。在童年後期,父母掌控孩子的力道會更輕,因為他們需要自由和空間,以進入這個世界。即使孩子漸漸獨立自主,我們仍要掌握並扶持,不管孩子知不知道。

 

│失控的康納│

康納癱在椅子上,一條腿掛在扶手上,另一條腿架在咖啡桌的邊緣。他的父母,大衛和麗莎皺眉看他,叫他坐好。康納調整姿勢,換成半躺的坐姿,兩眼低垂。

14歲的康納在充滿關愛、社交活躍的家庭中長大。大衛和麗莎友善有禮,把康納和弟弟當成地位平等的家庭成員,碰到重大決定,大衛和麗莎都會徵詢孩子的意見。最近,大衛和麗莎讓康納自己決定要上哪所高中,他們相信,運用這種教養方式,康納將來會體貼、關愛他人,也會是個良好的決策者。

結果康納卻對父母「充滿批判和輕視」,還經常欺負弟弟。最讓大衛和麗莎困擾的,主要是康納在學校裡交到壞朋友,整天跟不良少年混。大衛和麗莎想跟康納講道理,從頭到尾都用冷靜、尊重的態度,可是成效不彰。

接下來的那個禮拜,大衛、麗莎和我決定採取行動,收回康納的幾個選擇權,希望能將他導回正軌,讓他配合一點。大衛和麗莎同意先做兩件事:首先,他們會要求康納必須對弟弟友善、對父母有禮貌。其次,他們會要求康納出門和回來都要稟告父母。

幾個禮拜後,大衛和麗莎覺得,這些努力讓親子間更加親近了。他們讓年幼的弟弟有安全感,也更放鬆。但康納的反應卻不大好,大衛和麗莎覺得跟他溝通失敗。

我們決定回頭討論需要建立的教養基礎,也花了很長時間說服大衛。大衛擔心,這樣會太過嚴厲,他想要康納做自己,但正如麗莎所說:他們看到的「不是真正的康納」。她覺得康納「迷失自我」,也認為他們需要「介入管教」。

我們討論了聽話的五大要點。大衛選擇「從小事開始」,要求兒子幫忙在後院建新的圍欄給從收容所帶回來的狗狗。因為兩個兒子同意幫忙建圍欄和照顧狗狗,大衛才決定收養這條狗,但是小兒子有幫忙,康納卻沒幫忙;麗莎則是要求康納整理那個變成「豬窩」的房間。大衛和麗莎有清楚的目標和善意,兩人開始執行任務。

隔一個禮拜,康納的父母回報有所進展。顯然,康納認為他們很怪異,還覺得這很快就會過去了,於是大衛更堅決要繼續執行。麗莎則表示:「盡量著重在可行的細節。」她和康納每天晚上一起鋪床、早上一起折棉被。跟康納一起做事的純粹感覺,讓她感動得落淚,而康納的強烈反抗也讓她驚訝得鬆了口氣。父母都覺得這個方式奏效了,因為康納終於知道父母是認真的。

接下來的一個月,大衛和麗莎建立起威嚴,並開始對康納設立規矩,包括放學和周末的門禁時間。「我學到很多,」大衛認可:「最難做到的是不讓康納討價還價和找藉口,但我知道,若是讓步就會功虧一簣,回到之前恐怖的情況。」

當父母都覺得漸入佳境,要多給康納一點自由時,大衛相當有把握。他告訴康納,如果願意遵照父母的安排、配合必要的調整,門禁時間就可以有討論空間。麗莎希望康納能發自內心尊重弟弟和父母,她打算告訴康納,如果表現出真誠有禮的態度,就能得到較多的選擇和自由。

康納逐漸獲得更多選擇權,家庭生活改善了,也讓大衛成為更有效率的家長。「我覺得孩子回來了,」他說:「所有家人更加團結了。當康納跟一般青少年一樣無禮、不敬時,只要使個眼色,他就知道了。」大衛正是對康納傳達明確的訊息:「再這樣下去你就得承擔後果。」這不是威脅,只是運用了冷靜的威嚴。康納的轉變讓麗莎很振奮:「最開心的是,我們現在不需要冗長、累人的解釋,然後又陷入無止盡的權力爭奪戰中。」她說:「現在,我們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做好玩又能讓家人更親近的事了。」

這讓大衛和麗莎有勇氣面對艱難的教養情況,並接受有些基本的東西需要改變,儘管找出改變方法可能複雜又讓人困惑。大衛和麗莎後來了解,雖然他們盡力用最好的方式養育兒子,卻錯過了兩個教養關鍵,進而影響父母引導遇到人生困境的青少年。康納的父母雖有擔任引導者,但很少做栽培者,而且幾乎不曾做過監督者。兒子沒有學會父母有權威、可以自己定規矩,加上還沒學會控制衝動,於是變得自我中心、任性,卻不是充滿意志力;還沒學會擬訂計畫時要把家人的感受考慮在內,結果變得固執頑強又不體貼他人。

 

教養,必須時時刻刻將孩子的身心變化納入考量

根據孩子的身心調整,教養就會變得簡單許多。偶爾,父母可能會覺得有必要暫時回到栽培者或監督者模式。最重要的是,根據孩子當前的需求來調整溫和堅定的策略,而不是刻意添加「聽起來很有效、卻沒把孩子不斷變化的身心納入考量的時髦教養法」。最激勵人心的是,這種「監督者-栽培者-引導者」方式,能建立堅強、穩固的親子關係。轉化整個家庭動態,就能把更多焦點和精力,運用在穩健的家庭關係。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