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人文科普>科學百科> 《臺灣惡地誌:見證臺灣造山運動與四百年淺山文明生態史》

《臺灣惡地誌:見證臺灣造山運動與四百年淺山文明生態史》

Mudstone Badlands in Taiwan

作者:梁舒婷、吳依璇、劉閎逸、柯伶樺、邱峋文、黃惠敏

出版品牌:野人文化

出版日期:2022-08-03

產品編號:9789863847588

定價 $630/折扣2冊

儲值會員,馬上選領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以區域環境的獨特視角,

開展出一部臺灣造山運動與淺山文明生態變遷史

 

◎在臺灣就能上月球?

◎月世界惡地如何以時間、以營力、以材料、以地層深度訴說臺灣大地故事?

◎為何崎嶇不毛之地能種出遠近馳名、好吃的燕巢芭樂?

◎貧瘠環境憑藉什麼吸引野生動物來此棲身?

◎迂迴隱蔽的西南惡地為何成為宋江陣(武藝)、總舖師(廚藝)的原鄉?

 

★揭開惡地(Badlands)真實樣貌,顛覆你對不毛之地的想像

★見證臺灣造山運動前後結構相以及地質多樣性

★面積僅3%,卻封存了臺灣四百年族群發展的縮影

★以水貫穿,寫下人、生物與環境間相互試探、適應的過程與結果

★在高度開發的臺灣西部,意外保留了一處生物多樣性方舟

★在地人以草根力量結合特有生物兵團,創造當代SDGs永續發展模式——地質公園

 

人們常聽聞的「月世界」地形,異景如夢似幻宛若外星球,而它正式的名稱是惡地(Badlands)。

臺灣本島面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惡地地形主要分布在西南淺山區的臺南和高雄一帶,面積廣達一千平方公里,厚約三千到四千公尺深。這片泥岩(mudstone)惡地雖僅占國土百分之三,卻驚異地創造了觀看、理解臺灣的多重視角,而且封存了臺灣四百年族群發展縮影,更意外成為淺山地帶生態方舟。

本書從地質的大尺度出發,告訴你位於西部麓山帶的這一片泥岩惡地,是如何形成、如何見證臺灣六百萬年前造山運動的前後結構相;以及當這片惡地置於全球惡地舞臺時,如何反映了臺灣環境的獨特性。

大部分的人文活動似乎並不適合在這種脆弱的生態環境中進行,但事實是,人類在惡地區的活動已有相當長的歷史,這些紀錄寫下了人與環境之間相互試探、經驗、適應的珍貴過程與結果。

本書爬梳了四百年來,人們在此溝谷交錯、空間迴旋錯置的環境下,如何發展、選擇聚落、遷徙,並在族群勢力不斷交替間,形成短暫或持續的、穩定或變動的、時消時長的多元生活樣態。

惡地地區極為重要的是水源,攸關生態系平衡。本書透過惡地生態多樣性、環境保育運動雙軸線,溯源水在當地自然與人為力量影響下的流動路線,以及保存方式。在水的引導下,臺灣特有動物如白螃蟹、植物如岩生秋海棠紛紛出現;村民顧水、顧生態的草根力量蜂起,意外指引出一條惡地未來之路。

惡地充滿各式各樣的磨難,不斷挑戰著人們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儘管如此,有一群人、一群生物持續在青灰泥上前行,守護惡地的一切;他/它們同時也正翻轉想像,在寂惡之境,對大眾展現屬於當代的SDGs永續生存模式。

 

為何要認識臺灣泥岩惡地?

1、 地質上,它見證了六百萬年前臺灣島誕生的故事,以及蓬萊造山運動的前後相:造山運動過程刻在尖山山瘠間、溶在湧出的泥火山中,更鑲嵌在大崗山、雞冠山壁的珊瑚與化石間。小小面積却擁有地質多樣性!燕巢橋子頭泥火山更早在1933年(日治時期)即受重視,獲第一波指定保存的天然紀念物,至今仍在噴發,現名為滾水坪泥火山。

2、 歷史上,具體而微寫就了四百年西部淺山文明史:此處是臺灣早期開墾的邊地,原漢交融邊界;由於惡地為屏障、有崎嶇隱蔽之利,進可攻退可守,既能觸及並吸取文明之泉,又能保留淺山原始樣貌,竟以極特殊方式封存了歷史。更因而成為宋江陣(防護鄉里)、總鋪師(自給自足)的原鄉,發展出農(農塘)漁(內陸)牧(土雞)流竹(刺竹)等特殊營生方式。

3、 生態上,顛覆你對外觀環境的想像:看似貧瘠,却見豐饒,且是物種基因庫、生態方舟,我們看到了生命的精采堅韌與不可思議。

4、 它承擔起縫合破碎棲地的綠帶的功能:西南泥岩惡地面積雖僅占國土3%,却是目前最重要的國土綠網計畫熱點區之一。介於中央山脈和平原間的淺山(里山概念)綠帶,是生物與人重疊共居之所,承擔縫合破碎棲地、讓生物與人和諧共榮的角色。

5、 惡地特殊土壤生產出獨特農業:好吃的芭樂、棗子、香蕉等,擁有其他地方種不出的甘酸甜味。

6、 以草根力量守護環境的典範:惡地上有一群不論出身、不論職業、全心投入知識學習與行動實踐的草根公民,正在創造兼顧環境保育與經濟發展的生活新模式,我們名之為——地質公園。

 

推薦人

王小棣|電影導演

王詠絢|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代理所長

周飛宏|旗山國中主任

林俊全|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教授、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

林華慶|農委會林務局局長

柯一正|電影導演

柯金源|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

凌性傑|建國中學老師

張清榮|高雄市政府農業局局長

張錫聰|交通部觀光局局長

陳玉峯|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主任

陳貞蓉|國家自然公園管理處處長

陳椒華|嘉南藥理大學食品科技系副教授

黃美秀|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教授

黃淑梅|紀錄片導演

齊士崢|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劉克襄|作家、自然觀察者

劉烘昌|靜宜大學生態學系助理教授

劉瑩三|東華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

蔡嘉陽|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
陳當木|三民家商校長

張秀慈|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副教授

作者

梁舒婷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畢業、惡地農夫工作室永久成員。成長在高雄市田寮區,人稱「月世界」的地方。

神創造萬物,也創造了像臺灣西南部泥岩惡地這樣的地方。惡地上有丘陵、有水文,有在地的人文產業還有豐富的自然生態,一切交織成為一幅風景、一個屬於我們的DNA

石川先生喜歡一邊聽沒有人聲的古典樂、一邊趕稿,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拖稿。由於地質研究的是山川土石,所以稱呼為石川先生。

劉閎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兒時踩著濁水溪畔黑泥黏土,旅居高屏近十載後,重返校園修讀地理學碩士。對於山林水土的地理環境與城鄉生態發展有深刻的好奇心。

柯伶樺國立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從小就喜歡跟前跟後在村子裡趴趴走,總被大人叫野馬;現在幸運能全臺走跳做生態研究,從海岸、溪谷到山巔,窺探迷人的世界。現任野人谷長工,與各路夥伴一起守護這片土地。

邱峋文|於聖稜線上感受陽光灑落時內心的感動、於白石池目擊水鹿奔騰時心靈的震撼,是踏入山林的初衷。於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所畢業後持續於山野工作,望能盡綿薄之力守護眼前的風景。

黃惠敏放羊的孩子。人稱小邪,從小幻想當一位充滿正義的女俠。現任高雄市馬頭山自然人文協會會長,參與反馬頭山事業廢棄物掩埋場自救會環境運動。

 

攝影

梁偉樂攝影與生態工作者,練習將視野擴及每個日常,喜歡那些不經意的瞬間,也受人們勞動與閒聊間的容顏所吸引,不擅長言語,藉由相機來與人親近交流,成為新的生活方式。

 

審定者簡介

林俊全|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教授、臺灣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

蘇淑娟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王文誠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教授

陳文山臺灣大學地質系教授

【內文試閱】

PART II 荒山惡地

 

1、西南泥岩惡地——快速造山的見證

在約莫五、六百萬年前,因為受到板塊擠壓,臺灣島逐漸抬升隆起,位於菲律賓海板塊邊緣上的火山島弧,逐漸向西北移動擠壓並碰撞到歐亞板塊的邊緣,並漸漸形成臺灣島早期的中央山脈。

在臺灣島抬升的過程中,歐亞板塊的邊緣因為承受逐漸形成的山脈的重量而向下撓曲並凹陷,因此在山脈前面形成了長條狀的盆地,這個位處於半深海的凹陷沉積環境在地質學上稱做「前陸盆地」。而這次的造山運動由北邊開始,一路往南發育。中央山脈慢慢隆升也同時受到侵蝕,沖刷下來的沉積物一路傳輸到海裡沉降並堆積。在靠近沉積物源區的地方,堆積的沉積物顆粒會較大;遠離沉積物源區的地方,堆積的沉積物顆粒則細得許多。如同在山上的河流中可以看到和人一樣高的巨石,而在出海口則會看到遍地的細砂。石頭被搬運到深海沉降的時候大多已經是極細的顆粒,約莫直徑0.004mm

當臺灣北部因為受到板塊擠壓慢慢從淺海抬升到陸地環境的時候,臺灣西南部仍還在半深海的環境,因此臺灣西南部接收來自附近地區帶來的沉積物,這些沉積物就是現在形成古亭坑層的材料。隨著臺灣島持續抬升,臺灣西南部大約在距今40萬年前,成為淺海到三角洲沖積平原的陸相環境,也結束泥質沉積物的堆積。但是臺灣島的抬升持續進行,曾經在半深海的泥巴隨著板塊擠壓,上升到了陸地,成為我們現今看到的月世界惡地。

 

PART III文明的碰撞

 

四百多年來,惡地河川下游的人們,受惠於大量泥沙的搬運,成為南臺灣人口與產業發展的重鎮;而中上游的泥岩區,卻持續受到險惡地形與氣候影響,生存艱難。隱身在山窩林蔭間的水塘群,彷如惡地中點點微光,無聲地映照著日夜上演的生機。一處水塘,就是一處生命天堂。

 

1、山窩的綠水

散布山野間的水塘群,猶如一面面大自然的鏡子,從日夜到四季,隨著頭頂陽光的軌跡移走,映現著周遭環境的時序變化與變遷歷程。有水埤塘的惡地是迷人的,環景的綠意揉合著硬派的瘦瘠雨溝,在這片彷如奇幻的異域空間中,帶出了水與人之間共存共生的糾結。

 

‧走入月世界,揭開水塘真相

北從嘉義、臺南,南至高雄的平原邊界淺山一線,有著臺灣島上最遼闊的裸露泥岩山地,年復一年、日夜無聲地盛接著上天給予的日曬、雨淋、風吹和地震的洗禮。

荒山惡地,窮山惡水——大多數人們對於這片僻處島嶼西南平原與中央山地之間的大面積裸露坡谷,似乎已有了普遍的印象。走進著名的月世界風景區,峻稜險脊毫不保留地占據眼前,林地深處傳來陣陣謎樣的低鳴,蜿蜒河道持續切割著軟弱的泥岸。當大雨降臨,滾滾泥流隨著雨水從地底湧現,日夜未息的泥漿氣泡,吐露著不知深處的地底滋味。

天上眾神明,看似把所有最差的命運都處置在這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了。這片面積不足島嶼百分之三的表土,北起臺南草山月世界,南至高雄田寮月世界與燕巢太陽谷等地,接力串連起草木難生、以惡地異境馳名的月世界景觀。

夏日時節,驅車行駛在田寮村落之間,蜿蜒車道上難得見到一部相會的車輛,偶有幾座水泥樓房與紅磚瓦厝相依坐落在道路旁,空氣彷彿靜止了。即便是有綠意覆蓋,生長其間的竹木花草,在南臺灣特有的乾燥氣候下,似乎也顯得精神不濟。

 

崎嶇惡山之間,雖景色蕭蕭,極度寂靜,卻潛藏生機。山路曲折,伴隨著林木枝條交互摩挲的聲響,稍一留心,就可聽見啾啾的鳥鳴蟲叫聲,環繞在寧靜的山間谷地,頓時讓背負著人間俗事的旅人聽起來,竟是分外的愉快而自由;運氣好些,還可望見隨著上升氣流盤旋的猛禽:大冠鷲肆意地在頭頂高空不遠處,昂揚展開雙翼,聲聲嗷嗷長嘯,似乎在警告著天空下的獵物們趕緊注意,否則必然是一番飽餐與死別相送的糾纏。

被人們稱為惡地的山水之間,猛禽的出現代表此地生態多樣性與族群量的穩定發展,掠食者似乎早已明示這處惡地並不惡,相反地,擁有著充足豐富的自然生態系。

旅人來到月世界,目光可能多被龐然粗曠且崎嶇裸露的大片灰白色山坡所吸引;然而焦點若稍微轉移,你會發現,惡地山野轉彎處,總能與池池水塘相遇;山色若有湖光水影相襯,更收靜謐絕美的風情。荒山水鏡倆徘徊,林邊翠綠總纏綿。山野間的水塘,彷彿是靜謐惡地發出的點點微光,內心平日無語的詩意,似乎也自然而然地詠嘆而出。

在惡地長達半年以上的乾燥缺水季節裡,隱身在山窩林蔭間的水塘群,正無聲地映照著惡地內日夜上演的美麗生機。點閱Google Map,西南惡地環境裡的水塘數量超乎想像,大小不一的水埤塘散落在廣闊崎嶇的泥岩丘谷間,其中又以高雄內門與田寮二地的數量最為繁多,且多有集中分布的空間熱區。

為何水塘集中在內門與田寮?而這些散落在惡地裡的水塘分布透露著什麽訊息?懷著這樣的好奇,我開始以田寮泥岩區為範圍,展開一場探訪惡地水塘的偵察。

 

 

PART V刺竹林帶的生物群像——失落與再發現

 

2、固守家園的惡地隱士——厚圓澤蟹

春雷宣告著雨季的來臨,幾場大雨下來,解了大地積累了近半年的渴,蟄伏於地下的各種生命逐漸甦醒,紫花脈葉蘭與臺灣魔芋的花芽、垂頭地寶蘭的葉芽都騷動著冒出頭來,還有土地公柺仔(絹毛鳶尾)散落一地的種子也萌了兩片圓圓的小葉,刺竹再度換上嫩綠的新衣,濕漉的泥地面上多了許多圓圓的小洞穴,這是厚圓澤蟹的家,進入雨季的泥岩惡地,生機蓬勃,宛如另一個世界!

蟹類一族,從水而來,為了離水上陸,經過了千百萬年的演化,逐漸蓄積了各種所需的能力,才得以踏上這截然不同的世界!從海裡、溪流、湖泊、陸地到樹上等等,為適應各種環境而演化出的成千上萬種蟹類,也為這萬千世界添增了許多色彩。

臺灣西南部地區,有著乾溼分明的氣候,少了雨水滋潤的乾季,夏天裡生得蒼綠的刺竹換上黃橙橙的衣裳;林下土壤逐漸乾硬,在落下一地黃葉後,僅剩莖枝在空中隨風搖擺,乾枯的葉子鋪滿地表,沉寂不見生機。惡地裡的冬天,顯得蕭瑟。靜靜蟄伏於地下的,不僅有那避旱的種子與宿根植物,還有那隱居於地下洞穴的十足動物——厚圓澤蟹Geothelphusa ancylophallus)。

厚圓澤蟹是臺灣西南泥岩惡地裡特有的大型澤蟹,屬於溪蟹科澤蟹屬(Geothelphusa的一員。世界上,澤蟹屬僅分布於日本、琉球群島、釣魚台、臺灣、綠島與蘭嶼幾個海島上,是東亞島弧上特有的類群。

由於澤蟹的生活不需經過海洋,圍繞著島嶼的海洋便成了物種擴散的最有力阻隔,因此物種分布多侷限於各島嶼,這物種幾乎均是各島嶼的特有種類。弧陸碰撞造就了臺灣島綿綿疊疊、起起伏伏的山脈與大大小小的獨立水系,對這群移動能力有限且不能離水太遠的小生物來說,這些山脈像一道道牆,將臺灣島隔成大大小小的地塊,地塊間的族群交流不易,多山地形形成強大的阻隔效應,限制了同物種的分布範圍,僅少數物種能分布較廣,常是侷限小區域分布、不同水系即為不同的物種,再加上地質變化提供了不同的棲地環境,都成為了驅動島上澤蟹一族異域與同域分化的動力,澤蟹屬的祖先便在此上演著一場精采的物種分化劇碼!在二○二○年出版的《台灣蟹類誌III》中,已累計多達三十九個物種(含釣魚台、綠島與蘭嶼),是澤蟹屬物種多樣性最高的地方,且均是世界僅存於此的臺灣特有種。

PART I 生存泥世界

1.開發晚放棄早-人口外移之冠

2.農活日常-惡地人的歹嘴斗

PART II 荒山惡地

1.西南泥岩惡地——快速造山的見證

2.全球視野——孤峰在何方

3.神祕的泥火山與地質多樣性

4.與惡地共處

PART III文明的碰撞

1.山窩的綠水

2.族群行跡

3.溯源

PART IV活的地景與常民生活

  1. 土與水的連結-惡地農業

2.徜徉惡地的牲畜-惡地畜牧業

3.傳統作物的延續

4.在地社區故事-社造及培訓導覽

PART V刺竹林帶的生物群像——失落與再發現

1.刺竹與惡地植物

2.旱地奇兵——厚圓澤蟹

3.谷地裡的神隱者——草鴞

4.並非惡山惡水

PART VI狼煙與轉機——地質公園

1.找水‧尋根

2.多元價值

3.狼煙與轉機

書籍代號:3NGE0001

商品條碼EAN:9789863847588

ISBN:9789863847588

印刷:全彩

頁數:320

裝訂:平裝

您可能也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