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牌:衛城出版
出版日期:2020-01-08
產品編號:9789869681742
從日治到當代,一百多年來,臺灣人始終在追尋自由,
政治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文化的自由;
而臺灣現代舞發展的歷史,就是臺灣人追尋「身體的自由」的歷史。
假如我是一隻海燕
永遠也不會害怕
也不會憂愁
我愛在暴風雨中翱翔
剪破一個又一個巨浪
──雷石榆,〈假如我是一隻海燕〉
我們對於自己的身體,看似有權自主,實際上卻受到許多禮俗、傳統觀念,或是法律等無形的規範,限制著我們的自由。另一方面,舞蹈這項藝術的核心,則是以身體為語言,用最直接的肢體運動,表達出人最真實的內在感受。在這層意義上,現代舞走得相當遠,因為它的出現,就是為了打破古典芭蕾日益僵固的審美標準,讓身體能夠盡情揮灑,更貼近奔放的心靈與思想。而這源於反叛、追求自由的現代舞,雖誕生於二○世紀的歐美,卻引起了普世的心靈共鳴並傳入亞洲,先是日本,而後朝鮮,最後輾轉進入臺灣,落地生根。
《假如我是一隻海燕:從日治到解嚴,臺灣現代舞的故事》以細緻而優美的文筆,生動地描繪了現代舞在臺灣的發展,同時,也記錄下臺灣人在政治與文化之外,追尋身體自由的歷史。「假如我是一隻海燕」語出雷石榆的同名詩作,這是他寫給愛妻蔡瑞月的詩作,後也被改編為現代舞作品;而這隻在狂風巨浪中奮力飛翔的海燕,既象徵著蔡瑞月,也象徵著臺灣現代舞發展史上每個舞者努力的身影。回顧過往,最早,經由日本的現代舞之父石井漠、朝鮮的半島舞姬崔承喜,影響了臺灣的蔡瑞月、李彩娥等一代人,再到如今人們熟知的林懷民與雲門舞集等,是在他們各自的努力之下,現代舞在臺灣才逐漸成為一項被人認真看待的藝術;也是因為這些舞蹈家的努力,才讓臺灣人普遍更理解、更能掌握、更懂得展現自己的身體。
而這項藝術所象徵的,諸如自由、解放、抵抗等近代啟蒙思想的精神,也歷經日本帝國的殖民、戰後國民黨的統治與戒嚴、冷戰局勢下的美援勢力,渡過層層壓力、重重難關,最後終於完成了在地化,發展出自己的特色。
林巧棠,新竹人,臺大外文系學士,臺大臺文所碩士。現居台北。半個舞者,新手譯者,對於身為女性一事,有太多必須要說的話。研究舞蹈、身體與心靈之間的交互作用。曾獲時報文學獎首獎、林榮三文學獎、臺大文學獎等
太平洋的海風拂過她腰上的藍粉流蘇,珠串在她修長的頸上晃蕩,隨著身體的旋轉碰出清脆的聲響。她轉圈時,黑紗麗上的金帶、手臂上的銅環和帽頂上的金飾彼此輝映,甲板上陽光燦亮,她彷彿浴在金光裡的異國女神。在婉轉的小提琴聲中,她挺立背脊,雙手合十向天再徐徐開展,像一朵花禮敬天地,再展開它的容顏。
只見她單腿單手輪流舉起,向內畫出好幾個圓,大蹲腿時黑紗裙下的大腿若隱若現。她的舞步細小而快速,裙上垂墜的一長串彩珠彼此輕碰,舞幅卻絲毫不受影響。她雙手的拇指和食指相連,捏出兩個尖角,掌心時而朝上時而向下,彷彿鳥喙,又彷彿盛放的蓮花。她的手臂有時軟弱無骨,有時柔韌有力,引導上身不時後仰,眺望遠方,彷彿直到望見世界的邊緣。
海風習習,甲板上的提琴聲悠遠遼闊,臺灣的第一支現代舞,就誕生在美麗的太平洋上。年僅二十五歲的蔡瑞月穿著一襲印度舞衣,以俄國作曲家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曲子為配樂,為歸臺的知識精英獻上這支〈印度之歌〉。
那是一個時代的開始,也是一個時代的終結。西風東漸,繞道日本傳入的西洋時尚與新思潮,與傳統文化在臺灣這座殖民地小島上交會碰撞。二十多年前,一九二〇年代是臺灣新文化運動的黎明,由新舊文學論戰開始點亮文化的燈火,革新的力量蔓延至戲劇、音樂、繪畫,並在三〇年代開出繁花。可是,二十多年了,做為藝術類重要一員的舞蹈卻遲遲未能開展。
殖民統治下的臺灣人尋求政治的自由,思想的自由,文化的自由,還有本書的核心——身體的自由。
身體的自由是什麼?不如先來談談什麼是身體。運作如常的時候人是不會想起身體的,要等到咳嗽了才發現喉頭正癢,扭傷了才想起自己有腰。上健身房的時候訓練身體,減肥的時候痛恨身體,時而聽從使喚,時而頑抗拒從,彷彿屬於你,又從未真正屬於你。
曾聽演員說,「演員的身體屬於劇場。」話語中傲氣昂揚。的確,頭髮或染或剪,該增肥還是減重,都不是演員能決定的。又或者芭蕾舞者的體重不能超過五十公斤——曾有新聞報導,某位舞者因為「重達」五十二公斤而退團;有些芭蕾舞團合約還規定,舞者要是懷孕,就解約。
事實上,不只是演員和舞者,世界上沒有多少人能全然且真正地擁有自己的身體。生而為人從來就不單純,人從出生開始就被鑲嵌在國家社會的網絡中,男性的身體聽候國家徵召,女性的身體肩負生育重任——是的,身體屬於國家,屬於社會,屬於傳統,從來就不全權屬於你。
你可以認命,也可以不。抵抗的歷史淵遠流長,若想獲得解放,就必須加入抵抗的隊伍。在日治時代,殖民地人民抵抗殖民政府,女性抵抗父權傳統,而現代舞,就是人們抵抗的方式之一。舞蹈學者陳雅萍就說過:
因為舞蹈與身、心的不可分割,它一直是權力的擁有者最常用來掌控人們的身體、心智與信仰的工具,但與此同時,舞蹈也是人們追求身體與心靈的解放時,最直接與具體的表達手段。
現代舞誕生之前,天下是芭蕾的。芭蕾的核心精神相信,一切動作來自以脊椎為基礎的背部,而手臂、軀幹、腿必須從脊椎延伸,開展出所有的活動。芭蕾的審美要求人體對抗自然,不僅有固定的手位腳位,更強調優美的線條與弧度。無論舞者的身體再怎麼不同,筋骨或軟或硬,胯部能否拉開,標準就是硬梆梆地在那裡。
古典芭蕾的內容通常是童話式的,王子公主,精靈仙子,在那樣一個遠離日常的夢幻國度,角色高潔卓越,結局皆大歡喜。即使有編舞家挑戰傳統,古典芭蕾的內容卻無法擺脫童話式的敘事窠臼。
現代舞的誕生,就是為了對芭蕾進行一次革命。美國現代舞先驅伊莎朵拉・鄧肯(Isadora Duncan)就認為芭蕾太過違反自然,束縛身體,使舞者形同一具傀儡。鄧肯的舞蹈哲學宣稱,真正的舞蹈應該解放女性身體,拋去古典芭蕾的緊身衣、馬甲、硬鞋,舞蹈必須拋棄芭蕾那些矯揉做作的動作,可以赤足,可以披頭散髮,可以隨心所欲。
鄧肯在工業文明勃發的二十世紀初率先脫掉舞鞋,穿著白色寬鬆的希臘女神服裝,想像並模塑出二十世紀女性舞者「自由」與「自然」的身體。她強調從心靈出發的舞蹈,呈現在動作的質地上,則是強調雙手上舉的挺胸姿勢,原動力則來自前胸,也就是太陽神經叢(celiac plexus或solar plexus)的部位。
她的舞蹈經常使用古典樂大師巴哈和蕭邦等人的作品,可惜當年的舞姿並未留下影像記錄,後人只能從繪畫、雕塑和文學作品想像她的舞姿,或是由再傳弟子的演出中設法揣摩。鄧肯並未留下一套完整技巧,傳世的只有她的概念、精神與哲學,但她開拓與奔放的舞蹈精神的確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舞者。
現代舞自歐美傳入亞洲後,首先在日本落地生根,再以日本為中心向外擴散。先是朝鮮,再來是臺灣。為了反叛而誕生的現代舞,它反抗的卻不只是芭蕾,也不只是單一國家的控制或殖民;現代舞所反抗的,一向是將人禁錮、束縛、使人不得自由的傳統。
現代舞是二十世紀女性身體解放最具代表性的象徵之一。臺灣人——尤其是女人——始終在追求雙重的自由,那就是身體自由與政治自由。日治時代,被壓迫的臺灣人強烈渴望自由,尤其女人:脫離三從四德封建傳統的希望才剛出現,就被強迫納入大日本帝國的家國論述。女人在外必須積極投入生產,報效國家,在家要負責生育撫養強健的天皇子民,從為「家」服務到為「國」服務,在雙重的壓迫之下,女人的身體和心靈都渴望自由。
而現代舞也許就是臺灣第一代舞蹈家在黑暗中摸索時窺見的,可能的答案。
推薦序 臺上一分鐘、臺下八十年◎何曼莊
推薦序 寫作追求自由,身體也是◎蘇碩斌
序章
第一章 嶄新的身體語言進入臺灣:日本現代舞的啟發
前所未有的舞蹈/踏上命定之途/對新時代身體的渴望/身體渴望獨立,民族也是/當臺灣初次向世界敞開身心/臺灣文藝聯盟的危機/身體訴說的豈只是力與美/臺灣也有自己的舞蹈嗎?/島嶼新身體的誕生/知識份子的鼓勵與家長的支持/少女的尋夢冒險/臺灣囡仔壓倒日本人!
第二章 假如,我是一隻海燕:戰後政治高壓下現代舞的發展與沉潛
短暫的真空時期/保守勢力的阻礙/大時代中奮鬥的左翼文人/無懼的海燕/不能不當中國人,卻不能跟中國接觸/獄中的舞蹈家/牢獄裡的舞蹈家/舞蹈最不自由的時代/被創造的傳統/你的中國,不是你的中國/必須潛藏的現代舞/傀儡上陣/躲起來的外省舞蹈家——劉鳳學的中國現代舞實驗/現代不盡然與古典對立
第三章 高壓下終能喘息的自由:六○年代,結束冬眠的現代舞
風光的表面下/售票罰款事件/視線從未移開/美國文藝政策與現代主義的傳入/讓身體自由呼吸的現代舞/探問女性身份意義的王仁璐
第四章 尋找自己:第二波西方舞蹈留學潮
尋找自己/美國自由氣息的滋養/家貧難掩其華的天才/人生的轉捩點:被葛蘭姆發掘/迴游:我的、我們的、我們國家的舞蹈/承先啟後之舞:《薪傳》/新古典舞團/從《晚霞》到《龍宮奇緣》/從潛藏到探出頭的現代舞/調和浪漫的憧憬與實際的考量/舞蹈史上最大的羅生門
第五章 新舊之交:八○年代到解嚴後
風起雲湧的時代/舞蹈劇場與臺灣社會/雲門暫停/初生的多元風景:後現代舞是什麼/須彌納於芥子:皇冠小劇場/政治的舞蹈與舞蹈的政治/俠女之舞/戲弄國家/無始無終之舞
終章
主要參考資料
評跋◎徐瑋瑩
作者後記
書籍代號:0LLO0003
商品條碼EAN:9789869681742
ISBN:9789869681742
印刷:單色
頁數:288
裝訂:平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