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書籍搜尋 >藝術美學>其它> 日本美學1:物哀──櫻花落下後

日本美學1:物哀──櫻花落下後

大西克礼美学コレクション. 1(幽玄・あはれ・さび)

作者:大西克禮

譯者:王向遠

出版品牌:不二家

出版日期:2018-08-08

產品編號:9789869633567

定價 $320/折扣1冊

儲值會員,馬上選領 加入儲值會員 購買單書
  • 內容簡介
  • 作者簡介
  • 書摘
  • 書籍目錄
  • 詳細資料

櫻花的美,在於它必然消逝

物哀[ものあわれ

大和民族千年來的美學追求

 

當人們目睹一場美麗的盛宴消逝,反而能找到安心感。──村上春樹

物哀的世界具有高度藝術性,也代表了人類對於極限的自覺。──丹下健三

 

千年前,紫式部在《源氏物語》寫出了日本人最早的美學表達──物哀。哀是憐憫,也是感嘆、讚揚,是內心直接發出的聲音花鳥風月,四季推移,大自然反映人事無常、發出死亡警告,萬物都是一期一會。

 

古典的物哀追憶歲時,風花雪月,心嚮往之。日本國學大師本居宣長將物哀定義為知物之心,物哀是感受風物的姿態變換,讓無法言說的可以呈現。

 

物哀情感的經典對象是落櫻。看櫻花落下,我們感受到美與死亡。人生一瞬,所以有了客觀下的漠然、熱情,或哀愁,一切正符合了美的定義。唯美的物哀,象徵人類認識了生命局限後的淨化與超脫,轉身談論真實情感。

 

以物哀為首,日本美學史上陸續誕生了西洋美學不曾涉及的獨特概念。現代美學家西克禮旁徵博引,將「物哀、幽玄、寂定調為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本系列爬梳三大美學的起源、概念演進,及不同領域的解讀或應用,內容橫越文學、歷史、心理學、哲學,是讀者掌握日本美學的獨家著作。

 

本書特色

日本美學三大關鍵詞:物哀、幽玄、寂。不懂這三個詞,就不可能了解日本。

日本文學、詩歌、繪畫的精神核心,影響日本當代創作者的美學哲思

 

「電影不是滿滿十分地展現戲劇性,而是只展現七八分,讓沒有呈現的部份成為物哀。」──小津安二郎

 

「日本的建築與自然處於對照位置,日本建築的開放性,必須對物哀世界的界限有強烈自覺,否則我們無法繼承傳統並發展。」──丹下健三

 

「身為日本人必須與自然災害共存,為什麼許多人仍然理所當然地生活著,沒有因為恐懼而瘋狂?我們在春天迎接櫻花、夏天看螢火蟲、秋天賞紅葉,即使所有事物最終都會消逝,日本人仍然在如此消極的世界觀中,積極找出了美學。」──村上春樹

大西克禮Yoshinori Ohnishi(1888-1959

日本美學家、東京帝國大學(東京大學前身)名譽教授

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系畢,1930年代開始於東京帝國大學擔任美學教職,1950年退休後埋首於美學研究與翻譯。譯有康德的《判斷力批判》,著有《〈判斷力批判〉的研究》(1932)、《現象學派的美學》(1938)、《幽玄與物哀》(1940)、《風雅論:寂的研究》(1941)、《萬葉集的自然感情》(1944)、《美意識論史》(1950)等,為日本學院派美學的確立者代表人物。

王向遠(1962

著作家、翻譯家。現任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著有王向遠著作集》(全10卷)、《王向遠教授學術論文選集》(全10卷)及各種單行本著作二十餘種,已出版譯作二十餘冊計三百六十餘萬字。

一  西洋美學史上不曾涉及的概念──多義的「哀」

 

我將「美」、「崇高」(或壯美,即das Erhabene)、「幽默」三者,視為美的基本範疇。其中,「優美」(或稱婉麗,Grazie, Anmut)可視為是從「美」(das Schöne)這個基本範疇衍生出來的稍微特殊的類型或形態。而「哀」也可以想成是在這一延長線上衍生出的另一種新的特殊形態。但是,說起來這應該是形成日本整個美學框架的體系上的問題,我當然也很關注體系,但本書基本上要談「哀」,我姑且不再對上述日本美學體系等問題做深入追究,而是將「哀」從日本美學體系中分離,視為獨立的討論對象。

 

眾所周知,在日本文學史上,「哀」一詞經常被拿來概括日本人的美學概念。不過,這個概念是否真的被大眾認可為一個特殊的「美範疇」或「美學概念」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們該如何思考它的本質涵義?假如把它歸屬到das Schöne的基本範疇,視為其中衍生出的特殊形態,那麼它又具有怎樣的意義?探討這些問題當然是當下的課題,我們一開始也意識到當中存在許多困難。

 

首先,如果把「哀」看作是美的一種類型,那麼它的確是屬於日本人的。哀主要從平安朝的時代精神發展而來,意味著一種極端特殊的、獨自的美。這不僅是西洋美學史上不曾涉及的概念,即使在日本,對於哀也沒有過嚴謹的美學研究。從本居宣長(見註1)開始,日本學者對此多少提出了一些觀點,然而他們提出的觀點無論多麼傑出,從美學的見地來看,都很難說是充分的。既然談的是東洋或日本的美的概念,究明其美學上的觀點,是我們必須擔負並前進的全新課題。

 

其次,在「哀」的課題研究中還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難。首先,「哀」一詞相當古老,相較於其他美學詞彙,它的歷史更久遠,所涉及的領域也非常寬廣。在《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的時代(西元七世紀至八世紀)「哀」被頻繁使用,且字義上直到近代的德川時代(西元1603—1867年)仍持續演變。有一說認為,此詞從奈良時代(西元710—794年)向上追溯,其字義主要被用於形容「可憐」、「親愛」或是「有趣的」;到了平安時代(西元794—1185年左右),哀主要被用於描述情趣上的感受;到了鐮倉時代(西元1192—1333年),其字義一分為二,一是表示勇壯(あっぱれ),一是表示悲哀(あはれ);發展到足利室町時代(西元1336年-1573年),兩種意思被調和使用;至德川時代,哀又再次分成兩種意思,一是對道義上的勝利者的讚美(あっぱれ),另一則是相反,成為對失敗者的同情(あはれ),表達憐憫之意。我們暫且不管這種說法是否正確,從以上字義的演變,可以清楚知道這個概念的歷史是多麼地漫長。另一方面,「哀」與其它在特殊藝術領域下發展出來的美學概念不同,不僅被廣泛用於日本文學,也以極為通俗的一般俗語形式出現在現代日文當中。(在這種情況下,它主要用來表示「悲慘」、「悲哀」、「憐憫」等特定的意思。)因此,我們可以說哀的概念比起其他美的概念更加多義多元,想把握它最核心的意義,特別是美學本質上的意義,是非常困難的……

 

【註1】本居宣長(17301801):日本國學者,長年研究《古事記》、《源氏物語》等經典,並將自身的解讀寫成《古事記傳》、《源氏物語玉小櫛》等書,對於日本的文學研究有重要貢獻,被譽為國學四大人。

 

 

 悲哀與美的關係

 

試想,人的悲哀、傷心等特殊情感體驗,與「美」之間難道沒有特別密切的關係嗎?如果兩者有關係,那麼又該如何說明解釋呢?我們首先會想到,浪漫主義詩人經常謳歌美與哀愁之間的特殊關係。濟慈有一首題為《憂鬱頌》的詩,吟詠的就是哀愁與美的深刻關聯。雪萊著名的《致雲雀》寫道:「我們最甜美的歌唱,述說的是那些最悲傷的思想。」愛德格愛倫坡說:「哀愁是所有詩的情調中最正統的要素。」波德萊爾也說:「我發現了美的定義,其中要含有一些熱情、一種哀愁,還有一種可推測的漠然。」接著又說:「我並非主張喜悅與美一定不協調,但是我要說,喜悅不過是美最平凡的裝飾品,而憂愁才是美最優秀的伴侶。我無法想像,在任何類型的美當中,不包含某種程度的不幸。(難道我的腦袋是被施了魔法的鏡子嗎?)」接下來,他得出一個結論,男性美的最完美類型,是正如彌爾頓所刻畫的撒旦那樣的人。

 

即便上述詩人的言詞中有些誇張和偏見,但如果我們將生活感情上的積極面的喜悅體驗與消極面的悲哀體驗比較,後者無疑帶有更多的美的色彩。持有這種看法的人絕不在少數,或者至少也有人認為在悲哀的感情內容中包含了他們本身所寄託的一種特殊的美。

 

首先第一個條件,如果說悲哀帶有美的性質,那麼從心理學上來看,它就不是一種單純的不快感,而在某種意義上必然包含快感成分。法國著名心理學家立波特在《情感心理學》一書中論及有關「快樂之痛(Plaisir de la douleur)」,並闡述了「美的憂愁」。他認為悲哀包含某種特殊快感,可以稱為「苦中之樂(plaisir dans la douleur)」,或「憾事之樂(luxury of pitty)」,或「快感源於自己的痛苦(Lust am eigenen Schmerz)」等。很多人都注意到這種心理現象,並意識到它在近代人美感意識中的重要性。如「悲哀的快感」這一心理事實,無疑是將「哀」的特殊情感表現轉換成美感體驗的一種媒介條件。從另一方面來說,也可以想成這種特殊的「快感」即為「美」。但我們不能僅止於指出這一事實,還要更進一步追究其特殊「快感」的由來……

 

 

十四  紅色,讓我們先想到火還是熱烈?——作為情趣象徵的哀

 

……到底天空景色、草木鳥獸如何引發「哀」之情?其中有著怎麼樣的心理變化?我認為其中至少有三個相關因素。

 

第一,是生理學對心理學的因素。主要是刺激對反應的關係。也就是,一定的自然現象透過我們的感覺器官,在與我們精神交流在第一階段上,我們對於各種感性的刺激,如色、音、香、溫度、觸覺、有機感覺等,會直接地產生主觀的感情反應……我們無法否認,沁心的秋風或晚風這類產生反應的感情因子,是產生「哀」的美學感情的重要輔助條件。就像歌人西行在水鳥佇立的沼澤岸邊,一股秋日黃昏的空氣溫度與觸覺,無意識中形成他的生理與心理的關係,並反應到他的主觀心理狀態。上一章曾引用過的《和泉式部日記》中寫道:「心亂如麻,更覺寒意襲人。」也清楚說明了這一點。當然,我並不是要闡述克勞斯Karl Groos所謂的生理對心理的一般感覺會直接引發美的感情。但是,如果站在與克勞斯相反的立場上,認為這方面的事實和條件,無論哪一層意義都與美學意識無關,那也未免走向極端了。

 

第二,純粹是心理學的因素。可以簡單稱為「移情作用」,但這種「移情作用」是指一般的知覺與感情的融合,包括廣義的聯想。就像宣長所說的:「悲傷時所見所聞都是悲傷。」在極為多樣的自然現象中,悲傷時為了調和悲傷的感情,我們因此特別留意、選擇了天空景色或草木顏色,這種調和與我們的心情產生一種微妙的慰藉或滿足關係。移情美學主張我們的感情作用有將自己客觀化的能力。當情感對象同樣是人類時,發生的是「原本性的移情作用」;當對象是非人的自然景物時,發生的則是「象徵性的移情作用」。

 

所謂「象徵性」,正如字面所示,主體與客體之間不單是有情與無情的區別,在其他方面也存在本質上的差異。我們首先會有疑慮,人與人之間的移情作用,能否擴大應用到人與非人之間?本居宣長說,悲傷時看什麼都感覺悲傷,但這是一個很籠統的議論,實際上,在我們對大自然的感情體驗中,我們往往無視對象的客觀性質。

 

第三個因素,我暫且稱之為「本質直觀」因素,這又與「聯想」的問題有關。在心理學派的美學中,否定移情這種特殊作用的人,通常會把移情作用還原為「聯想作用」。現在將此理論套入我們所說的「哀」的第四階段涵義,例如遙望秋日夕陽的景色,那顏色或光度被聯想為心有哀愁的人的目光或臉色,哀愁的感情因此與天空景色的知覺連結。但在我看來,與聲音、顏色等單純感覺的感情表現一樣,正如馮阿萊修(von Allesch)等的主張,順序應該是顛倒的。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某種色彩,並不是因為聯想才與某種感情產生連結,而是相反地,我們「觀看」了色彩中的直接情感。換言之,對於以某感情為名表示的一種「本質」,我們「直觀」了它被賦予的顏色,聯想才得以成立。

 

如果拿阿萊修曾舉的「火」的例子來說明。比如我們看到紅色,首先想到的是「火」,我們並沒有在紅色中看到熱烈(feurige)的感情與氣氛。順序上不如說是相反的。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我們使用「火」一詞所帶出的「熱烈」來表示某種感情上的本質,也不能被拘限在詞語本身。世界上含有「das Feurige」本質的事物很多都是屬於完全不同的範疇,紅色是其一,其他還有比如狂奔的野馬、聲調高昂的演說、強烈的意志等,也都是「熱烈」。「火」只是其一。

 

在眾多事物中,能將「das Feurige」本質表現得最完整,換言之就是所有側面因素──比如在色彩、熱度、動作方面──含量都是最高的對象就是「火」。相較之下,其他帶有紅色的東西,都不過只在單方面含有相同本質。然而,一面性和多面性的差異,並不會影響問題的核心。重要的是,這個「本質」無論是一面性的還是多面性的,都可以包含於完全不同的對象中。我們不妨把這一本質稱為「das Feurige」。總而言之,媒介聯想的是「本質」的「直觀」,我們並非一定要依賴聯想作用才能把握「本質」(不論其稱呼是否適當)……

【導讀】 日本傳統美的象徵性概念
──靜岡英和學院大學人間社會學部教授 蔡佩青 專文導讀

 

一  西洋美學史上不曾涉及的概念──多義的「哀」

二  物哀的矛盾情感──積極的哀、消極的哀

三  本居宣長的「物哀」學說

四  感情的「深刻」

五  心理意義到美學意義的哀

六  從「哀」到「美」的快樂與滿足

七  悲哀與美的關係

八  美的本質

九  物哀美學的歷史背景──平安朝時代的生活氛圍與文化發展

十 唯美主義與憂鬱的概念

十一  自然的無常與死亡警告

十二 「哀」概念的五種解讀

十三  黃昏風聲哀,誘思緒綿綿——論特殊美學涵義的「哀」

十四  紅色,讓我們先想到火還是熱烈?——作為情趣象徵的哀

十五  朝向宇宙意識的哀──哀美學的完成

書籍代號:0C1AC103

商品條碼EAN:9789869633567

ISBN:9789869633567

印刷:部份彩頁

頁數:208

裝訂:精裝

您可能也感興趣

選了此商品的人,也選