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李秉昇
出版品牌:堡壘文化
出版日期:2021-10-14
產品編號:9786269526611
電子書書號:T2HSP0011-E
《華爾街日報》、《出版者周刊》爭相報導
一本棒球版的《快思慢想》
用棒球場內場外的決策誤判,帶領我們窺探隱而未見的思維盲點!
明明削進好球帶的好球,為什麼主審卻喊了壞球?
某屆選秀狀元明明打得奇差無比,卻比其他同屆的球員能在登錄名單中存活更久?
帶領球隊拿下年度總冠軍的總教練真的就是好教練?
連續安打五十六場跟打擊三圍傲視全聯盟,為什麼是前者拿到了MVP?
如果你是一位愛看棒球的人,這些問題肯定曾經出現在你腦海過(可能不是全部,但至少有一樣吧?)。
在棒球賽場上,其實跟我們在經濟學或是生活環境中一樣,各個層面都隱藏著我們未曾細想過的行為心理學,大從新人選秀(就像是投資商品),小至何時該揮棒(你可以想像成是何時該決定股票的進出場時機),隨著上述的決策變得愈來愈複雜、愈來愈需要資料數據的輔助,瞭解其背後的思維和運作。在本書中,就是以前所未見的方式來分析一個非常基本的問題:到底那些決策者在想些什麼?如果我們的大腦思考判斷,往往會在不經意的時刻讓我們產生錯覺,但我們該怎麼知道自己「想錯」了呢?
假使用經濟學當例子讓你頭昏腦脹,那麼是時候用棒球比賽當例子讓你茅塞頓開了!
本書作者洛爾揉合了行為科學理論,以及跟球隊主管、總教練、球員的訪談,分析美國職棒史上著名的決策:它們為何成功,又為什麼失敗;也探究賭博心態和各程度的風險評估,如何影響美國職棒的樣貌,還有棒壇當前最新的資料革命,怎麼改寫數十年來既有的決策思維。
在這過程中,洛爾嘗試解答多年來大家爭論不休的問題,舉凡「投手投得愈用力、球速愈快,是不是會增加受傷風險」、「大聯盟球隊是不是都高估了交易小聯盟新秀的價值」等等,透過其故有的精闢分析和銳利文筆,帶入一些棒球史上最悠久的爭辯主題之中,使我們能透過滿載知識和實用資訊的有趣文字,除了更了解棒球,也更了解我們自己。
「如果你一直都搞不懂,為什麼很多作家都認為棒球能反映人生道理,洛爾的《思維誤判》肯定能解開你的疑惑,因為它用日常人生的道理解釋了棒球。在《思維誤判》中,來自「運動員」(The Athletic)網站的資深棒球作家——洛爾,檢視了各式各樣引發棒球迷辯論的假設和命題,議題涵蓋場上、場下,以及球迷的世界。」
《華爾街日報》-- Wall Street Journal
「洛爾的分析兼具娛樂性和知識性,他能寫出這本有內涵又好讀的書,就像敲出了一發滿貫全壘打。」
《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在美國書市棒球書滿溢的情況下,洛爾藉由分析棒球產業著名的決策案例,使其著作脫穎而出。非常推薦給重度棒球迷,還有想了解數據分析和趨勢如何應用在職業運動的朋友。」
《圖書館學刊》(Library Journal)
「《思維誤判》以全新角度切入棒球運動的複雜精微之處,很有見地也很有趣。這是一本傑作。」
《緬因州鋒芒報》(The Maine Edge)
各界推薦
棒球作家 文生大叔
棒球Podcast《HITO大聯盟》主持人 王啟恩
知名棒球Youtuber 台南Josh
早安財經文化發行人 沈雲驄
職棒球星 周思齊
資深體育媒體人 卓君澤
富邦勇士籃球隊助理教練 林煒晧
立法委員 3Q陳柏惟
MLB聖地牙哥教士隊台灣區球探 耿伯軒
暢銷作家 陳宏宜
棒球作家 張尤金
資深球評 曾文誠
運動視界主編 楊東遠
價值投資者/財經作家 雷浩斯
關鍵評論網集團共同創辦人 楊士範
棒球球評 潘忠韋
棒球研究者 鐘勝宏
會員需自備暢通的網際網路連線及符合閱讀護照支援的行動裝置、電腦作為閱讀工具如下:
瀏覽器閱讀:無需安裝,即可閱讀。支援瀏覽器Chrome(建議升級至最新版)。
容量建議:建議裝置需具備2G以上的 RAM。
若因個人裝置因素(如:其他應用程式衝突、裝置記憶體不足),無法使用閱讀護照電子書閱讀服務或影響服務效能,需自行進行排除待符合閱讀護照支援項目再行閱讀。 電子書因版本屬性因素,恕無法比照紙本書籍提供MP3、DVD實體光碟,亦無提供相關影音檔案下載,請先確認無此需求再行下單購買。
電子書購買前請務必先行試閱,不提供10天的猶豫期。
※詳細法規內容請見「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
洛爾是美國知名運動網站「運動員」(The Athletic)的資深棒球作家。此前,他曾擔任 「ESPN 知情者」(ESPN Insider) 專區的資深棒球作家、為棒球分析網站「棒球指南」(Baseball Prospectus)撰寫專欄,也曾任職於大聯盟多倫多藍鳥隊,擔綱總管特助,負責數據分析工作。洛爾現居美國德拉瓦州(Delaware)。
李秉昇
畢業於臺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口譯組。熱愛體育賽事、棒球、美國職棒,從大一起撰寫棒球文章、編譯體育新聞,目前為FOX體育臺官網、UDN聯合新聞網、運動視界網站的大聯盟專欄作家,另擔任過FOX體育臺記者、《好球帶》節目播報、中華職棒賽事英語播報,也是棒球Podcast節目《Hito大聯盟》的主持人之一。現為緯來體育台主播。
電子信箱:jacky0988730854@gmail.com
《Hito大聯盟》節目官網:hitomlb.com
精彩試閱:
第一章 為什麼我支持電子好球帶
錨定偏誤(anchoring bias)如何影響好球帶認定以及其他事情
如果你在棒球賽季有使用推特,特別是最近幾年的季後賽期間,你應該有意無意都會看到有兩派球迷針對一個特定議題大力爭論:一派球迷想要大聯盟趕快採用機器人主審,另一派球迷則擁護具有人性成份的人類主審,兩邊對於棒球是否該採納電子好球帶的問題爭執不下,誰也不讓誰。二〇一九年世界大賽(World Series),這問題又成為焦點。第五戰,主審巴克斯戴爾(Lance Barksdale)搞砸了兩個好壞球判決,其中一球他甚至直接怪罪華盛頓國民隊(Washington Nationals)捕手戈姆斯(Yan Gomes),貌似是因為戈姆斯接球後立刻起身的動作不夠尊重他,所以才故意把好球判成壞球,這結果令國民總教練馬丁尼茲(Dave Martinez)相當不滿,在休息區對巴克斯戴爾大喊:「該醒醒了吧你!」另一個誤判的位置更誇張,一顆離好球帶有一段距離的外角球進來,巴克斯戴爾直接把受害打者羅布勒斯(Victor Robles)拉掉,令羅布勒斯氣得跳腳,怒不可遏地把打擊手套扔到一邊。這兩球的判決都很糟糕,而且在兩個案例中,巴克斯戴爾感覺都在懲罰國民隊:第一次是懲罰戈姆斯在主審還沒做出判決前就認定那是好球,第二次則是懲罰國民全隊在戈姆斯那球的判決後,質疑他的權威。這些誤判當然也有可能只是純然的人為失誤,但至少畫面上看起來給人的觀感非常差。
我個人是全力支持電子好球帶的那一派。判定好壞球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人類幾乎不太可能把這件事做好(尤其是在有另一個人(捕手)蹲在主審前面,擋住部分視線的情況下),而且只要有少少幾球的誤判,就有可能改變比賽結果、甚至整個系列賽的戰局。球界有一些蠻實際的論點,反對電子好球帶,比較為人所知的一個是,現存的球路追蹤科技,不一定比優秀的人類主審來得準確,這點還算有所根據,不過另一個論點就可說是一派胡言:我們應該保留比賽中的「人性成份」(human element),因此就要接受「場上不是球員的人」(也就是裁判)影響比賽結果的狀況。人類不應該擔負好壞球判決的任務,因為人很容易就落入非常多的認知偏誤(相信已經讀到這裡的各位,都清楚這點)。
我們已經能證明主審也是有認知偏誤的,而且至少有兩種。我不是說那種很會投好球的投手,總是能在好球帶外側一兩球的位置獲得主審偏好的狀況,也不是說那種很喜歡抱怨好壞球判決的打者,被主審以較小好球帶伺候的情形。這些偏誤或許真的存在,而且也會隨著電子好球帶的應用而消失,但它們的影響沒有很普遍,此外,能佐證這些偏誤的實證,通常沒有特別大的說服力。
我所說的兩種主審會經常犯下的特定錯誤,都來自認知上的偏誤,它們遠比前述提到「主審對某特定球員偏心」或「某特定主審判決上有特殊偏好」的情況普遍,且影響力更大。人類都會有認知上的問題。由於主審被要求要在每一球進來之後,立刻做出好壞球判決,而且一旦做了判決便沒有轉圜餘地,就算事後發現有錯,主審也得堅持原本的認定,因此主審在好壞球判決上出錯,是沒有所謂的修正機制的,錯了就是錯了。這稱不上是讓人類擔負好壞球判決工作的弊病,反而是一種特色。
第一個人類主審會出現的問題是,好壞球判決會受到前面幾球判決的影響,而且前一球的影響尤為劇烈。照理來講,一顆球是否通過好球帶,跟前幾球是好球或壞球完全沒有關係,不應該受到影響。每一球都是獨立事件,如果你具備猜測投手下一球是好球還是壞球的能力,即便成功率沒有到特別高,投手對你來說也算很好猜。如果你的身份是打者,那很容易就能把投手打得很慘。
二〇一六年,陳丹尼爾(Daniel Chen)、莫斯考維茲(Tobias Moskowitz)、舒休(Kelly Shue)共同發表了一份研究,內容為分析大聯盟PITCHf/x系統(一種球路追蹤系統)從二〇〇八到二〇一二年收集到的所有球路資料。三位研究人員把資料中所有由主審判定好壞球的「連續幾球」挑出來,排除掉被打進場內的球、界外球、揮棒落空、其他所有非主審認定好壞球的情形,最後發現共有九十萬組這樣的「連續幾球」。他們也把所有由主審認定好壞球的案例進行分類,一類是「明顯」,也就是該案例的好壞球結果非常明顯,另一類則是「模糊」,代表該案例在好球帶邊邊角角,不容易區分是好球還壞球。研究人員發現,被歸類在「明顯」類別的案例,有百分之九十九最終都獲得正確的好壞球判決,而被歸類在「模糊」類別的案例,則只有百分之六十的正確率。
他們在研究中問的第一個問題是:主審把「連續幾球」中的第一球判成好球後,是不是比較可能把第二球判成壞球?換言之,即前一球的判決結果,會不會影響到第二球的判決。結果發現,確實有,如果前一球被判成好球,那下一球被判成壞球的機率會提升百分之〇點九;若前兩球都被判成好球,那下一球被判成壞球的機率會增加百分之一點三。數字乍看之下不大,但實際影響卻蠻大的。而且此效應如果發生在下一球是「模糊」的情況下,更加顯著,偏誤效應會比那些「明顯」的球路高出十至十五倍。
該研究的三位研究人員,把研究呈現的結果歸類為「賭徒謬誤」(gambler’s fallacy)的一種。所謂的賭徒謬誤,就是荒謬地以為,由於某件事發生了很多次,因此接下來不太可能發生;或者由於某件事很久沒發生,因此接下來很可能會發生。舉例來說,有賭徒謬誤的人會認為,賭場輪盤遊戲連續開出五次黑色號碼之後,接下來開出紅色號碼的機率會比較高,只因為該輪盤已經很久沒開出紅色號碼。這種情況在棒球界也常常看到,最經典的案例是,許多人會說一名最近連續幾次打擊都沒有敲安打的打者,應該下一次就會擊出安打,因為「打出安打的時機差不多到了」。如此論述亦十分離譜。有些人也說,主審可能有預設好的好壞球配額,認為要把每場比賽一定比例的球判成好球,要是在比賽中某個當下判得好球比例低於那個頻率,就會在剩餘局數多判好球彌補。
另一個認知偏誤——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能提供我們更簡單的解釋。錨定效應就是,獨立於下一個決定之外的過去資訊,仍會改變決策者對於某個行為結果發生機率的評估,進而影響他做下一個決定的決策過程。主審對前一顆球的判決,不應該影響下一球的判決,也不應改變他們把下一球判對的機率,但真實世界並非如此,因為主審的內心沒有把前後兩球的判決視為各自獨立的事件。主審自己可能也沒意識到這個認知偏誤的存在。這發生的原因,有可能是主審內心預設的好壞球配額作祟:「我前一球已經判好球了,所以我應該適時地補一顆壞球回來。」也有可能是潛意識的預期:「前一球已經是好球了,投手不太可能連兩球都投好球,所以下一球比較可能是壞球。」無論確切原因為何,最簡單的解釋是,主審的內心已經定錨在前一球的判決結果上,因此他對下一球的評判基準出現變化,代表他們比較沒辦法把連續幾顆好壞球判決的後面幾球判正確。這是另一個支持電子好球帶、反對人類判好壞球的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